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女大全 » 绘画作品欣赏小美女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绘画作品欣赏小美女

发布时间: 2022-06-25 08:32:06

㈠ 毕加索的素描作品欣赏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喜爱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年)。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着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毕加索这幅《亚维农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虽然画上的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象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画家有意地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假如我们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

实际上,《亚维农的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的世界。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照。为了画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老朋友卡思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恩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廊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其与真人的相似性。研究毕加索的最着名的专家罗兰·彭罗斯,在看了这幅画后,曾作过这样的评述:“每分出一个面来,就导致邻近部分又分出一个平面,这样不断向后移动,不断产生直接感受,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层层涟漪。视线在这些涟漪中游动,可以在这里和那里捕捉到一些标志,例如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齐的头发、一条表链以及一双交叉的手。但是,当视线从这一点转向那一点时,它会不断地感到在一些表面上游来游去的乐趣,因为这些表面正以其貌相似而令人信服……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产生想象;这种画面尽管模棱两可,却似乎是真的存在,而在这种新现实的匀称和谐生命的推动下,它会满心欢喜地作出自己的解释。”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1890年—1892年,油画,45×57厘米,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在这幅画上,我们可分辨出几个基于普通现实物象的图形:一个瓶子、一只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们都是以剪贴的报纸来表现的。在这里,画家所关注的焦点,其实仍然是基本形式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此时却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在分析立体主义的作品中,物象被缩减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为许多的小块面。毕加索以这些块面为构成要素,在画中组建了物象与空间的新秩序。他通过并置和连接那些笔触短促而奔放的块面,获得一种明晰剔透的画面结构,反映了某种严格而理性的作画程序。而如今,在综合立体主义的作品上,他所采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现实物象为起点,将物象朝着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这就是说,他在表现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经把一个抽象的画面结构,组织和安排妥当了。通过对涂绘及笔触的舍弃,他甚至获得一种更为客观的真实。他采用报纸、墙纸、木纹纸,以及其他类似的材料,拼贴出不同形状的块面。这些块面,一方面显示着画以外的那个世界,另一方面则以其有机的组合而显示出画的自身世界的统一性和独立性。难怪他的画商及好友卡恩维勒会如此地评价他:“即使没有摆弄画笔的本领,他也能搞出绝佳的作品。”在这幅拼贴的画上,左边的一块报纸表示一只瓶子,那块印有木纹的纸,则代表着一把提琴。而几根用木炭笔勾画的坚挺的线条,则使这种转换得以实现,并且将那些不相干的拼贴材料,纳入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

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立体派绘画的主要标志。毕加索曾说:“即使从美学角度来说人们也可以偏爱立体主义。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心。”在这种拼贴语言的运用中,毕加索显然比别的立体派画家(如布拉克、格里斯等)更为大胆和富于幻想。别的画家在拼贴不同的纸片时,多少要顾及到是否符合现实逻辑的问题,他们总是把木纹纸限于表示木质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毕加索则全然摆脱这种约束。在他的画上,一张花纹墙纸可用来表现桌面,一张报纸也可剪贴成小提琴。毕加索曾在与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谈中,阐述了他对于拼贴的看法:

“使用纸粘贴的目的是在于指出,不同的物质都可以引入构图,并且在画面上成为和自然相匹敌的现实。我们试图摆脱透视法,并且找到迷魂术(trompe L'esprit)。报纸的碎片从不用来表示报纸,我们用它来刻画一只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张面孔。我们从不根据素材的字面意义使用它,而是脱离它的习惯背景,以便在本源视觉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后定义之间引起冲突。如果报纸碎片可以变成一只瓶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报纸和瓶子的好处。物品被移位,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格格不人的世界。我们就是要让人思考这种离奇性,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弗朗索瓦·吉洛等《情侣笔下的毕加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0页)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㈡ 一位裸着上身,抱着一个陶罐儿的少女的油画叫什么名字谁画的谢谢

回答:名字叫做《陶》,它的作者是谢楚余。

1962年生于广东汕头市。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广州美院油画系副教授,广东美术创作院画家。因一副油画“抱陶女”——《陶》而出名。

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研究生班,1992年完成研究生专业课程并任油画系讲师,1993年应美国加州设计学院邀请赴美作学术交流和考察。199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同等学历研究生班。1991年参加"依维尔古典油画技法材料研究班"和"西方当代艺术新材料研习班"学习。现为广州美院油画系副教授,广东美术创作院画家。

