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一现代汉语上册音变后的答案
作为大一新生,作业要靠自己做。
根据一些同学的提问,我归纳了一下。新生入学报到时主要要准备如下东西、要注意如下事项:
1.相关证件。包括:身份证、录取通知书(入学通知书)、户口迁移证、党团组织关系证明(介绍信)、一寸登记照若干张(可以多带几张,以备它用),等等。这些很重要,一定不要忘记。另外,把父母、爷爷奶奶即各个近亲的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业和职务搞清楚,填下来,到学校要填各种表格,有的表格需要这些信息。
2.钱和卡。上学要交学费和住宿费(分别为每年4500-500元与1000元左右),合计要6000左右(个别专业可能要高些,如艺术类专业)。因为新生出门较少,没有什么旅途安全经验,建议少带现金(但千把块钱还是要带的,以备一些不时之需)。可以在家中先办一张信用卡或储值卡用于交学杂费等。有的学校会给你寄一张卡,让学生把钱存在其中,你可以用这张卡,也可以不用。如果家庭条件还可以,办一张信用卡,把它关联到父母亲的储值卡(如工资卡),每月刷卡后直接从父母亲的卡中扣款,这样的好处是方便、安全。但如果你不想让父母亲知道你的消费情况,可以自己在老家办一张储值卡(让父母亲往里冲钱),然后办一张信用卡与之关联。也可以到学校再办储值卡与信用卡,但这样你父母亲异地往你的储值卡打钱时要付手续费。
3.一般情况下,各个学校都要配发一些学习和日常生活用品,这些东西不是无偿给你的,都要你花钱购买。学校发的物品质量都很次而且贵,建议学校发的东西如果可以不要就尽量不要,能自己买的就别买学校发的,有些生活必需品则可以在离开家时先配好,免得到学校后由于人生地不熟不好买。
4.衣服被褥。你平常穿的衣服,春夏秋冬各季的,都要带,除非学校距你家乡很近或者父母亲有机会出差来学校给你带东西。内衣和袜子至少要两三套,各季的外衣至少也要两套。如果你现在生活的地方和要去上学的城市的地理气象与生活环境是否相似,那么准备的东西和在老家差不多;如果相差太大,就要带些那个城市需要的衣服(例如,如果你生活在北方,但上学的城市在南方,那么太厚的保暖内衣裤就可以不带了)。被褥也是这样,夏天去学校,可以带一床薄被(如毛巾被),厚被子可以自己带,也可以到学校后再买。席子可以到学校根据床宽购买合适的,床单和枕头(枕套)可以自己带也可以到学校再买。
5.洗漱生活用品。要带牙膏牙刷、毛巾、漱口杯、香皂肥皂、洗发水、梳子、手机(看家庭条件)等,以便在途中和到校后就能使用。男生要带剃须刀、女生要带各种女性用品和洗面奶等。至于洗脸盆、晒衣架、拖鞋、雨伞、水瓶、指甲剪、剪刀、小刀、台灯之类的东西就不一定要带了,有的学校会发,就算不发自己买也不贵(这些生活用品到了学校买也很方便,而且到时候和舍友一起去买还能快速缩短距离)。条件可以时,可以带个照相机,为自己和同学照照相,也是人际交流的一种很好方式。
6.学习用品。可以带几支水笔、本子、字典、词典(英汉汉英词典等,包括功能强大的电子词典)、书包(背包)。如果学校没有不允许,你家庭条件许可的话,可以带笔记本。但最好不要带,尤其是当你迷恋上网或者玩游戏的时候,带笔记本会影响你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和同学的正常交往。另外,还可以预备一些生活中用到的药或创可贴之类,虽然不一定会用到它们,不过等需要的时候随手可以找到也很方便。
7.旅行箱。如果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得钱花不了,不需要买太贵的,毕业后可以买更好的。箱子可以大一些,能装下自己的衣服及平常不是常用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即可。但不要过分大,免得不好携带,到学校在宿舍也不好放。一般以80公分左右长、50-60公分宽为佳。
8. 如果可以的话,带点家乡的特产,不是一定要去给老师,而是给舍友或班上同学吃,毕竟你有四年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越早熟悉越好。
10.如果坐火车的话,可以凭录取通知书(入学通知书)享受学生票优惠。
11.一点小建议:大学学习勇攀高峰,加入社团量力而行,大学社会实践多多益善,尊敬老师有难必问,同学相处宽容大度,大学恋爱不鼓励也不反对。
12.入学测试和体检。有的大学在新生报到后一段时间内,要组织几门文化课的新生入学测试,对考试成绩和高考成绩有较大出入者要进行重点核查。如果你考试没有作弊,不要有任何担心。考试范围和难度不会超过高考,考得好坏无所谓。体检也很容易过,除非你有不符合入学要求的重大疾病而且在高考体检时又使了花招,一般是不要紧的。只要你高考时正常体检、正常考试,这两项都没有问题,现在可以放心玩!
当然还有另一种入学考试,那是为各种分班做做准备的,比如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分到英语快班。
13.新生军训。大学新生要进行军训,军训一般只有两个星期。按照《国防教育法》的规定,组织学生进行军训,这是贯彻国防教育法的具体行动,是推进素质教育、为国家和军队培养造就高素质国防后备力量的重大举措。参加军训可以增进同学友情,应该积极参加。如果身体条件不许可,应该尽早跟辅导员或班主任讲清楚,以免发生意外。
14.宿舍是在你去之前就安排好的,这个不用担心。住宿条件有好有坏,不要太拘泥于这个,主要是要和同舍同学友好相处。不要以为住宿条件差就不能适应,人的适应性是非常强的,而且不太好的生活条件对你以后的成长和工作、生活很有好处,不管你的家庭是多么富有!
