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唢呐d调什么意思
唢呐d调是指D调高音唢呐,唢呐中的一个分类,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唢呐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
音和低音三种。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
(1)甘肃三大美女唢呐扩展阅读
D调高音唢呐如下:
1、苗族大唢呐就是D调高音唢呐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用木材制成,上细下粗,最下端口部向四周扩张,用以适当散发声音或转调。
相传,这种大唢呐是在清代传入四川苗族地区的唢呐基础上,经过苗族艺人不断地改进和发展而成的。200多年前,有一个名叫金班长的戏曲艺人。
他将流行于南方的高音唢呐三吱子改造成了中音唢呐二节子,后来又在二节子的基础上,把各部位的尺寸按比例加长放大,才制成了现在川滇苗族人民喜爱的大唢呐。
2、藏族唢呐,是藏族人常用的双簧竖吹乐器。发音低沉,音色浑厚。过去用于演奏宗教音乐,现也用于器乐合奏或歌舞伴奏。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省。
藏族唢呐杆身木制,呈圆推形,上面开有8个(前7后1)音孔,音孔间镶有金属环饰。杆身上端装有铜质浸子,侵子上套有气牌和唢呐哨,杆身下端安着铜质唢呐碗。
② 庆阳唢呐的简介
庆阳市西峰区唢呐是以唢呐为主奏的汉族传统吹打乐,也称鼓吹乐。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经历代艺人们不断繁衍发展至今,其独特的曲牌音乐体系,庞大的演奏群众,广泛的民俗应用和浓郁地方风格成为中国浩瀚的汉族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乐种。以西峰为中心分布在周边庆城县、环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及镇原县部分乡镇。西峰区现有唢呐班社31个,从业人员286名。西峰区唢呐曲牌内容丰富,意味质朴,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经普查采录的有1200余首,经筛选编入《庆阳地区民间器乐集成》达496首,这些曲牌按源流沿革可分为器乐化程度较高的传统曲牌类、民歌变奏类与地方戏曲相关类。西峰唢呐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表现在汉族音乐文化的特殊性上,而且表现在其内容延伸上,如“跑报”这一文化空间也是有价值的内容之一。这一口头形式传承,由艺人即兴创作的口头文学活动,充分显示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继承发扬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凝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8年1月25日,来自甘肃庆阳西峰区的“浪唢呐”艺术团在刚刚落成的朝阳文化馆“东村农民剧场”吹响。这场极富地方特色的唢呐乐曲“专场”演出,使在场北京观众感受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由西峰区创编的陇东吹打乐庆阳唢呐艺术《黄土情》,经甘肃省文联、文化厅评选、审查同意,作为具有汉族传统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代表甘肃省,与兰州太平鼓舞共同参加了中国文联每年一度的春晚现场录制。
