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毛笔隶书书法字帖
隶书草创于秦,盛于汉唐,尔后进入近千年衰落。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毛笔 隶书书法 字帖,希望你们喜欢。
毛笔隶书书法字帖欣赏 毛笔隶书书法字帖图片1
毛笔隶书书法字帖图片2
毛笔隶书书法字帖图片3
毛笔隶书书法字帖图片4
毛笔隶书书法字帖图片5
隶书用笔五要
陈学光
用笔,又称运笔,简言之是指使用毛笔的 方法 。汉字是象形文字,由多种笔画组成,提笔写字,笔管或提或按,或直或斜,支配和控制笔锋进行运转,从而写出千变万化形态各异的笔画,因此,用笔既是书写汉字时笔锋在纸面上活动的过程,也是用笔锋进行笔画造型的方法。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跋》中说:“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汉字的结体很复杂,而且因体、因人、因时而异,变化万千,但用笔中的中锋和侧锋、藏锋和露锋、方笔和圆笔、疾笔和涩笔等方法,道理是永恒的。娴熟地掌握用笔要领,写出各种理想的笔画,这是写好字的关键,所以康有为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
不论哪种书体,只要下笔书写,都包括下笔、行笔和收笔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又包含起笔和收笔、提笔和按笔、方笔和圆笔、中锋和侧锋、疾笔和涩笔等方面的内容。
一、起笔和收笔
元代书法家李溥光说:“一笔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宜,则画无不美。”起笔和收笔是重要的用笔方法,它能够决定笔画的形态,如藏锋还是露锋,圆笔还是方笔,以至于悬针还是垂露等等,都是由起笔和收笔所决定的。有人说“两端是法”,这句话很有道理。这个书法那个书体,写得像不像,合不合法度,首先要看两端。汉碑一碑一体,莫有同者,《张迁碑》和《鲜于璜碑》以方笔着称,《史晨碑》、《石门颂》已圆笔着称,其笔画形态的差异,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由起笔和收笔所左右。
1、起笔
隶书起笔的基本方法是藏锋逆入。写横画时,欲右先左。起笔处不在笔画的顶端,而是在顶端的稍微靠右的部位,落笔后笔锋由左向右逆行,逆行中笔毫逐渐铺开。当笔毫行至顶端时折锋(虎口右翻)向右行笔,行进中将起笔处的笔锋覆盖住,就是藏锋。竖画等其他笔画的用笔也大抵如此。
逆锋入纸的作用是便于将笔毫铺开,使每根笔毫皆尽其力,并且将笔锋藏住,写出来的笔画既强劲,锋芒又不外露,骨力内含,笔画含蓄有力。
2、收笔
隶书收笔的基本笔法是有往必收。如写横画时,笔锋向右行至尽处,提笔向左回锋收笔。回锋收笔也叫护尾,使笔画末端浑厚饱满,防止残缺或虚弱。
回锋收笔分为实收和空收两种方法。实收,是笔锋行至尽处不离开纸面折回原路收笔。空收,是笔锋行至尽处离开纸面,在空中做出回锋收笔的动作。空收收笔,笔锋虽然离开了纸面,但因为收笔动作是折回原路,所以,笔画末端同样可以避免出现虚尖等笔病。运用的好,收笔处笔锋戛然而止,会出现峻爽果断的艺术效果。初学隶书,行笔不熟练,宜用实收;用笔熟练,可以空收,或者实收与空收相结合,是笔画形态丰富多变,克服线条单调之嫌。
藏锋逆入和回锋收笔统称藏头护尾。蔡邕在《九势》中说:“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逆锋才有藏笔,有藏笔才能有力。
隶书是为了适应书写快捷的需要,将篆书缓慢的行笔变为短速的奋笔,因此,隶书的起笔和收笔处,书写动作要果断爽利,简练自然,不要拖泥带水,务必避免一切多余的动作。
二、提笔和按笔
隶书由篆书演变而来,早期的隶书承袭篆书的用笔,提按不明显,笔画粗细变化不大。如《睡虎地秦简》、《三老讳字忌日刻石》、《五凤刻石》、《莱子侯刻石》,即使东汉的《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笔画粗细依然比较均匀,无明显的提按。东汉鼎盛期的隶书,如《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衡方碑》、《史晨碑》、《张迁碑》、《曹全碑》等碑刻隶书,笔画粗细起伏很大,提按特别明显。
1、提笔
隶书提笔有两种方法。一是写完上一笔再写下一笔时,将毛笔提起来,笔锋离开纸面;而是毛笔运行中的提笔,笔锋不离开纸面,提笔处的笔画变细,使笔画发生了粗细的变化。中部提笔书写有细笔,细笔处如何书写才有力是个难题,朱和羹云:“用笔到毫发细处,亦必用全力赴之。然细处用力最难。”细笔易出怯弱、疑滞之病,要用挫笔法,颜真卿云“锐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
2、按笔
