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十八般兵器,都是哪十八样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戈、镋、棍、槊、棒、矛、耙。
一、 刀
十八般兵器之一,九短九长之一,九短之首(刀)。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同时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刺的工具,与匕首合称亦为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其形状为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
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铜刀存世数量不多,体形均轻薄,最厚处仅0.35厘米,其形制粗分有短柄翘首刀、长柲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等数类。
二、长枪
长枪之物,由来最古,车战时代,将士利用长兵,弓矢之外,惟以矛为最适宜,故矛有丈八之称,枪之来,实始于此;惜当时虽为战斗之具,惟无一定使用之法;两阵相对,不过借此兵器,遥相击刺而已。相传枪实传自苗蛮,
枪谱载: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着,不论男女,都娴武艺,艺精者王,群众慴服,莫敢有违;故武吃氏之族,小儿五六岁,即令习武,孱弱不能军者,父母弃之,里人不与伍;其族尤以长枪法着,枪长七尺至八尺,金其锋而以木为柄,
舞动时,寒星点点,银光皪皪,泼水不能入,用以临敌,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枪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于此法于何时传入中原,则又各异其说,亦不必深究。总之枪法之起于武吃氏也,可以无疑。
三、剑
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
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候,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与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流传至今,仍为世人喜爱,亦以其光荣历史,深植人心,斯可历传不衰。
四、矛
矛为兵刃中最长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称;惟所谓丈八者,以周尺计之,合今之通用尺一丈四尺有奇;以此推之,则矛之由来,实在周代,或周代以前,来历亦甚悠久,惟当时战术未精,各种兵刃使用之法,亦极简单,非若后之武术,以繁取胜,以多矜奇也。
五、盾
盾,亦为古兵器,其发明也,较弓箭为后,且竟谓为因有弓箭之后,始有盾牌,亦无不可。弓箭之用,既能杀人于百步或数步之外,其利用较之长矛大戟,止能于对面取人者,固不可以同日语,而战争之时,利用之者,
日多一日,惟双方如用弓箭以为战,实不啻以命相搏,有智者出,知人之皮朋尤非战争之道,必也得一物以抵抗之,克制之,使箭失其效用,然后可以自护而取人;甲胄之坚,不足以御箭也,兵刃之利,不足以档箭也;于是乎盾牌之法尚矣。
六、斧
斧,与戈矛同时,亦为古仗之一。黄帝时即有斧銊之名,在当时非但用为兵器,抑且用为刑罚之具。刑书释名载:黄帝五刑,四曰斧銊。按五刑即甲兵、刀锯、钻凿、斧銊、鞭扑、是也。
由此推之,则斧之始于黄帝时也,其理甚明;惟当时并无所谓三十六法,对敌时不过乱砍乱劈而巳;迄汉时,南中蛮人创斧法,亦如枪法之创于武吃氏而流入中原者,惟始创者之为何人,则不可考据矣。
七、銊
銊为斧之由来,以时代论则为同时,以形式论亦正彷佛;书曰:“王左杖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见斧銊本无甚巨大之分当,惟銊与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径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为銊,此显见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
銊头较斧大三分之一,杆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故銊杆长于斧杆者亦尺六七寸;斧杆末端无钻,故三十六法中无点逗各法也;銊则亦如枪杆,末端有三尖之钻,以备匆忙时作点格之用;至其余之搆造,则完全与斧相同,重量亦彷佛。斧之与銊,亦犹枪之与矛,箭之与弩,形式之不同者,仅毫厘问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别,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并用也。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
八、戟
