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女信息 » 双江什么地点美女多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双江什么地点美女多

发布时间: 2023-01-21 05:57:19

❶ 双江在什么地方是属于哪个地方有什么旅游景点

双江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

【旅游资源】
勐库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
1997年8月,勐库大户赛群众在勐库大雪山中上部一带发现了大面积的野生古茶树群落, 2002年12月5日—8日,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茶叶协会、云南省临沧市茶叶协会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野生古茶树考察组,深入勐库大雪山,对野生古茶树群落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论证,得出了科学的鉴定意见。专家们一致认为:“勐库大雪山的古茶树群落面积12000亩,海拔高度为2200-2750米,是目前国内外已发现的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抗逆性最强的世界第一野生古茶树群落。”“古茶树群落属原生自然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和保存价值,是珍贵的自然遗产”。“ 其中,1号大茶树位于海拔2720m处,株高16.8m,基围3.25m(基部直径1.04m),胸围3.1m(胸径1m),树幅13.7×10.6m,树龄千年以上”(后来又发现了一棵比1号大茶树还大的1+1号大茶树)。
大浪坝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
大浪坝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是充分整合丰富独特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融山、水、林、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项目,景区内森林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水体皎洁,地貌景观奇特多样,形态逼真。水文景观清秀,动静水景融为一体,清澈明镜,形态各异的五个人工湖,掩映于群山峻岭之中,倒影着众山、森林、蓝天和白云,给人以美的享受,是旅游观光、避暑度假、休憩疗养、科研科考的理想胜地。
勐库古茶谷
勐库古茶谷位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北部南勐河上游,勐库大雪山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山脚。该景区由野生古茶树群落、神农祠、冰岛湖(南等水库)、民族村寨及冰岛栽培型古茶园等各具特色的景点构成。属休闲度假、科考探险、寻幽探秘、民俗风情及茶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景区,也是双江“十一五”重点开发旅游项目。
浦家大院
浦家大院是双江德胜(今大文乡)圈控革命思想传播者浦世民的故居。圈控,即今大文乡千信,位于县境东侧澜沧江西岸重山之中,距县城60余公里,距大文乡政府9.5公里。浦家大院始建于1944—1945年,建筑为两层杆栏式,土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726.8平方米,1999年8月大文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革命老区。
1948年秋,中共地下党员李培伦受中共云南省工委的指派,率民主青联盟员魏文才、新联盟成员王维人来双江开展工作,宣传革命理论,组织武装斗争。三人来到双江后,首先到德胜圈控找到当地开明人士浦世民建立关系,并经浦世民介绍认识刀三。1949年2月27日,在李培伦、浦世民、刀三的组织领导下,圈控各族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向反动腐朽的国民党统治政权打响了双缅第一枪。从此,为双江解放事业奠定了基础,在双江多种民族聚居的地方传播了革命思想。因此,大文乡革命老区文化遗址——浦家大院是革命传统和历史经验的见证,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年进行革命传统及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❷ 古代女子的发髻种类

远古的披发;汉代妇女的“倭堕髻”;北朝妇女的“十字髻”;唐代妇女的“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妇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关朝代颇为流行的发式。少 数民族妇女的发式更是式样万千,例如有傣族妇女的“孔雀髻”;有京族妇女的“砧板髻”;有畲族妇女的“风凰妆”;有苗族妇女的“独角髻”;有满 族妇女的“两把头”。土族妇女的妇式竟有七、八种之多,如“三叉头”、“干粮头”、“蜂儿头”、“簸簸头”等等。但其中流行最为久远,也最为普遍的要算“披发”、“辫发”和“盘发”

披发 汉代妇女 “倭堕髻”;北朝妇女 “十字髻”;唐代妇女 “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妇女 “朝天髻”、“同心髻”。此外,少数民族的:傣族妇女的“孔雀髻”;有京族妇女的“砧板髻”;有畲族妇女的“凤凰妆”;有苗族妇女的“独角髻”;有满 族妇女的“两把头”。土族妇女的妇式竟有七、八种之多,如“三叉头”、“干粮头”、“蜂儿头”、“簸簸头”等等。

