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洋,现在是属于什么地方的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
在中国很多历史文献上,都有关于南洋的记录。南洋是中国古代对东南亚地区的统称,广义上的南洋包括现在的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11个国家。而狭义上则以中国人较多的新加坡和爪哇为主。
据《史记》等记载,在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和缅甸、越南等国家有来往。唐朝时,就有人因为躲避赋税和战乱南迁到南洋。唐朝末年,移居南洋的人开始增多。由于早期的华侨多因躲避战乱,谋求生计迁居在此,所以,定居后,他们便大力发展农耕。经济很快就繁荣起来。
到了北宋,由于对外贸更加频繁,更多人迁到南洋,元明之际,大陆战乱频繁,南洋成为当时国人寻求生存机会的最佳选择,更多的华侨漂洋过海,到哪里讨生活。明朝灭亡后,大批汉族人移南洋,史称“下南洋”。
(1)南洋是哪里扩展阅读
南洋对中国的影响
以南洋为基础,中原跟海洋的资源都能够被调动起来,然后才有了向大陆深处、向动荡地区投放秩序的努力。这些加到一块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历史的结构。
西方所提供的一整套现代法律体系和现代经济与技术,而且因为地处西方与大清的贸易通道,这里还有充足的货币资本。
㈡ 东洋,西洋,南洋,北洋分别是哪里有没有中洋
没有中洋。
1、北洋:渤海、黄海,朝鲜半岛附近。如“北洋水师”、“北洋军阀”、“北洋政府”、“北洋通商大臣”。这些词均源自以李鸿章为创始者的一系政治力量在北洋地区的军事、商业活动。
2、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清朝时期也指自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称为“南洋”(江苏以北沿海称北洋)。
3、东洋或东瀛在汉字文化圈间表示日本,可做日本一词的别称。日本发明该词主要是用来翻译英文的“Orient”(意为东方),其意义与“西洋”相对,指包括东北亚,东南亚等在内的东方地区。
4、西洋是古代中国人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地理概念, 明朝时期的西洋是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郑和下西洋”、““西洋镜”中的西洋就是此义,广义西洋还包括欧洲等地。
明朝时期
永乐三年,开始了郑和下西洋年代,西洋一词发生巨大变化,“西洋”一词所包含的地域扩展到包括忽鲁姆斯在内的“西洋诸国”,多次见于皇帝敕书:“遣中官郑和等赍敕汪喻西洋诸国”,“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还”,“敕太监杨庆等往西洋忽鲁姆斯等国公干”,“今命太监郑和等往西洋忽鲁姆斯等国公干”。
西洋成为明朝热门的名词,从明朝刊行的一系列书籍:费信《大西洋记》、巩珍《西洋番国志》、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张燮《东西洋考》。
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可见一班。郑和研究专家向达指出“明代以交趾、柬埔寨、暹罗以西,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小巽他群岛、以至于印度、波斯、阿拉伯为西洋”
㈢ “南洋”具体指哪些地方
南洋”是中国古代的地理称谓,不仅仅是新加坡等国家,而是泛指东南亚。在清代到民国初年,也称江苏以北的沿海省份为“北洋”,江苏以南的沿海省份和海域为“南洋”。 广义上指东南亚,狭义上指印尼的爪哇岛. 泛指东南亚,如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 具体来说是东南亚国家 特别是马来群岛附近.
㈣ 中国近代史上人们所说的南洋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南洋是明清民时期称呼东南亚较深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及其水向型附近区域:
一、是南亚的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海岸,而阿拉伯海西岸属西洋了。
二、是印尼东方的澳洲北部即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
三、是菲律宾群岛以东的帕劳群岛等西太平洋群岛。
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便是东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早在秦汉时期,即有海商进入东南亚的记载。唐宋时期,中国海商遍布东南亚沿海地区,人口往来频繁。15世纪初,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出现华人聚居区。
明中后期,政府多次发布禁令限制出海,但由于海外贸易的兴盛,前往东南亚的人口依然有增无减。然而,真正形成规模并影响至今的移民活动,则是近代以来称为“下南洋”的移民潮。
(4)南洋是哪里扩展阅读:
中国人走出国门的移民潮,长路漫漫,充满了血泪辛酸。
首先是“违法”。移居海外在很长时期内是不允许的,在朝廷看来,迁居海外无异于“弃绝王化”,不仅禁止,而且对回国者严加制裁。直到晚清,清政府才意识到海外华侨的经济实力与商端口的重要性,于光绪三年(1877)任命当地华侨领袖胡璇泽为新加坡首任领事。1893年,清政府才正式解除“华侨海禁”。
其次是旅途艰险。早期移民偷渡出洋,整日担心官军稽查与海盗行劫,海上风信难测,帆船时时有倾覆之险。近代出洋华工则几乎与奴隶无异,饱受“猪仔头”与“猪仔馆”的虐待,华工被封禁在船舱内,条件恶劣,死亡率极高,贩运华工的船只被称为“移动地狱”。
再就是落地后的艰难。落地移民一是要克服难以适应自然环境的问题,一是受到当地各种势力的多重压力。