15.专业不理想,调换专业。一般学校进校一年后都可以调换专业。调换专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在原专业很难学下去,学校会帮助你换一个好学一点的专业(但一般不是很好的专业,也不是热门专业);另一种是你想换一个你心仪的其它专业,这种时候一般都要由你要转入的专业所在院系进行资格考试,考试合格才能转入,有的学校还要交一笔费用。
❷ 大一现代汉语“儿”的音变规律
1.音节末尾是a、o、e、ê、u(包括ao、iao中的o[u])的,儿化时直接卷舌。这类韵母共有13个。例如:
a-ar:刀把儿 板擦儿 冰碴儿 答茬儿 树权儿 掉渣儿
ia-iar:脚丫儿 豆芽儿 小匣儿 书架儿 哥俩儿 皮夹儿
ua-uar:年画儿 牙刷儿 香瓜儿 小褂儿 鲜花儿 笑话儿
o-or:一拨儿 围脖儿 山坡儿 媒婆儿 锯末儿 念佛儿
uo-uor:酒窝儿 发火儿 干活儿 课桌儿 小说儿 拉锁儿
e-er:饭盒儿 方格儿 蛋壳儿 逗乐儿 小车儿 存折儿
ie-ier:台阶儿 半截儿 小鞋儿 一撇儿 小碟儿 树叶儿
üe一üer:丑角儿 木獗儿 口诀儿 小靴儿 头穴儿 闰月儿
u-ur:小兔儿 眼珠儿 面糊儿 小卒儿 枣核儿 外屋儿
ao-aor:豆包儿 皮袍儿 灯泡儿 小猫儿 笔帽儿 口哨儿
iao-iaor:小表儿 麦苗儿 小鸟儿 豆角儿 作料儿
ou-our:小丑儿 薯仔儿 小偷儿 钮扣儿 提手儿 小狗儿
iou-iour:皮球儿 抓阉儿 衣袖儿 小姐儿 小刘儿
2.韵尾是i、n的(除in、ün外),儿化时丢掉韵尾,主要元音卷舌。这类韵母共有10个。例如:
ai-air:锅盖儿 小菜儿 鞋带儿 球拍儿 小孩儿 鸡崽儿
Uai-uair:乖乖儿 一块儿 糖块儿 碗筷儿 老帅儿 使坏儿
ei-eir:摸黑儿 刀背儿 晚辈儿 姊妹儿 眼泪儿 挨克儿
uei-ueir:零碎儿 耳坠儿 一会儿 跑腿儿 壶嘴儿 墨水儿
an-anr:上班儿 花瓣儿 床单儿 竹竿儿 门槛儿 汗衫儿
ian-ianr:笔尖儿 花边儿 相片儿 背面儿 窗帘儿 心眼儿
uan-uanr:茶馆儿 小船儿 一串儿 拐弯儿 贪玩儿 撒欢儿
üan-üanr:烟卷儿 手绢儿 圆圈儿 花园儿 椭圆儿 小院儿
en-enr:书本儿 脑门儿 花盆儿 双份儿 树根儿 杏仁儿
uen-uenr:打滚儿 没准儿 打盹儿 冰棍儿 三轮儿 开春儿
3.韵母是in、ün的,儿化时丢掉韵尾n,直接加上er。例如:
in-inr:皮筋儿 鼓劲儿 背心儿 口信儿 树林儿 脚印儿
ün-ünr:短裙儿 围裙儿 合群儿 将军儿
4.韵母是i、ü的,儿化时直接加er。例如:
i一ir:饭粒儿 玩意儿 眼皮儿 门鼻儿 小鸡儿 小米儿
ü-ür:金鱼儿 有趣儿 马驹儿 蛐蛐儿 小曲儿 毛驴儿
5.韵母是-i(前)、-i(后)的,韵母变作er。例如:
-i(前)-er:瓜子儿 写字儿 单词儿 鱼刺儿 肉丝儿
-i(后)-er:小事儿 羹匙儿 果汁儿 小侄儿 鱼食儿
6.韵尾是ng的(ing、iong除外),儿化时丢掉韵尾,韵腹鼻化并卷舌。这类韵母共有6个。例如:
ang-angr:偏方儿 鞋帮儿 偏旁儿 帮忙儿 茶缸儿 赶趟儿
iang-iangr:木箱儿 小巷儿 豆秧儿 小羊儿 鼻梁儿 老将儿
uang-uangr:蛋黄儿 小筐儿 借光儿 木桩儿 天窗儿 成双儿
eng-engr:凉棚儿 小凳儿 顺风儿 门缝儿 挡横儿 头绳儿
ong-ongr:小虫儿 没空儿 门洞儿 小桶儿 胡同儿 酒盅儿
ueng-uengr:小瓮儿
7.韵母是ing、iong的,儿化时丢掉韵尾ng,并直接加上鼻化的er。例如:
ing-ingr:出名儿 花瓶儿 小病儿 门镜儿 打鸣儿 电铃儿
iong-iongr:小熊儿 苦穷儿 蚕蛹儿
❸ 汉语拼音的变声有哪些
在语流中,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与单读时调值不同,这种变化叫做变调。
音节变调多数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引起的。在普通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下列几种:
(一)上声的变调
上声音节的字单念或在词语的末尾的时候,调值不变。在下列情况下,调值变成35或21。
1.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调值变35,这叫逆行异化;在原为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则有两种不1的变调,有的变35,有的变21。例如:在上声前水果 了解 领导 演讲保险 采取 产品 打扰 反感 改组 好转 简短 考古 老板 美好(变35)
在轻声前 (1)捧起 等等 讲讲 想起(变35)
2.三个上声相连,根据词语内部层次的不同,前两个音节有两种不同的变调。一种是第一音节调值变读21,第二音节调值变35;一种是前两个音节调值都变读35。例如:
很勇敢 小老虎(2135214) 展览馆 管理组(3535214)
3.如果连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则可以根据词语含义适当分组按上述办法变调。快读时,也可以只保留最后一个字音读214,前面的一律变为35。例如:
彼此友好 买把雨伞 很有好感 远景美好 种种想法 厂长领导 可以理解
种马场养有五百匹好母马
4.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调值由214变21,在原为非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变调情况也相同。例如:
在阴平前 首都 北京 统一 女兵 火车 雪山 海军 打击 体操 广播 崭新
在阳平前 祖国 海洋 语言 改良 保留 检查 狡猾 水平 隐瞒 整齐 女儿 解答
在去声前 解放 土地 巩固 鼓励 保密 党性 岗位 巩固 改正 古怪 审判 请问 展示
(二)去声的变调
两个去声相连,前一个如果不是重读音节则变53。例如:“信念、变化、互助、大会”等。
(三)“一、不”的变调
“一”、“不”及“七”、“八”都是古代的入声字,发音短促,部分方言仍保持着短促的读音,不容易读出它们准确的普通话声调,而在普通话里,“一”、“不”是高频率出现的常用字,并且在普通话语音里这两个字的声调还会受其相连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出现变读现象,但变调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不”单念或用在词句末尾,以及“一”在序数中,声调不变,读原调:“一”念阴平(55),“不”念去声(31)。例如:
一、二、三 十一 第一 统一 划一 唯一 万一
第一号 他住在一楼 表里如一不 偏不 你去不?(不变)
2.在去声前,一律变35。例如:
一夜 一样一见如故 一向 一定 一块儿 一遍 一道 一件 一面 一次 一套 一下 一个 一束 一段 一辆 不必 不便 不测 不错 不但 不断 不对 不料 不论 不妙 不怕 不去 不是 不适 不懈
3.在非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前,“一”变51,“不”仍读去声(51)。例如:
“一”+阴平:
一边 一天 一般 一生 -端 一发 一瞥 一心 一些
“一”+阳平:
一年 一连 一群 一齐 一时 一条 一同 一头 一旬
“一”+上声:
一本 一朵 一股 一举 一起 一统 一早 一总 一准
不吃 不开 不同 不详 不管 不想(仍读51)
4.“一、不”嵌在相同的动词的中间,读轻声。例如:
拖一拖 管一管 来不来 肯不肯 找不找 开不开 去不去 要不要 好不好 看一看 谈一谈 想一想 试一试 笑一笑 摸一摸 咬一咬 看一眼 谈一次 想一下 试一回 笑一阵 摸一把 咬一口 去不去 走不走 看不看 懂不懂 在不在 说不说 吃不吃 信不信 好不好 累不累 香不香 重不重 冷不冷 硬不硬 高不高 难不难 吃不下 记不住 忘不了 搬不动 听不懂 拿不出 洗不净 看不清
5.“不”在可能补语中读轻声。例如:
做不好 说不清 来不了
(四)“七、八”的变调
“七、八”在去声前调值可以变35,也可不变,其余场合念阴平原调值55。例如:
七岁 七块 七路 八岁 八块 八路七倍
