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结局
貂蝉
对于貂蝉最后的结局 史家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版本是昆剧《斩貂》细述吕布在白门楼被曹操斩首,其妻貂蝉被张飞转送给了关羽,但关羽拒绝受纳这位污点美女,怕其水性杨花,朝三暮四,难免为他人所玷污,只有一死才能保全其名节,于是乘夜传唤貂蝉入帐,拔剑痛斩美人于灯下。
第二种版本是另一出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是说曹操欲以美色迷惑关羽,使其为自己效力,遣貂蝉前去引诱。貂蝉使出浑身解数,上下挑逗,关羽心如磐石,为了自己不受魅惑,杀死了貂蝉。
基于儒家文人的悉心改造,明代以来,貂蝉和关羽的形象,日益贴近士绅阶层的伦理标准。
第三种版本出自明剧《关公与貂蝉》,剧中的貂蝉向关羽痛说内心冤屈,详述其施展美人计为汉室除害的经历,赢得关羽的爱慕,但关羽决计为复兴汉室献身,貂蝉只好怀着满腔柔情自刎,以死来验证自身的政治贞操。
第四种版本陈述貂蝉在怜香惜玉的关羽庇护下逃走,削发为尼,曹操派人追捕,为使桃园三兄弟不再重蹈自相残杀的覆辙,貂蝉毅然触剑身亡,一缕幽怨的香魂,追随国家大义而去。
“善终系列”也有四个核心版本,
第一种版本:貂蝉本是曹操送给董卓用来迷惑君主的一名美女,后来成为了董卓的侍婢,并挑拨吕布杀死了董卓,在“长安兵变”吕布败走后貂蝉又落入了李傕之手,再次挑拨李傕与郭汜自相残杀,在李傕被曹操击败后貂蝉最终回到了曹操身边。这一版本相对来说比较有历史依据。
第二种版本:貂蝉出家为尼,以佚名方式写下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向世人言明自己的政治贡献,最后在尼姑庵里寿终正寝。
第三种版本:关羽不恋女色,护送貂蝉回到其故乡木耳村,而貂蝉则一直守节未嫁,终于熬成了一个贞烈老妪,被乡人建庙祭奠。为谋生和丰富群众文艺生活起见,貂蝉还组织戏班演出,她所搭建的戏台,曾是该村的一个诱人景点。
第四种版本:貂蝉被关羽纳为小妾,并送往成都定居,本想在功成名就后慢慢享用,不料自己兵败身死,可怜的貂蝉从此流落蜀中,成了寂寞无主的村妇。
最近有新闻称,某老人曾于成都北郊拾得一块古碑(1971年),其铭文约略为:貂蝉,王允歌姬也,是因董卓猖獗,为国捐躯……随炎帝入蜀,葬于华阳县外北上涧横村黄土坡……这是有关貂蝉下落的最新证据,却无力证明任何东西。
王昭君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西施
在吴越之争硝烟散尽之后,美女西施的结局,后世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6种:
1、愧疚自缢说
在一些话本和戏剧中演绎的情节是,西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在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脱,最后自缢于馆娃宫内。
2、被范蠡带走说
这种说法较为风行,典籍中有记载。东汉人所写的《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学戏剧作品大都这么描绘。说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劝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难的文种,趁早离开勾践。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萎顿不堪的旧日情人西施,仓皇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苏东坡曾经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在山东肥城陶山,据说有范蠡和西施墓。
3、被范蠡沉湖说
西施在越灭吴后的命运还有一种说法,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这样溺死于太湖之中了。
4、被吴人沉江说
民间有一种传说,吴国灭亡后,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唐代罗隐写诗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为谁。”从唐代人写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吴人沉江说”,有一定市场。
5、被勾践沉江说
越王勾践曾说:“亡吴之功,西施当属也。”传说勾践认为吴国的灭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过来殃及越国,他恩将仇报,赐西施沉江而死。这种说法和“被吴人沉江说”、“被范蠡沉湖说”是异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红颜祸水”。
6、被越后沉江说
传说越国灭吴后,勾践欲将西施收进后宫。越后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担心西施祸害越国,就令手下将其裹进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
这种说法因较为符合君王好色、王后妒嫉的心理,比较流行。《东周列国志》上就是这种说法。
笔者赞成“沉江说”。不管是吴人、勾践或王后沉的。
因为“沉江说”,典籍记载较早。离吴国灭亡(公元前475年左右)不到百年,墨子在《墨子·亲士篇》中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意思是这些人都是“死其所长”——因各自的所长招致相同的祸害。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遇害的。他清楚地说“西施之沉,其美也”,明确地指出西施被沉江而死的。另一典籍《吴越春秋》也明确记载:“吴王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鸱夷”,有人解释是指范蠡,根据是范蠡曾经“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史记·货殖列传》)。笔者认为这里的“鸱夷”,解释为“牛皮”较为合理。意思是把西施用牛皮一裹,“浮于江”上了。范蠡改姓名为“鸱夷子皮”,是纪念朋友和对手伍子胥的怀念。伍子胥被夫差赐死后也是用鸱夷牛皮收敛的尸体。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载:“鸱夷子皮,范蠡自谓也。盖以吴王杀子胥而盛鸱夷,今蠡自以有罪,故为号也。”
