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资讯 » 北冰洋有什么植物的图片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北冰洋有什么植物的图片

发布时间: 2022-10-16 04:59:43

A. 什么植物生长在北冰洋

北冰洋的植物主要是藻类,地衣、苔藓、绿藻和褐藻等等

B. 北冰洋有哪些资源

北冰洋虽然寒气逼人,还有漫长的极夜,不利于动植物的生长,但它并非是人们想象的寸草不长、生物绝迹的贫瘠之地。海岛上的植物主要以苔藓和地衣为主,南部岛屿上长有耐寒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动物以生活在海岛、浮冰和冰山上的白熊最着名,是北极的一大象征,其他还有海象、海豹、雪兔、北极狐、驯鹿和鲸鱼等。由于气温和水温都非常低,浮游生物少,因此鱼类的产量也不多,只有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因处在寒暖流交汇处,鱼类较多,盛产鲱鱼、鳕鱼,是世界着名渔场之一。夏季在西伯利亚沿岸一带鸟类很多,景象十分壮观。值得一提的是,北冰洋海域也有着相当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地球上尚待开发的资源宝库,尤其是巴伦支海、喀拉海、波弗特海和加拿大北部岛屿以及海峡等地,石油和天然气含量十分丰富,石油储量可能超过100亿吨。斯匹次卑尔岛的煤储量约80多亿吨,煤层厚、质量优、埋藏浅,苏联和挪威已联合进行开采,每年产煤量达100多万吨;格陵兰的马莫里克山的铁矿,储量20多亿吨,是不可多得的优质矿。此外,北冰洋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铬铁矿、铜、铅、锌、钼、钒、铀、钍、冰晶石等矿产资源,但大部都还未开采利用。在不久的将来,北冰洋很可能成为一座新的能源宝库。

C. 北极苔原的苔原植物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北极地区的这种植物群落,便被称之为苔原。
苔原是寒带植物的代表,它分布于北冰洋周围沿岸,在欧亚太陆北部和美洲北部占了很大的面积,形成一个环绕北极大致连续的地带。苔原南界的植物每年生长期约90天,北界的生长期仅仅20天,再向北,北冰洋腹地岛屿上的地衣每年只能生长1~2天,或根本不长,而持续保持冬眠直到某一个“好年头”到来。,极区的一些显花植物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例如30天,完成开花、结籽等繁殖周期,而另一些植物则能把繁殖周期延长到2~3年,今年开花明年结籽。可见与低纬度相同种属相比,这些植物在适应寒区环境的努力中要么尽量缩短,要么大大延长原有的生命周期。
苔原夏季的融冰土层不足50厘米,落叶松和针木却可顺利生长,因其根可深深扎入永冻层,为抵御狂风,都很矮小,有些甚至完全匍伏生长,如爬地柳(北极柳树)、黑鱼鳞松等。寒冷北极的树木生长得很慢,在泰加林与苔原交接地带,2米高的树木可能已超过300岁。苔原的许多地衣、苔藓,甚至显花植物在0℃以下的环境中照样可以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科学家发现某些地衣在-20℃时仍可生长,一些苔藓在-10℃时就能继续生长,甚至连山酸模、爬地杜鹃、冰川笆莨等显花植物亦能在-5℃时保持生长势头。
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低温,最暖月平均温度只有10℃或略高,最低温度则达-55℃。植物生长期每年只有2~4个月。在生长季节里,植物的根只能在地表大约仅30厘米的深度内自由伸展,30厘米以下则是坚如磐石的永久性冻土层。
苔原植被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能够适应北极特殊环境的生活特征。苔原多数的种为常绿植物。包括可贴地的针叶灌木,坚硬扁平的小灌木和灌木,石南型叶、叶缘卷曲的灌木。这些常绿植物在春季可以很快地进行光合作用,不必耗时形成新叶。北极多数值物矮小,许多植物紧贴地面匍匐生长,这是抗风、保温及减少植物蒸腾的适应手段。
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而且北极植物花的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型,以便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这对于开白色花的植物尤其重要。有些植物则能在开花期忍受冬季的寒冷,如北极辣根菜的花和幼小的果实在冬季有时被冻结了,但到春季解冻后则继续发育。
由于苔原地区地下形成永久冻土,仅在夏季,上面浅浅的土壤层才融化,植物的根便只好在此扎根。而且由于土壤的垂直排水能力很差,所以植物的根几乎是淹在水中,缺乏足够的氧气和营养,致使北极植物生长极其缓慢,如北极柳一年中枝条仅增长1~5毫米。一旦破坏了北极的生态环境,环境的恢复将是非常困难和漫长。
苔原夏季的融冰土层不足50厘米,落叶松和针木却可顺利生长,因其根可深深扎入永冻层,为抵御狂风,都很矮小,有些甚至完全匍伏生长,如爬地柳(北极柳树)、黑鱼鳞松等。寒冷北极的树木生长得很慢,在泰加林与苔原交接地带,2米高的树木可能已超过300岁。苔原的许多地衣、苔藓,甚至显花植物在0°C以下的环境中照样可以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科学家发现某些地衣在-20°C时仍可生长,一些苔藓在-10°C时还能继续生长,甚至连山酸模、爬地杜鹃、冰川笆莨等显花植物亦能在-5°C时保持生长势头。

