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八仙过海中到底有几个女的
八仙过海中只有一位女性——何仙姑。
1、八仙过海简介
八仙过海是一种流传最广的中国民间传说。八仙分别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
后来,人们把这个典故用来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别能力而创造奇迹的事。
2、八仙介绍
八仙人物出处不一,时代不同。最初见于史籍且确有其人的,是初盛唐时道术之士张果。五代宋初,关于吕洞宾的仙话传说,流传甚盛,与道教内丹修炼法的传播相煽助,两宋之际即盛传“钟吕金丹道”。
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宣扬其教法,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传益广,内容益繁富。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称之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
“八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拥有不同的含意,直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钟离权(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
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
在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明《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取代张果老、何仙姑。
在民间,刘海(或作刘海蟾)虽然现代不在八仙当中,但在许多地区仍位于八仙之列。明《列仙全传》用刘海顶替了张果老,在江西某些地区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刘海代替汉钟离的,而台湾亦有用刘海替代蓝采和。
3、传说介绍
这天,八仙兴高采烈地来到蓬莱阁上聚会饮酒。八仙每人准备一道菜,以当地的大虾、海参、扇贝、海蟹、红螺、真鲷等海珍品为主要原料,加工了8个拼盘、8个热菜和1个热汤。
拼盘各自用自己的宝物拼成图案,造形生动别致,盘盘都有神话典故,不仅味道鲜美,还可观赏助兴;热菜烹饪更为精致,呈现蓬莱多处名胜景观,巧夺天工;热汤以八种海鲜加鸡汤制成,味道鲜美奇特。
酒至酣时,铁拐李意犹未尽,对众仙说:“都说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景致秀丽,我等何不去游玩、观赏?”众仙激情四溢,齐声附和。吕洞宾说:“我等既为仙人,今番渡海不得乘舟,只凭个人道法,意下如何?”
众仙听了,欣然赞同,一齐弃座动身而去。(另一说八仙赴王母娘娘蟠桃会归来。)八位仙人聚到海边,个个亮出了自己的法宝。逍遥闲散的汉钟离,把手中的芭蕉扇甩开扔到大海里,那扇子大如蒲席,他醉眼惺忪地跳到迎波踏浪的扇子上,悠哉游哉地向大海深处漂去。
清婉动人的何仙姑步其后尘,将荷花往海里一放,顿时红光四射,花像磨盘,仙姑亭亭玉立于荷花中间,风姿迷人。众仙谁也不甘落后。吟诗行侠的吕洞宾、倒骑毛驴的张果老、隐迹修道的曹国舅、振靴踏歌的蓝采和、巧夺造化的韩湘子、借尸还魂的铁拐李纷纷将宝物扔入海中。
瞬间,百舸争流,各显神通,逞雄镇海,悠然地遨游在万顷碧波之中。
八仙遨海,顿时海面如翻江倒海,滔天巨浪震动了东海龙王的宫殿。东海龙王急派虾兵蟹将出海查巡,方知是八仙各显其能,兴海所为。东海龙王恼羞成怒,率兵出来干涉。八仙据理力争,与之抗辩,东海龙王下令虾兵蟹将抢走蓝采和。
蓝采和不甘示弱,与之争斗,终因寡不敌众,被抓住关进龙宫。众仙见状大怒,个个奋勇上前厮杀,在海里打起一场恶战。众仙连斩东海龙王两个龙子,吓得虾兵蟹将魂飞魄散,屁滚尿流,纷纷败下阵来。
东海龙王怒不可遏,急忙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不制服众仙誓不罢休。于是四海龙王催动三江五湖四海之海水掀起惊天巨浪,杀气腾腾地直奔众仙而来。
正在一触即发之际,忽见金光闪烁,浊浪中闪出一条路来,原来曹国舅白云板天生具有避水神力,他怀抱云板在前开路,众仙在后紧紧跟随,任凭巨浪排山倒海,却奈何不了他们。四海龙王见此情景,十分恼火,又调动了四海兵将准备再战。
