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资讯 » 神秘土堆图片大全是什么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神秘土堆图片大全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2-07 02:28:50

‘壹’ 山西农村有一神奇土堆,千年来从不积雪,专家挖开后发现了什么

中国有着整整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个朝代距离近代的时间越近,我们也就更容易发现、挖掘那个朝代的历史风貌。不过,考古作业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考古专家们需要搜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要经历无数次的现场勘察,往往才能一睹历史文物的真容。而且,很多时候,当考古专家们听到一些消息,赶往现场,以为能有新的发现,常常一无所获。所以,想要挖掘出历史古迹、历史文物,并不单单需要相当专业的考古知识,还需要专家们有足够的运气。

如今,占地总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的马村的砖雕墓已经被开发成了山西省金墓博物馆,每天都有来来往往的游客前来一睹千年前的建筑,透过砖雕的精美建筑,现世的我们可以一窥宋金时期人们的生活碎片,重温昔日的精彩。

‘贰’ 三星堆遗址在哪里(神秘的三星堆到底埋葬了多少传奇)

华夏文明过往的印象是中原一家独大的“月朗星稀”格局,但是华夏文明自古以来就是包容的风格,有学者就说 华夏文明其实是“满天星斗”的格局,是多种文明一起缔造了华夏文明。

图片来源于三星堆博物馆

对这个“满天星斗”说法强有力的支持就是 三星堆遗址

01

什么是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位于 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 ,分布面积大约12平方公里,三星堆的顶部原有起伏相连的三个土堆,宽10米左右,因与马牧河北岸的月亮湾台地隔河相望,清嘉庆《汉州志·山川志》中有“三星伴月”的美称。

图片来源于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遗址于 1929年 被无意中发现, 1931年 进行了首次发掘,但是受条件所限,在持续了十几天、出土了600多件玉器和陶器之后就结束了,此后发掘工作就一直处于停顿状态,直到 1986年 春天发掘出一号、二 号祭祀坑,才终于让三星堆在沉睡数千年之后, 成为了震惊世人的世界级考古大发现

02

三星堆都有哪些惊世骇俗的宝藏

在已经出土的上千件珍贵的文物都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可以称为 中国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

其中,有高2.62米的 青铜大立人 、有宽1.38米的 青铜面具 、更有高达3.95米的 青铜神树 ,均堪称为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 金杖 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青铜大立人

图片来源于三星堆博物馆

面部特征为高鼻、粗眉、大眼、阔嘴,眼睛呈斜竖状,大耳朵,耳垂上有一个穿孔。脑袋后端有发际线。立人像身躯瘦高,手臂和手粗大,很夸张,两只手呈抱握状。

通体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身体中空,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图案,身佩方格纹带饰。其双手手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整体形象典重庄严。

这是 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立人像 ,身高1米7连座通高2.62米、重180公斤,被尊称为 “世界青铜像之王”。

青铜纵目大面具

图片来源于三星堆博物馆

面具宽1.38米、高80厘米、重100公斤, 造型极度夸张,既像人又像怪兽,耳朵高耸,眼球凸出。宛如神话故事里的千里眼、顺风耳,十分生动而神秘。

而尤其特殊的是有四件青铜人头像带着黄金面罩 ,这几件黄金面罩用金块捶打成金皮,再依照人头像塑造,上齐额下包颌,左右两侧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镂空,面罩与人头像之间用生漆调和石灰作为粘合剂,将黄金面罩牢固的粘在青铜头像上。

头像的样貌也非常奇特,杏状立眼,蒜头鼻,双唇紧闭,略带笑容,面部丰腴饱满,在三星堆出土的铜头像中,最具写实风格。

青铜神树

图片来源于三星堆博物馆

经过修复后的残高近4米,由于顶端的部件缺失,估计完整高度在5米左右,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全部青铜文物中,这株神树是形体最大的一件 。

树干笔直,套有三层树枝。每层伸出三根枝条,所有树枝都像柳树一样柔和的下垂,九条树枝大致相同,枝条中部伸出短支,短支有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而在树干上还有一条蛇将要从树上下蜿蜒而下。