隶书按笔也有两种方法。一是多在笔画的两端的按笔,二是毛笔在行进中的按笔。按笔使笔画厚重强劲,克服了笔画粗细均一的单调。
3、提笔和按笔的作用
提笔写字,毛笔在运行过程中,每一笔都包含了许多提按,凡是笔画轻细处都是提笔所为,细处显得轻盈;凡是笔画粗重处都是按笔所为,粗处显得厚重。于是,提笔和按笔使隶书的笔画有了轻重粗细的变化,与篆书均匀的笔画相比较,隶书的用笔更为丰富,极大地克服了篆书笔画缺少轻重变化的单调,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更为强烈。
三、圆笔和方笔
圆笔和方笔是用笔的重要内容,清代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不方则不遒,不圆则不媚也。”《礼器碑》方圆兼备,堪为典范。
篆书用圆笔,笔画圆匀,隶书发展了篆书的用笔,增加了方笔,笔画方圆兼备。
1、圆笔。
圆笔,一是指用笔方法,二是指笔画形态圆。笔画形态圆又包括两个含义:第一,立体圆。当中锋运笔时,笔锋主毫走笔画中路,笔画中路着墨最多,而副毫走笔画的两侧,注墨较少,这样,笔画的中路和两侧因着墨多少不同,就有了厚薄之分,中路着墨多则厚,两侧着墨少则薄,于是就有了立体感。第二,外形圆。这里的外形圆,就是笔画的起止处和转折处没棱没角,呈现圆合的弧线。
2、方笔
一指用笔方法,二指外形方,即笔画的外部形态——起止处和转折处带棱带角,方方棱棱的。方笔筋骨外露,笔画刚健飒爽,强劲硬朗。
3、圆笔和方笔的书写要领
(1)圆笔的两种书写方法:提笔为圆,顿笔为方;绞笔为圆,翻笔为方。
a、提笔为圆
毛笔笔头是个圆锥体,将毛笔提起来笔锋便收拢,其顶端时圆合的。据此,行笔时只要不用力按笔,让笔头保持圆合的状态,笔画两端及转折处基本上是圆润的。
b、绞笔为圆
行笔时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转动笔管,使笔锋不断收拢相拧(绞笔),边行边转,其轨迹是弧形的,于是圆笔出现了,故有“转以成圆”之说。
(2)方笔的两种书写方法
a、顿笔为方
毛笔捻开之后,其顶端是扁平的,与排笔相类似。行笔时用力顿笔,令笔毫铺开,顶端呈扁平形状:左右顿笔,笔头呈上下扁平;上下顿笔,笔头呈左右扁平……据此,就会写出方笔来。
b、翻笔为方
翻笔为方与顿笔为方原理上大体一致,但其逆势更大,笔毫更加铺开,笔头更加齐截。如:写横画,起笔处离顶端更远一些,逆锋行至顶端时,笔毫铺开直立(犹如排笔),然后猛然向右翻折行笔,笔画顶端便出现方笔。逆势越大,出现方笔的概率越高。当行至尽处时,再突然向左翻折笔锋,笔画末端也出现方笔。
在实际书写过程中,以上这四种方法多是交替使用的,提笔与绞笔写出圆笔,顿笔与翻笔写出方笔。书写熟练了,行笔时往往并不刻意追求用哪一种方法,也不刻意追求哪一笔一定用圆,哪一笔一定要方,圆的要圆到何等程度,方的要方到何等程度,而是一任自然,不要刻意造作。
其实,圆笔与方笔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圆笔的笔画只能大体圆合,而方笔的笔画只能大体呈方形。尤其是方笔,用圆锥体的笔头写出完全方方棱棱的笔画是难以做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通常的情况是圆中有方,方中有圆,方圆结合,主次有别。《张迁碑》是方笔的典型,但是,《张迁碑》并不全是方笔,只能说方笔占了主导地位,方笔之外还有大量的圆笔和介于方圆之间的笔画。《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以圆笔为主,少有方笔,而介于方圆之间的笔画相当多。《礼器碑》与《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相比较,方笔较多,但总体上还是以圆笔为主。有些碑刻作品,其方笔与刀刻关系极大,不必刻意去模仿。
四、中锋和侧锋
中锋和侧锋是隶书用笔中最主要的内容。
1、中锋
中锋也叫正锋,指毛笔在运行过程中笔管直立,笔锋(主毫)走笔画中路,副毫走笔画两侧。中锋用笔,笔锋(主毫)走笔画中路,笔画中路注墨最多,副毫在笔画两侧运行,笔画两侧注墨就少,这样,笔画的中路和两侧墨的厚薄不一样,就有了立体感,线条浑圆饱满。
对于中锋用笔的方法,明代赵宦光《寒山帚谈•用材》中说:“正锋全在握管。握管者,则求其锋侧不可得也;握管直,则求锋侧不可得也;握管袤,则求其正锋不可得也。锋不正,不成画;画不成,字有独成乎?”可见,中锋用笔的关键在于握管,要想锋正,就得把笔管握直,让笔锋在笔画中路运行。所以,清代王澍《论书剩语》中说:“中锋者,谓运笔在笔画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
中锋用笔是蔡邕首先提出来的。他在《九势》中说:“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锋用笔被书家尊为用笔圭臬。蔡邕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用在铁线篆上是可以的,隶书承袭篆书的用笔,主要是中锋行笔,但隶书发展了篆书的用笔,其中就有侧锋用笔。