披发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发式,在人之初时,人们无不披发。而当时的披发并不为美,人们才知道利用梳理顺散发的头发,让它带给人以利索的感觉。
披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使所有的头发自然下垂,以发箍在前额、脑后部位箍束一圈;另一种是将前顶头发剪割成齐额短发。戴发箍和割短发,都为使头发不于障眼。
2.辫发
妇女尚梳辫子的民族很多,有的为远古流传下来的习俗;有的是后受民族影响梳起来的。
我国妇女梳辫发的历史久远,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梳理散乱的头发,他们有的割断长发;有的以发箍束发;也有人则编发成辫。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士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盆上,绘有众人携手踏歌的场面,在每一个人的头顶,都下垂有一根辫发。
虽说只是简单的编发成辫,但内中确有一些学问,辫发的不同梳法和辫发的多少,不仅用来比美,还常常作为区分少女、成年姑娘及媳妇的标记。
辫发的发式主要有:
单辫式: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于头顶梳一根辫子的发式十分流行。上孙家寨彩陶盆上的踏歌人物皆为此种发式;河南殷墟出土一件跪坐姿式的玉人,其发式与踏歌人物的发式相同,都是将所有头发梳拢于头顶,编结成一根辫发;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铜壶上人物纹饰及广西左江崖画中都有顶垂单辫的人物形象。单辫还有一种梳法,是将头发梳拢于脑后靠近脖颈处,编发成辫。这种发式,主要流行于汉族、满 族、朝鲜族、蒙古族、赫哲族、棕斡尔族、西藏夏尔巴人等。
双辫式:双辫式有梳于头顶两侧及梳于两耳根部两种。广西崖画人物,多于头顶梳双辫。洛阳金村土举雀女子铜像及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青铜储贝器盖上梳双辫女子像,都将双辫梳于两耳根部。梳于耳根部的双辫发式在今天的汉族、新疆地区的一些民族、怒族、族、土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民族的妇女头上十分流行。藏族、鄂温克族女子还有将多条辫子汇总成两条大辫的嗜好。鄂温克族姑娘梳八条辫子,结婚时,要由一位年长的妇女为她将八条小辫合并成两条。梳理办法是,先将头发梳成八条小辫,再把八条小辫分作两半,左右各四条,用彩色线绳在靠近辫根的位置上,把四条小辫捆绕在一起,一直绕到辫子的中下段,然后将四条小辫全部散开,改梳一条大辫。结婚以后,两条辫子要用两个黑布套套上。
三辫式:在广西崖画中,可以看到梳三条辫子的人物形象。今天,三辫式主流行于土族、云南地区的藏族、裕固族。裕固族姑娘结婚时,将头发梳成许多小辫子,再把小辫子,再把小辫子平均分成三等份,编成三个大辫,两条垂于胸前;一条垂于后背,然后用红色缀球发套辫子上。平时,妇女们不套发套,而是将前边两条辫子用彩线连在胸前。
多辫式:梳多条小辫的民族比较多,有新疆地区各民族、藏族、鄂温克族、裕固族等。纳西族和普粘族妇女也曾有梳多辫的习俗。古书上说,纳西族妇女发“辫发百股”;普米族妇女“辫发为细缕,披于后……”。甘肃南部的拉卜楞藏族妇女,多辫式的梳法较有特色。它是先把头发从头顶分成上下两部分,头顶部分梳一条辫子,下面的头发梳成许多小辫子,以越多为越美,有的多近百条,这种发式一般需要三个人帮助梳理,耗时近一、两个小时,因此梳一次便数月不动。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发,不仅以多为美,还以辫长为美,有些姑娘辫长可至脚跟处。
辫环:辫环是将一条或两条大辫绕头成环。尚梳辫环的民族有彝族、僳族、布依族、藏族、居住在云南的蒙古族、门巴族、白族、普米族等。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妇女将头发平分两束,在贴近耳根处,分别梳成两个大辫,辫中杂以多彩绒线,再将两条大辫相互交叉,向头顶盘绕成环。发式梳成后,给人感觉好似头戴一个鲜艳的花环,非常美丽。普米族姑娘以辫发粗壮为美,所以她们常以牦牛尾或丝线作假发,和辫子掺在一起,绕成辫环。
改变辫发的式样,可作为人生各阶段的标志。改变发式,意在约束行为,一个女子一旦改变发式,她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彝族有女子改变发式以示成年的习俗。发式中原来的单辫改为双辫,并相互从后颈部位交叉向头顶盘绕成辫环。
