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描写美女置身于花海的诗句有哪些
1、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
宋代:欧阳修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㶉𫛶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
译文:
明净的秋水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莲。轻盈的罗袖,玉腕上时隐时露的金钏,勾勒出她绰约的丰姿和婀娜的身影。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藕"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
转眼天晚,风起露降,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2、巴女谣
唐代:于鹄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译文
一个巴地女孩骑着牛儿,唱着竹枝词,沿着处处盛开着荷花、铺展菱叶的江岸,慢悠悠地回家。
不怕天晚了找不到家门,我知道我家门前有一棵芭蕉高高地挺出了木槿篱笆。
3、女冠子·元夕
宋代: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译文
蕙兰花散花出阵阵幽香,雪后的晴空,辉映着池沼馆阁犹如画景风光。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都是笑语欢声。
而今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如昔日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车水马龙,万众欢腾。何况近年来我已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心思去寻欢逛灯。
江城冷落人声寂静,听鼓点知道才到初更,却已是如此的冷清。请问谁能向天公,再度讨回以前的繁荣升平?我剔除红烛的残烬,只能在梦境中隐隐约约重见往年的情景。
人来人往,车声隆隆,手持罗帕的美女如云。我正想用吴地的银粉纸,闲记故国元夕的风景,以便他日吊凭。我笑叹那邻家梳着黑发的姑娘,凭倚窗栏还在唱着“夕阳西下”!
4、越女词五首
唐代:李白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剧。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译文:
长干里吴地的姑娘,眉目清秀,娇艳可比明月。木屐上那双不穿袜子的脚,细白如霜。
吴地的女孩白皙如玉,好做荡田的游戏。投去含情的目光,掷去春心,折来鲜花嘲弄行路客。
若耶溪中采莲的少女,见到行客,唱着歌儿把船划回。嘻笑着藏入荷花丛,假装怕羞不出来。
东阳那儿有个白皙如玉的女孩,会稽这儿有个划木船的情郎。看那明月高悬未落,平白地愁断肝肠。
镜瑚的水清明如月,若耶溪的少女洁白如雪。新妆荡漾湖水,水光倒影,奇美两绝。
5、南乡子·乘彩舫
五代: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译文
乘着五彩画舫,经过莲花池塘,船歌悠扬,惊醒安睡的鸳鸯。满身香气的少女只顾依偎着同伴嫣然倩笑,这些少女个个姿态美好,她们在娇笑中折起荷叶遮挡夕阳。
❷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测试题
六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卷)
一、将带点字的音节补写完整。(3分)
翻天覆(fu )地 歼( j iān)灭 眷( j uàn)恋
抽噎( y e ) 掠(lue ) 过一瞬间(sh uen )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一个正确读音,在括号里用“√”标出。(4分)
bì( ) zhāo ( √ )
譬如 今朝
pì( ) cháo( )
hè( ) sǎn( )
暖和 散文
huo(√ ) sàn(√ )
三、按一定的顺序把下面的词语分成三类,写在横线上。(6分)
电线 季 瓷碗 电厂 中国陶瓷
年代 年 开关 世纪 景德镇瓷器
1、
2、
3、
四、用“ \”划去句子中不正确的字、词。(4分)
1、他跨上一匹(骏 俊 峻)马,越过了险(骏 俊 峻)的山崖。
2、中国女排的拼(博 搏)精神(博 搏)得了大家的好评。
3、瓦特(发明 发现)水开了能顶起壶盖,受到了启发,从而(发明 发现)了蒸气机。
4、爸爸来信的(意义 意思)是说,捐款支援希望工程,是具有深远(意义 意思)
的好事。
五、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5分)
既然……就…… 哪怕……也…… 虽然……但是…… 凡是
因为……所以…… 如果……就…… 要……不要…… 某些
1、( )风雪再大( )阻挡不了爷爷晨练的决心。
2、弟弟的年纪( )小,( )很懂礼貌。
3、( )你订了学习计划,( )应当按着去做。
4、( )做会自己管理自己的人,( )做依赖别人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
5、( )人只看见自己优点,看不见自己的不足,结果总是进步不快。
六、联系课文解释下列词义。(2分)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 ”之意;
“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尔”为“ ”之意。
七、理解下面这段话。(13分)
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装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和雪球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应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的积雪足有一尺多深,人踩上去,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 ,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1、这是写的什么时候的景色?