庆阳和谐西峰艺术团吹打乐队的马自刚介绍:“为了参加这次演出,我们放弃了一年中收入的黄金季节,这次从排练到北京演出,他们每个人要少挣2000-3000元,但能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这个荣誉要比挣钱更重要。”他们更大的目标是,将陇东吹打乐打到国外去,让老外也见识一下甘肃的民俗民风。今年69岁的闫崇厚告诉记者:“我吹唢呐已经50年了,但是做梦都没有想到能吹到人民大会堂,我们一定会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让全国观众看到咱们甘肃农民的精神风貌。”
在本次晚会“东北风光”、“华北风度”等八大部分中,由甘肃承担的“西北风情”板块,节目有兰州太平鼓与吕继宏表演的歌舞《上去高山望平川》,朱军等助阵表演的明星群口词《说甘肃》等,可以说是相当出彩,为此,甘肃板块被定为压轴节目最后上场,除了节目形式新颖,甘肃的演员阵容也是最为独特,除了明星助阵演出外,主要演员几乎都是地道的农民,他们将用原生态的表演方式向全国观众展现甘肃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甘肃板块导演之一牟瑜说,将庆阳唢呐推到舞台上不仅是希望抢眼,更是希望让人们关注庆阳唢呐,他和太平鼓一起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庆阳唢呐艺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用这个舞台让人们关注它,并能看到继续发展的意义,将它打造成甘肃的另一张名片,从此登上大雅之堂。
如何将庆阳唢呐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展现得夺人眼球,牟瑜可没少下工夫,“全国各地的唢呐音乐非常多,庆阳唢呐艺术在全国基本是久藏深闺无人识的状况,这次特别选择了极富陇东地域特色的曲调,同时根据音乐进行了画面的调动和编排,让传统的唢呐艺术‘活’起来。”现场执行导演谢克也被庆阳唢呐所感染,临时为乐队“加戏”,除了完成原来3分钟的演奏,还将为哈辉、刘和刚、蔡明、蔡国庆、关牧村、蒋大为演唱的《四季歌》、《绣金匾》等甘肃民歌担任伴奏任务。
庆阳唢呐艺术自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后,西峰区高度重视,成立了研究保护中心,拨付了一定经费,组织专家开展挖掘整理、理论研究,开设培训班,每年举办一次唢呐大赛活动,并吸纳了民间优秀唢呐艺人30多人,加入了“和谐西峰”艺术团,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创编了陇东吹打乐《黄土情》,在2007年全市“文博会”上进行了表演,得到了与会领导、嘉宾及观众的好评。节会后,再次进行了创编、提高,在2008年全省春晚节目送审中,被省文联确定为参加2008年甘肃省文联春晚现场录制,并被着名导演郁钧剑选定为中国文联春晚节目。2008年中国文联春晚安排整个西北片区表演时间为30分钟,庆阳唢呐将单独进行2分钟表演,这在我省尚属首次。
庆阳的唢呐曲艺
庆阳唢呐,是庆阳文化生活和民俗家事中最常用、最受欢迎的乐器。早在30年代,就引起省内外音乐界的关注。80年代参加过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调演,现在,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乐种。
庆阳唢呐,最早出现在娶媳嫁女、丧葬祭奠、乡村庙会、庆祝典礼等场合。由半职业农民组成鼓乐班子演奏。