蒙古族布里亚特的姑娘、鄂温克族姑娘及新疆地区各族姑娘,婚前都非常精心的梳理辫发,以辫多为美,有的姑娘辫子可多达百条。梳理时,需要旁人的帮助,而且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方可完成。婚后妇女的辫发则简单得多,一般只梳两条辫发。她们这种改变发式的目的在于时刻告诫自己已是有夫之妇,不可再花枝招展的吸引其他异性。此外,婚后妇女要担负起操持家务、养儿育女的重担,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装扮自己。满 族姑娘和朝鲜族姑娘的发式虽然简单,但扎有一根红头绳的粗壮大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姑娘结婚以后,大辫改为盘髻,以显示稳重和成熟。
3.盘髻
盘髻是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髻。盘髻成椎状者,又称“锥髻”、成螺丝形的称“螺髻”、盘髻较小的称“髻”。
从各地出土新石器时代发簪的现象中可以知道,生活在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先民们,就已盘发成髻。我国历代汉族妇女皆喜盘发成髻。河南安阳即出土有盘发于头顶的商代妇女俑。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画上的妇女,脑后梳椎髻。湖南长沙马王椎一号汉墓出土帛画上的妇女及出土的女子木俑的发式皆为盘髻。隋朝妇女的盘髻,当是称“盘桓髻”。唐代妇女尚梳螺髻,永泰公主墓壁画中众多的妇女、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一八七号唐墓出土帛画上的妇女都于头顶梳螺髻;清代妇女盘髻于脑后。以前汉族少女多于头顶两侧梳髻。
少 数民族妇女梳盘髻的现象,历来都很普遍。古籍中即有“三苗首”、“乌蛮……男妇髻……”。四川凉山居民“椎髻、跣足……从夷蛮习俗”的记载。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西汉时期,滇人青铜贮贝器盖上的妇女形象,有不少梳盘髻者,此出土的青铜舞俑,也盘发于顶。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的崖画中,都有梳盘髻的人物形象;清代《云南通志稿》插图中很多梳盘髻的妇女形象。过去,满 族贵族妇女婚后,梳一种称之为“两把头”、“叉子头”、“如意头”的盘髻。梳法是将头发分成上下两部分,一部分下垂于脑后,梳成燕尾式发髻,俗称“燕人头”,另一部分挽于头顶,拧成绳股,盘绕成一个覆盖在头顶的扁长形发髻,再于发髻间插饰一个叫“大扁方”的发簪,即作装饰又为固发。
满 族、朝鲜族、傣族、苗族、基诺族、侗族、黎族、仡佬族、新疆地区的一些民族等至今仍尚盘髻。且各具风格。侗族妇女喜欢将发髻梳到左耳部位,几乎盖住整个耳朵;黎族本地女子一般都在脑后盘髻,并任发梢自然下垂于肩部;傣族妇女将长发松松的拢于头顶或偏向一侧,然后梳成盘发,不少人还在盘发中抽出一段发梢作装饰;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交界地区的苗族妇女,有一种盘发,被称作大盘头,是用假发在头顶盘绕成硕大的发髻,再横一支发簪以固定假发,发簪与假发之间用布带相绑,假发在头顶松散下垂,齐肩盖耳,十分奇特。
4.剃发
古往今来,人们多以女性有一头如云的秀发为美,殊不知,世界上还存在着一些以女性光头为美的民族。我国不少 民族也有女子剃发的习俗。剃发又称髡发,旧时满 族女孩子未成年之前,除头顶后部留一撮头发,编结成辫盘于脑后外,其余头发全部剃光,直到成年方可蓄发。按朝鲜族习俗,女孩子未成年之前要梳齐耳短发,并剃光后颈头发。
居住在我国云南省双江县境内的拉祜族,以妇女剃光头作为已婚的标志,因此凡是结了婚的妇女都剃光头。据说,当地妇女剃光头的最初原因是为了便于狩猎。拉祜族曾经是个狩猎民族,尤其擅长猎获凶猛的野兽。在那里,狩猎不仅仅是男人的事情,妇女们也要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过云,妇女们辫发很长,狩猎时,常常遇到被野兽抓住头发的事情。为了安全起见,男子把头发全部剃光,女子除头顶一小撮头发外,其余头发也全部剃光,久而成俗。云南勐海县巴卡囡和贺开两个村寨的拉祜族妇女认为剃光头既美观又利落,在那里从少女到老年妇女,人人都剃光头。
德昂族的红德昂和花德昂妇女过去亦有剃光头的嗜好,尤其是未婚姑娘,皆以光头为美;芒市地区的德昂族妇女,是将靠近前额的头发剃掉,脑后的头发梳成辫发,缠绕于头顶包头之上。瑶族金秀盘瑶的妇女和苗族大盘头苗的女子都曾流行过剃发习俗。
