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四大美女,各有千秋,你对她们了解多少
中国四大美女,各有千秋,我对她们有这几个方面的了解。
第一个方面的了解,四大美女不仅仅是容貌气质,更重要的是她们有一定历史影响力,透过历史让后人感到她们的生命温度。从这个意义讲她们的次序应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西施为国请命,深入敌后,忍辱负重,终不辱使命,顺利完成任务。王昭君为国为民千里出使,虽是被迫担保的百姓生活平安,也功德无量!貂蝉身处乱世虽不能扭转干坤,但也在此期间也改写了几个政治事件。杨玉环入宫后得到专宠,展示了个人魅力,也提升了当时女人的社会地位,更书写爱情的篇章!
第四个方面的了解,看从哪个方面说了,在我的观点里西施最美。美女不只是让人欣赏的,还有内在。西施的一生称得上传奇,乱吴国不只是美才能做到,忍辱负重坚定不移。
B. 古代四大美女按历史先后如何排名
古代有四大美女,我们一般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她们出场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最后是杨贵妃。不过在历史上,并没有貂蝉这个人,她是在演义中出现的人物。西施这个人有两说,一是西施真的很漂亮确有其人,可并未被勾践送给吴王;二是勾践送给吴王的美人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有一段传奇的故事,于是就被人们说成了西施。
王昭君年轻的时候被送入后宫,而皇帝在选妃的时候,从画上看她一般,索性没选她。于是在和亲的时候,王昭君就被送出去了。据说皇帝看到样貌之后,还曾十分后悔。杨贵妃则是唐朝寿王李瑁的妻子,后来被唐玄宗看上,地位从儿媳变成了媳妇。
C.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谁最漂亮
各有千秋,西施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还有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应该西施最漂亮。
D. 中国四大美女谁最漂亮
四大美女皆有缺陷。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所以她们的美丽程度也是无法比较的。
西施:大脚。素有“沉鱼”之誉的西施虽然美丽,但是脚却比一般人大,于是她想方设法地掩盖这个缺点,因为她喜欢跳舞,所以她经常穿长裙,又为自己特制了一双木屐,结果因为鞋子高了一块,不但看不出来脚大,还因为走路时左右摇摆,加之长裙飘飘,反而格外地突出了娉婷身材,翩翩风姿
王昭君:削肩。让“落雁”为之惊叹的昭君容貌出众,但是肩膀有点窄小,正好安排她出塞,于是她就经常披着毛皮制的斗篷,由于皮毛的蓬松,不但使她的削肩得到了隐藏,还因为雪白的围领和鲜红的斗篷衬托,反而更映得她五官秀美,眉目如画
貂婵:耳小。传闻能够“闭月”的貂婵顺利地实行了美人计,是因为她天生丽质,但是她耳朵极小,特别是耳垂,几乎无肉,未免难看。于是她就从耳环上弥补,经常戴那些镶有独粒大宝石的圆形耳环,不但看不出耳朵的缺陷,反而是细耳碧环,愈显俏丽
杨贵妃:狐臭。号称有“羞花”之美的杨玉环其实体味浓重,所以她特别喜欢沐浴——“春寒赐浴华清池”,传下了千古美名。不过她经常洗澡是因为狐臭的缘故,常洗自然会减轻很多味道,而且她还喜欢鲜花,更经常佩戴香囊,因此不但不会令人闻到刺鼻的气味,反而行动处香风飘拂,嗅之欲醉
E. 古代四大美女是谁啊...分别在那个朝代啊....会什么特长啊.都嫁给谁了啊......谁最漂亮啊...求解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时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
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元帝年间的人。
貂蝉,山西忻州人。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
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号太真,蒲州永乐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
四大美女各有千秋,是根据不同时代的不同审美观念。
F.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虽各有千秋,但亦各有其瑕疵,有没有哪位仁兄能逐一尽述尽不足
传说中的我过国古代四大美女,她们是杨贵妃,西施,貂婵,王昭君。
她们的美可以沉鱼落雁,羞花闭月来形容。
但据说她们都有不足之处:
1. 杨贵妃经常浓妆粉黛,是因为她有狐臭。
2. 西施经常以手捂胸,呈现病态美,其实她患有心绞痛。
3. 貂婵爱好穿肩很宽的衣服,是因为她是吊肩膀。
4. 王昭君爱好长裙拖地,那是因为王昭君一只脚大一只脚小。