殖民者急需华人参与开发,但又对华人迅速扩张的经济实力充满担忧,因而有意抑制华人权益,迫害、屠杀华人的事件多有发生,尤以印尼多次屠杀华人的事件最为惨烈。殖民势力消退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一旦政局动荡,华人往往成为发泄不满的对象。
大量华人移居东南亚,不仅缓解了中国国内的人口压力,也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可以说,东南亚的近现代历史是土着族群与华人共同书写的。
目前,华人作为东南亚各国本地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所在国的认可与认同,但历史与现实纠葛的阴影并未消失殆尽,华人问题的彻底解决仍需时日,这就需要华人社会自身的努力,同时,中国实力之强弱也与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㈤ 民国题材电视剧经常会出现南洋,那么南洋到底是哪里呢
“南洋”是中国古代的地理称谓,不仅仅是新加坡等国家,而是泛指东南亚。在清代到民国初年,也称江苏以北的沿海省份为“北洋”,江苏以南的沿海省份和海域为“南洋”。 广义上指东南亚,狭义上指印尼的爪哇岛. 泛指东南亚,如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 具体来说是东南亚国家 特别是马来群岛附近。
东洋是指东亚。
拓展资料:
详细解释
(1) 清末至民国时期,划分我国沿海地区为南北两洋区,称山东以南的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各省为南洋;江苏以北的山东、河北、辽宁各省为北洋。
【出处】: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上》:"南洋起厦门,包汕头、台湾、潮阳、甲子门、四澳、虎门、老万山、七洲洋,直抵雷环为一截。"
(2)亚洲东南部国家和地区。
【出处】: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上》:"昔泰西各强敌,越国鄙远而来。今而南洋各岛,悉为占据。则边鄙已同接壤,郊垧无异户庭也。"
【示例】:茅盾《过封锁线》:"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
㈥ 中国历史上的南洋指的是什么地方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清朝时期也指自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称为“南洋”(江苏以北沿海称北洋)。
清末设“南洋大臣”管理诸项事务。南洋水师的“南洋”是相对于北洋水师的“北洋”而言。北洋水师主要活动于长江口以北的渤海、黄海、东海一带。
南洋水师活动于长江口以南的东海、南海。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南洋”还指东南亚地区,那时华侨去东南亚谋生称为“下南洋”。事实上南洋水师的也可以到东南亚去巡游的。
“西洋”在明朝时指印度洋一带,到清朝时指欧洲。后来把日本称为“东洋”是相对于西洋而言。当时中国国力昌盛。
经过千年积累南洋诸国多仰慕中华,有南洋青年摇船去中国沿海纹中华文字于身,乘船归来其国长老者见字让位其居于上座。
(6)南洋是哪里扩展阅读:
南洋概念与西洋、东洋、北洋相对应。西洋指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还包括欧洲或更远的地方,清朝一度特指欧美国家;东洋特指日本。
中国的名称如厦门南洋学院、南洋模范中学。东南亚的名称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还有一些企业也使用南洋一词。南洋群岛,指印度尼西亚群岛。
中国古代汉族开始移民南洋,明朝时期及明亡后,大量汉族移民涌入该区域谋生、定居,叫做“下南洋”。汉族曾建立过一系列的政权。现在也有少数人仍称东南亚南洋,不过已是非常稀少。
在下南洋的流民浪潮中,来自全国大部省份,但福建、广东人占据大多数(95%以上),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及有关系。
闽、粤两省海岸曲折,老百姓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较去拉美等地更具“可选择性”。
而且当时中国国力昌盛,经过千年积累南洋诸国多仰慕中华,有南洋青年摇船去中国沿海纹中华文字于身,乘船归来其国长老者见字让位其居于上座。
“下南洋”的中国人,就这样成了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他们的勤奋与努力,改变了所在国经济落后的状况。
就连英国的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也承认,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
彼等努力之结果,世界用锡之半额,皆由半岛供给。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马来政府及其人民,对于如此勤奋耐劳守法之华侨之谢意,非言语所可表达。”
华人在改变所在国的经济状况的同时,很多人也彻底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东南亚华人,先后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豪、千万富豪。
与此同时,东南亚华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的丈夫是华裔,泰国前总理他信是华人。在泰国议会,三分之二的议员也是华裔。在马来西亚,华人从政并取得成功,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闻。
㈦ 南洋指的是什么地方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
㈧ 以前说的南洋到底是什么地方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
东洋在汉语中主要表示“日本“。字面上的意思是东面的海洋。除了代表日本以外,在日语中还代表东亚地区。近代出现的“东洋”可能源自日本。