2、把第一自然段用“||”分成两层,先写了 ,再写了 (2分)
3、文中具体生动地描绘了雪后美景的词语有(4分)
4、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5、第一自然段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八、理解诗歌,按要求做题。(8分)
1、把下面的四首诗的作者、题目、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线连起来。(4分)
于谦 《墨梅》 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孟郊 《泊船瓜洲》 表达了儿子的爱心怎么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
王冕 《石灰吟》 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王安石 《游子吟》 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再写出各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4分)
⑴桃花潭水深千尺, 。用了 的修辞方法,它的
作用是
⑵可怜九月初三夜, 用了 的修辞方法,
它的作用是
九、把下面排列措乱的句子调整成连贯、条理的一段话,把序号写在句前
的括号里。(5分)
( )树上挂着许多松球,散发着阵阵清香。
( )枫树的叶子红彤彤的,一片片飘下来,就像飞舞的彩蝶。
( )我们这里最常见的是枫树和松树。
( )松树的叶子青青的,地上铺了许多松针,好像厚厚的地毯。
十、读下面的一段话,找出需要修改的地方,把它改正过来。(8分)
俗话说:“瑞雪照丰年”,这句话充满了科学根据,谜信的并不是一句成语。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溶化成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须要。这一场十分及时的大雪,一定会改进明年小麦的丰收。
1、这段话里有4个错别字,按先后顺序把正确的字写横线上:
(4分)
2、有两个词用的不准确。把不准确的词写在“ ”的前边,正确的词写在横线的后边:( )-( ) ( )—( )(2分)
3、有两上句子不通顺,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⑴
⑵
十一、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做题。(12分)
瑰丽芬芳的花朵,使人一见就产生爱慕之心。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赞美过它的艳丽,有多少画家描绘过它的丰姿。
花朵,万紫千红,娇媚动人,固然可爱,然而我最爱的还是那平凡的绿叶。
我爱绿叶,爱它的奉献精神。是绿叶甘当配角,你想过吗?没有绿叶的衬托花朵能有这么美丽吗?常言说:“红花还得绿叶配”,有了绿叶,才能衬出花儿的娇艳。是绿叶通过光和作用,制造养料,才催得花儿红,供得果儿甜,当人们赞美花儿艳丽,果儿香甜时,绿叶却毫无怨言,仍一声不响地继续默默地工作着。是绿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保持了空气的清新;是绿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一树树,一丛丛,美化环境,为人们奉献出一片片绿阴……
我爱绿叶,更爱具有绿叶精神的人。在现代化建设中有无数名英雄,他们虽然貌不出众,语不惊人,但他们像螺丝钉那样,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尽职尽责。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所以,我爱绿叶,更爱绿叶似的无名英雄。
绿叶是平凡的,但它的精神是伟大的。
1、用“ ”划出文章的中心句。(1分)
2、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一对反意词:( )—( )(1分)
3、用“||”在文中分段,写出段意。(6分)
4、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是围绕“ ”这句话来写的。
5、绿叶和绿叶似的人,它们共同的精神特点是什么?(2分)
6、给文章加上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分
❸ 各位帮帮忙啊~我想找一些描写花或女子的着名的诗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干坤
咏梅
不向百花姱霓裳
独将飞雪剪寒妆
卿卿若肯赴京洛
未必牡丹能号王
3、竹色溪不绿,荷花镜里香。
唐李白《别储至剡中》
4、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唐杜甫《为农》
5、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唐杜甫《暮春》
6、荷香随坐卧,湖色映晨昏。
唐刘长卿《留题李明府霅溪水堂》
7、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唐高蟾《上商侍郎》
8、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
宋欧阳修《和圣俞百花洲》
9、溪上新荷初出水,花房半弄微红。
宋米友仁《临江山》
10、接天莲叶无究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出净兹寺送林子方》
11、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15、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唐宋之问《灵隐寺》
16、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唐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
17、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18、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
唐王绩《赠李征君大寿》
19、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唐杜甫《宿赞公房》
20、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
21、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唐赵《长安晚秋》
22、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黄巢《题菊花》
