当前位置:首页 » 美女大全 » 广东潮剧院十大美女唱段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广东潮剧院十大美女唱段

发布时间: 2022-05-17 18:54:37

1. 潮剧经典唱段选段是什么

1、荔镜记

《陈三五娘》又名《荔镜记》 ,是广东潮汕地区及福建闽南地区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之一。潮剧电影《荔镜记》根据潮剧《陈三五娘》改编。

2. 潮剧最好听的选段有哪些

潮剧最好听的选段:《东吴郡主》、《刘希必金钗记》、《陈三五娘荔镜记》。

3、《陈三五娘荔镜记》是古老的民间传说,属于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出于中国闽南地区的福建泉州(陈三)和广东潮州(五娘)一带,作者已失佚,主要为曲牌(剧本)型式,用戏剧来表演,广泛流传于福建闽南,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闽南语系地区。

3. 找洪妙的经典潮剧

艺 术 年 表

1904年4月25日出生于泰国。4岁由父亲带回家乡澄海隆都。
1909——1910年在家乡参加大锣鼓娃娃班。
1912年参加家乡的纸影班,学唱潮剧。
1929年飘流到泰国,参加当地纸影班老正兴。
1930年在泰国加入潮剧戏班老怡梨,成为正式的潮剧演员,在《杨令婆辩本》中饰杨令婆、《包公会李后》中饰李后。曾到越南、马来西亚等国演出。后随剧团回到中国。
1934年再度到泰国参加中正顺潮剧班,除演出《辩本》、《会李后》外,还在《唐僧出世》、《朱洪武》、《薛武》等等连台本戏中担任重要角色。但好景不长,中正顺突然星散,他又倒嗓失声,只好又回到家乡,跟祖母一起生活。
1938年前后在家乡参加“功德班”,稍后又参加潮剧老玉堂班。
1939年戏班星散,流落到福建东山一带卖唱。
1945年参加永乐班和老一枝香班当演员。
1947年参加老源正班,演出剧目有《包公会李后》、《杨令婆辩本》等。
1951年在《白毛女》中饰老妇,《穷人恨》中饰大成母。
1952年在《孔雀东南飞》中饰焦母。
1953年在《志愿军未婚妻》中饰赵母,《红楼梦》中饰贾母。
1954年在《妇女代表》中饰婆婆。
1955年在《卓文君》中饰程妻,《选女婿》中饰丈母娘。
1956年在《秦香莲》中饰太后,同年调到广东省潮剧团。
1957年上京演出,主演《杨令婆辩本》,被誉为“活令婆”。在《苏六娘》中饰乳娘,《拉郎配》中饰李母。
1958年底广东潮剧院成立,为一团主要演员,在《苏六娘》中饰乳娘。同年《苏》剧拍摄成电影戏曲艺术片。
1959年国庆十周年献礼,随团上京演出。在《阿二伯的龟鬃匙》中饰二姆。
1960年随广东潮剧院一团赴香港演出,主演《辩本》。同年,广东潮剧院成立青年剧团,调往青年剧团。
1961年在《换偶记》中饰张幼花。
1962年在《香罗帕》中饰老夫人。
1963年在现代戏《杜鹃山》中饰杜妈妈。
1964年在《刘明珠》中饰太后,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电影。。同年,参加广东潮剧院建立的农村演出轻骑队。
1964年表演唱《某公三哭》。
1965年调往广东潮剧院青年实验剧团。
1965年在现代戏《借牛》中饰刘母。
“文革”期间辍演。有一段时间到家乡隆都放牛。
广东潮剧院恢复建制后,于1978年2月17日,从戏校调到广东潮剧院任顾问,同时在二团工作。
1980年随广东潮剧团赴香港访问演出。
1982年12月15日广东潮剧院为卢吟词、谢吟、洪妙、吴大举办艺术生活纪念大会。
1984年在电影戏曲艺术片《张春郎削发》中饰乳娘。
1986年逝世。
洪妙小传入编《中国大网络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艺术家辞典》和《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4. 潮剧演员汤丽娟

丽娟 闺门旦。福建云霄县人,四级演员,毕业于福建省艺术学校潮剧班,1995年调至广东潮剧院一团。在《保婴记》中饰金满月、《京娘送兄》饰京娘、《金花女》中饰金花女,曾随团赴新加坡、越南、柬埔寨、香港等地演出,是潮剧表演新秀。

