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苗族女孩为什么大多数都那么漂亮
苗族算得上是一个大的民族了,在世界各个地方都有苗族人,而苗族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属于我们中国了。像苗族一般居住在云南、贵州、四川的相比较多一些,苗族人的历史文化也是相当的丰富的。说起苗族,首先想到的就是苗族的姑娘,我们都知道苗族姑娘大部分,长得都是非常漂亮的,水汪汪的大眼睛、青涩的表情俊俏的脸庞,看着就像是生活在大山里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姑娘,尤其是让男孩子看着就觉得的心理欢喜,还有他们有特色的服饰妆着还有漂亮的头饰。
像这种苗族姑娘我们更多时候是在电视上看到的,她们穿着服饰鲜艳、头饰精致,尤其是当他们笑起来的时候格外好看。在苗族年轻女子的恋爱是自由的,不受父母干涉的,姑娘和小伙子在年轻的时候都有充分的社交自由。在苗族当地我们都知道有很多传统古老的习俗,比如每逢节日,也就是当地赶场的日子,当地的少数民族会利用聚会的时间来对唱情歌,唱情歌在当地是谈情说爱的一种体现方式。像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苗族,他们都很喜欢唱歌,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对对方的爱意、喜欢,而且苗族唱歌的声音也是十分动人的,歌喉就像百灵鸟一样清脆。他们大部分都生活在大山里,几乎很少与外界人过于接触,每天在山里自由快乐的生活。
‘贰’ 苗族姑娘为何喜欢穿超短裤难道她们很开放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而且每个民族会有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像苗族的姑娘就喜欢穿短裤,但是这其实并不代表着他们很开放,而且我们也不能用这种观点去亵渎人们的传统文化。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会存在,我们无法接受的一面,但是我们需要对这一类文化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不要去过度的解读。而且从这一观点中,我们其实能看到人们对于女性的一种偏见。
人们对于少数民族的尊重和其他人的尊重,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自身的文化素养,而且这一过程中更多体现出的也是一个人的素养,我只有用一双发现爱的眼睛去看世界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真正美好的一面。所以这个世界无论是女性还是一些乞丐,都需要我们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
‘叁’ 苗族有什么习俗
苗族习俗
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和诚朴憨厚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古朴的礼仪和传统道德风尚。
尊敬长辈和老人是苗族社会一大美德。在日常生活中,晚辈忌叫长辈的名字,按照辈分称呼问候。长辈或平辈进屋,年轻人站立迎候,让坐并倒茶敬烟。长辈在座,晚辈不得高谈阔论,指手划脚。路遇长者,年轻人主动让路,如长辈肩有重担,便主动帮忙,不得超越前行。宴会及公共场所,长者先入正席落座。逢年过节,宴席中的鸡肝、鸡锥必敬席上长者。
济困扶危、互帮互助是苗族又一社会习尚。农忙季节或建造屋基,谁家有困难,亲朋好友熟人便主动帮忙。某寨遇上火灾或水灾等重大灾难,邻近村寨自动捐资献物,助其重建家园。某户家有丧事,全寨不分远近亲疏,全力相助,不计酬劳。
苗族重感情,热情好客。平时乐于接纳过路客人,并以油茶、酒食相待。重大年节,每有外户芦笙队进寨,则全村出动迎接,盛情接待。客人离村,家家户户包午饭,礼送客人出村。
苗族讲礼节、重信誉,主人不能随意从客人面前来回走动,客人亦同样不能失礼。路遇行人,无论相识与否主动问候。与人分手,热情道别。平时上山,遇见柴草、木头、地蜂窝打有草标记号,视为有主,不得乱动。苗族在新婚喜庆场合有敬酒赠礼之俗,当天酒席结束,主家另设一席,桌上摆着12只碗,桌边停放一箩筐酸鱼、鸡鸭肉,主人端坐桌边,旁边是族兄弟,周围是赴贺亲友,主人先从舅爷、女婿和姑爷开始,然后到其他亲友逐一敬酒。旧时用硬币,客人将礼金投入酒碗,双手捧给主人,主人略饮一点后便交给旁边的族兄弟,然后回敬客人一碗洒,顺手将酸鱼、肉递过去。一般送礼一条酸鱼,厚礼敬几条或一篮酸鱼。现时用纸币,客人将票子拿在手里,待主人喝完才投入碗中,但主人不可能每碗喝完,只示意的喝一点便给旁边的族兄弟代喝。然后才接礼金,置于桌上。
苗年期间,村与村打芦笙同年时,或节日到邻村做客,青年男子也向主人的姑娘行此礼。行礼完后,双方坐下来对歌,常常通宵达旦。男女青年交往有互相送行习惯,途中分手,男的送给女方钱币,女方报以自作的锦带作留念。
‘肆’ 苗族女人怎么样
1,热情好客.
