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资讯 » 如何打坐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如何打坐

发布时间: 2022-04-21 14:32:03

Ⅰ 怎么打坐入定

入定坐姿:七支坐法

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金刚坐。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

双跏趺坐重心稳定,有利于身的放松和长时间静坐,而且双足交盘使血液流动大大减缓,减缓生理活动,又增加体腔的静压力,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新陈代谢速度,便于入静。初学者一时还做不到则只将一足置另一足上(单跏趺)即可。至于左足在上还是右足在上,请依照自己上师的传承为准。再不行者双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锥体如珠算珠子叠竖一般,自然正直。由于自然生理弯曲造成的习惯,坐时腰锥易呈后突,应注意纠正。

3、肩张:两肩应舒张但不挺胸。2、3项的具体做法:坐好后以头顶上领,整条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张开,然后从上而下顺势放松,上半身便处于自然松直的状态。这样不紧张不懈怠地维持下去即可。2、3项做好了,则可以达到“松胸实腹”的效果,便于达到心静气沉。

4、手结定印于脐下:右手掌置于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于右手掌上(女),两拇指轻轻接触,自然放松置于腿上。(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第一种。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容易散乱的人可以采用另一种手印:大拇指轻触无名指根,并轻握成拳,分置于膝盖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两肩平衡。

5、头中正:头不俯仰,不歪斜,下颏微内收(不是低头)。这即利于颈锥正直,又可轻微压迫颈动脉,减缓生理活动,减低新陈代谢,便于入静。

6、双眼微闭:双眼半开,以能见体前三米左右的距离为宜。目光可注视于体前约一肘远处之一静物上。(此静物应①较小②单色③形状简单。如念珠。)如易散乱可闭上只留一丝光线即可。如易昏沉则可睁大眼睛,平视前方。

7、舌舔上腭:舌头的前半部轻舔上腭(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具体窍门是:把舌后部的空气排尽,咽喉部放松,舌稍后缩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轻闭,嘴部肌肉自然放松,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缝隙。

按七支坐法做禅修,就能够调整、保持内气,让生命充满活力,并能产生内在的觉悟。

(1)如何打坐扩展阅读:

打坐的注意事项:

1、入手下静,先绝食腥荤香辣之物。盖腥荤之物,味主沉浊,食之必至后天之气粗,而难伏。香辣之物,性主轻浮,食之必至先天之气散而不聚。要知存乎理者,禁食腥荤香辣,专持清斋素食淡饭,以除原味。不食过饱,过饱则伤神。不食过饥,过饥则伤气。此节饮食之道,不可不知。

2、静坐时心摇则气散,修了一点点精气神,不仅会从夫妻生活方面漏掉,还会从六根漏掉。眼睛看多了是一种“漏”、耳朵听多了也是一种“漏”、嘴巴讲多了更是一种“漏”!六根都会漏。为什么强调修行人上来第一步,就要关闭六根呢? 当六根关闭以后,精气神才会自动进入任、督二脉以及回到中脉里边。

3、打坐时面带微笑。

4、静坐胡思乱想时,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数呼吸,不数入息,只数出息。当你数出息的时候,你把所有的一切,连自己的生命,一切烦恼、病痛,跟着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体里头生瘤、生癌,让它一齐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这样数息,身体马上就轻松了。

Ⅱ 如何打坐

如何打坐入定_网络经验
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在左腿上,反之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锥体如珠算珠子叠竖一般,自然正直。肩张,两肩应舒张下垂,但不要挺胸。
3.手结定印于脐下,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随意有意的碰在一起,放于脐下。
4,把一切都放下,需要心量广大。

Ⅲ 如何打坐修行

教您入门的功夫吧!
初学打坐非常简单,死记三个词六个字:调身·调息·调心
一、调身分四个要点:盘腿而坐(双盘最佳,其他姿势也可以)。注意①上身正直(可以在头上放一碗水不洒落,以此作为感觉);②舌顶上腭(形成身体内循环,5-10分钟舌根底下即有口水渗出,可轻轻咽下);③嘴角含笑(就像寺院佛菩萨露出的“婴儿笑”);④双眼微闭(留一线光,避免瞌睡,即“眼观鼻,鼻观心”);
二、调息: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为1,心中计数,从1数到9,从9数到1,如是循环不已;
三、调心:禅修的诀窍是“以一念抵万念”,因此禅坐入门第一阶是“数息”,一旦出现①数错了②数忘了③数过去了就从头开始,把自己的心念牢牢系在“数息”这个念头上。
——看看,禅坐入门就是如此So Easy,小伙伴们都来试一试吧!当您坐到1小时,数息全部准确不出错,那么禅修院幼儿园的小班,您就毕业了!

Ⅳ 怎么打坐,腿怎么放

您的问题,其实应当是包括两个问题,
1、怎么打坐?
2、打坐时腿怎么放?
先简明回答
您第2个问题:
打坐的腿,有双盘、单盘、散等几种,随打坐的人的身体状况,自行选择。如腿脚太硬,暂时做盘腿,正襟危坐亦可。打坐参禅,对这方面,要求并不严格,因为打坐参禅的重点,并不在此。
再回答您
第1
个问题:
首先,应先明确,打坐、参禅、盘腿的关系,即:一般情况下,盘腿是打坐的基础,打坐是参禅的主要方式。
重点注意的是:参禅虽然不排斥打坐,但,参禅绝不是打坐。
打坐是身法,参禅是心法。
其次,打坐方式简单介绍如下:盘腿坐正,脊椎自然弯曲,勿前倾后仰,臀部可垫坐蒲团(蒲团厚度,随个人身体情况,自行决定),双手结手印,放置腿间,双目微合,呼吸自然,制心一处,返闻自性,能所双泯,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Ⅳ 如何练习打坐

坐在垫子或床上,双腿并拢伸直,尽可能向前俯身,双手触碰小腿胫骨,感觉到大腿后侧被拉紧时,保持15~30秒钟,休息半分钟,再做一组。为增加趣味性并测试自己的进步程度,可每次练习都尽可能使双手比上一次往前挪一点,直到双手超过脚掌的位置,胸部能够贴到膝盖为止。
跪在垫子上,双膝并拢,脚踝背伸,使两个脚面都贴在垫上。然后双手后撑,尽可能后仰上身,感觉到大腿前部被拉紧时,保持15~30秒钟。休息半分钟,再做一组。随着大小腿柔韧性的增强,你将能够使上半身躺在垫上。
打坐可以使全身血液相对集中在上半身,而此时心脏又在加大对五脏六腑供血力量,改善脏腑机能,促进大脑供血使人的内部微循环处于更深层次,身体内外达到平衡。特别是打坐时用双盘姿势对大腿内侧的大动脉,打通动脉,心脏会加大力量泵血,因而能打通腿部血脉。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