恰巧南海观音(一说如来佛)从此处经过(或说专门来调停),便喝住双方出面制止,东海龙王放出蓝采和。八仙拜别观音,各持宝物,乘风破浪、遨游而去。
(1)如何分辨八仙剪纸人物图片扩展阅读
1、何仙姑简介
何仙姑——八仙之一,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巧降及时雨。歙南 覆船山,十道石门内,有座何仙姑庙,传承千年,坐落在倒挂荷花的龙穴里面,因为她在这个荷花形里面羽化登仙的,隐喻二层意思。
一,倒挂,迎合 覆船 山的妙意(也称佛全山,山上全是佛),是佛光覆盖,普照的意思,二,荷花,佛的莲花座,佛生于莲,佛的空性,佛的根性。所以她的形象是手持荷花,是故雅称:“荷仙姑”。
相传,何仙姑于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位列八仙。
2、何仙姑身世
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者,就一定对关于“八仙”得故事与传说不会陌生,“八仙”是: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他们都是,勤修“正善明德”,成就神仙职位者。
八仙之中,有一位唯一的女性,就是何仙姑,相传于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位列八仙。
何仙姑是治世渡生得八仙之一,在华夏中国世界广有信众。西安建有八仙宫,在泰山王母池等处亦有香火。自唐宋以来,有关何仙姑与吕洞宾得事迹,载世颇多。
何仙姑在“八仙”中,是富于人情得女仙。因此,庙会活动——"何仙姑诞",各地庆者甚重,广州得增城庆祝诞期,是太阴历:三月初七,西安八仙宫得庆祝诞期则以四月初九为准——因地点不同而庆祝日期略有差异。
何仙姑得家乡与驻世来历,也有多地之说,有广东增城说,还有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种说法。说法不一,大概是因为一直以来,各地庆祝何仙姑诞辰者甚多,人们出于敬礼之情,因此常常将何仙姑当作本地家乡,灵应一方得长者仙师。
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安庆府志》《祁阳县志》《福建通志》《浙江通志》及《歙县志》等方志记载,在安徽桐城、祁门,福建武平,浙江昌化等地,都有"何仙姑"在当地治世渡生得灵迹仙踪。
《浙江通志》与《歙县志》中记载何仙姑,曾经于北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驻世教化一方。
《岫岩县志》记载,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韭菜沟千年圣地碧云山云霞古洞,也是上洞八仙何仙姑道场之一,当年何仙姑东游路过,仰慕美景,并在此采药炼丹修行济世渡人,取名云霞洞。
‘贰’ 八仙过海之八仙全传的全部图片(人物)
韩湘子{韩湘子}[郭晋安]http://i1.sinaimg.cn/ent/v/2008-04-08/.jpg
何晓云{何仙姑}[康华]http://i1.sinaimg.cn/ent/v/2008-04-08/.jpg
吕岩{吕洞宾}[何中华]http://i3.sinaimg.cn/ent/v/2008-04-08/.jpg
铁拐李{铁拐李}[吴岱融]http://i0.sinaimg.cn/ent/v/m/2008-12-17/.jpg
汉钟离{汉钟离}[施羽]http://i2.sinaimg.cn/ent/v/2008-04-08/.jpg
蓝采和{蓝采和}[毛林颖]http://i2.sinaimg.cn/ent/v/2008-04-08/.jpg
花龙{张果老}[陈大伟]http://i2.sinaimg.cn/ent/v/2008-04-08/.jpg
曹景休{曹国舅}[朱海飞]http://i0.sinaimg.cn/ent/v/2008-04-08/.jpg
张果{假张果老}[邵传勇]http://i0.sinaimg.cn/ent/v/2008-04-08/.jpg
补张艳彩:
http://hiphotos..com/luming1984/pic/item/84d0e4ee5ae635f0cf1b3e66.jpg
合影:
‘叁’ 八仙的八卦是如何排列组合的
八仙每个人物的特点如下:
1、铁拐李,以铁拐为足,铁属金,足在下属阴,属于兑金之象。
2、汉钟离,汉钟离性情猛悍,他的宝扇一扇则出火,火烧龙宫等皆汉钟离所为,属于离火之象。
