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黄疸是什么样的能烦张图片看看吗
意见建议: 黄疸的症状1.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2、尿和粪的色泽改变。3、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状。4、胆盐血症的表现,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泄、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❷ 黄疸是什么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因人体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部份发黄的症状。某些肝脏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通常,血液的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时,这些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颜色。
❸ 什么是黄疸
黄疸(jaundice)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elastin),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渍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❹ 黄疸是什么样子
它的症状主要是大小便不正常,体温不正常,吃奶呕吐等。
黄疸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
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❺ 四十二、什么是黄疸黄疸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正常人胆红素最高为17.2umol/L,其中结合胆红素3.42umol/L,非结合胆红素13.68umol/L。当胆红素在17.1~34.2umol/L时不容易被人察觉,称为阴性黄疸,超过34.2umol/L时,称为显性黄疸。 1.溶血性黄疸: 凡是可以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以引起黄疸,此为溶血性黄疸。...主要涉及疾病有先天性溶血性贫血、药物引起的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由于大量的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排泌能力,另外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值,就会出现黄疸。 2.肝细胞性黄疸: 各种使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均可发生黄疸,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由于肝细胞的损伤致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泌功能降低,因而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另外因肝细胞肿胀,汇管区渗出性病变以及小胆管内的胆栓形成使胆汁排泄受阻而反流进入血循环,使血中胆红素升高。 3.胆汁瘀积性黄疸: 由于胆道阻塞,阻塞上方的压力升高,胆管扩张,最后导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入血。此外肝内胆汁瘀积有些并非有机械因素引起,而是由于胆汁分泌功能障碍、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而流量减少,导致胆道内胆盐沉淀与胆栓形成。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系由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有缺陷所致的黄疸。本组疾病临床上比较少见。
❻ 什么是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怎么引起的
可能有一些新手父母对黄疸更奇怪,认为黄疸是黄疸,它如何归类?事实上,黄疸是善良的,一般可分为三类:生理黄疸,病理黄疸,母乳黄疸。
母乳黄疸:给宝宝常用母乳喂养,次数至少为8-12次,让宝宝多吃,尽快排水;给宝宝一个蓝光,这种方法也是医院最常见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将具有副作用,但只有偶尔腹泻和皮疹,但它不严重,它不会影响光线。当你是蓝色的时候,你需要宝宝脱掉你的衣服,然后把他带到一个特殊的光线的盒子里,但注意在照射前盖住宝宝的眼睛。如果有一个孩子采取这种方法,可能仍然需要让宝宝住在尼古尔,而且不能遇见她的母亲,这是许多宝藏不想接受蓝光的原因之一。因此,许多宝藏会选择给宝宝给宝宝在家里的方式,但在这个宝贝妈妈需要注意:给宝宝在家里,你必须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还要注意房间的温度,不要让宝宝感冒。
❼ 黄疸分哪些种类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有什么区别
很多妈妈会问:医生您看看我的宝宝是病理性的黄疸还是生理性的黄疸呢?