G. 中国四大美女都是谁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是西施、王昭君、貂婵、杨玉环。
美女因美貌绝伦而被人们公认,美女代代有,却不都能流传千古。而四大美女能够广为人知,因为他们都曾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密切的关系。她们因历史而闻名,历史也因她们的存在备受瞩目。
春秋时期越国的西施承担起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使命;西汉时期的王昭君自愿嫁给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帮助匈奴发展农业生产,使汉匈之间出现了友好的局面;东汉后期的貂婵离间了董卓和吕布之间的关系,成为计除董卓、匡复汉室的关键人物;唐朝时期的杨玉环经历了唐朝由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重大转折,最后被缢死在马嵬坡,其是非功过引无数后人评说。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得来。
只知道四大美女的排定是在宋朝,至于是谁最先说的就难以考察了。
四大美女之所以为人们广为传颂,赞扬,是他们相联系的政治事件分不开的,后世的文人骚客们又起了最为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最早提出的,多半也是文人。
H. 四大美女史迹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春秋末期的浙江会稽一带人氏,本名施夷光,又称西子。
目录
[隐藏]
* 1 生平
* 2 相关成句
o 2.1 沉鱼落雁
o 2.2 东施效颦
o 2.3 情人眼中出西施
* 3 相关文学
* 4 参见
[编辑] 生平
浙江苎萝山下有两个村子,分为东西两村。村中的人大多数姓施,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大家称其西施。 西施经常与伙伴们在江边浣纱。当时的越王勾践为了报复吴王夫差,便想献上美女郑旦等人迷惑夫差,其中就有西施。
许多百姓为了一睹西施的美貌,都涌到郊外的驿馆去迎候,以致路上塞满了人群。当时有一传闻,说负责招聘西施的越国大夫范蠡传令下去:要看美人的人,必须先交一文钱。于是在驿馆中设了一个钱柜收钱,那钱柜竟然顷刻而满。驿馆停留了三日,所得金钱无数,全部运回了越国以资助国家财政。
越王勾践命乐师教西施歌舞仪态,过了三年,让范蠡带着西施进献给吴王。范大夫见到吴王,跪拜着说:“东海贼臣勾践,感大王之恩德,遍搜境内,得善歌舞者,以供洒扫之役。” 可是伍子胥进言:“臣闻: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也,王不可受。”
吴王不听其劝谏,马上把西施收了下来,并在姑苏台建造春宵宫,在灵岩山上建造馆娃宫,还修筑大水池,以供西施嬉戏游玩。夫差对西施宠爱至极,出入都是效仿王妃的派头和排场,夫差自从有了西施以后,就不再理会朝政[来源请求],使勾践有足够的时间修养生息,消灭吴国。
西施的结局有两种说法:
* 一说是吴灭了以后,勾践夫人见到西施貌美,怕勾践看上她,且吴人认为西施是使得国破家亡的妖孽,于是就将她放进皮袋之中沉于江底。后来在江中发现了一些蛤蜊,人家说那是西施的舌头,故此使得蛤蜊也有西施舌之称。
* 另一种说法是,西施与范蠡相恋,当吴国灭亡之后,范蠡不要越王的封赏,趁着夜色携西施悄然离去。从此避世太湖,逍遥余生。
至今,在浙江绍兴市诸暨市(旧称暨阳县),仍然有西施殿,越国古都城门等遗迹。
西湖亦称为西子湖。因北宋诗人苏东坡曾作七言绝句咏西湖: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编辑] 相关成句
[编辑] 沉鱼落雁
一种流行的错误认为所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指的就是西施。传说她在古越国浦阳江边浣纱,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容貌,都惊艳得沉入江底。
事实上,“沉鱼落雁”是个成语,通常认为出自《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说动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
也有人认为唐代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是这个成语的出处,故认为沉鱼代表西施。
[编辑] 东施效颦
亦作东家效颦、丑女效颦
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皱眉,同里丑女东施看见觉得十分美丽,于是摹仿西施捧心皱眉,然却更见其丑,结果同里的人纷纷走避或闭门不出。典出《庄子˙天运》后世比喻不衡量本身的条件,而盲目胡乱的模仿他人,以致收到反效果。
《红楼梦˙第三十回》: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奇,且更可厌了!