2,姑娘的衣装十分漂亮,而且苗族里面还分了好几种苗族(如花苗,白苗,青苗等),不同的种类衣装也有所不同。
3,相传苗族乃蚩尤之后,非炎黄子孙,血缘远,后代更聪明。
我是苗族,所以略知一二。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什么族都有好的和坏的,也不是每个都像宋祖英般漂亮!
‘伍’ 苗族的传统习俗有什么
苗族传统婚姻模式----苗族婚姻是苗族“男女两性结合而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形成了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夫妻关系。”在苗族婚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过血缘婚、对偶婚等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苗族的婚姻逐步从对偶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女子对于夫妻居住地的变化,因习惯的惰性决不是那么适应,于是有了举行婚礼后,新娘即返回娘家居住,只有逢年过节或农忙之时才到夫家小住几天,直到怀孕临产才到夫家长住的“坐家”的习俗(“坐家”指夫妻结婚后,女方即与丈夫共同生活在一起,湘西、贵州的苗族在历史上大都不坐家)。
恋爱
苗族恋爱时机多选择在一年一度的“踩花山”(后来成为一种健康的娱乐和集会场所),这是苗族青年男女恋爱寻偶的美好时机。苗族青年男女通过在一起对歌、跳舞,小伙子和姑娘得以相互认识、了解,当男女双方相中了合意人,便向对方倾吐爱情。一日相爱,男方以花裹脚和花围腰带赠送女方,而女方也拿出自己千针万线绣制的花帕、包头回赠。有的姑娘手里拿着作为苗族青年男女初次定情信物的小圆镜,在花山场卜找到她心中所爱之人后,就以镜为凭iI‘下终身,或约定来年相会。凡参加踩花山的男女青年,不论已婚未婚,都可以自由选择对歌,他人不得干预和阻止,但山歌的内容应该是健康的,尤其是已婚男女,不能在对歌时贬低白己和对方的配偶,以免影响家庭关系。除踩花山外,横箫和响蔑也是苗族青年男女恋爱的媒介,头不便表达爱情的男女青年,通过横箫和响蔑传情,知音的男女一听到横箫响,就知道是什么人吹的,送情的是什么人。姑娘只要听到箫音,便知对方约自己在某时某地约会。
一般碍于启齿的姑娘,也可以通过响蔑的音调把白己的意思传递给情人。另外还有对歌,尽管互相不熟悉,只要对上一次歌,便知对方的清,多数苗族男女通过对歌而结成夫妻。对歌有两种形式,一是面对面对歌;一是隔山对歌(用猪尿泡绷紧筒底的竹筒,中间牵上长长的线,两方各持一头,线拉伸后可通话,因此,也叫“土电话”。凡已婚的女子,其夫一般都不允许对歌。
在苗族传统婚姻中,说亲是促使男女走向婚配的重要手段(即使是自由恋爱也这样)。说亲的形式有以下几种:男女双方互不认识的,先由叔伯带着男方去向女方求婚,女方答应后,再托媒前去说亲;属男女双方白己交往认识,彼此情投意合的,直接由媒人和叔伯带着男子前去说亲;男女自愿结为伴侣,且女子已到男子家中居住的,只需媒人和叔伯去女方家说亲就行r。
