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肝片吸虫病,有哪些特点
肝片吸虫病是牛、马等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肝片形吸虫寄生于牛、羊、鹿、骆驼等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在人、马及一些野生动物中亦可寄生,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有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
肝片形吸虫外观呈叶片状,灰褐色,虫体一般长20~25毫米,宽5~13毫米。成虫寄生在终宿主(人和动物)的肝脏胆管中,中间宿主为椎实螺。椎实螺在我国分布甚广,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地区,春夏季大量繁殖。随同终宿主粪便排出的虫卵可进入螺体内发育为幼虫,叫尾蚴。以后尾蚴逸出,游进水中,很快脱尾,成为囊蚴,附着在水稻、水草等植物的茎叶上,等待动物捕食。动物或人经口吃进囊蚴后,囊蚴在小肠内蜕皮,在向肝组织钻孔的同时,继续生长发育为成虫,最后进入胆管内。可生存2~5年之久。
当幼虫穿过肝组织时,可引起肝组织损伤和坏死,肝包膜上有纤维素沉积;当经过体腔或其他器官时可发生脓胞或形成结节似包囊。成虫在宿主胆管里生长,能使胆管堵塞,由于胆汁停滞而引起黄疸,刺激胆管,可使胆管发炎、变厚或扩张,并导致硬化等症状。
虫卵对干燥很敏感,在干燥粪便中停止发育,完全干燥下迅速死亡。如在室内干燥半小时即破裂死亡,阳光照射30分钟,40℃~50℃数分钟皆可死亡,但在潮湿的环境中能生存数月。家畜粪便经生物热处理以及消灭中间宿主(灭螺)是预防肝片吸虫病的重要措施。更重要的是,人不要食用被囊蚴污染的肉类和蔬菜。
② 肝片形吸虫病的症状体征
1、病史 一般在生食水生植物后2~3个月,可有高热。体温波动在38~40℃之间,持续1~2周,甚至长达8周以上,并有纳差、乏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数月或数年后可出现肝内胆管炎或阻塞性黄疸。生食羊肝者应注意有无咽部水肿、充血、暂时性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及耳聋等。
2、体检 早期可出现荨麻疹、划痕征、右肺底部捻发音和胸膜摩擦音,肝脏明显肿大,质较硬,有压痛,脾亦可增大,腹水常见,可自行消失。慢性期可出现胆管炎或胆道阻塞,如有胆道出血,则贫血明显。异位肝片形吸虫病,可出现胃、胰腺、腹腔内或右季肋部皮下肿块。
③ 肝吸虫病有哪些临床特征该如何进行防治
临床特征若患者得了肝吸虫病,其实引起的症状表现比较多,由于患者病情程度不一样,引起的症状表现也有差异化,具体概括如下:第一,若患者病情比较轻,是不会有症状表现的,一般在吃过饭后可能会感觉到上腹有饱胀感。
如果以前有吃鱼生的习惯,建议做肝功能检查和肝脏B超检查,了解肝吸虫感染的情况,或者直接去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粪检,查看是否感染肝吸虫。如果已经有感染的话,需到医院就诊,口服药物驱虫即可。
④ 兔肝片吸虫病有哪些症状
兔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Fasciola hepotica)寄生于肝胆管内所引起的。本病是牛、羊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它对养兔业的危害也十分严重,有时可引起大批兔只死亡,北京地区曾有多起因饲喂水草而导致兔肝片吸虫病暴发的报道。肝片吸虫虫体扁平,呈叶片状,自胆管取出时呈棕红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虫体长20—35mm,宽5—13mm。虫体前端呈圆锥状突出,称为头锥I头锥后方变宽,称为肩部;肩部以后逐渐变窄。体表有很多小刺。口吸盘位于头锥的前端,其稍后方为腹吸盘。在口吸盘与腹吸盘之间有生殖孔。肝片吸虫的生殖系统特别发达,且为雌雄同体,可自体或异体受精。虫卵呈长卵圆形,黄褐色。前端较窄,有一个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卵壳较薄而透明,卵内充满着卵黄细胞和一个胚细胞。虫卵大小为116—132μm×66—82 μm。肝片吸虫的成虫在肝胆管内产卵,卵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便一起被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温度(15—30℃)、充足的氧气、水分及光线的条件下,卵经10—25 d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钻人中间宿主淡水螺体内继续发育(在我国常见的肝片吸虫中间宿主为4种椎实螺,即小土蜗、截口土蜗、椭圆萝卜螺及耳萝卜螺)。
