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妮弗兰克怎么样
在电影Before Sunrise中,Celine对Jesse说,维也纳无名公墓一个13岁小女孩的墓碑曾给少女时代的她留下深刻印象:“我第一次来这就是13岁。而现在我长了10岁了,我想她大概仍然是13岁……这对我来说意味深长。” 昨天,妈妈看我从书架上整理出的三本《安妮日记》和两本安妮61弗兰克传记,问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她的时候,我想起了这段台词。因为,安妮对我的意义,大概也是如此。 第一次知道安妮61弗兰克的时候我还不到十岁,从同学那里借来《安妮日记》的缩写本。那时我还丝毫不能体会到这本书的价值,也并不懂得那段历史。借给我这本书的同学神秘兮兮地翻到安妮和彼得初吻的那篇日记给我看,两个小姑娘偷偷摸摸地一起读着安妮笔下她初次的情感萌动,为半个多世纪前发生在阿姆斯特丹那座阁楼上的那个吻而羞涩、好奇、激动——这就是《安妮日记》给我留下的最初的印象。 十六岁那年的春天,我在学校附近的书店买下了我的第一本《安妮日记》。那时的我也刚开始写日记,对安妮所写的那些生活中的细节与感情完完全全都能够感同身受;她的很多句子,简直就是写出了我未曾付诸笔端的想法——但是,她竟然必须躲藏在密室中长达两年,她竟然死在了集中营里!这让我感到震撼和悲哀,我渴望了解日记之外的她,想要知道更多关于她的事情,于是陆续买回了她的两本传记和之后出版的两个日记的全译本。 这本《安妮61弗兰克》应该是所有安妮传记中内容最为详尽细致的一本,对于喜爱安妮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无可估量。就像作者自己所说,这本书没有一个细节是虚构的,做了大量的调查、搜集了尽可能多的片段,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反映了安妮短暂的一生;非常珍贵的是,这本书的结语正是安妮的帮助者蜜普61吉斯专门为其所撰的短文。这本安妮的传记帮助我从一个更加客观的角度去了解了安妮:她的家庭、朋友、童年,以及她在被捕后的情形。描写安妮在集中营里的章节,让我几乎不忍卒读。更深的了解之后是更深的悲哀。安妮61弗兰克是多么平凡的一个小女孩。她渴望学习、渴望玩耍,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与认同;她喜欢上课讲话,和我一样喜欢历史而讨厌代数几何;和我一样,她想要去伦敦和巴黎,想要学习文学和艺术史,想要做一名记者,想要快些长大,去感受这个世界。但是,她在集中营里悲惨地死去,没有得到继续学习和长大的机会,死在了一个少女本该最美丽的十五岁。而这一切,只因为她是个犹太人——这个理由在安妮灿烂的笑容下是多么苍白!她的命运在那个时代被重复了六百万次——这不是一个可以平静面对的数字,这是六百万个和安妮一样鲜活的生命和灵魂。 07年12月2日,十七岁的我在其中一本《安妮日记》的扉页上用铅笔写道:“读了她的日记,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战争的可怖,二战时期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安妮只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女孩子,渴望学习、长大、拥抱整个世界。她活泼轻快的笔调让我无法相信,这本日记的主人早在六十年前就死在了纳粹的集中营里。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密室不被发现、安妮没有死,或者就不会有《安妮日记》的出版和轰动世界。但我宁愿永远读不到这本书。我更希望安妮能够健康地成长,能够活下去。那么,现在的她,该是位老妇人了。” 每一本《安妮日记》都有一个令人痛彻心扉的结尾:安妮的日记到此结束。安妮最终也没有能得到她所渴盼的自由。但至少,她实现了她许许多多梦想中的一个:她活了下去,即使在她死后。
2. 安妮弗兰克简介
安妮·弗兰克,1929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家庭,1933年希特勒上台,开始疯狂地迫害犹太人,弗兰克一家移居荷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德国法两斯占领了荷兰,在这里避难的犹太人同样遭到残酷迫害。为了逃避纳粹的逮捕、监禁和屠杀,弗兰克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父亲的公司大楼里一处隐蔽的地方,直到1944年8月有人告密,隐匿的8个人被捕并关进了集中营。到战争结束,只有其父一人生还。他整理了安妮在隐匿期间的日记,出版后引起关注,并被译成多种文字。
3. 弗兰克·盖里的人物传记
原作名:Conversations with Frank Gehry
作者:[美]芭芭拉·艾森伯格
译者:苏枫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3-4-1
页数:340
定价:98.00元 他白天是卡车司机,晚上在夜校学建筑;他改名gehry,理由是字母排列的形式感;