戟为古兵器之一,创于弓箭之后,形与戈略同,皆横刃也;旧说为直刃,不知何本?其所异于戈者,援略昂起,成斜出形,而内上亦有刃。古显贵之家,皆立戟于门,以示官勋,是则又以兵器而兼为仪仗矣。
其后又略变形式,援与柲之间,架以横梁,而援成反装之新月,形变横刃之内而为直刃之枪尖,且有架横梁于柲上,两面各作一倒装之半月形者,名之曰方天画戟;横梁之下,又装以铁制古钱或古锭,不知其何用,岂后人矜奇眩异,即兵器亦加以装饰耶?惟今日武器中所见之戟,皆用方天画戟之式,或单刃或双刃不一。至古戟则非但不可见,即图其形以示武师,或且瞠目而不能称其名,于是而叹古器之失传,古法之不可多得也。
九、鞭
鞭亦为短兵之一种,其由来与锏相同,惟锏必双用,鞭则有单双软硬之分;考诸古籍所载,大都系单鞭硬鞭;到了21世纪,则都重软鞭。
软鞭之制,不知起于何时?创自何人?至双鞭之法,疑后人因见于锏法双用,攻御并行之便利,故窃其法,易单为双。然鞭锏同为无刃之短兵,不过形式稍异;至若抡舞攻御之法,主力点既完全相同,自不能大异,彼创双鞭者,亦正见其矜奇眩世耳。
十、锏
锏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连把约长四尺,因形似简故名。锏无刃,每距六七寸有节者,名竹节锏;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锏;盖以形之不同而变更其名也。
考锏之由来,与剑为同时;至二十四法之出,则在秦汉以后,创自何人,亦不复可考;惟以短兵利于步战之故,后人多有习之者,即今南北拳家,类能娴之;亦正如单刀軮鞭之携带便利,可随身防护也。
十一、镐
挝(镐)亦为古兵杖之一,形式奇特,长一丈三尺,柄端安一大拳,拳握一笔,纯以铁制,其重量不亚于斧銊,旧式仪仗中时见之。此器大约赤始于周秦之世,非猛勇之将,不得其用也,到了21世纪,习此者,巳寥若晨星,盖古法失传矣。惟锤镋之法,皆脱胎于此,略能想象耳。嵩山拳叟李杰,曾从名武师真传,转辗传授,故北方健儿多能之者。
法只十五手,而各势不同,非若刀枪剑斧等法之有重复,意古人随势换法,并未加以组织耳;然按抡舞,亦并不觉其散漫无序,而每手换势,尤见其神化敏捷之妙;惟器重无锋,尃以猛攻见长,毫无含蓄之意,未始非微疵也;故力弱之人,决不宜用笔挝,因易迟钝而受算也。
十二、棍
殳(棍)之由来已久,古人山居穴处,不免为毒蛇猛兽之侵凌,又无锐兵利刃以御敌;山间树木丛杂,随处皆是,往往折之以为自卫之器;故别种兵器,或全用铁制,或铁器而以木为柄,惟殳则完全木质,且搆造亦异常简单,自首至尾,并无机括,不过一浑圆坚质之木杆耳;
于此可见古时各事之简单,而原人之无机械心也。殳长约一丈二尺,粗细不等,盖亦视人力而为标准者;其实多用檀枣栗桧等木为之,或取其坚实,或取其柔韧,总以不易损折者为上品;若白蜡杆等,后已嫌其太軮矣。
十三、叉
叉之由来,较各种兵器为后,宋元以前,初不见用诸战阵,或谓汉时蛮人,皆以此为利器;又谓叉为古时猎兽之器。如上说,则叉实创自南蛮;如后说,则叉创于猎户;孰是孰非,亦未能断定,始自何时,亦无从稽考,姑置不论。
十四、耙
耙头本为农具之一,并非兵器,乃神农之遗制;其来历亦甚悠久,与弓弩矛盾,无分前后,盖即今日农家用为翻盼米麦之具也。本用木质,其更为铁质而为兵器,则不知始于何时,因年代过远,实无从考究。虞喜志林载,贺齐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耙爪叉棍,咸取上材,此即古人用耙之明证,而亦见耙之在武艺中,为不可缺者也。
十五、锦绳套索
套索,不知始于何时,亦并非兵器,临阵时用者绝鲜,盖一寻常之绵绳,两端结作锤形,长约一丈二尺,搆造至为简单,用法亦止九势,为一种暗器,似飞镖袖箭之一类也;若用为架格攻击,则非所宜。
Ⅱ 马槊这种兵器长什么样
马槊,是槊的主要形态。中国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骑兵武器,是长矛的重型精品版。其他槊,还有步槊和冒称槊的杂槊等分类。基本上,说槊,即是所指马槊。
Ⅲ 矛戟是什么兵器图片
矛戟,古书中也称“棘”。是将戈和矛结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
Ⅳ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奇葩武器是什么样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军工科技的进步,很多优越的武器被制造出来可以直接用于杀伤敌人,许多老兵器被其替代。其实历史上也有性能良好的武器,只不过比较奇葩, 其中有一件是日本武士刀的克星。
1.龙头大铡刀:这是民间武士高手使用的武器,它的长度有1.5米左右,重量为6斤。其要与气功长拳组合使用,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大铡刀形制为龙头鱼尾,中间镂空,使用方式是双手握把,可以翻转劈、砍,攻防兼备,灵活性高。
2.判官笔:属暗器类,又称状元笔,是武术杂兵械之一。这把武器看起来是有点奇葩,外形锻造成笔的样子,头尖细,柄把粗圆,中间还有一圆环,环套在手可以旋转。
形状比较接近峨眉刺。该笔约长有30厘米,前端稍重于后端,多以硬木或金属制成。而且判官笔共有四节,每一节长度七寸,一按机关,便可以一节一节的伸出来,主要用法有点、刺、戳等。威胁极大,不是武艺惊人之士难以躲避。
3.鸡刀镰:属心意拳门奇门兵刃,亦称捆花腰子。是枪和镰刀相结合。其大体可分为长柄和短柄。长柄镰多为单使,短柄镰多为双用。镰身微曲,下有椭圆形的銎孔用来装柄。外形看起来有点像鸡,主要用于守城战,小巧轻便,借力里钻,能攻能守,利于近战,是日本武士刀的克星。