经历胞蚴、子雷蚴和母雷蚴阶段,最后发育为100--1000条尾蚴,尾蚴离开螺体,进入水中,然后附着在水草上,脱去尾部,变成圆形的囊蚴.当兔吃迸了含囊蚴的水草后,囊蚴中的幼虫就在兔的小肠中脱囊而出,钻入肠粘膜,最后穿破肠壁进入腹腔,再经肝包膜进入肝实质巾。幼虫在肝脏中经过一段时问的移行后,进入肝胆管中,约经2个多月发育为成虫。肝片吸虫病的临床症状因感染幼虫的数量、兔体的免疫力、年龄、饲养管理条件等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常见的为慢性病例。病兔出现精神萎顿,食欲不振,异嗜,消瘦,虚弱,贫血和黄疸等症状。急性病例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病初发热,喜伏卧,粘膜苍白,黄痘,逐渐衰弱,肝区有压痛。病后1~2 d常发生死亡。致病作用及病理变化肝片暖虫的致病作用及其所致的病理变化常依其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并且与感染的数量有关。当有大量囊蚴感染时,在其初进入兔体时,幼虫穿过小肠壁并再由腹腔进入肝实质,引起肠壁和肝组织的损伤,肝肿大,肝包膜上有纤维素沉积、出血、有数毫米长的暗红色虫道,虫道内有凝固的血液和很小的童虫。可引起急性肝炎和内出血,腹腔中有血性液体,出现腹膜炎病变,这是导致本病急性死亡的原因。虫体进入胆管后,由于虫体长期的机械性刺激和毒性物质的作用[http://www.nczfj.com],引起慢性胆管炎、慢性肝炎和贫血。早期肝肿大,后期萎缩硬化,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有较多虫体寄生时,可引起胆管扩张、增厚、变粗甚至堵塞,胆汁郁滞而出现黄疸。胆管象绳索样凸出于肝脏表面,胆管内壁有磷酸钙、磷酸镁等盐类沉积,使内膜变得粗糙,胆管内有虫体和污浊稠厚的液体。病兔出现贫血和水肿等症状。再加上虫体本身以宿主的血液和细胞作为营养,结果导致宿主营养不良,体质消瘦,出现典型的慢性肝片吸虫病症状。
⑤ 肝片吸虫病有哪些临床症状
肝片吸虫病一般情况下表现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病型。
(1)急性型:主要由幼虫在肝组织中移行造成。病兔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病初体温升高,喜伏卧,贫血,腹痛,腹泻,黄疸,逐渐衰弱,肝区有压痛,并很快死亡。有的因出血性肝炎而死亡。
(2)慢性型:主要由成虫寄生在胆管造成。病兔运动无力,被毛松乱、无光泽,消瘦,严重贫血,可视黏膜苍白,结膜黄染;后期严重水肿,特别是眼睑、颌下、胸下水肿尤为明显,消化功能紊乱,腹泻及便秘交替出现,逐渐衰竭死亡。
⑥ 肝片形吸虫
1.在绵羊体内寄生的最长记录为11年,在人体可达12~13年。
2.肝片形吸虫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潜隐和慢性3个时期。也有少数为无症状带虫者。
1.急性期(相当于童虫在组织中的移行过程,亦称侵袭期) 发生在感染后2~12周不等,突发高热、腹痛,并常伴有胀气、呕吐、腹泻或便秘、肝肿大、贫血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等表现。有些病人还可出现肺部和皮肤变态反应症状。此期大约持续2~4周。
2.潜隐期(通常在感染后4个月左右,相当于虫体已进入胆管) 患者的急性症状减退或消失,在数月或数年内无明显不适,或稍有胃肠道不适症状,而病变在发展之中。
3.慢性期(为成虫在胆管内寄生引起胆管炎和胆管上皮增生阶段,亦称阻塞期) 主要有乏力、右上腹疼痛或胆绞痛、恶心、厌食脂肪食物、贫血、黄疸和肝肿大等表现。
3.治疗患者的药物首选硫双二氯酚(bitin),其他药物有吡喹酮、阿苯哒唑和三氯苯哒唑等。
4.不能帮助治癌症.