Ⅵ 佛教如何打坐

打坐是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
禅定方法:
1、盘腿而坐,身体正直,眼睛微闭,下腭额微收,两掌相叠,掌心向上,置于腹部下方,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无思无念。
2、呼吸自然,开始数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鼻孔处,当空气流出鼻腔时在心理默数,即每次呼气的时候(也可以吸气时数),就数一个数字,同时暗示自己更放松,数数规则:从1数到10。
3、当发现数错了的时候,就表示你己经愰忽了,没有关系,再回头从1开始往上数。
4、注意整个练习的过程,保持身心同时放松,心情平静。当心理浮躁,杂念很多的时候,加重呼吸,由其是呼气的时候,加重呼气。持续一段时间,待心平气和时,再让呼吸随其自然。
(6)如何打坐扩展阅读
禅坐准备步骤:
1、肚子六分饱:饭后一小时再禅坐,不要吃得太饱,约五、六分饱即可。少吃一点,可以让肠胃有更多的空间来装灵气;如果吃得过饱,胃里充满浊气,打起坐来也容易睡着。饮食的内容则以清淡为主,不要太油腻。
2、自在欢喜心:在心情一定要很法喜、很自在。如果正在生气或是心情不好、不愉快的时候,就不要坐。因为即使勉强去坐,效果也不佳。
3、疲累去休息:身心疲累的时候也不要坐。因为疲累的时候打坐会打瞌睡,达不到禅坐的效果。如果觉得累,还是赶紧去睡觉。
4、何时禅坐佳:随时都可以。但晚上十二点以后到第二天清晨五点之间不要坐,因为这是睡眠时间,该休息的时候就应该去休息。
5、环境要通风:禅坐的地方最好要通风良好,但要注意风不可直吹后脑,否则后脑会胀痛。另外光线也不宜太强或太暗。
6、服装宜宽松:打坐的服装以宽松为宜,女性应避免穿短裙,以免姿势不雅。
7、眼闭心法喜:禅坐时,虽然眼睛轻闭,但还是要保持法喜的面容,不要一付愁眉苦脸、痛苦紧绷的样子。
8、每日一禅坐:最好养成每天禅坐的习惯,一段时间后,自然能体会出禅坐的好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禅坐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禅定

Ⅶ 打坐怎么做

打坐有很多种,可以自行选择:

  1. 刚坐降天魔

    坐禅的姿势要正确,对身心皆有益处,否则失掉坐禅的意义。坐禅时,先将身心放松,不可紧张,最好结双跏趺坐,这是基本的坐法。何谓双跏趺坐呢?就是先把左腿放在右腿的上边,然后将右腿搬到左腿上边,这又叫金刚坐是坚固不动的意思。过去诸佛皆以金刚坐而成佛。这种坐法,可以降伏天魔,可以制止外道,他们见到这种坐法,知难而退,不敢前来找麻烦。

    结双跏趺坐之后,眼睛观鼻端,不可东张西望。所谓“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样才能摄持身心,将心猿意马拴住,不令它们向外奔驰。所谓“专一则灵,分歧则弊”,要端然正坐,就是腰要直,头要正,不可前俯,不可后仰;不要向左歪,不要向右斜,好像大钟一样,四平八稳,不动不摇。不可像钟摆那样,东摇西晃。双跏趺坐才合乎坐禅的姿势。初学禅的人觉得不习惯,腿也痛,腰也酸;不要紧,咬紧牙关忍耐一时,久了自然没有这种现象,所谓“久坐有禅”,自然得到禅味。

  2. 跏趺坐易入定

    结双跏趺坐的姿势,是将左腿放在右腿上,然后将右腿搬到左腿上,因为左腿属于阳,右腿属于阴。打坐时,左腿是阳在上边,右腿是阴在下边,好像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鱼、阳鱼),也是这样的摆法。因为方便起见,左腿在下,右腿在上也可以的。法无定法,随着个人习惯而决定,不必执着一定要这种姿势。

    教你左腿压右腿,这只是个方法而已。并不是硬性规定,一定要这样子。总而言之,结跏趺坐,乃是教你容易入定。你能行时入定,坐不坐都可以的。入定的境界没有任何的妄想,心中一念不生,一尘不染。若能行住坐卧一念不生,一尘不染,那就是在用功,并不一定是坐在那里,才算是用功。

  3. 脚不痛才是正式参禅

    学跏趺坐。起初假如脚很硬,痛得太厉害,可以方便坐;方便坐之后,继而学单跏趺;单跏趺之后,脚不觉那么痛了,可学习双跏趺;双跏趺可以坐得住,脚不痛了,才是正式开始参禅。本来,参禅是没有事情故意找点事情来做。譬如,修道人吃饱了肚子,睡够穿暖了,没有旁的事便参禅,“游戏人间”。

  4. 端然正坐不偏不倚

    打坐的基本姿势,身体要挺直,宜端然正坐,不偏不倚,不仰不合;但不要造作,要很自然,舌尖顶上颚,有口水时咽下,口水到肚子里,能调和气血。

  5. 端甘露水治百病

    坐禅时舌尖顶上颚,有时会有很多口水,可以把它咽下。这叫“甘露水”。为什么?因为坐禅坐久了,口水是甜的,虽不像糖或蜜糖那么浓,都是淡淡的一种甜味。人常饮这种甘露水,不吃饭也不饿,不喝水也不渴;乃至行不知行,住不知住,坐不知坐,卧不知卧,功夫已打成一片,时刻在定中,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甘露水能治百病,强身健体,能开你的智慧,但必要时刻用功,不要间断。为什么修道人不愿讲太多话?因为要用功,无论搬柴运水,迎宾送客,出入往还,都是在用功。功夫用得纯熟,绵绵密密,不想用功他也会用功,不想参“念佛是谁”他也会参。参到风吹不动,雨打不透,功夫成片,风雨也进不来了。

    当然这种功夫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故要时时刻刻,念兹在兹。甘露水又叫“自家水”;这三个字合起来,念作“药”字,这是延年益寿的药,了生脱死的药,脱出六道轮回的药。人人皆有这药,但人人皆不肯服用这个药。人人只是舍本逐末,东跑西跑往外找。

    这个药是自性本有,人能常用功,口水很甜,甚至超过蜜糖,等到这个“药”起了功效,身体内便产生变化。人若未得到修行之好处,则不知道;若得到了则时时不会放下功夫,不会间断。但要持之以恒,守之以素;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今天莲华,明天牡丹。要有坚诚恒,常常用功,才会上路,若忽进忽退,徒然耽误时间。要造作,要很自然,舌尖顶上颚,有口水时咽下,口水到肚子里,能调和气血。

