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皇帝欲充实后宫,是如何从民间选美的
皇帝为自己后宫选美在古代叫选秀,历代选秀都大同小异。像汉代时,每年都会派遣精通相术之人去民间挑选年轻女子入宫,一般是13岁以上,20岁一下容貌端庄的良家女子。这些女子入宫以后如果运气好,那么可能会成为嫔妃,运气不好的,也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有些荒淫一些的皇帝,就会做的更过一些,像吴国的末代皇帝孙浩,他就下令文武百官家中的女儿不许随便出嫁,优先从中选取15、6岁的年轻女子充实后宫。不过后来东吴灭亡时,他选取的美女都便宜了司马炎。唐代的时候也是基本沿袭汉代的制度,定期征选年轻女子入宫,除了皇帝自己充实后宫外,还会让王子们从中选妃,所以原则上要求出身清白。不过如果真的姿容出色或者有才艺,那么出身低贱一些也可能入选。像唐玄宗,他每年会派使者到各地去挑选美女,以便充实后宫,这些使者被叫做“花鸟使”,他们可以直接进入人家家中挑选美女,挑选时就是以相貌和才艺为优先考虑条件,出身条件则基本忽略。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女性来说,一进宫门深似海,这么多美女集中在宫中,能吸引其皇帝注意的是极少部分,大多数就只能作为宫女,运气好年纪大了被放出去,运气不好就只能老死宫中。
2. 古代皇帝选秀女有何标准
第一,相貌。古代的女子必须长得好看,古代那么多的女子每个人都有一个靠近皇帝的梦想,但是,皇帝那么尊贵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人都能接近的呢?一般能前去面见皇上的,都是经历过下面严格选拔出来的,长相不出众的就别想了,连一个机会都不会有。皇帝对长相也是要求很高的,自古至今都算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如果没有出众的外表怎么可能在那么多人中出众!
3. 古代皇帝是怎样选老婆的
先秦帝王嫔妃的来源
先秦帝王的嫔妃,有不同的来源,有的是诸侯或是大臣的女儿,由他们的父亲献给帝王;有的是帝王们直接抢劫来的;还有的则是恩威并施,在以礼相求的同时加以武力威胁夺取的。
纣时西伯昌、九侯、鄂侯是纣任用辅助天子掌握军政大权的三公。九侯将自己美丽的女儿送给了纣。九侯的女儿不喜淫乱,结果被纣杀掉。纣还将九侯剁成肉酱以示惩罚。也有的嫔妃是帝王以双重手段才获得的,像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妹喜,她以歌舞闻名天下,桀想要得到她,一方面派说客前往提亲;一方面又伐有施求妹喜。最后有施没办法,有施夫妻独送妹喜艳妆出城。抢劫也是帝王获得嫔妃的一个来源,特别是国家之间兵戎相见时,失败一国的公主及一般少女很容易被对方虏获,成为对方宫中的收藏物,有的得到帝王宠幸,便晋封为嫔妃。不过,大多数是沦为宫婢。
汉代的选妃制度
宫廷要选民间之“良家女”,是汉代的法律制度。笄,古“算”字。《汉仪注》:“八月初为笄赋,故曰笄人。”即每年的八月初,朝廷为向天下征收捐税、租赋,便开始结算赋税。出人中核算赋税之官,称为“笄人”。朝廷向民间征收美女,也属于征收赋税,是每年都要进行的。每年八月是征收“良家女”的时候,此时朝廷派中大夫、掖庭丞、相工三种官员,去洛阳周围的乡间,“阅视”年龄在13岁至20岁之间的“姿色端丽”、“合法相”的女子,载回后宫。
在派下去征收“良家女”的官员中,“相工”之官,应多加注意。相工,必须是阉人,即宦官。凡是被看中的,就将其用车运到后宫,后宫再进一步筛选,方能决定能否陪伴皇帝。
东汉皇帝刘志要娶梁莹(哥哥梁翼是刘志的大将军)为后,那时梁莹仅仅15岁。刘志即派遣一宫廷女官名叫吴姁的去对梁莹进行身体检查。其框框条条之多、规格之严,毫不亚于当今的遴选太空航天员。这女官吴姁先检查梁莹的走姿,结果发现其举止优美,婀娜多姿。吴姁接着摘下她的两只耳环,散开她的发丝,查其有无脱落。继而检查其秘密部分,命其裸体,但见她皮肤滑腻,有如凝脂,冰清玉洁,如芙蓉出水,证明皮肤良好。再查其乳房隆起,发育良好趋于成熟,表面发育正常。肚脐优美,能容下半寸珍珠。之后,吴姁对她的腋窝与脚底都检查了,结果令人满意,梁莹才成了刘志的皇后。
