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资讯 » 芦苇花如何做小扫把图片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芦苇花如何做小扫把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8-16 03:44:34

1. 有一种花,用手一压,就有类似芦苇花一样的种子,这是什么植物

有一种花用手一压类似于芦苇花一样的种子这是蒲棒

2. 芦苇花什么颜色

白色,原因:所谓“芦花飞雪”是指秋天芦苇成熟后,在风的作用下,白色的芦花漫天飞舞,随风飘扬,象下雪一样。

芦苇花是芦苇所开的花。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世界各地均有生长,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

3. 故乡的芦苇花现代诗歌

故乡的路上

谁家儿郎折了芦苇花散落

绒绒的白

洗尽了回乡书生的铅华

一只白鹭起飞在芦苇荡

追寻过往的青涩

两鬓斑白的老校长

玻璃瓶底的眼镜片里

芦苇荡小学校

向日葵遍地嫩黄舒展

书生挥挥手

芦苇花和老校长隐于天穹

蓝天白云里,分不清

哪是芦花,哪是白发

还是因为有泪蒙了眼睑

儿时的印记早被融入肌肤

有自行车顶着一抹芦苇花的白

夹岸跳跃

车轱辘里如烟的.牧歌

吚吚哑哑拉近故乡的石磨

老队长的笑声如金菊绽放

桂花酒味里的问候

潋滟了古河

晕开老家屋檐下,柿树翘首

红满天

白了发的故乡

母亲用白发般的芦苇花

扎成扫把

不扫尘埃

只是时时轻掸老宅门槛

只是天天轻刷青石老桥的印记

掸掸刷刷

昏黄的记忆擦得铮亮

是哪家童孩

折了芦苇花当竹马

飘忽的花絮扭腰闪烁

沾了哪家新媳妇的梨花脸

撩拨着村口荷塘

挖藕汉子藕节般粗壮的胸肌

一段故事开始震颤

从此丝连经年

写意了故乡枯树逢春

红了樱桃,绿了芦苇温柔乡

芦苇花,风里招展

勾勒了家乡如画

去的去,来的来

老的老,少的少

屋檐麻雀叽叽又喳喳

数了谁家老屋翻新

热闹了哪家门庭,福喜双至

芦苇花,弥漫一秋草木

该是故乡吐故纳新的喜庆烟花

回乡书生,渡河过桥

情怯怯,步急急

一脚跌入老家迎宾花路

抖落了半生缠绵韶华

开怀怒放一生的心花

故乡

鸡鸣犬欢,稻香柿红

大地铺金,彩霞漫天

芦苇花仙掸一拂,赐福万家

4. 芦苇可以用来做扫把吗

芦苇可以做扫把吗?

芦苇是一种生长在河流和湿地附近的植物。芦苇虽然是一种药草,但它盛开的时候也是很美的。我国四大芦苇产区是新疆博斯腾湖、辽宁辽河三角洲、天津七里海、河北白洋淀。

芦苇是世界上广泛分布的多型种。生于江河湖泊、池塘沟渠沿岸及低湿地。除了不生长的森林栖息地外,各种有水源的开阔地带往往形成连片的芦苇群落,繁殖能力迅速扩大。

5. 湖南省华容县现代民间风俗习惯

湖南省华容县现代民间风俗习惯:
一、宗族习俗
旧时华容人重视修谱、修祠堂。明、清时期,修族谱之风盛行,各姓皆有家谱。解放后,宗族观念与封建礼教受到批判,修族谱之事也销声匿迹。1985年后,不少旅台同胞、海外侨胞,回乡寻根问祖,访谱、查谱,以至资助续谱,修谱活动又有所萌发。旧时,“岁时祀其祖先于寝,春秋则合祭于家庙”,集中族人到祠堂祭祖,大姓春秋两祭,小姓只作秋祭。开祭时,设大牢(杀牛)、烧大香(烧檀香木)、奏大乐(撞钟击磬、鸣锣吹号)、摆大筵(开流水席,来者得餐)。族长与各房房长组成最高“权力”班子,按族规处理族内纠纷,惩办“不肖子孙”。有活埋、“杖死”、“沉潭”(绑在梯子上沉入水底溺死)等酷“刑”。解放后,此种活动停止。1985年,一些旧观念深的人复活宗族活动,对弘扬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加强乡村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都有一定影响。