2、侧锋
侧锋,就是行笔时笔管稍微倾斜,笔锋不走笔画中路,而是偏侧到笔画一边,写横画偏侧到笔画上缘,写竖画偏侧到笔画左侧等等,侧锋用笔笔画生涩屈曲,具有苍迈古拙之气。
总之,篆书中锋用笔,隶书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
五、疾笔和涩笔
汉代着名书法家蔡邕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1、疾笔与涩笔的含义
疾笔,指笔势的爽利轻捷,奋笔疾进。什么是笔势?笔势就是笔毫在纸面上往来运转的态势。隶书由篆书缓慢的行笔变为短速的奋笔,以疾取势,书写时力戒迟缓拖沓。但是,“疾”,决不单指行笔速度,一味图快,留不住笔,笔画便会轻浮失态。
涩笔,指笔势的迟重稳健,行笔以逆势而进,笔锋好似在克服着一种阻力向前行进。隶书所追求的线条是深沉厚重,有立体感,耐人寻味,因而特别重视行笔的涩。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得很到位:“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唯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涩自涩矣。”涩笔能使笔锋力透纸背,笔画浑厚苍劲。如同不能把疾笔理解为一味图快一样,也不能把涩笔理解为一味求慢,行笔过于迟缓,笔画必然呆滞无神。
2、“疾”与“涩”是对立的统一
明代书法家祝允明说:“用笔不可太迟,迟则漫无神气;不可太疾,疾恐窘步而失势。”清代蒋和在《书法正宗》中说:“疾涩: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疾徐在心,形体在手,得心应手,妙出笔端。”综上所述,行笔过快,笔画势必滑而不实;行笔过慢,笔画就会呆板无神。疾笔与涩笔有机结合起来,手下的笔画才能既爽利又浑厚,呈现出苍劲潇洒的艺术效果。
笔法是表现隶书线条特色美的基本手段,对于隶书的学习,一定要重视对其笔法特点的锤炼与内化。
⑵ 毛笔行草书法字帖_毛笔行草书法欣赏
行 草书 是一门浪漫而抒情的艺术,它与作者的审美和内心感受产生最直接、最充分的共鸣,是作者审美理想的外化形式,高水平的行草书作品是天人合一境界的体现。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毛笔行草书法字帖,希望你们喜欢。
毛笔行草书法字帖欣赏 毛笔行草书法字帖图片1
毛笔行草书法字帖图片2
毛笔行草书法字帖图片3
毛笔行草书法字帖图片4
毛笔行草书法字帖图片5
行草书的书法技巧
一、从基本功入手
两个结合:临贴与创作结合、大字小字结合。
三看:1、平时多看名帖、2、看书法展、3、看名家挥毫。从好作品中汲取养分。
二、推荐范本
“孙过庭书谱”、“ 怀仁集圣教序”、“二王手札”等。
三、三大创作原则
★线条坚而浑——激情原自线条的熟练。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沉着痛快,做到稳健、轻便,重笔势(即趋向),根据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线条斜势,整体纵向走势。
★结体奇而稳——注意重心。欹侧、擒纵、疏密、高低。
★章法变而贯——竹节式(几个字一节)节数间有空隙;贯珠式(中心线);蛇行式(左右摆动);疏影式(疏疏朗朗)。
四、七大整体布局要点
1、一字不能成行。
2、字与字之间有呼应,上承下启,左映右带,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
书眼放中央,可大些,字与周边气贯。
3、整体上展出适合墨迹浓重的作品。挂家中适合疏淡的作用。
4、作品中不能有错别字,异体字不过于冷僻。
5、作品整体布局上面重下面轻。
6、评作品好坏主要看总体视觉效果:节奏、墨色、用笔。
7、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一贯,此布局之妙也。
五、十个书写关键词
1、八面出锋。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千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
2、刚柔相济。刚力-----铁划银钩(粗):柔力-----行云流水(细)。
3、惜墨如金。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结束笔毛复原,要求纸上调锋。
4、豁然开朗。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忽然开朗之感。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