苗族的媒人均由男子担任,称为“媒公”(夫妻双全,有儿有女,能说会道的正派人)。一桩亲事需请两个媒人,称为“大媒公”、“二媒公”,女方也要相应托请合适的媒人与之对话。由媒公、叔伯带着男方去说亲时,一般要带两壶酒、两斤肉、一定的香烟和几百元钱,还有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说亲时间 一般在晚上,待大家坐定后,男方卜动向女方父母敬烟,若女方父母接烟就表示这门亲事有进展,有希望;若女方父母不接烟,就说明女方父母不同意。女方父母接过烟后,男青年用碗将自己带去的酒倒给女方父母和白己的媒公、叔伯每人一碗。双方一边谈,边喝酒,媒人表明来意,介绍男方的姓名、年龄、家境、为人等基本情况,征求女方父母、叔婶、哥嫂的意见。若同意就叫女子出来,征求她的意见,男子要趁机向女子求婚,女子若同意,这门亲事就算定了。此后,双方媒人就可商议酒席和送彩礼事宜(可当场商议,也可另约时间。)商议时,男方蝶人要在房屋中间摆一张桌子,在桌上放6个斟了酒的小碗,然后邀请女方媒人和叔伯入席,男方媒人坐E:席,女方媒人坐}子席,双方叔伯在左右侧坐,女方父母和
其他人不人席。经过一番周折,一切事宜经双方商量妥当后,男方媒公就可以带着男方家人离开女方家,路近的连夜赶回,路远的可去亲戚朋友家住夜,第二天再走,绝不可在女方家过夜。
婚礼
苗族的传统婚姻有父母包办和自由恋爱两种形式。包办婚姻,通常是女大男小,男女双方又多为亲戚关系,在姑娘还未成年之时,男方父母就送给姑娘衣裙等物品即为定婚,待姑娘长大后再正式结婚。成婚之时,男方家要向女方付一定银钱作为身份钱,女方家也要给女儿一定的嫁妆,比如以一头牛或一头猪作为女儿的嫁妆等。
自由婚姻,各地苗族的凤俗不一。当今马关、麻栗坡两县的苗族青年男女利用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以对山歌的形式选择配偶。《马关县志·风俗志》载,每当正月踩花山时,“众苗女遥立场外作羞涩不前态,有苗男子以油脂涂于长绳,两人拉其端围之,故作欲污女衣之状,诸苗女乃被迫r上场,或三或五相聚而立,任凭苗男选择。”倘若某男青年看中某姑娘,小伙一子便撑开一把花伞,罩住这个姑娘,并首先主动唱求爱的歌。“如姑娘也有情意,便以唱歌回答,如不同意,以沉默拒绝或从伞底下溜走。经对歌,双方情投意合,男方便察告父母,寻找蝶人到女方家提亲。对于男女自愿缔结婚姻,父母又不同意的,则女随男奔。男的把女的藏在亲戚家,然后找媒人告诉女方父母。”
苗族结婚形式除男家方迎娶,女方家陪送外,在马关的“红苗”、麻栗坡的“自苗”中,偶尔还有抢婚习俗。抢婚有两种,一种是男女双方恋爱成熟之后的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具体是由男方事先约几个亲戚到女方村庄旁等姑娘出门,把姑娘“抢走”。女方兄长一旦发现,便邀人假装追赶,一直追到男方家,让男方家以酒饭款待或赠给若干银钱礼物。“姑娘被抢到男方家后,男方家用一把伞将她罩住,在事先为她安排好的住处,由男方伯母或其他应约的女性长者用一只活公鸡在姑娘头上绕三圈,谓之‘捉魂’。姑娘便可正式成为男方家成员。待二三日后,男方家才正式聘请媒人去女方家说明情况并求婚。这时,女方父母要做些形式上的吵骂,最终才答应男方,然后商议礼金,择吉日举行婚礼。