二、衣食住行
在华容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习俗之中,忌讳现象可谓比比皆是,且饶有情趣。在改革开放之前,每遇夏季,女子上衣下裤忌过薄过透过紧过短,领口裤腰忌开得过下,袖口裤脚忌裁得过上。特别是未婚少女对此更是谨小慎微。年长者亦以此作为判断女子是否规矩正派的服饰标准。这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女子尤其是少女肌肤、胴体、乳房等敏感部位,不应在人前显形,即使女婴、幼女也不宜在人前赤身裸体。相反,男子则可只穿短裤在人面前大摇大摆,男婴、幼子则可一丝不挂随大人上街或开会。显然这一区别,体现了男女在“性”中不同的地位和角色。此外,年老女子不宜穿红戴绿,因此举易被人看作不老成不稳重。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世纪之交,此类忌讳现象不再多见,有的甚至开放得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早些年农村妇女用过的月经带和穿过的乳罩(小褂子),无论是自制还是购买的,大多不会晒到室外显眼处,一般置床头墙角阴干。胆大者也只会将其藏于衬衣或短裤中同晒。此举所讳缘由在“性”。平时忌将穿戴之物随意长期抛之野外日晒夜露,因唯人死后才如此处理。
于饮食也有不少忌讳。比如说,酒不喝三杯、菜不吃六碗和蛋不吃六个。据称前者为敬亡人之礼,因丧葬活动中,在亡者棺柩前、灵位前、遗像前及坟墓前多置白酒三杯、燃烛香各三炷。后者之“六”与“赏绿”之“禄”谐音。而“赏禄”为华容詈语,是对所憎恨的正在吃饭者之恶骂。过去农村家中来客,一般好煮荷包鸡蛋待客,但少有敬两个的,常敬三个或五个。因两个蛋易使人联想到雄性动物之睾丸,以此数敬客有不礼貌之嫌。亲友尤其是夫妇吃梨时忌切开分食,显然是与“分离”谐音的缘故。若在船上吃鱼,即使无意将鱼翻了边,也会引起船老板不悦,因翻鱼之举易使人联想到翻船之灾。幼年饭后曾随意将双筷平置碗沿,未料竟遭祖父呵斥。后来偶见叫请亡人用餐之礼时,方知我无意所为已犯大讳。有人吃饭时有意无意将脚踩在别人凳子的横档上,即已犯讳。据说此举会把人家的“火头子”(意为驱邪避鬼能力)踩低。在炒菜煮饭、保管熟食过程中也有些忌讳现象。如忌在室内敞锅做蛇汤,据说屋上扬尘灰落入便会使蛇汤变成致命毒品。又如忌将熟鸡、熟蛋敞放过夜,据说此类经蜈蚣接触后会生致命之毒,等等。借人药罐不需还,还药罐不是给物主作患病熬药准备嘛,岂不该讳。就医捡药(买中药)是不会讨价还价、争论短斤少两的,意为斤斤计较就会经常买药。如家中有人不幸患病,熬了几次的中药需将渣倒掉,只能倒在行人较多的路上,十字路口尤佳,象征着众人会将其病痛踩掉带走并消失于四面八方,永不复发。因此,药渣忌作一般垃圾处理。
农村改造房屋,多忌讳将茅厕(厕所)、猪屋改成灶屋(厨房)或将灶屋改成茅厕、猪屋,也忌用拆灶之砖砌茅厕和猪屋。据说是怕犯灶神。选择屋基忌选已推平的坟地,否则,家中就会出现闹鬼现象。农村砌新屋前挖墙脚地槽奠基时,一般会燃香烛鸣鞭炮撒大米,此举是为敬重土地神。新屋选址多让大门回避正对电杆、大树、墙角、大路等,并有许多因未回避而发生悲剧的传说。
乡下识讳妇女行走时如遇到男用扁担、衣帽之类挡路,便会绕道或移物而行。否则,物主背时。同样,男子如有误从晒着的女人裤下走过者,亦会认为不吉。偶见蛇类嬉雾(交配)和男女同房,均被认为不吉。如有人眼睑长了眺疔子(眼疾麦粒肿),就会被人认为此人看到了这类不吉之事。前些年,损了伢儿(小产)的妇女忌讳到别人家去,认为此类妇人不洁。忌行路见狗类前脚离地上举,后脚直立行走,且吠如嚎啕大哭。讳意:人有此遇,会生大病。如狗在屋旁作此状,讳意:此屋内将要死人。路遇蛇吐信子,应将头发搞乱。据说蛇吐信子是在数人头发,如让其数清,人必不利。儿时路见瓜果用手指,大人忌之。讳意:瓜果是躲着偷偷长大的,用手一指,瓜果就长不大了。
从某些忌讳行为中还可看出华容人自古敬老爱幼、同情弱者、谦虚谨慎、敬重日月、讲究卫生等美德。识讳者不会先于长者前辈上车登船、起步动箸,亦不会在其面前翘木马脚(二郎腿)、高谈阔论。民宅门向不朝正南、木匠斧头把不满榫、亡人入殓枕袋中米不足升等也在此列。地道的华容老者如需野外小便时,一般不会面向日月,否则,意为对日月之大不敬。儿童换牙时,忌乱丢乳牙,大人应出于关心和爱护,将其上牙弃至床下,下牙抛至屋上。俗话说:不到八十八,不知跛和瞎。是告诫众人忌取笑他人五官缺陷与肢体残缺等。否则,取笑者可能会遭类似残疾。
近年来,在选定电信、交通工具号码和择定喜庆之日时,“8”字在华容同全国多数地区一样,居然十分走俏。诸女口198、168、998、668、518、598、8月8日、8月18日、8时8分等等,倍受青睐,有的竟高价拍卖采购。而“4”则冷落可怜,几乎无人问津。原因简单,前谐“要发”、“久发”、“一路发”后谐“死”音矣。

