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药柴胡有什么作用
柴胡【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应用】
1.用于寒热往来、感冒发热等症。治疗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常与黄芩、半夏等同用;治感冒发热,与葛根、石膏、黄芩配伍。
2.用于肝气郁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等。与当归、白芍、香附、郁金等药同用。
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配党参、黄芪、升麻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
【注意事项】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B. 柴胡长什么样
竹叶柴胡、硬苗柴胡、韭叶柴胡、津柴胡等。北柴胡是多年生草本,高50-85厘米。主根较粗大,棕褐色,质坚硬。茎单一或数茎,表面有细纵槽纹,实心,上部多回分枝,微作之字形曲折。基生叶倒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4-7厘米,宽6-8毫米,顶端渐尖,基部收缩成柄,早枯落;茎中部叶倒披针形或广线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6-18毫米,有时达3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有短芒尖头,基部收缩成叶鞘抱茎,脉7-9,叶表面鲜绿色,背面淡绿色,常有白霜;茎顶部叶同形,但更小。
C. 请问中药高手这是柴胡吗
你这不是柴胡,柴胡是用根入药。你这是柴胡苗加工成段片来代替柴胡。正名应叫柴胡苗。
D. 中药柴胡的作用是什么
柴胡,中药名。为《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或全草。前者习称“北柴胡”,后者习称“南柴胡”。原植物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河南、湖南、江苏、四川等地。原植物柴胡生长于向阳旱荒山坡、路边、林缘灌丛或草丛中;狭叶柴胡生长于干燥草原、狭叶山坡及灌木林缘等地。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功效解表退热、截疟、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临床用名有柴胡、醋柴胡、酒柴胡、鳖血柴胡。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
《药性论》:能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良。
《日华子本草》:味甘,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狂热乏绝,胃胁气满,健忘。
《开宝本草》:味苦,平、微寒,无毒。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温痹拘挛,亦可作浴汤。
《开宝本草》:仲景治伤寒,有大、小柴胡汤,及柴胡加龙牡、柴胡加芒硝汤等,故后人治寒热,此为最要之药。
《本草衍义》:《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呜呼!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邪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当须斟酌用之,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热去即须急已。若或无热,得此愈甚,虽至死,人亦不怨,目击甚多。《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注释本草,一字亦不可忽,盖万世之后,所误无穷耳。苟有明哲之士,自可处治。中下之学,不肯考究,枉致沦没,可不谨哉?可不戒哉!如张仲景治寒热往来如虐状,用柴胡汤,正合其宜。
《本草发挥》:成无已云:柴胡之苦,以发表热。又云:柴胡、黄芩之苦,入心而折热。洁古云:柴胡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此手足少阳、厥阴四经行经药也。善除本经头痛,非他药所能止。治心下痞,胸膈中痛。能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去寒热往来。胆痹非柴胡不能除之。又去胁下痛,往来寒热,及日晡发热,用柴胡。《主治秘诀》云:柴胡味微苦,性平,微寒,气味俱轻,阳也,升也。少阳经分药。偏头痛乃少阳也,非柴胡不能除。