5. 陈丽华的五朵金花

第一代潮剧“五朵金花”的徽号始于1960年,由当时的香港媒体首先叫响。其时,成立仅4年的广东潮剧院,打造出被誉为“三块宝石”的《辩本》、《扫窗会》、《闹钗》以及《陈三五娘》、《苏六娘》、《辞郎洲》、《芦林会》、《刺梁冀》、《闹开封》、《挡马》、《铁弓缘》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潮剧剧目,两度晋京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并在广州、南昌等地公演,好评如潮,涌现出姚璇秋、范泽华、萧南英、吴丽君、陈丽华等一批优秀演员。
这新晋的五位新秀生于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年龄相仿,受教于潮剧名师,功底扎实,技艺高超,行当涵盖了青衣、闺门旦、花旦、女小生,其中姚璇秋与吴丽君工闺门旦,范泽华主攻青衣,萧南英花旦应工,陈丽华则主演女小生。风华正茂的她们已先后在《陈三五娘》、《苏六娘》、《芦林会》、《闹钗》等多部大戏中担纲主演,名动京华、蜚誉南北。
1960年5月她们随广东潮剧团首次赴港演出,凭藉《荔镜记》的黄五娘、益春,《续荔镜记》的黄五娘、陈三,《苏六娘》的苏六娘、郭继春,《芦林会》的庞三娘,《闹钗》的小英,《刺梁冀》的邬飞霞等角色,征服了香港大批潮剧观众,名噪一时。1960年5月27日,香港《新晚报》刊登了评论文章,并将姚璇秋、范泽华、萧南英、吴丽君、陈丽华誉为潮剧“五朵金花”。

