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女大全 » 唢呐美女看秧歌视频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唢呐美女看秧歌视频

发布时间: 2022-06-10 20:06:29

㈠ 中国唢呐十大名曲是什么

01.百鸟朝凤

02.全家福

03.抬花轿

04.六字开门

05.社庆

06.一枝花

07.凤阳歌与后八板

08.山村来了售货员

09.怀乡曲

10.豫西二八板

拓展资料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

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在广东地区又被称为嘀嗒 ,是广东“八音”乐器中的一种。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㈡ 你们见过什么唢呐吹得特别好的人

任同祥着名唢呐演奏家。他演奏(自己创编)的《百鸟朝凤》、《一枝花》、《抬花轿》、《庆丰收》、《婚礼曲》、《驻云飞》等等许多唢呐名曲,更令听众赞叹不已,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㈢ 黄陵老秧歌的舞蹈内容

黄陵作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不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乡情勤俭,民风淳朴,而且蕴藏着最古老、最朴素的民间文化艺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广场表演中的秧歌舞,人们称“老秧歌”,她的表演形式及表演内容特别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有裙子舞(黄陵俗称提裙子),哑铃舞、竹板舞、碟碟舞、蜡烛舞、,霸王鞭(黄陵俗称浑身响)、跑竹马。小节目有:跑旱船、八宝连环灯、小老鼠嫁女、二秃子打架、舞龙灯、耍狮子、耍老虎、鹤蚌相争等等,在表演过程中结合变化的鼓点、优美的乐曲、动听的唱词,更增加了她的视觉、感观的冲击力,她的表演场面宏大,动作优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在场的观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下面一一介绍:

一、裙子舞
黄陵裙子舞的起源和其它舞蹈一样,也是作为上古祭祀乐舞的“巫”和“武”,是先民敬畏于天地神灵而创造出来的,用于对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中,同样也用于对始祖轩辕黄帝的祭祀活动中。久而久之,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又着重在新春佳节之际用于恭贺新春,予祈丰年,主要活动于城乡和邻里、亲朋之间。官民同乐,朝野共庆,演义吉祥,粉饰太平。展示技艺与才智,张扬财力和民风,促进交流、推动团结、联结友谊、绵续历史,舞步扭动干坤、歌声震撼千秋,在延续中完善,在实践中定式,逐渐形成了既定的程式。
传说至明代时,黄陵县城东南约十里地的桥沟村刘景,曾供职于宫廷乐府,官拜御史,黄陵人传说中称刘公公,在朝以给宫娥彩女们排练歌舞为主。卸职回乡后,在黄陵祭祀舞蹈的基础上又将宫庭舞蹈融汇贯穿其中,提高和丰富了演出技巧和曲目唱词,使其注入了宫廷舞蹈的风彩,黄陵裙子舞有了更完备的飞跃,明显地区别于其它地方秧歌。故黄陵的秧歌是舞而不是扭。
古代表演裙子舞其服装、道具、化妆都很简朴,女角都是男扮女妆:头顶一条丝织黑纱代替秀发直至后脚跟,额前饰以用彩色纸褶成孔雀开屏式的头花,头顶一朵用红绸子褶成的堆花,两边剩余的长条顺两耳后搭肩直下至胸前,上身着新娘的贴身小红袄,下身着彩裙、彩裤,胸前紧束白色扎裙,前边两角缝有小布环套在中指上。该裙子舞的表演技巧主要就在于女角舞动扎裙的技巧,所以又称“提裙子”。
该女角在“打杂”(男角)的引导下舞动扎裙,碎步紧追,其动之若蝉、舞之如蝶、如水上飘、似云中游、阿娜逸美、翩跹飞舞、轻尘拂动,缠腰绕膝。夜间表演时,在打杂(男角)左手所执的莲花灯光下若雾中之仙,忽明忽暗,似梦似幻,谓之曰:
“凤凰单闪翅”、“凤凰双闪翅”、“孔雀三点头”、“飞蛾扑灯式”等。羞羞答答、娇娇滴滴、文静雅稚、纯朴祥和。着实表现出了陕北南部黄土高原女性的娇柔美,这是裙子舞中的主流。秧歌队中的几个顽童,其头顶扎两个直立的小辫子,小丑打扮,肩挂一条驴脖子上常挂的串铃,在场合中无拘无束,活蹦乱跳,直使得驴串铃叮叮当当乱响。秧歌队中所扮的老太婆,丑角打扮,脚蹬一双木质假小脚,外穿绣花小脚鞋,宽长裤腿。将真脚盖着,用爆竹或红辣椒角作耳坠,用驴安眼作奶罩,手执大棒槌或农家妇女常用之物,红脸蛋、白眼窝,丑态能出尽出,惹人捧腹大笑。
在队列表演中,还贯穿有前边所述的许多杂耍,直捧得场面热烈欢快、风趣滑稽。
表演队形变化有白龙马分鬃、凤凰戏牡丹、二龙戏明珠、蝎子倒颠尾,并蒂莲花开等诸多名堂。游走自如、变化多端,如游龙、似翔凤、演北斗、布南宫、二议四方、八卦九宫、隐含人文理念,藏寓妙意玄机。
在紧锣密鼓的鼓乐声中,经过一轮舞蹈之后,由嗓音嘹亮者演唱一段黄陵秧歌(民歌),立即鼓声再起,又进入热烈的表演中。裙子舞表演完毕退场后,激烈的锣鼓声又将其它民间舞蹈、旱船、杂耍等送入场地接着表演。
二、浑身响
黄陵民间流传的“霸王鞭”是以有节律的碰打花棍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表演者右手紧握一长约八十公分,直径约为三公分的空芯竹杆,为了有响声在两端垂直方向各打一至三个小眼,用细铁丝在内腔穿上五六个铜钱或一个小铃,竹杆表面涂上各种颜色或油漆,再用五颜六色的纸或布条每隔三五公分缠一圈,两端系上用麻丝作的红缨子,其形状和楚霸王项羽的钢鞭相像,故民间称为“霸王鞭”,也称花棍。演员身着古装彩服,肩膀、膝盖、手腕、鞋上都缝有小铃,表演时按照音乐节奏,手抓花棍中心敲打着自己四肢或他人花棍,不断地发出呛啷、呛啷的声音,和着民歌,载歌载舞,据说公元前前110年(元封元年)10月,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在中部(今黄陵县)祭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时,命百余军士手执钢鞭舞之,以祭祀先祖,从此,“霸王鞭”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又因“霸王鞭”两端有多处空槽,槽内装有可活动的铜钱片数枚,稍将鞭身晃动击打,则会发出“刷啦啦”的铜钱声,节奏明快,铿锵有力。舞者时而以手击鞭,时而以脚踢鞭,时而又以鞭触身,从上到下,肩、背、腰、腿、脚无处不到,每次碰撞都发出悦耳的声响,故又称“浑身响”。
“霸王鞭”在黄陵县流传已久,由于其形式自由,道具简单,舞姿秀美,则群众喜闻乐见,易于传播普及。目前在黄陵流传的霸王鞭是在借鉴传统霸王鞭的基础上,经通文艺工作者的加工而成的。在舞蹈动感、造型美感上,作了重点渲染,使动作夸张化、动态力度化、细节突出化,布局和调度方式丰富多变,场景大起大落,动静反差较强,从而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