《本草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运,目赤昏痛障翳,耳鸣聋;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面疳羸热。
劳有五劳,病在五脏。若劳在肝、胆、心及包络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清气,退热必用之药。惟劳在肺肾者,不用可尔。然东垣言诸有热者,宜加之,无热则不加。又言诸经之疟,皆以柴胡为君。十二经疮疽,须用柴胡以散结聚。则是肺疟,肾疟,十二经之疮,有热者则可用之矣。但要用者精思病原,加减佐使可也。寇氏不分脏腑经络,有热无热,乃谓柴胡不治劳乏,一概摈斥,殊非通论。庞元英《谈薮》:张氏久病疟,热时如火,年余骨立。医用茸附诸药,热益甚。召医宫孙琳诊之,投小柴胡汤一帖,热减十之八九,三服脱然。淋曰:此名劳疟,热从髓出,加以刚剂,气血愈亏,安得不瘦?盖热有在皮肤、脏、骨髓,非柴胡不可。若得银胡,只须一服。南方者加减,故三服乃效。观此,则得用药之妙也。
行手、足少阳,黄芩为佐;行手、足厥阴,黄连为佐。
《景岳全书》:味苦微辛,气平微寒。气味俱轻,升也,阳中之阴。用此者,用其凉散,平肝之热,入肝、胆、三焦、心胞四经。其性凉,故解寒热往来,肌表潮热,肝胆火炎,胸胁痛结,兼治疮疡,血室受热;其性散,故主伤寒邪热未解,温疟热盛,少阳头痛,肝经郁证。总之,邪实者可用,真虚者当酌其宜。虽引清气上升,然升中有散,中虚者不可散,虚热者不可寒,岂容误哉!兼之性滑,善通大便,凡溏泄脾薄者,当慎用之;热结不能者,用佐当归、黄芩,正所宜也。愚谓柴胡之性,善泄善散,所以大能走汗,大能泄气,断非滋补之药。凡病阴虚水亏而孤阳劳热者,不可再损营气,盖未有用散而不泄营气者,未有动汗而不伤营血者。营即阴也,阴既虚矣,尚堪再损其阴否?然则用柴胡以治虚劳之热者,果亦何所取义耶?观寇宗《衍义》曰: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呜呼!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之人,有一种脏本虚损,复受邪热者,当须斟酌用之,如《经验方》中治劳青蒿煎之用柴胡,正合宜耳。若或无邪,得此愈甚,虽至死人亦不怨,目击甚多。《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注释本草,一字不可忽,盖万世之后,所误无穷,可不谨哉?观此寇氏之说,其意专在邪热二字,谓但察有邪无邪,以决可用不可用,此诚得理之见,而复有非之者,抑又何也?即在王海藏亦曰:苟无实热而用柴胡,不死何待?凡此所见略同,用者不可不察。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微苦,性平。禀少阳生发之气,为足少阳主药,而兼治足厥阴。肝气不舒畅者,此能舒之;胆火甚炽盛者,此能散之;至外感在少阳者,又能助其枢转以透膈升出之,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寒热,寒热者少阳外感之邪也。又谓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诚以五行之理,木能疏土,为柴胡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神农本草经》柴胡主寒热,山茱萸亦主寒热。柴胡所主之寒热,为少阳外感之邪,若伤寒疟疾是也,故宜用柴胡和解之;山萸肉所主之寒热,为厥阴内伤之寒热,若肝脏虚极忽寒忽热,汗出欲脱是也,故宜用山萸肉补敛之。二证之寒热虽同,而其病因判若天渊,临证者当细审之,用药慎勿误投也。
柴胡非发汗之药,而多用之亦能出汗。小柴胡汤多用之至八两,按今时分量计之,且三分之一剂可得八钱。小柴胡汤中如此多用柴胡者,欲借柴胡之力升提少阳之邪以透膈上出也。然多用之又恐其旁行发汗,则上升之力不专,小柴胡汤之去渣重煎,所以减其发汗之力也。
或疑小柴胡汤既非发汁之药,何以《伤寒论》百四十九节服柴胡汤后有汗出而解之语?不知此节文义,原为误下之后服小柴胡汤者说法。夫小柴胡汤,系和解之剂,原非发汗之剂,特以误下之后,胁下所聚外感之邪,兼散漫于手少阳三焦,因少阳为游部,手、足少阳原相贯彻也。此时外达之经络作汗而解,而其留于胁下者,亦与之同气相求,借径于手少阳而汗解,故于发热汗出上,特加一却字,言非发其汗而却由汗解也。然足少阳之由汗解原非正路,乃其服小柴胡汤后,胁下之邪欲上升透膈,因下后气不能助之透过,而其邪之散漫于手少阳者,且又以同类相招,遂于蓄极之时而开旁通之路,此际几有正气不能胜邪气之势,故必先蒸蒸而振,大有邪正相争之象,而后发热汗出而解,此即所谓战而后汗也。观下后服柴胡汤者,其出汗若是之难,则足少阳之病由汗解,原非正路益可知也。是以愚生平临证,于壮实之人用小柴胡汤时,恒减去人参,而于经医误下之后者,若用小柴胡汤必用人参以助其战胜用力。