他在美国陆军战队开始设计生涯,把军队厕所的标语设计得像是天主教堂的装饰手抄本;
他的作品被人当面说成“that piece of shit!”;
他设计过狗屋,还被买家抱怨进度太慢;
他的设计方案,引来共和国总统参与讨论;
他还被《辛普森家族》调侃是在垃圾箱里寻找灵感的建筑师……
他是弗兰克·盖里,当代最具创新精神与影响力的建筑家。他是拥有地标性建筑最多的当代大师,享有包括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在内的无数肯定。他桀骜不驯,率性直言,对他的误解与对他的推崇几乎来得同样猛烈,面对周遭扬抑的声音,他始终坚守自我。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布拉格“跳舞的房子”、蒂凡尼的珠宝……他只以不断创作回应疑惑,大胆探索,拒绝自我抄袭与自我设限,他的作品与他在书中娓娓道来的人生故事一样,永远超乎你的想象。
本书是建筑家弗兰克·盖里的访谈传记,盖里在书中坦诚地与读者分享了他八十余年的人生经历,他少年时代的经历,他成长为建筑师的艰辛道路,他对建筑与创新的思考还有他的人生信念,他每一件作品背后或奇妙或心酸的故事以及那些对他影响至深的人事物……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和建筑师的书,也是一段在积累与沉淀中冲破困境的生命记录。 推荐序
前言
设计梦想屋
第一章 学习之路
起步——从多伦多到洛杉矶
盖里大兵的从军生活
勇往直前——成为哈佛人
艺术品该有厕所吗?——盖里与艺术家的交会
第二章 创新之路盖里名扬海外
密西西比河畔的庙宇——灵感、艺术与展览空间
终于,当上在地英雄——迪士尼音乐厅的波折与成功
毕尔巴鄂效应
第三章 稳健拓展
工作侧写
与天才携手共创——MIT史塔塔中心
跃上大银幕与Tiffany展示台
双海岸:大西洋院与格兰大道
盖里建狗屋
衣锦还乡
迟暮之年
致谢 如果将弗兰克·盖里的建筑作品剖开,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热情奔放,充满动感的艺术形式背后,还隐藏着一条逻辑,严谨的现代功能主义的线索。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在复合曲面包裹的后面,多个尺度不一,矩形方盒子的组合实现了对传统美术馆内部“白立方”空间特征的基本诉求。
个性且艺术化的形式与现代功能主义的逻辑,就似弗兰克?盖里建筑生命中DNA相互缠绕的两条曲线,清晰的勾勒出他建筑人生的轨迹。建筑评论家们往往沉迷于弗兰克?盖里建筑放荡不羁的雕塑形式和他个人艺术家的个性与风格,而往往忽视他作为真诚的现代主义的信徒,所本能地体现出他还是一个现代功能主义的建筑师,这种本能就像DNA一样,深深地根植于他的建筑生命之中,源于他所成长与受教育的时代。
毋庸置疑,弗兰克·盖里不是艺术家,因为,时至今日,还没有哪一位艺术家能有机会,有能力去驾驭尺度如此之大的城市雕塑,但他也不是评论家眼中的纯粹的建筑师,因为他从来都主观地认为:“除了艺术,建筑什么都不是。”我们很难用今天建筑学的体系去定义他的建筑,因为他没有自己的理论,从不着书也很少教书。但在我看来,弗兰克·盖里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建筑师,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建筑师,因为他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会说话的建筑,充满了情感,艺术情趣的建筑神话。
——着名建筑师 朱锫
4. 如何评价电影《阳光小美女》
七岁的奥丽芙带着一副大眼镜,还有一个大肚腩,非常喜欢美国小姐,她一直以来都做着一夜成名的美梦,坚信自己长大以后能成为美国小姐。不寻常的小女孩注定生长在一个不寻常的家庭,一家之主,也就是他的爸爸查理可以说是一家人的典范。他是一名讲师,到处推销自己关于成功的理论,严格遵守了想要给别人洗脑,先要给自己洗脑的原则。一直坚持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成功者和失败者,一言不合就是一段“成功九部曲”。
片子没有强行说教,没有耳提面命,甚至也没有设置具有强大的冲击力桥段,直至最后也没有强行植入的突兀哲理此时的“脱衣舞”其实早已超越了世俗的意义,这更像是一首灵魂赞歌。奥丽芙小姑娘虽然永久的被取消了参赛资格,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阳光小美女”,相信每一位看过的观众心里都已经有了答案。
5. 安妮日记,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战后在阿姆斯特丹的安妮旧居内,重新放置了用作屏蔽后宅的书架。这本日记高度的文学价值一直倍受世人重视。美国知名剧作家梅耶·莱文(Meyer Levin)曾以“有着嫓美长篇小说的张力”来形容安妮的写作风格,并受到日记的启发和感动,在日记出版后不久便与奥托·弗兰克合作把日记内容改编为舞台剧。着名美国诗人约翰·贝里曼(John Berryman)也曾表示,日记内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描述了青春期的心态,而且“细致而充满自信,简约而不失真实地描述了一个孩子转变为成人的心态。”