还有一个反证:浙江沿海一带一道名菜“西施舌”(一种蛤砺肉),据说就是纪念西施沉江的,所谓美女加美食。
笔者在《西施颂》采用的是“沉江说”,并设计了范蠡弃官亡走后,在江面上看到了牛皮裹着的西施尸体,派人送她回家乡安葬的情节。也就是说,西施之魂已经回归故里,至于埋葬在什么地方,是葬的尸体,还是衣冠,则需要进一步考证。
杨玉环(杨贵妃)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促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叛军攻入长安时,唐玄宗连夜出逃。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
随行将士突然起义,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他们把矛头指向杨国忠的姐姐———杨贵妃。
就在这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几个神秘人忽然出现在马嵬坡上。他们悄悄挖开贵妃的坟墓,他们究竟在找什么?史料记载玄宗皇帝回长安后,秘密令宦官改葬贵妃,但是去改葬的人回来却说不见了贵妃的遗体,只带回了贵妃生前携带的香囊。
关于神秘挖墓事件,新旧唐书有两种不同记载。旧唐书里说: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而新唐书里却只有:香囊犹在。新旧唐书为何有差异?贵妃的遗体是否被盗墓人盗走了?
但这样的说法似乎很难成立,危急时刻,民间的人不会很快得知贵妃埋葬的地方。而且倘是盗墓分子所为,就不会留下香囊。那么,新旧唐书哪个记载更准确?旧唐书是唐朝时就记载的,而新唐书是宋朝人根据旧唐书编写的,按常理说应该是旧唐书尤为可信,但如果是这样,新唐书里也不该将“肌肤已坏”如此重要的记载删掉。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刘厚滨教授认为,从唐明皇本人角度来看,他肯定要对外宣布贵妃已死。可如果现在这样记载,就给人一个想象空间。宋朝人在写新唐书时,干脆就不说有没有尸体,就把这事给回避了。
谜团二,四川都江堰挖出装女人的小巧棺木,但墓主人身份难定。
1000多年后的今天,在法门寺博物馆内,记者见到了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香囊。这种香囊在古代称做“香球”。据宋馆长介绍,在香囊里有两个持平环,里面有一个小钵盂,无论怎样转动,这个钵盂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里面的香料始终不会洒落出来。
而今在马嵬镇上,重新修葺的杨贵妃墓馆里不仅有贵妃的墓,还有塑像。现今修葺的墓有3米高,外形用青砖包砌得很严实,原始贵妃墓不可能有这样包砌的青砖。在疑惑无法解答时,四川都江堰市的红梅村传出了千年古墓的奇闻。传说,这个村子后山脚的一座千年古墓是杨贵妃的墓。
据村民讲,早年在这里的墓碑上刻着杨字,却没有名讳,这个有千年历史的墓是一个暗墓。那块墓碑在“文革”时期已不存在,而今墓地也被种上了庄稼,只有一块破陋的祭台青砖还留着。
1997年,市里和红梅村联合对该墓实行挖掘。挖出的棺木长仅1.7米,宽仅45 厘米,无疑是装女人的棺木,但墓主人身份很难判断。
谜团三,日本民间盛传杨贵妃逃到日本,《长恨歌》中也曾暗示。
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声明,她是杨贵妃的后裔。这个消息让中国人无比震惊,杨贵妃的后人怎么可能跑到日本去呢?其实早在20年代,着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在《长恨歌》等文章中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现今的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
传说,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下,一名侍女代她死了,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大唐,经过漫长漂泊,到了日本山口县久津,而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员。日本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也有描述。难道杨贵妃真逃去了日本?着名比较文学专家严绍焘认为,这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有关,白居易在诗的后半部分表述了对杨贵妃的一种想象,说杨贵妃虽然在事变中人已死,但她的灵魂飘到神仙山上,后来和唐明皇派去的道士在神仙山上相遇了。而众所周知,《长恨歌》描写的是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
人们分析长恨歌里写的诗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其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就是描写了马嵬坡上找不到杨贵妃的遗体了。而此后唐玄宗派一个道士去找寻杨贵妃,结果“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没找到,最后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
倘若道士真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这里写到的蓬莱仙山又在哪里?在日本的文学创作中,他们常常把蓬莱山本身就指为日本。
⑵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都有谁
我国民间有四大美人之说,俗话说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她们是指春秋时期的越国人西施,西汉元帝时的王昭君,三国时期的貂蝉和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