  6. 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

    打坐要坐得端然正坐,不要向后仰,也不要向前俯,也不要把头低低的,把头正直起来,眼睛看鼻子,看这个鼻子是冲上冲下呢?要看清楚了。鼻就看着口,那么鼻上有眼睛吗?它看口,慢慢就会生出眼睛了。你越是叫它看,这个鼻子就会看见口了。

    这样子鼻观口,口就问心,自己问心,你这个心是个黑心?是个白心?是个黄心?是个红心?你这个心是青黄赤白黑,是个什么心?问一问它。如果若黑心,那黑要把它变成白的,你看你的黑心一天比一天就变色了,变了白了,变了大光明藏了,与法界合而为一了,这时就有点办法了。

    呼吸气,不要用口,鼻子可以通气的,有的人鼻子不通气,用鼻子呼吸就很困难,那么你若能用鼻子来呼吸,鼻子这个气吸进来要把它这个气停止到肚脐后边,不是肚脐下边,那个地方是空空洞洞的,没有一个什么东西,只是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是这个,你的呼吸气要停止到这个地方。

    一般人有这么一句话,说你会不会接气,你能不能接上气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若能接上气,外呼吸就是内呼吸,内呼吸就是外呼吸,所以那有道的人,他外边就不呼吸了,这呼吸停止了,里边的呼吸它会动。你鼻孔没有气出了,在这个口也没有气出了,可是他周身毛孔都会呼吸的。你看他像死人,但是死而不亡,此刻死了,但是他没有亡,这样不需要外边的呼吸气,内里的呼吸气活了。

    这个时候你眼观形色内无有,形形色色里边都没有了,耳听声音心不知,心也不知道了,内里头观这个心,心也没有,向外观这个形,形也没有,向远观这个物,物也空了,可是在这个时候,你不要以为自己就了不起了。这还是一个前方便,只不过是一种轻安的境界,你不要认贼作子,以为我就是了不起了。

  7. 暖、顶、忍、世第一

    打坐时,舌尖顶上颚,这是任、督二脉在这儿交接,任、督二脉通了,那么气血也通了,这时候觉得很自在。在口里有口水,把它吞到肚子里边去,时时这样吞,就好像是用甘露来滋润菩提苗一样的,给他灌水,坐坐身上会有一股暖气,很热很热的。在这个阶段开始生出一种作用:第一个阶段就是热,热先从肚子里边热,热到周身上去,到周身然后再回来,这么热个几次,这叫热的阶段。

    热以后,经过一个相当的时间,也就是在这化学工厂里头来化验,化验得差不多了,以后接着就到顶位了。顶位,就觉得头上那儿好像有一点什么,又好像没有,你说有你也看不见,也摸不着,只是有这个感觉在头上,总是觉得它有一点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叫顶位。顶位以后就觉得很忍不住,这种的感觉忍不住,还要忍,这叫忍位了。顶的阶段过去就是忍的阶段,忍的阶段很不容易忍过去,觉得头上很不舒服的,就好像有什么东西,要把头钻出个窟窿似的,这个时候又忍,忍,久而久之,这窟窿钻透了,跑出去了,跑出到这个头上面,出这窟窿外边去了,就好像小鸟在鸟笼子出去一样,高兴得不得了。这才是世界第一个忍,所以这叫世第一,世界的第一个大丈夫,第一个大豪杰,没有人可比的,所以叫世第一位。在这个时候做世第一位,然后还要小心天天来修行。

  8. 降伏客尘五欲沉底

    坐禅,就是要清心寡欲,这是修行第一步功夫。清心,把客尘沉静下来。犹如一碗混浊的水,你若总动荡它,水总是混浊不能看清楚。若把混水放到器皿里静深不动,沙尘便沉底,这是降伏客尘烦恼之初步功夫。我们身体能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因为在这静坐的一刹那之间,能降伏客尘,使五欲之沙尘沉底,即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

  9. 行住坐卧都在参禅

    坐禅不是很好玩的一件事,要受很多苦。从早晨两点钟开始坐香,一直到夜间十二点钟睡觉,中间只有一个钟头休息。在参禅的期间要忘身、忘心、忘世,一切皆忘掉,也就是没有“我”的存在,也就是一切皆空,到了真空的境界,便生妙有。

    大家要注意!在修行的时间不可随便乱讲话,不可随便打妄想,更不可躲懒偷安,就是一分一秒的时间,也要爱惜。所谓“一寸时光,一寸命光”。因此,行也参禅、住也参禅、坐也参禅、卧也参禅;行住坐卧都在参禅,要细心来钻研,越钻越透、越研越明。

  10. 专心一致坚忍不屈

    我们参禅不要怕腰酸腿痛,要拿出金刚的志愿来,要用坚忍与恒心来参禅;要恒常不变,坚固不屈,时时刻刻都在努力用功。古来的大德高僧坐了几十年还在坐,可见修行不是那么简单容易,以为今天是牡丹,明天就是莲花,坐一天就可以开悟,所以大家要拿出忍耐心,参加坐禅。要如何专一呢?譬如女孩子追男孩子,或男孩子追女孩子,要像那样专心一致。能用这种诚心、坚固心,念兹在兹地参禅,则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11. 坐如钟,行如风

    参禅可修定,参禅这种法门是无为而无不为。表面看参禅是无所作为,实在一个人参禅,就有一个人在法界中帮助正气伸张。如果每个人都参禅,世界上就没有战争了。

    虽然说“久坐有禅”,但真正的参禅,不单只坐才有禅,站着也可以参禅,走路时、睡觉时,同样可以参禅,所以行、住、坐、卧也在参禅。用功的人不管闲事,时时刻刻照顾话头,念兹在兹地参“念佛是谁?”参到山穷水尽,参到极点,行、住、坐、卧皆有威仪。

    “坐如钟”:坐得稳定,不可以像钟摆般摇摇幌幌。要端然正坐,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舌尖顶上颚,有涎液则吞进肚里去。

    “行如风”:跑香时如疾风,风刮得上不见天,下不见地,中不见人。因为用功时无人无相,所以上不见天,下不见地,中不见人。慢行时,犹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立如松”:站立时,直着腰,轩昂地站立,好像大松树那样地直。

