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资讯 » 颐和园有什么草木图片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颐和园有什么草木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9-22 18:47:06

1. 颐和园中都有什么植物

一:湖中遍植荷花(Nelumbo nucifera),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Morus alba),水面丛植芦苇(Phragmitescommumis)。

二:颐和园各处植物品种:

1: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

2:后山则以松为主,配合元宝枫(
A c e rtruncatum)、槲树(Quercus dentata)、栾树(Koelreuteria p a n i c u l a t a )、槐树(
S o p h o r a j a p o n i c a )、山桃(Prunus
davidiana)、山杏(P.sibirica)、连翘(Forsythiasuspensa)、华北紫丁香(Syringa
oblata)等落叶树和花灌木的间植大片成林,为点景需要还种植了少量名贵的白皮松(Pinus
bungeana),更接近历史上北京西北郊松槲混交林的林相,以使其富于天然植被形象,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

3:颐和园后湖碧水滢回,古松参天,幽静异常。岸边有一条模仿江南水乡风情的苏州买卖街。后湖东端通往秀丽精巧的谐趣园。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植物景观一派江南风韵,被称为“园中之园”。

4:沿昆明湖堤岸大量种植柳树(至今在西堤上还保存着北京最大的古柳群落),与水波潋滟相映,最能表现江南水乡的景致。“溪弯柳间栽桃”,西堤以柳树、桃树间植而形成桃红柳绿的景观,表现出宛若江南水乡的神韵,形成一线桃红柳绿的景色

5: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乐寿堂周围大片丛植玉兰(
M a g n o l i a denudata),曾被誉为“香雪海”名闻京城。

6:其他花木也有应用,象楸树(Catalpa ovata)、梧桐、玉兰、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榆叶梅(Prunus triloba)、太平花(Philadelphus
pekinensis)等,这些落叶乔木和花灌木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建筑立面的景观。长廊北侧有两个面积皆仅有二十几平米的小水池,且相距不远,该处的植物配置比较自然,植物种类也非常丰富:岸边配有龙爪槐(Sophora
japonica‘Penla’)、桑(古树)、楸树(Catalpa o v a t a ) 、紫藤(Wisteria sinensis)

三:花架类:

水池的驳岸全部为石制,靠近驳岸和驳岸石缝的土壤中生有侧柏(小苗)、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连翘、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抱茎苦卖菜(Ixeris sonchifolia)、马蔺(Iris lactea
var.chinensis)等植物;水中的植物种类也比较丰富,东面的水池中配有睡莲属(Nymphaea)、香蒲(Typha
angustata)、慈姑(Sagittariasagittifolia)、芦苇、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等,且疏密有致。西面的水池则种满了慈姑,形成单一的群落景观。

颐和园花期一览表:

2. 颐和园内有什么建筑物颐和园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物叫什么?
颐和园的主要建筑:颐和园里有哪些重要景点
颐和园出长廊外,还有什么着名建筑
颐和园着名建筑物的简笔画步骤
颐和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北部的苏州街,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在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中,园林建筑丰富多彩,现存各式各样的亭子就有四十余座。亭的造型、大小、都富于变化,无一雷同。从平面形状上看,有四方、六角、八角、长方、圆形、套方和半亭;从立体造型上看,有单层、双层;屋顶形式有单檐、重檐和攒尖顶、歇山顶、卷棚顶;从用材上看,有木构、有铜铸的;屋面用材有清水瓦、琉璃瓦。它们或伫立于山冈之上,或依附在建筑之旁,或坐落于水池之畔,或掩映在花木之间,以其美丽玲珑、丰富多彩的形象与园林中的其他建筑、山水、植物等相结合,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物叫什么?
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物主要有:佛香阁、排云殿、长廊。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建筑在万寿山前山高20米的方形台基上,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佛香阁高41米,8面3层4重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品。
颐和园排云殿,位于万寿山南麓的中部,是颐和园南北中轴线上最重要的核心景观建筑组群。"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
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负盛名,是中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它的长度和丰富的彩画在1990年就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颐和园长廊,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着《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廊上。
颐和园的主要建筑:颐和园里有哪些重要景点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
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
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
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
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
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着,有声有色。
颐和园出长廊外,还有什么着名建筑
德和园大戏楼:仅存的2座中国古代最高规格的戏楼之一(另一座在故宫),颐和园三大建筑之一
玉澜堂:光绪帝寝宫、囚禁地
乐寿堂:慈禧寝宫
排云殿:慈禧祝寿之处,陈列着大量各地进贡的寿礼
佛香阁:颐和园三大建筑之一
铜亭:中国历史上仅有的5座相同建筑之一
智慧海:拥有美丽的琉璃外饰
石舫:中国惟一一座西式石舫,不多的“西洋楼”式建筑之一(其他的仅有长春园西洋楼、农事实验场大门、畅观楼等)
须弥灵境:中国仅有的两座四大部洲建筑之一
颐和园着名建筑物的简笔画步骤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干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干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再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可是设计者偏要将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 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人们也叫它龙王庙,用十七孔桥将它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 由十七孔桥、龙王庙和西堤将昆明湖装点起来,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颐和园的第三个特色是她的后湖景区,依*后湖使万寿山形成三面环水的格局,后湖起到了观赏、游览和防火的三个功能,特别是将防火功能巧妙地与园林设计巧妙地相结合,其作用类似于城墙四周的护城河。 颐和园造园艺术很有特色,这座巨大的园林依山面水,昆明湖约占全园面积的3/4,但它的水面并不单调,除了湖的四周点缀着各种建筑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一座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颐和园里有许多景点是效法了江南园林的一些优点。如谐趣园就是仿无锡寄畅园建造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的两边,又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顺山势而下,又有许多假山隧洞,游人可以上下穿行。颐和园的后山,其设计格局则与前山迥然而异。前山的风格是宏伟、壮丽,而后山则是以松林幽径和小桥曲水取胜。颐和园的大门叫东宫门。以东宫门内的仁寿殿为中心的一组建筑物,是当时的政治活动区。仁寿殿原名勤政殿,是皇帝坐朝听政的大殿。慈禧、光绪曾多次在此召见群臣,接待外国使节。现在中部还保存着清代的原来陈设。展前陈设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仁寿殿之北,有一组戏园建筑。在颐和园里,几乎集中了所有古代建筑的形式,亭台楼阁、殿堂厅室、廊馆轩榭、塔舫桥关,应有尽有,除了木建筑以外,还有铜铸、石砌、琉璃镶嵌等。主要建筑有:佛香阁、排云殿、仁寿殿、十七孔桥等。

3. 颐和园景点介绍和图片

  1. 乐寿堂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干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2. 后山后湖景区

    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4. 颐和园里有什么景点

1、畅观堂:

畅观堂始建于干隆年间,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体建筑为面阔七间的两卷大殿,左右各有一座配殿和一座小亭,地势高爽,环境清幽,是当年干隆皇帝眺望园外、观民稼穑的地方。

2、清宴舫:

原称石舫,建成于干隆二十年(1755),舫身系用巨石雕砌而成,通长三十六米,原有中式舱楼,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时改为洋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宴舫”。

3、宿云檐城关:

始建于干隆年间,又称贝阙。城上原有楼,内供关羽银铸塑像,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掠走。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改为亭式建筑,内供关帝牌位。

4、花丞阁:

花承阁是干隆年间兴建的一组建筑群,一八六〇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多宝琉璃塔、石雕和其它建筑基址。

5、多宝琉璃塔:

多宝琉璃塔,高十六米,八面七级,塔身用七色琉璃砖瓦镶砌,下承汉白玉须弥座。塔前立有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的干隆《御制万寿山多宝塔颂》石碑。

6、长廊:

长廊始建于干隆十五年(1750),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全长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八千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长廊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临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

7、仁寿殿:

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干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

8、十七孔桥:

始建于清干隆十五年(1750),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全长一百五十多米,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的最长的桥,因有十七个桥券洞而得名。桥头及桥栏望柱上雕有五百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

5. 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的建筑格局: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

6. 颐和园里每个景物的资料,越全越好!!!