女方父母一旦答应婚事,男方就必须将抢来的姑娘送回娘家。”另一种抢婚,则是真正的抢劫,即由男子约上儿个同辈到女子所住的村庄旁等候,一见姑娘出村,便强行抢到男家,在他们看来,姑娘一旦被抢到男方家,便丧失了再回到娘家的权利,日后,男方仍然需要派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待姑娘和其父母都同意后,方可举行婚礼。婚礼一般选择在十月、冬月或腊月(这期间是农闲,有粮食,且无雷声)。
苗族娶亲很隆重,也很热闹。迎亲的队伍有媒人、新郎、陪郎、叔婶、弟妹、亲戚、单日去双日回(迎亲的人数也是单数去双数回)。迎亲队伍到女方家后,要经过摆场、清礼、认亲、猜调,拦路这五道关卡,才可以把姑娘娶走。摆场关是女方家设在家门前方的关卡,此关有一个守关人,当迎亲的队伍到来时,女方的守关人就起身相迎,或递烟或敬茶,并以此为题,展开对歌比赛。清礼关是女方家在清点礼金、礼品时设的难关,此关过不去,迎亲人就不能享用晚餐。认亲关是男方为报答女方家对女儿的养育之恩和感谢女方家的热情款待而向女方父母、叔伯、兄嫂、弟妹所举行的跪拜礼。猜调关是赛歌关卡。拦路关是在迎亲队伍返回时,女方的若干人给迎亲队伍敬酒送别的仪式(名为敬酒送客,实则以酒醉人,从中取乐)。这五关,是考验男方媒人的聪明才智,检验男方家庭经济实力,衡量迎亲人酒量,作为一种形式,当然也是考验男方是否真诚的方法。
认亲中的跪拜礼,是在娶亲进程中新郎伴郎应向亲友重复跪拜四次,以考验男方对婚事是否执着。第一次跪拜是在订亲时,由媒人带着新郎和伴郎去认识女方的爷奶、公婆、父母、哥嫂、弟妹等亲属,新郎和伴郎向女方的亲属敬两杯酒,就地跪拜行礼。第二次跪拜是新郎到女方家娶新娘的当天晚上,在女方的家人、亲属和帮忙的人全部到场以后,在堂前铺上一张草席,由男方媒人主持,让新郎和伴郎首先拜祖堂,二拜爷奶公婆,三拜父母叔伯,四拜媒人管事,五拜厨官饭匠,六拜哥嫂弟妹,七拜帮忙弟兄,八拜双方娶送亲之人。行跪拜礼要求很严格,新郎和伴郎不仅要双膝卜跪,还必须双掌触地叩首两次。第三次跪拜是在娶亲队伍出发之前,女方家堂前铺上草席,新郎和陪郎得向女方父母、媒人和娶亲的帮手跪拜。新郎把新娘娶回家后,当晚还得举行第四次跪拜。其程序和气氛与第二次跪拜相同,由新郎和伴郎向男方的亲属和帮手跪拜。每一次跪拜,新娘都不参与。
新娘被迎娶至男方家的路上,由小姑陪伴步行,途中要吃一顿晌午,不管从新娘家到新郎家路程远近,都必须在傍晚时进家(如新娘、新郎住同一寨子,新人也要到野外走一走,在野地里吃顿晌午,到傍晚才能回到新郎家。正如俗语所说:“苗族讨老婆,不黑不进窝”。新人(指新娘)到达新郎家门前,必须举行进门礼,然后才进入洞房,晚上不闹新房,“当晚新娘新郎不能同床”。这是因为大多数苗族认为,婚礼期间有客人在,影响不好。新娘由送亲女伴陪宿,第二天或第三天新娘在丈夫陪同下再返回娘家(俗称“回门”)。在新婚后的三年内,夫妻俩每次回到女方家,进门时都要鸣放火枪或放鞭炮。这三年中,每年的正月初二,男方都要带着肉、鸡、半巴把等食物到岳父岳母、叔伯婶娘家拜年。在文山州内,苗族的婚姻在各地、各支系又略有不同。马关县夹寒着“红苗”(孟卑)男女婚姻基本上是自愿结合,由男子偷偷将女子带到自己家中,然后向女方家求婚。