七擒七纵 八万 七上八下(念35或55)
七天 七成 七亩 八支 八篮 八两
七、八、九 第七号 第八号 横七竖八(仍念55)
❹ 怎样用语流音变原理分析汉语普通话中的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是指语音进入言语交际后受到前后语音的影响发生音变现象.主要包括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类型.语流音变在普通话中体现在:
1、同化:是指两个不同的语音结合后变得相同或相似.例如:连绵[lian]+[mian]--[liammian]
2、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不相同或不相近的现象叫异化.例如:土改(原本都是上声调,结合后变成“涂改”,土被异化为阳声调)
3、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的现象叫弱化.例如:妈妈[ma][ma]----[mam ә ](第二个元 音弱化,弱化多发生在轻声中:辅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的阻力变小,元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的用力程度减弱.)
4、脱落:语流中有些原有的音消失的现象叫脱落.例如:豆腐[dou][fu]---[dou f ](发音时第二个元音u脱落)
5、增音:有些音连用时增加了一个原来没有的音.如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气词“啊”[a],跟前面音节连读时会随着前面的韵尾的不同而增加一个相同部位的音.如“美啊”读成[mei ya],增[i]音.
希望对你有帮助o(∩_∩)o
❺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解释
1. 语言:从结构上说,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功能上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构成语言的要素有语音、词汇、语法。它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形式。
2. 现代汉语:狭义上是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普通话,广义上的现代汉语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普通话和方言。
3.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经典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4. 方言:方言俗称地方话,它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的人民使用的语言。
5. 音质:又叫“音色”,指声音的特色。它是与语言中用来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造成不同音色的条件主要有三:发音体不同;发音方式不同;发音时共鸣器不同。
6. 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言单位。它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可分为辅音和元音两类。
7. 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段。一般来说,一个音节对应一个汉字,儿化除外。
8. 声调:指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的变化。汉语就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
9. 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语音特点有二: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音的高低决定于频率的高低;构成音调的相对音高在读音上是连续的、渐变的,中间没有停uyan的音类。
10. 调位;从声调中归纳出来的音位,叫“声调音位”,简称“调位”。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调位,即/55/(阴平) 、/35/(阳平)、/214/(上声)、/51/(去声)。
11. 重位:由音重构成的音位叫做“重位”,也叫“势位”。
12. 时位:由音长构成音位叫做“时位”。
13. 音高:语音四要素之一。是指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颤动次数的多少,即频率。在一定时间内振动快、次数多,频率就高,声音就高;反之则低。语音的高低与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
14. 零声母:普通话里大部分音节都以辅音声母开头,但是也有一些音节的开头不是辅音而是元音,这就是说,它们的声母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15. 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按照传统分析方法,韵母又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
16. 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区直长短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用五度标记法把这种相对音高变化表示出来,就是这些音节的调值了。
17. 轻声:普通话里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它的声调,可是在词或句子里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来的声调而读成一个较轻、较短的调子,就是“轻声”。
18. 儿化:指的是普通话里有些音节的韵母发音时加上一个卷舌的动作,使这个韵母带上卷舌音“儿”(er)的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
19. 音变: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
20. 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某种语言或方言把调值相同的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即/55/(阴平) 、/35/(阳平)、/214/(上声)、/51/(去声)。
21. 音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按语言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
22. 四呼:按韵母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分,可把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简称“四呼”。
23. 音位自由变体:凡是无条件的,即不受环境的限制,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叫做“自由变体”。
24. 非音质音位:也叫“超音段音位”。在语音中,除了音质以外,音高、音重、音长也能区别语言单位的语音形式,从而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也能构成音位。