三、传统节日
华容人向来看重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此类习俗中同样少不了忌讳现象。过年过节前夕,城乡居民都会将房前屋后、各类家具打扫或抹洗得干干净净,男女老少也会洗汗(洗澡)换衣,喜迎年节,最忌不干不净过年过节。农村殷实人家多会放岁猪(杀年猪),忌被杀之猪当时未死且脱逃。腊月三十(或廿九)团年饭所做之菜多为双数,至少八碗,意指八发;十碗,意指十全十美;十二碗,意指月月红。菜谱中多为整鸡、整鱼、整肘等,鱼为才鱼更好(“才”、“财”谐音),忌上藕(因与“呕”谐音)。即使上藕,就曲称“按合”(心里舒畅)。碗筷杯盏应多摆放一些。饭菜一餐吃不完不要紧,意指有吃有剩,年年有余。吃团年饭时要关大门,称关财门。过年过节和娶媳嫁女时,偶有失手打破杯盏碗碟的,便讳日“打发打发,越打越发”,或“岁岁(碎碎)平安”。过年过节前,都会将柴米油盐备齐备足,以防到时短缺,从而犯讳。近年来,过年时如液化气罐空了,形成“无气”状态,是人们非常忌讳的。近炉墙壁多贴“童言无忌”、“勿听童言”之类,以避稚儿口讳。“福”字、“财”字往往倒贴,则为讨个“福到”、“财到”的口彩。正月初一忌向户外倒灰、泼水、扔物,否则,便担心会抛掉全年财喜。如确需扫地,也只能从门口朝室内扫,意为扫“财”进屋。民用扫把忌用“铁扫把”(一种植物晒干后所做),宜用高梁穗扫把、芦苇花扫把、棕扫把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是指大年三十晚要烧柴火或煤火或电炉,越旺越好;正月十五晚要点煤油灯或蜡烛或电灯,越多越亮越好。故忌无火少灯。如遇火熄灯灭,主人则十分颓丧惶恐,生怕家遭不测。去给上年亡者拜新年(正月初)时所带三牲(鸡、鱼、肉)、烛香钱纸等物,忌带进别人家去,即使确需进别人家门,也应将这些祭品祀物放到室外才行。正月玩龙最忌龙头突然断落、龙尾扫着门框,否则,视为大不吉。故玩龙者格外小心谨慎。元宵节吃菜团子、水坨子(米浆所做),中秋节吃月饼,都是图个圆圆满满。