庆阳唢呐按其分布的地域和演奏特点,大体可分为三个派系:一个派系是环县、宁县、合水、正宁等地的木杆、竹杆唢呐,这种唢呐音色宏亮、柔中有刚、连贯流畅、音域宽广、近听不噪、远听清晰,是庆阳地区数量最多和最常用的一种唢呐;另一个派系是镇原铜杆唢呐,这种唢呐由于杆子及主要部件为黄铜质地,演奏方法也比较独特,其音色高昂宏亮、清晰悠扬;再一个派系为华池、合水、环县北部的大杆唢呐(即陕北唢呐),这种唢呐由于杆子较长,哨片较为粗厚,其音色苍劲粗犷、深沉稳健,与上述两种唢呐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
庆阳唢呐班子没有固定的人数限制,少则两人,多则十几人。庆阳人过事(指红、白喜事)最讲究的是请全班子。所谓全班子,即人数由6~8人组成,由两支唢呐吹奏,伴以堂鼓、钧锣、小锣各一面,钹、小钗各一副的演奏;也有由一支小唢呐领奏,伴以土管子、竹笛、板胡、二胡、三弦、低胡、牙子、板鼓、梆子、小锣、小钗等组班演奏的。一般乐队成员都会演奏两件以上的乐器,可根据需要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随意调配。
③ 甘肃省首批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什么
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85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7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 天祝土族《格萨尔》 西北民族大学
2 Ⅰ-2 陇东红色歌谣 庆阳市
3 Ⅰ-3 肃南裕固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张掖市肃南县
4 Ⅰ-4 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临夏州东乡县
5 Ⅰ-5 保安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临夏州积石山县
6 Ⅰ-6 河西宝卷(武威宝卷张掖宝卷酒泉宝卷) 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
7 Ⅰ-7 东乡族小经文与民间叙事长诗 《米拉尕黑》 西北民族大学
二、民间音乐(共计8项)
8 Ⅱ-1 敦煌艺术-音乐技艺研承 敦煌研究院
9 Ⅱ-2 花儿 (莲花山花儿会 松鸣岩花儿会 二郎山花儿会 新城花儿会 张家川花儿会) 临夏州康乐县临夏州和政县定西市岷县甘南州临潭县天水市张家川县
10 Ⅱ-3 佛宫音乐"道得尔" 甘南州
11 Ⅱ-4 清水县道教音乐县 天水市清水县
12 Ⅱ-5 唢呐艺术 庆阳市西峰区、环县
13 Ⅱ-6 裕固族民歌 张掖市肃南县
14 Ⅱ-7 天祝藏族华锐民歌 武威市天祝县
15 Ⅱ-8 甘南藏族民歌 甘南州
三、民间舞蹈(共计13项)
16 Ⅲ-1 敦煌艺术-舞蹈技艺研承 敦煌研究院
17 Ⅲ-2 高高跷 兰州市永登县
18 Ⅲ-3 兰州太平鼓舞 兰州市
19 Ⅲ-4 攻鼓子舞 武威市
20 Ⅲ-5 旋鼓舞 天水市武山县
21 Ⅲ-6 荷花舞 庆阳市西峰区
22 Ⅲ-7 巴当舞 定西市岷县
23 Ⅲ-8 甘地蹦子 酒泉市
24 Ⅲ-9 多地舞 甘南州舟曲县
25 Ⅲ-10 尕巴舞 甘南州迭部县
26 Ⅲ-11 巴郎鼓舞 甘南州卓尼县
27 Ⅲ-12 傩舞(文县傩舞-池歌昼 永靖县傩舞 西固军傩) 陇南市文县临夏州永靖县兰州市西固区
28 Ⅲ-13 锅庄舞 甘南州
四、传统戏剧(共计8项)
29 Ⅳ-1 道情戏 省陇剧院、庆阳市
30 Ⅳ-2 皮影戏 (环县道情皮影戏 陇南影子腔 永登皮影戏 天水皮影戏) 庆阳市环县陇南市兰州市永登县天水市
31 Ⅳ-3 曲子戏 (敦煌曲子戏 华亭县曲子戏 秦安老调 通渭县小曲) 酒泉敦煌市平凉市华亭县天水市秦安县定西市通渭县
32 Ⅳ-4 秦腔 省秦剧团