大玉璋

图片来源于三星堆博物馆

通长54.4厘米上宽下窄,射部和柄部两面各阴刻两组图案,每一组包括5幅图案,包含了人、山、水、云,每幅图案之间由两条平行线相隔,所表示的似乎是表达了治水祭山的寓意。

金杖

图片来源于三星堆博物馆

全长1.42米,直径为2.3厘米,用捶打好的金箔,包卷在一根木杆上,而木杆早已碳化,只剩完整的金箔净重约500克。金杖的一端,刻有图案,共分三组。靠近端头的是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高冠,耳垂三角形耳坠,面带微笑的人头像。

另两种图案相同,上方是两支两头相对的鸟,下方是两条两背相对的鱼。它们的颈部,都叠压着一根似箭翎的图案,瑰丽异常。

03

三星堆——华夏文明的新起源?

围绕着三星堆,世界各国的考古专家争论了几十年,有人先入为主地认为像 二十八宿、阴阳概念、农历、青铜铸造技术,这些文明的产物在西亚地区早已先于中国存在,而三星堆的出土文物又与中原地区夏商文化存在很多明显的差异,所以他们也就 认定三星堆文明是 来自异域 , 比如 西亚文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可笑的是,如果这种推论成立,那么古埃及或者其他地区的文献中就应当有相应记载,但到目前为止从未发现有任何这种记载的痕迹,所以,这种推论只能是缺乏事实依据的凭空想象。

更何况,华夏大地上的文明历史,并非只是“夏、商、周”这样的单一文明中心发展过程,而是有多个文明中心。根据已知的丰富考古成果,我们可以认定一个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即: 华夏文明是起源于多个地区,以其大致共同的状貌,逐渐汇聚成了强大的同质文明。

华夏文明的内核,虽然是黄河下游的炎黄文明,但在此之前,其中许多史前文明体,都创造了不亚于夏商文化的灿烂成果,炎黄文明也是多点分布、多元起源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诸如黄河流域的 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 二里头文化 ,辽西的 红山文化 ,长江流域的 屈家岭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夏朝断代始于公元前2070年,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良渚文明 则证实了华夏文明至少有5300年以上的历史,早于三星堆文明近千年……

三星堆的文明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是地地道道的华夏文明,与其他这些地区的文明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它们可能并不是存在于同一个时空里。

三星堆虽然消亡了,但她的文化内核并未完全消散,而是通过种种渠道,融入了华夏文化的滚滚洪流。

图片来源于三星堆博物馆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在古文明汇聚的过程中,炎黄部族起到了绝对主导作用,正是在其不断扩张与融合之下,华夏民族才造就了夷戎蛮狄千族共祖、东西南北万姓一宗的繁荣局面。

多元意味着兼容,兼容往往造就强大张力。华夏文明正是在一步步兼容中,形成了绵长而强大的生命力。

世界四大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只有中国的文明没有断线,保持了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这份成就的取得,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骄傲与自豪!

04

三星堆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人们发掘出了三星堆这个沉睡了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却又仿佛走进了一座跨越时空的迷宫, 有太多的谜团等待着去逐一破解

图片来源于三星堆博物馆

古蜀国是如何出现的,又何以突然消亡?近4平方公里的古城突然变成废墟,是因为发生了特大洪水?是因为突遭外族入侵?是因为内乱?三星堆文明,是否也随着这些器物的埋藏同时彻底消失了?

出土的这些工艺高超的精美文物,形制、审美与同时代的中原地区夏商文物区别明显,青铜面具和人像,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这种容貌特征的差异大到让人感觉不可理解、极其神秘。

难道三星堆文明是和其他地区文明融合杂交的成果?甚至就是源于这些文明吗?

三星堆出土的上千件文物中有大量海贝、象牙,与古南亚文明有多处共有特征,难道这或者又说明三星堆的文明是古蜀国通过“西南丝绸之路”与古印度、古南越等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及文化融合的结果?

图片来源于三星堆博物馆

生活在三星堆的古蜀人是使用什么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的呢?他们到哪里去采集金矿、铜矿和玉矿的呢?他们又是如何开凿坚硬的矿石的呢?