3、吕洞宾,干卦纯阳,故称纯阳老祖,所用宝剑亦曰纯阳剑。吕洞宾与何仙姑依依不舍,这表示干坤相合之理,乾金之象。
4、何仙姑,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为柔土,欲与吕洞宾配成夫妇,属于坤土之象。
5、蓝采和,蓝采和手拿兰草,草本皆为柔木,属于巽木之象。
6、韩湘子,民间大旱,韩湘子为民众吹箫降雨,属于坎水之象。
7、曹国舅,他哥哥的灵魂附在他的身上为恶,他本人的灵魂囚禁于地下。地下乃土之位,他最后战胜邪恶,属于艮土之象。
8、张果老,位列正东,因张果老于月宫砍梭椤树,树本为刚木,以别于柔木,属于震木之象。
八仙的八卦方位:
吕洞宾属于乾金之象。干卦纯阳,故称纯阳老祖,所用宝剑亦曰纯阳剑。
铁拐李属于兑金之象,以铁拐为足,铁属金,足在下属阴,表示柔金之象,以别于乾刚之金。
何仙姑属于坤土之象,她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为柔土。
曹国舅属于艮土之象,传说其兄长地下的灵魂附于其身而为恶,将其本人的灵魂囚禁于地下。地下乃土之位,但为刚土,曹国舅最后通过与恶鬼的决斗,战胜邪恶,乃复其灵明,皆刚之象。
张果老属于震木之象,位列正东。因张果老于月宫砍梭椤树,树本为刚木,以别于柔木。
蓝采和属于巽木之象,手拿兰草,草本皆为柔木。
韩湘子属于坎水之象。小说中有民间大旱,韩湘子为民众吹箫降雨一节。
钟离权属于离火之象。他性情猛悍,宝扇一扇则出火,火烧龙宫等皆钟离权所为。
‘肆’ 沔阳雕花剪纸的剪纸特色
沔阳民间剪纸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在荆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众多的剪纸艺术行当中,沔阳剪纸以构图匀整均衡、剪刻并施、雕工纤细如同白描一般而独具一格。沔阳剪纸擅长表现神话故事,以及群众中所习见的、所向往的事物。其花色多种多样,如喜花、窗花、鞋花等。配合节日,人们把它用来装饰美化环境,显示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特色有:源流的历史性荆楚特色、技艺的传承性“江湖”特色、艺人的集中性地域特色、题材的寓意性水乡特色、“花样”的民俗性“妇孺”特色、实用的装饰性艺术特色等。
1、荆楚特色
传统的楚文化崇凤、尚赤。楚都——江陵县在秦家嘴楚墓地曾出土“虎座鸟悬鼓”15件,其图案由双虎、双凤一鼓组成。楚墓出土的丝织品上亦有不少凤纹。沔阳雕花剪纸多有凤凰为主体的花样,如丹凤朝阳、双凤朝阳、凤戏牡丹、双凤双喜、龙凤呈祥、凤凰展翅、龙凤双全、百鸟朝凤、龙飞凤舞、彩凤双飞、凤凰于舞(比喻婚姻美满、夫妻和睦)、凤凰来仪、凤友鸾交(比喻有情的青年男女结成夫妇)、鸾凤和鸣。剪纸中凤凰的姿态或亭亭玉立,或翘首挺立,或健步跨跃,或展翅高翔,表现出一种自信、向上、健美及生机勃勃的活力,其神态和造型,保持了楚文化的风格。沔阳剪纸,龙其是服饰剪纸多用红色花线刺绣。特别是婚俗剪纸中,全是红、大红色纸剪刻制成,能起到增添喜庆气氛作用,深受民众的喜爱,可见楚文化尚赤遗风之—斑。
2、宗教特色
“传统是文化是巫官文化,民间盛行巫风。” “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中充满了神奇色彩。因此,楚文化中各类艺品的装饰纹样,其题材里有大量神话、鬼怪之类的内容一一一”(《湖北民间美术探源》第2页,1987年8月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据《沔阳县志》载:唐代佛教流行沔阳;清末,全县有寺庙197座;1949年尚存149座。因此,人们常受迷信思想的束缚。结婚时,有照麒麟送子的剪纸贴于房内。若三年无生育,女人就要去庙里向观音菩萨求子,烧香化纸、叩头。回家后自己剪一个纸人(或者暗地里找剪纸艺人买一纸人),扎在裤腰带上,等到怀了孕之后,就将纸人烧掉。有的想生儿于,那么剪的纸人定显露出男性生殖器,以为如此才能如愿。沔阳县城东岳庙于民国年间修有阴曹地府阎王十殿。十殿中有入地狱、下油锅、过奈何桥、坐血湖池等数十祥恐怖的泥塑。今朝拜者毛骨悚然。因此,民间丧俗有妇人死后,家人给死者穿“一路一鹤”的绣花鞋,谓之“一缚一属,死了不过奈何(桥)。”据巫术者说,死人到阴间去的必由之路上有一座独木架成的又长又细的奈何桥。后人讲孝心,不让死者过这座危险的桥,特地做双“一蟾一鹤”的绣花鞋她穿。若是走天上,可架鹤;走水面可骑蟾。或在鞋上绣两条狗,中间放一个盆子,名曰“双狗喝血”。传说,妇女生儿女时,流出了许多污血。死后,阎王令她们把那些污血喝干净。后人为不让先人遭孽。于是用“双狗喝血”来相助。
3、水乡特色