33 Ⅳ-5 灯盏头戏 平凉市灵台县
34 Ⅳ-6 "南木特"藏戏 甘南州
35 Ⅳ-7 高山戏 陇南市武都区
36 Ⅳ-8 玉垒花灯戏 陇南市文县
五、曲艺(共计8项)
37 Ⅴ-1 兰州鼓子 兰州市
38 Ⅴ-2 贤孝(凉州贤孝 河州贤孝) 武威市凉州区临夏州临夏市
39 Ⅴ-3 回族宴席曲 临夏州
40 Ⅴ-4 春官歌演唱 (平凉崆峒春官歌演唱西和县春官歌演唱) 平凉市崆峒区陇南市西和县
41 Ⅴ-5 阿肯弹唱 酒泉市阿克塞县
42 Ⅴ-6 藏族民间弹唱 甘南州玛曲县
43 Ⅴ-7 南梁说唱 庆阳市华池县
44 Ⅴ-8 甘南"则肉"演唱 甘南州
六、民间杂技与竞技(共计2项)
45 Ⅵ-1 高抬 平凉市庄浪县
46 Ⅵ-2 万人扯绳赛 甘南州临潭县
七、民间美术(共计8项)
47 Ⅶ-1 敦煌艺术-美术技艺研承 敦煌研究院
48 Ⅶ-2 夜光杯雕 (酒泉夜光杯雕 武山夜光杯雕) 酒泉市天水市武山县
49 Ⅶ-3 藏族唐卡 甘南州
50 Ⅶ-4 砖雕 临夏州临夏县
51 Ⅶ-5 庆阳香包绣制 庆阳市
52 Ⅶ-6 木版窗花年画 定西市岷县
53 Ⅶ-7 剪纸 庆阳市、平凉市、 定西市、天水市、 白银市、张掖市、兰州市
54 Ⅶ-8 马尾编荷包 平凉市庄浪县
八、传统手工技艺(共计13项)
55 Ⅷ-1 敦煌古乐器制作技艺研承 敦煌研究院
56 Ⅷ-2 天水雕漆制作技艺 天水市秦州区
57 Ⅷ-3 洮砚制作技艺 (岷县洮砚制作技艺 卓尼县洮砚制作技艺 临潭县洮砚制作技艺) 定西市岷县甘南州卓尼县甘南州临潭县
58 Ⅷ-4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临夏州积石山县
59 Ⅷ-5 东乡族擀毡技艺 临夏州东乡县
60 Ⅷ-6 刻葫芦(临夏刻葫芦 兰州刻葫芦) 临夏州临夏市兰州市
61 Ⅷ-7 甘谷脊兽制作技艺 天水市甘谷县
62 Ⅷ-8 肃北县蒙古族马头琴制作技艺 酒泉市肃北县
63 Ⅷ-9 肃北雪山蒙古族马上用具制作技艺 酒泉市肃北县
64 Ⅷ-10 舟曲县织锦带 甘南州舟曲县
65 Ⅷ-11 夏河金属饰品制作技艺 甘南州夏河县
66 Ⅷ-12 兰州青城水烟制作技艺 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
67 Ⅷ-13 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 兰州市
九、传统医药(共计2项)
68 Ⅸ-1 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 平凉市灵台县
69 Ⅸ-2 藏医药 甘南州
十、民俗(共计16项)
70 Ⅹ-1 博峪采花节 甘南州舟曲县
71 Ⅹ-2 夏河县香浪节 甘南州夏河县
72 Ⅹ-3 乞巧节 陇南市西和县
73 Ⅹ-4 合水面塑风俗 庆阳市合水县
74 Ⅹ-5 兰州羊皮筏子 兰州市
75 Ⅹ-6 陇东窑洞民居文化 庆阳市
76 Ⅹ-7 肃北雪山蒙古族服饰 酒泉市肃北县
77 Ⅹ-8 裕固族人生礼仪 张掖市肃南县
78 Ⅹ-9 太昊伏羲祭典 天水市
79 Ⅹ-10 十八路湫神祭典 定西市岷县
80 Ⅹ-11 西王母祭典 平凉市泾川县
81 Ⅹ-12 公刘祭典 庆阳市西峰区
82 Ⅹ-13 插箭节 甘南州
83 Ⅹ-14 "※"字灯会 金昌市
84 Ⅹ-15 周祖祭典 庆阳市庆城县
85 Ⅹ-16 拉扎节 定西市临洮县
④ 长唢呐的延安子长唢呐
延安子长唢呐杆粗碗大,其音乐特点是粗犷、奔放、热烈、明快、舒展、宏厚,旋律清晰,刚柔相济、委婉动听,且具有纯朴、优美、浓郁的陕北风味。