2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宋李清照《醉花阴》
2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
25、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元许有《获港早行》
26、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晋陶渊明《蜡月》
27、一树寒梅白玉条,临村路傍溪桥。唐张谓《早梅》
28、风光人不觉,已着后园梅。唐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29、梅衰未减态,春嫩不禁寒。唐杜牧《初春有感寄歙邢员外》
30、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已《早梅》
31、折得蔬梅香满袖,暗喜春红依旧。宋晏几道《清平乐》
32、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宋王安石《临江仙》
3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
34、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宋苏轼<红梅>
35、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宋黄庭坚《虞美人》
36、小春何处有梅花,想见水边篱落,数枝斜。宋,吴则礼《虞美人》
37、雪似梅花,梅似花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宋吕本中《踏莎行》
38、不与群芳争绝艳,化工自许寒梅,宋叶梦得《临江仙》
39、雪后蔬梅,时见两三花。宋辛弃疾《江神子》
40、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杜未《寒夜》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美女妖且闲,采桑岐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皎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远。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编贝
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译文]
窈窕淑女体修长,披风罩在锦衣上;齐侯女儿多娇贵,嫁给卫侯到吾乡。
她和太子同胞生,也是邢侯小姨妹,谭公是她亲姐丈。
双手白嫩如春荑,肤如凝脂细又腻;脖颈粉白如蝤蛴,齿如瓜子白又齐;
额头方正蛾眉细,笑靥醉人真美丽,秋波流动蕴情意。
窈窕淑女身材高,驻马停车在城郊;四匹雄马多矫健,马辔两边红绸飘,
鸟羽饰车好上朝;诸位大夫该早退,别让国君太操劳。
黄河之水声势大,奔腾向北哗啦啦;撒开鱼网呼呼响,鳣鲔跳跃泼剌剌,
芦荻稠密又挺拔。陪嫁女子服饰美,媵臣英武又高大。
《硕人》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是赞美是齐庄公的女儿,卫庄公的老婆庄姜夫人的诗。庄姜夫人如诗中提到,是当时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可别小看这句“东宫之妹”,这是明写庄姜夫人跟太子是一母所生,也就是王后所生,凸显她娇贵的身份。有人说这位美丽的庄姜夫人嫁给卫庄公之后,受到了冷落谗嫉,没有子嗣,所以卫人同情她,为她做了这首赞美诗——这个“有人说”来自《左传》,力挺者是朱熹,不过这个解释向来很有争议,后人多认为这首诗看不出什么同情怜悯的成分,纯粹是赞美,是庄姜嫁到卫国时卫国人拍马屁的诗。从解释的不同看起来,朱夫子也不是纯粹道学,相当有人情味儿——我也宁愿相信这是人民同情美而无子的王后所做的诗也不愿相信这是无聊文人拍新女主人的马屁写的应制歌。
就算不看诗中的生僻字,单从字面也很好理解这首诗赞美的是庄姜夫人的美丽——其实这首诗里多数的语句还是在写庄姜的出身和排场,真正的外貌描写不过是“硕人其颀,衣锦褧衣”这一句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段。
简单解释一下:“硕人”,原意是高大白胖的人,引申为美女,可见公元前七百多年的春秋时代,人们(至少是卫国的人们)喜欢高大丰满、皮肤白皙的美人,健康美还是比较吃香的。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女神雕像,无论哪一个都是高大丰腴、有着结实的臂膀、修长的双腿和一个圆润的小肚子——可见在人类的“先民”时期,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喜欢那种高大丰硕型的美女,可以说,其审美观是十分健康的。究其所以,还是“美与善相统一”的规则在起作用,先民时期的人们,受自然条件所限,寿命没有现在长,高大健硕的女人至少代表着健康、宜生养,所以,是“好”的,因此也就是美的。女人圆润丰满的身体,就如灌满浆的稻谷,代表了一种生命力,在与天地战斗、生命权得不到保障的岁月里,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激发人关于“美好”的想象呢?至于“白皙是美的”这个观念,千百年来一直被我们所承认;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正因其苍白的面容而被赞誉为“有圣处女一般的容貌”;十八世纪的法国贵妇,为了使自己变得更白,不惜往脸上涂抹诸如鳄鱼粪便这种恶心的东西。(黑皮肤也很美,是现代才有的审美观。近几十年,法国女人才流行起黝黑明亮的皮肤,就算巴黎没有海,也要拜托市长在塞纳河边铺上海边才有的细沙然后大家去晒太阳。)而在中国古代也是以白为美的,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说:“……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多受精血而成胎者,其人生出必白……”可见,“白”是中国古代一贯千年的审美观——总之,高大,说明出身娇贵、吃得好、营养好;白皙,说明她不用去室外劳动,从不经风吹日晒,可以说,这是一种属于贵族的美,是一种贵族时尚,除非天生丽质,老百姓是追不起的。“硕人其颀”是说“这位高挑的美女身材真修长啊”,原来古人所谓的高大白胖,是要求凹凸有致,不止是一味的胖下去,还需要颀长优美才是好的;“衣锦褧衣”是说“她穿着锦帛织成的长斗篷”,这位庄姜夫人,不仅美,而且挺会穿,因为身材高,再穿个长斗篷,看起来就会格外修长。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段已经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写美女的名句,意思是:手指像细草般柔软灵活,雪白的皮肤像凝脂一般光洁平滑,脖子像天牛的幼虫那样既白且长,牙齿像瓜子儿一样扁而整齐;她额头丰满眉毛弯弯,浅笑盈盈,还有两个酒窝,眼睛黑白分明顾盼生波——看看吧,令人惊叹吧?庄姜夫人几乎没有缺点啊!弯眉亮眼、皮肤雪白、额头丰满、长长脖子、牙齿整齐、手指滑腻……甚至还有俩酒窝……好事儿都让她赶上了,看来山东出美女所言非虚!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审美观好几千年其实并没有特别巨大的改变,除了皮肤白之外,黑白分明的大眼、长脖子等以上提到的优点我们现在仍然认为很美——以前我们认为樱桃小口是美的,后来西风东渐之后,国人也渐渐能接受大嘴之美了,这可能算是中国人审美观里比较强烈的一种变化,可是,《硕人》这首诗里并没有对嘴巴的描写,可能那时候的人不太注重嘴,只注重电眼吧?又或者庄姜夫人是个像朱丽亚·罗伯兹一样的大嘴?人们给她虚美隐恶了?无考。