[编辑] 情人眼中出西施
[编辑] 相关文学
西施越溪女,
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古今,
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
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
沉吟碧云间。
勾践征绝艳,
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
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
千秋竟不还。
——唐·李白
王昭君,名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
目录
[隐藏]
* 1 生平
* 2 相关文学作品
* 3 相关记载
* 4 外部链接
[编辑] 生平
王昭君之墓“青冢”
王昭君之墓“青冢”
王昭君于汉元帝时期被选入宫为宫女。虽然其相貌出众,但因品格高尚,不似他人用各种手段以谋求皇帝的宠爱,于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奴,被汉帝封为永安公主。
呼韩邪单于封其“宁胡阏氏”。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日逐王。
呼韩邪死后,王昭君欲归汉,汉成帝名其“从胡俗”,再嫁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育有二女,长女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
王昭君死后,葬于“青冢”(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王昭君
王昭君画像,取自清陆昶辑《历朝名媛诗词》十二卷,干隆三十八年红树楼刻本。
出生 不详,前50年左右
去世 不详
身份 汉元帝宫女,匈奴阏氏
[编辑] 相关文学作品
* “昭君出塞”,为汉与匈奴之间结束战争,对加强彼此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王昭君的题材成为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的素材:
o 唐朝白居易《王昭君二首》
o 宋朝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五十九《昭君怨》
o 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
o 曹禺的剧本《王昭君》
o 翦伯赞的长诗《游昭君墓》
[编辑] 相关记载
* 《后汉书》关于昭君的记载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 “沉鱼落雁”的典故
传说“昭君出塞”时,王昭君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释义1: 汉朝后宫之内女官的一种官名(地位比妃嫔低)。
释义2: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之一,正史中没有发现关于貂蝉的记载,只是说吕布和董卓的侍婢私通而已。
《三国志.吕布传》提及“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侍婢并未明示貂蝉之名。在《三国演义》中是司徒王允的义女,长得美貌动人,方十五年华,知悉王允对于董卓的乱政深感无助,于是便献出自己来对付乱臣贼子。貂蝉后来挑动董卓的义子吕布刺杀了董卓,自此之后貂蝉便在《三国演义》中销声匿迹了。
有些稗官野史中称貂蝉乃关羽之妾,民间的大戏剧本对于貂蝉以后的故事作出了一点延伸,在关羽月下释貂蝉中,貂蝉就被关羽释放最后不知所踪。而在关羽蒙面斩貂蝉就借姜太公蒙面斩妲己为蓝本并道出红颜祸水,关羽害怕其倾国倾城之貌会为天下带来大乱。
值得一提的是,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另三位是西施、王昭君、杨玉环)中唯一虚构的,这体现出《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学者周士琦发现,唐代开元年间有一本占星学书籍《开元占经》卷三十三中曾提到史书《汉书通志》中的“刁蝉”记载。《汉书通志》记载:“曹操未得志,先诱董卓,进刁蝉以惑其君。”然《汉书通志》一书今已佚。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姓任,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入宫中,掌管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又考证: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
