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资讯 » 绿色的夜光螺是什么样的图片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绿色的夜光螺是什么样的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8-16 07:07:11

‘壹’ 猫眼螺需要水煮多久

猫眼螺煮的时间不能太短,大概12-15分钟在煮开后加2-3滴食醋或香油,这样螺肉容易挑出。

猫眼螺因其完全石灰化的口盖圆凸为亮深绿色,如同猫眼一般而得名。猫眼螺的肉可以食
用,其贝壳可以当做雕刻艺术品,具有收藏价值。

将猫眼螺和铁钉一起放在装了水的容器中,静置两、三个小时左右,这样猫眼螺就会将体内的泥沙吐出来;捞出猫眼螺刷洗干净,沥干水分后装盘。

习性:

常见旳蝾螺种类有猫眼蝾螺、银口蝾螺、金口蝾螺、夜光蝾螺等。其中夜光蝾螺是蝾螺科中最大旳-种有些夜光蝾螺的壳髙达165毫米蝾螺为植食性贝类,喜欢啃食岩石上的海藻。蝾螺肉可食,贝壳可雕刻艺术品。

猫眼蝾螺壳口呈黄色或绿黄色,整个壳表色彩丰富,花纹复杂,变化多端。常见壳体颜色搭配有深褐底色配黑色带状纹,同时夹杂白色斑点和条纹,也有无花纹的绿黄色。

猫眼蝾螺在爬行过程中顶着一个颜色酷似猫眼的口盖,奇酷无比。海边的渔民们会从浅海的珊瑚礁中采集各类蝾螺,然后利用其珍珠层制造装饰品、纽扣及珠宝。

‘贰’ 夜光蝾螺和绿蝾螺区别

没有区别。
1、夜光蝾螺是绿蝾螺的学名。绿蝾螺的学名叫夜光蝾螺,它是蝾螺科中最大的一种。
2、体型特殊。贝壳大,质坚厚,周缘近园形,高度和宽度几相等,螺层约6又1/2层,各层宽度增加迅速。螺旋部不高,体螺层极膨涨、缝合线浅。顶部各层壳表光滑、无肋,由第四螺层下部起始,螺层中部表面突出,形成断续的由结节连成的旋形肋。

‘叁’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螺

脉红螺

脉红螺,骨螺总科骨螺科红螺属,胶州湾产较多,为北方沿海重要的经济螺类。

中文学名

脉红螺

别称

角泊螺

动物界

软体动物门

腹足纲

亚纲

前鳃亚纲

新腹足目

骨螺科

红螺属

脉红螺


1简介编辑

脉红螺,食用贝类。海洋捕捞对象,鱼汛期在3~11月,辽宁的丹东使用扒拉网捕捞,旅大多用下网给诱饵的“钓螺”方法捕捞。养殖对象,主要养殖方法有吊笼养殖和虾池混养两种。[1]

脉红螺 又名角泊螺。贝壳略近梨形,高100~140毫米。螺旋部小,体螺层膨大。壳面密生低而均匀的螺肋,向外突出形成肩骨。壳面黄褐色,有棕色点线花纹,壳口桔红色。胶州湾产较多。

‘肆’ 星螺是什么样子

贝壳为平卷形。体螺层较膨大,通常有辐射放出的管状长棘。螺塔较低,壳口内面有显着的珍珠光泽。齿舌式为n-5-1-5-n。口盖螺旋为涡旋形,石灰质口盖。

‘伍’ 这是什么品种的田螺壳

银口蝾螺螺塔较低,壳口内面有显着的真珠光泽

‘陆’ 这是什么螺

夜光蝾螺

是蝾螺科中最大的一种,属于腹足纲,原始腹足目,蝾螺科。贝壳大,重厚坚固,近球形,壳高165毫米,宽60毫米。螺层约7层,螺旋部锥形,体螺层极膨大。体螺层上具有间隔相等的螺肋三条

‘柒’ 这个海螺的学名是什么

个人感觉因该是玉螺:螺类的一种,海水生活。俗名,潮汕:肚脐螺、蚶虎。 科属,软体动物、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中腹足目

‘捌’ 夜光蝾螺在黑暗中能发光吗

不会发光。

初闻夜光蝾螺,顾名思义,在黑夜中能发光,其实不然,它的光彩来源于家族血统中厚厚的珍珠层。

俗名蝶螺、夜光螺、夜光贝等,英文名Green turban shell,日文名ヤコウガイ。夜光蝾螺是蝾螺科中最大的一种。

国内分布于台湾、海南岛、西沙、南沙群岛;国外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岸、如菲律宾、日本等。

大型个体、壳高约176毫米,宽171毫米。贝壳坚厚,周缘近圆形,螺层约6 1/2层。螺旋部不高,体螺层极膨胀,缝合线浅。生长纹细密,有时有褶襞,贝壳表面暗绿色、具有褐色、白色相间的环纹,顶部常染有翠绿色斑纹。壳口大,近圆形,内面银白邑,具珍珠无。厣圆形,石灰质,极厚重且具无泽。

为热带性种类、常栖息于潮下带数米至数十米的岩石及珊瑚礁的浅海底。活动缓慢,贝壳表面常附着有苔藓虫等动物。以海藻为食。有时在胃中也可见到无脊椎动物的碎屑。春、夏季为繁殖旺期,此时可经常在珊瑚礁洞穴中采到幼小个体。

珍珠层很厚,是珍贵的观赏品,过去也作为皇家珍藏品收藏。壳粉为油漆的调合剂。肉可食用。

入药可清热解毒、消食止痛、清肠止痢、利尿通淋,用于痈疽、疔疖、头疮、疥癣、食滞胃脘、湿热痢疾、小便淋痛。

‘玖’ 夜光蝾螺的生活习性

暖水性强,生活于热带珊珊礁海域,栖息于高温高盐、水质澄清和海藻繁茂的岩礁周围,从潮间带至潮下带均有生活区,个体随水深增加而增大,在潮间带采获的多为幼小个体,大个体的采获水深达20-30m,据日本资源学者在〈南洋水产资源〉第二卷(1929)报道,夜光蝾螺与大马蹄螺不同,后者喜群居,而夜光蝾螺则呈散居状态,其种群数量仅及大马蹄螺的1/8-1/5,19世纪20年代的年产量约100-200吨,主产区为菲律宾群岛南部的苏禄海,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周围海域。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在20世纪50年代从海南岛南部的三亚、新村海域采到5号14个夜光蝾螺标本,以小型居多,以后多次去海南、西沙、南沙采集,从未采获此螺;而熊大仁(1949)则报道了夜光蝾螺在西、南沙的分布,除缺少引证外,熊文描述确切、种名完整,而且绘出此螺的标准形态图,基本上为图谱体式,为分类学参考资料,着者认同其记录。至于为什么从20世纪60年代始至今,一直未采到此螺,着者认为夜光蝾螺是一种强暖水种,生活于典型热带海区或热带海区南部,在台湾南部、菲律宾群岛和马来群岛海域分布广泛而且均甚常见,种群数量也较大,在我国西沙、南沙海域应有分布。由于此螺生态分布的较深性和较分散性,较之采集大马蹄螺要困难得多;此外,这种珍贵名螺的价格甚高于大马蹄螺,一直是近几十年来中外偷猎者的主要目标……这些可能是我们若干年来未见此螺踪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