皇后只有一个,享受的待遇当然是至高无上的。自汉武帝刘彻、汉元帝刘爽起,不再像其先辈刘邦、刘恒那么土里土气了,他们知道以女色取乐,并且越多越好。以后,汉后宫的宫妃数目成倍地增长,远远超过3000。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从《汉书·外戚传》中可以看出其称谓之繁杂,等级之森严:“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子、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至武帝制婕妤、女圣娥、俗华、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汉成帝就曾封赵飞燕的妹妹合德为昭仪。婕妤视上卿,比列侯。汉成帝时最先封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之女许氏为皇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当时尚为嫔妃的赵飞燕不一般,于是把她带回宫中,封为婕妤,后废许皇后立赵飞燕为皇后。女圣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俗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视千石,比中更。充依视千石,比左更。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视四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有秩斗食云。”自此,历朝君主都以此为模式,根据自己的好恶增减修订。
汉代后宫妃嫔众多,在管理上增加了难度,不过此时却发明了前所未有的防闲淫逸的“守宫”。这守宫即在帝王的后宫中,有一种爬行动物,其“守护”的作用非常大,因而美其名目“守宫”。
其实,守宫是一种虫子。这种虫子在后宫有专人饲养,饲养这种虫子的人叫“术家”,以养这种虫子之技而谋生。由于后宫佳丽三千,皇帝临幸的终归只是少数,那样的话,就有很多妻妾只能是“寂寞梧桐锁深秋”。为了对付那些成群的妻妾,防止她们与别人私通(即防闲淫逸),守宫便应运而生。守宫如何守帝王后妃们的贞洁呢?首先,饲养者把虫子盛养在“拨盂”之中,并喂它们矾砂,过7天或14天后,再把虫子们“捣治万杵”,捣成细末。女人用此粉末点身,它就会终身不褪色,如果女人与别人发生性关系,则红点褪去。由于这种特殊的效用,守宫专用于守卫宫禁,效劳于帝王,防闲淫逸,保持帝王种姓的纯正和后妃们的贞洁。其实,守宫就是现在人人皆知的爬行动物蜥蜴。以当今的科学发展观看,这蜥蜴的功能实属夸大其词,诈人耳目。
西晋武帝择嫔妃
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是“泰始”,当时司马炎刚刚建立起西晋政权。他登上帝位后,马上着手“博选”后宫佳丽。273年,为了切实做到“博选”,他先下了一条命令:挑选卿以下文武官员的女儿到后宫,若有把女子藏起来的就处以“目无君主”的罪名,直至死罪。在他还没有挑选完宫女之前,禁止老百姓结婚嫁娶,以便把所有适龄女人留着供他先行选择。第二年,又下令良家女和下级军官及小官吏的女儿5000多人,进宫供他挑选,骇人听闻,朝野愤懑,几乎导致人们揭竿而反。为了择嫔妃,晋武帝还派宦者驾着车,带着随从驰经各个州郡,物色美女。宦官们选来良家女后,再由皇后亲自挑选。这皇后便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杨皇后。这样一来,晋武帝司马炎的后宫顿时爆满。史称:“时,帝多内宠,平吴之后,复纳魏元帝及吴末帝孙皓的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由于嫔妃多,每天不知择谁侍寝才好,于是就发明了以羊拉御车,羊车在哪个妃子的门前停下,他就与哪个妃子饮酒作乐,并睡于该妃子之室。宫人为求宠幸,有的就取竹叶擦地,有的用盐汁洒地……以使皇帝的羊车停下。
唐代选宫女出花招
唐玄宗开元年间,天下太平,财丰粮富,达到了唐朝鼎盛时期。与此同时,玄宗开始腐化堕落起来。为了充实后宫,玄宗便秘密下令:挑选天下好看的女子纳入后宫,并给她们取名为“花鸟使”。这些绝色女子,被迫入宫后,便成了被奴役的宫婢。由于每年都要从民间采选民女入宫,开元、天宝年间宫女人数急剧增加。长安大内、大明、兴庆3宫,皇子10宅院,皇孙百孙院,东都洛阳大内、上阳两宫,累计大约有4万宫女。由于当时经济发达,思想活跃,因之后宫制度不是十分严谨,有的妃子竟出生于青楼,这在后来的朝代是绝无仅有的,这是唐代第一个与众不同的花招。又据《新唐书·宦者传》记载:在开元、天宝年间,大约有宫嫔4万人。唐玄宗为太子挑选妃子,曾下令百官各自“举言十岁以来的嫡女及妹、侄、孙女”,专“求汝,郑间衣冠子女为新妇”。就这样,许多良家少女相继被选入宫中,大部分成为宫女,只有少数人才会幸运地成为嫔妃。