在日记的美国版中,埃莉诺·罗斯福(即美国前第一夫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序言中写道:“在我曾阅读过的书籍中,这是对战争影响的描述最为现实和聪慧的记载之一。”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1年一次演说中提到:“在历史上众多在重大痛苦和损失之时为人性尊严发言的人当中,没有谁的声音比安妮·弗兰克的更铿锵有力。”(Of all the multitudes who throughout history have spoken for human dignity in times of great suffering and loss,no voice is more compelling than that of Anne Frank)同年,苏联作家伊利亚·爱伦堡(Ilya Ehrenburg)也认为,“这是一本代表了六百万(犹太)人心声的书,纵使这不是什么雄壮伟大的史诗,只是一本普通小女孩的日记。
安妮也被认为是一个有高度写作水平的作家和人道主义者,同时也被广泛视为纳粹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以及迫害主义的象征。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于1994年接受埃利·维瑟尔人道主义奖时的演说中提到,安妮的日记“唤醒我们不要再作出愚蠢的岐视行为”(指当时于萨拉热窝、索马里和卢旺达的种族战争和屠杀)。
1994年,在获得安妮·弗兰克基金会颁授的人权奖后,纳尔逊·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发表讲话。他说在读了安妮的日记后,“从中获得许多鼓励”。他把自己对种族隔离的反抗和安妮对纳粹的反抗相提并论,并以“因为这些信条都是完全错误的,也因为古往今来,它们不断被和安妮·弗兰克相似的人挑战,所以它们必定会失败。
同样于1994年,捷克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在回应怎样面对当时东欧国家在苏联解体后的政治与社会变化时回答说:“安妮·弗兰克留给后人的精神至今仍在,并且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借此表示自己的理念。
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曾经表示安妮·弗兰克之所以被广泛认为代表了在二战中数以百万计受害的民众,是因为“接受安妮·弗兰克的故事,比起接受那成千上万与她一样的受害者来的容易。也许这样比较好吧,人们总不能活在成千上万悲惨故事的阴影下。”而奥地利作家梅莉莎·穆勒(Melissa Müller)在她的撰写的安妮·弗兰克传记的后记中,也提到相似的想法,并且试图消除公众对“安妮·弗兰克代表着六百万纳粹集中营受害者”的误解。她写道:“安妮的生命与死亡都是她的命运,而那六百万受害者也有着自己的命运。所以她不能代表那六百万被纳粹夺去的性命,他们也有着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命运……但她的命运,依然使我们明白大屠杀对犹太人的影响是如此广泛,如此的深远。
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余生都致力于维护安妮留下的一切。他曾表示“这样给我的感觉很奇怪。通常在正常的家庭关系里,都是子女承受着父母知名所带来荣誉和负担,而我却恰好相反。”而他也提到了出版商解释日记何以如此畅销的说法。“他们说,日记触及的日常生活细节是如此的广泛,致使几乎每个读者都能在日记中找到触动自己的共鸣。”着名的“纳粹猎人”西蒙·维森塔尔(Simon Wiesenthal)认为,安妮的日记大大提高了公众对那些在纽伦堡审判中已被确认的屠杀罪行的注意和认识,因为“人们都认识这个女孩。人们都知道大屠杀对她的影响,这也是在我的家庭、你的家庭也发生着的事,所以人们都能明白这个罪行的影响。
1999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出版了一期题为《TIME 100: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TIME 100:Heroes & Icons of the 20th century)的特别刊,安妮·弗兰克获选。编者罗杰·罗森布拉特(Roger Rosenblatt)对她的贡献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安妮的日记燃起了所有人对她的热情,她使人们认识到大屠杀、反犹太主义,也使人们认识到她的童真、善良仁慈,更成为现代世界的精神象征-不论是在受着各式各样影响的个人精神道德上,还是在坚定人类对生存的渴望上,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上。”他同时表示,当人们敬重安妮的勇气与实事求是的态度时,她对自身的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亦使人钦佩,“她的声誉所以能长存不朽,主要是因为她具有高度的文学水平。不论从什么年龄来看,她都是一个水平极高的作家,能在当时残酷的现实环境下写出了如此优秀的作品。