北洋:渤海、黄海,朝鲜半岛附近。如“北洋水师”、“北洋军阀”、“北洋政府”、“北洋通商大臣”。这些词均源自以李鸿章为创始者,以袁世凯为代表的一系政治力量在北洋地区的政治、军事、商业活动。
西洋,泛指西方国家,多指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而在古代是古中国人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地理概念。最早出现在五代,不同时代含义不尽相同。元明朝时期的西洋是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沿岸地区,晚清用西洋一词指欧美国家。
(8)南洋是哪里扩展阅读:
清末设“南洋大臣”管理诸项事务。当时中国国力昌盛,经过千年积累南洋诸国多仰慕中华,有南洋青年摇船去中国沿海纹中华文字于身,乘船归来其国长老者见字让位其居于上座。
东洋是中国古代人的一个地理区域概念。东洋的名称来源于宋代的东大洋海。在元人陈大震所着《大德南海志》中,又将东洋分为大东洋与小东洋两部分。大东洋指今日加里曼丹岛以南至澳洲的海域;小东洋指今日靠菲律宾诸岛与加里曼丹岛海域。
北洋之说最早出现在宋朝,主要指黄海、渤海区域。后来在清朝1791到1821年间,以上海吴淞口为界,长江以北的均为北洋,是包括江苏、山东、直隶等各口岸的地域概念。
北洋的存在源于其政治因素,正是如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的存在以及其势力范围而被约定俗成。
西洋的古代概念:
1、五代 五代时期历史笔迹《西山杂记》记载,五代时泉州蒲有良到占城,出任西洋转运使。
2、宋朝 宋朝时开封府犹太人因“进贡西洋布于宋”,获宋帝下旨“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
3、元朝 元朝时西洋指印度南部沿海地域。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岛夷志略》多处提到西洋:古里佛条:“当巨海之要冲,去僧加剌密迩,亦西洋诸国之马头也”、昆仑条提到“舶往西洋”,大八单条有“国居西洋之后”,天堂条记载“西洋也有路通”。
4、明朝 初期明朝继承了宋朝、元朝关于西洋的概念,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年,刘叔勉出使西洋锁里国:“海涛间关凤涛万里,三年夏才至西洋”。《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元年“西洋剌尼回回哈只马哈没奇剌泥等来朝,贡方物”。由此可见在明洪武年间,西洋只包含具体的国度。
㈨ 南洋是哪里
南洋指的是东南亚各国。具体主要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清朝时期也指自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称为“南洋”(江苏以北沿海称北洋)。
详细解释:
(1)清末至民国时期,划分我国沿海地区为南北两洋区,称山东以南的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各省为南洋;江苏以北的山东、河北、辽宁各省为北洋。
【出处】: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上》:“南洋起厦门,包汕头、台湾、潮阳、甲子门、四澳、虎门、老万山、七洲洋,直抵雷环为一截。”
(2)亚洲东南部国家和地区。
【出处】: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上》:“昔泰西各强敌,越国鄙远而来。今而南洋各岛,悉为占据。则边鄙已同接壤,郊坰无异户庭也。”
【示例】:茅盾《过封锁线》:“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
㈩ 以前所说的南洋 是现在的哪里
东南亚一带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
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
中国古代汉族开始移民南洋,明朝时期及明亡后,大量汉族移民涌入该区域谋生、定居,叫做“下南洋”。汉族曾建立过一系列的政权。
现在也有少数人仍称东南亚南洋,不过已是非常稀少。
(10)南洋是哪里扩展阅读:
“下南洋”
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便是东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早在秦汉时期,即有海商进入东南亚的记载。唐宋时期,中国海商遍布东南亚沿海地区,人口往来频繁。15世纪初,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出现华人聚居区。
明中后期,政府多次发布禁令限制出海,但由于海外贸易的兴盛,前往东南亚的人口依然有增无减。然而,真正形成规模并影响至今的移民活动,则是近代以来称为“下南洋”的移民潮。
南洋包括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11国。在中国文献中,这一地区先后被称为“南海”、“西南海”、“东西洋”,清代泛称“南洋”,后沿用至20世纪中期。
近代之所以出现“下南洋”移民浪潮,有深刻的历史原因。17世纪以降,西方殖民势力开始进入远东地区,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家先后在东南亚开辟商端口,将远东地区纳入世界殖民贸易体系。
开发东南亚急需大量劳动力,而非洲黑奴贸易在18-19世纪之交已经衰落,西方殖民国家开始把眼光投向人口众多的中国,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华人前往东南亚。就国内而言,闽粤自古以来便是海上贸易、对外移民活跃的地区,“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
鸦片战争前,“下南洋”的华人以经商谋生者居多,当时东南亚华人已有150万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