由于后宫嫔妃众多,帝王淫乐的花样也在翻新。宝历年间唐敬宗李湛特制了一种纸箭,用纸制作箭头,纸箭头里面裹着麝香或龙涎香之类的香粉末。李湛在宫中需淫乐的时候,就把嫔妃们叫来,让她们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他则用这种纸箭射她们,被射中的宫女或嫔妃,身上就会有香粉末沾上,因而浑身散发出浓烈的香味,但不会有任何疼痛感。当时这种纸箭被宫中人称为“风流箭”,宫嫔们都希望自己能被纸箭射中,只有被射中了,才能得到君主的宠幸,才有出头之日。
元代后妃体制和称谓
元代最高统治者为蒙古族,所以依蒙古民族的特殊性把皇后称为“可敦”,并保留了“斡耳朵”宫帐制。斡耳朵意为宫殿营帐,每个斡耳朵设有皇后一人,下有若干嫔妃。所以皇帝同时可以有一个、两个甚至若干个皇后。忽必烈在大都城内修筑宫阙,设立四个“斡耳朵”,同时有四个皇后。各斡耳朵都有自己的封邑,元朝每年还以“岁赐”的名义,给各斡耳朵的继承者以大批财富。成吉思汗长孙拔都是当时蒙古除皇帝外最有权势的人。他有26个妻子,每个妻子拥有一座巨大的帐幕,并配置有其他的小帐幕,放在大帐幕的后面,供奴仆居住。每一个大帐幕,还配备有足足200辆骆驼拉的车子(用来装贵重物品和寝具)。在安置帐幕时,拔都正妻的帐幕放在最西边,其他妻子的帐幕按各自的地位依次排好,这样,拔都的第26个妻子的帐幕放在最东边,一个妻子同另一个妻子的帐幕间距离为一掷石之远。所以,这个富有蒙古贵族的妻妾帐幕群看起来就像一座庞大的市镇。
明代皇妃选用程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明代挑选宫女皆奉钦命而行。洪武十四年(1381)皇帝下令从苏、松、嘉、湖等地及浙、赣二省选民间13岁以上、19岁以下的女子以备后宫。明朝天启元年(1621),熹宗将举行大婚,先期选天下淑女年13至16者,有司聘以银币,其父母送之,以正月集京师,集者5000人。皇帝分遣内监挑选美女,每百人以齿序立,内监巡视之,说:某稍长,某稍短,某稍肥,某稍瘠,皆扶出,遣回1000人。明日,诸女分立如前,内监谛视耳、目、口、鼻、发、肤、领、肩、背,有一不合法者去之,遣回1000人。又使通籍、姓、年岁,听其声之稍雄、稍窳、稍浊、稍吃者去之,去者1000人。明日,内监各执量器,量女子之手足,随后,复使周行数十步,有点像现在的选美选模特一样,目的在于以观其丰度,去其腕稍短、趾稍巨者,举止稍轻躁者,遣回又1000人,留者仅 1000人,皆召入宫,备宫人之选。分遣宫娥之老者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因此入选者仅300人。在宫一月,熟察其性情言论耳评汇其人之刚柔愚智贤否,入选者只50人得封妃嫔。其余的只能沦为宫婢或仆役。
清代后宫制度及选妃程序
清朝统治者比较了历史上后宫制度的优劣,依照满族习俗制定了清代后宫制度。清初宫闱之中没有位号,仅是循用俗称“福晋”即元代“可敦”的转音。清顺治十五年(1658)后宫方立位号。据《清史稿·后妃传》载:“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妃六人,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从以上简述可以看出,后妃的称谓品级是迥然不同的,可见,到康熙年间,后宫典制才趋于完善。
清入关后时兴选秀女,其制很严,做后妃的要求更高。秀女一般从满蒙八旗中遴选,少数从汉族中挑选。咸丰时选过几个汉族小脚秀女,叫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和海棠春,人称四春娘娘。满蒙人年龄在13~16岁,身体健康无残疾的旗籍女子,均须参加阅选。女13岁曰“及岁”,超过16岁曰“逾岁”,逾岁者一般不参选。适龄女因故未参选,则要求在下届参选,否则二十余岁尚不准出嫁,违者将遭到严惩。私结姻者由该旗都统参查治罪。如果是残疾的,则须层层上报户部,经皇帝允许后方可免选。户部掌管阅选大权,由他通告各旗具备清册,准备入选。阅选地点一般在紫禁城御花园举行。引看之日,秀女排列入园,由专人目测阅选,其方式与明代天启年选美大同小异。入选秀女除了备选补充皇妃外,还要赐给一些旁近宗室。凡获得皇帝赐予封号的人,至死不得出宫另嫁。选为皇后者则应通过大婚礼,由大清门、午门入宫,至坤宁宫完婚。