6. 金奖荟萃 潮剧全剧剧情内容

潮剧 狂飚曲(揭阳市潮剧团)
潮剧 刘胡兰(东山潮剧团)
潮剧 刘咬臆登基(南澳潮剧团)
潮剧 谢玉环(汕头地区潮剧二团)
潮剧 严兰贞(普宁潮剧团)
潮剧 杨门女将(普宁潮剧一团)
潮剧 姻脂(福建东山潮剧团)
潮剧 真假附马(普宁潮剧团)
潮剧 斩庞洪(汕头市潮剧团)
潮剧 红头船(潮汕历史)(电视台)
潮剧 八仙闹海、铁弓缘(广东潮剧院二团)
潮剧 彩凤进宫(揭阳市潮剧二团)
潮剧 打金枝(揭阳市潮剧团)
潮剧 太明天子(饶平县潮剧二团)
潮剧 大闹商州府(潮州市潮剧团)
潮剧 德政碑(数码拍摄)(广东潮剧院一团)
潮剧 恩怨三代情(潮阳潮剧团)
潮剧 凤回巢(饶平县潮剧团)
潮剧 贵妃认亲(韩江潮剧团)
潮剧 宫花公主(饶平县潮剧团)
潮剧 弓剑情(饶平县潮剧团)
潮剧 魂断马鬼坡(揭阳市潮剧团)
潮剧 汉宫双后(惠来县潮剧团)
潮剧 皇后救驾(韩江潮剧团)
潮剧 活令婆(广东潮剧院)
潮剧 海瑞平冤(潮州市潮剧团)
潮剧 火烧太白楼(广东潮剧院二团)
潮剧 火烧听月楼(潮州市潮剧团)
潮剧 湖阳公主(揭阳市潮剧团)
潮剧 火焰驹(潮州市潮剧团)
潮剧 狐羊情(揭阳市潮剧团)
潮剧 皇子争国(澄海潮剧团)
潮剧 刑钗记(澄海潮剧团)
潮剧 晋宫风云(潮州市潮剧团)
潮剧 晋宫释贤(澄海潮剧团)
潮剧 金奖荟萃(广东潮剧院一团)
潮剧 金鸡玉兔(潮州市潮剧团)
潮剧 九龙剑(福建东山潮剧团)
潮剧 金銮禧(澄海潮剧团)
潮剧 界牌关(揭阳市潮剧团)
潮剧 金玉奇缘(揭阳市潮剧二团)
潮剧 李旦宠马妃(饶平县潮剧团)
潮剧 刘桂英串婚(澄海潮剧团)
潮剧 乱世情仇(澄海潮剧团)
潮剧 李元霸(福建东山潮剧团)
潮剧 雷震天波府(广东潮剧院二团)
潮剧 明宫奇冤(韩江潮剧团)
潮剧 梅兰菊与状元郎(揭阳市潮剧二团)
潮剧 女巡按审天(揭阳市潮剧二团)
潮剧 奇宝风云(韩江潮剧团)
潮剧 七子救驾 (上、下集)6片(广东南澳县潮剧团)
潮剧 三关摆宴(揭阳市潮剧团)
潮剧 苏后复国(广东潮剧院一团)
潮剧 三进亲王宫(1-2集)(潮阳潮剧团)
潮剧 三进亲王宫(3-4集)(潮阳潮剧团)
潮剧 三鸾配(广东潮剧院二团)
潮剧 双龙锁(福建东山潮剧团)
潮剧 双联玉锁(饶平县潮剧团)
潮剧 三王复国(澄海潮剧团)
潮剧 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广东潮剧院二团)
潮剧 双武状元(韩江潮剧团)
潮剧 双玉婵(广东潮剧院一团)
潮剧 四子五状元(揭阳市潮剧二团)
潮剧 唐宫女皇梦(澄海潮剧团)
潮剧 桃花公主(惠来县潮剧团)
潮剧 天山金凤(上、下集)6片装(广东南澳县潮剧团)
潮剧 天王奇缘(揭阳市潮剧团)
潮剧 太子张云龙(揭阳市潮剧二团)
潮剧 王妃告夫(广东潮剧院二团)
潮剧 武则天亲勘梨花案(惠来县潮剧团)
潮剧 兄弟亲仇(潮州市潮剧团)
潮剧 仙凡情未了(揭阳市潮剧团)
潮剧 血溅三宝袍(广东潮剧院一团)
潮剧 仙姬送子(惠来县潮剧团)
潮剧 小丽十八(广东潮剧院)
潮剧 西施归越(广东潮剧院一团)
潮剧 谢玉辉进宫(普宁县潮剧团)
潮剧 袁崇焕(广东潮剧院一团)
潮剧 义胆侠心(广东潮剧院二团)
潮剧 姚刚下山(饶平县潮剧团)
潮剧 玉蝴蝶(澄海潮剧团)
潮剧 义海情天(揭阳市潮剧二团)
潮剧 姚济民救太子(广东潮剧院二团)
潮剧 杨家小将(澄海潮剧团)
潮剧 严嵩帝梦(韩江潮剧团)
潮剧 玉珠串(潮州市潮剧团)
潮剧 幼主复国(惠来县潮剧团)
潮剧 玉簪记(广东潮剧院二团)