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

颐和园风景 (28张)
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着,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5]

政治区
仁寿殿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在干隆与光绪两个历史时期均为皇帝临朝理政之所,其陈设主体布局大致相同,均为皇家宫殿特定的陈设形式。但陈设的物品各异,颐和园时期较清漪园时期陈设豪华很多。现殿内陈设中心部分沿续了光绪时期的原样,其余陈设略有变化,原殿内的文物、图书、家具,除在殿内展出外,大部分收入文物库房保存。[6]

生活区
乐寿堂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干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重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7]
玉澜堂
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绪皇帝的寝宫。[8]
宜芸馆
宜芸馆始建于干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清漪园时为干隆皇帝的书库,陈设精雅,颐和园时为光绪皇后隆裕的寝宫,由于建筑功能和主人身份的不同,陈设的布置有了很大变化。1979年,古建维修后,室内仅陈放家具。1992年,根据清漪园时的陈设档案布置陈设,整组院内陈列文物百余件。[9]

游览区
万寿山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
后山的景观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后湖中段两岸,是干隆帝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后山的建筑除谐趣园和霁清轩于光绪时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残缺不全,只能凭借断垣颓壁依稀辨认当年的规模。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一座园中园。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10]
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
东宫门
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干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11]
大戏楼
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12]
佛香阁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13]
排云殿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干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14]
智慧海
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15]
长廊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着。
清晏舫
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干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16]
画中游
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15]
听鹂馆
听鹂馆原是干隆皇帝为其母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咸丰十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听鹂馆饭庄是着名的宫廷菜系饭庄。[17]
宝云阁
铜亭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干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四面有菱花扇。虽为铜制,但完全按照木构架结构而做。东、南、西三面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门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帘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为内外二层。[18]
文昌阁
文昌院位于文昌阁之东,文昌院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文昌阁在颐和国昆明湖东堤北端。原是一座城关,为清漪园的园门之移动图片一。建于清干隆十五年(1750年),现存城楼为光绪时(1875-1908)重建。城头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19]
谐趣园
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干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干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15]
苏州街
苏州街又称“买卖街”。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乡——苏州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20]
后山后湖
后山后湖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有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5]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为镇压水患而设。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21]
铜牛与织女图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清干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干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耕织图),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颐和园里的耕织图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下干隆皇帝御题的“耕织图”石碑。解放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1998年底才被颐和园收回,并逐步按照原貌恢复建设,突出了“耕”与“织”的景题寓意。[22]

园藏文物
编辑
清漪园时期,干隆皇帝对文玩多有搜罗,商周铜器、唐宋元明瓷玉及书画很多,当时着录的陈设达四万余件,清廷内务府专门设立《陈设清册》,建档管理。
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国力转衰,清漪园陈设有所裁撤,至咸丰五年(1855)时实有陈设三万七千五百八十三件。咸丰千年(1860),包括清漪园在内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园林,皆遭英法联军野蛮焚掠。据英法联军劫掠后的清册载,清漪园各处陈设物品只剩有五百三十件,而且多残破不整。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浩劫,园藏文物又被毁掠一空。1902年,慈禧再次修复颐和园并大力充实园内陈设。
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园藏文物计有四万余件,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书画、古籍、珐琅、钟表、竹器、乐器、根雕、杂项等,几乎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并有不少外国文物;从价值上看,国家级文物有二万余件,其中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牺尊、缂丝长轴佛像图等国宝级珍品。[23]