究竟是谁创造了三星堆文明? 古蜀人当时连像样的文字都没有,如此辉煌灿烂、光照千秋的文明,真的是由他们一手创造的吗?假如不是古蜀人创造的这种文明,那么又会是谁把这种文明带到了这里? 难道三星堆文明真的是 来自外星的文明吗?

三星堆遗址到目前为止仅仅发掘出了8000多平方米的区域,那么 其他更多还没有发掘的地方又会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05

三星堆的无限可能

图片来源于三星堆博物馆

与三星堆遗址一、二号坑中出土的金面具相比,此次最新出土的金面具,显得格外厚重且与众不同。

三星堆遗址被誉为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它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最神秘的那颗星辰。

图片来源于三星堆博物馆

对于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还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相信所有的人都会无限期待三星堆可以 “再醒又惊天下”

‘叁’ 神秘邱承墩:土堆深埋2000年前越国宝藏,诡异随葬迷雾重重

天啊!有盗洞!

黝黑的洞口,赫然现身在主墓室上方,让潜心发掘的考古队员心头一紧。

这是2004年的一天,他们所在的位置是江苏无锡郊外的鸿山地区。

从这里前往无锡和苏州市区都不远,太湖的浩渺烟波静静躺在西南边,注视着这一片此起彼伏的土丘。

从2000年起,考古学家开始在这里发现多座墓葬,在当地人称作老虎墩、 秆稞墩、邹家墩之类的土堆里,出土了包括玉璧、玉龙、玉龟在内的一批珍贵器物,列入2004年全国10大考古发现。

在整理这些随葬品的过程中,这批墓葬的 历史 关键词也逐渐清晰:

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贵族墓。

此外更重要的是,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征属于:越国。

奇怪!鸿山一带向来被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统治腹心,距离吴国都城姑苏仅咫尺之遥。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数百年,越国的贵族墓为何会出现在吴国地盘上?

带着解开谜底的期待,发掘从小型墓、中型墓终于进展到大型墓,邱承墩就此进入视野。

在鸿山地区大大小小的土丘里,邱承墩规模巨大,令人难以置信,长度达到了将近80米,高度接近6米,差不多有2层楼。

如此高大的封土,必然象征着高规格的墓葬,因此邱承墩被寄予厚望,所有人都期待着这座大墓能一举解开所有谜底。

但后来的发掘成果证明,邱承墩像一团不见分明的浓雾,弥漫在 历史 深处,让人更生好奇:

盗洞现身的大墓,看似空空如也,一批珍贵的随葬品,如何历经曲折重现人间?

这些文物的出土,又如何颠覆了此前 历史 学界的一些认识?

与此同时,1件奇怪的随葬品,更让所有人对一件事困惑重重:

墓主人,究竟是谁?

今天,阿伦带您走进神秘邱承墩。

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十年之久的越王勾践,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到姑苏城外,越国霸业如一颗耀眼流星,划过春秋最后的夜空。

夜空千年未改,曾经的吴国故地上,邱承墩越国大墓,正如同那个写满了最多神秘的 星座 ,等待今人的解密。

让阿伦带您先来了解这座邱承墩。

首先地理位置上,邱承墩位于鸿山墓群最西面,东西走向,为长方覆斗形。

在鸿山连绵起伏的土丘里,邱承墩的体量最大。考古发掘更令人惊呼神奇:

邱成墩的 历史 构成非常丰富,埋藏着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可以说凝聚了半部江南地区的上古史。

比如在邱成墩地层的最下方,静静躺着崧泽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等远古时期的文化层,清理出了碎陶片等遗物,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一座良渚文化时期的祭台。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墓,就巧妙利用了此前堆积的土墩,在此之上进行营造。

当时墓葬工匠的造法是,先在土墩的西部和北部堆土,形成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土墩,然后在土墩中部开挖墓坑。

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这里不像北方地区的墓葬一样往地下挖掘,而是要地上先堆土再挖呢?