沔阳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民国时期之沔阳地域总面积为4668平方公里,境内河流四通八达,湖泊星罗棋布。着名的湖泊有洪湖、大同湖、排湖等,全县湖水面积占总面积三分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沔阳人民对荷花、荷叶、莲蓬、藕、鱼虾、白鹤、翠鸟十分熟悉。因此,他们的剪纸中多有水乡动、植物和捕鱼、撒网、摘莲蓬、插秧、割谷等农事以及庆丰收的题材。蚌壳精和采莲船剪纸,也是人们最喜爱的传统内容。
4、工艺特色
沔阳剪纸与北方剪纸的组犷、奔放特色相反,显得精细入微。首先是它的构图丰满,运用“散点透视”,在平面上表现立体人物,点、线、面有机结合。刚柔相间、黑白对比、虚实相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因此人物形神兼备,重在以形传神,栩栩如生,线条流畅、圆润,阴刻、阳刻并用,镂空、留实惧佳。破工(俗称插刀)尤为精巧。艺人用雕刀在剪纸作品适当的部位,一刀一刀地插出放射形的图形来,或者以插刀走边,对人物的须发、服装,动物的禽羽、兽毛的纹式进行美化,具有浓厚的装饰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得民众喜受和专家的好评。
湖北艺术学院张朗教授曾于1959年在《湖北文化报》上,对沔阳剪纸《八仙》予以热情评价:“沔阳的八仙人物,是人们熟悉的优秀雕花,不论在构图上,人物动作及表情上,都是十分严谨,发挥了雕花剪纸艺术在表现人物上最大的特点,整幅的分量大致相等。镂空与留实安排得恰到好处,互相呼应衬托,刀锋与破工用得合适,一看就是江南雕花艺术风格,纤细柔和,装饰风格浓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以上这些特点与创作规律值得我们美术工作者学习的。”
5、江湖特色
沔阳剪纸的传承,多是师传徒、父传子、子传孙、兄传弟、母传女、姊传妹,如清末彭场窑湾村的剪纸艺人王丫环,他在彭场一带教的徒子徒孙,据不完全统计,就达30多人。
解放前夕,沔阳卖花样子的艺人就有100多人,他们自发组织了剪纸同业公会。每年八月十五做会,朝拜剪纸鼻祖西陵圣母一一轩辕黄帝的正妃嫘祖的牌位,并交流技艺和花祥新作,还要吃祭祀酒。相传轩辕黄帝的正妃嫘祖,是远古时代西陵氏部落中的一位勤劳、聪慧、俊俏的姑娘。她发明了植桑养蚕,被后世尊为“蚕神”。后来还发明了剪纸绣花。有一天,嫘祖野游,坐在树荫下歇凉。正午的阳光透过树林把花和叶影映在她的鞋尖上。
自感很美,于是她照这投影剪出花样,绣在鞋头上。绣花鞋经她一穿。宫蛾彩女都学剪影绣花,之后逐渐传至民间,流行于荆楚大地。沔阳剪纸艺人将西陵圣母的牌位供率在头人家的神柜上。岁岁中秋节祭祀、朝拜,成为沔阳江湖上剪纸艺人一年一度的盛会。
从江湖语言及行为看,亦有其规范和传承特色。如夹花样子的书包有十三页。这代表了清朝十三省;卖花样的箱子有五格抽屉,寓意为五湖四海。同时,艺人之间,还要说江湖行话:师兄师弟相遇,那是十分亲热的。若是遇到未曾从师的艺人,江湖上对他是轻视的。卖花样子的艺人走街串乡时,左肩背花样箱子,右手执贷郎鼓;鼓上有一面小锣.边走边摇拨浪鼓,鼓锣同响。进衬后,要打串乡的锣鼓谱点:“咚、咚”。紧接着打:“咚咚锵、咚咚锵,新姑娘出绣房,快来买花样,买花样。不买花样是个贱婆娘,贱婆娘!”回家途中摇货郎鼓,唱:“咚咚锵、咚咚锵,卖花样,转回乡,转回乡。”
沔阳昔日水患连年,艺人们以雕[刻)花样养家糊口,成为谋生的手段。还有长埫口镇石剅湾和彭场窑湾等地,田少劳力多,农民们为了补贴生活,有不少人农忙种地,农闲雕花样子卖。解放前夕彭场窑湾村五组有剪纸艺人80多名。长埫口石剅湾村和曾台村剪纸艺人均有—定数量。他们雕刻的花样,首先是从师傅那里接受的传统样本,其次是同行交换的,最主要的是自己创作的。他们自产自销,将作品变产品,由产品变商品。逐渐趋于专业化、职业化。解放后不久成立了沔阳县雕花工艺社,后来合并到仙桃工艺社,为雕花分部,承接省外贸出口剪纸的加工任务。
北方多女性剪纸,而沔阳是男雕女绣,雕刻剪纸的女性极少,凤毛麟角。剪纸艺人分布绝大多数在农村,城镇的剪纸能手极为罕见。