正当地中海文明在罗马帝国的推动下向外扩散时,主导东亚文明的中华文化也正走向第一个高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歼灭群雄,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十五年后,在它的基础上,刘邦缔造了更为稳固、强盛的汉帝国。政治的稳定,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早在先秦时代,华夏文明的基本构架已经奠定,但由于分裂割据,地区性的特征比较明显。秦汉的统一和中 央集权,抑制了物质生活层面上的“异”。从此以后,地方文化虽然仍然有自己的特点,但统一性却占了主导的地位。
在服饰样式方面,先秦以来,华夏族已大体形成了上衣下裳、成年男女梳发髻的格局。国君得喜好与宫廷的式样对于风气的变异有很大的主导性,楚灵王欣赏纤腰,国中的女子听说后群起仿效,以致有的女孩子因结食而饿死。政治与文化的统一,使这一习气更加有增无减,贯穿于尔后的整个古代社会,成为服饰变化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传统的服饰样式由两个系统组成,一个是在重大礼仪场合穿用的典礼服饰;一个是在日常生活中穿用的普遍服饰。前者繁盛奢华,后者简单朴实;上层贵族的日常普通服饰受前者的影响较大,而平民百姓的普通服饰则变化较少。历代封建王朝创立之后的“制礼作乐”,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前者,同时也对后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战国时代的女子的发式虽然存在的地区的差别,但到后期基本趋向于把发髻绾在脑后的拖垂式样。秦汉时代妇女最流行的发式仍是垂髻,由于这种发式低低地下垂至肩部,看上去如云彩一般娴雅飘逸,故而是人又有“垂云髻”的美称。大约在西汉末年,高髻逐渐在上层贵族妇女中流行开来,当时京城长安流传的童谣说:“城中好高级,四方高一尺。”《东观汉记》说,东汉明帝马皇后的头发极为美观,能梳成“四起大髻,但以发成尚有余,绕髻三匝”。可见,在东汉初年,高髻已不是稀罕的事物了,可贵的是仅以自己的头发结成高髻,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这一时期假发也相当流行了。东汉时代妇女发式的另一个变化是垂髻的翻新。汉顺帝时,外戚梁冀的妻子孙寿创造了一种名叫“坠马髻”的新式样,发髻略偏一侧,造成一种不平衡的观感,令人耳目一新。一时间,都市中的贵族妇女纷纷仿效,“妆鸣蝉薄鬓,照坠马之垂髻。”这种发式增添了女子的娇媚之态,一直流传到后世,并出现了各种变化的形式。例如,魏晋时代就有一种由“坠马髻”派生出来的“倭坠髻”。晋崔豹《古今注》云:“坠马髻今无复作者,唯倭坠髻,一云坠马之余形也。”这种发式知道隋唐五代仍然流传不息。从出土的形象资料来看,这种发髻的梳结方式是总发于顶,在头顶正中挽一发髻,并使之一侧偏斜,再用发簪将其固定。正如当时人所吟诵的那样:“倭坠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曲折的时代,政治上的分裂,民族间的冲突,导致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激烈变更。当时名士阶层放浪不羁的习气在妇女装饰尚也有反映,西晋初年,“妇人束发,其缓弥甚之,坚不能自立,发被于额,目出而已。”另一方面,由于佛、道出世思想的流行,女子的高髻受宗 教绘画中仙女、飞天形象的影响,演化出“灵蛇髻”、“飞天髻”、“盘恒髻”等多种样式。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把头发梳在头顶,分梳成几股,谈后再盘秤各种式样。在这一时期,的盛行对女子的装饰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之前,早就有“犒劳”获胜凯旋将士的“营妓”,尔后她们的“服务”对象从军人逐渐转向民间,并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专事修饰、衣着奢华的为了取悦于人,常常是新潮服饰的倡导者和推广者。从此以后,在风俗改易方面,妓家风尚成了仅次于宫廷式样的另一个主导力量。
也许是南北朝时代为妇女的妆饰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隋唐,尤其是唐代,女子的发式更加五彩缤纷,超越前人。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如果说,二世而亡的隋朝如同昙花一现,那么,强盛的唐代就好像怒放的牡丹,香气四溢,千古流芳。唐代崇尚健康的美,从传世的唐人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美女都是健壮的丰颐厚体。因此,在妇女的妆饰上,一扫前代萎靡不振的颓废风气,显得华丽风雅。过去流行的各种发式,几乎都得到了创造性的继承,偏垂的坠马髻、盘绕的云髻、高耸的飞天髻,在唐人手中都有翻新。