5、中侧并用。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中锋是理性的要求,是书法审美的核心所在;侧锋是情性的化身,是书法通神的手段。
6、深思熟虑。创作前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7、一气呵成。书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现。要在身体与心情皆好的状态下写字。书写时随意挥洒,一气呵成。
8、错落有致。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行距要宽,字距要紧。字忌并列,要错开。节数间有空隙,排列组合要有节奏,大小字参差,突出中间书眼。
9、笔情墨趣。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求变化中有呼应,使整体和谐,有强烈的节奏和视觉冲击力。用好拙笔,用笔略慢,动中有静,写出墨趣。
10、重视贯气。书法的气,是指点划与不同字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趋向。
六、十二条用笔细节
1、草书不见横画。行草书有横线条的尽量短些,要有纵向感。可用虚、细线替代。
2、忌由快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一样的现象,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3、墨淡无神。重新起笔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要交代清楚。
4、忌单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5、中间一行是作品重点。一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这也叫“书眼”。
6、长线条字很重要,收笔时要谨慎,一般笔势结束时用干笔。
7、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忌团状。
8、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要结实。要有铁划银沟的粗笔,又要有行云流水的细笔。
9、墨干时速度稍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行草有楷意,楷书要行写。
10、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要交代清楚。
11、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
12、中侧并用,八面出锋,细处用中,厚处用侧。
七、连续书写的控锋问题
不同的字体在书写时有不同的控锋技巧。篆、隶、楷在书写时的调锋过程可以比较自由,也就是说,当锋变失控或不理想时,可以并允许随时停顿,可以在砚盖上将锋理顺。因为,这类静态字体的笔画是独立的,一笔写完,毛笔要离开纸面,然后写下一笔,每笔之间有一小的停顿间歇,所以,在书写的途中有能够停笔理毫的机会。这种调理锋毫的 方法 ,我们称之为“纸外调锋”。
行、草书写时的调锋与篆、隶、楷有很大区别,因为,它有笔意的衔接,气韵的通贯问题。由于这种笔意气韵要求上制约,使得在书写过程中不能随意停顿,否则,行气会气断意阻。写行、草时必须是要连续书写的,这样,就要求书写之际边写边调锋,其调锋的过程须在书写的一瞬间完成。这种调锋方法,我们称之为“纸上调锋”。
行、草书连续书写的技巧往往与 其它 的技巧纠缠在一起。首先,与笔速有关。没有笔速也就无从谈连续书写的问题。其次,与把握线性的技巧相关。行、草书线形的变化非常复杂,连续书写,瞬间纸上调锋,要写出高质量的点线。第三,与字法、章法相关联。要注重字形的组塑、行气的通贯和章法的和谐等等。第四,与墨法技巧关系紧密。行书讲究墨的层次,讲究行气间的蘸墨点,只有笔在蘸墨时才是间歇与理毫之处。频频停笔蘸墨必然扰乱连续书写的节奏。第五,与风格样式等关系密切。
此外,连续书写的技巧与其它非技巧因素也往往纠缠在一起。如文字内容和字的大小因素,书写时几案的宽窄与纸的移动因素,等等。可知连续书写的技巧其难度是不容忽视的。
八、如何落款?
落款是正文组成部分,不可轻视。要点:1、署名是正文字一半以下大小。两行落款要右高左低,不要换笔。2、落款不能留空过多,要注意轻重比例。3、盖章作品下垫玻璃加书本。4、印章最好不要超过三个,如果作品需要可以增加。
⑶ 钢笔草书书法字帖
钢笔草书字帖,送给正在学习钢笔草书书法的朋友。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钢笔草书书法字帖,希望对你有用!