祝你健康!
⑦ 肝片吸虫的介绍
吸虫纲片形科的 1种。世界性分布。中国各地广泛存在。除侵害牛、羊外,尚可感染马、驴、驼、狗、猫、猪、兔、鹿以及多种野生动物和人。分布于世界各地,尤以拉丁美洲、欧洲和非洲等地比较常见。中国各地广泛存在。侵害牛、羊、马、驴、驼、狗、猫、猪、兔、鹿以及多种野生动物和人。虫体扁平叶状,长20~25毫米,宽8~13毫米。口吸盘位于体前端,腹吸盘位于前端腹面,口孔开口于口吸盘。肝片吸虫幼虫期在螺体内进行大量的无性繁殖,于5~6月份成熟,然后大量逸出。肝片吸虫幼虫期穿破肝表膜,引起肝损伤和出血。虫体的刺激使胆管壁增生,可造成胆管阻塞、肝实质变性、黄疸等。分泌毒素具有溶血作用。肝片吸虫摄取宿主的养分,引起营养状况恶化,幼畜发育受阻,肥育度与泌乳量下降,危害很大。
⑧ 什么是肝吸虫
肝吸虫(liver fluke)又称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 Looss, 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本虫于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胆管内发现,Mc Connel 1878年报道了我国第一例华支睾吸虫感染者(香港一名厨师),但在1975年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便中发现本虫的虫卵,继之又在该县战国楚墓古尸中见该虫卵,从而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历史。
形态:成虫体型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前者位于提前端,后者位于虫体前1/5处。消化道简单,口位于口吸盘的中央,咽呈球形,食管短其后为肠支。肠支分为两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不汇合,末端为盲端。排泄囊在体后为一略带弯曲的长袋,前端到达受精囊水平处,并向前后部1/3处,呈分支状。两睾丸各发出1条输出管,向前约在虫体中部汇合成输精管,与储精囊相同经射精管进入位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缺阴茎袋、阴茎和前列腺。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个,浅分叶状,位于睾丸之前,输卵管发自卵巢,其远端为卵模,卵模周围为梅氏腺。卵模之前位于受精囊旁,也与输卵管相通,为短管,开口于虫体背面。卵黄腺呈滤泡状,分布于虫体的两侧,两条卵黄腺管汇合后,与输卵管相通。
3、保护易感染人群:做好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本病的危害性及其传播途径,自觉不吃生的及未煮熟的鱼肉或虾,改进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注意生、熟食的厨具要分开使用。不要用未经煮熟的鱼、虾喂猫等动物,以免引起感染。应加强鱼类等食品的卫生检疫工作。
⑨ 肝片吸虫病如何防治
(1)病原
肝片吸虫寄生在羊的肝脏和胆管中,外观形似柳叶状,故称为柳叶虫或肝蛭(图10-1)。虫体新鲜时为紫红色。
图10-2 四氯化碳注射部位
②硝氯酚。羊每千克体重用量3~5克,一次口服。
③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用量0.1克,此药不溶于水,可用酒精溶解后,口服。
④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一次口服。
(5)预防
①定期驱虫 消除虫卵是根除本病的基本措施,每年驱虫两次。第一次在3~4月,第二次在10月,驱虫后应转移到干燥无螺地区,使虫卵排至固定草场,然后转入其他草场,减少污染。
②消灭中间宿主 用硫酸铜配成1∶5000~10000浓度,即可杀死螺蛳。
③氯酚钠 浓度为1∶10000,杀死螺蛳。
④疏通渠道 改善排水系统。改良土壤,填平低洼地,造成螺蛳不能生存。
⑩ 肝寄生虫的肝片形吸虫
肝片形吸虫(FasciolahepaticaLinn.,1758)是牛羊及其他哺乳动物胆管内的常见寄生虫。人体亦可被感染,由肝片形吸虫引起的疾病称肝片形吸虫病(fascioliasis)。