6. 求《Little Miss Sunshine》详尽的影评
作为一部风格另类的喜剧,本片的总投资为8百万美元,在独立电影里已算奢侈了。从开拍到上映经过了5年的时间,原因只有一个--找不到投资方。由于本片并不出自大导演之手,题材不惊世骇俗,又没有一个大牌演员加盟,剧本几经转手,只有“焦点”公司慧眼识珠,表示出了兴趣。即便如此,如果不是一名被剧本深深打动的富翁伸出援手,签下支票给“焦点”公司作为招募演员之用,恐怕本片仍然开不了机。吸引不到更多的投资,使得原本计划在美国拍摄的影片,为了省钱差点被拉到加拿大去凑合,在导演的强烈坚持下才让观众现在能够欣赏到从美国中部到南部的旅途中,最原汁原味的美国风光。
曾记得国内某电视剧中的一句台词,一个人不靠谱还算正常,但一家人都不靠谱那就绝对不正常了。用这句台词形容这部《阳光小美女》似乎颇有些戏谑的意味,但看过本片的人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这的确是一个奇怪的家庭,一家子似乎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毛病。
首先是挺着小肚腩的奥莉芙,长相平平却极度爱美,整日里模仿着电视上各种选秀小姐得冠后的搔首弄姿之态。故事的导火线也因她而起,参加一个《阳光小美女》的选美活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全家人一起出动,还必须开着一辆破烂的面包车,于是一个黑色的幽默便开始了。
但全家一起出动决不意味着这个家庭的凝聚力,相反,这是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爸爸理乍得处于事业低谷,但属于认不清形势,屡败屡战的那种类型,而妈妈谢莉尔对老公事业漠不关心,相反时时暗示着两个人的婚姻将走到终结。儿子德韦恩是一个尼采迷,发誓只有当上飞行员才开口说话,实际上是借机逃避这个混乱的家庭。爷爷的情况更糟,吸毒被赶出了老人院,对孩子们的教育往往出格得毫无道德可言。唯一还算正常的是谢莉尔的哥哥弗兰克,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由于事业感情双重打击下的自杀倾向者。于是,这样一个奇异的六人组合便一同出发了。
分崩离析的人物性格造就了这个家庭潜在的一种危机感,所有倒霉的事情必将接踵而来,无论如何避免似乎都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美国标准的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危机。在这点立意上与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美国美人》有异曲同工之处。
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其危机不过几个方面,第一便是生活的窘困。理乍得似乎是这个家庭中唯一的一个经济来源,但事实上,他的事业极度不成功,失败,虽然他不愿意提及,但事实上这种预兆早已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了,于是,他需要的是成功,一次彻彻底底地成功。当理乍得确认奥莉芙有信心夺得“阳光小美女”称号之时,他立即同意全家一起前往。这绝不是一种亲情的表现,而是因为他需要的成功也许将在自己女儿身上体显出来,虽然对家庭状况对自己的事业并没有帮助,但这种成功的滋味却是他所要的。于是,这种嫁接在女儿身上的成功渴望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他事业的无成。后来事实果然如此,他的推销计划彻底失败,虽然他做出了最后的挣扎,但失败还是注定的,这家人终于破产了。
破产对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来说是致命的,至少妈妈谢莉尔是这样认为的。于是她继续给理乍得施加着压力。作为一名家庭妇女,她所关心的当然是生活的质量,生活的水准,于是她的唠叨当然可以理解,但破产则意味着失去了中产阶级的社会标签,恐怕这才是她最不能忍受的。带着孩子去参加选美比赛,这本来是一个美氏家庭的正常生活,作为母亲虽然有溺爱的成份在里面,但更多的是一种借奥莉芙选美而成就的自身标识作用。于是,我们看到的理乍得与谢莉尔其实都是一样的,同样的社会所属性,当他们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之时,两个人都多少有些失落感,只是一个表现为对事业的过于执着,一个则表现于对家庭对老公的不满而已。