25. 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
26.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分为两大类: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27. 部件:又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
28. 象形字:就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象形字。
29. 指事字: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
30. 会意字: 就是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会意字。
31. 形声字:就是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字”。
32. 亦声字:就是会意字兼形声字。
33. 多音同义字:是指表示同一意义的词中的字有不止一个读音。
34. 多音多义字:是一个字的字音不同字义也不同。
35. 四定:是汉字标准化的内容,即对汉字定性
(1)定量:是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数量 (2)定形:是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字形。
(3)定音:是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读音。(4)定序:是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排列顺序。
36. 异体字:是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37.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是词的集合体,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38. 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
39. 词: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40. 固定短语:是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词语。
自由短语:是词跟词按表达的需要的临时组合。
41. 略语:是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可分为简称和数词略语两类。
42.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
43.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合成词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
44. 联绵词:指两个以上不同的音节连缀表示一个意思而不能拆开成两个语素的单纯词。其中有双声的、叠韵的、和非双声叠韵三种构词方式。
45. 词根:指的是意义是在、在合成词内位置不固定的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词缀:指的是意义不是在、在合成词内位置固定在前或后的不成词语素。
46. 派生词:不定位语素连续定位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就是一般所说的派生词
47. 词义:是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即词的内容。
词义通常是指词汇意义。词义具有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的基本性质。
48. 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
49.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所以又叫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
义素分析就是把词的义项分解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从义素分析的角度分析词义的方法叫义素分析法。
50. 语意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类。由于各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同,可以分为类属义场、顺序义场和关系义场。
51. 基本义:有的词有几个义项,几个义项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其中至少有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常用的,叫做基本义。
转义:其他的义项一般是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过来的,叫做转义。
52. 理性义: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叫做理性义,或叫概念义,主要意义。理性义是词义的主要部分。
色彩义:是附着在词的理性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的感受的意义部分。
53. 同音词: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
54. 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叫单义词。
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的词叫多义词。
55. 同义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德语意场叫做同义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
56. 同形词:书写形式相同的一组词叫同形词。
57. 基本词汇: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基本词汇,它和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具有稳固性、能产性和全民常用性的特点。
一般词汇:语言中基本词语外的词汇是一般词汇。
58. 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用的词。
59. 古语词:包括一般所说的文言词和历史词,它们来源于古代文言着作。
文言词所表示的事物和现象还存在于本民族现实生活中,但由于为别的词所代替,一般口语中已不大使用。
历史词是表示历史上的事物或现象的古语词。
60. 隐词::是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内部人懂得使用的特殊用语。
61.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的特征。
62. 惯用语:是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的短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是其他格式。
63. 歇后语:是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固定短语。
