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资讯 » 米虫幼崽什么样子图片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米虫幼崽什么样子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8-22 12:25:27

‘壹’ 谁认识这是什么虫子

米虫的幼虫。

应该是你家里【或者邻居】储存了很多粮食,保管不善生虫了。你可以问下家里人或者左右邻居,让他们消灭虫子,然后你也安生了!

祝你好运~

‘贰’ 大米一般会生什么虫子,虫子图片

米虫。

大米生虫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点是粮食还在地里的时候就已经带有米虫卵,当储藏的大米所在环境的温度达到20℃-40℃,湿度达到65°-95°时,虫卵就能在一周内自动孵化出来。

另一点是因为米缸底,米袋缝,墙缝,地缝里本来就有虫卵,当周围温度湿度适宜时,米虫自然孵化出来,这也是有些家庭年年买新米,年年有米虫的重要原因。

(2)米虫幼崽什么样子图片扩展阅读:

大米防止生虫注意事项:

1、用石灰预防大米生虫:在装米的容器底部铺些生石灰,上面再铺塑料布,然后再放大米,把容器盖严,可防虫。

2、白酒预防大米生虫:在酒瓶中装上50克白酒,不盖盖儿,然后把装有酒的瓶子埋在米中,瓶口高出米面,将米袋封口。由于米的微弱呼吸,使空气越来越少,酒中挥发的乙醇有灭虫,杀菌作用,所以可以防止生虫。

3、大蒜预防大米生虫:在存米的容器里分散的放几瓣大蒜,把容器盖严,同样能起到防虫的效果。

‘叁’ 这是什么米虫

中文学名: 蠼螋
别称: 夹板子、剪指甲虫、夹板虫、或剪刀虫、耳夹子虫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革翅目
蠼螋(qúsǒu),一种杂食性昆虫,盛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常生活在树皮缝隙,枯朽腐木中或落叶堆下,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
蠼螋,为不完全变态类的昆虫,英文名earwigs,蜕皮5次。每次蜕皮除了增大个体和增加触角节数外,他们的特征与其亲本相似。蠼螋喜好狭窄的空间。有人深信它们会爬入人耳中,但事实上不常发生,这个传说只是来源于蠼螋的英文名直译过来是“耳虫”,而耳虫的得名是因为蠼螋的翅膀完全张开时像人的耳朵!体长约小于一厘米到五厘米不等,腹部伸缩自如,末端有由尾毛特化成的尾钳,雌虫尾钳平直,雄虫弯曲,生长在土壤中,落叶堆或岩石下,食性杂食。常见的蠼螋前翅短而无翅脉,用来保护大而呈扇形的后翅。腹部可活动和伸缩,有一对钳状的附肢,通常雌性的笔直而雄性的弯曲。
此类昆虫具

蠼螋
有高度母爱,雌虫会不时将卵表面清理干净,避免卵受真菌危害并保护卵不被捕食。这种看护持续到卵孵化后的一段时间。雌虫把食物拿进巢内喂养其若虫,或吐出部分它们自己取食的食料。最终,若虫长大不得不分散开来,母性开始关注它们的潜在食料。蠼螋与人类关系不很密切,少数种类危害花卉、贮粮、贮藏果品、家蚕及新鲜昆虫标本,有的种类是蝙蝠和鼠的体外寄生者。革翅目一般喜夜间活动,白天常隐藏在土壤、石块、枯枝、垃圾下。蠼螋腹部第3、4节的腺褶能分泌特殊的臭气驱敌。尾铗是防御的有力武器,受惊吓时,常反举腹部,张开双铗,以示威吓状,而遇劲敌则往往装死不动。雌虫有护卵育幼的特殊习性。雌蠼螋会护卵如母鸡,有时还会捕捉小虫喂食若虫,直到若虫成长后才离开,在昆虫世界里算得上是爱心妈妈!蠼螋多为杂食或肉食种类,多半生活在树皮缝隙,枯朽腐木中或落叶堆下,性喜潮湿阴暗,许多种类习惯夜行,并有趋光飞行的习惯。
蠼螋属于革翅目的昆虫,体长5-50毫米。体狭长,略扁平。头扁宽,

蠼螋
触角丝状,无单眼,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发达,方形或长方形。体表革质,有光泽。有翅或无翅。有翅则前翅特化为极小的革翅;后翅大,膜质,扇形或略呈圆形,休息时纵横折叠在前翅下,但常露出前翅外。尾须呈铗状。无产卵器。像黄褐蠼螋的成虫体长20毫米左右,宽4.7毫米左右,黄褐色。头赤褐色,有光泽,头比前胸背板稍宽。触角淡黄褐色,25~29节,第一节最大,基部较细,长约为二、三节之和,第二、四节较小,约等长,第三节长约为第二节的两倍,第五节以后至第十七节逐渐增长,至末端逐渐变细,末端数节细长。前胸背板晴褐色,有棕黄色背中线,侧缘平行,后缘弧形突出。