    “卧如弓”:睡觉时,要托腮搭胯,右胁而卧,作吉祥卧姿势。

    永嘉大师云:“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达摩祖师曾经有六次遭外道下毒,他明知是毒药,也咽进肚里去,可见他无我相,把生死视作等闲。 人用功时,惊天动地鬼神泣,魔王也震惊;人用功时,魔王无能施其技,所以震惊了。我们若能二十一小时脚踏实地,分秒必争地用功,必然惊天动地。我们修行无为法,先从有为法着手,不怕跑香坐香的辛苦。跑香是有为,坐香是无为,故说,“无为有为,有为无为;即有为,即无为。有为就是无为,无为就是有为。”

  12. 功夫日增烦恼日减

    坐禅就是像驯马师、驯猴师,很不容易的;虽然不容易仍然要坐,勉为其难。在这世间上,你要做哪一件事,都是不容易,很费力的,坐禅亦复如是,必要费一番功夫。你能将狂心野性、痴心妄想制之一处,功夫就会日增,而烦恼也日减

  13. 打坐如抽丝剥茧

    我们打坐,正在抽丝剥茧。我们如蚕作茧,被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所捆。这七情虽不能立刻断尽,也得一点一点把它减轻。

喜:不要过份喜悦,一笑就笑到发狂。

怒:更不能发脾气,所谓“星星之火,能烧功德之林”,“千日打柴一火焚”。你坐禅时心平气和,坐得很平安,一旦发脾气则百病丛生,周身骨节疼痛,因为瞋火已把菩提树烧光了。

哀:不能过份悲哀不节。

惧:心有恐惧,则不得其正。

爱:见到美色生爱欲心,见到旁人有好东西便想占为己有,这都是贪爱心。

恶:恶刚与爱相反,爱到极点便厌恶了。欲:这包括一切欲念,皆与道不相应。

这七情要一点一点减轻,故要时时勤拂拭。七情减轻到极点便没有了,这时常在定中,行住坐卧都是参禅,都在用功。这时已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知道自己的鼻孔是朝上或朝下了。

胜造恒沙七宝塔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一须臾,包括无量大劫。无量大劫不离开现前一念;现前一念没超出无量大劫。能够静坐一须臾,这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没丝毫妄想,一念不生,万缘放下。

这时候缩无量劫一念,放一念为无量劫。若能静坐一须臾,或半个小时,或三、五小时,甚至七昼夜,还是静坐。这时候真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这种功德,比你造恒河沙数七宝佛塔还大。

为什么?因为建塔的功德是有形相,故终归断灭。若能达到无身心,无世界,这时自己的般若智慧现前。这种智慧,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嗅之无味,但菩提觉性宛然存在。

若能须臾间,在很短的时间内,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与本来佛性相应。本有佛性能照了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因为被无明遮盖,本有的太阳光(智慧)不现前,被乌云遮盖了,而天昏地暗,于是分辨不清,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认贼作子,颠倒妄想,故流浪生死,拔不出腿来。

Ⅷ 求简单的打坐方法与口诀

  1. 打坐的姿势和方法:

    1、双足跏趺

    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

    中国古代的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盘足曲膝静坐,感觉足腿的酸麻,正是说明足腿的神经与血脉并不通畅,证明你的健康已有潜在的问题。坐到某一阶段时,因为气到臀部沉不下去了,无形中脑神经紧张起来,心里就坐不住了。如果气从臀部通到大腿、膝盖,一节一节通下来,要经历过痛、痒、麻、胀、冷、热、最后等气一走通,痛麻就好了。人体的两足,好像人参的枝叉,所以把两足盘曲起来,等于把一株人参或松枝卷曲成结,使它的生发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归根本而培养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壮。所以盘足曲膝,不但无妨人体的健康,而且从适当的练习开始,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内经》中提到,婴儿的气是在两腿。人到了中年,两腿的力量就减弱了,腿的活动也无形中减少了,喜欢坐在沙发上,常常休息自己的两腿。到了老年,更不堪设想,坐在沙发还不够,两条腿还要翘在桌子上才行,因为人体是从脚下面开始衰老的,人的死也是逐渐进行的,由脚开始而上行。

    2、脊直

    人在禅坐的时候,脊柱垂直是关键。臀部应垫一个两、三寸高的软垫,从大腿根部到膝盖是向下倾斜的,让两个膝盖触地作为支撑点,膝盖不可悬空,以自己觉得重心稳,无前倾后仰的感觉为原则。然后包腿,包腰,包自己后面的风池穴。天冷的时候,有些人还需要包头。上体自然正直,不前俯后仰,百会穴与会阴穴成垂直一线,但务必放松自然,须知松则气顺,经脉舒畅;僵则气滞,有碍气血流通。只有全身内外放松,才能给入静创造条件。屁股的姿势是微微往后外翘的,从侧面看,整个脊柱是在类似于屁股跟腿的中间的位置,坐着就像座塔,非常匀称。有的人喜欢在打坐的时候,靠着后墙,这样身体往后仰,就没有办法像塔一样。 身体坐的姿势不是垂直的,而是斜直,是往前面倾直,也就是说尾骨是悬空的。

    人身修行的特殊之处就在人身多直立, 笔直经纬与天地共振, 经脉有规律可循, 尚未完全紊乱。所以不能为畜类把脉, 因为其横生脉乱。身躯笔直不倾斜, 则督脉上乾清明, 下坤培藏, 升降有律, 任脉左右逢源, 箍束横固, 平定十方, 稳稳有度。

    3、肩张

    两肩应舒张下垂,但不要挺胸。修禅的人在禅坐时,双手微微抬起,肩膀微微向后摆,肩腋是内空的。从外看,肩是一条平行线;从后看,肩是圆的。

    4、手结定印于脐下

    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随意有意的碰在一起,放于脐下。

    5、头中正

    头正,下巴稍微往前低一点点,后脑稍微向后收放,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如果头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条中空的直线,这时候最容易昏沉。人生于天地之间,本身是天地之间一灵物。由于这个中线的歪斜,天地这股正气,就落不到你身上。

    6、双眼微闭

    打坐时,先把两目定住了,然后再慢慢半闭眼睛,闭眼目光勿下垂,把两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规矩。若是两眼向下看,绝对不能得定,只是坐着休息罢了。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眼睛看到前面一米远的距离,这是最标准的。如果看得太远的话,就有点抬脖子了,如果看的太近的话,就有点低头了,所以说一米远的距离是最合适的,你要感觉到这个鼻子和这个肚脐形成一条线。

    普通人打坐起来,开眼也好、闭眼也好,都很低视向下面看的,眼珠子,不对。下沉一片无明中,而且心思更乱。 眼睛好像向下面看的那样,就是后脑的视觉神经跟着向下拉,影响了大脑,反是不得安详、不得清净。所以开眼也好、闭眼也好,眼睛眼珠子平视,闭着眼皮没有关系,眼珠子也是平视。平平的不向上的,也不低下来,然后眼皮闭上,眼珠子摆正,不低下来,不向下,不向上,平正的,眼珠子还是向前面看,然后不看了。