钢笔草书书法字帖欣赏
钢笔草书书法字帖图片4
草书笔法的发力点解析
书法笔法的变化是极为复杂的,尤其是行草书,很难以定量分析。在“发力点”这个问题上变化就十分复杂。发现在传统经典行草法帖中,古人在“发力点”技巧的运用上是非常有机巧的,手段也是非常多样的。分析大体有,常规式(或称经典式)、均衡式和变异式三种“发力点”的技巧。
常规式的“发力点”主要在笔画的两端和直折处,其“发力点”相对比较固定。比如汉隶和唐楷比较典型。不管其风格是有多大差异,但在每一笔发力的位置上是非常固定的。凡隶书“蚕头”和“雁尾”的部位必是“发力点”;凡楷书“藏入”、“顿收”、“折笔”和“钩根”的部位必是“发力点”的位置。行草书中王羲之、董其昌、赵子昂是典型之例,尤其是赵子昂更趋于经典化,其“发力点”几乎完全恪守楷法法则。其风格是工整、平稳和娴雅。
均衡式的“发力点”实际上是没有清晰的发力点。小篆一系比较典型,尤其铁线更为典型。朱耷、怀素的草字也具有明显的均衡“发力点”的特征。
变异式的“发力点“可能是落在点画的任何部位。相当多的魏碑楷书具有清晰的这点特征。与常规经典式的”发力点“比较,发现,它有的按常规”发力点“发力,更多的是不按常规的”发力点“发力。如以撇为例,常规的”发力点“是在起笔处,极为少见将”发力点”下移到别处,而北碑撇的“发力点‘可以设在这一笔的任何部位。这种”发力点“的变异会直接造成线形的变异和风格上的差异。故而形成了北碑的一石一格、一石一貌的现象。在行书体系中,在“发力点”上变异较大较明显的当属米芾、郑燮、王铎和张瑞图。米芾、郑燮和王铎是从常规经典式“发力点”技巧和锋变中蜕变而来,而张瑞图的“发力点”与锋异变则走向了另类。
当运笔均衡发力时,锋变小,点画多显长短之别而少重轻之异,其节奏也就不清晰明快;当运笔不均衡发力时,锋变跌宕,点画线形变化必然丰富,节奏自然清晰强烈。
在评价笔法的好坏高下时,审其“发力点”是否准确而精到,“发力点”的变异是否精妙而奇巧,应该是一条不应忽视的标准。因为它可以直接反映出书者的功力和造诣。
⑷ 钢笔楷体书法字帖练字
钢笔下的楷书,到底会有什么样的楷书之美呢?那么怎么去写好一副漂亮的钢笔楷书呢?多准备一些楷书字帖会不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钢笔楷体书法字帖练字,希望对你有用!
钢笔楷体书法字帖练字欣赏
钢笔楷体书法字帖练字图片4
钢笔字的间架结构
第一节、重心平稳,蔬密匀称
要练好间架结构,主要有两点:重心平稳,蔬密匀称
一、重心平稳:就是要掌握字的重心,使字站得稳。不管是什么样的字,只要把重心安在中心线上,字便平稳。
如:“中”字,竖画必须占据中心线。
二、疏密匀称:即每个字不管笔画多少、结构繁简,容纳在同一方块中后,看上去没有过疏过密的感觉。这是因为在书写时注意到了笔画肥瘦、长短的变化、部位之间的呼应、照顾、各占适当的位置、认真讲究搭配的缘故。
如:“个”和“缘”字,尽管笔画的多少不同,但注意到了笔画的粗细长短、部位的呼应,看起来就顺眼。
第二节独体字
独体字一般笔画较少,书写时除了注重重心平稳外,更要注意字的长、宽、窄、大、小
一、长:长者,勿宽。如:“月、直”等字。
二、短:短者,勿长。如:“白、工”等字。
三、大:大者,勿出。如:“大、马”等字。
四、小:小者,略小于其他字。如:“小、口、日”等字。
第三节合体字
一、左右结构
1、左右相等:如:比、那
2、左窄右宽:如:把、投
3、左宽右窄:如:能、期
二、左中右结构
1、左中右相等:如:锻、撤
2、左窄中右宽:如:微、激
3、左中窄右宽:如:倾、慨
4、左右宽,中间窄:辩、翻
三、上下结构
1、上下相等:如:益、楚
2、上长下短:如:烈、思
3、上短下长:如:节、贡
4、上窄下宽,上短下长:如:花、呆
5、上窄下宽,上长下短:如:忠、集
6、上宽下窄:如:曹、育
四、上中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的字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部位纵向组合而成,较为复杂,各部分所占比例随字而定。如:等、崇、察等。
五、包围结构
1、 左上包围:如:厚、庆、屈
2、 左下包围:如:道、通、建
3、 上三面包围::如:同、问、用
4、 全包围:如:国、因、田
第四节向背法、呼应法
一、向背法
笔画之间有相互抱持意义的称为"向",也叫"相向"。
笔画之间有相互背弛意义的称为"背",也叫"向背"。
所谓的向背法,即指相向与向背的方法。相向和向背,不仅使笔画产生了变化,更主要的是在字的结构中起到了楫让顾盼的作用,使字型在平稳中能求得变化,又在变化中能获得协调。
二、呼应法
呼应法,是指前笔画的收尾与后笔画的起笔之间连带的方法。前者为呼,后者为应。它是以外在连贯形式和内在连贯意义两种姿态存在的。所谓外在连贯形式,是笔画间有形的连带;而内在连贯意义,则是笔画间无形的连带。外在连贯是通过笔画的直接连带获得的,内在连贯是通过笔画的空间运笔而得到。楷书的呼应取决于内在连贯,行书的呼应多来自外在连贯。
⑸ 优秀硬笔行书书法字帖
如何写好一篇硬笔行书呢?是很多人都比较在意的事情。那么,其实在家中准备多一点行书字帖的话,每天多多临摹,效果也是蛮大的。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优秀硬笔行书书法字帖,希望对你有用!