网络:《陶》

㈢ 绘画里,有哪些特别好看的穿旗袍的女人

民国月历里的女的也不错

㈣ 世界名画 少女与陶罐的作者是谁

世界名画:泉

详细介绍:
世界名画《泉》赏析

作品资料:

【画作名称】《泉》
【创作者】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加国·安格尔(法国)
【创作年代】1856年
【规格】163×80cm(一说为164×82cm)
【收藏地】巴黎 卢浮宫

作品赏析:

《泉》大概从1830年安格尔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就开始酝酿,但一直没有完稿。最初在安格尔心中构思的“泉”,是仿效意大利大师们在画维纳斯时的愿望,他早在1807年就画过一些草图,后来不满足前人已画过的“维纳斯”样式,企图使形象更单纯化。26年以后,当他已是76岁高龄时才画完此画,据说曾有助手帮他绘制,如有人认为这幅画最初是由他的两个学生保罗·巴尔泽和亚历山大·德戈弗协助完成的。

安格尔一生在裸体素描上下过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当面对裸体模特儿时,他的现实主义真知灼见才显现出来。《泉》,(1956年)是安格尔最着名的画作之一。为了创作好这幅作品,安格尔竟酝酿了36年的时间。它通过一个抱罐倒水的裸体少女形象,表现了画家终身追求的古典美。这幅作品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它匠心独具地表现了少女的纯洁,在画面上创造出了一种恬静、思雅和抒情诗般的意境。

实际上,画中少女上肢的姿态并不符合人体的动态规律。安格尔为了使少女的动态看起来更美,为她编造了这样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动作。这幅作品对于水的表现非常神奇。从水瓶中倾泻而出的泉水是宁静的画面上最具动态的因素。但经过画家的巧妙处理,飞泻的清泉非但没有打破画面的宁静感,还使之平添了一种流动的韵律。

安格尔一生中在裸体素描上下过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当他面对裸体模特儿时,他的现实主义真知灼见才特殊地显现出来。他曾说:“标准的美——这是对美的模特儿不间断观察的产物”,还认为:“一幅画的表现力取决于作者的丰富的素描知识;撇开绝对的准确性,就不可能有生动的表现。掌握大概的准确,就等于失去准确。那样,无异于在创造一种本来他们就毫无感受的虚构人物和虚伪的感情。”

这位古典主义绘画的末代风流画家,吸收文艺复兴时期前辈大师的求实的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这里所不同的只是,像马萨卓、米开朗基罗、乔尔乔奈等大师的裸女体现的是一种充满人性的时代理想,而安格尔在裸女上所寄予的理想,则是“永恒的美”这一抽象概念。究其实,乃在于寻求以线条、形体、色调相谐和的女性美的表现力。这在他那些描写土耳其宫女的裸女画上尤为明显。晚年,安格尔画了这一幅《泉》,则进一步反映了画家对美的一种全新观念,那就是他深深觉得用精细的造型手段创造一种抽象的古典美典范的必要性。76岁高龄的安格尔,终于在这一幅《泉》上,把他心中长期积聚的抽象出来的古典美与具体的写实少女的美,找到了完美结合的形式。

当《泉》完成之后,画家对人说:“同时出现了五个买主,有人简直向我猛扑过来。他们争执不休,我几乎要让他们抓阄。”《泉》确实具有人们所向往的那种“纯粹的美”的品质,尽管她是画家深藏心底历半个世纪的理想化身,一旦付诸画布上,人们确为这位艺术家的镂月裁云之作而发出由衷的赞叹。1857年,《泉》被迪麦泰尔伯爵(也翻译为为玖沙泰里伯爵)收购,成为私人藏画品。后根据这位伯爵的遗嘱,他的家属于1878年将此画赠给国家,成为巴黎卢浮宫内又一镇馆之宝。

㈤ 如何从油画艺术作品的画面表现来欣赏女性温柔妩媚的美呢

温柔妩媚,是人们赞美女性的一个专用形容词,是指女性在容貌形体动作表情上流露和展现出来的风采神韵和气质。

温柔,即是温润、柔美、平和、恬静的意思,与"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妩媚,即是漂亮、迷人、妖娆、性感的意思,如“眼含秋水”、“目送秋波”、“目盼兮兮”、“欲笑还颦”、“半羞半喜”、“丰姿绰约”、“玲珑剔透”、“风情万种”等等都是形容女性妩媚的词语。