例如,南北朝一度流行的“惊鹤髻”,形如受惊鹤鸟的展翅欲飞之状;到了唐代转变唯“惊鹄髻”,线条更加柔和自然,与女子的脸庞相应成辉,极富情趣。开放的社会造成了扩大的胸怀,唐代妇女中还流行过多种受少 数民族风俗影响的发式,如乌蛮髻、椎髻、回鹄髻等等,人们不以为怪,反而竞相仿效,吟诵这类发式的诗歌比比皆是。在整个盛唐一代,耸起于头顶的高级始终风行不衰,中晚唐盛行的“峨髻”竟高达一尺以上,正如元稹《李娃行》所咏:“髻鬟峨峨高三尺,门前立地看春风。”传世的《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所梳的就是这种发式。高髻的风行,使得假发得使用更为普遍。值得一提的是,唐人除了采用毛发编成的假发之外,还大量使用木质、纸制所制的假发髻,这种被称为“义髻”的假髻其实更接近于首饰的范畴。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就曾出土过两件实物:一件是木质的,状如“半翻髻”,外涂黑漆,底部有一些小孔供插戴钗簪之用;另一件是纸制的,造型与“峨髻”相似,外表也涂漆,并绘有繁缛的花纹。
在五代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宋代,虽然国力不及唐代强盛,但文化和物质生活的繁华却和唐代不相上下。文化趣味的主导权不仅仅只有少数门阀贵族操作,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与士大夫阶层的参与,使社会文化渗透了更为强烈的文人气质,平添了不少儒雅的风度。与此相应,女子服饰的潮流也由奢华转为典雅、简朴,“唯务洁净,不可异众”,苗条代替健壮成了美貌的标准。这个时期的女子发式仍然崇尚高髻,虽然式样不及唐代那样丰富多彩,却亦颇具风格。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同心髻”,梳法简编,只需将头发拢到头顶,挽成一个圆形的发髻就可以了。后来,又从“同心髻”推演出了“流苏髻”。这种发式的基本造型与“同心髻”类似,只是在发髻的根部系束丝带,使之不垂于肩。南宋初年,“同心髻”在边远的地区仍然流行不衰,陆游在《入蜀记》中谈到,他看到四川的少女们“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枝,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但在大都市里,法纪的高度已逐渐趋于收敛,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说,他在小时候曾“见妇女装束数岁即一变,况乎数十百年前,样制自应不同。如高冠长梳,犹见及之,当时名‘大梳裹’,非盛礼不用。若施于今日,未必不夸为新奇,但非时所尚而不售。大抵前辈治器物、盖屋宇,皆务为高大,后渐以狭小,首饰亦然”。由此可见,高髻在风行近千年后势头转向低落,与建筑式样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从此以后,高达二三尺的发髻就很稀少了,生活于明清之际的李渔对高髻更是痛加抨击:“髻至一尺、袖至全帛,非但不美观,直于魑魅魍魉无别矣。”
清明时期我国的封建时代进入了晚期,传统文化已发展到相当纯熟的地步,生气逐渐减退,文化趣味转向繁琐、堆砌,过于追求细致。外在的华丽,掩盖不住创造力的贫乏。明代妇女的发式趋于低矮尖巧,达到六七寸即被认为是高髻,发髻的样式变化不多,如牡丹头、花盆头、钵盂头等等,大体数十年翻出个新花样了,但发髻上的饰品却极为华丽。这一点,在记载高嵩家产的《天水冰山录》中有明显的反映。这一时期,妓家风尚堆女子的服饰潮流有很大的影响力,由于大官显贵欣赏南妓,所以,南方特色成了时尚的主流。例如,明代中期流行一时的“杜韦娘髻”(亦称“茴香髻”),就是首先创始于风尘女子杜韦娘,然后由南方推向全国的。甚至宫廷的发式也倒过来受民间的影响,“雅以南装为好”。
清代尤侗有诗咏道:“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明代妇女盛行带头箍和发冠,这两件饰物很快就有了相当强的装饰性,一位在明代后期访问过中国的葡萄牙多明我会修士克路士记载说,妇女们“把头发梳得很好,向后理,在头顶上结扎,用一条宽缎带从根到顶适当地束缚。缎带四周饰有珠玉和金箔。”17世纪中叶,满足入关建立了全国政权。自先秦时代延续下来地男子梳髻于顶的习俗,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改为剃发梳辫,而女子则仍然维持前明旧俗,这就是所谓的“男降女不降”。近代妇女尝梳的“抓髻”,即发髻结束于脑后的式样,大体出现于清代晚期。民 国初年,随着剪发风气的推广,女子的发髻也以简练、利落为时尚,越往后,梳的人越少,在偏远的乡村,直到五六十年代以后才逐渐绝迹。