临床上一般不会有太异常的表现,偶尔他会有嗜睡的一些表现。
对于早产儿来说,由于他的肝功能更加不成熟,它对黄疸、胆红素的处理能力更加弱,所以他的黄疸是大概生后3~5天出现,5~7天的时候达高峰。
消退的情况也会延迟,它根据胎龄不同,有些两周才消退,有些可能四周才会消退。
而生理性黄疸可以自己消退,不需要做过多的处理。
病理性黄疸相对生理性的黄疸更严重,而所谓的病理性的黄疸是需要处理的。
病理性黄疸的一个临床表现可以用这五种情况形容:
早
生后二十四小时内出现的黄疸,不管它黄的多浅,我们都可以认为它是病理性黄疸。
重
三天内我们足月的孩子他的黄疸值达到12.9毫克以上,或者是手足心都黄了,就可以认为是病理性黄疸。而生理性黄疸,手足心是不会黄的。
快
如果我们胆红素每天上升的速度能达到8.5微摩尔每升,就是病理性黄疸了。
退而复现
如果7~10天后宝宝的生理性的黄疸消退了,可是到一个月的时候它又出现黄疸了,那我们这个也可以认为它是病理性的黄疸。
1、母亲因素:
妊高症、心脏病、贫血、肾病,或者是妊娠期的糖尿病,这些都可能导致宝宝的黄疸加重。
母亲使用一些特殊药物,例如常用的催产素,它也导致黄疸增高的一个原因之一。
分娩方式的不同,也会使新生儿高胆红素的风险增加。
2、胎儿因素:
胎盘、脐带的异常,宝宝在妈妈的体内生长受限,还有巨大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还有双胎的孩子,黄疸的风险都是比较高的。
新生儿用了特殊药物也可能使他的黄疸加重,比如利尿剂等。
还有宝宝本身的疾病,例如感染、缺氧、酸中毒、低血糖这些都可能导致黄疸。
3、血性因素:
如果妈妈是个O型血,宝宝是个A型血或者B型血,就有可能导致一个ABO的溶血。
还有一个血型因素,也就是少见的RH血型不合,都可能导致黄疸严重。
4、先天性因素: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一个因素就是先天性的酶的缺陷。
❽ 什么是黄疸,能治好吗
黄疸 黄疸,是以面目及全身皮肤发黄为特点,其中尤以目黄为要。《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杂病源流犀烛》:“目黄者曰黄疸,以目为宗脉所聚,诸经之热上熏于目,故目黄。”其发病多与湿邪有关,如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或劳倦内伤而致湿热或寒湿阻于中焦,熏蒸或瘀阻肝胆,迫使胆汁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则可产生黄疸。 黄疸与黄胖不同。《类证治裁》:“黄疸目黄,身不肿。黄胖多肿,其色黄中带白,目如故,疲倦少神。病源虽同属脾,然黄疸由湿热郁蒸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积所致......又劳力受伤亦成黄胖,能食易饥,疲倦无力,俗名脱力黄,此又在虫食黄疸之外者。”临床对黄疸可分阳黄与阴黄两类。阳黄可分为湿热内蕴,热毒炽盛,胆道阻滞;阴黄则分寒湿内阻和瘀血停滞等证。 【常见证候】 湿热内蕴:目黄身黄,色泽鲜明,或见发热,口渴,心中懊忧,身倦无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小溲深黄或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热毒炽盛:身目深黄,色泽鲜明,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壮热,心烦不宁,或神昏谵语,鼻衄便血,肌肤斑疹,口渴喜冷饮,腹胀胁痛,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弦细数。 胆道阻滞:身目俱黄,出现较快,寒热往来,右胁绞痛牵引至肩背,恶心呕吐,口苦咽干,厌恶油腻,小便深黄,大便灰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寒湿内阻:身目俱黄,色泽晦暗如烟熏,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脘闷或腹胀,纳呆,便溏,口淡不渴,小溲不利。舌淡胖大苔白腻,脉濡缓。 瘀血停滞:身目色黄而晦暗,胁下症积胀痛,拒按,或有腹水,腹壁青筋暴露,颈胸部位出现红丝血缕,大便黑,舌质隐青或舌淡有瘀斑,脉弦涩。 脾虚血亏: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头晕,爪甲不荣,舌质淡,脉濡细。 ------------------------------------------------------------------- 西医角度: 概述 黄疸是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表现即血中胆红素增高而使巩膜、皮肤、粘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当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1~2mg/d1)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1)时则为显性黄疸。 