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全国400座城市的夜晚是这样的(附炫酷灯光图)
汽车射出两道灯光,
把黑暗的公路,
变成光明的走廊。
——《夜行》
图1 车水马龙的三里屯夜晚,路边叫车的人们
夜色渐浓,华灯初上。结束了白天生活的A面,人们开始了夜晚生活的B面。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提升和城市化进程加剧,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时间上向更深的夜晚延续,成为不容忽视的生产力,被称为“夜间经济”。
夜间经济(night-time economy)一词源自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名词。在学界的共识是,夜间经济是现代城市业态之一,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所包含的经济文化活动,其业态囊括了晚间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休闲等等。
夜间经济需依靠交通支撑,据报道,上海市今年推出夏季周末及节假日地铁运营时间延长60分钟,希望借助“宝贵的1小时”增加商场营业额;去年伦敦地铁部分线路24小时运营,通宵地铁计划将为伦敦经济每年带来7700万英镑的收益。
出行使得夜间经济活动得以存续,也成为最显性的表现。一个城市的夜间出行越强烈,经济活动强度越大。下面,我们通过滴滴出行大数据,来分析中国城市的夜间出行情况。
400城群星闪耀
连成夜间出行“胡焕庸线”
首先,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用动态的、以人的活动为核心的方法来观察这一问题,我们通过滴滴出行的订单绘制了从白天到夜间的“群星闪耀”图。
图2 全国400城24小时出行热力变化
出行是一个城市人气集聚、夜生活活跃程度以及城市繁荣的表象,活跃的城市对人流吸引强,也往往经济更发达,产业更繁荣。 发光的蜘蛛网是都市圈,一个个亮斑是孤立的大城市,而一些缺乏人气的小城市、鬼城空城则在夜晚黯淡了许多。
将时间定格在18点,从图3中可以发现,东南半壁的活跃程度远超西北,最亮的地区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从辽宁起沿海各城市连起中国大陆绵延的海岸线。
图3 全国400城18:00点出行热力图
中部城市中郑州、武汉、长沙热度比较突出;到了西部,西安、成都、重庆夜间出行最为闪亮,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图2动图,即便到了22点后,内蒙古、甘肃、新疆和西藏还有不少城市依然在活跃;在东北地区,三个省会城市在夜晚各自孤独地闪亮着。
再将内陆主要城市相连,就成为一条夜间出行活跃的“胡焕庸线”,甚至向西向北有所突破,线的右侧囊括了更多城市。
移动互联技术使东西部的出行被拉平,就如新疆远离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中亚国际化大都市,乌鲁木齐的智能出行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相辅相成,出行需求以迅猛的势头增长着。
此前,学术界曾用NASA夜间灯光图来研究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较亮的夜间灯光照明与较高的GDP紧密相连,用一个地区灯光的卫星观测数据可以更为准确地揭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Chen&Nordhaus,2011; Henderson et al,,2012)。而通过夜间出行轨迹绘制的“灯光”,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4 夜间出行(22:00-06:00)占比最高的前十城市
从全国400城范围来看,根据滴滴出行大数据,夜间出行占比最高的前十个城市中,南方城市占了8个,这大概与南方一年四季气候温暖、夜生活种类丰富,及居民生活习惯息息相关;除此,沿海地区城市占了6个,海边城市食材丰富,居民大多有宵夜的习惯,再加之不少也是旅游城市,深夜的出行就非常活跃了。
从深夜不眠到日落而息,
你的家乡是哪一型?