苗语中“伯之”,实际上是“抢婚”(但以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实际上是自由恋爱,也叫“悄悄地走”。)的一种,两三天后,男方派两个媒人带着酒向女方父母及其亲友倒酒赔礼。倒赔礼酒之后,还要向女方父母支付一定的礼金,并准备数十斤甚至几百斤肉,几卜碗酒,宴请女方亲友。男子将女子带走时,如女方兄弟知道,要追赶,甚至追赶到男方家,男方家招待吃一顿酒饭,有时还要赠送追赶者一定礼金,方可将追赶者打发回去。除“伯之”外,也有由父母请媒人订婚的。夹寒答的“红苗”盛行“转房”,即兄弟死了,哥哥或弟弟均可娶其妻,死者的兄弟如拒绝,可以转给堂兄弟,若堂兄弟也拒绝,才能转嫁于外家男子。江坡脚阿得上寨(马坊上寨)“青苗”(孟斯),盛行姑母与舅父的子女通婚,并且多早婚,由父母包办,订婚时男方要支付礼金。在订婚当天,男女双方家人和亲友共吃槟榔,以象征团结和友好。麻栗坡县塘子边“白苗”(蒙豆),解放前流行姑舅婚和转房制,“据26对夫妇调查材料看,行姑舅婚的有7对,弟娶其嫂和兄娶其弟妻的2对。有多妻现象,在26对中有4对是多妻。”马街瑶人旁的“白苗”,则盛行抢婚风俗。男方事先派两名男青年到女方住的村子旁等候,姑娘出来就抢。把姑娘抢到男方家后,在姑娘的房前,先用一把伞将其象征性地罩住,再由一老妇人捉只公鸡,在姑娘的头[绕三圈,即“捉魂”,经过这一仪式,姑娘便正式成为家庭成员,无论是自愿被“抢”来的或真被抢来的,都不能离开男方家,在抢后三天,男家派两个媒人到女方家求婚。媒人去时要带些烟酒,招待女方父母。经过求婚、交礼金后,另择吉日正式接亲。但在接亲前夕,须将抢来的姑娘送回娘家。
苗族在缔结婚姻和举行礼仪过程中有不少禁忌。如忌打雷下雨时接新娘,认为不吉利,今后孩子长不好;妇女不能在长辈面前走过,要绕到他的座位后过去;不是当家的妇女不能楼;媳妇只能同丈夫和婆母同桌吃饭,不能同公公同桌吃饭等。
婚姻选择限制
长期以来,苗族与其他民族包括汉族很少通婚。历史上造成的一些隔阂以外,风俗习惯、语言不同,给彼此间的通婚带来了很大困难。另外,苗族长期以来实行的族内婚制(婚姻是在同一部落的两个或几个氏族之间进行)也造成了苗族与其他民族不易通婚。在一些苗族地区,出嫁姐妹所生子女不能通婚。因为姐妹之丈夫按习惯,无论同姓与异性,都以兄弟相称,姐之夫称兄,妹之夫称弟,所生子女相互的称呼与亲兄弟姐妹间的称呼无异。在苗民看来,兄弟与姐妹禁止通婚同样适用于姨表兄弟姐妹。
受流放的影响,在婚姻选择上,与汉族接触比较多的苗区,受生辰八字的制约,苗族男女要选择互相匹配的生辰八字。如属虎的不能和属猪的相配,属狗的不能和属鼠的相配。有的地方服饰不同不能通婚,辈分不同也不能通婚。另外,苗族有严格的婚姻限制,即同姓不能通婚。
离婚
相对而言,苗族的婚姻是较牢固的,但也有极个别的离婚现象,一般因为家庭困难、不能生育以及其他。文山的苗族偶有离婚者,按传统方式手续极其简便。如果是男方提出离婚,男方就负责赔偿女方的损失;若女方提出离婚,女方就负责赔偿男方的损失,但双方须请“证人”作证。证人一般是村子或本族内有威望的人。“有的地方,作证时,证人拿一根竹竿,·分为二,表示一刀两断。男女各拿一节,背向而行,永不反悔。”离婚仪式便这样完成了。有的则是通过朋友劝说,若再无效,则各自离开。