优秀硬笔行书书法字帖欣赏
优秀硬笔行书书法字帖图片4
行书用笔五要素
行书书法的用笔方法很多,具有灵活性、伸缩性、多样性等特点。所以,我们掌握行书行书的用笔特点是有助于我们书写行书书法,有利于我们的进步,行书书法用笔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书写质量。
第一、行书书法用笔,要挥毫得当。行书书法要行笔时即按得下,又提得起,若用小毫写行书书法大字,就会捉襟见肘,形同枯槁。其实,行书书法字体的肥瘦,亦往往与用笔的大小、深浅有着密切的关系,行书书法用笔毫太过,则行书书法笔画就会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机。
第二、行书书法用笔,要笔笔送到,行书书法是很饱满的书法艺术作品。所谓行书书法用笔要笔笔送到,就是在一个行书书法笔画运行的过程中,要使笔锋到位,不能笔肚到了笔画末端,而笔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这是行书书法行笔提起的关键,这笔笔送到的功夫来源于我们对楷书书法笔法的功底,不然送不到位,笔画质量就差,行书的笔笔送到是缓和了书法艺术鼓噪的力道。
第三、行书书法用笔,要欲横先竖、欲竖先横,还要做到牵丝不粗。行书书法横画、竖画的起笔不论藏露,都与楷则原理一致。横画中不承上画的露锋起笔,尤须注意,不使尖笔过多,以防笔画的单薄刻削,要使起笔处丰满厚实,在行书书法写作时,如果是字与字的萦带荦丝粗了,就会有喧宾夺主、连绵缠绕之嫌。
第四、行书书法用笔,要注意书写时的转锋如筋、纵笔展放、搭锋变化。行书书法的转锋要达到如筋环一样的效果,具有立体感,在书写的时候,可以做洒脱,大胆的创作,尽情挥洒纵横,这样的行书书法就会呈现出了气势奔放、笔姿灵动的艺术效果。我们说的搭锋变化,就要说搭锋在一幅行书作品中,能起着变换姿态、产生节奏增加变化的作用。
第五、行书书法用笔,要做到接笔轻捷、围笔流畅、翻笔生动、顺应自然。行书书法所涉及的是每一行中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是行书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富有韵味、富有情趣、富有生动变化的内在(无形)或外在(有形)的运动轨迹来表现。所以我们说行书书法用笔,要做到接笔轻捷、围笔流畅、翻笔生动、顺应自然,书法的高妙在于人力使然中体现自然,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行书书法的用笔老辣,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一种标志,并非故意造作可为。行书书法的用笔特点也是行书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前人书法艺术创作来总结的,学习书法就要懂得书法艺术发展的每一个特点,这样才会有利于中国书法的发展。
⑹ 楷书书法字帖大全图片
目前,许多学生不善于写毛笔字。为了使学生写好毛笔字,我们加强了书法教学。我们的书法教学,是从楷书入手的,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 楷书书法 字帖大全图片,希望你们喜欢。
楷书书法字帖大全图片欣赏:
楷书书法字帖图片1
楷书书法字帖图片2
楷书书法字帖图片3
楷书书法字帖图片4
楷书书法字帖图片5
楷书的点画写法:
中国历史上擅长楷书的书家众多,他们的书法作品各具风格,初学楷书的同志,应该先学习点、横、竖、撇、捺、钩等基本点画的写法,然后再根据自己的 爱好 ,选择自己喜爱的碑帖临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写出的点画和结构就能逐渐接近所临的碑帖。
现将基本点画的写法列表说明:
1、撇的藏锋法:落笔、折笔与点的写法大致相同,然后向左逐渐提笔撇出,速度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尾部过尖过细,这样会形成病笔“鼠尾”,并旦笔画的长短也不易控制;太慢了,尾部又会钝而无锋。
2、露锋法是笔锋直落,然后调整笔锋成中锋撇出。
3、横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欲右先左,到左端时折笔下顿,再轻提笔用中锋向右行,至长短合度时先轻提笔用侧锋写出右上端的棱角,然后顿笔,至右下端时转笔左收。
