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资讯 » 到庙里摆些什么面塑图片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到庙里摆些什么面塑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8-22 22:24:33

① 什么是面塑

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在中国民间也叫面花,是作为礼仪、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汉代时期,人们把面粉蒸制了一定的形象,为食用增强装饰效果。

到了明代,面塑逐渐脱离食用,演变成单纯艺术形式独立存在,一些身背工具箱,四处奔波的面塑艺人出现在繁华闹市,以此为生计,进一步促进了艺术水平的提高。

近代,受文人艺术的影响,面塑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出新,其艺术魅力同样为许多王公贵族所动。他们不惜重金订购,或作贺礼馈赠亲朋,或作陈设摆放自家案头。面塑由街头转向登堂入室,从此身价百倍,整体产生水平质的飞跃,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日臻成熟完善。

现代面塑艺术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时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不断进取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它在民间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民间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面塑的原料主要是面粉或经过加工配置的复合软陶质材料。它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不同于彩塑作品是成形后再着色,面塑是由事先已经染色的面团巧妙地组合而成,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巧妙的心思和细腻的手法。

一件完整的作品历经构思设计、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干化、包装等过程,在捏制中采用了揉、捏、压、搓、滚、碾、拨、切等多种技法,作品形态逼真,色彩鲜艳。由于防腐、防裂技术的不断改进,有的作品可以保存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② 面人的地方面塑

民俗使生活充满了神秘和乐趣。大的如岁时仪礼的活动若比作人们生活的节奏高潮的话,一般的交往礼仪活动自然使每时每刻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面塑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新房起架,上梁大吉,画八卦,贴贺联,点灯放炮,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做好花桃花馍来庆贺,谓之“扶梁”。新房落成,乔迁入居。当新麦上场,要磨一斗白面做雪白的大贡,油炸出各种精巧的面花,酬谢五土,恭请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七月七乞巧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共诉衷肠。织女巧手早巳成为人间妇女崇拜之偶象。于是每到这一天,姑娘媳妇们要吃面做的“顶针”、“针线笸箩”,期望自己心灵手巧。八月十五中秋节,月饼成为人们传说的食点。在造型纹样上都精巧别致,赏心悦目,当称面塑艺术别样之花。新媳妇过门的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馍。穷人家送几个,富裕一点的人家要送十几个乃至几十个。都配成套,与生命意识,生殖崇拜有关的造型图案很多。 绛州,即今日新绛县,是晋南平原上的一个县份。这一带历史上盛产小麦,一直是山西省小麦、棉花产地。所以,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的小麦磨成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塑造造型别致,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绛州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花馍,而且普遍都会捏制多种普通的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妇女熟能生巧,花馍的捏制水平便能不断提高。由于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馍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每当城乡婚丧嫁娶,捏花馍便会成为一种必然的活动。而且,这些花馍会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从而得到品评,这种不推选冠军的自发的群众性品评,无疑成了推动捏制花馍的一种动力,成为促进面塑水平不断提高的民间评议。所以,绛州至今捏花馍的名手辈出,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而名声在外。总之,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成为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也好,一种食品文化也好,都有其独特的体系程式。其中的造型意识和方法,原始宗教意识和衍变,人文思想及发展,都有着亟待开发的深刻内涵。
捏面人面人的原料是蒸熟的江米面,拌上蜂蜜,再掺入十分鲜艳的矿物质颜料,分别制成品红、湖蓝、橘黄、翠绿等色面。操作时以小竹棍为架,用一牛角片作塑刀,塑出各种人物形象,如钓鱼老翁、孙悟空、林黛玉等,既可以买给孩子作玩具,也可摆在家中当做一件装饰品,是一种享有国际声誉的民间艺术。 每个民俗节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义,这含义又都有它的文化指向与表达方式。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坟祭祖,馈赠亲友,是山西民情风俗的一大特点。从传统风俗讲,七月十五称为“鬼节”,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弟子目连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后灵魂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既化为烈火,其苦难忍,目连求于佛,佛祖告他于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置五味百果,靠众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说又与中国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说相融合,深深地影响到民众生活,于是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做面羊贡祭祖上坟的风俗。其实七月十五祭祖本意正象《东京梦华录》所说是“……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种祈望丰收的愿望。富有宗教意味的鬼节,发展到后来已全无鬼的踪影,已是一种人与人的祝福和情感交融的节日。节日前几天,乡村的巧妇们三个五个聚在一起,发好精细白面,家长理短谈言笑语中,搓的捻的,剪的压的,一扎一挑,盘枣点豆,一个个活物生生从手下蹦出:急蹦的兔、憨威威的虎、绵善善的羊、活溜溜的鱼、狮子,小猪、小鸡、小狗,每个物象身上施之于智慧,注之于情爱。待饧好上锅急火蒸出,一个个白白胖胖,鲜嫩灵活,娇态可掏,然后点施丹青,打扮齐整,便成为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晋北风俗送男孩为羊,羊为祥瑞之阳物。送女孩为鱼,鱼属阴,是为顺乎阴阳秩序之作法。晋北的面羊造型浑厚饱满,内蕴力极强,又加之身上点线的对比,使之极富汉魏风格,这与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有关。晋南的走兽花馍造型琳珑精巧,神态狞厉,设色浓烈。所谓面羊实质是代称,飞禽走兽其实什么都有,还有组合的十二生肖,二子戏桃,五子争腚等。定襄的“面羊”更以其饱满挺秀,浑厚博大的造型力度而享誉中外。形制大至三、五斤白面一个,小至三五寸之间,视馈赠对象而定。在造型风格上准确地把握住了随意性这一特色。在简括整体的形体上以梳子、锥子等器物压出点、线或以面做成精巧的纹饰,形成一种力度上的强对比,极象汉霍去病石雕上刻线的运用。制作技巧上把握了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给面的自然饧发和蒸气来完成作品,以充分发挥面的特性,体现面的质感,自然天成、朴实浑厚、令人爱不释手。特别是一种叫“辩不清”的造型,几个小胖娃娃缠身交臂盘在一起戏耍,使你辨不清是谁的胳膊谁的腿,只看到一组优美的造型,精绝的构思,让人惊叹不已。
仪礼风俗
在岁时节令风俗中面塑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人生各个展现生命意义的仪式中,面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满月,是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比较隆重的仪式,其时面塑也颇为讲究。霍县一带,外婆要做一个直经尺余的叫“囫囵”的食品,上有精细的十二属相造型,孩子属什么,就在那个属相上点一个红点,谓之“点头脑”。“囫囵”中间放置精美的龙、凤或虎头叫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送与孩子,分给来探望庆贺的亲友吃,取免灾之意。晋北人家则多做花馍,叫“桃”,形状似乳房,乳头点红,馍上装饰各种花草,纹饰吉祥图案。桃在古俗中本为驱邪之物,谐言“逃”,意为免灾。做成乳房状,表示成熟,是乡村民俗母性特征的一种隐喻手法。到孩子周岁时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馍馍或十二属相,造型或拙或巧,或雅或俗都随地方而变。婚礼迎娶之俗历来是极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语道“结婚胜如小登科”,晋北风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对“欢鱼吉兔”,洞房门顶上放一对用红线连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缘。实则兔之本意为虎,是汉族民间镇宅驱邪的护佑之神。婚礼面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一带的“宫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对,大部分造型是玉兔驮仙桃,金鱼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细加点缀,造型生动,情趣悦人,五彩缤纷,鲜丽明快,线与面、点与块、塑与画、拙与巧的结合与对比,形成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丰富了民间婚俗的内容,更为民间艺术增添了俏丽的一枝。老人们年至花甲,晚辈们惯常要为之祝寿庆贺,祝贺者蒸做漂亮的大寿桃以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表达对老人们的孝敬之心。宗教的教义告诉人们,当每个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后,人的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永生和升华。因此,人们将葬礼的种种程序铺排得格外的隆重和复杂。这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赞颂和肯定。这项活动中的主要面食供品,视亲近程度而区别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儿孙之辈所做的大供又叫馒头,圆形上面饰以明快简洁的花瓣,插上枣花,源于古时三牲祭奠之遗俗,其他亲朋则敬奉类似蛇盘盘的小供。定襄宏道一带则要塑出几响—个甚至上百个的面塑人物系列,戏剧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纸作装点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绘上用色甚怪,画眼不点睛。在分寸上明显与人间享用品有着美学结构上的区别,让人在浓艳中感受到一种阴冷的悲凉。 面塑在人生仪礼中一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现的,只是把它赋予了一种文化和宗教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种复合的价值,从而成为研究汉族民间文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料。
面塑实际上是馍,用糯米粉和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模、花果模、礼模、馍玩具等。制面馍的工具十分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模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汉代早已有面塑的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在陕西、河北也有把面塑称作“面花”和“年模”的,并将这古老习俗一宜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在陕西关中东部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模的高手,其申尤以年长的妇女技艺更是高超。