那是因为作为水乡泽国,江南地区河湖遍布,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因此先民们别出一格,发明了先堆土再造墓的传统。

而整个墓坑平面为"中"字型,经过勘探,长度接近57米,宽约6米,深约3米。

长达近57米的墓坑!这意味着什么?

从江南地区出土的其他吴越墓葬来看,高等级贵族一般为15-16米左右,而中型墓基本在8米,小型墓常见为4米左右,甚至更小。

而即便放眼全国,已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墓葬,也只有一座在规模上超过了57米。

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越王等级的墓葬,拥有约100米长度的惊人规模。

如此一来,从墓葬规格上来看,邱承墩凌驾于所有越国贵族,仅次于越王。

其次,作为一座土坑墓,虽然不同于印山越王陵凿山岩为墓,也不如差不多同期的曾侯乙墓深埋地下达13米,邱成墩墓的形制却自成特色。

整体上,墓坑分为墓道、墓室和后室等部分。其中墓室里还用木板仔细隔出了主室和南北两个侧室。

另外,并没有发现这一时期贵族墓里常见的椁室。

而那个让考古学家心惊胆战的盗洞,令人悚然地贯穿到了墓底。

仿佛时光扫过,片甲不留。在邱承墩初期的发掘清理里,这座大墓不见棺椁、不见随葬,只见墓道之上空空如也。

难道真的被盗掘一空了吗?

正当人们为邱成墩的厄运遗憾,转机突然之间出现。

这天,在西墓道的末端,大量随葬忽然重出地面。密密麻麻的青瓷礼器和生活用品如一堆失落千年的宝藏,层叠在不起眼的角落。

经过整理,这批器物近1000件,让人兴奋不已!

原来,正因为邱承墩大墓没有椁室,与其他大墓不同,所以尽管盗洞深入墓穴,但盗墓贼很显然没有摸到方向。

与此同时,西墓道的后端竟然隐藏了一个后室,也就是一般存放随葬品的地方,藏身于此的宝藏因此躲过浩劫,幸存至今。

在这批宝藏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这些仿青铜器型的青瓷礼器和酒器。

相信你一定想问:青瓷?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墓里哪儿来瓷器?

事实上,中国瓷器的发展远比我们印象中久远。

瓷器的基本特征是瓷土器物外施釉,烧成温度在1210摄氏度以上,釉色常见泛青或泛黄,有着硬度和密度高、渗水率低等特点。

虽然在国内的一些西周墓葬里发现了青瓷豆,距今已有3000多年,但学界曾普遍认为,到东汉时期中国瓷器技术才开始走向成熟,东汉之前算作"原始瓷器",商周时期的很多更是达不到瓷器标准。

因此,邱承墩大墓出土的青瓷器里,令学者惊讶的是,有多达200多件的器物已达到了"瓷器"的理化标准!

因此某种程度上,它们改写了中国瓷器的 历史 ,提前了600多年!

比如这件青瓷甗yǎn形鼎,瓷胎呈现出灰白色,釉色微微泛青。

器型十分别致,束腰鼓腹,圜底近平,口沿外侧有对称的半环耳,通高17厘米。

甗形鼎,顾名思义就是形状是甗的鼎。

鼎是周代传统的礼器,而甗yǎn则是厨房用品,功能近似于如今的蒸锅。

除了青瓷礼器,一些青瓷的生活用具同样令人惊喜。

比如这件青瓷温酒器。

口径近26厘米,通高约8厘米,同样是灰白的胎色和泛青的釉色,腹部微微倾斜,贴着4只装饰用的铺首,底部衬托着三只矮足。

粗看平平无奇,细看才发现,温酒器上方大有干坤。

只见一片平坦的顶盖之上,密布着13个玲珑圆孔,同期还出土多个青瓷小酒杯。

遥想2000多年前,窗外细雪飘舞,高大的厅堂里暖意融融。

贪饮美酒的越国贵族生怕酒凉伤胃,便将温酒器的小孔里加注热水,盛满酒水的杯子放在里面。

温酒器下面可能还会衬上炉盘,点上炭火保温,就这样一口一杯热腾腾的小酒,饮完再斟,边温边饮。

驻足在这套温酒器之前,即便隔着千年的距离,今天的我们仍能闻到阵阵暖熏熏的酒香。

不知杯里温的可是绍兴黄酒呢?

