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回香子和小回香子的区别
大回香子和小回香子的区别在外形,大回香子(又名大茴香),就是俗称的八角,其外形为红棕色扁圆形的,有光泽,八瓣、一瓣一核,不作为香料主体;而小回香子(又名小茴香),其外观为纺锤形的,和水稻类似,是小米粒状的,有多道纵纹,土黄色或淡绿色,无光泽,是香料主体;
外观差异:小茴香的颗粒要比孜然大很多,并且形状稍弯曲;小茴香的颜色偏绿色,而孜然的颜色更深,偏黄色。
成分差异:小茴香中含有茴香脑、茴香醛、茴香酮等活性成分。具有改善食欲和助消化等诸多功效;孜然的挥发油中有效成分为岩芹酸等。
用法差异:小茴香:多用于炖煮羊肉、做羊肉汤;孜然:孜然在炽烈的高温或滚油的浸润中会散发出奇特的味道,因此常用在葱爆羊肉或烧烤中。
大茴香(学名:Illicium verum),又称茴香、八角茴香、大料和八角。是八角茴香科八角属的一种植物。常绿灌木,初夏开花,果实为8--9个木蓇葖,轮生呈星芒状,香气浓烈,可作香料、佐料,供药用。其同名的干燥果实是中国菜和东南亚地区烹饪的调味料之一。为生长在湿润、温暖半阴环境中的常绿乔木,高可至20米。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南方。果实在秋冬季采摘,干燥后呈红棕色或黄棕色。气味芳香而甜。全果或磨粉使用。
茴香籽是指茴香的籽,可入药,温阳散寒,理气止痛,主治、胃寒呕吐、腰痛。整粒者用于烹饪调味、汤类;粉状者用于肉类制品等。也可以用来对各种利口酒调味用。
‘贰’ 八角和茴香有什么区别
一、科属区别
1、八角:八角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八角目、八角科、八角属常绿乔木。
2、茴香:茴香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伞形目、伞形科茴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二、形态区别
1、八角:八角高10-20米,树皮灰色至红褐色,有不规则裂纹,枝密集,呈放射状伸展,单叶互生或3-6簇生于枝顶,叶柄粗壮,叶片革质,花两性单生于叶腋,聚合果多由8个蓇葖果放射状排列成八角形,种子扁卵形,花期春、秋两季,早期秋季至翌年春季。
2、茴香:茴香高0.4-2米,茎直立,叶鞘边缘膜质,叶片轮廓为阔三角形,复伞形花序顶生与侧生,果实长圆形,花期5-6月,果期7-9月。
(2)八角跟什么相似图片扩展阅读:
八角功效
八角供药用,有祛风理气、和胃调中的功能,用于中寒呕逆、腹部冷痛、胃部胀闷等。但多食会损目发疮。
八角果具有健胃、驱风、镇痛、调中理气、祛寒湿,治疗消化不良和神经衰弱等功用。随着新药研制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用途不断扩大,以八角为原料提取的莽草酸可合成抗癌药和制取抗甲型或乙型流行性感冒药物。
八角干果含莽草酸8%-13%,是最佳天然植物原料,除毒八角(莽草籽)含量比它高些外,还没有发现有潜在规模生产价值的植物。
茴香功效
小茴香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茴香脑、小茴香酮、茴香醛等。其香气主要来自茴香脑、茴香醛等香味物质。是集医药、调味、食用、化妆于一身的多用植物。
嫩茎、叶作蔬菜、馅食,茴香果实中含茴香油2.8%,茴香脑50~60%,a-茴香酮18~20%,甲基胡椒粉10%及a-蒎烯双聚戊烯、茴香醛、莰烯等。胚乳中含脂肪油约15%,蛋白质、淀粉糖类及粘液质等约85%。
可作香料,常用于肉类、海鲜及烧饼等面食的烹调。中医学上入药,性温,味辛,归肝、肾、脾、胃经。功能温肝肾,暖胃气、散塞结,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妇女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等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茴香
网络-八角
‘叁’ 大料都有哪些都叫什么,多一点
大料即八角,只有一种,是八角树的果实,因其果多有八个角而得名。也叫八角茴香、大茴香,是一种调味香料。南方人习惯称之为八角茴香,而北方人则习惯称之为大料。
八角作为一种调味料经常被人们食用,即使不是直接的食用,它的味道也是散发到每家每户的餐桌上的。八角作为调味料的同时,也是一种中药。
八角茴香的果实可入药;其性温,味辛;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寒呕逆,寒疝腹痛,肾虚腰痛,干、湿脚气等症。
另外,它的果实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茴香油,分别为茴香醚、茴香醛和茴香酮,它能刺激胃肠神经血管,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有健胃、行气的功效,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
它还含有茴香烯,能促进骨髓细胞成熟并释放入外周血液,有明显的升高白细胞的作用,主要是升高中性粒细胞,可用于白细胞减少症。
(3)八角跟什么相似图片扩展阅读:
八角即大料,是生活中常用的烹饪调味料。但常用的八角,也有假的,并且有剧毒。
“假八角”——莽草:莽草又称假八角或者野八角,外形与八角相似。有剧毒。误食会有头晕、恶心呕吐的症状;大量食入会产生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等类似癫痫的症状,严重时引起心脏衰竭并致死。
1、辨形
八角通常个体丰满,果实外露,有7-10个圆钝的角,一般为8个角;假八角果实一般不会露出来,果瓣不会张开,有11-13个尖细的角,每个角的尖会上翘,像是鹰钩。
2、辨色
真八角为棕红色并有光泽;假八角色较浅,带土黄色。
3、辨味
真八角香味浓烈,尝之辛甜;假八角有花露水或樟脑的气味,舔之口感发酸,有麻舌头感。
网络-莽草
‘肆’ “假八角”——莽草有剧毒吗
“假八角”莽草是有剧毒的,八角也叫“大料”,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烹饪调味料。但常用的八角,居然也有假的,并且有剧毒!八角每公斤可卖到40元左右,而莽草每公斤只卖15元左右。于是,一些利欲熏心的生产厂家和商贩将莽草掺在八角里面出售。
记得告诉家人及朋友,马上检查一下厨房,要是发现了,赶紧扔掉!