4. 古代皇帝选妃的标准是什么具体点~
1,首先在年龄上有明确的要求。
东汉时要求,13岁以上,20岁以下。三国时吴主孙皓要求,“十五六岁简阅”;南北朝时北齐要求年14岁以上,20岁以下;明太祖朱元璋时则要求15岁以上,20岁以下,最小不能低于13岁。一般说来,13岁以上是女孩子月经初潮前后,正是花季年龄,这个年龄段的女孩符合皇帝的心态。
2,采选时对女孩的年龄要求,仅是最基本的条件,但不是主要条件。容貌和人品才是评判的两个主要尺度。容貌指的是生理条件,而人品则是主观的东西。通常情况下,皇帝对妃子的生理条件特别在意。
凡是被相中的女孩都是有姿色的,最后统统用车子拖到后宫里进行挑选。挑选后,还要再来一番择选,主要进行生理检查,看其是否是处女,生理上是否有缺陷,挑出最最漂亮的女孩供皇帝御幸。
(4)古代皇帝是怎么选美女扩展阅读:
“裸检”是皇家秘密,作为一种制度,一直存在于各朝宫妃采选过程之中。《汉杂事秘辛》所记未必是东汉时宫妃选拔的实情,纪晓岚笔下却弥补了一份遗憾。
在杨慎所处的明代,女子入宫前体格也极其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连一根体毛都要看仔细。清代文人纪晓岚所着的《明懿安皇后外传》中,详细记下了明熹宗朱由校选妃子的全过程。
初选时,仅从外表上大概检查了一下,由太监负责。100名一组,按年龄大小站好。太监从她们面前走过,高一点的,矮一点的,胖一点的,瘦一点的,全都不要,这样被涮去了1000人。
第二天,进行五官检查,仍由太监负责。与头一天那样,百名一组站好,细看每一女孩的耳、眼、嘴、鼻、头发、皮肤、腰围、肩宽等,有一地方不合格者,哪怕身上长颗黑痣,都要淘汰。又让女孩报家门,听其声音如何,是不是结巴子。这样,又涮去了2000人。
第三天,借用工具测量身体是否符合比例,看其气质如何。凡是手腕粗短的,脚趾肥大的,举止轻浮的,都不能过关。这样,再被涮去1000人。
第四步“裸检”。余下的1000名女孩全部召入宫中,以备后宫之选。由年老的女宦官带到密室,摁摁乳房,查看长得挺不挺;闻闻腋下,有没有狐臭。最后摸遍全身,试试长得是否发达。这样,又涮去了700人。
第五步,长期观察,重在性情。300名精选下来的女孩留在宫中生活一个月,以观察其生活习性、说话态度、智力高低、人品如何。前面的四道程序重在观察“体”,这一关重在“德”和“智”。选出了德、智、体全都优秀的女孩50名,最后全部当上了朱由校的妃子。
由5000人,最后选出了50人,这么算来,正是俗话说的“百里挑一”。有明一朝,估计都是采用如此“淘汰法”,选出宫妃的。
5. 古代皇帝晚上是如何和选择后宫佳丽的,又是如何玩耍的
在中国古代,皇帝除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还有三宫六院、佳丽三千。在很多清朝古装剧中会发现晚上皇帝选妃侍寝的方法就是翻牌子。每天晚餐之后,服侍的御前太监会将写有妃嫔名字的绿头签放在一个银盘中,皇帝选谁就翻谁的牌子。但侍寝老这么选,时间一长,皇帝也觉得无聊,就发明出各种奇葩的选妃侍寝的法子。
一、“羊车望幸”法
晋武帝坐羊车选寝妃,晋武帝后宫有美女达一万人左右,看着这些美女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以羊拉车。羊在哪个妃子的门前停下,他宠幸哪个妃子,就寝于该妃之室。众嫔妃为争宠陪侍想尽各种办法,有的妃子将竹叶插在房门边,有的把盐汁浸洒于门前空地上,从而引来皇上的羊车。
二、“随蝶选妃”法
唐玄宗风流之名不是白给的,在杨玉环入宫之前,每到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李隆基整天在后宫举行宴会,让众多妃子在头上插戴鲜花,他自己动手放飞一只蝴蝶,看它落到哪位妃子的身上,当晚便由那位妃子侍寝。当然,杨玉环一入宫,这个法子就废弃了,因为“六宫粉黛无颜色”嘛。
三、“投钱赌寝”法
投钱赌寝”的发明者是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是出了名的风流皇帝,在开元、天宝年间,后宫美女多达四万,真不知怎样安排她们为他服务。于是,玄宗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天将一群妃嫔集中在一起,让她们掷金钱投骰子,投中者中最优胜者,当夜侍寝。私下里宦官把“骰子”称为锉角媒人。