64. 多音词:也叫复音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
65. 词义的转换: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一类对象。
❻ 汉语有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请问叫什么
儿化”是现代汉语语音系统中存在的一种突出现象,也是广大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语音现象之一。赵元任认为“儿”是唯一不成音节的后缀,吕叔湘说:“[后缀]加在名词性成分或其他成分后面,构成名词。读时与前面合成一个音节,叫做‘儿化’”。这是当今语言界上公认的一种说法。但是这种说法也不是很正确:1、既然认为“儿化”中的“儿”是一个后缀语素,那么它就应该具有一定的语音形式,既是是一个音节或一个语素,并且具有一个一致的构词能力,但是回答是否定的。2、把“儿化”中的“儿”看作是一个后缀语素,大都是因为历史的或是方言的影响造成的,不考虑时地因素就违背了语言研究的基本规律。在汉语史上,从“儿尾”到“儿化”是一个本质的变化, 而这种质变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在北方话中完成了。在现代方言中“儿尾”与“儿化”并存,应当区别对待。如果说现代汉语中仍有部分证据说明“儿”是一个后缀语素,那也只能算是一些特殊情况,不足以概括“儿化”的性质。
二、儿化的定义
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它在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而产生音变,“儿”失去了独立性,“化”到前一个音节,只保留一个卷舌动作,使两个音节融合成为一个音节,前面音节里的韵母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这种现象就是“儿化”。
儿化是韵母的音变结果,是伴随脱落、增音、更换和同化的现象。音变主要表现在韵尾,其次是韵腹,对韵头声母没有影响。
三、“儿”的语素身份
3.1、“儿”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儿”的语音形式是不足一个音节的卷舌动作,它可以结合所附着的语言成分增加“小”、“喜爱”、“随意”等附加意义,可见“儿”是音义结合体;而且“儿”也不可再分割,显然符合语素的两个条件——音义结合体和不可分割,应该将“儿”看作语素。
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因此,汉语的绝大多数语素与音节对应,即一个语素就是一个音节。汉语语素也有与音节不对应的现象,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个语素对应不止一个音节,这又分联绵词、音译外来词两类。联绵词包括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叠音几类,如“仿佛”、“伶俐”、“徘徊”、“彷徨”、“潇洒”、“犹豫”、“奶奶”、“太太”等;音译外来词如“英特纳雄耐尔”、“奥林匹克”、“吐鲁番”、“克隆”等。几个音节合起来表示一个语素,分割开来则每个音节都没有意义,此时语素的语音形式大于音节。另一种情况是一个语素不足一个音节,合音词中的语素即属此类现象。合音词是由语流中两个相邻的词并合而成,并合后的词包含两个语素,比如“俩”是“两”和“个”的并合,不考虑语体因素,则“俩”出现的地方“两个”都可以出现,反之亦然。“俩”是两个语素对应着一个音节,此时语素的语音形式不足一个音节。其他的合音词还有“仨”、“甭”、“孬”、“啦”、“喽”等。
3.2、“儿”是构词要素。从在词中所起的作用来看,“儿”也应该看作语素。
3.2.1、把现成的词变成另一个新词。如:
(1)动词儿化后转化为名词。如:吃→吃儿、盖→盖儿、垫→垫儿
在汉语中,动词要转化为名词,可以直接由行为或过程范畴转换为事物或实体范畴,也可以通过其他两种方法:一种是与另一个词根语素组合成复合词,如“铺盖”、“扮相”;另一种则是与后缀语素组合成派生词,比如,“盖子”、“盖头”。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儿”与“子”、“头”的作用是相同的。
(2)形容词儿化后转化为名词。如:干→干儿、短→短儿、弯→弯儿
由一个名词通过儿化转化为另一个名词的情况相对来说少一些,更为常见的是一个多义词儿化后一个义项衍生出另一个义项,不同的义项之间尽管存在着渊源上的联系,但所表达的概念是不同的,宽泛一点说,这也相当于由一个词转化为另一个词。例如: 道~道儿、胆~胆儿、地~地儿、里~里儿、门~门儿
(3)名词儿化后转化为另一个名词。如:豆→豆儿、白果→白果儿
(4)量词儿化后转化为名词。如:个→个儿、块→块儿、袋→袋儿
(5)动词、名词儿化后转化为量词。如:拨→拨儿、过→过儿、串→串儿
(6)名词性短语儿化后转化为名词。如:白粉→白粉儿、小鞋→小写儿
(7)动词儿化后转化为另一个动词。如:颠→颠儿
把现成的词或短语变成新的词或短语,除了上述几种类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情况,如 “吃喝~吃喝儿、扳不倒~扳不倒儿”是动词短语儿化后转化为名词,“倍~倍儿”是量词儿化后转化为副词,“八成~八成儿”是数量短语儿化转换为副词。儿化后的成分还可以作为构词成分构成另一个词或短语,例如,名词“刺”儿化后作为构词成分可与其他语素组合构成新词“刺儿话”、“刺儿头”等;形容词“干”儿化后可与“白”、“瓜”构成名词“白干儿、瓜干儿”等。
3.2.2、把不成词的语素变成词。其中“儿”和名词性语素组合构成名词的情况比较多。如:伴→伴儿、脖→脖儿、柜→柜儿
3.2.3、儿化后语言成分的理性意义不变,增加或改变了附加意义。也就是说,改变了“小”、“喜爱”、“亲切”等的意义或者改变语体色彩。如: 刀→刀儿、鸡→鸡儿、字→字儿
3.2.4、把一个词转化为另一个词,把不成词的语素或语素组变成词。
四、儿化的作用
4.1、表示喜爱或亲切的感情色彩。如:鲜花儿 女孩儿 脸蛋儿
4.2、形容细小或轻微的情态。如:一点儿 针尖儿 冰棍儿 红头绳儿
4.3、改变词性,连词义也有所改变。主要是指“儿”与动词性、形容词性、数量词性和各种短语性词根构成各类名词。与动词性词根构成的名词,有的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如:盖儿、垫儿、铲儿;有的可以表示与词根意义相当的名词,如:唱儿、开儿、闷儿。“儿”有形容词性词根构成的名词,有的具有词根的性状,如:圆儿、黄儿、干儿;有的具有词根的属性,如:短儿、亮儿、准儿。“儿”与数词性词根构成少数表示小孩乳名的名称,如:三儿、五儿。“儿”与量词性词根构成表示事物的具体名词,如:粒儿、块儿、本儿。“儿”与短语性词根构成表示事物的名词,往往带有形象色彩,如:把手儿、铜板儿、围脖儿。
4.4、不改变词性,但有辨义作用。主要是“儿“与名词性词根构成新词表示事物,由于事物间往往有某点相似,通过人们联想,利用儿化构成表示联想物的名称。如: 头(脑袋)——头儿(带头的人) 门(房门)——门儿(门径,办法) 眼(眼睛)——眼儿(小洞) 白面(面粉)——白面儿(毒品海洛因)
4.5、习惯读“儿化”的词语。如: 好玩儿 聊天儿 纳闷儿 快板儿
五、 儿化韵音变规则
5.1、 儿化音变是从从后向前使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尾音)发生变化,对声母和韵头i-、ü-没有影响。
5.2、丢掉韵尾-i、-n、 -ng。
5.3、在主要元音上(主要元音是 i、 ü时除外)加卷舌动作。这些主要元音大多数变为带有卷舌色彩的中央元音ar和er。
5.4、在主要元音 i、 ü后面加上er[ ?r ]。包括原形韵母5个: i、in、 ing、 ü、ün。另外,儿化时舌尖元音-i[ ? ]和[ ? ]后加上一个er,实际读音是用[ ? ]替换了原来的韵母。
5.5、后鼻尾音韵母儿化时,除丢掉韵尾 -ng外,往往使主要元音鼻化。