生活习俗----主要节日有踩山节、赶秋节等。重婚丧礼 俗,通行土葬。女性服饰绚丽多彩,蜡染技艺高超。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喜爱吹笙 和歌,捧笙而舞。川东南苗区流行阳戏。以农业为主,兼及畜牧和林业。主食玉米, 长于豆腐制作。民居川东为干栏式,川南为平房。服饰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叉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苗族妇女大多佩戴手镯、耳环,胸前有大项圈及银锁,有的在项圈与银锁上还垂下长短不同的银质珠穗,显得华贵富丽。
生活
相见先问姓为苗族交际习俗。青年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按规矩首先应问清对方的 姓。若双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称,以礼相待,不能戏谑、对歌和跳舞。 若不同姓,可以戏谑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虑向对方求爱,末修眉才可用 言语歌声探情示爱。打转也是苗族交社会俗。苗族男子喜欢佩刀。生下男孩后,父母和亲友要准备 一块与孩子体重相等的铁埋于地下。以后,男孩的每年生日,将铁挖起来 锻打一次。孩子长到16岁时,将此铁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节日
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羊马节
流行于秀山县龙池、石堤一带。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举行。届时,人们杀猪宰羊,请客送礼,隆重庆祝节日。
赶秋节
流传天秀山县。每年立秋日举行。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会地点,参加和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关于赶伙节的起源,传说是古时候一个聪明的小伙子,为民寻找心爱的姑娘,便将一人坐的秋千改制成八人坐的秋千,吸引远近的人们都来荡秋千。在秋千场上,他终于找到了心爱的姑娘。从那以后,每年秋天人们都要聚到一起荡秋千。年复一年,便形成为赶秋。
除夕洗脚
也是苗族节日习俗。每年除夕,各家去溪边河畔挖来几株叶片逆水的菖蒲,扯一些乌泡叶、桃花叶枝,晚上将它们放进鼎罐中煨一罐水。水热后倒入盆中洗脚。
‘陆’ 想要苗族女孩发生关系但不想负责怎么办
想要发生关系,但是不想负责。这不是正常人能干出的事,败类才会这么做。自己考虑去吧。
‘柒’ 苗族女性全套银饰穿戴起来是什么体验
我从小生活在州首府凯里市,日常在市里见过的穿着民族服饰发饰的很多很多,农村就不用说了,基本全部都是,现在倒没有小时候见到的多了,可能与城市的发展有关,鲜亮的颜色和繁复的银饰是少不了的,这么多东西穿在身上,就一个字——重!想想就知道不会日常穿啊!