温柔妩媚是女性独有的特质,这种特质受到人们广泛的喜欢和推崇,也是艺术作品中常见的表现题材。在油画艺术中,有大量以女性为主体和主题的作品,其中很多以优美的画面表现展示出女性形象温柔妩媚的美。

四,从油画中人物形象的动作姿式上来欣赏女性温柔妩媚的美

“莫道江山美如画,一枝一叶总关情”。女子的轻柔曼舞、倚窗伫立、抬头望月、对镜梳妆等等一个动作一个姿势都可能透着温柔妩媚的美。

以雷诺兹的《跳舞的女子》为例。

雷诺兹是18世纪英国古典写实油画大师,《跳舞的女子》是他的代表画作。

画面中,三位美丽的青春女子在一起纵情起舞。她们容貌皎美,体态轻盈。其中一个微微后仰,扬起双臂,似蝴蝶正欲起飞;一个大幅前倾,一只手攥紧手臂呈弯曲状,像是在跟姐妹们喊“加油”,一只手用力甩向后边;一个侧身面向前方,左右手一下一上舞成一道美妙的弧线。她们明亮的目光中充满对美好前景的憧憬期待,美轮美奂的翩翩舞姿中尽显温柔妩媚的风韵神采。

五,从油画中的背景道具设置安排上来欣赏女性温柔妩媚的美。

通过巧妙的背景道具设置安排,营造一种温馨浪漫柔美和谐的气息氛围,来烘托和彰显女性的温柔妩媚美,是油画艺术中常见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如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

乔尔乔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重要代表,《沉睡的维纳斯》是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幅古典写实油画。在这幅作品中,画家一方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物主体的姣好容貌和富有韵律的身体曲线美,一方面通过多姿多彩秀美辽阔的背景来烘托人物。如碧蓝如洗的天空中漂浮着的朵朵彩云,天空下远方的带着古色古香的房屋和郁郁葱葱的树木,近处的生机盎然的绿地草坪,等等这些和置身其中的维纳斯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图景,更加烘托出维纳斯女神温柔妩媚的美。

㈥ 跪求一个画女动漫人物的绘画高手!重金奖赏!

我可以告诉你有一个美女姐姐而且画的很漂亮的,叫做夏达。哦,对了,多观察人的侧面,还有漫画里的眼睛,男生和女生眼睛是不一样的,男生眼睛要狭长一些,女生眼睛要圆一些,男生眼头和眼尾要有一两根睫毛,不要画多了,画多了,看起来性别模糊,开朗的卡通女生睫毛要往上翘,要注意,睫毛要画的有点弯度,冷静的女生的眼睛要扁一些,睫毛往下画罩住二分之一得眼球。至于手,我一般凭感觉画,只要你脑袋中有手的姿态就能画出模糊的轮廓,当然你也可以把你的手摆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来画,练习多了,不成问题。反正多观察各式各样的人的姿态,结合实际,相信你的技术会有所大大的提高。我能帮助你的只有这么多了喽~

㈦ 辣妈小S晒二女儿绘画作品,她的绘画水平如何

近日,辣妈小S可是骄傲的不得了,大女儿许俏妞和小女儿许老三都纷纷在舞蹈比赛上获得金牌,令小S在社交平台上多次分享大小女儿舞蹈比赛拿奖内容,引得广大网友一阵围观,直呼小S真是太会生,女儿们一个比一个优秀,但有细心的网友提问为什么只晒大小女儿,如今只有二女儿没有拿过金牌了,这也让大家开始质疑小s对三个女儿是不是太过偏心,尤其是冷落了二女儿。不过三个女儿都各有所长,小S简直不要太欣慰呀。当然,能拥有这么懂事、优秀、乖巧的女儿以及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老婆。许雅钧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啊。

同样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自己的亲生女儿,相信小S也不会冷落其中的任何一个。

㈧ 美女画家自画人体,比男画家还大胆,艺术真是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导读:美女画家自画人体,还摆到闹市街头,男画家都不敢这么大胆。她认为"性生万物"要歌颂、要赞扬,艺术真的是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吗?