6、时代特色 旧时,沔阳绣花风气盛行,绣传统戏的服装,绣妇女、儿童的服饰。剪纸运用很广,在反抗封建统治的义举中,剪纸也曾发挥过作用。据《洪湖地名志》载:元末,着名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妻子潘金花曾在沔阳绣花堤(今属洪湖市),组织村姑们精绣义旗和义军服饰;大革命时期,沔阳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娄敏修之妻郭环珍依据剪纸图样,刺绣犁耕旗;中国共产党湖北沔阳工农革命军第五军于1928年元旦在沔西拖船端口成立时,由当地妇女绣了一面镰刀斧头的红旗。新中国成立后10多年依然绣花风行。艺人们配合当时党的中心运动,雕刻有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婚姻自主、勤俭持家、尊婆爱媳、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详为中用等新内容的花样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春拂大地,万物复芳,剪纸艺术喜获新生。凡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绣品和剪纸,应时而生。在花布、汗衫、背心上出现了印刷剪纸纹样,毛线衣上亦有织剪纸图案的。
衣食足,礼仪兴。小孩过周岁、10岁,老人做寿,旧社会多送绣品,而现在沔阳兴做生日圃匾。用五彩的吹塑纸制成。轻便美观,十分俏销。匾上有过生人的相片、姓名、出生年月、吉祥语和生肖图以及花边、角花等剪纸装饰。据统计,仅仙桃城区就有做生日匾的摊位不下百个,满足市内及周边县市城乡人民的需求。婚庆活动中,娶亲用的小轿车上和陪嫁品如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上也少不了红喜字;婚宴厅正面,多有悬挂巨幅红双喜剪纸图案。丧葬活动中,过去扎灵屋子,现在做的纸扎是两层的楼房,现代化的家具应有尽有。还有汽车、轮船、箱子等纸扎。每件纸扎上均有团花、角花、二方连续花边、单独纹样等剪纸装饰纹样。昔日的扎纸多用黄、蓝、黑、白四色.如今丧葬纸扎中的殿的绞样,五颜六色,富丽堂皇,这与当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艺人头脑中的反映不无关系。
‘伍’ 剪纸是宝贵的传统文化,它都有哪些寓意
我是春秋500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剪纸确实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的一种。从题材上可分为人物、动物、景物及花卉、组字等;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彩色、套色、衬色、拼色等若干种;从形式上分,有剪纸、刻纸、撕纸、烫纸和几种形式相结合等,多姿多彩。
剪纸作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不但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也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个珍贵品种。
大年三十儿,人们在原来贴好角花、边花这些辅花的窗户上,贴中心主花如《喜鹊报春》、《吉祥如意》、《岁岁平安》、《连年有余》、《事事如意》等各色各样的剪纸窗花。
窗花类型的剪纸,因受窗棂格布局大小的影响,普遍尺寸较小。为了避免窗花遮挡阳光,一般都剪得非常细腻,俗称“窗花要剪得单根细叶的”。各色各种形态的窗花与各种不同的窗户窗棂相互映衬,形成了独具我国民情的艺术氛围。
墙花是我国民居必不可少的形式,房子的主人常常把自己的生活向往剪出来,贴在墙围上或顶棚上,多为方形和圆形,也称“墙围花”或“顶棚花”。墙围花的整体造型为方形,顶棚花多数为圆形。
墙围花、顶棚花剪的尺寸篇幅都很大,表现的内容也很广泛,技法也比较复杂多变。墙围花因不受窗格的限制,比较自由,可大可小,剪纸的线条可以有大块的黑白对比。
灯花是专贴在灯笼上的剪纸,多为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题材。因为外形受所贴灯笼的形状制约,篇幅大小不一。
‘陆’ 八仙过海里的八仙都叫什么名字
1、铁拐李
铁拐李又称李铁拐,李凝阳,李洪水,李玄,是中国民间传说及道教中的八仙之首。相传名为李凝阳或李洪水,或名李玄,字拐儿,自号李孔目。
2、钟离权
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钟离权。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金真道奉为“正阳祖师”。
3、张果老
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
4、吕洞宾