‘捌’ 作为一个苗族女孩,你们觉得苗族怎么样
我对苗族女孩比较好奇,真的,苗族都非常热情好客,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民族。听说苗族女孩温柔体贴,敢爱敢恨虽然我是汉族人,但是我从来没有看不起少数民族的意思,我非常希望有一个苗族女孩聊聊天😊
‘玖’ 苗族女子最忌讳什么
标签: 奇风异俗苗族禁忌蛇肉玉帝湘西杂谈分类: 湘西锦江民俗风情 湘西苗族最忌讳的奇风异俗---《生活禁忌》 苗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多半是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由于与外界缺乏交流、交往,从古至今遗留下来许多本民族的民俗、事象,形成了与外地迥异的奇风异俗。一种民间风俗的形成,无疑有两种成因:一个是好的、健康的、实施后对人体有益的,或以前对本民族有过好处的事物,被本民族所接受,而形成风俗;另一种是坏的、不健康的、实施后对人体有损害的、或以前对本民族有过危害的事物,被本民族所排斥,也容易形成风俗。为了区别起见,人们把前一种称为“风俗”,而把后一种称为“禁忌”。而禁忌是要告戒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要注意避免、不得实施的一些事物、言行,以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和危险。现将湘西南苗族在生活中的民间禁忌简述如下。1.掉在地上的粮食,如饭、米等,忌讳用脚去踩。认为用脚踩是不爱惜粮食的表现,会触怒雷神遭雷打,俗话叫“天打雷劈”。吃粽粑时丢下的粽叶,忌用脚踩,否则会生暗疹。2.新娘在吃仪式饭时,所坐的凳子忌讳移动。否则会被认为新娘怀二心,不图一夫到老。3.食盐忌讳从别人手里接过来。如到商店去买盐,营业员把盐放在柜台上,买盐者才能去拿盐。如果从别人手里接了盐,叫做“接言”,认为以后会相骂、吵架。4.嫁女、结婚摆筵席的菜都要成双数,即四盘四碗、八盘八碗或十二碗,忌成单数。否则新婚夫妇会离婚,好景不长。5.节日期间生病需要呷药,忌讲“呷药”,应该说成“喝茶水”。特别是在腊月尾和正月头,尤须禁忌。6.不是夫妻或兄妹关系,一般忌男女同行;否则叫“男女授受不亲”,别人要讲闲话,有时还会遭来辱骂和殴打。7.在过喜事的酒席上吃饭,忌一口酒一口饭,要待同席把酒喝毕之后,大家才一起吃饭。否则叫“犯上”、“无礼”。8.吃饭时必须把饭菜盛好,在桌上摆半分钟或一分钟后才能吃;否则叫“对祖先的不忠不孝”。9.狗肉、团鱼忌上灶。因狗肉、团鱼是厌物,上了灶会得罪灶神。10.呷饭的时候,忌用筷子敲饭碗。据说,敲了饭碗会敲去衣禄,是要受穷的。禁忌中途换碗,否则女要再嫁,男要再娶。11.蛇肉忌进厨房。蛇肉如果拿到厨房里煮食,“塘煤”掉在蛇肉里,呷了会中毒。12.呷饭的时候,忌对着别人的后背;否则会被认为是对别人不礼貌。还有一种说法是,那人会长“背花”(即痈)。13.出门在外,饮酒忌举杯就喝,必须先点几滴酒落地,以示纪念双方祖先。14.去别人家做客吃饭,忌呷主人的锅巴。因锅巴是“饭娘”,又叫“饭根”。如果客人呷了锅巴,是对主人的不尊敬,主人是最不满意的,怕把他家呷穷。15.农村称肉(买肉),最忌“三斤六两”。因三斤六两是“打波斯”所用肉的斤两。如果称了三斤六两,那就意味着家中要遭灾惹祝,或生病,或失财,或农牧业没有收成。16.未婚女子,在人多的场所,忌露牙大笑。俗称“笑不露齿”。17.忌挑空水桶或粪桶进屋。进屋前必须把挑的水桶、粪桶放下,手提进屋;否则不利。18.未出童限的孩子,忌吃从杀死的鸡鸭肚内取出的软皮子蛋;否则长大后会懵懵懂懂(方言:即智力低下)。