用柴胡以治少阳外感之邪,不必其寒热往来也。但知其人纯系外感,而有恶心欲吐之现象,是即病在少阳,欲借少阳枢转之机透膈上达也。治以小柴胡可随手奏效,此病机欲上者因而越之也。又有其人不见寒热往来,亦并不喜呕,惟频频多吐黏涎,斯亦可断为少阳病,而与以小柴胡汤。盖少阳之去路为太阴湿土,因包脾之脂膜原与板油相近,而板油亦脂膜,又有同类相招之义,此少阳欲传太阴,而太阴湿土之气经少阳之火铄炼,遂凝为黏涎频频吐出,投以小柴胡汤,可断其入太阴之路,俾由少阳而解矣。又:柴胡为疟疾之主药,而小心过甚者,谓其人若或阴虚燥热,可以青蒿代之。不知疟邪伏于胁下两板油中,乃足少阳经之大都会,柴胡能入其中,升提疟邪透膈上出,而青蒿无斯力也;若遇燥热者,或热盛于气分者,不妨多用润燥清火之药佐之。是以愚治疟疾有重用生地、熟地治愈者,有重用生石膏、知母治愈者,其气分虚者,又有重用参、耆治愈者,然方中无不用柴胡也。
【现代药理研究】
1. 柴胡有镇静及延长睡眠时间的作用。实验证明柴胡皂甙可延长猫的睡眠时间,特别是慢波睡眠Ⅱ期(SWS)和快动睡眠期(REM)的增加与给药前比较均有非常显着差异。
2. 柴胡有解热镇痛作用。北柴胡油、北柴胡皂甙对酵母诱发的大鼠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北柴胡皂苷和柴胡煎剂对电击尾法引起的大鼠和小鼠的疼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3. 柴胡有抗惊厥作用。柴胡煎剂20g/kg给小鼠灌胃,对咖啡因诱发的小鼠惊厥有对抗作用。
4. 柴胡有抗炎作用。柴胡总皂苷和挥发油对多种急性渗出性炎症和慢性增殖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5. 柴胡有抗菌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证明,柴胡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柴胡对流感病毒、肝炎、钩端螺旋体及牛痘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I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
6. 柴胡有护肝利胆作用,其利胆的主要成分是所含的黄酮类成分。
7. 柴胡有降血脂作用,柴胡皂苷肌注能使试验性高脂血症动物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酯的水平降低,尤以甘油三酯的水平降低最为显着,还能加速胆固醇及其代谢产物从粪便排出,从而使血脂下降,其主要有效成分是柴胡皂苷a、b。
8. 柴胡有抗过敏作用。
9. 柴胡有抗溃疡作用,柴胡总皂苷口服可抑制胃酸分泌,增加胃液的pH值,对实验性醋酸溃疡有治疗作用,对胰蛋白酶有较强抑制作用。
10. 柴胡皂苷有明显的溶血作用。
11. 柴胡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12. 柴胡有抗肾炎作用,柴胡皂苷d对动物膜性肾炎有抑制作用。
13. 柴胡有抗肿瘤作用。
14. 柴胡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E. 柴胡是什么科植物
柴胡是伞形科植物。
柴胡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
(1)间苗、补苗、定苗:当苗高5至6厘米时,间去过密苗及弱苗、病苗。如有缺苗及时补栽,苗长到10厘米左右时定苗,每隔5至7厘米留苗1株。若为撒播,以10厘米乘10厘米的行距为宜。
(2)中耕除草:柴胡的幼苗长势弱,容易发生草荒,应及时清除杂草,要做到早锄、勤锄和雨后必锄,以利于透气增温,促进柴胡根苗生长。结合除草进行中耕,中耕宜浅,以免伤及根部,中耕可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生长。同时中耕还可以起到培土作用。
(3)浇水:种子发芽出苗和苗期最怕干旱,往往由于干旱出苗不齐或使小苗古死,此期如遇干旱应浇水保苗。出苗前要勤浇水,浇小水,以保持地表湿润,不板结,必要时用喷壶喷水保持湿润,不要漫灌,否则会将种子冲走,出苗后可浇大水。
2、生长期管理
柴胡生长第一年植株细弱,生长缓慢,多以叶茎丛生,一般不抽薹开花,因此,生长期管理以壮苗促根为管理中心。