四、婚丧喜庆
华容人的嫁娶、祝寿、丧葬等礼仪习俗,同样五彩缤纷,各成体系,其中所讳不在少数。首先体现在选日择时上,并非一味选双日子(古历偶数日),还得请人看(择)时,恐怕犯讳(犯煞)。因古历中不少日期时辰忌嫁娶、祝寿、动土、砌屋、葬坟等。农村接媳妇迎亲时,男家多会安排两个身强力壮者架着新姑儿(新娘)胳膊进门,慎防新姑儿踩着门槛,否则,象征媳妇踩着了家娘(婆婆)的嘴巴,打掉了家娘的威风霸气。新婚夫妇初夜同床,忌新娘不见“红”(处女膜破裂流血)。否则,新娘会被认为已非处女。早些年,农村是十分看重的,但近年来世人对此似乎宽容了一些。新房门框周围一般都不会钉木桩竹签铁钉之类,恐怕媳妇将来生下长角长刺的怪胎。孕妇忌吃牛肉,据说吃牛肉后胎儿皮肤会变黑。新婚贺喜莫送伞,“伞”、“散”谐音当讳。同样,祝寿忌送钟,“送钟”、“送终”谐音亦当讳。因面条长则送人祝寿,寿星及家人会十分高兴,喻指长寿。欠丧礼不可补。生了小孩只在一个月内送礼等已成规矩。
丧葬活动中的忌讳现象更是多姿多彩。孝家请人帮忙料理丧事,一般不请同姓者做丧夫,也不言客套“吃亏”二字。带孝(孝布、黑纱、白花等)者忌进非孝家门,否则,视为不吉。亡人寿衣忌用毛线、毛料、皮革来做,据说是怕转世变成畜牲之类。亲友忌将眼泪滴落棺内及死者遗体上。死者遗体入敛后,应将其双脚绳索解掉,否则认为亡人将成为缠脚鬼和在阴间行走不便。如今,拖柩送葬大小车辆皆需在反光镜上挂“红”(红布条)避邪。发柩时,丧夫要用力将柩下木凳踢倒,否则,暗指仍有丧事。故孝家特别注意这一关键环节。发柩动身前,丧夫特别注重扁担、挑绳、龙杠之间重心的位置,否则,担心被“煞”吃亏。发柩时,灵饭碗必须在棺木上扳(砸)破,扒路鸡必须扭掉脑袋。亲友忌在室内逗留,和尚师傅会边用竹扫把象征性地在室内上下左右扫几下,边退出大门。意将死者煞气邪气赶出大门,以免日后在家中闹得不安。同时,厨师会用双刀在砧板上猛剁,以免犯煞于己不吉。发柩后,灵堂应及时拆除,挽联、挽幛等也应迅速取掉处理。回灵不能走原路(去时所走之路)。有言道:正、三、五、七、九,祖坟山里不能走。是指农历上述月份,祖坟山不能葬坟。平日无论何地葬坟,必须要在午时(一般12点)前落葬。棺木入土后,当土填至棺盖时,送葬者所吃剩粥会倒进墓穴,此时棺盖上的米粥、尘土要抹净后再继续填土,否则,后发子孙脸上会有疤痕之类,等等。早年便听说过去迎亲路遇或送葬相逢,多有争上风之事,甚至诱发斗殴,酿成大祸。是为避“下风”之讳。不少人认为,身上落鸟雀之屎预有孝戴。且按屎落位置,可辨戴正孝(直系长者亡)或偏孝(旁系长者亡)。据说,替吊颈而死者解绳,捞投水而死者上岸,应将死者左右脸各打一耳光,日打煞。否则,解捞者会中邪,不吉利。年轻寡妇如往后欲改嫁,则忌送亡夫上山入土。
无论红白喜事,其人情礼簿上“36”号绝不填写送礼人姓名,往往补上“吉星高照”、“吉祥如意”之类。据说36岁为人生一劫,过了此劫,便会平平安安了。有谁愿在此讳劫上永留姓名。

五、信仰崇拜
华容人特别是年长者喜欢求神拜佛,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子喜欢出钱请人看相算命或抽签抽彩头。也有部分人不愿做类似之事,并非舍不得花几个小钱,而是忌被人说破日后苦命或抽到下下签及不利彩头等,反而心中搁事引来终日不安。去南岳朝拜之人忌沾荤腥。信奉菩萨的老年人特别是妇女多吃长素(终年吃素)或花素(定期吃素)。