    看世界上任何的东西,要轻松不要严重,尤其眼睛要会看东西,一般人都要看花,看风景,把那个神,眼神看到好的花,都盯到花的上面去,错了。像杭州风景那么美,你出去看风景啊,叫风景跑到你眼睛里头来,看花要把花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里头来,看山水要把山水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里头来,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放到山水上,放到花上,它没有用处,你也没有好处。打坐时,闭上眼睛也不要用力看。

    7、舌舔上腭

    舌头前半部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在修道被称为“搭桥”。搭什么桥?人身有365个大穴,对应地球公转太阳一周。地球公转太阳一周是365天,易数以9为最大,以9归真,所以人身每个穴位应填满9口真气。一天十二时辰,一时辰六刻钟,每刻钟二十分钟,即每二十分钟为一座。人坐禅时,六根清静,心志既不散乱也不昏沉时,每一刻钟能化一口真气。当真气化生时,由督脉上行百会再下行到口腔时,会化成一口清而甜的津液(口水),把这口津液渡咽下去,胜过服一支人参,补益身之四大五行五脏六腑,推动百脉千经。

  2. 打坐的要点

    一切放下

    恋着世间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无有实体,犹如过眼云烟,虚而不实,求不得,拿不走。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认事物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达者一笑的愚痴之事,学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事业,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胜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死心塌地地打坐,才能入定开悟,假如在座上想这样、想那样,妄念纷飞地乱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象个死人一样才行。

    心念耳闻

    这是修心密的要诀,对入定开悟,关系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无折扣地照之实行。人的妄念动惯了,不专心致志地倾听持咒的心声,把意根摄住,妄念息不下来,妄念不息何能入定、开悟?所以必须心念耳闻,一个字一个字从心里念出来,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摄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渐渐入定。

    念起即觉

    念头来时,要能看见,如果看不见就跟着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纷飞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觉,既不随之流浪,也不压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按时上座

    每天按时上座,养成习惯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时不要急于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种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缓地从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开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开悟、发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门,非但不得开悟,而且不能入定。

    下座观照

    把打坐中的静定功夫推广到日常动用中去,在行、住、坐、卧当中冷冷自用;绵绵密密地观照,一切无住,既不让境界拉着跑,也不随妄念流浪。

    心量广大

    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宽宏大量地容纳一切,纵然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还要更好,没有丝毫爱、恶、喜、厌的观念。随缘随份地做一切善事,时时处处潇洒自在,没有患得患失之心,亦无毁誉成败之念。这就是最大的神通。

  3. 注意事项

    1、入手下静,先绝食腥荤香辣之物。盖腥荤之物,味主沉浊,食之必至后天之气粗,而难伏。香辣之物,性主轻浮,食之必至先天之气散而不聚。要知存乎理者,禁食腥荤香辣,专持清斋素食淡饭,以除原味。不食过饱,过饱则伤神。不食过饥,过饥则伤气。此节饮食之道,不可不知。

    2、静坐时心摇则气散,修了一点点精气神,不仅会从夫妻生活方面漏掉,还会从六根漏掉。眼睛看多了是一种“漏”、耳朵听多了也是一种“漏”、嘴巴讲多了更是一种“漏”!六根都会漏。为什么强调修行人上来第一步,就要关闭六根呢? 当六根关闭以后,精气神才会自动进入任、督二脉以及回到中脉里边。

    3、打坐时面带微笑。

    4、静坐胡思乱想时,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数呼吸,不数入息,只数出息。当你数出息的时候,你把所有的一切,连自己的生命,一切烦恼、病痛,跟着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体里头生瘤、生癌,让它一齐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这样数息,身体马上就轻松了。

  4. 总结: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定,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Ⅸ 怎么打坐求方法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定,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1.僧道修行方法的一种。闭目盘腿,手放在一定的位置上,断除妄想。 宋文天祥《遣兴》诗之二:“莫笑道人空打坐,英雄收敛便神仙。” 元杨暹《西游记·诏饯西行》:“京师大旱,结坛场祈雨。玄奘打坐片时,大雨三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冯京﹞虽读儒书,却又酷好佛典,敬重释门,时常瞑目打坐,学那禅和子的模样。”《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寺内僧堂明净,住持 圆觉和尚 正居中盘腿打坐。”
2.泛指静坐。 宋张元干《蝶恋花》词:“歌舞筵中人易老,闭门打坐安闲好。” 元方回《寄许太初》诗:“句容破店无卧榻,一夜打坐如禅僧。”李广田《山之子》:“且随处是小桥流水……鸡鸣犬吠,人语相闻。山家妇女多做着针织,在杨树下打坐。”
姿势要点

1、双足跏趺
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
上,称如意坐。两种坐姿都可以采用,也可以在腿痛时轮换交替。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