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吕洞宾,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
5、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
6、蓝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蓝采和。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陆游《南唐书》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是唐末至五代时人。其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则光着脚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却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热气(《续仙传》)。
7、韩湘子
唐韩湘子,字清夫,是古代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中的八仙之一,擅吹洞箫,拜吕洞宾为师学道。道教音乐《天花引》,相传为韩湘子所作。由于韩愈排斥佛老而不惜死,故而佛教方面编造出大颠禅师化韩愈;而道教方面则造出了韩湘子度韩愈来抵消韩愈所带来的影响。
8、曹国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国舅,出现的时间最晚,流传的仙话也较少。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宋史》有传,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
‘柒’ 高密剪纸的艺术特点
首先,高密剪纸以精巧的构思见长,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且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造型稚拙粗犷而不呆板,夸张变形而不失真,粗犷中见清秀,稚拙中藏精巧,简约而不单调,质朴而灵秀,托在手上有一种扎人又爱不释手的感觉。既忠实于自然,又不拘泥于自然。有时则大胆地冲破常规,巧妙地运用独特手法,达到自己的创作目的。如:剪纸“笼上蝈蝈”。生活中的蝈蝈都是养在笼子里的,可高密剪纸艺人却独出心裁地将蝈蝈放了出来。一只看上去体重如牛的蝈蝈,用一双坚硬的后腿紧紧地钩在一只精细乖巧的笼子上,双须前伸,二目圆睁,宛如猛虎卧山岗。整幅画面,黑、白、灰对比强烈,笼子玲珑剔透,蝈蝈粗犷豪放,两者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充分体现了人们渴望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其次,高密剪纸造型稚拙,风格淳朴,线条刚劲挺拔,金石味很浓。
这是高密剪纸区别于其它剪纸品种的一个重要特征。“八仙”是全国剪纸艺人乐于表现的重要题材。高密剪纸“八仙”一改其它剪纸“八仙”的风格而独具特色。那象鱼纹、网纹一样的细线组成的金石一样挺拔而又轻柔的衣饰、那黑黑的脸膛上神情各异的人物形象,那浓重的衣、飘逸的云,构成了一幅幅出神入化的画面。既不象江南剪纸“八仙”那样玲珑剔透,纯以轻柔的细线、手绘式的五官来表现八仙人物;也不象河北剪纸“八仙”那样浓厚粗犷、以块为主、大面为黑、只求整体轮廓而无细部刻划;也不象山西剪纸“八仙”那样有刀劈斧凿之感。高密剪纸“八仙”有种巧夺天工、强烈醒目而又耐人寻味的美感。
第三,高密剪纸是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手法,块与线组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富有韵律感。
线条布局有种笔情墨趣,一把剪刀如一把笔,剪出的作品有割出去之挥运美。那长长的“老鼠娶亲”队伍,看上去似一幅国画长卷,浩浩荡荡,旗、牌、伞、扇、吹、打、乐、舞、笙、管、琴、箫,好不威风。远远看上去,对比强烈,形象分明。值得称道的是整个“老鼠娶亲”队伍的顺序全是按照民间习俗的结婚仪仗而排列的,这说明了民俗风情对高密剪纸风格所起的作用。
第四,高密剪纸在形象刻划上注重夸张而不失真。