蠼螋结构
菱状部缺,雄虫腹部由基部至末端逐节增大,深黄褐色,尾铗左右远离,尖端黑褐色。雌虫腹部尾端较狭,尾铗左右距离近,细长,左右同形,内缘有微齿列。雄虫尾铗内缘中央各有一短棘。前翅结合部黄褐色,两侧黑褐色。后翅发达,露出较长,黄褐色。足淡黄色。
拥有备用性器官的蠼螋:一只雄性蠼螋有两根阴茎,而且每一根阴茎的长度都大于蠼螋本身身长。这种昆虫的阴茎还非常脆弱,一不小心它就会折断,这就是它拥有两根阴茎的原因。在蠼螋亚目中,尾须不分节,铗状。铗形常因种类的不同而有变化,甚至同种的不同个体,其铗形也可有差异。雄虫尾铗较雌虫发达、鼠螋属的尾须针状,不分节。铗状尾须可用于防御、捕食和求偶。雄性生殖器的形状常因种类不同而异。大尾螋科、蠼螋科均有2个阳茎,多数种类的雄虫只有一个阳茎。

蠼螋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前翅短截革翅目,后翅如扇脉似骨;尾须坚硬呈铗状,蠼螋护卵似鸡孵。
编辑本段
种群分布

种类介绍
世界已知近2000种,盛产于热带和亚热带,由温带向寒带种类数递减,但在喜马拉雅地区海拔5000米的高山上也存在它们的踪迹。在中国主要地理分布:北京、湖北、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安徽。中国已记载211种。革翅目成员,全世界共有10科,1000多种,台湾已知有42种,常见种类体长约10至25公厘,但无国人从事相关分类研究。
常见种类
中文名:日本蠼螋
拉丁学名:Labira japonica De Haan
纲:昆虫纲
目:革翅目
科:蠼螋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小地老虎、棉铃虫、棉小造桥虫、鼎点金刚钻、斜纹夜蛾、红铃虫、短额负蝗、棉蚜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中文名:黄褐蠼螋

蠼螋
拉丁学名:Labirasp.
纲:昆虫纲
目:革翅目
科:蠼螋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小地老虎、红铃虫、蜗牛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中文名:蟹蠼螋
拉丁学名:Titanolabis colossea
纲:昆虫纲
目:革翅目
科:蟹螋科
种数:400
这类蠼螋足短,多数缺乏后翅,在有些种连短小坚硬的前翅也没有。许多种呈暗色调,有黑褐色、黑色,或微红色并带有淡黄色或红色的斑纹。触角少于20节,有一对短小的腹部尾钳,但雄虫上可以不对称。
中文名:普通蠼螋拉丁学名:Forficula auricularia
纲:昆虫纲
目:革翅目
科:球螋科
种数:450
这类细长的蠼螋外形多变,但通常呈暗褐色或黑褐色,有暗淡的足和线状触角。雄性蠼螋腹部的尾钳高度弯曲,而雌性的相对较直。
中文名:红蠼螋拉丁学名:Labira riparia
纲:昆虫纲
目:革翅目
科:蠼螋科
种数:75
也称为长脚蠼螋,因为其有长的触角,是相对活跃的种类,呈红褐色。它们通常有翅,尽管有的种无翅。常见种在前胸背板和翅鞘上有暗色条纹。
编辑本段
相关传说

蠼螋护卵
将产卵的雌蠼螋,会通过它的螯,把自己附着在人体上。在午夜时分,当人睡着的时候,蠼螋就会爬进人的耳朵里,一直钻入人的大脑。接着蠼螋会小心的切断人的颅神经,让可怜的宿主无法察觉。它会产下上千枚卵,4天后,这些幼虫会孵化出来,以柔软的脑组织为食,此时宿主已经完全疯狂,最终极为恐怖的死去。
以上的传说仅仅是个传说,不具备科学依据。
原因是:
①再凶残的的虫子也只能咬破人的鼓膜及耳内软组织但不会进入大脑,原因是大脑周围有坚硬的骨头保护。也就是说,大脑是长在由多片骨头围起来的空腔里。
②这个传说只是来源于蠼螋的英文名直译过来是“耳虫”,而耳虫的得名是因为蠼螋的翅膀完全张开时像人的耳朵!
编辑本段
生物特性