有人因为暂时不能打跏呋坐,在单盘的时候,下边这条腿放得很靠里,上面这条腿放上去后,膝盖是悬空的,其实这不是一个正规的姿势,因为上面的腿悬空,容易在盘腿时下盘不稳。首先要注意,整个人的身体就跟六和塔一样,是稳稳当当,由下往上是一层一层的,这是非常关键的。
有些人怀疑,盘足静坐,不但对人体的健康有碍,甚至,反而因两足的血管被压迫而致病,所以静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现象。这是误解。其实,人体的健康,与腿和足有极大的关系。中国古代的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盘足曲膝静坐,感觉足腿的酸麻,正是说明足腿的神经与血脉并不通畅,证明你的健康已有潜在的问题。坐到某一阶段时,因为气到臀部沉不下去了,无形中脑神经紧张起来,心里就坐不住了。如果气从臀部通到大腿、膝盖,一节一节通下来,要经历过痛、痒、麻、胀、冷、热、最后等气一走通,痛麻就好了。人体的两足,好像人参的枝叉,所以把两足盘曲起来,等于把一株人参或松枝卷曲成结,使它的生发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归根本而培养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壮。所以盘足曲膝,不但无妨人体的健康,而且从适当的练习开始,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内经》中提到,婴儿的气是在两腿。人到了中年,两腿的力量就减弱了,腿的活动也无形中减少了,喜欢坐在沙发上,常常休息自己的两腿。到了老年,更不堪设想,坐在沙发还不够,两条腿还要翘在桌子上才行,因为人体是从脚下面开始衰老的,人的死也是逐渐进行的,由脚开始而上行。
2、脊直
人在禅坐的时候,脊柱垂直是关键。臀部应垫一个两、三寸高的软垫,从大腿根部到膝盖是向下倾斜的,让两个膝盖触地作为支撑点,膝盖不可悬空,以自己觉得重心稳,无前倾后仰的感觉为原则。然后包腿,包腰,包自己后面的风池穴。天冷的时候,有些人还需要包头。上体自然正直,不前俯后仰,百会穴与会阴穴成垂直一线,但务必放松自然,须知松则气顺,经脉舒畅;僵则气滞,有碍气血流通。只有全身内外放松,才能给入静创造条件。屁股的姿势是微微往后外翘的,从侧面看,整个脊柱是在类似于屁股跟腿的中间的位置,坐着就像座塔,非常匀称。有的人喜欢在打坐的时候,靠着后墙,这样身体往后仰,就没有办法像塔一样。 身体坐的姿势不是垂直的,而是斜直,是往前面倾直,也就是说尾骨是悬空的。
人身修行的特殊之处就在人身多直立, 笔直经纬与天地共振, 经脉有规律可循, 尚未完全紊乱。所以不能为畜类把脉, 因为其横生脉乱。身躯笔直不倾斜, 则督脉上乾清明, 下坤培藏, 升降有律, 任脉左右逢源, 箍束横固, 平定十方, 稳稳有度。
3、肩张
两肩应舒张下垂,但不要挺胸。修禅的人在禅坐时,双手微微抬起,肩膀微微向后摆,肩腋是内空的。从外看,肩是一条平行线;从后看,肩是圆的。
4、手结定印于脐下
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随意有意的碰在一起,放于脐下。
5、头中正
头正,下巴稍微往前低一点点,后脑稍微向后收放,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如果头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条中空的直线,这时候最容易昏沉。人生于天地之间,本身是天地之间一灵物。由于这个中线的歪斜,天地这股正气,就落不到你身上。
6、双眼微闭
打坐时,先把两目定住了,然后再慢慢半闭眼睛,闭眼目光勿下垂,把两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规矩。若是两眼向下看,绝对不能得定,只是坐着休息罢了。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眼睛看到前面一米远的距离,这是最标准的。如果看得太远的话,就有点抬脖子了,如果看的太近的话,就有点低头了,所以说一米远的距离是最合适的,你要感觉到这个鼻子和这个肚脐形成一条线。
普通人打坐起来,开眼也好、闭眼也好,都很低视向下面看的,眼珠子,不对。下沉一片无明中,而且心思更乱。 眼睛好像向下面看的那样,就是后脑的视觉神经跟着向下拉,影响了大脑,反是不得安详、不得清净。所以开眼也好、闭眼也好,眼睛眼珠子平视,闭着眼皮没有关系,眼珠子也是平视。平平的不向上的,也不低下来,然后眼皮闭上,眼珠子摆正,不低下来,不向下,不向上,平正的,眼珠子还是向前面看,然后不看了。
看世界上任何的东西,要轻松不要严重,尤其眼睛要会看东西,一般人都要看花,看风景,把那个神,眼神看到好的花,都盯到花的上面去,错了。像杭州风景那么美,你出去看风景啊,叫风景跑到你眼睛里头来,看花要把花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里头来,看山水要把山水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里头来,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放到山水上,放到花上,它没有用处,你也没有好处。打坐时,闭上眼睛也不要用力看。
7、舌舔上腭
舌头前半部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在修道被称为“搭桥”。搭什么桥?人身有365个大穴,对应地球公转太阳一周。地球公转太阳一周是365天,易数以9为最大,以9归真,所以人身每个穴位应填满9口真气。一天十二时辰,一时辰六刻钟,每刻钟二十分钟,即每二十分钟为一座。人坐禅时,六根清静,心志既不散乱也不昏沉时,每一刻钟能化一口真气。当真气化生时,由督脉上行百会再下行到口腔时,会化成一口清而甜的津液(口水),把这口津液渡咽下去,胜过服一支人参,补益身之四大五行五脏六腑,推动百脉千经。
这是我们做功夫到一种境界的时候,从头顶起,从脑下垂体下来的一种甘味的液体,从头顶下来,也就是俗称的“甘露灌顶”,吕纯阳诗中有“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表达这个境界。此时应用吞律法将津液吞入腹内。即舌顶上腭不动,伸直舌头,将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喷呛时引颈吞下。这样引吞,可直接入任脉,化为阴精,是造精之捷径,健身之妙法。
如果化生的津液多,说明你这一座是有效的,如果玉液没有,说明散乱或者昏沉,没有多大效果。比如人的思想散乱一天,一天口都是干的。人睡觉睡一天,口也是干的。只有心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时,真气元气才能化生。初坐禅时,未入真定前,如果心处于不散乱又不昏沉时,一刻钟能化满满一口玉液。
打坐方法