在表现形式上,运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黑块和细线,善使锯齿纹和光滑面,有定规而不拘束,剪出了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如“霸王出世”,那凶猛的老虎,不再是虎视眈眈,而是一个充满母爱的形象,老虎温顺地侍候着刚出世的霸王,那虎仔却懂事地躲在母亲胸前,吸吮着自己母亲的乳汁。这种变凶恶为善良的美好向往和惊人的拟人手法,正是高密剪纸的独特风格所在。
‘捌’ 八仙是指哪八位神话人物
八仙是指的是: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张果)、吕洞宾(吕岩)、何仙姑(何琼)、蓝采和(许坚)、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
1、铁拐李又称李铁拐,李凝阳,李洪水,李玄,是中国民间传说及道教中的八仙之首。相传名为李凝阳或李洪水,或名李玄,字拐儿,自号李孔目。生卒年约公元前418-326年。
2、钟离权姓钟离,生卒年约(公元168.农历7月27日-256)东汉、魏晋时期人物,中国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神仙。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名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又号和谷子,汉咸阳人。
3、张果老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八仙之一,在中国民间有广泛影响。张果老(张果),他姓张名果,号通玄先生,受武则天和玄宗征召,御赐邢州五峰山(今邢台张果老山)。
4、吕洞宾,吕洞宾在八仙排行中虽不是“老大”,但是其影响却是其他七仙无法相匹的,汉钟离等七仙的专庙寥寥无几,而奉祀吕洞宾的吕祖庙、吕祖阁却成千上万遍布各地。
5、何仙姑——八仙之一,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巧降及时雨。歙南 覆船山,十道石门内,有座何仙姑庙,传承千年,坐落在倒挂荷花的龙穴里面,因为她在这个荷花形里面羽化登仙的。
6、蓝采和,真实姓名不详,或名许杰,字伯通,公元(615-760),是中国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唐朝人,在淮南道濠州钟离濠梁之上(今安徽凤阳)得道成仙(又说在青海出生,青海湖、昆仑山一带,诺木洪的黑风口是他的诞生地),出生于塘河古镇石龙门。
7、韩湘子,字清夫,唐代人,是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擅吹洞箫,拜吕洞宾为师学道,是八仙中风度翩翩的斯文公子,道教音乐《天花引》,相传为韩湘子所作。
8、曹国舅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出现最晚,在宋代就被内丹道收编为吕洞宾弟子,但是关于他的故事却迟至元明时期才出现于有关记载之中。
(8)如何分辨八仙剪纸人物图片扩展阅读
这天,八仙兴高采烈地来到蓬莱阁上聚会饮酒。八仙每人准备一道菜,以当地的大虾、海参、扇贝、海蟹、红螺、真鲷等海珍品为主要原料,加工了8个拼盘、8个热菜和1个热汤。拼盘各自用自己的宝物拼成图案,造形生动别致,盘盘都有神话典故,不仅味道鲜美,还可观赏助兴。
热菜烹饪更为精致,呈现蓬莱多处名胜景观,巧夺天工;热汤以八种海鲜加鸡汤制成,味道鲜美奇特。酒至酣时,铁拐李意犹未尽,对众仙说:“都说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景致秀丽,我等何不去游玩、观赏?”众仙激情四溢,齐声附和。
吕洞宾说:“我等既为仙人,今番渡海不得乘舟,只凭个人道法,意下如何?”众仙听了,欣然赞同,一齐弃座动身而去。(另一说八仙赴王母娘娘蟠桃会归来。)八位仙人聚到海边,个个亮出了自己的法宝。
八仙遨海,顿时海面如翻江倒海,滔天巨浪震动了东海龙王的宫殿。东海龙王急派虾兵蟹将出海查巡,方知是八仙各显其能,兴海所为。东海龙王恼羞成怒,率兵出来干涉。八仙据理力争,与之抗辩,东海龙王下令虾兵蟹将抢走蓝采和。
蓝采和不甘示弱,与之争斗,终因寡不敌众,被抓住关进龙宫。众仙见状大怒,个个奋勇上前厮杀,在海里打起一场恶战。众仙连斩东海龙王两个龙子,吓得虾兵蟹将魂飞魄散,屁滚尿流,纷纷败下阵来。
东海龙王怒不可遏,急忙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不制服众仙誓不罢休。于是四海龙王催动三江五湖四海之海水掀起惊天巨浪,杀气腾腾地直奔众仙而来。正在一触即发之际,忽见金光闪烁,浊浪中闪出一条路来,原来曹国舅白云板天生具有避水神力,他怀抱云板在前开路。