③ 急急急!

1.depend on
2.close friends
3.fight with
4.slash in one's face
5.一次
6.分享快乐与忧伤
7.fabricate a story
8.remain friendship
9.make a mistake
10.take a bath
11.深陷泥潭
12.一次掏心窝的谈话

④ 去庙里有什么注意事项

无论善男信女,还是文人游客,进入佛教寺庙,通常应注意以下礼仪。
1 、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迄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切勿放在佛案上。
2、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礼拜;凡有人礼拜,不可在他的前头走过。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宜端坐阅读。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其不可放在经上。
4、见僧人: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札时,假若他们一拜,不必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乱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打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说话。如不能听完,可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呼他人退出。女同修,去寺院在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到寺院去不能够穿太紧身暴露的衣服,不能够穿裙子.上衣的领口不能够低.穿裤子的话一定要穿超过膝盖以下的裤子.就算平时拜佛的话,穿着暴露也不是很好.我认识的一些老居士,,穿的裤子低于膝盖以下的,根本都不敢进佛堂,觉得对佛菩萨不恭敬.

印光大师曾经说过,一个念佛的人,要穿衣裤睡觉,如同在佛菩萨面前一样.

到寺院去不可以浓妆艳抹.至于是否化淡妆我不是很清楚.

女众和出家众接触的话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要递东西给出家众,如果出家众身边有男众,就请转交给男众,让男众递给出家众.