接下来,我们选取了省会城市及其他订单排名靠前的共100个城市,从16:00—24:00,用不同颜色代表活动强度,绘制了夜间出行分布趋势图,从图5中可以看出,中国主要城市归为四种类型。
图5 中国主要城市夜间出行分布趋势(点击图片查看高清大图)
不夜城 ,活跃指数☆☆☆☆☆
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和部分珠三角及东部沿海城市(以佛山、东莞和厦门为代表),夜间出行极为活跃,具有明显的双高峰,除18:00左右的晚高峰外还会在21:00-22:00出现夜高峰。
22点之城 ,活跃指数☆☆☆☆
二线和三线城市为主,以武汉、福州和长沙等为代表,夜间出行较为活跃,虽然有明显的晚高峰,但22:00之前各时段的出行量均保持在较高水平。
夜深人静型 ,活跃指数☆☆☆
三四线城市为主,东部城市以无锡、烟台为主,中西部地区以泸州、绵阳和南充等为代表,出行高峰集中在18:00—19:00之间,夜间出行极不活跃。
日落而息型 ,活跃指数☆☆
这种类型以东北城市为主,16:00开始打车出行的活跃程度明显增加,在17:00-18:00之间达到高峰,夜间22:00以后的活跃程度极低,单位小时内的出行量不及高峰时段的1/5。
图6 典型城市分时段活动强度比较(点击图片查看高清大图)
不同城市类型也反应出这些城市的居民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情况。拿典型城市来说,哈尔滨是晚高峰最早的城市,17:00前进入高峰,东北城市冬季昼短夜长,全年都延续了这样的工作习惯,上班早下班也早,但晚高峰过后,就逐渐进入沉静期,在22:00后出行量就很少了。
晚高峰最晚的城市是乌鲁木齐,峰值出现在19:30,这大概受时差影响比较大,由于中国全境都采用北京时间(UTC+8)作为标准时,地处东六区的乌鲁木齐地当地时间会比北京时间延后两个小时。北京时间19:30相当于乌鲁木齐当地时间17:30,也是正常下班时间。
夜间出行最活跃的城市是北京, 18点,21点,22点都为出行高峰,在23:30后才慢慢降了下来;最不活跃的城市是九江,19:00点后出行量大幅下降;而丽江,是一个没有晚高峰只有夜高峰的城市,作为旅游城市,通勤的晚高峰消失了,一波波的游客高潮在夜晚又将古城点燃了。
同样是夜间出行,每个城市目的地的占比又各自不同,从中反应出的是城市性格和居民生活习惯。
图7 北京21:00-22:00目的地为住宅小区和消费场所的出行轨迹(蓝色代表住宅区,橙色代表休闲娱乐场所)
图8 广州21:00-22:00目的地为住宅小区和消费场所的出行轨迹(蓝色代表住宅区,橙色代表休闲娱乐场所)
在图7和图8中,蓝色代表目的地为住宅区的打车订单,橙色代表休闲娱乐的打车订单,拿北京和广州对比,可以看出,北京21:00后回家比例最高,大量的人从国贸、西二旗、望京几个中心向外涌出,北京的2000万人在为生活忙碌着;广州人夜间出行中消费场所远大于住宅小区,他们下班后更喜欢去休闲放松,生活工作两不误,广州1400万人在享受生活。
研究机构“伦敦中心”主任本·罗杰斯认为,人们的出行情况直接影响到了夜间经济的繁荣。 资料显示,北京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占白天的50%,重庆2/3以上的餐饮营业额是在夜间实现的,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间经济。
夜间活动受交通限制往往不能尽兴就得戛然而止,一到晚上10点后人们像担心午夜钟声敲响的灰姑娘一样担心错过末班车, 网约车此时就成为基础设施夜间的有力补充,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延长经济活动时间。
㈡ 河南郑州简介
郑州市,简称“郑”,是河南省会,地处华北平原南部,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下游。 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
郑州在3600年前,成为中国商代早期和中期都城,是商文明的发源地。全市各类文物古迹达100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43项。包括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黄帝故里、商城遗址等历史名胜。
郑州地处中国地理中心,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目前有汽车、装备制造、煤电铝、食品、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六大优势产业。
㈢ 郑州以前叫啥名字
郑州历史上的名称有:荥州、管州、荥阳郡、管城、故市、管城县、郑县。
1、隋文帝将北周时的荥州改名为郑州,从此,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
2、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郑州改称管州。
3、隋大业二年(606年),管州又复称郑州。
4、唐改郑州为荥阳郡。至758年,又取消荥阳郡名称,仍称郑州。
5、金贞佑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
6、清代,郑州为郑县。
7、1928年改郑县为郑州市。1931年撤市复改郑县。
8、194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军解放郑州,设郑州市。
郑州地处中国华中地区、黄河下游、中原腹地、河南中部偏北,位于黄河中下游和伏牛山脉东北翼向黄淮平原过渡的交接地带,西部高,东部低,中部高,东北低或东南低;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㈣ 河南的省会城市郑州,为什么会叫做郑州呢
郑州之所以叫做郑州,从很早很早之前就已经叫做郑州了。大概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还有秦国有关。
虽然郑州从战国时期就一直经历着坎坷,但是终于浴火重生。现在的河南郑州可是全国有名的旅游胜地之一。而且郑州的经济发展也是在快速的提升着,是现在国家重要的城市之一。郑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多美味,是一个忘返的地方。
㈤ 郑州为什么叫郑州
郑州是在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实行州、县二级制,将荥州改名为郑州,郑州作为州一级行政区名称而使用的。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在郑县城区设立郑州市,直属河南省领导。1953年2月,郑县撤消,其辖区划归郑州市及新郑、中牟2县。
郑州在历史上,夏、商、管、郑、韩建都于此,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郑州这片土地上;3600年前,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在此建都,至今中心城区依然保留着7公里长的商代城墙遗址。