“霸王鞭”根据其动作可分为低手鞭、高手鞭和腾空鞭;根据其速度可分为静止鞭、行进鞭;根据其场地大小可分为广场鞭、舞台鞭,广场鞭人数可达百人,舞台鞭可达十几人,形式灵活,易于变化。
三、跑竹马
黄陵跑竹马是表演传说中古时的某次战争场面,将战马做成中间有大洞的假马,即用泥作成模具,外表糊上多层麻纸,脱模后分别涂上红、白、黑、黄等各种颜色;扎上鬃毛、耳朵、眼睛等。演员上场时,从中间的大洞钻进去挂在肩膀上,身着古代将军服装(戏装即可),戏剧脸谱化妆,野鸡毛作翎子。插上六至八面彩色三角背旗,战袍将双腿盖着,按照各自角色手执长矛或长柄大刀等武器。
人物以具体的故事确定大将人数,每一员大将配一马牌或称旗手,着武士服装,手执大旗,旗中心书有该大将的姓氏,四边四角有花纹图案装饰,行在大将前边,挥舞大旗;每员大将还配一马童,要求稍有武功要会打车轱辘(虎跳)、翻跟斗(小翻)、栽立固桩(拿顶)、行在该大将之后,属牵马赶马角色。
表演时有激烈的锣鼓声和呼哨声(口哨)助威助兴,其场面热烈壮观、气势宏伟,表演一段、唱一段。
四、哑铃舞
哑铃舞是表演者双手各执直径约为八公分,长约三十公分的空芯木棒(哑铃),表演时演员自己双手紧握哑铃,时而在胸前,时而在背后或在头顶,或叉开双腿在腿中间,让两个哑铃顶端相互碰击,按照音乐节奏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同时伴唱着节奏轻快明朗的秧歌(民歌),刚柔合一,可以自身单打,也可以和别人对打。人数不限,男女各半。
五、竹板舞
竹板舞是男角左手拿一表演快板用的竹板,右手拿一根带锯齿的竹板,长约三十公分,宽约二公分,女角双手各执长约四十公分,宽约三公分的两片竹板,手握有柄的一端,食指夹在两个竹板之间,男女角按照音乐节奏敲打着各自的竹板。秧歌伴唱,变换位置,作各种舞蹈动作,人数不限,男女各半。
六、碟碟舞
碟碟舞是男女角双手各执一个瓷质菜碟,用无名指和小指抓着菜碟边缘,碟底紧贴手掌、拇指、食指和中指夹一双竹筷子,按照音乐节奏敲击菜碟正面中心,发出清脆悦耳的滴水声音。变换位置作各种舞蹈动作,边舞边唱秧歌。人数不限,男女各半。形式新颖,场面雅致。
七、蜡烛舞
蜡烛舞是男女角双手各执一很小的菜碟,小碟内中心栽一根高约八公分点亮的蜡烛,挥舞双臂,因蜡烛只可直立,不可倾斜,所以表演时其动作美似在打太极拳。并且有抒情悠扬的秧歌伴唱。人数不限,男女各半。
八、杂耍
1、八宝连环灯:是用两个大莲花灯笼,其中间和下部都有木轮,下边的木轮着地驱动莲花灯,跟在秧歌队后边一个正转一个反转助兴。
2、小老鼠嫁女:由迎亲的、送亲的、吹唢呐的、敲锣打鼓的、打旗的仪仗队、抬轿的、坐轿的新娘、骑假马的新郎等人扮演的老鼠组成的秧歌队,其风趣滑稽幽默。
3、二秃子打架:就是将两个葫芦作成两个光头人头,由表演者背着,双臂穿一条裤子,手上穿着鞋爬在地上,两个葫芦头正好朝上像两个人头,作两个假臂和假手,相互抱在一起,表演者双臂双腿前后左右做着不同的动作。看起来好象两个秃子在打架,也可多人表演。
4、鹤蚌相争:鹤是男角扮的,其头戴一顶极高的帽子,帽顶作成鹤头形,中部细长,下部作成鹤脖子戴在演员头上,身穿鹤毛衣,双臂穿鹤翅,双腿作成鹤腿。越细越好,脚作成鹤爪。蚌是由演员妆扮成俊俏秀气的古妆少女。背着两个能包住人的大蚌壳。表演时蚌一张一合不停地闪动双壳,前后左右舞动着,引诱挑逗远方的鹤。当鹤要叨蚌时,蚌又立即将壳合拢企图夹住鹤嘴,鹤又立即倒退躲避。如此反复多变地戏闹,风趣幽默,滑稽感人,直至鹤叨住蚌,蚌夹住鹤嘴,谁也无法摆脱时结束。此乃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
5、跑旱船:黄陵的跑旱船与外地的大不相同。外地人所做的旱船仅用四条红绸子扎在船顶四角,分别吊上一朵绸子作的大红花。而黄陵人所做的旱船是很讲究的。分别将剪纸、纸扎、绘画等民间工艺美术品很细致地装扮在旱船的各个部位,使其雅致华丽。外地人跑旱船仅是用两手提着旱船扭秧歌,而黄陵人跑旱船才是真正地表演。要求船身真的像是在水上漂着,还要把遇到风浪、漩涡、急流、浅滩时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据老人们讲:黄陵老秧歌主要是在元霄节(正月十五)晚上进行演出,县城分为下城、东洼、西洼三个自发组成的秧歌社,各社都有秧歌队和秧歌服装、道具、乐器等设备,每年的组织者称为“慌头,”在春节前由慌头去各家募集费用,排练成熟后,初八、九就开始演出。十五晚更热闹,演出时还有来自店头、隆坊、田庄等乡镇下属的十里八乡的秧歌队,秧歌队有的年头元宵夜能多达100多支,从元宵节晚上直到第二天天亮,可以想象地当时的条件下,如此庞大众多的队伍,如此宠大的场面,如此高涨的热情,而且都是自发、自觉、自愿的,可想而知当时黄陵老秧歌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㈣ 唢呐前面7个孔,怎么按指