如果出家众身边没有男众,就把东西放到桌子上,让出家众自己拿.总之女众不能够和出家众有身体上的接触.要知道出家众的衣服袖口特意做得很长,为的就是伸手碰不到女众.和女众没有任何接触.

我们作为女众,如果到寺院去,有居士对我们说,我们这样或那样的做法不是很好,我们就不要再犯了,毕竟别人这样说肯定是有道理,我对此深有体会.

女众到寺院去一定要多注意,稍微不小心就要负很重的因果了.要记住:宁搅千江水,勿动道人心!

到寺院穿着暴露的果报,我听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如果故意穿着暴露的话,某世得人身的时候,可能会到青楼卖身.不知道的情况下,穿着暴露,某世得人身的时候,可能会做歌女,卖艺不卖身.另一种说法比较严重,也没有确认过,就不提.

到寺院浓妆艳抹,我听到的果报是某一世得人身的时候会容貌丑陋.我觉得女众到寺院去,能够不化妆就最好不化妆的好.

如果有同修觉得自己去寺院的时候,曾在不知道的不小心造罪了,到佛菩萨面前真正的忏悔,以后不再犯就好了.以前无意间所造的罪业经过你的忏悔会消逝的,不要有心理压力.要知道,诚心诚意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入寺规矩礼仪
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
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绢画,皆需衣着整齐,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
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垫上拜佛,因为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礼佛专用的,可在大殿东西两单礼拜。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怀诚敬,无需执着拜佛方所。
拜佛时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敬、外现恭谨。不可看似恭敬,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之名,诈现威仪。合掌手势为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以能见无名指尖为度,掌心要空,不可贴紧。
拜佛时要五体投地,不可翘臀。双手翻掌,手心向上托起,观想接佛足,双脚、额头都要着地。拜佛时心中念偈颂赞叹佛的功德:“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偈颂念一遍或三遍皆可,接着念咒语“缚日腊,斛”三遍。礼拜后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赞佛偈:“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若不会念偈颂和咒语,那么礼佛时心里观想:“我现在礼拜十方三世无量诸佛”,这样也是可以的。
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礼佛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合掌问讯后随众站立即可,不必礼拜。
若出家众正在礼佛,居士不得在法师前面礼,亦不得与法师并排礼,应当在法师后面礼佛。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直穿而过。
问讯不是点一下头,一定要弯腰到九十度或稍弱.也不可过低。
鲜花、水果、时蔬供佛一定要洁净,对如何摆供不知情的,可以请殿堂的香灯师父代劳。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净。
燃香供佛需如法,很多人一进寺院就烧一大把香到处去插,好象有任何一个香炉没插到就不安心。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点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若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在香炉中间,默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默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默念“供养僧”。上完香后合掌,默念“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点香时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应用手掌煽熄。将香插好后问讯即可,不必一再点头作揖。
不可评论佛像是否庄严,看见佛像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二、存经、诵经与持经规矩
佛法从恭敬中求,对法的尊重是开启智慧的根本。诵经学法的目的,是为了开智慧,求解脱,故应该对佛经等佛所说法心存恭敬,如法供养,不可轻慢草率。
经书放置需轻拿轻放,排列整齐有序,不能与世俗典籍或杂物混杂,当敬法如敬佛。
团体诵读应随众,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参加法会或早晚课诵,经本一定要用双手捧起。无论何时诵读佛经,切不可卷执经本,或将佛经拿来随意折角、对折。
若是独处诵读,在诵佛经前,先要清洁案几,燃香端坐,不可交足前伸,亦不可边诵读边吃东西。须严肃恭谨,如同佛就在眼前为我们说法一般。读诵前要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前或诵经中途若有杂念妄想,最好先将经本合起来,静坐或起来拜佛,等心静下来再读诵。读经要字字理会义解,与身心相应,不可有口无心。
诵读时若有条件最好用经架,上面加一条经帕。阅读时打开,读诵完毕经本要用经帕盖上。诵读佛经时切不可躺在床上或坐在床上。也不可靠着墙壁、坐在摇椅上面晃荡,这都是轻慢放逸的表现。桌上除了要读诵的经本、供佛的香炉,以及照明的灯具之外,不应该放水、水果、饼干或其它零食。
诵经中途若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应将经典合起,然后合掌答礼或起身迎客。经典未合就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嬉笑怒骂,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当然也不必因为经未诵毕有人打扰而心生烦恼。中间停歇,应该用经书上所附的书签线作记号,若没有书签线,宜用书笺或干净的厚纸做记号。最好不要用香枝或点过的线香“香脚”作记号,香或香脚的颜色可能会污染经书。
经书上面有灰尘,要用干净的纸张或布擦拭,不可用嘴去吹。不要在经书上涂写、做记号。不得用经本作垫子写字。
读经时或在诵经之处不能大笑,不可以随地吐痰或擤鼻涕。打喷嚏时,要用手帕、衣袖或手遮住嘴巴,以避免吐沫污染经典。
经典破损,要想办法修补,使经本常保如新。如实在无法修补时,可在大香炉或洁净处焚烧,将余灰置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经书不要从页角翻,这会使书页折角,翻页时要轻巧,以免损坏。
早晚课诵拜佛时,经卷不能放在地上或蒲团上。执经行走时,应整本捧起,一般以食指前伸,中指、无名指、小指微曲,中指托起经书下缘,食指贴在经本两侧。拇指压住经本正面。两手向上举齐胸,不可单手拿着经本前后甩动。手捧经书不可向人礼拜,也不可以让出一只手向人问讯或打招呼。持经本时,将经本端高齐眉,以示崇敬。