❸ 重庆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1. 红色革命游:渣滓洞、白公馆、红岩村、周公馆、桂园、刘伯承元帅故居(重庆开县)、聂荣臻元帅故居(重庆市江津区)、赵世炎故居(重庆酉阳县)、酉阳南腰界。

  2. 历史文物游: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涪陵周易园、白鹤梁、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梁平双桂堂。

  3. 名山名水游:长江三峡、巫山小三峡、北碚缙云山、南川金佛山、江津四面山、武隆仙女山、天坑、芙蓉洞、芙蓉江、黔江小南海、阿蓬江、乌江画廊、奉节天坑地缝、石柱黄水、万州青龙瀑布、万盛石林、黑山谷、永川茶山竹海、渝北张关溶洞、雪玉洞、北碚金刀峡、梁平东山、开县雪包山、城口黄安坝、龙潭河、巫溪红池坝、夏冰洞、涪陵石夹沟、武陵山。

  4. 都市风光游:朝天门两江汇流、解放碑、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湖广会馆、洪崖洞、鹅岭公园、南山、歌乐山、磁器口、巴国城、南滨路、游轮两江夜游。

  5. 巴渝古镇游:磁器口古镇、江津中山古镇、合川涞滩古镇、潼南双江古镇、巫山大昌古镇、石柱西沱古镇、酉阳龚滩古镇、龙潭古镇、秀山洪安古镇、北碚偏岩古镇。

  6. 桥都逍遥游:石板坡长江大桥、鹅公岩长江大桥、李家沱长江大桥、马桑溪长江大桥、大佛寺长江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菜园坝长江大桥、江津长江大桥、鱼洞长江大桥、长寿长江大桥、涪陵长江大桥、丰都长江大桥、忠县长江大桥、万州长江大桥、云阳长江大桥、奉节长江大桥、巫山长江大桥。黄花园嘉陵江大桥、牛角沱嘉陵江大桥、渝澳大桥、嘉华嘉陵江大桥、石门大桥、高家花园嘉陵江大桥、北碚嘉陵江大桥、合川嘉陵江大桥。

  7. 温泉之都游:北碚北温泉、巴南东泉、南温泉、铜梁西泉、统景温泉、天赐温泉、海棠晓月温泉、桥口坝温泉、铜锣峡温泉。

  8. 湖泊休闲游:长寿湖、大足龙水湖、璧山白云湖、青龙湖、巴南南湖、綦江丁山湖、永川卫星湖、北碚胜天湖。

  9. 刺激漂流游:万盛铜鼓滩漂流、武隆芙蓉江漂流、黄柏渡漂流、彭水郁江漂流、丰都龙河漂流、涪陵御泉河漂流、巫溪大宁河漂流。

  10. 地方特产:白市驿板鸭、涪陵榨菜、合川桃片、永川豆瓣、武隆羊角豆干、江津米花糖、梁平柚子、奉节济橙、永川松花皮蛋、长寿湖夏橙、石柱黄连、忠县豆腐乳、彭水苕粉、黔江珍珠兰茶、垫江沙柚、老四川牛肉干、重庆怪味胡豆、重庆啤酒、江津白酒。华陶瓷品、北玻器皿、谭木匠梳子、铜梁龙灯、卫华竹编、荣昌折扇、梁平竹帘画、荣昌夏布、龙水刀剪、包孪竹席、城口生漆、秀山桐油、綦江竹梅。