在那种时代,女人想要在书里留名是件多么难的事,庄姜夫人以“色”走进了《诗经》,走进了《左传》,走进了朱夫子的研究论文等等等等一大批各朝各代好事者的着作里,也算个历史奇观吧。不管怎样,这个高个子美女已经袅袅婷婷地站在了黄河旁,带着她的绝世仙姿和悲情故事站在了字里行间,悠悠千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红楼梦》警幻仙子赋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 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抉乍飘今,闻麝 兰之馥郁;荷衣欲动今,听环佩之铿锵。届 笑春桃今,云堆翠髻;唇绽樱颗今,榴齿含 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 今。满额鹅黄。出没花问今,宜嗅宜喜;徘徊 池上今。若飞若扬。蛾眉颦笑今,将言而未语; 莲步乍移今,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今,冰 清玉润;慕彼之华服今,闪灼文章。爱彼之貌 容今,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今,凤翥龙 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披 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 其文若何,龙游曲招。其神若何,月射寒江。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 自伺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 人哉?如斯之美也 。
❹ 雪景最美的重本大学
亲,哈尔滨工业大学,985高校。冬天一直在下雪,哈工大也是老年高校。。吉林大学和东北师大还不错。。。再就是北京和天津的大学了,南开大学也很好的。。
❺ 请从沁园春 雪 这首诗的上面任选诗句,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雪景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以“雪”主题,选编了两篇主体课文,其中一篇散文,一篇诗歌;还有自读课文《深山风雪路》和《雪》。这个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雪的知识,感受雪景的美丽,体会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并通过阅读雪中故事受到自然美、人格美的熏陶。《瑞雪图》就是其中一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那么,如何上好这样一篇描写细腻、意味深长的散文,把握其内在的精、气、神?这就要从文本细读做起。
我通过学习文本细读的相关理论以及参与教研小组的交流讨论,对文本细读的内涵和本真有了更好地把握,接着对《瑞雪图》进行了认真细致地分析,从而实现了对文本意义较为准确的解读。
一、重现背景
峻青,原名孙俊卿,当代着名作家、画家,1923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市郭城镇一个偏僻的山村———西楼子村。幼年家贫,曾做过小作坊的学徒,只读了几年小学,13岁便去工厂当童工。后来他通过自学,不断地提高了文化水平。1940年4月入伍,投入了血与火的斗争。家乡的黄土地上,有他苦难生活的血泪;家乡的山山岭岭,留下了他浴血奋斗的足迹。正是在含泪浸血的土地,孕育出了作家血浓于水的深情。他的作品大都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故事动人,人物形象鲜明,文笔清新而流利。他擅长写革命斗争题材,50年代以后,峻青也写了一些反映胶东人民在和平建设时期的英雄业绩的小说,如《老水牛爷爷》、《苍松志》、《山鹰》、《丹崖白雪》等,但总的来看,都不如描写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小说的成就高,影响大。而正是这些革命斗争题材小说的创作,确立了峻青在20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种子怀土,水珠念海,小草恋山,峻青思乡。在《难忘的乡情》一文中峻青写到:“如果说有一种病叫做‘怀乡病’的话,那么我是怀乡病的严重患者。”这是峻青先生怀乡情结的真实写照。乡情几乎人人有,峻青缘何重此情?以至发展成为“怀乡病”?只有了解峻青经历的人,才能理解他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从1948年离家,就少有回转的机会,除去 “文革”受迫害失去人身自由的十年,以及他想回不能回之外,几乎每隔一两年,峻青都要回故乡走一走,看一看。任时光荏苒,对峻青而言风雨卷走的是岁月,而那一丝丝沉淀了又沉淀,积郁了又积郁的是乡愁哟……峻青说,父母生了我,故乡的人给了我第二次、第三次以至更多次生命。每一次故乡之行,不仅给他带来心灵的慰藉,还给他带来创作灵感。《沧海赋》、《秋色赋》、《梨乡小记》、《海滨仲夏夜》、《故乡月倍明》、《依然十里杏花红》等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都是他回故乡的收获。当中《海滨仲夏夜》还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本文选自其散文集《秋色赋》。1960年至1962年,我国遭受了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洪水淹没了村庄,蝗虫肆虐,庄稼颗粒无收,人们多么盼望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啊!就在这年冬天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一场大雪从天而降,它使人们看到了希望。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了这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多么振奋人心啊!