普通话39个韵母,除本身已是卷舌韵母的er外,理论上都可以儿化,但口语中韵母e^、ou、 eng(把bo、po、mo、fo后 o看作是uo的省略。认为“瓮”可以儿化比较勉强)未见儿化词,实际只是35个韵母可以儿化。
六、儿化韵的读音规律
6.1、以a、o、ê、e、u(包括ao、eao中的o)作韵尾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其读音变化不太大,卷舌动作与其本身的发音冲突不大,所以儿化时直接带上卷舌音色彩即可。其中,e的舌位稍稍后移一点,a的舌位略微升高一点即可。如:
a→ar:哪儿nǎr 、手把儿shǒubàr
ia→iar:叶芽儿yièyár、 钱夹儿qiánjiár
ua→uar:画儿huàr 、浪花儿lànghuār
o→ou:粉末儿fěnmòr 、竹膜儿zhúmór
uo→ror:眼窝儿yǎnwōr 、大伙儿dàhuǒr
e→er:小盒儿xiǎohér、 硬壳儿yìngkér
ue→uer:主角儿zhǔjuér、 木橛儿mùjuér
ie→ier:石阶儿shíjiēr 、字帖儿zìtiěr
u→ur:泪珠儿lèizhūr、 离谱儿lípǔr
ao→aor:小道儿xiǎodàor 、荷包儿hébāor
ou→our:老头儿lǎotóur、 路口儿lùkǒur
iao→iaor:小调儿xiǎodiàor、 嘴角儿zuǐjiǎor
iou→iour:小球儿xiǎoqiúr 、顶牛儿dǐngniúr
6.2、韵尾音素以i、ü为主要元音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i、ü开口度较小,舌高点靠前,i、ü此时又是韵腹不能丢去,故与卷动作有冲突。处理的方法是先增加一个舌面、央、中、中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卷舌。如:
i→ier:锅底儿guōdǐr 、柳丝儿liǔsīr 、玩意儿wányìr
ü→üer:ih 小曲儿xiǎoqǔr、 毛驴儿máolǘr、 有趣儿yǒuqǔr
6.3、韵尾音素为I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I的发动作与卷舌有所冲突,儿化时韵尾I丢失,在主要元音的基础上卷舌。舌位在有的主要元音,由于受卷舌动作的影响,舌位向央、中方向后移。如:
ai→ar大牌儿dàpáir 、窗台儿chuāngtáir
ei→er:同辈儿tóngbèir 、宝贝儿bǎobèir
uai→uar:糖块儿tángkuàir 、一块儿yīkuàir
uei→uer:口味儿kǒuwèir 、一对儿yīìr
6.4、韵尾音素为n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为n的发音妨碍了卷舌动作,所以儿化的韵尾n音要丢失,在主要元音基础上卷舌。原来舌位在前的主要元音,儿化后其音的舌位向央、中方向后移,主要元音妨碍卷舌的i、ü时,要增加一个舌面、央、中、不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卷舌。如:
an→ar:顶班儿dǐngbānr、 传单儿chuándānr
en→er:亏本儿kuīběnr 、命极儿mìnggēnr
ian→iar:鸡眼儿jīyǎnr 、路边儿lùbiānr
in→iar:用劲儿yòngjìnr、 手印儿shǒuyìnr
uan→uar:好玩儿hǎowánr、 拐弯儿guǎiwānr
uen→uer:皱纹儿zhòuwénr 、开春儿kāichūnr
üan→üar:圆圈儿yuǎnquānr 、手绢儿shǒujuànr
ün→üer:合群儿héqúnr 、花裙儿huāqúnr
6.5、以舌尖前元音-I或舌尖后元音-I作韵尾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其发音的开口度小,且舌尖已接近齿背或前硬腭,已妨碍了卷舌动作,故儿化时应将其变为舌面、央、中、不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卷舌。如:
-i→er:找刺儿zhǎocìr、 柳丝儿liǔsīr
-i→er:树枝儿shùzhīr、 找事儿zhǎoshìr
6.6、以nag为韵尾音素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nag的发音部位在后(并不妨碍卷舌动作),但由于nag是鼻音,发音时口腔中没有气流通过,所以卷舌时就不能形成卷舌特点。故作儿化处理时要将nag音完全丢失,再在主要元音的基础上卷舌。若主要元音妨碍了卷舌动作的话,就增加一个鼻化的舌面、央、中、不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卷舌。如:
ang→angr:茶缸儿chágāngr、 药方儿yàofāngr
iang→ iangr:小羊儿xiǎoyángr、 菜秧儿càiyāngr
uang→uangr:竹筐儿zhúkuāngr、 门窗儿ménchuāngr
eng→(e上面小波浪)r:跳绳儿tiàoshéngr、竹凳儿zhúdèngr 、裤缝儿kùfèngr
ong→ongr:小洞儿xiǎodòngr 、抽空儿chōukòngr 、酒盅儿jiǔzhōngr
iong→iongr:小熊儿xiǎoxióngr
七、“儿化”的结构分析
7.1、把普通话中“儿化”作为一种“音变”的语音现象来认识,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对它们进行音节分析。
7.2、汉语音节结构分析中已经有了对卷舌元音成音节的结构分析。
7.3、虽然儿化音节目前缺乏规范,但从来没有取消过儿化音节,而且很明确的作为一个音节的“儿化音节”概念,有音节而无音节分析,一般很难说的过去。另外,在书面上很少有儿化音节,但确实存在不少能区别词性和意义,在书面上也要使用的儿化音节词。
7.4、分析儿化音节结构确实比较复杂困难。因为儿化音节中存在大量的音变现象,但这只是技术问题,不能作为回避的理由。相反,正因为它复杂困难,在更必要深入研究分析。
7.5、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对儿化音节的分析,可以澄清对儿化音节错误的认识和模糊不清的表述。
八、结语
“儿化”是现代汉语语音系统中存在的一种突出现象,也是广大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语音现象之一。从现代汉语中“儿化”的语素身份、作用、音变规则及结构分析,简单的讨论了现代汉语中的一些现象及问题。“儿化”是现代汉语语音中一种突出的现象,有很多作用,是人们不能忽视的一种语音现象。
[参考文献]
⑴朱德熙 《语法讲义》 商务印书馆 1984
⑵吕叔湘 《吕叔湘语文近着》 商务印书馆 1982
⑶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 商务印书馆 1982
⑷赵元任 《汉语口语语法》 商务印书馆 1979
⑸鲁允中 《儿化现象一例》 《中国语文》 1985 6
⑹李延瑞 《“儿化”性质及普通话儿化韵的发展趋势》
⑺李立成 《“儿化”的性质新探》 《杭州大学学报》 1994 9
⑻刘雪春 《儿化的语言性质》 《语言文字应用》 2003 8
⑼宋玉柱 《关于“-儿”的语法性质》 《语文月刊》 1991 2
⑽林 焘 《北京话二话韵个人读音差异问题》 《语文研究》 1982 2
⑾张学涛 《普通话“儿化”音变韵复的趋变规律》
❼ 现代汉语知识要点
一、基本知识及重点难点的掌握
1、基本知识的把握。《现代汉语》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研究体系有自己的基本知识结构,因此,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内容,对学习者来说这些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是必要的。每一章都有相关知识点,同学们可以结合《考试大纲》仔细揣摩、领会。这里仅就"语音"一章作一例说。
