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资讯 » 小水滴变成霜什么图片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小水滴变成霜什么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1-17 00:38:36

① 云、雨、雾、霜、露、雪、雹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怎么画(物理)

示意图如下:

云:白天气温较高,地表水大量蒸发,因此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这时候水蒸气上升到冷的高空以后,一部分液化成为小水滴,一部分凝华成小冰晶,天空中的云就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液化以及凝华)

雨:当云越聚越多,越聚越厚的时候,就要开始下落,在下落过程当中随着温度升高,云中的小冰晶熔化成小水滴,与云中原有的小水滴一起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熔化)

雾:空气中如果有较多的浮尘,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和浮尘一起漂浮在空气中,这就是雾。(液化)

露:天气较热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它们的表面,这就是露。(液化)

雪:当水蒸气上升到很冷的高空时,水蒸气凝华成六角形的冰花,冰花聚集在一起,形成雪片或者雪团降落下来,这就是雪。(凝华)

霜:夜晚,气温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到地面上冷的物体,凝华为固态小颗粒附在物体上,这就是霜。(凝华)

冰雹:是在对流云中形成,当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若随着高度增加温度继续降低,达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水滴就凝固成冰粒,在它上升运动过程中,并会吸附其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长大,直到其重量无法为上升气流所承载时即往下降;

当其降落至较高温度区时,其表面会熔化成水,同时亦会吸附周围之小水滴,此时若又遇强大之上升气流再被抬升,其表面则又凝固成冰;

如此反复进行如滚雪球般其体积越来越大,直到它的重力大于气流升力与空气之浮力之和,即往下降落,若达地面时未熔化成水仍呈固态冰粒者称为冰雹。(凝固)

(1)小水滴变成霜什么图片扩展阅读

注意的是,对于任何物质来说,任何一种末态其实都可以由两种初态变化而来的!比如某物质的末态如果是液态,那么该物质的初态可以是固态也可以是气态,如果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则为熔化,如果从气态变为液态,则为液化!

水的固态形式有两种:霜和雪。但它们形成的机理是不同的,霜在晴朗的夜晚才能形成,气温低到0度以下,当晚也没有刮大风,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凝结成小颗粒,呈白色,那就是霜。

以河边和潮湿洼地较多,这是因为那些地方水蒸气更多,气温更低的原故。霜期农作物一般停止生长,有的农作物会被冻死,应该采取措施,比如用烟熏,在农物上面盖薄膜保暖。

② 水变成汽、雨、雪、雹子,霜的过程

1、汽:大气中的水汽来源于下垫面,包括水面、潮湿物体表面、植物叶面的蒸发。

2、雨: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3、雪:在混合云中,由于冰水共存使冰晶不断凝华增大,成为雪花。当云下气温低于 0℃时,雪花可以一直落到地面而形成降雪。

4、冰雹: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汽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此时相对湿度为100%,当遇到冷空气则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热带雨)或冰晶(中纬度雨),

越来越大,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的水汽过饱和,于是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

5、霜: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其温度降到露点以下,即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会有水汽的凝结。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 0℃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如果露点温度在 0℃以下,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称为霜。

③ 天气预报中雾和霜的图标是什么呢

天气预报中雾和霜的图标如图所示: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

晴:天空云量不足3成。

阴:天空云量占9成或以上。

雾:近地面空中浮游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水平能见度下降到1公里以内,影响交通运输。

小雨:日降水量不足10毫米。

大雨:日降水量25.0—49.9毫米。

雷阵雨:忽下忽停并伴有电闪雷鸣的阵性降水。

冰雹:小雹核随着积雨云中激烈的垂直运动,反复上升凝结下降融化,成长为透明层相间的小冰块降落,对农作物有影响。

冻雨:雨滴冻结在低于0℃的物体表面的地面上,又称雨淞(由雾滴冻结的,称雾凇),常坠断电线,使路面结冰,影响通信、供电、交通等。

雨夹雪:近地面气温略高于0℃,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小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不足2.5毫米。

中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2.6-4.9毫米。

大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达到或超过5.0毫米。

霜冻:温度低于0℃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

低压槽和高压脊:呈波动状的高空西风气流上,波谷对应着低压槽,槽前暖空气活跃,多雨雪天气,槽后冷空气控制,多大风降温天气;波峰与高压脊对应,天空晴朗。

冷锋和暖锋:冷锋即冷空气的前锋,在冷、暖气团交界处、冷空气向暖空气推进。冷锋上多风雨激烈的天气,锋后多大风降温天气;反之为暖锋,锋上多阴雨天气、锋后转多云和晴天,气温回升。