潮剧 真假韩廷美(揭阳市潮剧团)
潮剧 智破红丸案(广东潮剧院二团)
潮剧 张廷芳挂帅(澄海潮剧团)
潮剧 中原情(饶平县潮剧二团)
潮剧 状元花烛夜(澄海潮剧二团)
潮剧 状元认亲(揭阳市潮剧二团)
潮剧 珍珠塔(澄海潮剧团)
潮剧 八宝与犹狄青(方展荣,詹少君,张长城)(潮剧院)2片
潮剧 柴房会(方展荣,李义鹏,吴玲儿)(潮剧院)
潮剧 陈三两(郑健荣,钟怡坤)(潮剧院)
潮剧 陈太爷选婿1-3(陈学希,张长城)(潮剧院) 3片
潮剧 串戏定亲(潮阳剧团)
潮剧 长相思1-2(潮剧院)2片
潮剧 春香传1-2(吴玲儿,何丽芳)(潮剧院) 2片
潮剧 大脚夫人(郑健英,柯立正,陈文炎)(潮剧院)2片
潮剧 赌妻记1-2(陈秦梦,朱楚珍,陈幸希等)(潮剧院)2片
潮剧 古琴案1-3(方展荣,吴玲儿,马婵如)(潮剧院) 3片
潮剧 桂枝告状(潮剧院)
潮剧 皇帝与村姑1-3(陈学希,蔡明辉)(潮剧院) 3片
潮剧 回书(郑健英、黄成典、周细卿)(潮剧院)
潮剧 韩文公冻雪(黄盛典,李义鹏)(潮剧院)
潮剧 井边会(朱楚珍,周细卿)(潮剧院)
潮剧 金花女1-3(3片)
潮剧 荔镜记1-2(姚璇秋,肖南英 )(潮剧院) 2片
潮剧 蓝继子1-2(方展荣,吴玲儿,张长城)(潮剧院) 2片
潮剧 刘明珠1-2(范泽华,洪妙,张长城 )(潮剧 ) 2片
潮剧 磨房会(张长城,郑健英)(潮剧院)1片
潮剧 闹钗(方展荣,蔡明辉)(潮剧院)1片
潮剧 秦香莲1-2(郑健英,陈文炎)(潮剧院)2片
潮剧 三姑闹婚1-2(潮剧院)2片
潮剧 苏六娘1-2(姚旋秋,陈秦梦,陈瑜)(潮剧院)2片
潮剧 桃花过渡(方展荣,陈馥闺等)(潮剧院)1片
潮剧 翁万达平南1-3(黄盛典,吴丽君,陈学希)(潮剧院)3片
潮剧 徐九经升官记1-2(陈秦梦,张怡凰)(潮剧院)2片
潮剧 相女奇冤1-2(潮剧院)2片
潮剧 益春藏书(王少瑜,陈乔)(潮剧院)
潮剧 严兰贞打破玉花瓶1-2 (2片)
潮剧 岳银瓶1-2(吴奕敏,方展荣,陈丽玉等)(潮剧院)2片
潮剧 狱卒平冤1-2(潮剧院)2片
潮剧 张春朗削发1-2(陈学希,詹少君,张长城 )(潮剧院)2片
潮剧 知府赊官1-2(潮剧院)2片
潮剧 真假珍珠扇1-2(潘丽娟,李妙云)(潮剧院)2片
潮剧 斩庬洪1-2(孙少华,张长城,吴文兰)(潮剧院)2片
潮剧 张怡凰潮剧名家(潮剧院)
潮剧 白狐仙1-3(张怡凰,罗小燕,刘志伟)3片
潮剧 风花雪月1-6(张怡凰,郑锡彬,罗小燕)6片
潮剧 荔镜记1-2(姚璇秋,黄清城,肖南英)2片
潮剧 刘明珠1-2(范泽华,洪妙,张长城)2片
潮剧 梅花1-6(陈学希,方展荣,吴玲儿)6片
潮剧 张春朗削发1-2(陈学希,孙少华,张长城)2片
潮剧 地藏菩萨本愿经(剧院)1片
潮剧 风雪罗家枪(饶平)6片
潮剧 平贵登基(三团) 6片
潮剧 双驸马上下集(海声)6片
潮剧 郑舜英专辑(潮州团)2片
潮剧 潮剧唱腔卡拉OK
潮剧 枭后烈女
潮剧 三门街
潮剧 皇帝斩子
潮剧 韩仙子
潮剧 晋王偷鸡
潮剧 借巡按
潮剧 龙凤呈祥
潮剧 明宫双太子
潮剧 闹开封
潮剧 生死碑
潮剧 红楼梦
潮剧 孟丽君
潮汕小品 潮汕情(汕头市话剧团)
潮汕小品 潮汕讲古陈世文《碧血剑》44片
潮汕小品 潮汕讲古庆大寿(杨俊)(2片)
潮汕小品 潮汕讲古林大钦妙对震干坤(杨俊)(2片)
潮汕小品 潮汕讲古至上三下潮州(上)(杨俊)(2片)
潮汕小品 潮汕讲古至上三下潮州(下)(杨俊)(2片)
潮汕小品 潮汕民居(电视系列片)6片
潮汕小品 双晴盲传奇1-6(大盒)
潮汕小品 发财仔透玄机