德韦恩看上去是一个自闭的少年,事实上在许多家庭都会存在这么一个角色,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基本上失去了社会地位的家庭中。于是,德韦恩作为一个少年,他从精英文化中得到一种满足,不说话虽然表面上意味着他对这种中产阶级家庭的疑问与蔑视,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逃避,由于看到了家庭没落的一种逃避思想。从精英角度来说,他其实在内心中极度想重振这个家庭,想改变现在的家庭窘状,只是作为一个少年人无力而已,于是,他便躲藏在自己的世界里,封闭起来了。
弗兰克这个家庭的外来者恐怕是最为清醒的人,作为一个曾经的知名学者,虽然由于同性恋的性取向,由于事业上的不如意致使他个人成为一个失败者,但实际上,弗兰克并没有这种中产阶阶家庭的危机感,他更多的是处于自己的思想里,也正因为如此,他实际是导演设置进家庭中的一个旁观者。于是,他的问题也最容易解决,当小店里看到以前的同事时,他虽然有些失落,但并没有丝毫想不开的迹象,他已经认可了失败本身,随着剧情,他所做的只是目睹其它人的失败。
爷爷是影片内核的主角,虽然他吸毒,甚至喜欢那些极度意淫的东西,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心理最为健全的人。当奥莉芙准备参加“阳光小美女”选美的时候,他自动担当起了教练的角色。看到德韦恩自闭,爷爷又以一种非正常的方式开导着这个孙子。面对儿子的失败,爷爷也是采取了鼓励的态度。于是,爷爷这个形象十分地典型,他抛开了中产阶级家庭中那种虚伪的面纱,以一种亲情引导着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甚至包括弗兰克,一种自由的解脱方式。
作为精神内核,爷爷死于吸毒,虽然这是一种恶迹,颇为中产阶级家庭所不齿的行为,但事实上,这意味着爷爷以自我的性情而终其一生。
于是,当理乍得决定疯狂地带着老爷子的尸体赶奔选美赛场的那一刻起,影片中的人物便开始了真正的变化,家庭也真正地开始凝聚了起来。
首先,理乍得的这个决定是放弃了失败,此时他坚持让奥莉芙比赛已经不是单纯的追索一个胜利的契机,而仅仅是一个家庭的纪念。
德韦恩发现自己失去了当飞行员的机会,也就同时发现了自己成为一个精英的可能,他便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当妹妹的手臂搭在他肩上的时候,德韦恩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再也没有任何顾虑了。
而当理乍得与德韦恩发觉奥莉芙并不是想象中的一定能获胜之时,他们生怕伤了小女孩的心,由此也可以看出,那种对胜利的渴望对精英意识的崇拜甚至歇斯底里已经不存在了,每一个人更关心的是家庭中的其它成员。
是不是名义上的中产阶级家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家庭,嚣张的爷爷虽然死去了,但他将这种家庭观念深深地植入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最后的比赛与胜利已经毫无关系,小奥莉芙那段令人捧腹的“艳舞”只有两个作用,一是由于亲情而对爷爷的纪念,二是对那种失败处境的调侃。
也许,给家庭植入了一些社会标签反而令家庭变得沉重,抛开这些,当我们在导演的黑色手法中细细琢磨的时候,我们当然发现了这些关于家庭标签对家庭关系的沉重打击,好在剧中人都将这种标签,这种颇具社会性的标签看淡了。
但这仅仅是一则黑色的喜剧,虽然导演的取向令观众更加注重家庭,但沉重的社会问题依旧存在,亲情只是调剂失败的一时之用。于是破产之后重拾家庭的亲情还是在社会标签之下让家庭继续存在问题呢?恐怕导演也不能给出一个两全的故事!
7. 安妮·弗兰克的社会评价
正面评价
这本日记的高度文学价值一直受世人重视。美国知名剧作家梅耶·莱文(Meyer Levin)曾以“有着嫓美长篇小说的张力”来形容安妮的写作风格,并受到她的日记启发和感动,在日记出版后不久,便与奥图·法兰克合作把日记内容改编为舞台剧。另外,着名美国诗人约翰·贝里曼(John Berryman)也曾表示,日记描写的内容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描述了青春期的心态,而且“以细致而充满自信,简约而不失真实地描述了一个孩子转变为成人的心态。”
在日记的美国发行版中,埃莉诺·罗斯福(即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夫人)在序中写道:“在我曾阅读过的书籍中,这是其中一个对战争影响的描述最为现实和聪慧的记载之一”。前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1年一次演说中提到说:“在众多于我们历史重要关头,站出来为人性尊严辩护的人当中,没有谁的说话比安妮法兰克更铿锵有力。”同年,一位苏联作家伊利亚·爱伦堡(Ilya Ehrenburg)也认为,“这是一本代表了六百万(犹太)人心声的书,纵使这不是甚么雄壮伟大的史诗,只是一本普通小女孩的日记。”