杨贵妃(开元七年六月初一-天宝十五载七月十五)(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名玉环,号太真。是唐玄宗之宠妃,身材丰满,肤如凝脂,乃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目录
[隐藏]
* 1 生平
* 2 影响
* 3 传说
* 4 影视作品
* 5 参见
[编辑] 生平
杨玉环出生于满州永乐(今山西永济),祖籍弘农华阴,父亲是蜀州的司户杨玄琰。她10岁时丧父,被叔父杨玄圭收养,16岁时(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3年)嫁给玄宗之子寿王李瑁(武惠妃子)。后来,宦官高力士有一次把杨玉环带入温泉宫,碰见了玄宗,玄宗对她一见钟情,但因份属翁媳,为掩人耳目,玄宗先安排她出家为道姑,改名太真,在太真宫修行,直到五年之后的天宝年(公元745年),才让她还俗,并册封为贵妃。此时杨玉环27岁,而唐玄宗已61岁了。白居易形容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杨贵妃备受宠幸,其家族因此繁盛,很多人都获授官制或赏赐:其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其堂兄杨国忠好赌,但也封官入朝、把持朝政。唐玄宗此后愈加沉溺于酒色,政治上更加腐败。杨氏家族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使朝野均对他们充满了巨大的怨恨。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随驾禁军将校一致要求处死杨贵妃和杨国忠。唐玄宗言国忠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杨玉环,无奈禁军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接受高力士的劝言后,唐玄宗为求自保,不得已赐死杨贵妃。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自缢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38岁,而杨国忠则死于乱兵刀刃之下。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尸体,但未寻得。
[编辑] 影响
杨贵妃的故事是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的素材:
马嵬二首之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长恨歌 节选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为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 诗歌:
o 李白七言乐府〈清平调〉
o 郑畋七言绝句〈马嵬坡〉
o 白居易长诗〈长恨歌〉
* 戏剧:
o 元朝 白朴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o 明朝 《磨尘鉴》
o 明朝 吴世美 《惊鸿记》
o 明朝 屠隆隆 《彩毫记》
o 清朝 洪升 《长生殿》
o 《贵妃醉酒》
o 《太真外传》
o 陈鸿 《马嵬坡》
o 《唐明皇与杨贵妃》
* 小说
o 《杨太真外传》
o 《长恨歌传》
[编辑] 传说
* 有传杨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遂命人从岭南千里把新鲜荔枝送至长安。此品种亦被称为“妃子笑”。
* 另有传说她当时曾被解救,后来到了日本度过余生,在日本山口县也流传这样的说法。
I. 我国古代四大美女和四大美男子各是谁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又指谁
我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禅、杨玉环
我国古代四大美男子:潘安、曹植、沈约、卫玠
沉鱼--西施
落雁--王昭君
闭月--貂禅
羞花--杨玉环(杨贵妃)
民国时期,出名的四大美男子:汪精卫、周恩来、梅兰芳、张学良
着名歌妓:
杜秋娘,江南女子杜秋娘原是金陵的青楼歌妓,她天生丽质,能歌善舞,还会写诗填词作曲,她有一首着名的诗《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镇海节度使李琦与杜秋娘一见倾心,将她带入府中充为侍妾,后李琦反叛被杀。
李琦死后杜秋娘作为罪犯的家属被没入掖庭,她顾盼依依的窈窕身影令宪宗为之心动,便召幸了她,封为秋妃。秋娘在唐宪宗身边,似乎既是爱妃、玩伴,又是机要秘书,杜秋娘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令年轻的宪宗为之沉醉。
宰相李吉甫曾劝唐宪宗可广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而不到三十岁的宪宗则自得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