❹ 双江在什么地方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双江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1985年6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全县国土面积216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6.2%;辖4乡2镇72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两个农场,总人口16.5万人,有少数民族23个,占总人口的44.4%。北回归线横穿双江县城,境内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70米,地貌高差悬殊,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有“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亦不谢”之说,是北回归线上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和谐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双江境内境内居住着汉、拉祜、佤、布朗、傣、白、彝等24种民族,其中汉、拉祜、佤、布朗、傣、彝为六个世居民族,是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个自治民族联合组成的多民族自治县,是布朗族、佤族等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发祥地之一。长期以来,全县各民族经济互助、文化交融、平等和谐、携手奋进,共同创造了如布朗族的蜂桶鼓舞、拉祜族的七十二路打歌、佤族的鸡综陀螺、傣族的手工制陶等等和谐共融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被誉为民族文化和谐的活化石。
北回归线穿过的生物宝地。地处北回归线上的双江,纬度低、海拨高,气候温和,属南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达52.3%,年平均气温19.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温、湿度适宜,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1200mm,加之土壤土层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形成了适宜各类生物生长的立体生态环境,是北回归线穿过的生物宝地。
勐库大叶种茶的原生地。勐库大雪山12000多亩野生古茶树群落,经专家考证,是目前国内外已发现的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的世界第一野生古茶树群落。源生于双江的勐库大叶茶种,二十世纪六十、八十年代两次被全国茶树良种委员会评定为中国传统茶树良种,被中国茶叶界权威赞为“云南大叶茶正宗”、“云南大叶茶的英豪”,勐库大叶种茶条索肥厚、芽峰显豪、滋味浓郁、回甘悠远、内含物质丰富、水浸出物高,是制作普洱茶的最好原料,被誉为“普洱茶之味精”。目前,全县有茶叶面积8万多亩,其中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园达2万多亩,年产茶叶4000多吨。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气候条件、优质的原料基地、天然的存储仓库,孕育了“勐库普洱茶”和“天下普洱第一仓”的知名品牌。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临沧市下属的一个县。面积2292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16万人。县政府驻勐勐镇。
目前下辖:勐勐镇和勐库镇;沙河乡、大文乡、忙糯乡和邦丙乡。

❺ 重庆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重庆好玩的可以去洪崖洞,好吃的有重庆火锅、重庆小面。
重庆火锅又称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是中国传统饮食方式之一,其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该菜式也是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其主要原料是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2016年5月,“重庆火锅”当选为“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首。重庆小面,属于川菜面食,是重庆四大特色之一。重庆小面发源于四川地区。

❻ 重庆市区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重庆市区好玩的地方有:解放碑、山城步道、磁器口古镇、重庆人民大礼堂、三峡广场等。

1、解放碑

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又名“抗战胜利纪功碑”、“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商业步行街中心地带,是抗战胜利的精神象征,是中国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


4、重庆人民大礼堂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173号,于1951年6月破土兴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的大跨度结构巧妙结合的杰作,也是重庆的标志建筑物之一。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由大礼堂和东、南、北楼四大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为6.6万平方米,其中礼堂占地1.85万平方米。礼堂建筑高65米,大厅净空高55米,内径46.33米,圆形大厅四周环绕四层挑楼,可容纳3400余人。

5、三峡广场

三峡广场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下,始建于1997年,是重庆沙坪坝区委、区政府抓住机遇、审时度势、顺应民心、发挥优势、作出正确决策后,由沙坪坝区建委具体实施建设的集商贸、文化、景观、休闲于一体的大型城市广场。

三峡广场既是中国西部建成的较大的广场之一,位于沙坪坝闹市中心,呈十字形。也是重庆城市广场中的精品工程。

❼ 快女杨洋个人资料

杨洋,中国大陆新生代女歌手,江西省赣州市人。高二时以优异的成绩被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科破格录取。曾在2009年度的《快乐女声》比赛中成功晋级全国30强,后来却因失误而出局。紧接着杨洋又在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晋级全国12强,获得去悉尼歌剧院演出的机会。后又在湖南卫视的《挑战麦克风》以优美、动听的歌声成功挑战2009《快乐女声》全国五强中的刘惜君。2011年杨洋又在《快乐女声》中崭露头角,甩去原来的“邻家小女孩”头衔,变身“小女人”,以一首首的柔美、抒情的歌曲成功进闯进全国总决赛,目前已晋级全国5强。

❽ 听说安徽美女很多,尤其是芜湖。大家给分享一下,说说你的看法

因为芜湖的地理环境好,好山好水。再说女孩子都会打扮。

❾ 双江县部队桥有什么旅游景点

勐库小村河古石桥。
还有,勐库古茶谷。在双江县内还有着名的双江县古镇,白象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