唢呐曲牌多为上声性雅乐调式,其中雅宫、雅徵调式较为多见。传统吹奏班子由上手、下手、鼓手、敲锣、击钗5人组成。 随着社会对唢呐的需求面不断扩大,演出范围也由红、白事和秧歌服务逐步扩大到舞台、广场和节日庆典;演出规模也由传统的5 人小班扩充到数百人;音乐曲目也从传统曲牌向民歌、小调、进行曲、流行歌曲、外国歌曲拓展;乐器也在两支唢呐的基础上,一步步加入了海笛、笙、管(管子)、小号、单簧管、长管、萨克斯管、圆号;打击乐除原有的锣、小鼓、小钗外还增加了大鼓、大钗、京锣、架子鼓等乐器。不论在音乐、形式、规模、气势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自八十年代开始,子长唢呐发展较快。80年整理的《子长唢呐曲牌》先后被收入《中国民间器乐集成》和《陕西省民间器乐集成》。85年至今,先后参加了《北斗》、《童年的朋友》、《羊马河战役》、《火种》、《李克农》、《刘志丹和谢子长》等电影、电视片的拍摄或配乐;93年百人唢呐参加了“延安市首届苹果节”开幕式,96年参加了在延安市杨家岭举行的《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表演,同年还参加了延安市电视专题片《三鼓催春》的拍摄演出活动;98年,在柯授良飞越黄河前期宣传中,为香港卫视台进行了《唢呐迎亲》专题表演,面向90多个国家播放。时年,百名唢呐手参加了国庆50周年大型电视剧《中国命运的决战》的表演。84年在延安地区民间文艺调演中子长唢呐获得个人独奏和小合奏一等奖。88年甘肃音像出版社录制发行了子长唢呐协会吹奏的《陕北唢呐、喜庆套曲》磁带1万盘。
子长现有唢呐班子将近百个,吹手250余人, 其中擅长传统曲牌吹奏的有常体英、李树林,吹奏技巧比较全面有薛守高、焦养亮等,崭露头角的新秀赵随高等
⑤ 唢呐丧事出殡专用曲有哪些
唢呐丧事出殡专用曲:
1、唢呐独奏《一江风》
2、唢呐曲《黄河情》
3、唢呐独奏豫剧《秦雪梅吊孝》
4、唢呐母亲
5、唢呐父亲
6、哀乐
7、唢呐悲调曲
8、唢呐哭皇天
9、唢呐悲曲
10、唢呐独奏朝阳沟
唢呐使用环境:
在民间,唢呐有着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过年过节时都要请几个唢呐手来庆贺热闹一番,发展到今天,送子参军,开张剪彩也要请唢呐乐队,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
⑥ 死人的时候一般吹的唢呐是什么名
死人的时候一般吹的唢呐歌曲名字:《十跪父》、《母重恩》、《千张纸》,《哭七关》,《苏武牧羊》,《烟花叹》、《父亲》、《母亲》、《长相依百》、《前缘》、《百鸟朝凤》、《一枝花》、《哭五更》、《哭皇天》、《青天歌》、《哭别曲》、《大佛调》、《汉吹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老人活过周岁72岁,也会吹奏《猪八戒背媳妇》、《小放牛》等欢快曲调。
(6)甘肃三大美女唢呐扩展阅读:
传统唢呐及其应用
传统唢呐的按孔则是椭圆形,采用七孔律
1、宫廷乐:包括以仪式为主的雅乐以及用于军队或表达皇帝气势用的鼓吹乐之中。
2、戏曲伴奏:中国北方、西南方的剧种为然伴奏中都会用到唢呐,京剧中也有少数的戏会用到唢呐。
3、鼓吹乐、吹打乐等器乐演出:鼓吹乐指以唢呐等管乐为主奏,打击乐伴奏的演出方式,最有名的乐种是山东鼓吹;吹打乐为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一同的演出,比较有名的乐种如像是十番锣鼓、浙东锣鼓等。这类器乐的演出多在各种节庆或地方集市时出现。
4、歌舞乐:用于民间歌舞的伴奏,例如南方的采茶歌舞、北方的秧歌。常用在节庆及丰收等场合。
5、其他类型器乐曲:如潮州音乐、北管音乐,客家汉乐、广东音乐等。
6、婚丧喜庆:婚嫁迎娶、超渡法事时伴奏之用。
⑦ 唢呐一生听两回,红衣翩翩,与子永携;白衣当头,与世隔绝。洞房花烛,起舞翩翩;奈
唢呐的声音,一辈子能听到两回,第一次是结婚的时候,两个人身着红衣携手拜堂。另一次是身着白衣,与世长辞。这句话说的是古代的一种现象,在红白事上,古代人都要请乐队,里面最出彩的就是唢呐。
这句话只说了两种情况,其实应该是三种情况下能听到唢呐,第一次是孩子白天,第二次是洞房花烛,第三次是与世长辞。