公园管理
编辑

科研科技
截至2005年,颐和园参与局级、中心级课题多项,其中7项获得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皇家园林建筑装饰纹样的研究(包括砖雕纹样、彩画纹样、石雕、木雕、木装修)》课题,砖雕纹样1999年获园林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课题成果出版图书《颐和园砖雕艺术》,《颐和园建筑彩画历史信息的研究与保护》课题成果出版图书《颐和园建筑彩画艺术》。[24]
课题名称 主持单位 课题名称 主持单位
颐和园建筑彩画历史信息的研究与保护 颐和园设计室 中关村海淀科学城建设中的世界遗产——颐和园保护问题研究 颐和园供配电及煤改电工程
城市绿地地被植物开发应用 颐和园管理处 古柳新型树体保护和修补技术 颐和园园林部
特殊条件下大规格苗木栽植及养护技术的探讨 颐和园园林部 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保护的研究 颐和园文物部
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与听鹂馆戏台声学测量及分析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颐和园文物部 皇家园林建筑装饰纹样的研究 颐和园
颐和园冷季型草坪建植管理模式研究 颐和园 关于恢复清漪园时期绿化布局的探讨 颐和园
关于古树濒危原因的初探 颐和园 颐和园计算机网络与图文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 颐和园办公室
北京地区桂花露地越冬的研究 颐和园园林部 以昆明湖底沉积物探讨北京西山地区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 中国地矿部、颐和园管理处

公园出版
截至2013年,《颐和园杂志》已推出第9期,推出的其余书籍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历史、文化等。[25]
《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颐和园志 》 《颐和园杂志》
《颐和园建园250周年纪念文集》
《颐和园排云殿佛香阁长廊大修实录》

《颐和园建筑彩画艺术》
《颐和园文物菁华》 《颐和园志》 《颐和园砖雕艺术》
《颐和园导览》 《名人情系颐和园》 《颐和园文化研究》 《明清家具》
《颐和园趣闻》 《颐和园研究论文集》 《无双风月—图鉴干隆颐和园生活》
《颐和园古典园林夜景照明技术研究》
《清代皇帝咏万寿山清漪园风景诗》 《胡博华士绘慈禧油画像:历史与修复》 《仁和万寿—干隆诞辰三百年颐和园珍宝展》

遗产保护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颐和园于1987年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颐和园如下: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18]

文化活动
编辑
●活动名称:清代古籍展
活动内容:共展出50部清代宫廷藏书,这些书籍曾藏于清代帝王办理朝政的仁寿殿的北配殿,为经籍史着、方舆图志、农医术数、诗文杂录、御制鸿章等五部分,从儒家经典、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农业、医学、天文、算术等科技书籍、文学艺术以及御用书籍为游客介绍皇家内院的宫廷藏书。
●活动名称:颐和园生态效益评价与低碳生活
活动内容:
1、爱护环境节能减排游客签名活动。
2、活动现场为游客演示碳排放测试
●活动名称:第三届两梅展
活动内容:宣传颐和园传统特色花卉,向广大游客展示树形优美的梅花、腊梅盆景,节日期间为游客增添文化活动场所。
●活动名称:“颐和秋韵”桂花文化展
相关内容:
1、菊花等新优品种特色花缸展示。
2、菊花及秋季特色盆景展示。
3、“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科技成果展示。
●活动名称:“庆演昌辰”慈禧与德和园演剧文物展
活动内容:展出来自故宫、颐和园、中央美院美术馆、国家图书馆、第一历史档案馆的128件精美展品,解读慈禧和德和园大戏楼为背景的国粹京剧发展史。展品主要包括升平署的木印、档案,伶人使用的衣箱、道具、腰牌、照门、戏服,德和园大戏楼的图纸、模型,京剧在宫廷中发展到高峰期的图册、剧本等。[26]