安妮也被认为是一个有高度写作水平的作家和人道主义者,同时也被广泛视为纳粹对犹太人大屠杀,以及迫害主义的一个象征。希拉里·克林顿(即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夫人,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民主党提名人) ,在她于1994年接受埃利·维瑟尔人道主义奖时的演说中,也提到安妮的日记“唤醒我们不要再作出愚蠢的岐视行为”(指当时于萨拉热窝,索马利兰和卢旺达的种族战争和屠杀)。
在获得安妮·法兰克基金颁授的人权奖后,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发表讲话, 他说在阅过安妮的日记后,“在当中获得许多鼓励”。他把自己对种族隔离的反抗喻为安妮对纳粹的反抗,并以“因为这些信条都是完全错误的,也因为古往今来,它们都在被跟安妮·法兰克相似的人挑战,所以它们是必定会失败的。” 来把两种信念连系在一起。同样地于1994年,前捷克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在响应怎样面对当时的东欧国家,在苏联解体后的政治与社会变化时,也回答说:“安妮·法兰克留给后人的精神至今仍然存在,并且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借此表示自己的理念。
意大利作家普利摩·利瓦伊(Primo Levi)曾经表示安妮·法兰克之所以被广泛认为代表着在二战中数以百万计受害的民众,是因为“接受安妮·法兰克的故事,比起要去接受那成千上万与她一样的受害者要来的容易。也许这样比较好吧,人们总不能活在成千上万悲惨故事的阴影下。”而奥地利作家玛莉萨·穆勒(Melissa Müller) 在她的撰写的安妮法兰克传记的后记中,也提到相似的想法,并且试图消除公众对“安妮·法兰克代表着六百万纳粹集中营受难者”的误解。她写道:“安妮的生命 与死亡都是她的命运,而那六百万受害者也有着自己的命运。所以她不能代表那六百万被纳粹夺去的性命,他们也有着自己与别不同的命运……但她的命运,依然使 我们明白大屠杀对犹太人的影响是如此的广,如此的深远。”
安妮的父亲,奥图·法兰克在余生都致力于维护安妮留下的一切。他曾表示“这样给我的感觉很奇怪。通常在正常的家庭关系里,都是子女承受着父母知名所 带来荣誉和负担,而我却恰好相反。”而他也重提了出版商认为日记何以如此畅销的意见。“他们说,日记触及的日常生活细节是如此的广泛,致使几乎每个读者都 能在日记中找到触动自己的共鸣。”着名的“纳粹猎人”西蒙·维森塔尔认为,安妮的日记大大提高了公众,对那些在纽伦堡审判中已被确认的屠杀罪行的注意和认识,因为“人们都认识这个女孩。人们都知道大屠杀对她的影响,这也是在我的家庭,在你的家庭也发生着的事,所以人们都能明白这个罪行的影响。”
于1999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出版了一册题为《TIME 100: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TIME 100:Heroes & Icons of the 20th century)的特别期刊,安妮·法兰克获选为其中之一。编者罗杰·罗森布拉特(Roger Rosenblatt) 对她的贡献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安妮的日记燃起了所有人对她的热情,她使人们认识到大屠杀、反犹太主义,也使人们认识到她的童真、善良仁慈,更成为现代世 界的精神象征-不论是在受着各式各样影响的个人精神道德,还是在坚定人类对生存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上。” 他同时表示,当人们敬重安妮的勇气与实事求事的态度时,同时她对自身的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亦使人钦佩,“她的声誉所以能长存不朽,主要是因为她具有高度文 学水平。不论甚么年龄来看,她都是一个水平极高的作家,能在当时残酷的现实环境下写出了如此优秀的作品。”
负面评价和诉讼
日记自20世纪50年代起受到公众关注后,开始出现不断的批评与质疑,也有着作申述这些批评,最早期的着作来自瑞典及挪威。在这些负面评价中,曾经有人质疑日记的作者不是安妮·法兰克,而是剧作家梅耶·莱文。
于1958年,当安妮的日记改编的舞台剧在维也纳上映时,在席的西蒙·维森塔尔受到一班抗议者的滋扰。那些抗议者质疑安妮·法兰克是否实际上不存 在,并挑衅维森塔尔要求他找出当年逮捕安妮的军官以兹证明。后来于1963年维森塔尔找到了当时的盖世太保Karl Silberbauer,在与他的会谈中, Silberbauer对当时的罪行直认不讳,并在一张被他逮捕的人的相片中认出了安妮·法兰克。他并供认了整个逮捕过程,也记得在过程中曾翻倒了一个载 满纸张的公文包。这些证词后来全被其它目击证人,包括奥图·法兰克予以证实。这次事件也平息了对安妮·法兰克是否存在的质疑。
除此以外,有批评者提出了对作者新的质疑。批评者认为,安妮的日记实际是亲犹太组织的宣传品,而奥图·法兰克亦被指为骗子。于1959年,奥图·法兰克于德国吕贝克对一名曾为希特拉青年团成 员的教师Lothar Stielau兴讼,控告该名教师在校报上诋毁日记为赝品,后来同时控告了在吕贝克一份报纸登信支持Stielau的Heinrich Buddegerg。开庭审讯后,法庭分析了日记的手稿,在1960年确认了日记笔迹与已知的安妮·法兰克笔迹相同,并确定日记为真品。法庭判决后, Stielau撤回本来的言论,而奥图·法兰克也没有继续追究。