19.农村忌包着白头巾去别人家;否则,那家人会认为白头巾是不吉利,会讨厌你的。20.一家人忌一个梨子分开吃(即分梨);否则今后会出现分离(分梨喻分离)。21.掉在地上的字纸(写有文字的纸),忌用脚去踩,传说踩了要瞎眼睛。22.男人忌从凉晒的女人衣服下面钻过;如果钻了过去,是会背时的。23.到别人家去,主人的狗很凶猛,扑咬你,只能防赶或喊主人管好狗,不能打;否则叫打狗欺主,主人家会生气的。24.家中有病人,门口贴有小红旗,禁忌别人去他家,以免带伤鬼进屋,对病人不利。25.每年收割的粮食,没有报新(即吃新节之前),忌用新米汤或米浆洗、浆衣服(先要保证食用,才可用于其它)。26.结婚或新造华堂那天,忌来客或帮忙的人员在主人家里争吵打架;否则,主人会生气。27.父母健在,儿孙年龄再大,都忌请客庆寿;否则叫不孝。28.忌喊别人的野名和给别人取外号;否则是极不礼貌的。29.妇女忌晚间梳头。有“一夜梳头百日愁”的俗语。30.早晨起来,忌讳讲鬼、蛇、虎等一类不吉利的话;否则,认为当天就会出现不吉利的事情。31.女孩子忌呷试花果(果树初结的果);否则,据说呷了试花果,长大后没有生育能力。32.女孩子忌呷禾鸡蛋和双黄蛋;否则,以后长大成人,会发生难产。33.七岁以下儿童忌呷寡鸡蛋(孵不出小鸡的蛋);否则,长大后会成为寡人(即没有生育能力)。34.七岁以下儿童忌呷鸡爪;否则,长大后读书写字会象鸡爪抓烂的一样。35.七岁以下儿童忌呷鸡肚子(土语叫鸡庆子);否则长大以后会成缺口皮(唇裂)。36.七岁以下儿童忌呷鸡血鸭血;否则,以后读书、写字,墨要浸纸。37.未满七岁,脱乳牙前忌吃八合(野百合);否则,长大以后长出来的牙齿是爆牙齿。38.小孩忌捉未生羽毛的鸟崽;否则,长大后写字时,手会打颤。39.忌用母鸡敬神。传说用母鸡敬神,神要怪罪,就会有灾星。40.不管红白喜事,如果过了时间,忌再去补礼;否则双方都不利。41.煨中药时,忌药灌子掺满水。据说,掺满水是不吉利的。42.忌农历逢七日子给小孩剃头;否则,脑壳要生疮疱。43.农村忌打死阳雀(杜鹃)。传说杜鹃是玉帝的外甥,玉帝派它来人间报春,若打死一只,玉帝发气,起码三年内,阳雀不会再来这个地方。44.农村住宅,门前忌建牛栏,屋后忌建仓库。有“前怕牛栏后怕仓”,和“门前牛栏不吉利,屋后仓库不安宁”的俗语。45.衣服破了或扣子掉了,忌穿在身上缝补,或上扣子。有“穿着连,遭人嫌”的俗语。46.忌赤脚踩牛屎;否则,脚会生暗疮,或开蛤蚂口(皲裂)。47.忌见到蛇相互(交配);否则,见到蛇相互(交配)的人就会生大病,或死亡。据说,见到蛇相互(交配)的人,要赶快脱下裤子,口中大声喊“蛇相互,我脱裤”。只有这样做,才会免遭生病和死亡。48.农村竖木屋,只能喊“升起”或“打发”,忌喊“倒啦”、“打坏了”、“斜啦”或“磨”等不吉利的语言;否则主人生气。49.木匠忌人踩木马,岩匠忌人跨岩杠(千斤杠);否则,玷污了祖师,匠人会背时。50.叫花子来讨米,忌将容器中装的米全部倒给他,总要留一点;否则,会倒掉自己的衣禄,要受穷。51.拿篙把火走夜路回家,忌把篙把火带进屋;否则,把篙把火带进屋,会把伤魂、野鬼带进来,家中就会不顺遂(办事不利)。52.夜间从外面回家,忌直接进屋。一般都要到土地庙和厕所转一圈。传说这样做,就会把伤魂、野鬼甩开,它就不敢跟着进屋了。53.剪下的指甲,忌用火烧;否则,新长出的指甲就会是碎软如灰的指甲(灰指甲)。54.垫过床的稻草,忌用火烧。只有人死了才烧床草。烧活人的床草,就等于是烧床主人的躯体,是不吉利的。55.看见死尸的人,忌看未满月的婴儿。若看见婴儿,婴儿不吃奶,会发黄。俗称“见瘐”,要”解瘐”才可免除病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