首先,要分析语音现象,语音的物理、生理和社会这三大属性是最基本的,而进一步学习和分析语音现象,音素及其分类也是必须掌握的;其次,要分析和把握现代汉语语音,其最自然的语音单位音节及其结构构成是重要的,接着要进一步了解声母、韵母及声调的特征和初成,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音节的拼写规则;最后,我们还要掌握语音在实际运用中产生的临时变化现象即语流音变如轻声、变调、儿化等。
2、难点、重点的掌握。由于本门课程的特殊性,要求考生在这一步学习中,不能有任何偏废,必须逐个地攻克堡垒。当然,我们还要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准确地掌握相关难点和重点,从而增强应试效果。下面分章说明:
"语音"章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本章有这样几个重点,也是难点:①调值与调类的联系和区别。首先要了解两者的联系,其次要把握两者之间的区别。②声母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去掌握,这是考试的一个重点。务必对每一个声母的特征有准确的了解。⑦韵母的分类与特征。其中单元音韵母的特征和复元音韵母的结构分类是难点,另外,四呼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④音变中轻声的性质、上声的变调及儿化的拼法以及字母和音素(音位)的关系等。
"词汇"章重点理解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⑦语素的性质、类型及其与音节、汉字的关系。②词语的构造方式。这里注意单纯词的形式、合成词的类型。③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尤其是第二、第四两种类型。④多义词的意义构成、反义词的类型及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关系。⑤同义词的区别。⑧基本词汇的特征、外来词的类型、术语义与普通义的区别、成语与惯用语的区别以及语素、字、词的联系和区别等。
"语法"章本章在考核中占总量的三分之一强,对考生来说,是全书的难点和重点。在本章内,除基本知识外,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是考生必须掌握的。①词类划分的依据及其结果,每类词的关键特征,以及在特征上有同异关系的词类的区别如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动词与形容词、形容词与副词、区别词与形容词、介词与连词、助词与语气词(指"的"、"了")等②句法结构部分内容较多、较难,务必弄通。如句法结构的关系类型与功能类型、复杂句法结构的层次分析,定语与状语的确定,宾语与补语的区别等。③句型划分的标准及结果,主谓谓语句的类型,在常见句式中重点把握存现句、兼语句和把字句的特征,复句要求能用化线法对多重复句进行分析。④语气部分主要掌握疑问句。⑤句子变化共有三种形式,其中"倒装"和"紧缩"是必须掌握的。⑥多义和歧义的区别以及多义的三种类型是难点。多义是针对句法结构而言的静态可能意义状态,是正常的句法现象,而歧义是针对句子来说的动态现实理解结果,是应该避免的。
"修辞"章我们从这样两个角度把握课本内容。①一、二节为规范修辞,即以正确、简洁、规范等为表达目的的修辞活动,因此,主要了解色彩词语的使用以及词语、句子的加工和调整等内容,在"句式的选用"中尤其注意长、短句的适用语境和效果分析。②三、四节为超规范修辞,即以生动、形象等特殊表达效果为目的的修辞活动,因此,常用修辞格的定义、结构及效果的掌握是必需的,另外也要注意某些有同异关系的辞相比较,如借代与借喻、比拟与比喻、顶真与回环、排比与反复、排比与对偶等。
"文字"章本章内容较零散,由于古汉语课也要涉及,故考核的比重不大,约为百分之十,且限以常识性了解。如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主要以古文字为主)、汉字的特点以及多音字和多音多义字的识别、汉字的构造方式(以前四种定义为主)。另外,汉字规范化(以汉字简化方式为主)、标准化等内容也是重点。
最后,需强调的是,考核中往往有"改病句"题,课本中似乎没有设专节讲,但稍加留意会发现,在每一章内都有相关内容,有的在正文中,有的则在练习中,这就需要我们加以归纳。一般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剖析造成病句的原因:首先是词语上的,如词语色彩误用、生造词等;其次是语法上的,如词性误用、词语(成分)搭配和关联词使用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第三,修辞上的,如成分、句子的语序不当、语义歧解、表达不周密、前后不照应等问题。
二、考试须注意的问题
掌握了课本内容,如果能了解一些本课程考核及应答中的特点,无疑对提高成绩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们结合考核题型对此作简单介绍。
1、填空题。这类题在内容上关系到每章的基本知识点,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要求考生完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所填内容是该句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一般来说,这种题目是识记类知识,如概念的定义、对象的属性、分类等;另外一种要求运用基本理论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填出答案,属理解类题目,如"'他在考试。,一句中的'在'所属词类为一"等。
2、判断题。从内容上讲,这类题大多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核,甚至是常识性的,只是在形式上与填空题不同,要求考生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若错还须改正。要注意的是,有的判断是整个内容错,如"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是词。"(95下),有的是理论部分正确,举例说明有误,如"舌面元音发音时,主要有舌面起作用,由舌位的前后、高低和嘴唇的圆不圆来决定。U是后、高、不圆唇元音。"(98上),有的则是判断不严密,如 "'裤、鲸'二字的义符都能较准确地提示词义的义类。" (如上)但也有少量理解和分析性的,如"通常所说的褒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也能表示贬斥的感情色彩。"考生在解答此类题时务必从多个侧面去考虑。
3、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选择题不管答案数量多少,从内容上讲,也与上述两种题型同,主要考核基本知识,多属分类、定义以及对它们的理解方面的,涉及每一章内容。限于篇幅,不作举例。
4、名词解释题。考核基本概念,一般每章一个,从内容上看,这些概念对于相关章节来说是基本的知识点,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此类题回答时要求用简洁的文字解释出其实质内容,有些需举例。'如"零声母",要求说出"指没有辅音声母的音节"并举例,而"笔画"只需说出"是构成汉字的点和线,是汉字的最小结构单位"即可。
5、归纳题。该类题型主要考核对材料的归类,多涉及声母的发音方法或部位、复韵母以及四呼、声调、单纯词类别、词义归纳、词类的归纳、汉字首笔的排序、汉字简化方式等。
6、分析题。属于运用类题目,主要考核考生运用基本理论对实际材料进行分析。涉及到各部分内容,如词语的拼音、声韵母的认识、合成词结构划分、句法结构的层次分析、句型判断、复句的分析以及修辞格的判断等。
7、改病句题。属于运用类题目,主要考核考生的基本理论和表达能力,可以从词语运用、语法结构以及修辞表达三个方面去思考。拿到题目后可以采用先零后整逐级进行的方法寻找错误处。"先零后整逐级"指首先逐个查看单个词语的运用,若无问题,再看句子成分的搭配和结构,最后看修辞表达如语义是否周密、前后是否照应、语序是否得当、辞格是否合格等。所改理由,也可以来用针对所改的对象进行就事论事的直接解释,体现针对性。