除了这批现身的青瓷礼器,邱承墩还隐藏了更大的惊喜。

在清理墓道和礼器的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零星的青瓷悬铃和青瓷磬。

看来,墓里还随葬了乐器!

按照此前的发掘经验,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里,随葬乐器有着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往往成套下葬,维护诸侯贵族的身份等级和地位。

比如着名的曾侯乙墓,曾出土成套的青铜编钟,轰动了世界。

因此,如果出现了磬,墓里一定曾随葬与之配套的乐器,比如钟之类,甚至包括一些越国特色的乐器。

但是左右寻找都不见踪影,它们去了哪里?

埋葬时没准备?或是只随葬了一部分?从当时的礼制文化看,不大可能。

那么是被盗吗?

也不合情理,为什么盗墓贼放着精美的青瓷礼器和玉器不拿,专门盗取乐器呢?

正在徘徊之际,差不多10天之后,专家发现了端倪——秘密藏在墓道的南边墙壁里。

原来在这面普通的墓室墙壁上,竟暗藏着一个竖向挖进去的洞,赫然是一个壁龛。

而当打开这个壁龛,只见里面整整齐齐摆放了90件青瓷乐器,保存之完好,仿佛昨天刚放进去的一般。

谜底真相大白。

经过清理,这90件乐器涵盖了10大类,基本都是打击乐器。

其中仿制中原系统的包括甬钟、镈bó和磬。

这些大家都不陌生。所谓的编钟音乐,即是在不同的身份等级之下,匹配对应数量的甬钟、编镈和编磬。

当钟声庄严典雅,磬音清脆悦耳,华夏雅音流淌在贵族的宴席,流传在 历史 的长河。

除此之外,其他的乐器大多属于本地文化,包括青瓷鼓座、錞于、缶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与仿制中原的乐器不同,绝大多数属于军乐器。

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象征优雅的乐器如何与战场厮杀联系在一起?

所幸的是, 历史 留下了现场转播。

《国语·吴语》里,就忠实记载了一段越国死对头——吴王夫差的争霸场面:

当时面对晋国部队的穷追猛打,夫差杀红了眼,他亲自敲起战鼓,鸣起錞于。

于是高亢雄壮的战歌之下,吴国军士群情高昂,喊杀声震天动地。

夫差奏响的鼓与錞于,虽然失落于 历史 ,但邱承墩里保存下了同款的青瓷乐器。

首先是这件青瓷鼓座。

胎色灰白,釉色泛黄,座身为覆钵状,中部是粗矮的插孔,用来安装战鼓。

整件鼓座不是白板一片,而是装饰着斜刻划"人"字纹和戳印的"S"形纹,座的边缘还点缀着4个铺首耳管,别出心裁。

我们今天常说的"一鼓作气",这件文物就是其中"鼓"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这件青瓷錞(音同“纯”)于。

釉色泛黄,浅盘虎钮,除了钮的设计十分精巧,还装饰了戳印的"S"形纹。

如果说战鼓激励的是战队的前进,錞于则指挥战队的撤退。

事实上,成语里所谓的"鸣金收兵",其中的"金"就包括"錞于"这样的打击乐器,只不过成语里的錞于应当是青铜质地。

邱承墩里的青瓷錞于,则保留了錞于作为越国随葬品的珍贵形态。

试想2000多年前,当勾践率领的越军杀向吴国都城,军士高呼死战,另有鼓声高昂,錞于刺耳,战阵进退之间,压迫着所有人向着最后胜利发起总攻。

除此之外,另一件青瓷乐器的发现,则颠覆了人们对一段 历史 的理解:

那就是青瓷缶(fǒu,与"否"字同音)。

相信很多人认识这个字,是因为《史记》里赵国蔺相如的故事。

战国中晚期,在秦兵刀锋之下,东方六国挣扎着生死存亡,尤以赵国为甚。

公元前281年,秦国攻占赵国石城,随后杀尽2万赵国兵士,血腥弥漫之下,几年之后的渑池大会上,秦赵两国君王相逢了。

志得意满的秦昭王见到赵惠文王,故意请他鼓瑟,赵王听到只得演奏一曲,一旁秦国史官立刻写下:

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令赵王弹瑟。

这是赤裸裸的侮辱!