D. 北极有什么植物只要植物名

如果你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转为优势,极地的这种植物群落,便被称之为苔原。苔原是寒带植物的代表,它分布于北冰洋周围沿岸,在欧亚大陆北部和美洲北部占了很大的面积,形成一个环绕北极大致连续的地带。 %D%A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低温,最暖月平均温度只有10℃或略高,最低温度则达-55℃。植物生长期每年只有2~4个月。在生长季节里,根只能在地表大约仅30厘米的深度内自主伸展,30厘米以下,则是坚如磐石的永久性冻土层。年降水量200~300毫米,且大约60%分布在夏季。由于蒸发量极低,故气候是湿润的。苔原地区风速很大,冬季的风速可达15~30米/秒。苔原的光照极特殊,夏季白昼很长,有好几个月太阳不落,冬季则是漫漫的极夜,几个月见不到阳光。 %D%A苔原多数的种类为常绿植物。包括可贴地的针叶灌木,如矮桧;坚硬扁平的小灌木和灌木,如越桔、酸果蔓;石南型叶、叶缘卷曲的灌木,如喇叭花、岩高兰以及紧贴地面的垫形小灌木。这些常绿植物在春季可以很快地进行光合作用,不必耗时形成新叶。 %D%A多数植物矮小,许多植物紧贴地面匍匐生长,这是抗风、保温及减少植物蒸腾的适当手段。例如极柳、弯桦为匍匐地型,高山葶苈为垫状植物。 %D%A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和花序,如勿忘草、罂粟、蝇子草的花色便鲜艳欲滴,而且北极植物花的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型,这可能与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有关,这对于开白色花的植物尤其重要。有些植物则能在开花期忍受冬季的寒冷,如北极辣根菜的花和幼小的果实在冬季有时被冻结了,但到春季解冻后则继续发育。 %D%A对北极植物而言,能在低温下保持生长是最重要的适应。由于地下形成永久冻土,仅在夏季,上面浅浅的土壤层才融化,植物的根便只好在此扎根。而且由于土壤的垂直排水能力很低,所以植物的根几乎淹在其中,缺乏足够的氧气和营养,致使其生长极其缓慢。如极柳一年中枝条仅增长1~5毫米;地衣在-20℃时仍能生长;一些苔藓在-10℃时也可继续生长;甚至连山酸模、爬地杜鹃、冰川毛茛显花植物在-5℃时也仍然能生长不止。 %D%A当你漫步在夏天的北极草原上,到处鲜花盛开、清香扑鼻,你自然会感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但你可曾想到,它们是生长在一层薄薄的泥土之上,而且在短短几十天之内必须完成生长、开花、结实,这样一个生命周期。当你想到这一点时,你自然会对它们的顽强更增添一层敬意。

E. 极地气候特点,有哪些动、植物

极地气候特点:常冬无夏,终年严寒。植物有苔藓,地衣;动物有企鹅、鳞虾、北极熊。

极地气候主要包括两种类型: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气温酷寒、降水稀少、风多而大。一般最热月平均气温都在0摄氏度以下,降水极少,甚至比许多沙漠地区还少,但由于蒸发量更小,小于降水量,因此可算是世界上降水最少的湿润区,每年大风天数平均都在200天以上。

苔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冰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及北半球的格陵兰岛等地区。极地气候是世界气候类型中最寒冷的气候,尤其是冰原气候。

(5)北冰洋有什么植物的图片扩展阅读:

南极洲和北冰洋以及环绕它们的洋面和陆地的寒冷气候。在北半球可以把树木生长的北界作为极地气候的南界。在北半球大部极地气候区为大陆环绕的永冻水域。

冬半年在极夜无太阳辐射。夏半年极昼期间终日太阳不落,但冰雪反射率强。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尚不足以融化冰雪,故夏温仍低。

分布在北美洲和亚欧大陆的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的一部分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中。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

年可能蒸散量小于35cm。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左右。其纬度位置已接近或位于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已很明显。

F. 北极&南极上长有什麽植物

南极最高等的植物就是地衣和苔藓了。那是因为南极大陆与世隔绝,而且陆地常年被冰雪覆盖,即是在短暂的南极夏季,也仅有5%的无冰雪覆盖地区,称为无冰区或白色沙漠的绿洲,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沿海地区。也由于南极的气候酷寒、干燥、风大、日照量极少、营养缺乏和生长季节很短等因素严重的制约了陆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致使南极没有花草树木和高等植物,而且较北极的植物种类和数量都少的多。所以,南极洲是地球上植物最稀少的地区。在南极大陆的沿海地带及其附近的岛屿上,最常见到的、且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的植物就是地衣和苔藓了。据南极生物学家长期研究统计,南极的低等植物中,有350多种地衣、370多种苔藓和130多种藻类。
北极的植物请看:
http://www.playchild.com.cn/Article/WTZB/zw/200612/1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