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夏畈镇的历史沿革
夏畈镇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青铜故里,这里有中国年代最早的采冶铜遗址,以及全世界最早采用木质支护框架进行地下开采的古铜矿遗址。同时也是瑞昌市的经济重镇之一。
夏畈镇现辖区,由古代甘露乡的镜平保,今一乡的南阳保、河圹保和大林保以及吴圹保的部分自然村组成。
解放前夕属南阳乡。
解放初属南阳区,为南宝、夏畈、三眼三个小乡;一九五七年合并为夏畈乡(以驻地夏家畈得名);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夏畈乡更名为夏畈人民公社;一九六八年扩社并队时,夏畈与南阳合并,称南阳人民公社;一九七二年社队规模调整时,夏畈从南阳公社分出恢复原建制,原南阳公社的新桥、南畈、百花三个大队划归夏畈公社管辖至今未变;一九八四年夏畈人民公社更名为夏畈乡,驻地始迁三眼桥;1994年3月12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设镇,夏畈乡更名为夏畈镇。
夏畈镇得名,缘起于解放初期的小乡,因驻地夏家畈,故得名夏畈乡。而夏家畈的得名,却几经演变方有其名。据《瑞昌县地名志》记载,清康煕戊子年(1708年)夏蔚南由横港迁来今大屋夏处建村,此地始有夏姓;在瑞昌县的自然村史中,清同治年间仅有夏家铺;清同治年间以后,也许是夏姓人财两旺,购田买地置业,才派生出了大屋夏和地片名“夏家畈”,为解放后的乡、社、镇冠名奠定了今名之前缘。
‘贰’ 30年前我二姨嫁到河南,20年没有联系了当时叫,河南省南阳县王村公社河荣大队朱王荣村,姨夫白德祥
怎么现在才想起来
‘叁’ 南阳山区的历史沿革
1950年3月1日广东省将惠来县南阳山区505个村,陆丰县大坪乡以及揭阳的九斗、乌石村,划归广东省普宁县(今普宁市)。
1957年普宁县南阳山区设 梅林乡,高埔乡,云落乡,船埔乡,南阳乡,大坪乡,黄沙林场。
1960年普宁县南阳山区 大坪乡 改 大坪农场。
1961年普宁县南阳山区设 梅林公社,高埔公社,云落公社,船埔公社,南阳公社,黄沙农场。
1965 年普宁县南阳山区建立“普宁县南阳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为船埔镇船埔中学前身。
1966 年普宁县南阳山区 大坪农场 改 大坪公社。
1980年普宁县南阳山区 黄沙农场 改 黄沙公社。
1983年普宁县南阳山区设 梅林区,高埔区,云落区,船埔区,大坪区,南阳区,黄沙区。
1986年普宁县南阳山区设 梅林镇,高埔镇,云落镇,船埔镇,大坪镇,南阳乡,黄沙乡。
1993年4月撤销普宁县建立普宁市,由广东省直辖。
2003年12月普宁市撤销黄沙乡,将黄沙乡的行政区域并入船埔镇;撤销南阳乡,将南阳乡的行政区
域并入梅林镇
现普宁市南阳山区行政规划:梅林镇,高埔镇,云落镇,船埔镇,大坪镇。
“南阳山”的名字由来,历史上有赖、杨两姓的祖先从河南南阳迁到福建永定南阳居住,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再迁至此山区创业,以原籍命名。
‘肆’ 南阳镇的沿革
1953年划归微山县第八区,1957年建南阳镇,1958年改公社,1965年改南阳区,1969年改南阳公社,1984年复改南阳镇。1996年,面积5.2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辖南阳、顺和、南阳北二、联兴、南阳北一、和平、建民、友爱、管闸、李桥、丁楼、龚庄、柳沟、南店子、梁庄、后屯、西渡口、东渡口、下侯楼、王苏白、建闸、关王庙、梅屯、张家庄、上王楼、于屯、李埝、东田、薛桥、小宋庄、东姚、王占一、前仇海、卢埝34个行政村。
‘伍’ 南阳镇的历史沿革
南阳原属长汀县管辖,1958年1月划归上杭县。当时称三平区,辖黄罗、南阳、涂车、南上4个乡。公社化后分为4个公社,设中共南阳工委,1965年4个公社合并为南阳镇至今。
在土地革命时期,南阳是中央苏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子恢、谭震林、张鼎承等曾在此从事过革命活动。毛泽东曾率领红四军从才溪经通贤东进南阳,在龙田书院(现龙田中学)亲自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即南阳会议。会上对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决定。通过《富农》问题和《流亡》问题及《婚姻》法等三个决议案。从此以后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当年,南阳1.4万多人中有2500多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他们在严酷的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有为革命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罗化城、黄为耀等579位,还有原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共和国将领黄炜华、原民政部副部长黄庆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南阳人民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陆’ 原来旺苍县南阳公社是现在的什么乡
旺苍县南阳公社是现在的什么乡?
‘柒’ 南阳乡的沿革
南阳乡在解放初期属陵阳,1952年划乡建政时设立南阳乡,1956年与三河乡合并仍称南阳乡,1958年合并到陵阳人民公社,1963年从陵阳析出成立南阳公社,1984年体制改革时恢复南阳乡。南(阳)陵(阳)公路衔接青(阳)黄(山)公路直达县城,九(华山)黄(山)公路穿境而过,乡村公路网已建成,全乡公路通车里程长30公里;村村通电;程控电话装机达 门;交通电讯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