1976年,奥图·法兰克控告法兰克福的Heinz Roth,指他印发诋毁日记为赝品的小册子,法庭其后判决Heinz Roth被罚款500,000马克及监禁6个月。Roth其后提出了上诉,但他于1978年去世,而在翌年上诉也被驳回。
同年,奥图·法兰克也对Ernst Römer提出了诉讼,指他印发一本名为《畅销书安妮日记的谎言( The Diary of Anne Frank, Bestseller, A Lie)》的小册子。此案在法庭审讯时,一个名为Edgar Geiss的人在庭上派发此本小册子,结果他也被起诉。法庭其后判决Römer被罚款1,500马克,而Geiss则被判监禁6个月。在上诉后刑期虽然获得减少,但此次案件却因为奥图·法兰克后来对刑期的再度上诉,超逾了当地有关诽谤的法律条例范围而结束。
在奥图·法兰克于1980年死后,安妮的日记包括书信与分散的页纸,按他的遗愿被转交予荷兰国家战争文件研究所,研究所后来在1986年委托荷兰司法部对日记进行司法科学鉴定。司法部分析了日记的笔迹并与过往案例作对比,证实笔迹脗合,而日记上的纸张,浆糊与墨迹亦被确认为与日记撰写年代脗合,最后安妮的日记正式被荷兰司法部确认为真迹。后来荷兰国家战争文件研究所综合研究结果与原稿及其它资料,出版了所谓的“评论性版”。于1990年3月23日,德国汉堡地方法庭对此版的日记进行了确认。
1991年,两位大屠杀否定派学者罗伯特·弗里森(Robert Faurisson) 与 Siegfried Verbeke出版了一本名为《安妮的日记:另一面接触(The Diary of Anne Frank: A Critical Approach)》的着作。这本着作宣称日记由奥图·法兰克撰写,并提出日记内容有不少矛盾,质疑躲藏在隐密之家的可能性,以及文章风格及文笔与同年龄的青少年有别等问题。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安妮·法兰克之家与位于瑞士巴塞尔的安妮·法兰克基金,在1993年12月就上述着作动用民事法,禁止该书在荷兰的进一步印发。于1998年12月9日,阿姆斯特丹地方法庭按原告要求,禁止任何否定日记及其内容真实性的印刷品出版,违者将被罚款25,000荷兰盾(约11350欧元)。
8. 阳光小美女的幕后制作
前期筹备
《阳光小美女》诞生的过程是无比艰苦,从筹拍到上映共用了5年的时间。影片的剧本是由米歇尔·安德特写的,然而在他写完这个剧本之后找不到任何制片公司接收,没有任何公司对这个讲述这个小家庭琐事的剧本感兴趣。辗转之下剧本被BIG BEACH公司的制片人马克·特托图看中,于是投资800万美元资助拍摄这部电影 。
演员选择
首先选中的是出演爷爷的阿兰·阿金,这个老牌演员在《二十二条军规》、《剪刀手爱德华》、《爱神》等电影中都有很不错的表现,这个老演员在看完剧本之后说就算不要片酬也会出演这部电影。接着加盟的则是扮演爸爸的格雷戈·金尼尔,这个曾在《尽善尽美》中扮演同性恋画家与杰克·尼克尔森飙戏的演员已由当年英俊小生变成了成熟男人,看到剧本之后同样深受感动同意出演。而史蒂夫·卡莱尔也邀请他参演舅舅弗兰克一角。随后托妮·柯利特、保罗·丹诺等演员也在剧本和导演的魅力之下加盟了电影 。
寻找发行
在拍完之后,制片人马克带着这部电影四处寻找发行公司,然而对于这部没有大明星、没有爆点的电影,许多公司都视而不见。马克在四处碰壁之后辗转来到圣丹斯电影节,这部电影在这个独立电影节上大获成功之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最后20世纪福克斯探照灯公司以1000万美元买下该片的发行权,创造了独立电影版权叫价的历史新高 。
9. 《阳光小美女》的影评
看一年的电影,又有多少能打动人心,偏偏遇到这部《阳光小美女》为所有沉浮世间的芸芸众生,狠狠地朝着主流价值观树了一下中指,有种意想不到的快意。最初看这部影片也只是当作喜剧片来打发时光,看到最后却有种酸楚由然而生,这种感受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短信超人让你高人一等
· 香车美女你的理想世界
· 沟通无极限手机Q时代
· 魔法表情秀出百变心情
· 管中窥豹 明察秋毫
· QQ秀 秀出个性真自我
当银幕上小肥妞奥利弗第一时间出现时,心中不免有几分失望,难道说这就是所谓的“阳光小美女”。而后家庭成员一一登场,全都是一副失败嘴脸,让人生厌,故事的铺开也是平平淡淡,全然看不到这部影片的精彩之处。然后是全家上路,为的是小肥妞的选秀梦想。依旧还是美国公路电影的老套套,想必精彩的应该是在这路途之上,果不其然路上霉运不断,坎坎坷坷,每个人都不顺心,当然也引出些幽默桥段。可这样的幽默既不新鲜也不精彩,也不能令观众达到捧腹之效果,一切都显得那么泛泛。