5.子午鸳鸯钺:是由清代董海川所创,又叫“日月干坤剑”。该钺为短兵器演练所用,具有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价值。而且钺分一雄一雌,演练时开合交织,不即不离,酷似鸳鸯,故名“子午鸳鸯钺”。
Ⅳ 古代的十八般兵器分别是什么,战场上真的会用到它们呢
中国对传统兵器有个说法,就是“十八般兵器”,后来还延伸为“十八般武艺”,指精通这十八般兵器的功夫。这十八般兵器有多种说法,一般来说是: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在曲艺界我们还可以经常听到另一种说法,不过是大同小异。那就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
这么多的武器,主要是个人进行习武健身之用。在单打独斗上,每样兵器都能够发挥各种独特的作用。但是,到了战场上,就要受到战场条件的制约了。有些兵器虽然在战场上流行一时,但是,由于战场条件的改变,也会慢慢的淘汰掉。
随着剑的退出,刀代替了剑的地位,成为战场的主宰。刀后来发展出很多的式样,比如在唐代,陌刀称王。步兵持有,可以克制骑兵。后来我国的唐刀传到日本,成为日本模仿的对象,发展出了现代的日本刀。
而枪也一样,枪也随着岁月慢慢的变化。从戈到矛,从矛到枪,历经的漫长的进化,才成为现在的样子。枪号称兵器之王,可攻可守,是战场不可或缺的兵器。枪中的马槊曾经是唐军骑兵致胜的法宝。
随着重型盔甲的流行,重型具装骑兵成为战场主力。为了对抗这种兵种,钝型武器也随着发展起来。锤、鞭和锏成为流行的武器。在宋朝,为了对抗金国的骑兵,宋军发展出了大斧,下砍马腿,上砍骑兵,在战场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随着现代兵器的发展,古代的绝大多数武器都退出了战场。这些武器大多成为人民健身的器材。但是,在古代漫长岁月中,它们发挥的作用是不应该被我们所忘记的。
Ⅵ 战国时期士兵使用的兵器是什么样的
战国时期诸国林立,各国所使用的兵器也不尽相同,兵器的种类有很多,主要有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这些都是战国中各国出现过且使用过的兵器。但是这其中最主要使用的兵器是剑、矛、戟、弓、弩。
但是也有特殊的军队穿着特殊的衣服用着特殊的武器,比如说当时的赵国,赵国由于毗邻边境,经常和胡人作战,所以为了应对胡人,就有一支特殊训练的精锐军队,叫做魏武卒。魏武身着精锐重甲 ,左手持盾 ,右手握矛 ,腰上配剑, 另背重弩和箭矢,是很稀罕的精锐部队。各国有些国家也有这样的精锐,武器配备很完整,但是这样的军队数量在总数中占比很小。
Ⅶ 同样都是长兵器,有谁知道枪、戟、矛和槊的区别是什么
矛、枪、戟、槊的区别是枪头不同。
矛,头扁平,像一把短剑,大型长杆型兵器,有一定的挥砍功能。主要技法有挑、刺、劈、砍等。主要用于防守待攻。
(7)兵器是什么样子的图片扩展阅读:
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
枪是矛的升级版,长度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杆有软硬之分,带缨或无缨;枪种类多,常见的有红缨枪、实战枪、白蜡枪、花枪和戏剧枪等长枪。在十八般武艺中比较难学,不易掌握,俗语:“年棍,月刀,久练枪”。
槊,(又可写作矟)中国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骑兵武器,是长矛的重型精品版。槊起源于汉朝,兴起于骑兵为主的战争朝代,即:魏晋-隋唐。这一时期骑兵是争霸天下的决定性力量,重装骑兵对决促进了装甲与武器的发展,这个环境造就了中国甲骑具装骑兵的武器与装甲的发展高峰。
戟,古书中也称“棘”。是将戈和矛结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戟在商代即已出现,西周时也有用于作战的,但是不普遍。到了春秋时期,戟已成为常用兵器之一。
网络——矛
网络——枪
网络——槊
网络——戟
Ⅷ 古代兵器朔是什么样子的有图采纳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因为争夺权力跟生存爆发过不少的战争。在这些战争当中自然出现过不少的兵器,有不少的兵器在历史上留下非常浓重的一笔,其中比较出名的武器就是刀、枪、剑、镗、棍、朔、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这十八般兵器。
由于槊这种武器通常情况下越重越好,当时的工匠要花费好多年的时间才能打造一个出来,所以造价非常昂贵。除此之外,槊在当时还是一个身份的象征,只要那些需要领兵作战的门阀贵族才会佩戴这样的武器,槊因此在当时基本都是身份的象征。
Ⅸ 古代长兵器中的枪、矛、槊、有什么区别,长度都一样吗
矛、枪、槊三种兵器都是长柄武器,明显的区别在于:
矛的使用最早,头尖两侧开刃,尾部有倒刺,跟箭支头部挺相似,拔出时会增加二次伤害。没有带缨,而且往往有时候用于投掷。
枪是矛的沿化后的兵器,头尖两则有开刃的尖刺突出,成棱型,增加伤口面积。刺穿敌人后,以免带出的血雾飞溅到眼部,都配以缨子,可以沾住飞血。
槊也是矛的演化的武器,主要用于马战,也叫马槊。为了冲锋突刺时的强度,槊身设计比较长,可以有效贯穿敌人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