这一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预示着我国将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出来,农业恢复发展。作者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出身于丹青之家的峻青,五六岁便在父亲的指导下,临摹《芥子园画谱》。在上山放牛割草的时候,他对着自然景物用手指或树枝在泥沙地上练习作画。因为家贫,过年贴不起年画,他又从临摹年画开始,接触了民间艺术。当战地记者时,他的采访包中总是带着写生本,随时随地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摹画下来。解放后,峻青担任了文联和作协的领导,他经常与赖少其、唐云等着名画家交流切磋艺事,并观赏、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大量名画和书籍,借鉴不同流派的技法,把作家的艺术灵感融入翰墨。“文革”中,在长达五年半的与世隔绝的铁窗之内,为了打发难熬的时光,他用手指蘸着清水,在囚室的水泥地上画劲松、画秋菊、画寒梅、画雄鹰等。后来被狱卒发现了,就不许他画。峻青便用手指在自己的身上画,凭感觉来体会在身上的构图和点线,就这样锻炼出了指画和技巧。出狱后,他的画便有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我想,作者峻青也正是因为对景物有独特的欣赏力,从绘画的角度看雪,再加上他对家乡那浓浓的深情,才能够将这场雪描写得如此动人。
二、品味语言
1、课题是一篇文章的文眼,能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概念与形象,能将读者领入文章内容当中。文章题目“瑞雪图”中“瑞雪”意为应时的吉祥的雪,那么为什么说这样的一场雪,在作者眼中会是“应时的好雪”呢?这当中又有什么样的背景,让作者能以满怀美好的期望,欣喜的态度来迎接这场久违的雪呢?对学生学习课文是很有帮助的,能更好地让学生深入课文,理解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而后发自内心地感情朗读。中心词“图”,也说明了这场美丽的雪景,在作者眼中就是一幅亮丽的风景画。这幅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美在哪,为何能深深地吸引着作者,让作者如此赞美呢?文章结尾处写道:“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这一直抒胸臆的句子,又与文眼相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欣喜。
2、课文中描写时间的词语特别多,而且详细,说明作者对这场雪的关注度相当大。可以说虽是以时间为顺序描写的,但是里面却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比如,第三自然段当中,“开始、不久、一会儿、夜里”等表示时间的词语,特别是描写“夜里”大雪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这些都是十分轻微的,只有在“万籁俱寂”的时候聚精会神地听,才能听到。这种时候,是千家万户都进入了梦乡时,而作者在这时却无心入眠,浮想联翩,思绪万千,这细微的声音才能声声入耳、拨动心弦,心中又是如何的喜悦啊!“大雪整整下了一夜”,而作者也是真真切切地听了一夜啊。
3、其文如画,文中细腻的景物描写也是文章的亮点之一。无论是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犹如一幅画。整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像一幅写意传神的风景画,可谓“文如诗,诗如画”,让人在脑海中产生强烈的画面感。全文各个部分顺序清楚、结构严谨,很明显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描写。下雪前,作者以细致的观察、丰富的生活经验、老到的笔力描写了天气的变化:先是11月17日气象台发布消息,然后第二天寒流入侵,紧接着重点描写第三天天气的变化。最能突出这场雪特点的段落则是第三和第四自然段,描写雪大、雪美,也是作者最精心描绘之处。 作者是赋于了这场雪多少的生命啊,才能把这场雪描写得如此可爱、动人,让人爱不释手呢!在描写下雪时的情景,作者紧紧围绕“大”的特点,从形态、声音两方面入手。先是“黄昏时分”还能看到刚下雪时“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一会儿,地面上就发白了。”到了夜里,因为天已黑,要体现雪大只能从“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中来体现。雪后美景这一部分,先以“嗬!好大的雪啊!”为总起句,总写“白茫茫”的世界。而后由远及近,通过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进行描写。略写远眺,以“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一笔带过。详细描写树上银条儿和雪球儿的近景。一开始,“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挂在树上是静态的,而后,在一阵风的吹动下,它们“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这便又是动态的场面。
4、这场大雪的来临,让作者兴奋不已,作者集中笔墨描写了人们在雪后欢快的场面,好似自己已完全与这场雪融为一体。通过孩子们的欢乐,表达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喜雪、赞雪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心怀国家和故乡,从这场雪中看到了丰收的希望。丰收了,人们才能得到温饱,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祖国才能克服连续几年的经济困难,这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兴奋啊!的确,“瑞雪兆丰年”,这场大雪,给人们带来了幸福生活的希望。此时此刻,作者看着眼前晶莹剔透的世界,听着耳畔孩子的欢声笑语,联想到明年的丰收,他的心当然会更加的欢喜!怀着这样的心境再来看雪后的美景和人们在雪中活动的场面,这一切就更显得有活力了。
三、预设目标
基于以上的文本解读,以及参照《新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提出的学段目标:“识字与写字方面,能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阅读方面,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做以下的预设:
1、知识与技能:认字8个,写字6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研读课文,感受雪大、雪美的特点;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与探究能力;深入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悟作者的感情与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大雪给人们还来的喜悦和丰收的希望,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之情,理解文中“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四、解读师生
1、教学设想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设疑、质疑、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讨论交流。 《瑞雪图》是一篇描写优美、情溢言表的抒情散文。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思,而这种情思,正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但这种情,文中并没有直露地抒发,全部寄于字里行间,那么,要抓住这种情,只有读,通过学生感情朗读,让他们在自己的朗读中去领会,会胜过老师重三叠四地讲解,同时还起到了训练朗读能力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感情朗读法,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始终以读为主:学生自己快速 读、品读、有感情地朗读、研读、表演读等等,在适当的时候由老师示范读、带读。教学任务便能在书声琅琅中轻松地完成。
仅仅一场大雪,能使得作者如此兴奋和激动,这其中必有原因,但如果学生不了解当中的原由,只是单纯地以写景文来学习课文,那么就无法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无法深刻地体会作者的用心良苦。为拉近学生与作者、文本的距离,课文伊始便适时补充当时的作者以及时代背景资料:作者峻青,文章写于1962年,当时国家遭受连年的灾害,农业得不到丰收,这一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预示着我国将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出来,农业恢复发展。这样一来就能一下子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体会这场雪是富有生命力的,感受作者对这场雪的喜爱之情,学生在理解和朗读时便能更好地注入情感。
文眼是《瑞雪图》,因此,我抓住“瑞雪”,分三个层次贯穿教学。字词教学时,引出“瑞雪”一词,让学生查一查“瑞”和“瑞雪”的意思。通过查找资料,学生初步了解了“瑞雪”是应时的好雪的意思;接着,引领学生带着“为什么说这场雪是应时的好雪?”这一统揽全文的问题学习课文。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这场雪大而美丽,进一步理解“瑞雪”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我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引导他们说说雪的好处,补充峻青原文中的一段文字,使学生了解到在三年灾害中人民对风调雨顺好年景的期盼,感受到这是一场给人民带来憧憬和希望的雪,从而真正体会 “瑞雪”深刻的含义。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准备改变以往的平铺直叙,采用“变序教学法”,在学生理清了文章层次后,抓住文中描写最美的雪中、雪后两段来讲,使学生兴趣高涨。不仅如此,教学过程中,我还将铺之以生动、极富感染的语言表述,紧扣重点词、句细嚼慢咽,让学生在极富感染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应该根植于语言文字,我们要帮助学生在体会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瑞雪图》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上成之作,有着丰富的语言资源。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理解雪大这一部分时,我抓住文本中描写雪大的两句话引导学生朗读、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同样写雪大,却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感受我们祖国语言的丰富。在感悟雪后的美景时,如在理解“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比较原句以及去掉形容词的句子,哪句更形象生动;再如“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这句,让学生给五光十色换近义词“五颜六色、五彩缤纷”,对比读一读看合不合适。使他们体会到加上恰当的形容词可以使文章表达得更加生动,并在揣摩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到用词的准确。
由于大部分孩子生活在南方,没见过雪,对雪没有直观、深刻的认识和详细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适当地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辅助手段,唤起了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的共鸣、在思想上和作者的同步。导放新课时,播放有关雪景的音乐视频,首先从形、声上把学生带入了美丽的雪景里,使学生有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冲动。在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时,我采用雪景图片做底的方式出示句子,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的回顾里,我再次出示动画,又让学生再一次和我一起走进白雪垲垲的境界里,达到情感上的升华。这些多媒体的运用,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2、学法分析