无论从历史还是传说上说,这四个人都是权力中心的人物。所以,相貌自不必说,一定是倾国倾城之色。
西施,名夷光,春秋末年越国人,又称西子。她天生丽质,为了报国,她忍辱负重,以身事吴王夫差,后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惑乱吴宫,助越王勾践复国。
相传越国灭吴之后,勾践的夫人叫人把石头绑在西施身上,沉入了大江。《墨子·亲士》篇中曾提到:“是故比干之一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这里“西施之沈”的意思是说西施之所以被沉江,是因为她的美貌。这里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逸篇》中有记载,“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
⑶ 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四大美女的分别是谁,最后都是什么结局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传说中的中国古典四大美女分别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后世有人引用成‘’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不过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不过分别沉鱼是西施、落雁王昭君、闭月貂蝉、羞花杨玉环,代表着中国古代最美丽的女子。那么,四大美女都嫁给了谁呢?她们最后的命运又怎么样了?
羞花杨贵妃
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感叹: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情到深处声泪俱下,她伸手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她摸的是含羞草。这一情景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杨玉环本是寿王李瑁的妃子,唐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死后郁郁寡欢,当听说有位“羞花”的绝色美女之后,想尽办法“霸占”了自己的儿媳妇。唐玄宗先以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随后正式册立杨玉环为贵妃,开始了没羞没臊的生活。马嵬坡兵变后行踪成谜,应当就是死于兵变。
⑷ 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谁的结局最好呢
中国古代一直有着四大美女的名头,而这4位美女正是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玉环四人。4位美人也被人们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而有句古话也一直说;“自古红颜多薄命”,所以美女的结局也都是十分凄惨的。那么四人的结局究竟如何呢?
可以说四大美女的结局都是十分悲惨的了,而在所有悲惨的结局之中,相较于其他人,昭君为了国家边境的安全,牺牲了自我去嫁给一位首领为妻,结局还算是不错的了。
⑸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中,谁过得最幸福、最后各自的结局怎么样了
中国四大美女,即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玉环四位。这里面貂蝉铁板钉钉并非真实存在的人物,因此不纳入我们的讨论范围,那么剩下的三位之中,谁又最幸福呢?笔者认为她们每一个都是不幸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西施,大家都知道西施的故事,在后世传说中她美貌万端,和范蠡青梅竹马,后来被越王勾践和另一美女郑旦一起送给了吴王夫差,专门负责磨灭吴王的斗志,在这个过程中,郑旦因为吴王独宠西施,抑郁而死。而吴王在得到西施之后,也确实无心打理国事,因此吴国便每况愈下。等到吴国被越国灭掉,西施与范蠡这对有情人又走到了一起,范蠡挂冠而去,携着西施泛舟江上,至今仍为美谈。
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两个儿子,呼韩邪单于死后,大阏氏的长子即位,即复株累单于,按照胡地的习俗,复株累单于想要以昭君为妻,王昭君上书成帝请求回到汉朝,成帝让她依从胡俗,她便又嫁给了复株累。又生了两个女儿。身为汉人,身处胡地,一辈子不能回到故土,虽有强大的汉朝作为后盾,笔者想她也是不幸福的吧——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⑹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分别指的是谁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分别指的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6)我国古代四大美女最后一位是谁扩展阅读
西施,本名施夷光 ,越国美女,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 ,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貂蝉,山西忻州人。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分忧。
杨玉环,蒲州永乐人(今山西永济),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
⑺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分别是谁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1、西施
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苎萝山村。西施天生丽质。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
(7)我国古代四大美女最后一位是谁扩展阅读:
古代对女性的审美标准
1、脸