(1)中耕松土:柴胡属于根类中药材,人工栽培以获得高产量、高质量的柴胡根为目的,生长期适当增加中耕松土的次数,有利于改善柴胡根系生长环境,促根深扎,增加粗度,减少分枝,一般在生长期要进行3至4次中耕,特别是在干旱时和下雨后,进行中耕十分有效。
(2)除草:生长期田间若杂草生长旺盛,杂草会与柴胡争夺养分、水分和空间等,会影响柴胡植株生长,造成柴胡生长不良,为此见草就要及时拔除。
(3)追肥:柴胡耐瘠薄,1年生由于基肥充足,基本可以满足植株对养分的需要。如第一年收割地上部分,割后须追肥1次,每亩追施尿素10至15千克,或腐熟的便肥800至1000千克。 (4)摘蕾:柴胡植株生长到7至8月份,田间个别植株会出抽薹现蕾现象,发现后及时摘除,减少营养部必要的消耗。
(5)浇水与排水:生长期除遇干旱外,一般不用浇水。7至9月雨季时应注意排除田间积水,以免发生病害。
3、越冬管理
柴胡植株生长到9月下旬,地上叶片开始古萎黄化,进入越冬休眠状态,为了保证翌年春季返青有足够的土壤水分,于封冻前浇一次越冬水,随水每亩施入10至15千克尿素,对柴胡根系生长十分有利。
4、2年药田管理
(1)中耕松土:返青后幼苗生长离开地面5至7厘米高时,进行中耕松土,打破地表板结,为根系输送氧气,促进生长,以后每隔7至10天再进行1次,连续中耕松土2至3次,以利于提高根的产量和质量。
(2)除草防荒:由于田间杂草生长,同柴胡植株争夺养分、水分、光照空间,影响植株生长,因此,田间间草就要立即除净,严防草荒。
(3)追肥:分2次追肥。第一次在苗高30厘米时,每亩追施腐熟的稀便水800至1000千克,或施尿素10至15千克,第二次在开花前施,主要追施磷钾肥,以促进根系生长和种子成熟,每亩追施过磷酸钙100至150千克。
(4)浇水、排水:返青期,若土壤墒情不好,地表干硬,不利于返青的巢湖幼芽生长,此时可浇1次返青水,以后结合土壤墒情及追肥可适当浇水。遇阴雨连绵的天气,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诱发根部病变。
(5)摘蕾促根:对于不做留种田的地块,在柴胡花蕾期,需摘除花蕾,以减少植株营养消耗,有利于提高根的产量和质量。
F. 北柴胡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柴胡,中药名。为《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柴胡是常用解表药。别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3、用于气血下陷。长于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善治气虚下陷神倦发热,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等症,常配人参、黄芪、升麻等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G. 急!柴胡是什么
清虚热中药,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价格可到大有恒中药材库查询。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对柴胡的植物形态多有记述。《本草图经》载:“(柴胡)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叶似竹叶稍紫……七月开黄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二月八月采根。”并有附图5幅。其中丹州柴胡、襄州柴胡、淄州柴胡图,以及《本草纲目》的竹叶柴胡图,《救荒本草》的柴胡图,均为柴胡属植物。
H. 柴胡是一种药材,柴胡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柴胡是伞形科柴胡和狭叶柴胡的根。春、秋挖根,要清理幼苗茎、土、干。柴胡,又称硬柴胡,是柴胡植物的根,有少量茎基。根圆锥形,主根直或稍弯曲,较低的树枝,根头肿胀,一个结的形状,长6 ~ 20厘米,直径0.6 ~ 1.5厘米,皮肤灰色棕色或灰棕色,纵向皱纹和根轨迹,用细的毛发或硬残茎,质量是艰难的,不容易断裂,部分木质纤维、黄色和白色。气微香,味微苦。根条粗而长,皮薄而根小。主要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地。此外,陕西、内蒙古、山东等地也出产。
滇南药材:缓解伤寒发汗,消热六经,麻痹阳痿,消肝邪热消热,调肝经气,止左肝痛,治女性血热烧经,调经期。排汗以嫩心,治虚热,经期以根。“本草纲目”:治愈杨气抑郁、平肝、胆囊、三个角,包络相火,头痛,头晕,眼睛淡红色疼痛障碍,耳聋和噪音疟疾和脂肪气体冷和热,女性血液热室,水不调整,5下疳痘余热,儿童获得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