这篇课文曾以不同版本出现在小学六年级的教材中,字面上都是描写雪景,没有明显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如今,面向刚刚升入小学四年级,生活在南方的学生,如何使他们爱读、会读、读出文章蕴涵作者深厚的情感,消除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的隔阂,让他们之间产生共鸣,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因而在学文时,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多读多背”、“批注评价”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先抓住文章的重点。所以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几部分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他们一定会指出是文中描写的雪中和雪后这两部分,而这两部分之所以美,就是因为作者在文中深入了自己的情感,是文章的重点,所以这样一来,利用学生对文章的感性认识抓住了文章要点进行学习!
其次,我将从“导-扶-放”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采用“读-思-议-读”的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即(1)读:通过读文从读中了解内容;(2)思: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3)议:展开讨论,解决问题;(4)读:在体会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雪大”这一段落的学习,先让学生了解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哪一句话总写“雪下得大”这一特点,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雪下得很大?根据上面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解决问题。抓住“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和“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这两句进行朗读、体会,指导读出雪下得很大的那种气势!这样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同时在学生自读后总结该如何有感情朗读,而后再读,要求读出雪下得大的特点,以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写作特点。课文中“雪后美景”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是最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我依然用感情朗读法教学这一部分,并运用上一段中的“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雪后美景这一部分。首先让学生采用喜欢的方式读雪后美景这一部分。接着在组内思考,梳理出问题:你从哪些语句中品味出雪景的美丽?为什么能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雪景的美丽?而后组内展开讨论,解决问题。最后小组通过朗读,表现出雪景的美。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还让学生动手勾画出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最后总结: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收获?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最后再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的方法教学“雪中”“雪后”,充分体现了朗读教学的优越性,不但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便能较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于教师预设的三维目标的达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❻ 求北师大版的古诗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3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4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6梅花
王安石(北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静夜思
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8春晓
孟浩然(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
10
11<<春夜喜雨>>
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❼ 形容女生可爱的诗词
1、《越女词五首》——唐代李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译文:若耶溪中采莲的少女,见到行客,唱着歌儿把船划回。嘻笑着藏入荷花丛,假装怕羞不出来。
2、《长干行·其一》——唐代李白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译文:十四岁时嫁给你作妻子,害羞得没有露出过笑脸。低着头对着墙壁的暗处,一再呼唤也不敢回头。
3、《点绛唇》——宋代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译文: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4、《南乡子》——五代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译文:乘着五彩画舫,经过莲花池塘,船歌悠扬,惊醒安睡的鸳鸯。满身香气的少女只顾依偎着同伴嫣然倩笑,这些少女个个姿态美好,她们在娇笑中折起荷叶遮挡夕阳。
5、《采莲曲》——唐代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❽ 毛的"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如何理解是江山美丽还是,雪中美女,引人开心
意思就是:等到雪后天晴的时候,再看冉冉生起的红日照耀的茫茫白雪更娇艳动人!只不过作者用“红装”比作“红日”用“
素裹”比喻“白雪”其实就是形容作者看到的画面很优美,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