大风:用风矢表示,有风向杆和风羽组成。风向杆指风的来向,有8个方位。风羽由3,4个短划和三角表示大风的风力,垂直在风向杆末端的右侧(北半球)。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天气网-天气图例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天气预报

④ 小水滴还可以变成什么

小水滴还可以变成云雨雾露雹霜雪。

1、云的形成

空气里总是含有水蒸气的。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就要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就形成了天空中的云。

2、雨的形成

在一定条件下,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越来越重,当空气的浮力不再能支持它们时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雨水是农作物的必要饮料,但降雨时间、雨量和降雨强度等必须适当,否则将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3、雹的形成

如果雨在下落时,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便会凝固成小冰块,下降时,表面部分可能熔化,如遇上升气流,又会被带到上层,再结成一层冰壳,如此上下翻腾,小冰块就逐渐变大,形成冰雹。

4、雾的形成

白天气温较高,地球表面的水大量蒸发,空气中的水蒸气很多。黎明前在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草木、石块,便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这些物体上成为露珠。如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空气中的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凝结在浮尘物上,这就是雾。

5、霜的形成

地表面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物体,这些物体的温度若是在0℃以下,水蒸气就凝华成小冰晶,而成为白茫茫的霜。在结霜前后,可能发生霜冻现象。

6、霰的形成

在高空中,空气的温度低于0℃时,空中的水蒸气便会凝华成六角形的小冰晶。当它们足够大时,降落下来就是雪。有时降落下来的是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呈球形或圆锥形,叫做霰。

7、雪的形成

随着气温的变化,雪可以转化为雨,雨也可以转化为雪。雪是农作物非常需要的,土壤表面有了积雪,土壤的温度比较稳定,土壤内的水不易时冻时化,可使农作物的根部免受损害。而且当雪熔化后,能增加土壤中的水份,有利于来年的春耕播种。

⑤ 云、雨、雾、霜、露、雪、雹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怎么画(物理)

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所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

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的结果。太阳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旦水汽过饱和,水分子就会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云的外观。并且,云可以形成各种的形状,也因在天上的不同高度、形态而分为许多种。

云吸收从地面散发的热量,并将其逆辐射回地面,这有助于使地球保温。但是云同时也将太阳光直接反射回太空,这样便有降温作用。哪种作用占上风取决于云的形状和位置。

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充足;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着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汽化),再凝结(凝华)下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则多余的水汽就液化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华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我们所说的云就形成了。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⑥ 小水滴还会变成什么它是如何变化的

还会变成冰和水蒸气。

如果把小水滴加热,小水滴便会沸腾,迅速变成水蒸气了。水蒸气遇冷,又会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把小水滴冷却至摄氏零度的低温下,小水滴便会凝结成固态的冰块。冰块受了热,又会融化为液态的小水滴了。

水吸收热量,汽化成为水蒸气;水蒸气放出热量,分别凝华成冰或液化成为水;冰吸收热量,熔化成为水;水放热凝固成冰;冰吸热熔化成水。

(6)小水滴变成霜什么图片扩展阅读:

物质状态

物质的交互状态

我们通常能够直接看到和接触的物质状态,它以各种粒子形态为基本表现形式如电子、质子、中子等。这些物质粒子总是以相互作用的形式存在于宇宙之中并随宇宙的演化发生改变。

物质的辐射状态

物质的辐射状态在这里并不包括物质粒子辐射,这里所指的是电磁辐射。它以电磁能量为基本表现形式,其主要特性是能量的传播和参与物质的交互作用。其一是改变物质的运动状态即改变物质的动能,如分子的热运动。

其二是改变物质的能量状态,如原子的能级跃迁的能量改变。在电磁能量与物质相互作用中我们也可发现电磁能量即可被物质吸收也可发生折射和反射。高能电磁能量除以上的特性外它还可被分解为正反物质对,而正反物质相遇也可同时湮灭而转化为电磁能量。

暗物质状态

暗物质是我们未充分认知的领域。暗物质不以粒子形态出现,但它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当电荷移动时它表现出磁场特性并相互作用,移动电荷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的电磁作用状态产生了正反物质势垒,正反物质势垒反过来作用于移动电荷。但是正反物质势垒并未形成物质粒子,当撤去移动电荷时其势垒随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