心地法门
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因为出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坐不住的时候,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乱梦当前时,就要出声念咒,把那些混乱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还是用金刚持的方法持咒。
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钟10至12次。念的时候,要心念耳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从心里过,不是有口无心地去念,要用耳朵聆听这从心里发出来的咒音,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将妄念摄住不动而渐渐入定。
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样乱动惯了,你要它安静不动不起妄念很难,但不把它摄住不动就不能入定、开智慧成道。因此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念佛时要至诚恳切地以“阿弥陀佛”这句圣号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动,才能安然入定。这六根当中,以意、耳二根为难摄。眼睛闭上不看东西就能摄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摄住舌根(舌头);鼻子不闻异味就能摄住鼻根;身体不接触外境就能摄住身根。但是人的耳朵最灵敏,很远很远的声音都能听见,隔着一座大山的声音也听得见,外面噪音会吵得你心烦。至于意根,更难摄住,不要它动,意念会不由自主地从心里跳出来。为什么呢?这是多生历劫的习气,它动惯了,不动不行。这在佛经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说的五个遍行心所,意、触、受、想、思的第一个心所,它存在于八识当中,时时刻刻在蠢动,象流水一样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灭”,微细得很,只是我们平时看不见。
有人说:“我们不修法不打坐没有念头,一修法打坐倒有念头了。是不是修法修坏了,有念头了?”
不是。这是因为平时心乱,看不见念头在乱动,等到你心里稍微静下来后,就看见念头在动了。这怎么办呢?怎么将妄念息下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耳根来摄意根。持咒需要一字一字从心里过,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如法。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闻”,摄住妄念不动而入定。不然你坐在这里,嘴里念咒或佛号,脑子里面却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闻,死心塌地地打坐。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心空。修行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碍,有家庭,烦恼多,驴事未去,马事又来,事情多得不得了。
所以,我们时时要警惕,看破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里不恋着它,粗妄才可不起。接下来精勤用功打坐持咒,细妄又不免来侵袭,这是多生历劫的串习,动惯了,一下子停不下来,但不要怕它。念头跳出来你能看见,不理睬它,妄念自然化去。念头来了你看不见,那你就跟着念头跑了,这就不能入定了。打坐的时候最要紧的就是一切放下,心里要清清楚楚,念头一来就看到它,不睬它,也不要讨厌它、压制它。讨厌的本身就是一种妄心。压制也不行,压是压不死的,比如搬石头压草,石头拿掉之后,草又生起来了,这是不行的。纵或压死了,倒变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泼泼的转化法,不能用压制法。念头来了,只不睬它,把咒提起来,妄念自然转化掉。
如此精进修法打坐,修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咒也就自然化脱提不起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我们持咒的心还是妄心,有能有所,即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念佛也是如此,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能所相对,都是妄心。相对的都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真实之心是绝对待而无相的,凡是有相的东西都是虚幻的。假如我们真的持到一心不乱的时候,一切相对的虚幻的东西就都脱落化为乌有了。这时身、心和世界就统统空掉了,虚空也粉碎了,而真实不虚的天真本性才会全体显露出来。
经过灌顶修法,有一个拉肚子的过程,不要怕,这是法的力量发生作用的缘故。这个法有极大的加持力量,叫你把污秽、垢染、习障都从大便排掉,换一换肚皮,这是好事,所以不要怕。
修法一段时间后,看禅宗的东西,有点理解了,那是理上的悟道。文字理解没有多大用处。因为没有亲证,定力不够,道理虽然明白一些,但是事情来了就挡不住了。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证悟,亲自见到本性才有力量。“见到”当然不是眼睛见到,而是心地法眼亲证本性,本性是没有相的,眼睛只能见有相的东西,那时候你人也没有了,还有什么眼睛?还有什么看见?法身虽无相可见,但不是断灭空,它是真实的大功能,大能量,世界上举凡一切事相、境界都是它显现、变幻的。比如电,眼不能见,但离开它,世界就不能运转。又如“海水中盐味”,人能看见海水,海水里的盐味却看不见,但它确实存在!
我们用功到缘心息下,世界都化空,便时到神知,心领神会而见道了。所以叫做心地法眼可以见道。见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很多人以为这样就成功了,不是的,没有成功,还差得远哩。刚打开宝藏见到一点影子,仅是法身边事,不相干,生死犹不能了,还须努力向前,除尽恶习才是了手时。
刚刚明心见性的时候只是初悟,破本参,才跨过第一道门坎,妄习犹在,生死不能了。须勤于保护,历境练心,把多生历劫执着的妄习消灭光,真正做到与《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应,处顺境而不喜,遇逆境而不恼,丝毫无动于衷,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金刚经》说:过去、现在、未来心皆不可得。心既不可得,还动什么?真见性的人只有这个觉性,其它一切都不可得,还须更向上,觉性与不可得也不住才为真了。若见境生心,随念而转,就不是见性开悟的人。罗汉之所以有四果之分,也是在是否生心动念上划分的。初果罗汉在山林里,清净无染,但是,到城市里就不免眼花缭乱思念纷起了,这就是思惑未了之故。思惑者,对境生心,迷于事相之思想也,就是对幻境惑当真实,产生占有之妄想也。
在打坐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现象出现,如美好的佛、菩萨光明等善像,或丑恶的魔相,都不要理睬它。有相的东西都是假的,一着相,就容易着魔。还有,当你从有相过渡到无相的时候要起一些变化:如身体没有了,或手脚和头没有了等等,都不可管他。更或气要断了、头要爆炸了,也毋须惊怖,这是身心将脱落的前奏。一害怕,一惊觉,即前功尽弃而出定了。等到火候到时一下子大爆炸,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齐销殒,虚空也粉碎,本性即现前。不过你不能着相求这个爆炸,一着相即被妄念所遮,非但不能爆炸,连空也入不了。密宗就有这个好处,常常得佛菩萨的加被,以外界的爆炸声引起内心的爆炸,但是千万不能求,想它什么时间来,更不能将心等它或迎它来。打坐定境中的一切形象都不能理睬,须置之不理。《金刚经》的警句须牢牢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色相都是假的,不睬它就没事。一理睬执着它,就有着魔之虞。
二果罗汉,前念才动,后念就觉。虽然能不住相而于觉后归家稳坐,但是念有起灭,还是有生有灭。所以还要有一番生天落地的生死,然后才能了分段生死。因此,打开本来之人并不是大事完结,还要好好地勤除习气,进入三果罗汉达遇事不动心的阶段,更向上进入无为之境,达到阿毗跋致的地步,方为初步了手。有思想、有妄情、有造作都是有为。修行从初地、二地、三地……到七地都是有为,入八地才是无为。七地虽然已证到无为了,但是还有个无为在,还有个无为的影子,还是不干净。到八地,无为的影子才取消。所以,我们每个人要衡量一下自己,看看是否对境心一点都不动,平时如还有妄心起伏,那就不行,在境界当中,若着境,更不行。一切时、一切处心空如洗,能够随缘起用,不执着,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那才是真开悟。
除打坐之外,最重要的是平时用功。时时看着自己,念头一起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起了看不见,跑了一大段才觉得,才知道,那就不行。禅宗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了不怕,只怕你不知道,跟着念头跑,就是生死;跟着念头跑了一大段才知道,就是已死去多时了,也就证明你将来生死不能了。假如我们能做到前念起,后念觉,不跟念头跑,就能受生自在了。受生自在不是已了生死,还有生死在,不过在生死当头能够自己作主,要到哪里就到哪里,不受业障牵连,随业受报了。
功夫程度:

念起不随
能做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

亲证无为
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压住它不动是不行的。要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坏的差别感,好的不喜,坏的不厌,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平静,而到达平等无为之境。做到这个地步就能变化自在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第一步是在生死当中得自在,第二步是变化自在,能变粗为细,变短为长,到达第八地菩萨的位次,至少能显现三十多个意生身。

微细流注消灭
微细流注就是上面讲的作意。作意在八识田里流动,你平时看也看不见,深入金刚萨缍大定,才能见到而消灭它。到这一步,微细流注都消灭光后,能显现百千万亿化身,度百千万亿众生。这时候才真到家,不是一开悟就好了,差得远,所以,还要好好的用功。
没有菩提心是不能成道的。什么是菩提心呢?简单讲解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度众生。我们修法是为了下化众生,而不是为了自了。
大家务必好好用功,坚持打坐、观照,切勿等闲视之,更重要的还是在座下用功,不是坐两个小时就可以放野马,乱来了。还须于行、住、坐、卧处时时不忘观照,才能与大道相应。
六个要点