说句实话这部独立影片为了寻找投资折腾了五年,在电影公司眼中影片的剧本太过平淡,缺少推动故事的大量戏剧效果。的确影片在大多数时间里未免有些让人昏昏欲睡,不过影片的结尾奥利弗在选美舞台上大演一段脱衣舞,猛然间将影片推向了高潮,令人大笑不止,就象是死去的爷爷狠狠地跟世俗开了个玩笑,而在笑声过后有一阵伤感涌上心头,这样的触景生情断然不是所有人能体会得到。影片在一家人仓皇上路中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尾很好,没有传统影片的美好收尾,却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这部电影的妙处在于它最后一场戏来带领你回味所有前面平淡的铺陈,你能突然感觉到影片的灵性所在。
影片的名字里虽然有“阳光”,但故事其实并不阳光,或许其中称得上光明的也就是亲情的温暖。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虽然在性格上都不那么完美,但是却都对奥利弗充满了爱意,每个人身上都有说不尽的烦恼和压力,却都坚持带着奥利弗朝她的梦想前进。最终梦想的落空是出人意料的,它颠覆了美国传统家庭喜剧的团圆结局,使得影片有些灰暗和生涩,在品味中有一番苦味在其中。原以为有可能在结尾会有峰回路转的安排,可最终一直推崇赢家理论的父亲也遭遇失败,而儿子德韦恩的飞行梦想也破灭了,小女儿奥利弗也没有成就她选美梦想,以及失败寻死的舅舅弗兰克和吸毒过量完蛋的爷爷,一家子没有一个赢家,通通都是失败者。由此看来,影片似乎还带有些现实主义的风格,这一部灰暗色彩的家庭喜剧。
作为一部被影评人交口称赞的独立电影,《阳光小美女》的导演乔纳森·戴顿和维莱莉·法瑞斯这对夫妻档并没有在影片中添加过多的说教,整部影片的精妙之处在于信手拈来的自然流露。在影片中无时无刻不在折射出整个美国社会的输赢价值观,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也只是事后之言,如果一个失败者一直没有获得成功,那他永远都是失败者,如果他最终获得了成功,那他就是英雄,哪怕是死后。这种定义标准是主流价值的取向,渗透在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影片中的小主人公奥利弗热衷于选美也正是受到电视媒体的宣传导向的影响。整个社会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之下,所有人都充满了功利心,而影片中的父亲理乍得正是一个受害者,在他的思维中除了赢就是输,为此还疯狂推销他的“九步成功论”,并且对曾经自杀的弗兰克很不以为然,将他视为“失败者”。甚至连“阳光小美女”这样的儿童选美也成为一种标杆,那一个个浓妆艳抹打扮的女孩,如同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芭比娃娃,求赢的功利心在人生的最初便被打上了烙印。
中国的社会状况又何尝不是如此,在社会重商风潮的引领下,层出不穷的人物专访和年度评选出现在媒体,以及那一些光怪陆离的恶炒之风,人们开始疯狂追逐着名利,输赢便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这个世界的眼神被如此定义。这个世界似乎围绕着成功者转圈转圈,所有平凡的芸芸众生被淡化抹掉,非赢既输,你是削尖了脑袋往上钻还是甘于平淡碌碌一生?这种输赢价值观让所有的人活得太累太累,这样子的看重成功真的值得吗?弗兰克舅舅对德韦恩说起了普鲁斯特的例子,一个生前的失败者,可这又如何,你只须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未必需要他人的认同。
影片的过程有点象喜剧,影片的结局却又象悲剧,当这失败的一家子匆匆上路,等待他们的路途未必顺畅,更有不少困难阻碍在等着他们,或许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千万别把它当成一部励志电影,影片并没有给出什么光明的答案,它只是刻画了一些和我们一样拥有失败人生的普通人,在经历过所谓的失败之后重新审视成功与失败的定义,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跟主流的输赢价值观道了声再见。太多的电影是激励成功,用一个功成名就的结局来树立榜样,而忘记了那些平凡的人生。而那些被定义为“失败者”的人生或许可以通过这部电影得到抚慰,人生的意义并非只是这简单的理论可以衡量的,生活必须继续,可也并不是只有一条出路。
10. 安妮弗兰克是怎么的人
《安妮日记》作者
安妮·弗兰克 Anne Frank
德国犹太人
1929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家庭;
1933年,希特勒上台,弗兰克一家移居荷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德国法两斯占领了荷兰;
为了逃避纳粹的逮捕、监禁和屠杀,弗兰克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父亲的公司大楼里一处隐蔽的地方;
1944年8月有人告密,隐匿的8个人被捕并关进了集中营;
安妮被埋葬在贝尔森集中营的万人坑。
二战结束,仅安妮的父亲生还;
《安妮日记》是安妮的第一本传记,详细描述了安妮短短的16年的生活,特别是安妮最后在密室和集中营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