(5)夜色郑州郑州图片上州什么扩展阅读: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重点支持的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
郑州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是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唯一的“双十字”中心,郑济、郑万、郑合、高铁郑州南站及配套工程开工建设,米字形高铁网加快成型。
㈥ 介绍简单介绍郑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
郑州的地理位置:郑州市位于中国华北平原南部、黄河下游,居河南省中部偏北,东接开封,西依洛阳,北临黄河与新乡、焦作相望,南部与许昌、平顶山接壤,全市东西长135-143公里,南北宽70-78公里,版图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郑州的历史: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郑州历史上曾五次为都,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
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郑州这片土地上。上古时代,郑州属九州中的豫州之域。
3600年前,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都城亳(今商丘)遭遇河决之害,遂将国都自亳(今商丘)西迁于嚣(亦作隞;今郑州商城遗址),商朝自此开始迁都。
公元前205年,刘邦进占洛阳后,改三川郡为河南郡,于郡内新置密、成皋(今荥阳市汜水镇)、故市(今郑州市区北15公里)、中牟等县,并将新郑、苑陵二县划入河南郡。
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建立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实行州、县二级制,并将荥州改名为郑州,郑州作为州一级行政区名称,开始用指于今郑州地区。
元初将新郑县划归郑州,郑州属汴梁路。至元二年(1265年),新郑、密县改属钧州,荥泽、原武划归开封府。郑州仅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4县。
清承明制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制,郑州在清代曾两次升为直隶州。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河南省行政区划分为4道、9府、1直隶厅、5直隶州、5散州和106县。郑州直隶州归属于开归陈许道。
1928年3月18日,河南省国民政府析郑县城区置郑州市。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13日撤销郑州市,仍为郑县。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在郑县城区设立郑州市,直属河南省领导。1953年2月,郑县撤消,其辖区划归郑州市及新郑、中牟2县。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市从此成为河南省省会。
㈦ 郑州市是什么省份
郑州市属于河南省,是河南省省会。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位于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34°58′。郑州地处中华腹地,史谓“天地之中”,古称商都,今谓绿城。1928年3月建市。1954年10月,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全市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601.77平方公里,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1055.2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73.4%。
郑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重点支持的六大遗址片区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会员城市。在华夏民族传统宇宙观中,郑州地区是“天地之中心”,自古以来就是文明交流的十字要冲,域内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7)夜色郑州郑州图片上州什么扩展阅读
历史沿革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全国统一将府及直隶厅、直隶州、散厅、散州治所皆改为县,郑州直隶州改称郑县,改开归陈许道为豫东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东道改称开封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4月,郑县辟为商端口。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全国废除道一级行政建制,实行省县两级制,郑县直属河南省管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18日,河南省国民政府析郑县城区置郑州市。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13日撤销郑州市,仍为郑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8月开始,国民党南京政府陆续在各省分区设置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代表省政府监督所辖各县、市。河南省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郑县、中牟、密县、新郑、广武、荥阳、开封等13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郑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底,全省改划为13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区的通许县划归第十二区,其余不变。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9月,河南全省改划为12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范围不变,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郑县移至新郑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重又迁回郑县。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在郑县城区设立郑州市,直属河南省领导。1953年2月,郑县撤消,其辖区划归郑州市及新郑、中牟2县。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市从此成为河南省省会。