唢呐按指方法:

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惯用手不同者可换左右),以控制音高。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由波斯传入,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㈤ 唢呐有哪些特点,为何被称为是流氓乐器

在中国乐器界,唢呐还被赋予了一个戏称——“乐界流氓”,当然,这里的“流氓”不是贬义,反而有点戏谑、调侃的味道。这是为啥呢?首先,它能从你出生吹到送你走,正所谓“吹人生,吹人死”。

唢呐也要与时俱进,与西洋乐器互相包容,结合,固步自封,迟早就会被淘汰。现在,唢呐其实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的音乐,也把这种魅力转播到了国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说唢呐是“乐器界的流氓”,是因为它声音大、调门高、独一无二,在我们的民乐中扮演着无可或缺的角色,而这份宝贵的传统,也值得我们传承下去。

㈥ 唢呐丧事出殡专用曲有哪些

唢呐丧事出殡专用曲:

1、唢呐独奏《一江风》

2、唢呐曲《黄河情》

3、唢呐独奏豫剧《秦雪梅吊孝》

4、唢呐母亲

5、唢呐父亲

6、哀乐

7、唢呐悲调曲

8、唢呐哭皇天

9、唢呐悲曲

10、唢呐独奏朝阳沟

唢呐使用环境:

在民间,唢呐有着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过年过节时都要请几个唢呐手来庆贺热闹一番,发展到今天,送子参军,开张剪彩也要请唢呐乐队,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

㈦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但胶州秧歌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

㈧ 陕北唢呐红事上吹什么,白事上吹什么

红事上,唢呐欢乐着《得胜回营》、《大摆队》;

白事上,唢呐啜泣着《西风凉》、《光棍哭妻》。

陕北人摆不脱陕北唢呐,就像摆不脱满身黄土一样。 红绸绸被褥毛驴驴驮,陕北腊月喜事多。春节前后,唢呐手们是闲不住的。他们多半会被办儿娶女嫁喜事的人家请去红火热闹,也会随意走进哪家乡亲的院子里拜年祝福。这时,主家就特别高兴,热情地把炕桌摆到院中,拿出烧酒香烟、花生瓜子、红枣核桃,热一锅酸滋滋、香喷喷的米酒招待唢呐手。等吃好喝好,来看热闹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们围成一圈,吹鼓手们为了答谢主家的盛情,首先就来两段充满喜庆恭贺色彩的整牌子合奏《得胜回营》和《正月里来是新春》。顷刻间,整个院子便飞满了热热烈烈的唢呐声锣鼓声鞭炮声笑语声。看吧,唢呐手们腮帮子鼓圆了,锣鼓手们手腕儿晃活了。两杆唢呐一高一低,高的叫“张字儿”,低的叫“拉筒筒”,他们闭着眼睛,点着头,踏着脚,全凭一股神韵。一气痛快淋漓的表演,满院啧赞。趁着兴儿,唢呐手们就又耍出各种路数,卖开各自的看家本领。你拆下碗子吹,我大小唢呐一口吹;你扭着秧歌步给主家吹“压福”,我端着烧酒盅给大伙吹“送喜”;你学几声鸡叫,我来几声牛哞;你把一曲《张生戏莺莺》吹得恩恩爱爱,我把一曲《走西口》吹得缠缠绵绵。姑娘们的心被吹乱了,吹得那一双双毛苏苏的大眼睛愣往后生们的脸上飞,双目相撞,迸出绚丽的火花。听罢老曲换新调,一首《黄土高坡》给每一颗年轻的心,都留下了悠悠思绪,久悬不散…… 陕北人爱吹唢呐,也爱听唢呐。陕北人吹唢呐吹得劲足气壮,痛快淋漓;让人听得回肠荡气、心肺跌宕。在陕北唢呐扬起的每一个音符中都放射着陕北汉子那坦荡无私、宽广浑厚的性格。陕北唢呐是雄性的,它那尖利的、百折不回的声音是雄性的,如黄河纤夫钢硬的脊骨扛起的黄河涛声,永远都震撼着这块广阔的黄土地!

㈨ 抖音唢呐一响下一句是什么

唢呐一响全剧终,完整版顺口溜如下:

千年琵笆,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初闻不识唢呐音,再听已是棺中人。黄泉路上人消沉,望乡台上忆前尘。孟婆一汤忘今生,奈何桥上渡残魂,来生再做华夏人。

因为唢呐是乐器之王,大多用于民间的丧礼之上,唢呐一响就意味着有人去世了,代表了曲终人散的意思。

在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曲一响,布一盖,全村老小等上菜,走的走,抬的抬,后面跟着一片白”。

(9)唢呐美女看秧歌视频扩展阅读:

传统唢呐的管身一共有八个孔,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惯用手不同者可换左右),以控制音高。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亦即簧片),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木头管身以及金属碗的振动及扩音,成为唢呐发出来的声音。

唢呐的演奏技巧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两者结合运用,其中有连奏、单吐、双吐、三吐、弹音、花舌、萧音、滑音、颤音、叠音和垫音等,还可以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