古代美女的标准脸型是上部略圆,下部略尖,形似瓜子,丰满洁白,俗称鹅子脸。此外“满月”也是符合中国古代审美标准的脸型。面如满月,指脸盘圆圆的、白白的,像满月一样,相貌白皙、丰满、富态而有神采。
2、眼睛
中国古代美女眼睛的标准既侧重于神韵又有着恰如其分的比喻。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俗称“明眸流盼”。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大眼睛里秋波荡,这当然会被列为美女的一条标准。
3、唇齿
嘴唇的审美标准是其色要红润、有光泽、其形要小巧。因此有了“朱唇皓齿”之说,顾名思义,朱唇便是红唇,皓齿便是雪白的牙齿。红唇彰显牙齿的洁白,雪白的牙齿又衬托樱口朱唇,正是相得益彰。
4、发
乌发蝉鬓:“乌”就是说要有一头乌黑的长发,“蝉鬓”则是指面颊两旁近耳头的薄如蝉翼的头发。乌黑、亮丽、浓密、修长是中国古代美女头发的标准。
5、足
在古代中国男人的眼中,一个女人身体上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既不是她的脸蛋,也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三围,而是一双莲足,俗称“三寸金莲”也就是小脚。所以,古人的选美,首先就是比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中国古代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⑻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最后分别是什么结局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每个人的结局:
1、西施
她生于越国苎萝村,原本只是一个在溪边浣纱的平凡女子,但生得倾国倾城,因此被越王勾践选中,成为了讨伐吴国的一枚重要棋子。勾践击败夫差后,西施最终是和勾践手下的大臣范蠡一同离开了越国,过上了闲云野鹤的悠闲生活。
2、王昭君
王昭君在匈奴,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还生下一子。呼韩邪单于去世后,昭君请求回到汉朝,但汉成帝却让昭君按照匈奴习俗,和自己丈夫的长子复株累单于成婚,就这样,昭君又与之生活十一年,生下两个女儿。复株累单于去世两年后,昭君也因病离世,在离开汉朝十几年后客死他乡。
3、貂蝉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她本是司徒王允的养女,在董卓篡权时为了报答养育之恩而参与了连环计,并成功地使得董卓、吕布父子反目成仇。后来,貂蝉一直跟随吕布四处漂泊。之后,罗贯中便没有再对貂蝉进行描写,她的结局也就成了一个谜团。在后人的续写里,貂蝉大概有着惨死和善终两大结局,前者以关公月下斩貂蝉为代表,后者则表示貂蝉在吕布死后隐居民间,在平淡中度过了一生。
4、杨玉环
杨玉环作为唐玄宗的宠妃,她一度是当时全世界最受宠爱的女人。当她想吃岭南荔枝时,玄宗当即派出使者快马加鞭运送,不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来换"一骑红尘妃子笑"。在享受了十余年盛宠后,安史之乱突然爆发,杨玉环在随着唐玄宗南逃的过程中遭遇士兵哗变,最终被无奈的玄宗赐死。
⑼ 古代四大美女是哪几位
四大美女是指中国古代的貂蝉、西施、王昭君和杨贵妃。
1、西施,本名施夷光 ,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 ,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秀媚出众,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2、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为“明妃”,王明君。汉元帝时期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3、貂蝉最早出现于《三国演义》前身《三国志平话》中。貂蝉只是她的小名,本姓任,是吕布的原配妻子,两人在家乡失散后流落一方,沦为成为王允的婢女。
4、杨玉环,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她的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
(9)我国古代四大美女最后一位是谁扩展阅读
1、沉鱼——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又称“浣纱女”。是春秋时期越国美女。后被世人尊称为“西子”。西施生活的年代越国臣服于吴国,随时都有被灭国的危险。
当时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直谋求越国的强大,可以战胜吴国。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施担当起了这一国家重任。西施天生丽质、容貌出众。因此她被越王勾践选中送给了当时的吴王夫差,而西施也凭借他冠古一绝的美色赢得了夫差的宠爱。
2、落雁——王昭君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
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王昭君为维护汉匈关系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匈奴生活近半个世纪,而昭君出塞的故事也流传千古。
3、闭月——貂蝉
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姬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养女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4、羞花——杨玉环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唐朝开元年间,唐明皇骄奢淫逸,派出人马,四处搜寻美女。当时寿邸县的宏农杨元琰,有一美貌女子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
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