(7)甘肃三大美女唢呐扩展阅读
唢呐在民俗中的地位:
唢呐艺术为一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2006年河南省沁阳市甘肃省庆阳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基本乐器唢呐,俗称“喇叭”,是一种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不同的种类,发音高亢、雄浑,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⑧ 陇东唢呐的唢呐溯源
到过陇东的人都会为这里特殊的地形地貌而感叹。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沟、塬、梁、峁等复杂丰富的地形地貌。而艰难的农耕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地形和更为严酷的节令条件下进行,深厚的农耕文化因此而形成并积淀。农耕活动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有生命的活动,有生命的活动就要抒发感受,抒发中产生了艺术。这里近邻陕北,相近的生存环境和生命感受产生了相近的抒情。陕北产生了民歌,陇东不但产生了陇东民歌、陇东歌谣、还有陇东道情、陇剧等艺术形式。而陇东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以及由民歌改变的《东方红》不但当年唱红了解放区,而且以后唱遍了全中国。有歌的土地,必然是有音乐的土地。千百年来,黄土地上的人们一边耕作,又一边歌唱,歌唱自己对生命的感情,歌唱自己的喜、怒、衰、乐,从而产生了陇东的民间乐曲。
而这些乐曲按其来源大体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曲牌,如《终南山》、《担水》、《黄鹤楼》、《辞朝》;第二种是与陇东地方戏曲音乐有紧密联系同名曲牌,如《元号令》、《水龙吟》、《水落玉》、《将军令》等;第三种是由陇东地方民歌演变而来的曲牌,如《绣荷包》、《小放牛》、《九连环》、《珍珠倒卷帘》等。这些乐曲在陇东总共有400多首。
唢呐从明朝传入陇东以后,就成为陇东人民抒发感情,呐喊生命,传承汉族乐曲的一种基本的乐器。
那些平时与父老乡亲们一道,吆着犁地的牛,喊着秦腔或者民歌的汉子们,遇上红白喜事,放下手中的犁耙,拿上心爱的唢呐,叫上伙伴们一道组成了“吹手班子”。走到一家家喜庆或悲哭的院落,把事主家的感受和他对生命的情绪透过那一个铜制的唢呐头,或雄宏苍凉,或细腻柔慢地吹向天空,吹到沟梁,吹进陇东人粗坜的耳膜,铺在他们那颤动了心田上,扎下那歌哭的根。红事上可听到《状元游街》、《粉红莲》、《地里兔》《鬼推磨》、《寄生草》、《雪花飘》、《十二道春》、《太平年》、《相亲》、《四页瓦》、《张良卖布》、《得胜回营》。那热闹、豪放的乐曲,就是陇东人心灵上的“喜神”。白事上则可听到《雁落沙滩》、《抱灵牌》、《抑春》、《祭灵》、《吊孝》、《哭长城》、《悲调》、《反平调》、《哭皇天》、《观影谱》、《奠酒词》、《抑金娘》等,那痛苦悲怆的曲调,就是陇东人千百年来生命中所积淀了悲苦之情。黄土地上这些土生土长的泥腿子艺术家,就这样把陇东的民间乐曲一首首地耳听心记的传承下来,并且在不懂乐谱的情况下,唢呐手一代传给一代。四百多年来,代代相传,从不间断。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六千多人的庞大的音乐队伍。他们吹奏在陇东的沟沟塬塬上,滋润着、活泛陇东人干竭的心田, 陇东唢呐已经成为一个民间音乐艺术的活化石和博物馆。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