电光火石之间,赵国臣子蔺相如上前一步,对秦王朗声道:还请秦王击缶!

秦王尴尬拒绝,但蔺相如以死相挟,誓要保存赵国颜面。

眼见他耿硬至此,秦王只能"为了赵王"敲了一下缶。

这段故事被收入了中学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人。

只是,虽然故事情节激动人心,但"缶"是什么乐器?长久以来并没有人确切了解。

在考古发掘里,此前也没发现过实物的乐器缶,所以很多人将"缶"简单理解成大瓦盆,或认为是一种容器。

但矛盾的是,从流传的文献记载来看,缶无疑是一种乐器。

比如《说文》里就有对乐器"缶"的解释:鼓之以节歌。也就是缶用来敲打出节奏,然后伴着唱歌。

听上去像是嘻哈音乐的老祖宗。

邱承墩大墓中出土的青瓷缶,揭开了乐器缶的千古之谜。

这件青瓷缶,口径接近43厘米,通高28厘米。在内外施釉,腹部深广,边沿外卷,器身上装饰着对称的宽兽面耳,缶之下还装饰着外撇的矮蹄足。

仿佛准备随时出列,等待主人叩击起声。

而且从这件珍贵实物能看出,与寻常的瓦盆相比,缶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缶在当时被视作乐器,出土的位置是存放编钟的乐器壁龛。

此外,缶的器型是为敲打发声而设计,腹部比一般的瓦盆深广,还有三个底足将器身悬空,制造足够的共鸣空间。

如此一来,即便轻轻敲打,也能发出响亮的回声。

与此同时,缶的花纹装饰更比一般的瓦盆要繁复考究。

消失千年的吴越清音,就这样重现人间。

至此,宝藏出土,越音重现,可笼罩在邱承墩之上的迷雾并没有散去,反而越发氤氲。

既没有发现任何棺椁,也没有出土任何文字信息,这座规格仅次于越王,拥有豪华陪葬的大墓,主人究竟是谁?又为何葬在吴国地盘?

正当考古学家苦苦思索之际,一件长相奇特,从未见过的稀世文物从墓室东部浮出水面。

这就是盘蛇玲珑球: 为中国考古史中第一次发现,一眼看去的斑斓色彩,隐隐透出远古的诡异气息,隐藏着千年前的墓主秘密。

玲珑球足径6.6、高6.4厘米,由8条首尾咬合在一起的蛇组成。

蛇身和蛇头上扬,圆目微张,盘成圆圈形状,形成了一个玲珑的球体。

仔细观察,只见玲珑球的蛇头和蛇身点缀着蓝色的琉璃釉,红蓝相间,给人以神秘莫测的神秘感觉。

更加令人惊异的是,作为一件低温琉璃釉陶器,琉璃球的白胎、红彩和蓝色琉璃釉,虽历经千年沧桑,但毫不褪色。

这种点状琉璃的施釉技法,此前普遍认为到了隋唐时期才发展成熟,但玲珑球的出现颠覆了这种看法,提前了一千多年。

也许你会问,20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能生产琉璃器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虽然很多人只知道中国生产瓷器,但从 历史 上看,中国的琉璃器发展同样传承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代。

最初,本土的琉璃生产,很多是从青铜器铸造的副产品中获得原材料,然后提炼加工形成,大多数以微型的珠、管状装饰品存世。

在春秋时代,因琉璃非常罕见,不管外来输入还是本地生产,琉璃往往被作为珍贵器物用于陪葬,比如鸿山墓群和曾侯乙墓里出土的琉璃珠。

因此像盘蛇玲珑球如此体积和工艺的琉璃器,可以说是举世无匹,世所罕见。

而这件盘蛇玲珑球究竟用来做什么?