他们常常徜徉于山媚水涯;泛舟高歌于太液池中;午窗人寂时,共同调教鹦鹉学念宫诗;冷雨凄凄的夜晚,同坐灯下对弈直至夜半。期间情深意挚,颇似当年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翻版。
唐文宗太和年间,杜秋娘被诏赐归老还乡。一时衣食无着,过的是朝不保夕的生活。一些名士听到她既老且穷的困境都十分同情哀伤,杜牧曾为此写下《赠杜秋娘》诗并序,记叙她的身世经历。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更是在后世广为流传。
念奴,唐天宝年间着名歌妓,传说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因之取念奴为词牌名。据元稹《连昌宫词》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又引《开元天宝遗事》:“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李师师,原是汴京城染房老板王寅之女,幼时寄养佛寺,因人称佛门弟子为“师”,所以叫李师师。长大后出落得花容月貌,被妓院老板李媪收养,学习琴棋书画、歌舞侍人,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最后,宋徽宗也想亲睹芳容。因李师师与高俅是老相识,高俅遂安排相见。宋徽宗对李师师一见倾心,从此对后宫佳丽视若无睹。但师师最中意的是大才子周邦彦。一次师师与周温柔之际,忽报圣驾到,周邦彦急忙藏在床下。宋徽宗因身体欠佳,送给师师一个鲜橙后就想回宫,师师假意挽留说:“现已三更,马滑霜浓,龙体要紧。”但宋徽宗还是走了。于是周邦彦填了一首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麝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谁知有一次李师师忘情把这首词在宋徽宗面前唱了出来。徽宗问谁做的,李师师随口说是周邦彦。徽宗脸色骤变,不久就找借口把周邦彦贬出汴京。李师师于是唱了一首《兰陵王》给宋徽宗听:“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谶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桑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记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宋徽宗听后感慨良久,就又把周邦彦召了回来。由于宋徽宗玩物丧志,终于在靖康之难成了俘虏。宋朝南渡后,李师师下落不明。
莘瑶琴,南宋杭州花魁娘子。幼时因战乱与父母失散被卖入妓院,长到十四岁已经美艳异常。但她只想做青倌人,不肯接客,鸨母就将她灌醉,把她的初夜卖给了一个姓金的员外。瑶琴痛不欲生,但姐妹们劝说她,走到这一步更要接客,找到如意之人好尽早从良,还要积攒一些银两为将来赎身,瑶琴从此不再反抗。杭州清波门外开油店的朱十老收养了一个从汴京逃难来的小厮叫秦重,后改名朱重,每日帮朱十老榨油卖油。朱十老的使女兰花与伙计邢权勾搭,挑拨离间,让朱十老将朱重赶了出去,朱重只好走街串巷卖油。有一天他到钱塘门外的昭庆寺去卖油,恰好寺中要做九昼夜的功德,他一连九天挑油到昭庆寺。第九天秦重看到一位美若桃李的女子从寺中出来,他看呆了,经四处打听,才知道是花魁娘子。朱重从此更加辛勤工作,一年以后终于攒到了十来两银子。他买了一身衣服,拿着剩余的银两去找花魁娘子。但花魁娘子应酬很多,朱重多次扑空。但他仍不死心,每天前来,鸨母终于被他感动,让朱重在瑶琴房中等。瑶琴回来时已经喝醉了,一进屋就和衣而卧。朱重在她身边躺了一夜,除了为她盖被、倒茶之外,没有一点侵犯她的意思。瑶琴醒来后非常感动,她从未见过如此诚恳老实的男子,于是芳心暗许,并给了他二十两银子。此时朱十老染病在床,邢权与兰花深夜卷走了银钱。朱十老这才想到朱重的好处,他让人找回朱重。朱重不计前嫌,用瑶琴给他的银子做本钱,重新做起了生意。朱十老去世后,朱重一个人忙不过来,便招揽了一位从汴京逃难的中年汉子和他的妻子阮氏。这位中年汉子名叫莘善,正是瑶琴幼年走失的父亲,但朱重并不知道。杭州城中有个吴八公子,人品恶劣,一向对瑶琴垂涎。一天,他强行把瑶琴带至湖中船上想要轻薄。瑶琴平时就很反感他,死不从命,吴八公子就脱了她的绣鞋和缠脚布,让她自己走回去。瑶琴倍感羞辱,痛不欲生,正巧碰到了路过此处的朱重,朱重把她送了回去。瑶琴对朱重更是欣赏有加,连鸨母也觉得他是个难得的忠厚之人。瑶琴拿出多年积蓄让秦重为她赎了身。二人成婚之时,瑶琴又与多年失散的父母相认,真是双喜临门。