六、 行业习俗
1、农业
浸种催芽前后,禁喝酒(酒易引发醇菌霉芽)。下秧日,吃熟整[gěn]鸡蛋(祈圆满成功)。栽秧,称“栽米树”(因秧殃同音),必吃酒糟、糍粑,“打发”盐蛋,取甜蜜、圆满之意,又具防寒壮骨之用。农户都重视“吃新”,第一顿新米饭,特用小木甑蒸,另备好菜,敬祖先、天地、长辈,并接附近亲友“尝新”。车水时唱“数槽”歌,把计数与唱山歌结合起来,歌声嘹亮、音节舒长,或憧憬丰收喜悦,或哀叹水旱灾害疾苦,悠扬清凄,扣人心弦。踩田,是华容稻田中耕主要形式,有“脚脚捅到底,石谷六斗米”的说法。薅草,又叫“薅花”,有“棉薅三道白如银,锄头口上出黄金”的谚语。旧时山丘区,妇女坐着椅子薅花,薅一块挪动一次椅子。垸区棉花面积大,抢晴天薅草叫“赶草”,茶水、中餐都带在田间吃。积青肥,山丘区叫打(砍)青,垸区叫打草(湖草)。上述这些田间劳作,旧时都伴有田歌(又叫山歌),特别是踩田和打青,歌声满田满垅,男唱女应,气氛欢快。虽有少数歌词猥亵、格调不高,但绝大部分都内容健康,曲调优雅,形式灵活多样。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强调“兴无灭资”,唱革命歌曲,山歌为之停腔。近几年又有所流传,并吸收一些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随着科学发展,“捅草”、“车水”等农活已没有了。
2、手工业
清光绪壬午《华容县志》载:“土着之人,不习技艺,一切土木创造之工,悉自外来。”明、清后,外来工匠在华容落籍的渐多,手工业者遍布城乡,形成很多帮规、行俗。各行业都兴拜师收徒,规矩极严。有“徒弟徒弟,三年奴隶”的说法。出师以后,仍终身执弟子礼。以师派和籍贯形成帮口,论资排辈,师、师母、师伯、师叔统为师长;师兄、师弟为“师门手足”。各帮都控制业务范围,即使至亲好友也不能随意入境作业。华容敬称手工业者为“艺人”、“匠人”、“佬”(剃头、修脚、阉猪、铣磨、补锅、看鸭等),以“匠”(金、银、铜、铁、锡、木、瓦、窑、石、漆等)为尊,“佬匠同吃,匠坐上席”。各行各奉自己的祖师,各组自己的行会:渔民拜拉搭庙,烧酒拜杜康爷,屠户、厨子祀詹王,木、瓦、窑、石、漆和篾匠都敬奉鲁班,银、铜、锡、铁匠拜太上老君(我),裁缝祖轩辕,等等。每年都依祭期祭祀,并借此集会,讨论行会事宜。民国时期的同业公会基本与行会无别。解放后,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党和人民政府提倡阶级友爱,以工会和同业工会取代行会组织,倡导新的师徒关系、劳资关系和主雇关系,除带徒传艺等合理习俗继续承传外,其余陈规陋习均已革除。
3、水上作业
华容古代“波镶四陆”,民多“蛋户”。“出没烟波里,拼搏风浪中”,危险大,祈天求神,禁忌很多。渔民称过年为“开头”,“开头”礼仪简古:只在船头上用切开的萝卜插上香,供上活鱼,放一挂鞭,合家吃一餐“开头饭”。渔民忌说“沉”、“滚”、“翻”、“水”、“龙”等词,改用别字别音。渔民以使用的不同业笥和家族分帮,但帮规较松散,互不忌切。挂钩业长居水上,奉祀姜太公。其他各业,多系半农半渔,临时以业为帮,冬聚春散。解放后,渔民逐渐定居陆地,建立新村,风俗与当地居民同化。华容船民不多(历史上的大宗运输都靠外地船只),且多为“五板子”这类小船(2—3吨),外港无华容码头。船民以船头为圣地,严禁妇女踩踏,尤其船头挽缆的短柱,称为“将军柱”,神圣不可侵犯。其他禁忌略同于渔民。与其他行会一样,兴“打牙祭”,每逢初一、十五会餐,开餐前,先投酒肉于江,祈求平安。解放后,讲科学、破迷信,加上航行安全系数增高,旧习俗全然革除。1989年7月,北景港镇防洪大堤出险,指挥所一声令下,数十艘正在航行的船只应声投入抢运石头。汤光前所驾20吨木船主动充作抬运块石的浮桥,船头“将军柱”碍事,汤自操板斧,劈掉柱头,受到县人民政府表彰。他说:“过去讲迷信,谁敢在这太岁头上动土,现在讲科学,不信这个邪。”
4、商业
华容历史上土着经商者少。清光绪壬午《华容县志》记为“水陆商贾,多闽、粤、豫、皖之人,旧有六帮之号,本邑务本者(务农)多,逐末者少”。商业禁忌、牙祭、收徒等习俗与手工业略同,但重视“行话”,流行较广的是手势与代称两种“密码”。代称,1叫流,2叫页,3叫佐,4叫襄,5叫爪(guǎ),6叫挠,7叫乘,8叫敲,9叫黄。手势基本与民间通行无异,但增减式极为诡秘,且各帮不同,生产者和消费者往往因此受骗上当。牛马交易,更讲“袖里干坤”,双方经纪人相互在衣袖里掐指头、作手势,讨价还价,不让买卖双方参与商议。记帐划码都用“土码子”(又称汉码子“丨、刂、川、、、、、十),无论横书竖写,字码都横列,起头字下标计数单位。解放后,人民政府明令取缔地下非法交易,打击中间剥削,无论公私企业,一律明码实价,推行新的会计方法,提倡信息交流,旧的行话、行码、土码都被废除。