根据玲珑球奇特的器型和邱承墩大墓的高规格,尽管它不见于任何 历史 记载,具体功用难以复原,但一定 与越国王族的"蛇"图腾崇拜与祭祀有关,象征着越国的王权或神权

事实上,2000多年前的越国,作为南方诸侯,地处江南远离中原,很长时间以来被中原国家视作蛮夷之邦,讽刺越国"淫祠盛行",讥笑越国人走歪门邪道。

也正因为这种国族间的文化差异,越国崇拜的神灵很难被中原接受,祭祀和仪式在中原国家看来,充满了诡异的色彩。

而玲珑球的出现,无疑印证了中原诸国眼里神秘莫测的越人神灵和祭祀。

与此同时,除了器物本身的非凡价值,玲珑球更为重大的意义在于:

让判断墓主身份有了一条直接的线索,那就是越王之下,万民之上,兼有祭祀大权的国之重臣!

顺着这条线索,按当时越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五大夫"或"八大夫"制度,越王之下便是大夫。

令人振奋的是,随着研究深入,另一条更为直接的线索浮出水面:

根据对出土器物的碳14检测,以邱承墩、老虎墩等为代表的鸿山贵族墓群,推定下葬时间为公元前470年左右。

至此, 历史 与考古惊人地指向了一个重要的事件: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吞灭吴国!

墓主身份似乎正在步步清晰:

这个人,既是勾践重臣,又可能为越国大夫,曾亲历灭吴大战,葬于吴国灭亡之时。

会是谁呢?

公元前473年,距今2400多年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实现了自己的复仇梦想。

在他的指挥下,越军攻入吴都姑苏,吴王夫差自感走投无路,自杀谢世。

灭亡吴国后,越兵横行于江淮之间,各路诸侯纷纷道贺。

勾践俨然已成春秋最后一位霸主,越国霸业冉冉升起于战国前夜。

也许是经受过太多苦难,太想保护拥入怀里的霸权。功业既成,勾践环顾四周,让那些曾追随他的大夫重臣们,纷纷用"非正常"的死亡方式,踏上了人生最后一程。

根据《左传》、《史记》、《越绝书》等文献记载,勾践时期的越国大夫包括:文种、范蠡、计然、石买、苦成等等。

除了石买死于灭吴之前,其余基本都在灭吴后无疾而终。

比如文种不听范蠡之劝,留恋权位犹豫不决,被勾践赐以属庐之剑,伏剑而亡。

范蠡的结局更有传奇性,《史记》记载他泛舟而去,不知所终,后世的戏曲里还加上了西施同行。

虽然听上去美好,但西汉初年贾谊却记录了另一个截然相反的故事:

范蠡并没有携得美人归隐江湖,而是最后被勾践沉湖处死。

无论真相如何,他留下的一句千古警示,至今仍闪烁在中国的 历史 :

这句话道尽功臣心境: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做人要看清何时进取何时退让,何时兴起又何时灭亡啊!

死于非命的文种,看破真相的范蠡……

邱承墩的墓主真的是他们中的一位吗?还是另有其人?

邱承墩的 历史 天空,注定将迷雾重重。

但与此同时,以邱承墩大墓为代表的鸿山越国墓群,又何尝不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呢?

邱承墩大墓丰富的青瓷宝藏,改变了学界对青瓷和乐器发展的认识。某种程度上说改写了 历史 ,印证了华夏瓷器的源远流长。

邱承墩大墓独特的盘蛇玲珑球,是我国首次发现色彩亮丽、与陶器完美结合的低温琉璃陶器,既是一件弥足珍贵的文物,更展示了中国在先秦时代非凡的陶瓷工艺。

最后,吴越争霸,烽火峥嵘,邱承墩大墓和鸿山墓群既为我们留下了宝藏,还留下了尚待 探索 的谜题:

比如墓主人究竟是谁?是否真的是越王勾践大夫中的一位?

以及:为什么在吴国灭亡前后,大批越国贵族墓葬会集中下葬于吴都附近呢?

相信后续的解密,将为这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华夏 历史 ,增添更多动人的宝藏发现。


凡是过往,皆能打开序章!