三、谒师、称呼与请益规矩
初入客堂,先拜佛,然后顶礼知客师。顶礼法师时.不要面对法师施礼,而应该面向佛像顶礼,顶礼时说:“弟子某某顶礼知客师三拜”,法师说“问讯”则问讯,说“一拜”则一拜,不可违逆师教执意三拜。
拜访师父时,到房间门口先弹指或敲门,得到师父的许可才可以进去。若有门帘,出入时应该轻轻掀起.然后轻轻放下。在师父面前要整肃威仪.不可轻慢唐突,亦不可嬉闹喧哗。
有疑惑向师长请教,必须起立。路遇师长,要肃立道旁合掌致敬。与师父距离不可太近。不可在师父面前谈无益之事或说别人的是非过失。在师父面前不得抓痒,若打哈欠或喷嚏应当以袖遮口。要常请教师父经义,以求慧解。师父的教诲训示应该随顺,不可违逆。每次听完师父的开示,要顶礼谢恩。如果被师父指责,不能起嗔恨心,应该好好反省,向师父软语忏悔。不得踩踏师父的影子。
不可直呼法师名讳。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了缘”,那么就是“上了下缘”。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家人皆以“释(即“释迦”)”为姓,习惯只以法号相称。称呼法号时不可直呼其号,一般要称呼某某法师。不得单称法名,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老法师”、“老和尚”、“上人”或“师父”、“法师”。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为“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
在师前,不可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末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也不必称不慧、不才、不佞、小可等。
要见住持必需提前联系,自己联系或请客堂联系皆可,不可做不速之客。
若得到法师许可进入法师寮内,一切信件文书,概不许偷看,也不得到处乱翻。与法师谈话要专心,不可打妄想。法师饭时、眠时及洗漱时不应打扰。
男众居士不可一个人到比丘尼师父住处,女众居士也不可一个人去比丘师父寺院,应该有两位以上一起去。到了寺院,男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尼师父谈话,女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师父谈话。
到寺院道场,不应该胡乱走动到处窥视,即使房间的窗户没关好,也不可以探视。要找某人,应该在客厅等候。
路途、静坐、诵经、禅行、剃头时、以及洗澡、如厕、乘车船、眠卧等时,勿礼拜法师。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外,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不得与出家众结义为父母、兄弟、姊妹。
请开示,应预约时间。
师问话,当实答。一法师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报告,当侧立静候招呼,不得轻率插嘴,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后再请示。
法师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与之谈话。
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亦不可任意评论或批评出家众。



四、大殿规矩
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大殿不可以从门中央进入,除非门很小,只容许一个人走动。较大的门,一定要靠左或靠右进入,靠右进入则右脚先跨进去,靠左进入则左脚先跨进去。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礼佛、诵经、添油、上香、打扫时才允许进入大殿,平时不应该到大殿游玩。不得戴帽子入殿。不要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行游走。也不可以蹲在殿堂里说话,不要到处走动东张西望,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大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共修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在大殿内尽量勿打呵欠、吐唾液等,迫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若在殿内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
进了大殿应该礼佛,如果我们在右边,就地在右边礼佛,在左方,就在左边礼佛,许多在家众有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不在中间拜,佛祖会看不到他,这是不对的。
参加法会诵经或早晚课诵时,拜佛必须听从悦众师父引磬的声音。唱诵念经时不可错板拖腔,要符合法器节拍。
殿堂内立应以右手仰掌迭于左手之上,结弥陀印.手臂平放、双目平视,敛目收心。绕佛时注意前后左右的距离,后面人的鼻子要对准前面人的脊缝,左右肩对肩,以保持队列齐整。绕佛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绕佛第一圈转角处须问讯,但不须住脚,只要双手结毗卢印,上举齐眉即可。绕佛表示对佛恭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应直行念佛.眼睛平视正前方,绕三圈或七圈都可以。
带去供佛的香,或有剩余可以交给香灯师父,不可随意放在供桌上。
拜佛以后要按照顺序排队出殿,不能一哄而起作鸟兽散。

五、法堂或讲堂规矩
听经要准时,最好能提前几分钟到场,恭候法师,不应迟到早退。进法堂或讲堂听讲应服饰整洁。执经本应如法(详见前敬法中所说)。坐姿端正,抬头挺胸,正坐摄心,不可左顾右盼,不可拄腭支额或趴桌伏卧。不可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咳嗽难忍应用手帕或衣袖掩口。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应生殷重渴望心,专注听讲,如理思维。