艺术是什么?笼统地说,艺术是一种文化,一种反映现实、抒发情感的文化。而艺术需要借助声音、形体、语言、绘画等形式将她表现出来。与此同时,艺术还需要通过媒介、媒体、书籍等途径进行传播。



结语

对艺术的判定确实没有一个界限,也别是人体艺术画,到底什么样的人体画是艺术,什么样的是低俗没有谁能明确的界定它。所以,对此有些争议也是无法避免的。

有的人评价说:"艺洋的博客太火爆了,油画中的裸女貌似都是她的自画像。或许,艺术就是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还有的人则这样评价:"艺洋作品风格唯美浪漫性感,歌颂女性和爱,强烈感受到一位孤独热爱生命的女艺术家的灵魂。"

你认为呢?你怎么评价她的人体画?但对于她,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何她要画自己的人体,对此你又是怎么看的?

㈨ 当代女性画家

辽宁鞍山 刘晓丹 北京 魏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女性绘画展现崭新面貌。大批女性画家用独特的风格表现世界,呈显出空前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并以鲜明的女性意识享誉当代画坛。刘虹、阎萍、徐晓燕、喻红、夏俊娜是当代女性油画家的重要代表,其作品在当前中国艺术市场的当代油画板块表现也最为活跃。以下以年龄为序,略述其艺术简历及市场概况。

女人与女性——刘虹

刘虹,生于1956年5月,陕西凤翔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86年毕业于该系研究生班,留校任教。后任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刘虹的作品以“女性”题材着称。她的研究生毕业创作《冥想》系列,展示了女性的受伤和自怜状态,被视作国内较早具有女性意识的“女性主义绘画”。她1992年至90年代末完成的《自语》系列,时空更加理性,色彩减弱到几近黑白。作品中用布包裹头脸、处于自闭和自语状态的女人,呈现出特有的孤寂、脆弱和挣扎,是多数女性无从进行精神交流的写照。

她在世纪之交的《觅迷》和《倏》系列中,视野由冷峻的理性封闭转向流行文化,将女体律动为连续的幻影,用朱红色造成尖锐的突兀。她2002年开始的《时光》系列创作,以“美丽女人”切入当下生活,着衣的美女们虽然仍略带忧伤,但从隐秘的内心靠近了现实的“花花世界”。她2004年开始的《失忆的鱼》系列,以“鱼水之欢”铺排了性与生命母题,鱼成为女人生命状态的隐喻和性的暗示。其近作《丽色——唇语》系列则采集了各色都市美女图像,将视点聚集在时尚女性彰显性感的唇部,连同刺目的鲜艳发式,构成了炫耀色相的消费时代景观。

刘虹是四川美院最着名的“77、78级”的一员,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是四川画派最资深的女画家之一。朵云轩在2006年春拍中提出中国当代油画地域板块的概念后,川派美术市场整体走强,张晓刚、周春芽、罗中立等“77、78级”领军人物如日中天。相对而言,刘虹作品的行情虽然也有不俗表现,但价值却远远被低估。

早在1994年,刘虹就有作品在中国嘉德上拍。新世纪以来,其作品的拍卖成交量和成交额不断增加,特别从2005年起,出现巨大的增幅。2005年,其《人体》等8件上拍作品全部成交,总成交额45.9万元。2006年,其作品成交多达18件,总成交额300余万元,其中《明朗的天》在北京嘉信以88万元成交,为目前个人最高价。2007年,其作品共成交12件,总成交额320余万元。

截至2010年1月中旬,刘虹作品共成交55件,总成交额844万元,在中国油画家中排名161位。其成交作品以《失忆的鱼》系列最多,达21件,在其成交价居前20名的作品中占有半数。

让绘画彻底女人——阎萍

阎萍,生于1956年6月,山东济南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她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留校任教。1984年,其《矿大嫂》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阎萍1989年至199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研修,毕业创作《母与子》系列,以生动的情趣和敏锐的色彩感得到好评。该系列来源于母爱,描绘她和孩子的幸福生活。1993年,其《母与子系列之二》获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银奖。1995年,其《母与子系列之八》获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银奖。

《戏班子》是阎萍的另一个重要系列,其情景来源于她插队时接触到的戏班子生活。作品描绘演员平淡的动作、表情,以对比台上才子佳人的儒雅与幕后戏子生活的粗糙。2003年,她的《小戏班子》获全国第三届油画展优秀奖。此外,2004年其《青庄稼》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