7. 介绍一下潮剧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等,为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海南岛、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一带,因活动中心在潮州并以潮州方言演唱而得名。潮剧又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明代称为潮腔、潮调,清代初年称泉潮雅调。

历史沿革

潮剧历史悠久,是元朝、明朝南戏的遗音。潮剧在明代中叶以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剧目、唱腔和完整的戏剧演出形式,当时也叫“潮调”、“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用潮州方言演唱。

南宋时中国东南沿海出现戏曲,史称南戏。到元末明初,南戏比北杂剧更为兴盛,流播各地。南戏最迟到明初已传入潮州。(1547年)《潮州府志》记载正德年间“潮阳俗尚戏剧”,可见明代戏剧活动,已蔚然成风,相沿成俗。

早期的潮剧与南戏有历史渊源关系,是逐渐地方化了的南戏。明、清两代弋阳腔 、 昆山腔 、 西秦戏 、外江戏相继流入潮州,潮剧兼收弋、昆、梆、簧和当地民间音乐、说唱、歌舞, 唱腔、表演都更加丰富多采。

清代前期,潮剧称为“泉潮雅调”和潮州戏。泉潮雅调从音乐唱腔得名;潮州戏则是从地域而得称。福建泉州的泉腔和广东潮州的潮腔相互汲收,渗透融合,1566年就已有“潮泉二部”合刻的《荔镜记》,再进一步发展,成为“泉潮雅调”。潮泉二腔融合中也接受戈阳、昆山等声腔影响。泉潮雅调是曲牌联缀体,以“其歌轻婉,闽广相半”为特征。南北曲是潮州戏的源来,发展中又有地方的特点,被形容为“南音土风”。据康雍、干隆年间文献记载,当时潮州戏已有管弦乐器和锣鼓伴奏。

清代前期潮州戏的演出活动频繁,戏棚、神庙戏台、庭园戏台都有演出。莲阳还建有戏馆,其中戏厅、观戏台、戏班人员宿舍等俱全。

清代中叶,全国各地方戏曲蓬勃兴起,以板式变化为主体的戏曲逐渐取代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戏曲,成为主流。广州外省戏班云集,潮州虽偏处一隅,也受乱弹诸腔影响,乾嘉、道光年间西秦戏、外江戏相继流入并逐渐扎根。潮州戏在曲牌联缀的唱腔基础上也开始汲取板式变化灵活的唱腔。

从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和政治风云的变幻对潮州戏都有影响;各艺术品种相互汲取,潮剧吸收正音、西秦、外江诸戏曲艺术,从民间音乐、大锣鼓中汲取滋养,在戏曲内容和音乐表演各方面都有所改进和发展。这一时期的称谓有潮音戏、白字戏、本地班等,潮剧一词也开始使用。潮剧用土语土调,妇孺易晓,因而日趋繁荣,戏班数量大增。新编剧目增多,内容扩展,改编的传统戏有《张古董借妻》《三打王英》、《五台会兄》等,新编的时事戏和时装戏有《林则徐》、《滴水记》和《女英雄记》(《印度寻亲记》)。新编剧目促进了表演的丰富,丑、生、旦诸行当都有所创新。音乐唱腔变化更为明显,在曲牌的基础上融汇板式,与诸戏融合,但唱腔仍以柔婉为特征,少有激越的音调。舞台美术方面用刺绣幕布帘代替竹帘;服饰穿戴上开始采用潮绣,在戏曲舞台上成为时尚。清末,许多潮剧班社还到暹罗等东南亚地区华侨聚居处演出。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十多年间,潮剧有较大的变化发展。在海外形成以曼谷为首的潮剧中心,从曼谷到暹罗、新加坡、柬埔寨、安南等地的演出网点纵横交错,30年代形成海外潮剧的黄金时代。音乐唱腔形成曲牌联缀与板式变化的综合体制,演出场所由神庙戏台进入戏院。

建国后潮剧进入改革的新时期。1950年成立潮剧改进会,进行“改人、改戏、改制”的潮剧改革工作。戏班主动停演庸俗、低级的旧剧目,创作和编演的新戏有《长城白骨》、《韦昌辉》、《闯王进京》、《生死恨》等,还相继移植改编《刘胡兰》、《王贵与李香香》等。1951年废除童伶制,烧掉卖身契,并改革班主所有制,招收培养青年演员,一批新演员先后崭露头角。

1956年广东潮剧团成立,同年举办潮剧演员训练班,这是潮剧发展的标志。1955至1957年间各县相继建立专业潮剧团。

1958年12月成立广东潮剧院,下分五个演出团。1957年至1959年两次进京演出并在沪、杭公演,与各戏曲剧团接触和交流,提高了表演艺术。1960年赴柬埔寨和香港演出,使潮剧在海外扩大了影响。1963年到1965年,潮剧出现了上演现代戏的热潮,剧目有《焦裕禄》、《滨海风潮》、《江姐》等。“文革 ”结束后,1978年广东潮剧院恢复建制。新创作了《彭湃》、《七日红》等现代戏,优秀传统剧目恢复上演。

90年代以来,潮汕三市职业剧团的数量空前增加。还出现一批民办剧团活跃于城乡农村。 这些剧团创作、整理了一批优秀的古今剧目。1979年以来,每年都有一至两个潮剧团到泰国、新加坡或港澳演出。1979年至1989年10年间,潮剧院及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所属剧团,共21个剧团,1000人次到海外演出。加强了海内外潮剧艺术的交流,促进了潮剧的繁荣发展。