六、斋堂规矩
在斋堂就坐应礼让别人。应该将上座或空气好的座位,留给年纪较大的居士。
端碗要用龙含珠的姿势,四指托碗底,母指扣碗边.不可让指甲伸进碗里。拿筷子不可一把抓,不可执太低。亦不可执太高。饭前洗手,不能用脏手握食器。过堂用斋时碗筷应该排列整齐。一般过堂用三只碗,左右各一只,后面摆一只,三只成“品”字形,左后边的一只盛饭.右边的一只盛汤,后面一只盛菜。
用斋时不可散心杂话,需心存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用斋前须念供养咒,先供三宝,供养毕方可用餐。如果不是过堂,坐圆桌或方桌用斋时不要坐在正中的主位,以表谦逊。用勺或匙盛菜应适量适度。用筷子夹菜.只应该夹向自己这一面,不要站起来夹菜。盛汤时勺或匙不要向碗盘顶心挖取。共用的餐具里面不要用己的筷子去翻搅。公用的匙勺上面如果有菜腻余沥必须沥尽,才可以去菜盘或汤盘中取菜肴。不可嚼食或吞咽出声。吃饭时不能讲话,咳嗽应转身向后以袖遮口避免唾沫染污菜肴。吃饭碗中不留饭粒。不对人剔牙齿。饮食知量,不可有剩饭菜。
有的寺院规模较小,用斋没有正规过堂,早、午用餐同过堂一样也要先供养,受食前合掌默念:“供养十方佛!供养十方法!供养十方僧!供养十方一切众生!”晚上若用药石,仅需合掌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吃饭时端身正坐,正意受食,不求美好饮食。不得趴在桌上用餐,不得摇脚跷腿。碗要端平,不可低头就食。吃饭时不得讲话,也不能嬉笑。吃饭时不要剔指甲里面的污垢,不要搔头,不要撕手脚等处剥落的皮肤。菜中倘有杂质或异物,不可让邻座看到让别人起嫌心。徐徐进食.不可满塞鼓腮狼吞虎咽,不要遗落饭菜,不可使餐具发出声响,不得喝汤出声,不得刮、舐食器,不可以使别人接过碗去添饭,不可以用手去拈散落的饭来吃.饭后剔牙要用袖子掩嘴。
有的寺院用斋后碗筷要自己洗,要认真洗好碗筷,不可油腻不净。

七、挂单规矩
居士挂单时要主动出示相关证件,如皈依证和身份证。挂单房里如有同参生病要关心照顾,及时报告云水堂寮元师父或客堂知客师父。探病、照顾病人时,心中应该默念偈颂:“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不可在寺院抽烟,一时难以完全戒烟的居士,在寺院也要尽量减少抽烟量,而且只能在厕所或偏僻的地方抽,不许在寮房或公众场合抽烟。有的寺院甚至不允许吸烟者挂单。
每座寺院都有云水堂规约,挂单人住后要仔细阅读.并严格遵守。
要节约用电,不得钉破墙壁或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当爱惜三宝物,切勿毁损。如果不小心损坏,则需赔偿。准时参加早晚殿。出去必须报告。访人先敲门,让入方入。不携宠物入寺。



八、着装规矩
到寺院衣服整洁即可,不要穿光鲜华丽花俏的衣服.更不可穿短裙、短裤、背心袒胸露背。参加法会或早晚殿课诵时要穿海青,受过戒的居士尽量搭缦衣。着衣先净手,不净手不得触海青或缦衣。穿好海青搭上衣.两手不可下垂前后摆动,应该将两手迭掌,放在胸前。穿着缦衣要坐下时,先要撩起缦衣,不可坐缦衣于臀下。穿海青时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拖地或被踩到。跪拜时双手同撩前片,长跪时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九、起居规矩
不可在寮房内喧哗谈无益之事。同处一室应知长幼大小,要温文有礼软语相悦,互相赞叹劝勉,不得粗恶恼人,假使失语冒犯,应当软言忏谢。同房间有人已睡或在用功时,不得打扰别人,即便自己念佛或持咒也不应该念出声音。挂单房里有人睡觉,不可捉物发声或大声言笑。晚上听到止静板响即息灯止静,上床养息。按时关灯,关灯前应先观察询问同寮准备妥当与否。衣服鞋子要放整齐。睡眠时不可思维恶事,应吉祥卧。不仰不伏,不得向壁,不得竖两膝,应当枕手,微曲两足,两膝上下相垒,右卧如弓(若有恶眠、老病、右胁痈疮者,则随意)。非时不卧。凡卧不得赤体,应合衣而眠。起床后整理衣被。
洗浴时,不可以在浴室中小解。洗浴毕应当清洁浴室令净。洗澡时不得与别人谈笑,不可以唱歌。洗脸刷牙,漱口吐水要轻缓低头,不可进溅旁人。





上面粗略谈了入寺规矩礼仪,目的是为劝勉初学的居士或虽久学而尚未熟悉寺院规矩礼仪在家众能做个得体的学佛人。威仪源于戒律,为三业大用,是每一位学佛人的行为规范,善用则能调摄修道者的心理.使身心都能精进而不放逸,从而安住于佛法中。若能依之修持,不但得以不恼乱贤圣,不恼乱六道四生,不造恶业.而且可以广修善业,广结善缘,修改习气。由此体会佛法的甚深微妙,慢慢减少过失无明,渐渐的积功累德,最后必能达到究竟清净安乐

⑤ 去庙里拜佛有米有什么注意事项

去寺院拜佛,非常吉祥,规矩礼仪是佛教自利利他的方便之门。佛法从恭敬中来,一份恭敬一份利益。但不少人进入寺院不知所措,言行举止常不如法,甚至玷污清净道场的庄严神圣。更严重的是对入寺的规矩礼仪凭空猜测,以致于以讹传讹。鉴于此,将入寺应该注意的规矩礼仪作简单介绍,以备在家信众入寺处众参考:

  • 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

  • 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绢画,皆需衣着整齐,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

    在家人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垫上拜佛,因为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礼佛专用的,可在大殿东西两单礼拜。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怀诚敬,无需执着拜佛方所。

    拜佛时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敬、外现恭谨。不可看似恭敬,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之名,诈现威仪。合掌手势为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以能见无名指尖为度,掌心要空,不可贴紧。

    拜佛时要五体投地,不可翘臀。双手翻掌,手心向上托起,观想接佛足,双脚、额头都要着地。拜佛时心中念偈颂赞叹佛的功德:“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偈颂念一遍或三遍皆可,接着念咒语“缚日腊,斛” 三遍。礼拜后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赞佛偈:“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祇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若不会念偈颂和咒语,那么礼佛时心里观想:“礼拜十方三世无量诸佛”,这样也是可以的。

    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礼佛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合掌问讯后随众站立即可,不必礼拜。

    若出家众正在礼佛,居士不得在法师前面礼,亦不得与法师并排礼,应当在法师后面礼佛。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直穿而过。

    问讯不是点一下头,一定要弯腰到九十度或稍弱,也不可过低。

    鲜花、水果、时蔬供佛一定要洁净,对如何摆供不知情的,可以请殿堂的香灯师父代劳。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净。

    燃香供佛需如法,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点一支香或三支香就行了。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若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在香炉中间,默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默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默念“供养僧”,上完香后合掌,默念“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点香时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应用手掌煽熄。将香插好后问讯即可,不必一再点头作揖。

    不可评论佛像是否庄严,看见佛像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 二、存经、诵经与持经规矩

  • 佛法从恭敬中求,对法的尊重是开启智慧的根本。诵经学法的目的,是为了开智慧,求解脱,故应该对佛经等佛所说法心存恭敬,如法供养,不可轻慢草率。

    经书放置需轻拿轻放,排列整齐有序,不能与世俗典籍或杂物混杂,当敬法如敬佛。

    团体诵读应随众,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参加法会或早晚课诵,经本一定要用双手捧起。无论何时诵读佛经,切不可卷执经本,或将佛经拿来随意折角、对折。

    若是独处诵读,在诵佛经前,先要清洁案几,燃香端坐,不可交足前伸,亦不可边诵读边吃东西。须严肃恭谨,如同佛就在眼前为我们说法一般。读诵前要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前或诵经中途若有杂念妄想,最好先将经本合起来,静坐或起来拜佛,等心静下来再读诵。读经要字字理会义解,与身心相应,不可有口无心。

    诵读时若有条件最好用经架,上面加一条经帕。阅读时打开,读诵完毕经本要用经帕盖上。诵读佛经时切不可躺在床上或坐在床上。也不可靠着墙壁、坐在摇椅上面晃荡,这都是轻慢放逸的表现。桌上除了要读诵的经本、供佛的香炉,以及照明的灯具之外,不应该放水、水果、饼干或其它零食。

    诵经中途若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应将经典合起,然后合掌答礼或起身迎客。经典未合就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嬉笑怒骂,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当然也不必因为经未诵毕有人打扰而心生烦恼。中间停歇,应该用经书上所附的书签线作记号,若没有书签线,宜用书笺或干净的厚纸做记号。最好不要用香枝或点过的线香“香脚”作记号,香或香脚的颜色可能会污染经书。

    经书上面有灰尘,要用干净的纸张或布擦拭,不可用嘴去吹。不要在经书上涂写、做记号。不得用经本作垫子写字。

    读经时或在诵经之处不能大笑,不可以随地吐痰或擤鼻涕。打喷嚏时,要用手帕、衣袖或手遮住嘴巴,以避免吐沫污染经典。

    经典破损,要想办法修补,使经本常保如新。如实在无法修补时,可在大香炉或洁净处焚烧,将余灰置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经书不要从页角翻,这会使书页折角,翻页时要轻巧,以免损坏。

    早晚课诵拜佛时,经卷不能放在地上或蒲团上。执经行走时,应整本捧起,一般以食指前伸,中指、无名指、小指微曲,中指托起经书下缘,食指贴在经本两侧,拇指压住经本正面。两手向上举齐胸,不可单手拿着经本前后甩动。手捧经书不可向人礼拜,也不可以让出一只手向人问讯或打招呼。持经本时,将经本端高齐眉,以示崇敬。

  • 三、谒师、称呼与请益规矩

  • 初入客堂,先拜佛,然后顶礼知客师。顶礼法师时,不要面对法师施礼,而应该面向佛像顶礼,顶礼时说:“弟子某某顶礼知客师三拜”,法师说“问讯”则问讯,说“一拜”则一拜,不可违逆师教执意三拜。

