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脾胃经在什么地方
脾经和胃经是两条经脉,脾经行于腿内侧,进入腹中,胃经行于腿外侧,上达牙齿,常用的穴位“足三里”是胃经上的穴位,为养生保健常用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一拇指,平时可以按揉保健
㈡ 人的五脏六腑图片
人的五脏六腑图片如下:
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2)脾胃经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五脏的职能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进程。五脏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精神情志因素又是密切相关的。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的莲花。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由于心的主血脉和主藏神功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属络于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等)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气以宣发肃降为基本运行形式。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覆盖诸脏,故有“华盖”之称。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属络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举。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恶湿。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脾与胃,相为表里。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
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肝与胆,相为表里。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故肾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肾藏精,主蛰,又称为封藏之本。
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属络于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与自然界冬气相通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五脏六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五脏
㈢ 脾经的起点和止点在哪!
以下脾经穴位内容来自网络搜索,仅供参考。
网页链接
足太阴脾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足太阴脾经最全穴位: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
㈣ 胃经在哪里
足阳明胃经是有关于消化系统非常重要的穴位。是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厉兑穴,非常长的经脉,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个。消化系统有障碍时,会出现疲劳、身体倦怠、缺乏元气等症状。皮肤没有光泽,显黑、黄。嘴唇容易破裂,有纵形皱纹,唇边容易溃烂。发声无力,发音模糊。精神不振,迟疑不决,闷闷不乐,经常苦恼,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喜吃甜食的倾向。此外,对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爱吃油腻的食物。若要长久保持同一姿势,则会坐立难安,无法镇定下来。因为胃经的异常,经常被原因不明的头痛所苦恼。出现前头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咙痛、腹胀等症状。脚部觉得虚弱、麻痹。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请刺激位于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会有显着的改善。
胃经的准确位置
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会迎香穴),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穴),向下沿鼻外侧(承泣穴、四白穴),进入上齿槽中(巨髎穴),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穴)环绕口唇(会人中穴),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穴);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穴),再沿下颌角(颊车穴),上耳前(下关穴),经颧弓上(会上关穴、悬厘穴、颔厌穴),沿发际(头维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穴)。
人体足阳明胃经图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穴),沿喉咙(水突穴、气舍穴,一说会大椎穴),进入缺盆穴(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穴、中脘穴),络于脾。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足阳明胃经穴位: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溪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厉兑穴。
㈤ 脾经在哪里
你好,脾经是经络的偱行部位包括外表的穴位;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
㈥ 女胸部肾经,胃经 脾经,胆经的准确位置图
你好,这个一时半会说不清楚,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网上都有精确的穴位图,
㈦ 脾胃经在哪里
脾和胃分别属不同的经。脾属脏,脏属阴。胃属腑,腑属阳。 手太阴脾经,经脉循环: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跖趾关节向上行至内踝前,上行腿肚,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过膈上行,挟咽旁系舌根,散舌下。 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处,再向后沿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上关,沿发际,到达前额(前庭)。
㈧ 胃经,胆经各在什么位置
心经和小肠经,肝经和胆经,三焦经和心包经,脾经和胃经是相对应的阴阳经,比如:小肠经走小手指阳面,心经则走小手指阴面,相对应关系。也就是中医说的相表里。
㈨ 脾胃经在大腿的那
病情分析: 足阳明胃经在腿部的循行路线是主要是在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脚趾的外侧端。大概就是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的连线。
意见建议:足太阴脾经循行于小腿的内测的中间,至内踝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大概就是腿内侧的前缘的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