艺术特点

潮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音乐和表演形式兼收并蓄、博取众长而融为一体,程式严而不僵。潮剧唱腔轻婉低回,抒情优美;语言注重本土特色,善于运用方言、俚语,又具文采,有特殊的方言文学风味;生、旦表演轻歌曼舞,柔美俏丽;丑行分工细密,程式丰富,机巧灵活,形体动作遵循蹲、缩、小的原则;舞台美术使用潮绣等民间工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特点。

潮剧唱腔是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的综合体制,并有一唱众和的帮腔、帮声形式,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曲调以地方化的南北曲兼收昆、弋、梆、黄牌调及潮州民间弹词、歌册、小调融和而成。潮州方言语音具有八个声调,演唱出字行腔讲究“含、咬、吞、吐”,形成潮剧唱腔的地方风格。

潮剧伴奏音乐先后吸收民间锣鼓、古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乐曲和演奏形式,具有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演奏特点。潮剧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唱词典雅,曲牌完整,唱腔缠绵,音乐多用重六、活五调;善于表现低沉气氛及悲怨情绪;小锣戏的剧目多是生活小戏,词语生动,采用地方舞蹈,生活气息浓厚,音乐多用轻六、反线调;苏锣戏气氛庄严、热烈,剧目多为公堂诉讼、征战打斗戏。

行当流派

潮剧有四大行当:生、旦、净、丑。每一行当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

生行

小生: 多扮演风流潇洒的青年男子,穿项衫,重唱工,表演庄重文雅,多为正面人物,如《荔镜记》的陈三。

老生: 扮演中老年男子,挂髯口,唱做并重,注重髯口、水袖的运用,如《闹开封》的王佐。

花生: 也称丑生,多扮演行为不端或举止轻浮的人物,属小生行当,如《三笑姻缘》的唐伯虎。

武生: 扮演武士或有武术的青年男子,重武工的发挥运用,如《杀嫂》中的武松。

旦行

乌衫旦: 扮演已出嫁的中青年妇女,多属贤妻良母或贞节烈女,重唱工,多为悲剧人物,如《井边会》的李三娘。

蓝衫旦: 扮演官宦的干金小姐或富家的闺秀,表演唱做并重,如《荔镜记》的黄五娘。

衫裙旦: 扮演富家小姐或风骚少妇,重身段做工,正面人物如《戏珊瑚》的吕珊瑚,反面人物如《戏叔》的潘金莲。

花旦:扮演村姑或婶女,穿窄袖衣衫,系腰带,多属天真乖巧、聪明伶俐的喜剧人物,如《苏六娘》的婢女桃花。

老旦: 扮演年迈的老妇,重唱工,如《杨令婆辩本》的杨令婆。

武旦: 扮演江湖侠女或巾帼英雄,多为机智豪爽的正面人物,表演以刀枪拳棍见长。如《武松打店》的孙二娘。

净行

按表演风格,分为文乌面和武乌面。

文乌面:注重袍蟒工架造型,如《摘印》中的潘仁美。

武乌面:也称草鞋乌面,表演注重武工做派,如张飞、鲁智深等。

丑行

官袍丑: 扮演官场人物,穿官袍,多为府县官爷或下属门官驿丞等,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表演重提袍揭带,重须眉眼脸,重靴帽等做工。

项衫丑: 多扮演中青年男子,多为品格低下的人物,如《活捉张三》中的张三。表演注重技法的发挥,如水袖、折扇等,其模仿皮影动作的表演,富有特色。

踢鞋丑:扮演相士、老艺人等走江湖或市井码头的低层人物,多为有正义感、喜打抱不平的正面人物,如《柴房会》的李老三。表演注重腰腿工,常带有特技表演。

武丑 : 多扮演有武艺而性格善良、豪爽的正面人物,如《宿店》的时迁,。表演多属南派武工。

老丑、小丑 :这两类丑多扮演正直善良、性格风趣的底层人物,如艄公、更夫,以及家僮、店小二等童角。老丑表演重口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女丑 :扮演势利的媒婆、鸨婆、店婆或善良风趣的乳娘、农妇等中老年妇女。化妆造型表演均有特色,头饰为梳大板拖鬃,足穿翘头红鞋,身穿大边镶的衣裤,手执大葵扇,多为男角扮演,动作夸张,粗中透娇,滑稽可笑,如《骑驴探亲》的农村亲姆,《换偶记》的张幼花等。