近期连载分享进行中,点击可查看往期:

这座王陵不简单:深埋神秘古酒2300年,2件奇怪文物入选国宝

‘肆’ 解密神奇三星堆,究竟有什么魅力

解密神奇三星堆有非常大的魅力,而三星堆的魅力无穷,会让我们增长知识。研究人员不断去解密的原因是由于三星堆的存在说明,在我国古代的某个时段非常可能出现过相当成熟的城市文化,但是这些过去我们不能亲眼所见,只能通过这些神秘的文物进行探索,对于三星堆的解密也能让我们对古代文化更喜爱。

总而言之,解密三星堆会让三星堆揭开原本神秘的面纱,是非常具有魅力的。而且三星堆遗址发现也让我们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古代文明身上。一些黄金面罩在传统上可能被认为是西方人物,但能够在三星堆遗址被发现,确实能够刷新人们认知。

‘伍’ 世界上有哪些神秘的史前巨型图案

在英格兰西部伯克郡乌芬顿堡的山坡上,有一座创作于公元前200年的白马浮雕。这匹白马长达100米,高40米,此马神形兼备,貌似驰骋,横跨一座山坡上,气势雄伟。说来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是古代先民采取刮去表层的土后,露出下层的白垩层而雕刻成的。附近的村民们每隔6年聚集一次,为白马铲除杂草修缮环境。至今这匹白马还完好如初,尽管人们惊叹地欣赏它,但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含意。不知道它到底是象征,还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

在美国佐治亚州有一个巨大的土丘,已有1500年历史。土丘顶上有一只用石块堆砌成的巨鹰,展翅宽达40米,仿佛就要腾空而飞。这个巨鹰丘显然是古代印第安人的创作,但它们建造这个土丘的目的仍是个谜,大概是—种原始的图腾崇拜吧。

在美国大角山山峰顶上,有一处用石块砌成的圆阵,被称为“魔力巨轮”,直径30米,有28行石砌的“轮辐”穿过圆心。有些研究人员猜测,这大概是印第安人用来预测夏至和冬至等节令的,但至今没有定论。

在所有这些土丘中,最大也最令人困惑的,也是最神秘的,是位于美国俄亥俄州南部的“巨蛇丘”,这是一条用土堆成的巨大的蛇丘,它宽约6米,高2米,长达383米,蛇身的实际长度达600米左右。现代着名的巨大建筑艾菲尔铁塔高度为318米,而383米的确不是个小数目。巨蛇的嘴张得大大的,仿佛要衔住一个不知是蛋还是青蛙状的圆锥形土堆。巨蛇丘中没有埋藏着人的尸骨或其他任何人工制品和文字,因此是谁在什么时候建造的,我们无从知晓。

现代研究人员利用高科技手段,能比较精确地鉴定出这些史前建筑的年代,但是对于它的起源、用途、目的,以及谁是它们的建造者的问题却无法确定。究竟是哪些古代先民建造出这些庞大到惊人程度的巨型图案呢?这些令现代人敬畏的形态怪异的巨型图案到底有什么用途呢?

更令人迷惑的是,这些史前的巨型图案,往往在地上无法观其全貌。比如巨蛇丘,只有在几千米的高空俯瞰下,才能看清楚它的整个形象。再如那巨鹰雕像,只有在高空俯瞰,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来。研究人员想尽各种办法,想要在地面上看到这些动物的全貌,但各种尝试都是徒劳,只好借助于望远镜、探测仪等高科技手段。换句话说,这些神秘而巨大的形象必须从高空中才能看到它们的全景。那么,远古时代的人们,怎样设计和制作这些巨型图案的?退一步讲,即使能制作出,又如何去欣赏呢?这些巨型图案留给人的不只是惊叹,还有无穷无尽的探索。

‘陆’ 青藏高原上的小土堆是什么

玛尼堆
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它们也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

“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

堆”。

藏族人形容牢固不变之心为“如同石上刻的图纹”。藏族认为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保存久远,如格萨尔的足印、栓马石印、马蹄印以及某历史名人的脚印等。

人们刀笔不停,艰苦劳作,在一块块普通的石头上刻写上经文以及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并饰以色彩,使平凡的石头变成了玛尼石。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