1.年生活史:日本蠼螋在赣北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壤内越冬

蠼螋交配
,翌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取食和繁殖。5月中旬至6月下旬开始产卵。在该地区全年可发生2代。
2.活动:日本蠼螋为夜出性昆虫,白天隐蔽在地下或枯枝烂叶内或棉铃的苞叶内,阴天或傍晚出来活动。雌虫产卵常数十粒成堆,有较强护卵习性,一旦受惊频繁或遇条件不适宜时,会将自产的卵搬迁或自食掉。成虫有趋光性。
3.捕食:根据室内测定(1987),可以捕食46种昆虫,可捕食棉花多种害虫:小老虎、棉铃虫、棉小造桥虫、鼎点金刚钻、斜纹夜蛾、红铃虫、短额负蝗、棉蚜等。尤其是对棉蚜的捕食量较大,一头日本蠼螋的成虫一天平均可捕食棉蚜179.20头,最多可捕食275头。
编辑本段
生长繁殖

发育属渐变态类。1年发生1代。卵多产,雌虫产卵可达90粒。卵椭圆形,白色。若虫4~5龄,外形与成虫相似、唯尾铗细弱,呈尖钉状。翅芽于2龄时出现,以卵越冬。雌虫有护卵育幼的习性。雌虫在石下或土下作穴产卵,然后伏于卵上或守护其旁,低龄若虫与母体共同生活。

蠼螋(5张)
编辑本段
防治办法

在野外较潮湿的草地、叶面很容易观察到蠼螋,初次认识这种有镰刀状尾夹

蠼螋图
的小虫都会吓一跳,深怕不小心被夹到,或担心有毒。其实它们是很可爱的小昆虫,遇到骚扰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对方,还会装死然后逃命!当然这个尾铗也是它们防卫的武器,受惊时偶会上举双铗示威,另外蠼螋腹部第3、4节的腺褶能分泌特殊的臭气驱敌。
尽量保持房屋的干燥,尤其是卫生间要保持干净就可以了,可以买瓶气雾杀虫剂,见到的时候喷杀就行了!
不过建议你做好室内卫生,只要室内卫生保持的好,这种虫子是不会在你家里安家的。
其治理应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1、注意家里的清洁卫生。

蠼螋
2、物理机械防治:气调、灯诱。
3、化学防治:甲基嘧啶硫磷喷施或溴甲烷熏蒸(熏蒸对人体危害很大,熏蒸后注意及时通风,待烟雾散去后方可入内,较危险,慎用)。
4、生物防治:病原微生物治虫或天敌治虫。

‘肆’ 米象是怎样生出来的

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在仓内越冬的成虫就地继续产卵繁殖,仓外越冬的成虫一部分迁入仓内,另一部分飞至大田,把卵产在麦穗上,成虫产卵时,用口吻啮食麦粒,形成卵窝,把卵产在其中,后分泌粘液封口,卵期7—16天,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幼虫孵化,蛀入粒内,生出米虫。

其成虫大约为两个芝麻粒大小,棕黑色,嘴长而尖,有六足,常见于米、豆类粮食中,幼虫米白色,长约三至五毫米。成虫啮食谷粒,幼虫蛀食谷粒内部。

危害米、稻、麦、玉米、高粱等。米象的生命周期大约为20-50天, 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幼虫孵化,蛀入粒内,幼虫期约30天,7月中下旬化蛹,蛹期7—10天,8月上旬成虫羽化。

米虫,学名叫做米象,又称象鼻虫,头部有较长的鼻子,如大象一般,且繁殖速度快。发现米虫后,最好就不要再吃了。

为了除米虫,一些人将大米放在阳光下暴晒。如超过35℃,的确能将虫子杀死,但在晾晒过程中容易产生灰尘,且晒过的大米会丧失水分,米粒粗糙易碎,做成米饭没有味道,因此不建议暴晒。可以把几瓣大蒜或用纸包着的花椒放进米里,能防治米虫。

(4)米虫幼崽什么样子图片扩展阅读:

虫卵的来源一般有三种:

1、粮食还在地里时,本身就带上了虫卵。虽然小麦、玉米和燕麦在加工的过程中,有撞击的步骤,能够使谷物中的成虫被粉碎、杀死。

但是,某些携带的虫卵(主要存在于胚部)死不了,会随之进入加工成品中,在合适的条件下孵化成幼虫。

2、粮仓、装粮工具、器材和运输工具等存在害虫和虫卵。但是这种概率比较小,因为现在主要采用冷链运输,在低温的作用下,虫卵不易存活。

3、仓库、超市、厨房等环境中可能有虫源,有些虫卵藏在米缸底、米袋缝、墙缝、地缝里,当环境适宜时,虫卵就会孵化成虫。如果超市中其他粮食产品生虫了,成虫可能会到旁边的谷物家“串门”,导致谷物生虫。