    拜访师父时,到房间门口先弹指或敲门,得到师父的许可才可以进去。若有门帘,出入时应该轻轻掀起,然后轻轻放下。在师父面前要整肃威仪,不可轻慢唐突,亦不可嬉闹喧哗。

    有疑惑向师长请教,必须起立。路遇师长,要肃立道旁合掌致敬。与师父距离不可太近。不可在师父面前谈无益之事或说别人的是非过失。在师父面前不得抓痒,若打哈欠或喷嚏应当以袖遮口。要常请教师父经义,以求慧解。师父的教诲训示应该随顺,不可违逆。每次听完师父的开示,要顶礼谢恩。如果被师父指责,不能起瞋恨心,应该好好反省,向师父软语忏悔。不得踩踏师父的影子。

    不可直呼法师名讳。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了缘”,那么就是“上了下缘”。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家人皆以“释(即”释迦“)”为姓,习惯只以法号相称。称呼法号时不可直呼其号,一般要称呼某某法师。不得单称法名,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老法师”、“老和尚”、“上人”或“师父”、“法师”。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为“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

    在师前,不可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末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也不必称不慧、不才、不佞、小可等。

    要见住持必需提前联系,自己联系或请客堂联系皆可,不可做不速之客。

    若得到法师许可进入法师寮内,一切信件文书,概不许偷看,也不得到处乱翻。与法师谈话要专心,不可打妄想。法师饭时、眠时及洗漱时不应打扰。

    男众居士不可一个人到比丘尼师父住处,女众居士也不可一个人去比丘师父寺院,应该有两位以上一起去。到了寺院,男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尼师父谈话,女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师父谈话。

    到寺院道场,不应该胡乱走动到处窥视,即使房间的窗户没关好,也不可以探视。要找某人,应该在客厅等候。

    路途、静坐、诵经、禅行、剃头时、以及洗澡、如厕、乘车船、眠卧等时,勿礼拜法师。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外,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不得与出家众结义为父母、兄弟、姊妹。

    师问话,当实答。

    法师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报告,当侧立静候招呼,不得轻率插嘴,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后再请示。

    法师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与之谈话。

    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亦不可任意评论或批评出家众。

  • 四、大殿规矩

  • 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大殿不可以从门中央进入,除非门很小,只容许一个人走动。较大的门,一定要靠左或靠右进入,靠右进入则右脚先跨进去,靠左进入则左脚先跨进去。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礼佛、诵经、添油、上香、打扫时才允许进入大殿,平时不应该到大殿游玩。不得戴帽子入殿。不要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行游走。也不可以蹲在殿堂里说话,不要到处走动东张西望,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大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共修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在大殿内尽量勿打呵欠、吐唾液等,迫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若在殿内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

    进了大殿应该礼佛,如果我们在右边,就地在右边礼佛,在左方,就在左边礼佛,许多在家众有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不在中间拜,佛祖会看不到他,这是不对的。

    参加法会诵经或早晚课诵时,拜佛必须听从悦众师父引磬的声音。唱诵念经时不可错板拖腔,要符合法器节拍。

    殿堂内立应以右手仰掌迭于左手之上,结弥陀印,手臂平放、双目平视,敛目收心。绕佛时注意前后左右的距离,后面人的鼻子要对准前面人的脊缝,左右肩对肩,以保持队列齐整。绕佛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绕佛第一圈转角处须问讯,但不须住脚,只要双手结毗卢印,上举齐眉即可。绕佛表示对佛恭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应直行念佛,眼睛平视正前方,绕三圈或七圈都可以。

    带去供佛的香,或有剩余可以交给香灯师父,不可随意放在供桌上。

    拜佛以后要按照顺序排队出殿,不能一哄而起作鸟兽散。

  • 五、法堂或讲堂规矩

    听经要准时,最好能提前几分钟到场,恭候法师,不应迟到早退。进法堂或讲堂听讲应服饰整洁。执经本应如法(详见前敬法中所说)。坐姿端正,抬头挺胸,正坐摄心,不可左顾右盼,不可拄腭支额或趴桌伏卧。不可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咳嗽难忍应用手帕或衣袖掩口。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应生殷重渴望心,专注听讲,如理思维。

  • 六、斋堂规矩

  • 在斋堂就坐应礼让别人。应该将上座或空气好的座位,留给年纪较大的居士。

    端碗要用龙含珠的姿势,四指托碗底,母指扣碗边,不可让指甲伸进碗里。拿筷子不可一把抓,不可执太低,亦不可执太高。饭前洗手,不能用脏手握食器。过堂用斋时碗筷应该排列整齐。一般过堂用三只碗,左右各一只,后面摆一只,三只成“品”字形,左后边的一只盛饭,右边的一只盛汤,后面一只盛菜。

    用斋时不可散心杂话,需心存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用斋前须念供养咒,先供三宝,供养毕方可用餐。如果不是过堂,坐圆桌或方桌用斋时不要坐在正中的主位,以表谦逊。用勺或匙盛菜应适量适度。用筷子夹菜,只应该夹向自己这一面,不要站起来夹菜。盛汤时勺或匙不要向碗盘顶心挖取。共用的餐具里面不要用己的筷子去翻搅。公用的匙勺上面如果有菜腻余沥必须沥尽,才可以去菜盘或汤盘中取菜肴。不可嚼食或吞咽出声。吃饭时不能讲话,咳嗽应转身向后以袖遮口避免唾沫染污菜肴。吃饭碗中不留饭粒。不对人剔牙齿。饮食知量,不可有剩饭菜。