病因 1、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2、肝细胞病变以致胆红素代谢失常而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 3、肝内或肝外胆管系统发生机械性梗阻,影响胆红素的排泄,导致梗阻性(阻塞性)黄疸。 4、肝细胞有某些先天性缺陷,不能完成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而发生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症状 1、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2、尿和粪的色泽改变。 3、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状。 4、胆盐血症的表现,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泄、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 2、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定量试验。 3、尿液中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检查。 4、血清酶学检查。 5、血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 6、免疫学检查。 7、X线检查。 8、B型超声波检查。 9、放射性核素检查。 10、肝活组织检查。 1 1、腹腔镜检查。 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对症治疗。
❾ 什么是黄疸
当皮肤或眼睛的巩膜(即眼白)变成黄色时,医生们形容巩膜和皮肤黄染,称为黄疸。正常人血清中胆红素含量为1.7 ~ 17.1μmol/L,超过此值时,即可出现黄疸。根据黄疸的程度不同,可分为隐性黄疸和显性黄疸。显性黄疸的血胆红素值超过34.2μmol/L,巩膜由原来的白色变为黄色,很容易观察到,因此医生常通过观察巩膜的颜色来判断有无黄疸,严重者皮肤呈现金黄色或暗黄色;如果血胆红素值在17.1 ~ 34.2μmol/L,皮肤巩膜不显黄染,但血胆红素超过正常范畴,称为隐性黄疸,此时只能通过血化验来证实。有些人在短期内进食大量水果,如橘子、胡萝卜等,可出现皮肤变成黄色,但巩膜不黄,血胆红素值正常,不能诊断为黄疸。
就胆红素的代谢过程而言,正常人血液中的红细胞(红血球)平均寿命为100 ~ 120 天,衰老的红细胞必须从血液系统中排泄出去,其代谢过程首先是由单核_巨噬细胞破坏和降解衰老的红细胞,使之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再转化为血红素→胆绿素→胆红素,而胆红素的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它先由肝细胞摄取,再与肝细胞的葡萄糖醛酸结合成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被排泄到毛细胆管,构成胆汁的一部分,随着胆汁排到十二指肠,在肠内细菌的作用下变成尿胆原,80% ~ 90% 的尿胆原在肠道接触氧气后氧化成尿胆素,亦可称为粪胆素,随着粪便排出体外,这是黄色大便的主要成分,另有10% ~ 20% 的尿胆原被肠道重新吸收,进入血流,由肾脏随尿排出,通过正常排泄使血中胆红素不潴留,不产生黄疸。有15% ~ 50% 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会出现黄疸。
就黄疸发生的原因来讲是很复杂的,胆红素代谢障碍涉及红细胞本身寿命、肝脏代谢排泄过程等,须进一步检查加以鉴别。根据不同的形成原因,大体上将黄疸分为三类: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及梗阻性黄疸。
(1)溶血性黄疸:主要特点是红细胞破坏增加及红细胞寿命缩短,导致肝细胞来不及结合胆红素成为结合胆红素,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溶血性黄疸皮肤、巩膜呈柠檬黄色,黄疸多不严重,伴贫血、脾大,主要病因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等遗传性疾病。
(2)肝细胞性黄疸:分为先天性黄疸和后天获得性黄疸等两类。
先天性黄疸由肝细胞先天性功能障碍所致,从新生儿或幼儿期发病,出现间歇性黄疸,如Dubin-Jouhnson 综合征和Roter 综合征等;后天获得性黄疸是肝细胞性黄疸,多为病毒性肝炎或某些损伤肝细胞的药物引起,使肝细胞结合胆红素能力减退,使血胆红素上升。
(3)梗阻性黄疸:由胆汁排泄障碍所致,分为肝外梗阻和肝内梗阻。肝内梗阻见于下列疾病: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毛细胆管炎;肝外梗阻多见于胆总管结石、胰头癌、壶腹部癌,梗阻使梗阻部位近端胆管压力增高,胆囊扩张,胆红素反流入血,血中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黄疸程度较重,皮肤为暗黄或棕黄色,伴皮肤瘙痒、乏力、恶心等,大便为白陶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