阎萍吸取西方绘画的技法情调表现传统的中国生活,赋予许多日常场景以特有的人文意义。她最喜欢类似于孩童皮肤和花朵的粉色系,充满了浓郁的女性魅力与幻想。她借鉴中国大写意技法,将形象融于斑驳生辉的色彩组合中,画面酣畅淋漓。

阎萍作品已被中国美术馆及海内外多家美术机构收藏,并较早被国内拍卖市场认可。1996年,其《母与子》在中国嘉德以4.4万元成交,之后屡有作品在该拍卖行成交。2004年,其《2003年作母与子》在中国嘉德成交价突破20万元。2005年,其上拍作品的数量猛增至15件,并有14件成交,总成交额407万元,其中《2004年作母与子》《雨天》《唱戏的人》成交价均超过60万元。2006年,其作品成交多达24件,总成交额近900万元,其中《像鸟儿一样飞》《呼吸粉红》成交价均突破100万元。

2007年,阎萍作品上拍25件,仅1件流拍,总成交额达1200余万元,其中《喘息》《难忘西厢记》《人间五月天》《2003年作母与子》《2000年作戏班子》成交价均逾100万元。2008年,其作品成交量虽然减少到17件,但总成交额仍超过1000万元,其中《蓝色心情》在阳光艾德拍卖公司以358万元成交,为其个人最高价纪录。

截至2010年1月中旬,阎萍作品共成交95件,总成交额3748万元。在中国油画家中排名51位,居当代女性画家第二。其成交作品以《母与子》和《戏班子》系列比重最大,并以后者价格较高。

大地之歌——徐晓燕

徐晓燕,生于1960年,河北承德人。她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大美术系,任教于华北石油教育学院,1987年任教于河北保定师专,1998年辞职到北京做职业画家。

自1990年代初,她创作了大量以大地为主题的风景画,贾方舟称之为“光色交响中的大地之歌”。其成名作 《秋季风景》系列描绘秋风中伫立的秸秆、枯草,充满悲剧意象。1995年,其《秋季风景之十二》获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金奖。

自1990年代中期,徐晓燕完成了《乐土》和《大地的肌肤》系列,作品融入更多人生感悟和生存体验,气息更加苦涩压抑,意境更加旷远深邃。前者描绘秋收后的狼藉肃杀,画面沉郁凝重;后者描绘大地的创伤裂痕,充满被宰割的痛感。她2000年赴美访学,据大白菜照片完成《怒放》系列,反复用不同色调演绎微观的生命过程。

2004年,她的《辉煌》系列重回大地母题,作品一扫悲怆情调,高扬收获的玉米地的辉煌气象,色彩明快,情绪高昂。她2006年的《边缘地带》系列,描绘被工业产品和垃圾包围的美丽风景,陷入对人类行为的反省和对残酷现实的无奈。

徐晓燕作品1993年获中国油画双年展学院奖后,陆续参加多次海内外重要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她作为最成功的职业画家之一,在北京画家村数百位女性画家中表现极为出色,备受收藏者关注。

早在1996年,徐晓燕的《秋季风景系列之十二》就在中国嘉德以4.95万元成交。2004年,其《乐土系列之三》在中国嘉德以27.5万元成交。2005年,其作品共成交15件,总成交额300余万元,其中《辉煌系列之二》《辉煌系列之三》《辉煌系列之五》成交价均超过50万元。2006年,其作品共成交19件,总成交额700余万元。其中《大望京》在康坦普瑞拍卖公司以418万元成交,为个人价格最高,也是当代女性油画家的最高价格纪录。2007年,其作品共成交22件,总成交额近300万元,其中《2005年作辉煌系列》在中贸圣佳以53.8万元成交。2008年,其作品成交20件。

截至2010年1月中旬,徐晓燕作品共成交97件,总成交额1790万元,在中国油画家中排名107位。其成交作品各系列都有涉及,但以《辉煌系列》最为醒目,在其成交价居前10名的作品中多达6件。

时代的记录——喻红

喻红,生于1966年,北京人。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1996年获该系硕士学位。