四、“风流箭中”法
唐敬宗李湛也面临着“今晚哪里过夜”艰难选择。为此,他发明了一种“风流箭”,用来决定夜里临幸哪个后妃。他用竹皮做弓,用纸做箭,纸质的箭头上蘸有龙麝香末,然后让妃妾们聚在一起,敬宗搭箭射去,中箭者毫无痛楚,箭头触处,身上倒是香气四溢。这位被射中的妃子就成为当晚皇帝宠幸的对象。
五、“铺宫焚香”法
明代后宫,每日天渐黑时,嫔妃所住的宫门前,都挂起两只红纱笼灯。皇帝临幸某宫,则该宫门上的灯卸下来,表示皇帝已选定寝宿的地方。于是,负责巡街的宦官,传令其它各宫均卸灯寝息。失意的嫔妃们只得灭掉希求宠幸的红纱笼,明晚再重新挂上。
古代皇帝为了风流,花样繁多,发明这五大方法,一个比一个奇葩
6. 古代皇帝是怎么选妃子的
汉唐代主要是从功臣勋戚家选,民间女子入选也有,但一般都是要么皇帝自己偶然看上的(比如汉武帝的卫皇后、李夫人),要么是由地方官员进献(汉景帝王皇后),先入选作宫女,再由宫女升上来的也有。
宋代开始有大规模的选妃,可惜宋代的资料没有查到
明代的话,一般皇帝要选妃了,就下诏天下停止婚娶,然后从各地选取美女举起京城,她们千里迢迢而来,许多人没有看到紫禁城到底儿是个啥样子,在初选中就被淘汰出局。剩下的,每百人一批,按照年龄大小排队,顺序入宫,参加“精选”。肩负着重任的太监,远看看,近瞧瞧,把那些稍高、稍矮、稍胖、稍瘦的,都扒拉出来,送回原籍。留下来的,再按年龄大小编组,进入“一审”。
太监以极为挑剔的目光,审视着每一位姑娘,观察她们的容貌,辨听她们的嗓音,发、耳、额、眉、目、鼻、口、颔、肩、背、腿、脚、音,只要有一处看着不顺眼,听着不顺耳,当场“退货”。
“二审”时,太监拿着尺子,量姑娘的手、臂、腰、腿、脚,再令姑娘“活动活动”。凡是一处尺寸不符合要求、各部分“零件”不搭配,以及风度、仪态不佳者,一律打发回老家。
“三审”由女官和年老宫女把关。姑娘单独进入一间秘室,脱得一丝不挂,女官和宫女摸其乳,探其秘,闻其味,察其肤……合格者在宫中接受一个月左右的培训。在她们熟悉宫中规矩,学习礼仪规范的过程中,负责培训的女官,考察她们的智力、性格作风之优劣;当然,睡觉时咬牙放屁吧嗒嘴的,说梦话撒癔症的,绝对不能容留,将来惊了驾,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终审”一般由皇太后负责,有时皇上亲自出马。他们按摆在面前的桌子上的名单,逐一将精英传进。姑娘立而不跪,回答一些有关姓名、家庭状况、学问方面的问题。“考官”们审形辨音,从中筛选出一后一妃或数妃。其余的,赐给亲王、郡王、皇子、皇孙,或留在宫中当“女官”、宫女。明代内廷有“六个局”,由女官掌管,每局下设“四个司”,女官在百人以上;她们都是皇上后妃的“后备军”。
7. 古代皇帝如何选妃娉
清朝选妃制度 清朝从顺治时就规定,凡满族八旗人家年满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女,选中者,留在宫里随侍皇帝成为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阅选时,按八旗的顺序,一般七八个人站成一排,由皇帝、皇太后们挑选。被挑选女子的名字,每排写一张单子,留宫中存档,这种名单,在档案中称为“秀女排单”。 清代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旗人,是清朝独有的。因此,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后宫粉黛的制度,也是清代独有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这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来的狩猎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兼有行政、军事、生产等多方面职能。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志,组成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八旗。清入主中原后,旗人又有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区别。