4、露锋法是笔往右下方一落在纸上,立即用中锋往右行,其余提笔、顿笔、收笔都与藏锋法同。用露锋法写横时,特别要注意落笔不可过于往右下方切锋,否则横的左端会菲薄虚浮。
5、点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欲下先上,到顶端折笔,不能用转笔法,转则顶端不尖锐,然后往右下方行笔,至底部左下方转笔,最后往左上方收笔。点的形状是上尖下圆,腹(左边)平背(右边)圆。
6、露锋法是顺锋直下笔――这种用笔法又称切锋,其余行笔、收笔都和藏锋法相同。
7、捺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欲有先左,然后向上转笔(如用圆规画圆,又像用毛笔画半个小圆点),再立即往右下行并逐渐按笔使笔画逐渐加粗,将出锋时驻笔,最后顺势提笔出锋。书写的全过程可以用“逆入平出”来概括。平出指的是捺角时不可以有折角。
捺中较陡直者称为纵捺,又称金刀,用于木、本、来、史等字;较平缓者称为横捺,又称游鱼,用于走之等。凡纵捺首端与其他笔画相衔接而不外露者,起笔可顺而不逆。
8、横捺的露锋法是顺锋直落,然后侧锋上行,其余行笔、驻笔、出锋均与藏锋法同。
竖有悬针、垂露之异,下部收笔呈露水将滴状者称垂露部出锋尖锐如针状者称悬针。
9、垂露竖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折笔向下,调整笔锋成中锋下行,至长短合度时稍提笔往左(或右)回锋收笔。
10、露锋法是切锋直落,调整笔锋成中锋行笔,其余笔法均与藏锋法同。
11、悬针竖的藏锋法、露锋法起笔、行笔均与垂露竖同,至长短合度时缓缓提笔出锋,其速度要求近似撇,但比撇更慢些。因为悬针竖如中流砥柱,中正不欹,如果出锋过快,可能出现歪斜、虚飘的现象。悬针最难的是写得不偏不斜,有如铁柱兀立而又不僵直,初学者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得心应手。
一、钩的变化最多,这里先讲最基本的两种――左钩和右钩。
左钩和右钩都附属于竖。竖至下部将出钩时先微提笔向左下行(这样就在竖的右方出现了棱角),至钩的底部时衄笔向左挑出即形成左钩。右钩与左钩笔法同,只是方向相反。另有一种右钩,看上去像是两笔写成的,称之为搭钩,用于辰、氏等右边有长捺或长戈等字。其写法是,竖至长短合度将要写钩时,先驻笔,然后提笔左行,折笔下顿,最后提笔挑出。
学会了左钩、右钩之后,可进一步学习狮口、凤翅、宝盖、龙尾、直戈、横戈等。
狮口的写法是:用笔如写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调整笔锋成中锋向左下行笔,至长短合度时衄笔向上,顺势提笔挑出。狮口法用于句、匀、蜀、南、马、为等字。
凤翅的写法是:用笔如同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调整笔锋成中锋,然后中锋行笔如循规作圆,至长短合度时,衄笔顺势挑出。写凤翅时要求转折处和将出钩处要粗些,中间部分要细些。凤翅法用于风、凤等字。
宝盖的写法分为方笔式和圆笔式:
1、方笔式:用笔如同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回锋至转折处再铺毫用中锋或侧锋出钩。
2、圆笔式:用笔如同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用中锋回旋至转折处出钩。此法多见于柳体。
无论方笔式、圆笔式,所出之钩宜平不宜垂,以便与宝盖下的部分相呼应。宝盖法用于空、宝、予、冠等字。
龙尾的写法是:用笔如同竖画,转折时如循规作圆,边行边转动笔锋,行过弯转处后用笔如同横画,至长短合度时觑笔上挑出钩。
龙尾的弯转处除欧体外都应作弧线,而不应作方角,此处运笔应稍快,以表现铁画银钩的力感。过了弯转处如作横画的部分宜微上翘不可下垂,下垂则有懈怠之感。龙尾用于也、元、见、笔等字。
直戈的写法是:起笔如竖,然后向右下方行笔,至长短合度时衄锋向右上方挑出钩。
写直戈上段与下段宜稍直、稍粗,而中段宜稍曲、稍细。辟如人的身体,肩宽臀丰腰细则健美,腰粗肩臀窄则显得笨拙。直戈不宜过直或过曲,过直显得生硬,过曲显得柔弱,贵在刚柔相济。直戈用于戈、武、成、盛等字。
横戈的写法是:顺锋直落笔,以求尖锐,如循规作圆随行随转,行笔至如新月形时即驻笔,然后衄笔向左上方出钩。
横戈宜曲不宜直,宜短不宜长,所出之钩较龙尾之尾略长横戈用于心、必等字。
⑺ 行楷书法字帖
优秀的行楷书法字帖,帮助你在行楷字方面的进步。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行楷书法字帖,希望对你有用!