6. 关于芦苇的唯美句子

1、晚秋,是芦苇花盛开的季节。眼前那一望无际的、洁白的、轻盈的、柔美的芦苇花儿,随着风从池畔铺天盖地的飘来。风儿在吹,苇杆在摇,朵朵苇花雪花般舞动着,让我感动,却又让我不可捉摸。



2、把它们带到遥远的地方……如此轻柔地拂过,芦苇花便开始颤动。不经意之间,花儿散开了,在火红的背景下,飞舞出了它们各自的旋律,就这样漫天飘散着。它们纷飞,如冬日的小雪,却比雪更优雅;它们纷飞,如迷你的小伞,却比小伞更可爱;它们纷飞,如秋天的落叶,却比落叶更轻巧。悠然的飘,自由的飘,随着风儿--飘入小溪,便作伴友同行;飘向天空,便作唯一的'白云;飘回芦苇丛,便作白雪点缀。

3、摘一支芦苇花,偎在脸上,柔柔的,痒痒的,真舒服啊。成熟的芦苇花好像棉花糖,又像一簇簇羽绒,微风吹过,那轻柔洁白的羽绒便飘了起来,好像一支支小小的降落伞,升了又落,落了又升,飘飘荡荡的,在整个村子的上空飞舞盘旋,整个小村子被包进一片柔软的芦苇花里了。

4、小船悄然驶过,泛起层层涟漪的周围是一大片枯黄的芦苇,托起的一簇簇芦苇花。这花儿,雪白雪白的,昂扬在这天地中,似乎也想给染一染。团团如绒毛般轻盈的它们,微微地搭在芦苇上,毫无顾忌地沉醉在这美景之中。总有这样的感觉:哪怕是再微弱的风儿,也会轻而易举地将它们带走。

5、到了八九月间,芦苇便开始开花,那毛茸茸的芦苇花,远看是一片雪白,近看却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有奶白色的,有微红色的,还有淡青色的。一阵微风吹来,那如细碎的棉絮的芦苇花,便在阳光下摇荡,放眼望去,好像白色的波浪,小村子便漂浮在这白色波浪上了。

6、芦苇花如那淑女,恬静、淡雅,飞舞中透着灵气,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缤纷的色彩。这芦苇花素洁、飘逸、高雅。她超脱低级、拒绝媚俗,柔顺中隐含着傲骨,以无穷的韧性醉倒了秋风,更是醉倒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为历代诗人所赞美。

7、那一朵朵芦苇花,从窗户飘进人家里,落在桌子上、椅子上、灶台上。落在墙角的芦苇花,聚集成毛茸茸的一团,经风一吹,一张一合,让人想到了宋代词人苏轼描写杨花的的词句“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8、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河里长满了芦苇。秋天一到,芦苇花竞相开放,整个村子掩映在白茫茫的花的海洋中,非常好看。

9、在斜阳西照时,塘边霞光辉映。而我总会静静地坐在旁边,看着那无边的、雪白的芦苇花。忘记时间,忘记地点,也忘记自己。当微风轻轻拂过这水面时,苇絮便随着风偏偏起舞。偶尔几只蜻蜓停在花絮上,我静静注视着。看着、看着,我似乎融入了其中。我自己也成了一只蜻蜓,飞向这无边的芦塘中,停落在花絮上,任由苇絮轻轻的抚摸着。

7.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芦苇花。农村很人都会去砍这个芦苇花回家,晒干以后吧上面的毛打下来,用没有毛的芦苇花来扎扫把用,发下来的花也可以塞进一些布袋子里面做一些垫子。

8. 秋天到了,树叶黄了,苹果红了,芦苇花白了。当你看到这么绚丽的景象时,你会联想到那些诗句

解落三秋月,能开二月花。
描写赞美秋天的诗句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9. 这是什么草啊

芦苇成熟后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在有些地方,等上面的花絮掉了之后,老人家就会把它们一把一把捆在一起,就可以做成轻便的扫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