形态
肝片形吸虫
肝片形吸虫与姜片虫同属片形科(Fasciolidae),是大型吸虫之一。其姜片虫的不同点有:1)成虫较狭长,体前端有一锥形突起称头锥;2)腹吸盘较小,不甚明显,位于头锥基部水平;3)肠支有许多侧分支;4)睾丸两个,分支很细,约占虫体面积二分之一;5)卵巢较小,分枝细。
生活史
肝片形吸虫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肝胆管内,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类,在我国已证实的有:截口土蜗(Galbatruncatula)、小土蜗(G.pervia)、耳萝卜螺(Radixauriculata)及斯氏萝卜螺(R.swinhoei)。
生活史包括胞蚴1~2代和雷蚴1~3代。尾蚴自螺体逸出后在水草等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囊蚴被终宿主食入后,在肠中脱囊的后尾蚴穿过肠壁,经腹腔侵入肝脏而转入胆管,也可经肠系膜静脉或淋巴管进入胆管。在移行过程中,部分童虫可停留在各种脏器如肺、脑、眼眶、皮下等处异位寄生,造成损害。自感染囊蚴至成虫产卵最短需l0~11周。成虫每天可产卵约20,000个。在绵羊体内寄生的最长记录为11年,在人体可达12~13年。
肝片形吸虫
致病
肝片形吸虫引起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童虫移行期对各脏器特别是肝组织的破坏,引起肝的炎症反应及肝脓疡,出现急性症状如高热、腹痛、荨麻疹、肝肿大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2)成虫对胆管的机械性刺激和代谢物的化学性刺激而引起胆管炎症、胆管上皮增生及胆管周围的纤维化。胆管上皮增生与虫体产生大量脯氨酸有关。胆管纤维化可引起阻塞性黄疸,肝损伤可引起血浆蛋白的改变(低蛋白血症及高球蛋白血症),胆管增生扩大可压迫肝实质组织引起萎缩、坏死以至肝硬化,还可累及胆囊引起相应的病变。肝片形吸虫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潜隐和慢性3个时期。也有少数为无症状带虫者。
1、急性期(相当于童虫在组织中的移行过程,亦称侵袭期)发生在感染后2~12周不等,突发高热、腹痛,并常伴有胀气、呕吐、腹泻或便秘、肝肿大、贫血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等表现。有些病人还可出现肺部和皮肤变态反应症状。此期大约持续2~4周。
2、潜隐期(通常在感染后4个月左右,相当于虫体已进入胆管)患者的急性症状减退或消失,在数月或数年内无明显不适,或稍有胃肠道不适症状,而病变在发展之中。
3、慢性期(为成虫在胆管内寄生引起胆管炎和胆管上皮增生阶段,亦称阻塞期)主要有乏力、右上腹疼痛或胆绞痛、恶心、厌食脂肪食物、贫血、黄疸和肝肿大等表现。
4、异位损害(又称肝外肝片形吸虫病)童虫在腹腔中移行时,可穿入或随血流到达肺、胃、脑、眼眶以及皮下等处。常在手术后始获确诊。在有生食牛、羊肝习惯的地方,虫体可寄生在咽部,引起咽部肝片形吸虫病。
实验诊断
肝片形吸虫
粪便镜检获虫卵是确诊肝片形吸虫病的根据,但应与姜片虫卵、棘口吸虫卵相鉴别。
对急性期胆管阻塞的患者以及异位寄生的病例,采用免疫学检测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如ELISA、IHA和IF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均有较高的敏感性。
流行与防治
肝片形吸虫呈世界性分布。国外个别地区有局部流行区存在。在我国,人群感染率为0.002%~0.171%,散发于15个省市,其中以甘肃省的感染率为最高。估计全国感染人数为12万左右。
肝片形吸虫寄生的宿主甚为广泛,除牛、羊外,还可寄生于猪、马、犬、猫、驴、兔、猴、骆驼、象、熊、鹿等动物。人体感染多因生食水生植物如水田芹等茎叶。在低洼潮湿的沼泽地,牛、羊的粪便污染环境。又有椎实螺类的存在,牛、羊吃草时便较易造成感染。
预防
人体感染主要是注意饮食卫生,勿生食水生植物。治疗患者的药物首选硫双二氯酚(bitin),其他药物有吡喹酮、阿苯哒唑和三氯苯哒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