众仙在后紧紧跟随,任凭巨浪排山倒海,却奈何不了他们。四海龙王见此情景,十分恼火,又调动了四海兵将准备再战。恰巧南海观音(一说如来佛)从此处经过(或说专门来调停),便喝住双方出面制止,东海龙王放出蓝采和。八仙拜别观音,各持宝物,乘风破浪、遨游而去。
‘玖’ “八仙过海”是如何确定是“八仙”,而不是“七仙”
其实八仙中的八是有深刻的寓意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是有分阴阳一说,阳是偶数,阴是奇数,因为在古代是帝制的社会,男人有着主导的地位,所以一般使用名字都是以奇数为准,所以古时候称皇帝为九五之尊,再比如说神话七仙女。但是八不同有区别于前面的定义,因为八仙的神话人物其实是属于道教中人,而道教中主导的是八卦学说,在传说中是神王伏羲画八卦,将世间万物分为八个不同的事物。
因为八仙都是出现是凡人之躯,只是后面的因果事由,使得他们修成正果,位列仙班,对古代的还百姓是最有带入感,而且是接地气的,所以民间传说又将八位分别定义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八个这个属性。
八仙的形象在不同的时期会有所区别,在人物上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在作品中《东游记》因为其名气程度,使得当时的人基本认定八仙就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八人。
‘拾’ 八仙过海中的八仙分别指哪八个人
即铁拐李(李铁拐)、汉钟离(钟离汉)、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人。在传说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铁拐李有铁杖,汉锺离有鼓,张果老有纸叠驴,吕洞宾有长剑及箫管,何仙姑有竹罩、韩湘子有花篮、曹国舅有玉版,蓝采和有大拍板。他们随身所携带的法器各有妙用。
(10)如何分辨八仙剪纸人物图片扩展阅读:
八仙的传说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种说法。
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汉淮南王刘安着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药,后世传其为仙,淮南八仙之说可能附会此事而起。五代时道士作画幅为蜀中八仙,所画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唐朝杜甫写的《饮中八仙歌》,指的是李白、贺知章等八位能诗善饮的文人学士。今之所谓八仙,大约形成于元代,但人物不尽相同。
至明代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铁拐李等八仙过海的故事日渐流传,八仙人物也在流传中稳定下来。正式定型为汉钟离(或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八仙人物出处不一,时代不同。最初见于史籍且确有其人的,是初盛唐时道术之士张果。
五代宋初,关于吕洞宾的仙话传说,流传甚盛,与道教内丹修炼法的传播相煽助,两宋之际即盛传“钟吕金丹道”。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中国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宣扬其教法,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中国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传益广,内容益繁富。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称之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
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明《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取代张果老、何仙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