‘伍’ 大米生虫是白色的(米虫)还是黑色(牛子),谁能告诉我

米虫学名米象,俗称牛子。

形态特征:

卵:

呈现为长的卵圆形,且一端少有膨大。长约为 0.6 毫米~0.7 毫米,宽约为 0.28 毫米~0.29 毫米,为半透明,乳白色的卵。

幼虫:

体长约为 2.5 毫米~4.5 毫米,整个身体呈乳白色,有壳,且壳呈现为短的卵形,头部呈现为淡褐色,头顶区域较宽,内隆脊直,而且两端粗细相等,接近于直线状。幼虫体腹部肥大,但是腹面平直,背部弯曲,有 13 节体节,并且每节都有很多横纹。

蛹:

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其胸部的胸节会先膨大然后腹节渐渐缩小并且伸长,这个时期虫体为乳白色,在成蛹之后,蛹长约为 2.9 毫米~3.7 毫米,在最初化蛹时,虫体呈现为乳白色,吻下弯贴在胸部下方,头胸腹三个部分区分明显,触角和翅以及足均裸出。

成虫:

体长约为 2.4~2.9 毫米,宽约为 0.9~1.5 毫米,体型呈卵圆形,体色呈红褐至沥青色,其背部无光泽或光泽很暗。头部很小,口吻细长,酷似象鼻,雌虫的口吻较雄虫细长,且微微向下弯曲,具有一定的光泽,而雄虫的口吻短粗,不弯曲,吻背有纵向突起的细线和明显的小刻点,无光泽。

(5)米虫幼崽什么样子图片扩展阅读

米象生活习性:

米象的耐寒力较弱,气温低于 l 5℃,成虫开始越冬。在 5℃下经过 21 天,就开始死亡。在常温下,米象能自身发热,若繁殖数量多,或冬季常温较高的地区,冬季可不潜伏休眠。米象具有群集、喜潮湿、负趋光等特性,繁殖力较强。生活喜高温,最适温度 30 -33°C。

大米储存防虫注意事项:

(1)、盛米的容器要干净、严实,并且最好把米放在缸、坛或桶中,并要有合适的盖子。

(2)、陶瓷和白铁容器适合放大米。

(3)、如用布袋装米则要在外面套一塑料袋并扎紧口袋。

(4)、在8℃~15℃之间的温度储存最好。

(5)、把装米的布袋放在煮好的花椒水里浸泡,晾干,然后装入米,有驱虫防霉的作用。

‘陆’ 米虫什么样子米虫简介

此米虫学名为米象
南方人以吃大米为主,因南方气温高而很容易生虫。家里的大米每年7、8月盛夏季节,在家中的米缸里常出现芝麻粒大小的米蛀虫。如果仔细看看这些米蛀虫,就可见到小虫身体很坚硬,圆筒形,棕红色。在放大镜下看,就更有趣了,它在头部前面长了个与大象鼻子一模一样的喙。因此,又称它是象鼻虫。米虫里的象鼻虫有两种:玉米象与米象。这两种虫喜欢往角落里躲藏。所以在米的表层我们一般不易发觉它。它们的成虫有装死性,一碰就装死不动。成虫食性较广,谷类、薯类以及干果、药材等都吃。它们的幼虫乳白色、柔软、身体肥大,喜欢蛀食米粒,我们在滔米时受蛀食而浮在水面上的米粒,就是它们所蛀害的。

后来被引申为形容那些终日无所事事的人。每天睡醒后就有吃不完的大米,吃饱了在大米的包围下睡觉,睡醒了还有大米,这种生活状态就是米虫啦。大家当然都是相当米虫啦。其实和加菲猫的“love me,feed me,and never leave me ”的意思相近啦。

大米已经生虫:
人们常常喜欢把大米置于阳光曝晒,这样做非但达不到杀死米虫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二三天后,大米中的米虫定会有增无减,而且曝晒后的大米因丧失水分而影响口味。正确的做法是将生虫大米放在阴凉通风处,让虫子慢慢爬出,然后再筛一筛。
大米生虫较多,还可采用磷他锌加有机酸熏杀:
在凉台或闲置的房间内,把生虫的米连袋一起放在一密封性好的塑料袋中,即熏蒸袋,再在熏蒸袋内放一只杯或婉,内放50克食醋;如果粮食不超过500千克,就将磷化锌一克用纸包好投入装醋的杯或碗中,无须搅动,立即密封熏蒸袋口。密封5—10天,便可将里面的害虫全部杀死。之后散气2—3天,取出醋水和残渣理掉。
金华市国内贸易与粮食局工作人员说,可以将生虫大米放在阴凉通风处,让虫子慢慢爬出,然后放一点八角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