行楷书法字帖欣赏
行楷书法字帖图片4
当代楷书的发展
当代楷书创作,依托经典进行考量,存在一些误区。这种误区表现在碑学范畴楷书的创作中,往往在于误将笔墨的粗野、字型的过度夸张变型当作碑学体系雄强之美的表达方式,其背后所隐藏的是缺少对书法本体的细微体察。魏书固然有神采飞扬之作,但其本质,无不落实于天真浑厚,内质沉静艰深。而当代某些创作,一味张扬个性的背后,恰恰是底气不足,缺乏真实的个性。作为楷书,当其完全丧失详、静之美,实际上也就丧失了楷书存在的深厚社会文化背景。
而纯粹帖学体系的楷书,往往局限于一家一体,追求小情调,小趣味,以阴柔的审美趋向为主要特征,其笔调过于流走,其形态多过于秀美。作为个人的逸兴闲情,历史亦不乏其人,但如若从历史的角度,从一个书法创作者的历史责任进行考量,则该类楷书创作则缺少艺术创作的本质元素:创新元素。在这样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艺术创作者必须承担应有的文化责任,所以对于此类楷书创作也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这可以是创作的起点,但决不应该成为创作的终极目标。
⑻ 颜真卿楷体毛笔书法字帖作品
颜真卿是我国着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楷体书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特色。现如今,颜真卿的字体被许多人创作成毛笔书法字帖,受到许多人的欢迎。下面是我整理的颜真卿楷体毛笔书法字帖作品。
颜真卿好看的楷体毛笔字帖图片
鲁公是书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伟大人物,他的正书,向以博厚雄强着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着;至最高境界,表现冲和淡远之韵致者,则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为第一。
颜真卿的人物介绍
颜真卿是进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时始闻名于世。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更是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颜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因此所谓颜法的定型化笔法其艺术价值较少,但此笔法却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
⑼ 钢笔书法行书字帖
钢笔行书字帖,很俊美优秀的钢笔行书书法,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字帖中的行书之美吧。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钢笔书法行书字帖,希望对你有用!
钢笔书法行书字帖欣赏
钢笔书法行书字帖图片4
行书的历史风韵
在元朝,行书如同楷书一样,还是要首推赵孟。赵孟的行书一扫两宋书坛,独标晋唐风韵。他对《兰亭序》深有研究,其临本可入晋唐之室,他自己也深得李北海之神髓。无论知书与否,见到赵孟行书的人,无不称绝。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十三跋》、《净土祠》、《洛神赋》、《中峰和尚寺》、《心经》等,其中《心经》更可瞻其风采。此帖是他中年的作品,流丽娟秀、字字可爱。
明代文征明以行书见长,他的行书作品主要有:《文信国诗》、《满江红》、《赤壁赋》、《行书心经》、《滕王阁序》等。其行书用笔、法度精严,极少有失度现象,中、侧锋运用自然得当,深得笔势劲健之妙。
明代董其昌最为世人所推崇的就是他的行书。其行书灵秀天然、少有雕琢,墨色清润闲淡,结字奇宕潇洒,章法宽绰而不凋疏。董其昌的行书传世甚多,代表作有《书宋词册》等。
清代的傅山、王铎、郑板桥、何绍基都是行书大家。傅山行书圆转自如、天真烂漫;王铎的行书气势连贯、节奏强烈;郑板桥的行书隶、楷参半,间行、间草;何绍基的行书法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和《裴将军诗》,卓然自成一家,世有“何全之说”。
第一,重心平稳,欹正相错。重心平稳是书法结体最根本的一条规律,由于行书处于动势,是在一种相对的运动状态中使重心保持平稳,就像人跑步时要身体前倾以助跑一样,书写行书也需在正的同时,体势欹侧、跌宕起伏、纵横参差、富有意趣,给人以一种奇肆豪放的感觉。行书的结字寓平于险,或寓险于平,即“势似奇而反正”,平中求险把握住字的重心,然后调动各种字的个性特点,既有夸张,又合情理。
第二,开合伸缩,疏密得宜。“开合”、“疏密”是行书结构中点画和点画之间的布白方法。行书的结构安排一定要抓住每个字的核心所在,然后有聚有散、抑扬顿挫。搭配时既不能平板,又不能狂怪。凡独体字,结构难于密;合体字则结构难于疏;而重字,忌过阔。只有掌握好开合伸缩,结体才会疏密得宜、修短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