一切放下
恋着世间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无有实体,犹如过眼云烟,虚而不实,求不得,拿不走。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认事物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达者一笑的愚痴之事,学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事业,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胜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死心塌地地打坐,才能入定开悟,假如在座上想这样、想那样,妄念纷飞地乱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象个死人一样才行。

心念耳闻
这是修心密的要诀,对入定开悟,关系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无折扣地照之实行。人的妄念动惯了,不专心致志地倾听持咒的心声,把意根摄住,妄念息不下来,妄念不息何能入定、开悟?所以必须心念耳闻,一个字一个字从心里念出来,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摄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渐渐入定。

念起即觉
念头来时,要能看见,如果看不见就跟着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纷飞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觉,既不随之流浪,也不压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按时上座
每天按时上座,养成习惯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时不要急于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种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缓地从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开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开悟、发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门,非但不得开悟,而且不能入定。

下座观照
把打坐中的静定功夫推广到日常动用中去,在行、住、坐、卧当中冷冷自用;绵绵密密地观照,一切无住,既不让境界拉着跑,也不随妄念流浪。

心量广大
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宽宏大量地容纳一切,纵然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还要更好,没有丝毫爱、恶、喜、厌的观念。随缘随份地做一切善事,时时处处潇洒自在,没有患得患失之心,亦无毁誉成败之念。这就是最大的神通。
记住这六点,照之修行,决定能打开本来,亲证佛性。做好这六点,丝毫不懈,保证能圆证菩提,得大成就!
注意事项
1、入手下静,先绝食腥荤香辣之物。盖腥荤之物,味主沉浊,食之必至后天之气粗,而难伏。香辣之物,性主轻浮,食之必至先天之气散而不聚。要知存乎理者,禁食腥荤香辣,专持清斋素食淡饭,以除原味。不食过饱,过饱则伤神。不食过饥,过饥则伤气。此节饮食之道,不可不知。
2、静坐时心摇则气散,修了一点点精气神,不仅会从夫妻生活方面漏掉,还会从六根漏掉。眼睛看多了是一种“漏”、耳朵听多了也是一种“漏”、嘴巴讲多了更是一种“漏”!六根都会漏。为什么强调修行人上来第一步,就要关闭六根呢? 当六根关闭以后,精气神才会自动进入任、督二脉以及回到中脉里边。
3、打坐时面带微笑。
4、静坐胡思乱想时,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数呼吸,不数入息,只数出息。当你数出息的时候,你把所有的一切,连自己的生命,一切烦恼、病痛,跟着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体里头生瘤、生癌,让它一齐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这样数息,身体马上就轻松了。
在道家的《阴符经》上,有一重要口诀——“禽之制在气”。就是说练者妄念纷纷,思想不能专一,是因为你的气在散乱,气乱则心乱。所以修习禅定主张先练气,修习者用意念守住呼吸,把呼吸调顺了,心自然就不会再散乱。社会上许多人练多年,还是身体经常出毛病,追其原因就是自己体内的气息调顺不好的缘故。道家还有句至理名言:“天地玄珠,万气本根”。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出气的重要性,任何人无论体格多健壮,体内的气息若不调顺,即是大病来临。可以说,在身心的配合下,气息能够发生万种变化。
第一种:由一数至十,再由十倒数至一,如此反复,做到呼吸时只有数字没有其他杂念。(1、2、3......10、9、8 ......2、1......)。
第二种:由一、二......按次计数下去,数到最后,这中间并没有杂念妄想,数字并没有差错,心念配合呼吸也就是初步的成功。
(1、2、3、4......99、100......1、2、3、...99、100)。
有一点必须注意:心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外,只应在鼻端这一带区域觉知呼吸。
数的过程呼吸对于风大的感受分别为风→气→息三个层次。开始时,呼吸粗,称之为风,静定后,呼吸较细,称之为气。再进一步,身心宁静,只有感觉自己内在呼吸,却听不到呼吸声音,这就是息。到了息,就不要数了,即进入随。 静坐数息时,呼吸自然,身体要放软,耳朵回转听自己呼吸。如在闹处修,听不到呼吸声,便用感觉来听。
5、日中一食可以辅助打坐入定。过了中午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吃了食物会使人阴气加重,早晨是天食,中午是佛食,晚上是鬼食。过午还食会使胃和大小肠内堆积垃圾,所以,过午不食,是清肠的最好方法,因小肠和心互为表里,肠清则心清。吃饭过饱或过了中午还吃饭,会使经脉不通,经脉不通,则身疲困乏、心地闭塞,心地闭塞,则道业荒废。若5-7点吃晚饭,则使肾经不通,无法后转上升起命门火,形成污秽之精,助长爱欲,接着7-9点使藏第八识之心包经不通,无法清除心脏周围邪气。久之,正居其内的心不能主神明,大脑思维被心包内之邪气所控制,接着9-11点三焦百脉不通,11-凌晨3点胆肝负担重,解毒换血功能下降,严重时影响睡眠。到了第二天凌晨寅时,阳气不易升起,到了卯时,肠道淤积的浊物难以排除,在体内形成毒素,进入血液和脏腑百骸,到了辰时巳时的最佳吸收营养阶段不思饮食,形成恶性循环,到了午时心负担重,阴阳相交不利。
6、打坐会走火入魔吗?有些人怕坐禅时走火入魔,呵呵,说句实在的,一般人还没有资格达到那个可以使你走火入魔的境界。我们最多出现幻觉使你神情恍惚(好比睡眠做梦),这些都是小儿科,不要把它当回事。
一般初学静坐的人,往往发现自己的思虑营营,非常杂乱,甚至,比起不静坐的时候,反而更加烦燥、不安;因而更加恐慌,认为自己不应该“静坐”,或者加上武侠小说与民俗神话等的传说,恐怕“静坐”会“走火入魔”。其实,这都是不明道理,自己头上安头,错加误会,构成心理上的阴影。说到静坐,真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同时也正好暴露人类智能的大弱点。一个人的生命需要休息,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也是无可否认的真理。
但是一个人开始练习从坐着的姿态取得休息,便会引起很多大惊小怪的说法,所谓“那是修道啦!打坐啦!灰心厌世啦!走火入魔啦!”等等似是而非的观念。
其实睡眠休息的状态是卧倒的姿态;静坐休息的练习,只是坐着的姿态,和睡倒不同而已。 其所以加上这些许许多多的名词和观念,都是人们传闻失实,或者以讹传讹的零碎知识,无形之中凑合心理的好奇或心理的恐惧作祟而已,它与静坐的本身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