‘伍’ 听说只有八角能吃,这个有九个角十个角的能吃么
不能。九个角的八角能吃,八角以八个角而闻名,但也有7个角和9个角的,甚至有10个角的。一般来说7个角或者9个角都是很正常的,如果超过10个角,这种八角有可能是假八角莽草,莽草吃多了有剧毒,吃了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莽草一般长10至14个角。
大料是常见的厨房调料,具有去腥、提香、増味的作用,大多数家庭日常的炒菜烹饪中总是少不了它的身影。大料又称为八角,味道甘甜,有强烈的特殊的香气,是我国的特产。
莽草的枝叶根果均有毒,尤其是果壳毒性极大
莽草的果实与八角极其相似,中毒症状在食后30分钟左右表现,其毒害作用为直接刺激消化道黏膜,经消化道吸收进入间脑、延脑,使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失常,轻者恶心呕吐,严重者烦躁不安,瞳孔散大,口吐白沫,最后血压下降,呼吸停止而死亡。
其实莽草的毒性早在古籍中就有记载,《山海经》中说“葌(音“间”)山,其下多青雄黄,有木焉,其状如棠而赤叶,名曰莽草,可以毒鱼。”《本草纲目》中说:“此物有毒,食之令人选罔,故各。山人以毒鼠,谓之鼠莽。”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莽草
‘陆’ 如何辨别“八角”的真假
如何辨别“八角”的真假?手把手教你3个技巧,并迅速告诉你的家人!
第三,我们可以从八角的味道辨别真伪。真正八角的味道更浓,所以我们也可以品尝它。当你起来的时候,味道会是红色和甜的,但是和假八角相比,它会像厕所水一样,所以品尝后我们会变酸,你的舌头会感觉麻木和麻木。只要你学会了今天教的辨别真假八角的三种方法,你就不会买假八角。
‘柒’ 长得像八角的但有十个角的是什么植物
过年大家在都喜欢用八角调料,但是细心的朋友容易发现,很多所谓“八角”竟然长着7个、9个、10个,甚至12个角。八角属有50余个种,常食的八角为其中一种,一般情况下长着8个角。为降低成本,不排除一些人在八角里放进了莽草、红茴香、野八角等其他一些同属于八角属的伪品,它们和八角十分相似,很难分辨。
危害:
是这种叫莽草的东西,有剧毒,莽草一般被农民用来捕鱼,鱼食用之后会全身麻痹,无法游动。拿假八角炖汤以后,对于咱们的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都是有影响的,会有心跳兴奋的感觉,服用的多了的话还会出现昏厥等症状。
识别办法:
"“数角辨味”一般来讲,八角都是长着整齐的八个角,但受生长环境影响,也有少数果实没有长成八个角,或者由于发育不良。但并不是八个角都都是安全 的,因为莽草的角通常情况下是七个到十二个之间,八个角的莽草也很常见,那又该怎么去区分呢?品气味,假的会有麻苦的味道,真正的八角会有一点甜味”由于同属于八角属的植物太多,且外形极其相似,为保险起见,消费者在 选购时最好选择到大型超市和药店,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捌’ 八角和莽草的区别
一、属科不同
1、莽草:属于八角科。
2、八角:属于木兰科。
二、分布范围不同
1、莽草:产台湾、广东、广西、贵州。生于山坡、山谷或树林下和灌丛中。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有分布。北美引种。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2、八角:中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区。
(8)八角跟什么相似图片扩展阅读:
八角是南亚热带的一个树种。冬暖夏凉的山地气候。适用于深土、排水良好、肥沃湿润、酸性砂质壤土或壤土中种植。在干旱、贫瘠、低洼、积水地区生长良好。
3~5月开花,9~10月成熟,8~10月春天开花,次年3~4月成熟。八角插扦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以秋插为好。用休眠枝进行春插和冬插,用嫩枝(半木质化)进行夏插,硬枝(木质化)进行秋插。
‘玖’ 八角类似的物品叫什么
莽草。
莽草掺杂在八角中普通人很难分辨出来,莽草的蓇葖果不整齐,而且果型瘦长,尖角为鹰嘴状,蓇葖果的表皮很皱缩,柄平直味苦,莽草香气不足。八角的蓇葖果整齐,果型纯厚,柄向上弯曲,八角香味浓郁。一般来说很少有人直接拿莽草当八角,因为它的香味不足,不良商贩都是掺杂在八角中售卖。
莽草的蓇葖果多在8个以上,有时会11至14个,而八角常见的最多8个,有少数的9至10个蓇葖果。市场上见到有人销售10个蓇葖果以上的八角就要注意了,闻一下香味,就可以进行区分了,八角的香味是极浓郁的。
该品平者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为披针形、倒披针形或椭圆形,长6-15cm,宽1.5-4.5cm,基部窄楔形,边缘微反卷;两面绿色,下面稍淡;叶柄长7-15mm。气香烈,味辛,有毒。
产台湾、广东、广西、贵州。生于山坡、山谷或树林下和灌丛中。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有分布。北美引种。模式标本采自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