喻红作品专以人物为题材,有很明显的自传性。其1988年至1993年的作品,多描绘单色背景下无聊站立的朋友,呈现同年龄人共有的茫然和焦虑。1990年,其《肖像系列》参加了女画家的世界展览,并在美院画廊举办个展。1991年,她的《初学者》等参加了新生代艺术展,由此,她成为新生代女性画家的杰出代表。

喻红从1999年开始创作的《目击成长》系列曾在多座城市巡展。该系列以其个人线索展示社会变迁,突显女性对自身和环境的关切。作品选取从其出生至今每年的个人生活照片,制成油画后,与记录社会的新闻照片并置。她自2002年创作的《她》系列,选取各种女性的生活或工作照片,制成油画后,与她们最喜欢的照片并置。该系列以肖像方式,呈现不同层面和境遇的女性的生存状态。

从2007年开始,喻红完成了与传统经典有关的作品,包括依据唐代《捣练图》而作的《春恋图》、依据埃及宗教画《天梯》而作的《天梯》等。

喻红是写实功力极深的学院画家,本科毕业前的素描习作已成学院典范,其创作有很强的写实主义特征。她后来的作品由具象转向抽象,寓言意味加强,在新生代画家中风格独具。一贯关注女性画家群体的画廊“长征空间”与她多年合作,认为她是中国最好的女艺术家,是架上绘画的最关键人物。

早在1994年,喻红的《水晶杯》便在中国嘉德拍至1.76万元。从2005年起,其作品上拍踊跃,当年6件上拍作品全部成交,总成交额200余万元。2006年,其作品共成交13件,总成交额近500万元,其中《1997年作无题》在纽约苏富比以9.6万美元(合人民币77.5万元)成交。

2007年,喻红作品共成交9件,总成交额300余万元。2008年,其作品共成交11件,总成交额490余万元,其中《花花世界》在中国嘉德以134万元成交,《好·藏女卓玛》在香港苏富比以101万元人民币成交。2009年,其《此时此刻》在春秋拍卖公司以139万元成交,为个人最高价。

截至2010年1月中旬,喻红作品共成交52件,总成交额1833万元,在中国油画家中排名111位。

随心所欲——夏俊娜

夏俊娜,生于1971年,内蒙古人。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95年毕业于该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任教一年后辞职,专心创作。

1995年,夏俊娜的《秋》在中国油画年展中获得银奖。在2000年的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上,夏俊娜是年龄最小的参展画家,台湾《艺术新闻》以《从李铁夫到夏俊娜》一文概括中国百年油画的历史承继。2005年,在上海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相继举办她的个展“生命的丰年”。

夏俊娜的创作多以美女和鲜花为题,作品捕捉其记忆深处的理想生活情调,隐含着她的精神乐园。其色彩营养多采自西方,早期受巴尔蒂斯、维亚尔、博纳尔的影响较大。自2000年起,她在油画媒介中融入东方文化情结,与西方油画拉开了距离。她不喜欢写生,作画随心所欲,打破了常规的叙述空间和光影秩序。其画面中三维写实与二维抽象并存,散发着优雅神秘的光芒。她以国画的写意性笔法书写油画,将水墨意识注入油彩之中,展现出新鲜的超现实气氛。

夏俊娜作为知名度最高的年轻女画家,具有极高的市场认可度。其作品走向市场得益于画廊的运作。她刚毕业就受到北京春夏翰墨画廊的推重,之后得到上海艺博画廊的支持,1999年在该画廊为其举办的首次个展上,参展作品全部售空。2002年,她作为第一位与环碧堂画廊签约的画家,被推向国际市场。

自1996年《秋》在中国嘉德以8.25万元成交后,至1999年,夏俊娜有8件作品拍卖成交。进入新世纪,其作品的成交价格不断攀升。2005年,其作品上拍36件,仅流拍2件,总成交额1200余万元,其中《东篱赋》《镜花缘》《樱花》《金线顶》《闲》《风筝》《傲霜图》成交价均超过50万元。2006年,其作品成交多达47件,总成交额近1500万元,其中《1995年作秋》在北京保利以90.2万元成交,另有10件均超过50万元。2007年,其作品成交24件,总成交额近900万元,其中《望海潮》在诚铭国际以132万元成交。

截至2010年1月中旬,夏俊娜作品共成交153件,总成交额4450万元,在中国油画家中排名44位,在中国女画家中,排名仅逊于潘玉良。以她如此年纪创下如此辉煌的行情,当属中国油画市场的一大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