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这是清政权赖以统治的主要支柱;内务府包衣三旗则是清皇室的奴隶,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称为秀女,但挑选的方法和她们在宫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可备皇后妃嫔之选,或者赐婚近支(即三代以内、血缘关系比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其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被逐渐升为妃嫔,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内务府包衣之女。到了清代后期,包衣三旗的应选女子就不再称为秀女,而在挑选宫女时,就明确地说“引见包衣三旗使女”了。所以说,能够成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 挑选秀女的目的,除了充实皇帝的后宫,就是为皇室子孙拴婚,或为亲王、郡王和他们的儿子指婚,重要性自不待言。秀女们要走进紫禁城高高的宫墙,也就不那么简单了,必须经过一道道的考察。 首先,要严格审查旗属与年龄,不在旗的想参加选秀,势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选秀,也是自讨苦吃。顺治朝规定:凡满、蒙、汉军八旗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家中年满十四岁至十六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备选秀女,十七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干隆五年(1740)进一步规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规定的年限之内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阅选,下届仍要参加阅选。没有经过阅选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二十多岁也不准私自聘嫁,如有违例,她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长官——该旗都统要进行查参,予以惩治。然而,就在这一规定发布的第二年,闽浙总督德沛上了一道奏折,请求干隆皇帝允许他年过十七岁的儿子恒志与两广总督马尔泰的女儿完婚,但是,马尔泰的这位千金还没有参加过选秀女。此事令干隆皇帝大为恼火,命令德沛立即赶赴京师,当面训饬,同时强调:“我朝定例,八旗秀女,必俟选看后方准聘嫁。凡在旗人,理宜敬谨遵行。近见尚有未经选看之秀女聘定许字者,大臣等有奏事之责者,虽系蒙朕恩俞允,究与体制未协。选看八旗秀女,原为王、阿哥等择取福晋;若在未经挑选之前即行结亲许字,非为废弛旧制,并恐无奏事责任之人,或不敢陈奏之人,伊等已行许字之女,朕因不知,另指他人,亦大有关系;且八旗秀女,于十三四岁即行选看,并无耽搁之虞。”这里,干隆皇帝振振有词地说了三条理由:第一,每三年一次的选秀女是为诸王和众皇子挑选妻室,并非是为了给自己充实后宫;第二,一旦因选秀拆散了他人的姻缘,也是因为没有遵守“我朝定制”,违法在先,并非皇家的责任;第三,即使为了选秀等上三年两载,应选秀女也不过十六七岁,不会耽误她的终身。最后,干隆皇帝命令“户部通行传谕八旗,所有未经选看之秀女,断不可私先结亲,务须遵例于选看后再行结亲聘嫁。”干隆二十年(1755),再次补充规定:应阅视的秀女,在未受阅选之前私自与宗室王公结亲者,其母家照隐瞒秀女例议处。至于参选秀女的年龄,根据清宫档案,到清末光绪年间,最小的是十一岁,大的可达二十岁。 每到准备挑选秀女的时候,先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因为有病、残疾、相貌丑陋而确实不能入选者,也必须经过逐层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统咨行户部,户部奏明皇帝,获得允准后才能免去应选的义务,听其自行婚嫁。 各旗选送的秀女,要用骡车提前送到京城。由于众多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官宦人家尚有车辆,而兵丁之家只能雇车乘坐。