柳如是(1618~1664)本姓杨,名爱,字蘼芜,又名云娟、影怜,后改姓柳,名隐,又名是,字如是,号我闻室主,人称河东君。原籍浙江嘉兴,流寓吴江(今属江苏)。幼年为盛泽徐佛养女,后入吴江故相周道登家为侍婢。崇祯四年(1631年)自周家出,流落风尘,洁身自好,为“秦淮八艳”之一。以词翰名噪青楼,明末已有诗集刊行。十四年,嫁钱谦益为妾。钱谦益造绛云楼,和柳如是以书典相娱,诗词酬唱。明亡时,柳曾劝钱谦益自尽殉国,未从。后随钱归里,与钱支持黄毓祺、黄宗羲、郑成功的反清复明斗争。钱殁,柳因族人争产而自缢。能画,工诗。诗幽艳秀发,蕴酿颇深。着有《戊寅草》、《湖上草》及《柳如是尺牍》、《河东君山水人物册》,今人辑有《柳如是集》。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苏州人,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原为昆山歌妓,曾寓居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联,所以清人将她列入“秦淮八艳”,并说她是“前朝金陵倡家女”。崇祯末年李自成起义,崇祯帝日夜不安。外戚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忧虑之心,遂派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田畹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不久李自成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田畹设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表演于厅堂。吴三桂见后神驰心荡,高兴地搂其陪酒。这时突然警报响起,田畹惶恐地说:“寇至,若何?”吴说:“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未等回答,吴即带圆圆拜辞。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李之部下所掠。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听说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清军与起义军开战。李自成战败,将吴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后弃京出走。吴三桂为报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起义军到陕西。后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吴三桂带陈圆圆由秦入蜀,独占云南。顺治中,吴进爵云南王,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圆圆遂独居别院,后削发为尼,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照片,池畔留有石刻诗。
赛金花,原名赵灵飞,安徽人,因家道中落,化名“傅彩云”,穿梭于秦淮河花船之上卖笑为乐,许多富商显贵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赛金花赚了大把银子。同治七年,赛金花被中了状元的苏州人洪钧在探亲途中相中,娶回家做了三姨太。光绪十四年,洪钧带其进京,又奉命出使欧洲。赛金花凭着她天生的交际才能和东方女性的温柔在欧洲的上层社会中出尽了风头,享尽荣华富贵,并与一些金发碧眼的社会名流有了暧昧关系。其中俄国陆军中尉瓦西德最让她心动。光绪十六年,洪钧回国,三年后病逝,赛金花重操旧业。后八国联军打入北京,瓦西德为联军司令,赛金花见到昔日情人,鸳梦重温。后曾朴以赛金花为原型写了一部小说《孽海花》。
小凤仙,原是京城陕西巷云吉班姑娘。民国初年,蔡松坡任云南督军,袁世凯想方设法拉拢蔡松坡为己所用,同时也秘密派人监视他。蔡松坡的革命热情相当高,根本不愿当袁世凯的走狗,但碍于他的势力也无可奈何。一天,他扮成商人来到陕西巷云吉班散心,一眼看中小凤仙。小凤仙问他以何为生,他谎称商人。小凤仙笑道:“你气度不凡,外欢内郁,绝不是商人。”蔡松坡见她并非卖弄风情,满脸是诚恳和自信。但初次相识,蔡尚有戒心,没有正面回答她。小凤仙相信断定他必定是个英雄人物,而蔡也觉得自己可能在垃圾堆中发现了宝。过了两天他再次登门,两人坦诚相待并商量一计。没多久,京城的官员们就传出绯闻,说蔡是“英雄难过美人关”!蔡松坡在云吉班大摆筵席,夜夜笙歌,并大兴土木为小凤仙建屋造堂,后又把小凤仙娶过去作妾,每天过着醇酒美人的日子。妻子刘侠贞劝他:“你一向以天下事为己任,如今怎能贪恋声色,坐销壮志!”蔡松坡不听劝告,反而斥责妻子。一家人闹得鸡犬不宁,连袁世凯都有所耳闻,派人前去调停也无济于事,袁世凯渐渐放松了对蔡的警惕之心。蔡的妻子与老母气得搬出京城,去南方居住。蔡松坡知道北洋政府不会容下他,就故意与小凤仙整日坐车游玩,找准机会登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第二天乘船逃至日本。袁世凯得知气得火冒三丈,派人前去刺杀。蔡松坡转去香港,不久绕道越南回国,在云南组织了护国军起义讨袁。袁世凯禁不起内外夹击,称帝七十三天后死去。黎元洪继任总统,蔡松坡为四川都督。由于过度操劳,身体每况愈下。小凤仙还在耐心等他,蔡松坡却没能再见到小凤仙,在日本就医时死在福冈医院,终年三十七岁。小凤仙闻讯后悲痛欲绝,蔡松坡的灵枢被运回上海,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追悼会。小凤仙送来两副对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