历史事件
编辑
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光绪十六年(1890),在颐和园东宫门外右侧建一小型发电厂,称“颐和园电灯公所”,供给颐和园电灯照明。该所与城内“西苑电灯公所”同为北京最早的发电设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西苑、颐和园电灯公所两套发电机组及电灯设备均被毁坏。1902年,清政府筹银12.49万两重修西苑与颐和园两处电力设施。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苑电灯公所恢复发电;同年五月,电灯重新在颐和园亮了起来。[27]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八日(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命康在总署章京上行走,并许其专折奏事。自四月二十三日宣布变法后,光绪帝曾连赴颐和园12 次,召见维新派人士,筹划变法事宜。八月初四日(9月19 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两天后,她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失败。在变法期间(6月至9月间),慈禧一直住在颐和园。颐和园成为守旧派反对变法、准备政变的中枢。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8月15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经颐和园出逃。七月二十五日(8月19日),俄国军队首先侵占颐和园。以后,日、英、意军又相继占据。颐和园在被占期间,所存珍宝被侵略者抢掠一空,不少建筑再遭焚毁。
1914年,颐和园曾作为溥仪私产对外开放。
1927年6月2日,中国近代着名学者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28]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正式接收管理,成为国家公园正式对外开放。[29]

旅游信息
编辑
开放时间
旺季(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
大门开放时间:6:30——18:00
园中园开放时间:8:30——17:00
静园时间为:20:00
淡季(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大门开放时间:7:00——17: 00
园中园开放时间:9:00——16:00
静园时间为:19:00[30]
门票信息
颐和园门票:30元/张(旺季),20元/张(淡季),有半价票。
颐和园联票:60元/张(旺季),50元/张(淡季),没有半价票。
颐和园联票包括颐和园门票和园中园门票(园中园包括文昌院、德和园、佛香阁和苏州街)。
旺季时间 :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淡季时间: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31]

全景图去网络地图查看全景>>

拍摄日期: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三山五园

国家级旅游景区

北京市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
1. 颐和园历史概况 .中国文物网[引用日期2014-04-2]
2. 北京十大中秋赏月胜地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引用日期2014-03-26]
3. 热点聚焦:解密颐和园佛头为何被斩首?【2】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4-03-26]
4. 颐和园焚毁经过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4-03-16]
5. 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4-03-29]
6. 仁寿殿陈设 .颐和园官网[引用日期2014-05-4]
7. 颐和园景点推荐:乐寿堂 .新浪旅游[引用日期2014-03-29]
8. 玉澜堂陈设 .颐和园官网[引用日期2014-05-3]
9. 宜芸馆陈设 .颐和园官网[引用日期2014-05-4]

7. 颐和园后湖神树是什么树

颐和园后湖神树是枫树。

颐和园最火的神仙树,整棵树散发着极致绚烂的色彩,拍照真心太美了。树干垂垂的向后湖水面伸展,阳光洒下来水面金闪闪的,蓝天倒影在水面上非常赏心悦目。建议拍摄时间11:00~15:00。

相关信息:

由北宫门进来的路线,会先经过红木桥。在红桥上拍摄,背景是湖面和两岸的色彩斑斓的叶子,或在红桥下的金叶树下拍,中午12点左右的光线透过树叶特别柔和。

谐趣园是颐和园的园中园,颐和园大而壮美,谐趣园小而精致。谐趣园是江南园林风格,一走进谐趣园,就静觉得心静如水,神清气爽。谐趣园内一步一景,垂柳迎风,小桥流水,庭院长廊,特别适合仙气飘飘的汉服拍摄。

8. 请问颐和园那都有什么花

颐和园的花品种繁多,迎春花,桃花,樱花,杏花,丁香,海棠,牡丹花,荷花,等等,还有很多小草花,春天到秋天都有很多品种的花,相信你去了一定会流连忘返。

9. 北京颐和园有什么优美的景色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一个风景迷人、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如今的北京也发展成为了一座优秀的旅游城市,各种古典建筑与园林深深获得游客们的青睐。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座皇家园林,就位于北京,而且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说起昆明湖,就不得不提湖面上的十七孔桥,这个十七孔桥也是中国桥梁建造史上的一个明珠。其特点就已经在名字上面显示出来了,一共有17个桥洞,尤其在冬日的时候可以见到“金光穿洞”的没美景。它横跨于南湖到与东堤之间,拥有卢沟桥与玉带桥两座桥的不同特点。除了十七孔桥,还有很多其他的历史古迹是值得一游的,不知道你有没有动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