8. 广东潮剧院一团所有演员名字

剧团成立之初,汇集多路精英,人才济济。后又不断从汕头戏曲学校和其它演出团体抽调补充新生力量,使阵容始终保持严整和活力。

剧团曾拥有姚璇秋、张长城、陈学希、郑健英、陈秦梦、孙小华、许仁敬、李义鹏等观众熟悉喜爱的潮剧表演艺术家。现拥有国家一级演员张怡凰、林初发,国家二级演员刘小丽、吴奕敏、陈鸿飞、陈幸希、李四海等。

广东潮剧院一团,原为广东省潮剧团,始建于1956年,广东潮剧院成立后,该团隶属于潮剧院,成为第一演出团。

广东潮剧院成立于1958年12月25日,由广东省潮剧团和源正、怡梨、玉梨、赛宝、三正潮剧团合并而成的省级艺术表演团体,作为潮剧艺术的代表性单位,具有示范、培养、研究的性质和职能,是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剧团先后创作、整理演出了一批深受观众欢迎并广泛流传的优秀剧目。

如《陈三五娘》、《辞郎洲》、《苏六娘》、《火烧临江楼》、《辩本》、《扫窗会》、《闹钗》、《柴房会》、《闹开封》、《张春郎削发》、《终南魂》、《陈太爷选婿》、《烟花女与状元郎》、《葫芦庙》、《德政碑》、《东吴郡主》等。

其中《张春郎削发》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获高度评价;《终南魂》获广东省第五届艺术节优秀演出奖;《陈太爷选婿》1993年9月参加全国地方戏曲(南方片)交流演出获优秀剧目奖等七项奖,1994年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奖”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剧用奖。

《烟花女与状元郎》获广东省第二届“五个一工程奖”;《葫芦庙》获“2000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奖励,填补了潮剧在此项目上的空白。

《德政碑》2002年获第八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一等奖、编剧一等奖、作曲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东吴郡主》2005年获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一等奖、编剧一等奖、导演一等奖、音乐一等奖、舞美·人物造型设计一等奖、表演一等奖等多项奖励,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该剧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于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6—2007年度)“精品提名剧目”。

陈学希、张怡凰分别荣获第18届、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张春郎削发》和《烟花女与状元郎》拍成电影。此外还有一批优秀中青年艺员获过国家和省的奖励。

2019年4月24日,第七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审出炉,广东潮剧院一团林燕云演出的潮剧《李商隐》获戏曲类奖。

9. 潮剧院一团一级演员汤丽娟

汤丽娟, 广东省潮剧院一团女演员,主攻闺门旦,国家二级演员,1995年分配到广东潮剧院一团工作至今。
先后在《保婴记》中饰金满月、《京娘送兄》饰京娘、《金花女》中饰金花女,《张春郎削发》饰双娇公主、《狄青出使》饰八宝公主、《楚宫风云》饰孟嬴、《赵少卿》饰赵赛英、《大义巾帼》饰柴玉英、《烟霞山》饰夏妃、《红鬃烈马》饰玳瓒公主、《苏后复国》饰白玉兰等。
1998年参加广东省中青年演艺大赛获得金奖,同年被评为汕头市文艺一等奖。1999年参加广东省中青年演唱演奏比赛获得金奖,同年被评为汕头市文艺一等奖。2002年参加潮剧院中青年演艺大赛获得一等奖。2002年参加中国名家名段演唱大赛荣获全国专业组二等奖,同年被评为汕头市文艺一等奖。2006年参加广东省中青年演艺大赛荣获金奖,参加中国第三届红梅荟萃大赛荣获金奖,同年被评为汕头市文艺一等奖。
2008年赴上海戏曲学院导演系进修并结业。曾多次随团赴新加坡、越南、柬埔寨、香港等地演出,广受赞赏。

10. 经典潮剧唱段有哪些

1、《琵琶记》

潮剧传统剧目。这出戏,在晚清时期以名丑方阿溜做工精湛细致而着称。

花花公子胡琏,狎妓通宵。回来时于龙生门口拾得金钗一支,罔断其妹与龙生有嫌,回家大闹,并与婢女小英以罚三十大板作赌。后证实胡琏所拾金钗,乃是自己从妓院缀带来的。结果胡琏自作自受,既遭母、妹责骂,又挨小英一顿竹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