8、简答题。属于理解和运用类。该类题主要测试考生对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各部分中重点内容的掌握,从内容上看,即前一部分所提到的。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答题要注意的问题。一般来说,这类题目大多数是有明确答案的,回答时只需列出主要条目即可,如"倒装句"的四个特点、基本词汇的三个特征等;另一种形式是要求自己根据课本知识组织答案,但实际上毋须惧怕,有的只需稍加归纳即可,如不同韵母的比较、调值与调类的关系等,有的则要求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如一些修辞现象的分析等。回答用语,尽可能简洁,避免技蔓,不需作详细解说。
❽ 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和第五版相比,有哪些字的读音做了更改
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和第五版相比,以下字音发生了变化:
【拜拜】第5 版注音bài bài,第6版注音báibái。
【的士】的“的”,第5 版注音dí,第6版注音dī。
【戛纳】“戛”第5版中只有一个读音jiá, 第6版增加ɡā ,“戛纳”读音gānà
【啫】【啫喱】第5版未收条,第6版收条,“啫”注音为zhě,“啫喱”注音为zhě•lí
【粿】第5版未收条,第6版收条,“粿”注音为guǒ。
【连累】第5版注音lián·lěi,第6版注音lián·lei
【妥当】第5版注音tuǒ dang,第6版注音tuǒ dàng
【标识】第5版注音biāozhì(“标志”的异形词),第6版则有biāozhì(“标志”的异形词)和biāoshí(独立词条,有两个义项:①标示识别,②用来识别的记号。)
【神父】第5版注音 shén fu,第6版注音shãn fù
【枇杷】第5版注音pí•pá,第6版注音pí•pɑ
【琵琶】第5版注音pí•pá,第6版注音pí•pɑ
【正经】第5版注音zhèng jing,第6版注音zhèng jing(口语中也读zhèng jǐng)
【一本正经】第5版注音yīběnzhângjīng,第6版注音 yīběn—zhângjīng(口语中也读yīběn—zhângjǐng),成语分词连写,中间加短横。
【一会儿】第5版注音yī huì r,第6版注音yī huì r(口语中也读yī huǐ r)。
【二流子】第5版注音èr liú zi,第6版注音èr liú zi(口语中也读èr liū zi)
【主意】第5版注音 zhǔ•yi,第6版注音 zhǔ•yi(口语中也读zhú•yi)
【好好】第5版注音hǎo hāo r,第6版注音hǎo hǎo(口语中多儿化,读hǎo hāo r)。
【早早】第5版词条“早早儿”,注音为zǎozāor。第6版将“早早儿”更换为“早早”,注音为“zǎozǎo(口语中多儿化,读zǎozāor)”。
注意:根据音变规律,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儿化(aa儿)时,后面的a往往变读阴平。词典注音一般不注变调。《凡例》中指出,abb式形容词注音,一种情况是:bb注本调,在注音后面的括号内注明口语中变读阴平,如【热腾腾】râ tãngtãng(口语中也读râ tēng tēng)。 【跂】第5版注音qì,第6版注音qǐ 【倩】第5版收有两个“倩”,都读qiàn,“倩1”意为“美丽”,“倩2”意为“请”。第6版仍收两个“倩”,但读音不同,“美丽”义仍读qiàn,“请”义改读qìng。
【柷】第5版只有一个读音chù,古代乐器。第6版改为两个读音:一音chù,用于人名,李柷,唐哀帝;二音zhù,古代乐器。
【箪食壶浆】第5版注音dān sì hú jiāng ,第6版注音dān shí hú jiāng(旧读dān sì hú jiāng)。
【唯唯诺诺】第5版注音wěi wěi nuò nuò,第6版注音wéi wéi nuò nuò (旧读wěi wěi nuò nuò)。 【虎不拉】第5版注音hù•bu lǎ,指伯劳鸟,第6版删“虎不拉”,“虎”只有一个读音hǔ。
【猫腰】第5版注音máo yāo,第6版“猫”只有一个读音māo,“猫腰”māo yāo,增加<方>标记表示方言词,删“毛腰”。
【屎壳郎】第5版注音shǐ•ke làng,第6版注音shǐ•ke láng(口语里多读shǐ•ke làng)”。【拆烂污】第5版注音cā làn wū,比喻不负责任;第6版“拆”只有一个读音chāi,“拆烂污”注音chāi làn wū。
【芥菜】第5版中,“芥”有两个读音,jiâ和gài。 “芥菜”,收有两个词条,一个读jiâ cài,一个读gài cài(同“盖菜”)。第6版中“芥”只有一个读音jiâ,“芥菜”,统读jiâ cài,下有两个义项。其中特指大叶芥时,因有的地区读作gài cài,所以也写作“盖菜”。
【芥蓝】第5版注音gàilán。第6版注音为jiâlán。
【谌】做姓氏用,第5版注音chãn,也有读shân的。第6版已将两姓分立,一为chãn,一为shân。
【乐亭】第5版“乐”只有lâ和yuâ两个读音。第6版特增加了lào音,用于地名,河北乐亭lào tíng。
【臭味相投】“臭”,第6版读“chîu”,但加注“旧也读xiù”。
❾ 汉语的四种音变有何共同特点
现代汉语四种音变的共同特点是:音节变调多数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引起的。
比如上声的变调,
上声音节的字单念或在词语末尾的时候,调值不变。在两个上声相连时,前一个上声调值变35;在三个上声相连,根据词语内部层次的不同,前两个音节有两种不同的变调。一种是第一音节调值变读21,第二音节调值变35;一种是前两个音节调值都变读35。
再如去声的变调,
两个去声相连,前一个如果不是重读音节则变53。
又如“一、不”的变调,单念或用在词句末尾,以及“一”在序数中,声调不变,读原调:“一”念阴平(55),“不”念去声(31)。在去声前,一律变35;在非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前,“一”变51。
❿ 请举例说明现代汉语的共时音变现象
现代汉语的共时音变现象,主要包括变调、轻声、儿化。
一、变调。在语流中,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与单读时调值不同,这种变化叫做变调。例如:普通话中上声音节的字单念或在词语的末尾的时候,调值不变,在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调值变35;在原为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有的变35,有的变21。在上声前:水果 了解 领导 演讲保险 采取 产品 打扰 反感 改组 好转 简短 考古 老板 美好(变35);在轻声前 (1)捧起 等等 讲讲 想起(变35);(2)嫂子 姐姐 毯子 奶奶(变21)
二、轻声。是声调的变化,有些音节由于音变,使原有的声调变成又轻又短,改变了音长、音强,甚至音高和音色,失去了原有的调值。例如:东西(表示方位)东西(物)----“西”因轻声而失去了55调值,音长和音强弱化。苗苗----同一个“苗”,重叠后第二个音节读轻声,失去了中升的35调值,变成轻短而带有低降的调型。
三、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例如:普通话念“哪儿”的时候,这个“儿”字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也不是音素,而只是一个形容性符号。只表示在念到“哪儿”(nar)这个字音的末尾时,随即加上一个卷舌动作,使韵母带上卷舌音“儿”的音色,这时,“哪”这个音节的韵母和卷舌元音“er”结合起来,紧密地组成一个音节,使“哪”这个音节的韵母带上卷舌音“儿”的音色,“哪儿”就成了一个“儿化韵”,亦即儿化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