因此,干隆时规定:“引看女子,无论大小官员、兵丁女子,每人赏银一两,以为雇车之需。……此项银两,……着动用户部库银。”秀女们抵达京城后,在入宫应选的前一天,坐在骡车上,由本旗的参领、领催等安排次序,称为“排车”,根据满、蒙、汉排列先后的次序。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戚,其次是以前被选中留了牌子、这次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本次新选送的秀女,分别依年龄为序排列,鱼贯衔尾而行,车树双灯,上有“某旗某佐领某某人之女”的标识。日落时分发车,入夜时进入地安门,到神武门外等待宫门开启后下车,在宫中太监的引导下,按顺序进入顺贞门。秀女们乘坐的骡车则从神武门夹道东行而南,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北行,经北街市,然后再经地安门来到神武门外,这时,已是第二天中午了。初选完毕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依次登上她们来时所乘坐的骡车,各归其家。这种井然有序的排车法,是嘉庆年间的一位名叫丹巴多尔济的额驸发明的。 当应选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走下骡车后,先由户部司官维持秩序,再由太监引入宫中。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都曾是阅选秀女的场所。一般每天只阅看两个旗,根据各旗参选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但有时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叫做留牌子;没有选中的,就撂牌子。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撂牌子。经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还有两种命运:一是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手续会更为复杂,初次“引阅”之后,屡屡“复看”,有“记名”的,这是被选中留牌子的;有“上记名”的,这是皇帝亲自选中留牌子的。最后,还要经过“留宫住宿”进行考察,在留宫住宿的秀女中选定数人,其余的都撂牌子。 当“秀女”二字映入人们眼帘时,人们的直觉是秀女应有沉鱼落雁之貌,然而,靓丽的容貌是否是当选秀女的主要标准呢?这里有一张清末应选秀女的照片,似乎很难将这些面孔与任何一个表述美貌的词汇联系起来,非但如此,少女们爱美的天性也成了非分之想。清朝明确规定,八旗秀女阅看时,必须着旗装,严禁时装。而且,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好色”也是极不名誉的,“美女祸国”从来都是帝王和他们的大臣们翻云覆雨的护身符,因而这一标准总在若即若离、讳莫如深的扑朔迷离中。干隆四十三年(1778),一位县学生员拦下御驾,恳请干隆皇帝就削减皇后乌拉那拉氏丧仪之事下罪己诏,致使龙颜大怒,但仍未忘记陈述那拉氏册后 “并非以色选爱升”,后来失宠,亦是“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爱弛”,总之绝不肯承认自己好色。清统治者公开的两条标准,一是品德,一是门第。清代册封皇后、妃、嫔的册文中常常见到的是宽仁、孝慈、温恭、淑慎,“诞育名门”、“祥钟华阀”等等。其中,门第又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的相貌奇丑,但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因此,她成了皇后。被光绪皇帝视为红颜知己的珍妃入选时,她的父亲是侍郎长叙,祖父是曾任总督的裕泰,伯父是广州将军长善,长善又是大学士桂良的女婿,是恭亲王奕欣的连襟,因此他他拉姐妹双双入选为珍、瑾二嫔。 清代从顺治到光绪九朝,选秀女八十多次,按后来入葬陵寝的后妃统计,共二百一十四人,她们的命运是各不相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