    有的寺院规模较小,用斋没有正规过堂,早、午用餐同过堂一样也要先供养,受食前合掌默念:“供养十方佛!供养十方法!供养十方僧!供养十方一切众生!”晚上若用药石,仅需合掌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吃饭时端身正坐,正意受食,不求美好饮食。不得趴在桌上用餐,不得摇脚跷腿。碗要端平,不可低头就食。吃饭时不得讲话,也不能嬉笑。吃饭时不要剔指甲里面的污垢,不要搔头,不要撕手脚等处剥落的皮肤。菜中倘有杂质或异物,不可让邻座看到让别人起嫌心。徐徐进食,不可满塞鼓腮狼吞虎咽,不要遗落饭菜,不可使餐具发出声响,不得喝汤出声,不得刮、舐食器,不可以使别人接过碗去添饭,不可以用手去拈散落的饭来吃,饭后剔牙要用袖子掩嘴。

    有的寺院用斋后碗筷要自己洗,要认真洗好碗筷,不可油腻不净。

  • 七、住宿规矩

  • 居士挂单时要主动出示相关证件,如皈依证和身份证。寮房里如有同参生病要关心照顾,及时报告云水堂寮元师父或客堂知客师父。探病、照顾病人时,心中应该默念偈颂:“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不可在寺院抽烟,一时难以完全戒烟的居士,在寺院也要尽量减少抽烟量,而且只能在厕所或偏僻的地方抽,不许在寮房或公众场合抽烟。有的寺院甚至不允许吸烟者挂单。

    每座寺院都有云水堂规约,挂单入住后要仔细阅读,并严格遵守。

    要节约用电,不得钉破墙壁或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当爱惜三宝物,切勿毁损。如果不小心损坏,则需赔偿。

    准时参加早晚殿。出去必须报告。访人先敲门,让入方入。不携宠物入寺。

  • 八、着装规矩

  • 到寺院衣服整洁即可,不要穿光鲜华丽花俏的衣服,更不可穿短裙、短裤、背心袒胸露背。参加法会或早晚殿课诵时要穿海青,受过戒的居士尽量搭缦衣。着衣先净手,不净手不得触海青或缦衣。穿好海青搭上衣,两手不可下垂前后摆动,应该将两手迭掌,放在胸前。穿着缦衣要坐下时,先要撩起缦衣,不可坐缦衣于臀下。穿海青时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拖地或被踩到。跪拜时双手同撩前片,长跪时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 九、起居规矩

  • 不可在寮房内喧哗谈无益之事。同处一室应知长幼大小,要温文有礼软语相悦,互相赞叹劝勉,不得粗恶恼人,假使失语冒犯,应当软言忏谢。同房间有人已睡或在用功时,不得打扰别人,即便自己念佛或持咒也不应该念出声音。挂单房里有人睡觉,不可捉物发声或大声言笑。晚上听到止静板响即息灯止静,上床养息。按时关灯,关灯前应先观察询问同寮准备妥当与否。衣服鞋子要放整齐。睡眠时不可思维恶事,应吉祥卧,不仰不伏,不得向壁,不得竖两膝,应当枕手,微曲两足,两膝上下相垒,右卧如弓(若有恶眠、老病、右胁痈疮者,则随意)。非时不卧。凡卧不得赤体,应合衣而眠。起床后整理衣被。

    洗浴时,不可以在浴室中小解。洗浴毕应当清洁浴室令净。洗澡时不得与别人谈笑,不可以唱歌。洗脸刷牙,漱口吐水要轻缓低头,不可迸溅旁人。

    上面粗略谈了入寺规矩礼仪,目的是为劝勉初学的居士或虽久学而尚未熟悉寺院规矩礼仪在家众能做个得体的学佛人。威仪源于戒律,为三业大用,是每一位学佛人的行为规范,善用则能调摄修道者的心理,使身心都能精进而不放逸,从而安住于佛法中。若能依之修持,不但得以不恼乱贤圣,不恼乱六道四生,不造恶业,而且可以广修善业,广结善缘,修改习气。由此体会佛法的甚深微妙,慢慢减少过失无明,渐渐的积功累德,最后必能达到究竟清净安乐。

⑥ 什么是面塑为什么面塑可以保存数十年

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在中国民间也叫面花,是作为礼仪、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面塑的原料主要是面粉或经过加工配置的复合软陶质材料。它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不同于彩塑作品是成形后再着色,面塑是由事先已经染色的面团巧妙地组合而成,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巧妙的心思和细腻的手法。

一件完整的作品历经构思设计、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干化、包装等过程,在捏制中采用了揉、捏、压、搓、滚、碾、拨、切等多种技法,作品形态逼真,色彩鲜艳。由于防腐、防裂技术的不断改进,有的作品可以保存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⑦ 上庙里给胡三太爷太奶上供摆什么

用一张红纸,用毛笔书写:供奉胡三太爷、胡三太奶之位;供奉黄三太爷、黄三大奶之位。另需注意的是:每月初一、十五均要上供品,观音那边是两杯清水、一盘水果,仙这边要三杯白酒、水果、炒菜,每年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都要上大供,即另摆一桌酒席,供一会儿以后,人即可去吃食。这几天可以磕大头 最重要的是记得上香火 这个最要紧 因为隐界需要香火供给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