㈧ 郑州有几个区
郑州有六个区,分别是: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管城回族区、惠济区、上街区。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史谓“天地之中”,古称商都,今谓绿城。1928年3月建市。1954年10月,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
截至2020年,辖6区5市1县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东新区、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人口1035.2万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647.59 平方公里(含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1077.75 平方公里,城镇化率74.6%。
(8)夜色郑州郑州图片上州什么扩展阅读
郑州的发展历史:
历史上, 夏、商、管、郑、韩建都于此,隋、唐、 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6000年前的大河村文化遗址是着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郑州这片土地上;3600年前,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在此建都,至今中心城区依然保留着7公里长的商代城墙遗址。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全国统一将府及直隶厅、直隶州、散厅、散州治所皆改为县,郑州直隶州改称郑县,改开归陈许道为豫东道。
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东道改称开封道。
民国十一年(1922年)4月,郑县辟为商端口。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全国废除到一级行政建制,实行省县两级制,郑县直属河南省管辖。
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18日,河南省国民政府析郑县城区置郑州市。
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13日撤销郑州市,仍为郑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8月开始,国民党南京政府陆续在各省分区设置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代表省政府监督所辖各县、市。河南省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郑县、中牟、密县、新郑、广武、荥阳、开封等13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郑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底,全省改划为13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区的通许县划归第十二区,其余不变。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9月,河南全省改划为12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范围不变,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郑县移至新郑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重又迁回郑县。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在郑县城区设立郑州市,直属河南省领导。1953年2月,郑县撤销,其辖区划归郑州市及新郑、中牟2县。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市从此成为河南省省会。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市从此成为河南省省会。
㈨ 郑州市区有几个区
截至2015年末,郑州市下辖6个市辖区,分别是:中原区 、二七区、管城区、金水区、上街区、惠济区。
(9)夜色郑州郑州图片上州什么扩展阅读
郑州市位于秦岭东段余脉、中国第二级地貌台阶与第三级地貌台阶的交接过渡地带。总的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呈阶梯状下降,由西部、西南部构造侵蚀中低山,逐渐下降过渡为构造剥蚀丘陵、黄土丘陵、倾斜(岗)平原和冲积平原,形成较为完整的地貌序列。
其中,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分别由嵩山、箕山组成,二者呈东西向近于平行地展布在西部中间地带和西南部边缘。嵩山地形标高一般500-1200米,相对高差30-600米,形成登封、新密与巩义、荥阳的自然分界,其最高峰玉寨山海拔1512.4米。箕山地形标高一般500-800米,相对高差200-400米,构成郑州市西南部边界;构造剥蚀丘陵位于中低山前部,地形标高200-500米,相对高差100-200米。
受地层岩性影响,一般灰岩及砂岩分布区常形成园山秃岭式的正地形,而页岩、泥岩分布区多形成相对低洼的负地形;黄土丘陵位于区内西北部、中北部地区,地形标高200-300米,相对高差30-150米,地面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
倾斜(岗)平原位于丘陵前面,近南北条带状展布在中部地区。地形标高100-150米,自西向东,纵向上从丘前到下游呈倾斜状,坡度一般3-10度,自南向北,横向上呈岗状相间的波状起伏形态;冲积平原广泛分布于东部地区,系黄河冲积形成,地势平坦,地面标高80-100米,由西北向东南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