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徽民间小调 唢呐说唱四大美女斗一男 的开场曲是什么歌曲
十八摸曲调吧
Ⅱ 求民间小调下载地址或者压缩包,免费无密码的。
压缩包已经上传到网络网盘了,
网络网盘下载方法
1.下载网络网盘资源需要先免费注册一个网络账号.
2.打开下载链接,勾选需要下载的文件,然后点击“保存到我的网络网盘”或“保存到网盘”(如果提示容量不够,请先转存一个压缩包)会自动弹出转存位置选择,选择后点击确认.
3.保存文件成功后,点击网页右上角的“客户端下载”,电脑上安装需要下载PC版,安装客户端。
4.打开安装后的网络网盘客户端,登陆账号,选择下载的文件,就可以下载了.
链接: https://pan..com/s/1gflCouB 密码: 1jg8
Ⅲ 安微民间小调的展现农村
拍摄农村新风貌
电视剧中的原型人物刘某,每当看到自己家的事被拍成了电视,多少都有些难为情。他以前对母亲不好,弟兄几个为了赡养母亲的事还发生过纠纷,可是看了电视后,哥几个都无地自容,很快转变了对母亲的态度。曾是追星族的田健多次参与电视剧的演出,他说,以前看电视里的明星很神气,很耀眼,没想到现在自己也是明星了,经常在赶集时被人认出来,“觉得很有自豪感”。大薄村村民王芝荣说,电视剧里反应的都是身边发生的事情,大伙看得懂,在娱乐中得到了教育。泉阳镇司法所薄玉志说,以前农闲时一些人打麻将、赌博,打发无聊时间,没想到咱农民还能拍电视剧。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农民越来越关心自己精神生活,对本土文化有迫切需求。薄战士说,他在追求皖北乡土文化的新风尚。
目前,薄战士编导的新片《婆媳情深》正在进行紧张的拍摄。
《婆媳情深》拍摄现场
该剧讲述一对常年虐待自己母亲的小夫妻,被派出所抓去,而这时妻子正要生产,母亲不但去派出所探望,还悉心照料媳妇。拘留解除后,儿子良心发现,痛改前非。薄战士很看好这部剧,他说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是大家身边的事,这样的剧目对农村虐老现象很有教育意义。
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做到了,薄战士说多亏乡亲们的帮助。下一步他将选题投向新的领域,比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毒品问题、生态保护等等,还准备编写拍摄一部农村政策解读的系列剧。
“新农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这些新气象是我用之不竭的题材,是我创作不竭的源泉,虽然为拍电视几乎倾家荡产,现在还欠债20万元,但我充满信心!”薄战士说。
赌徒、外遇的丈夫和虐待老人的儿子,是薄战士电视剧中经常表现的人物。在剧中,薄战士常常就扮演这类反面角色,而就是这些朴素的人物,拨动了农民的心弦,让他们找到了共鸣。
薄战士编剧并导演的第一部电视剧《苦命的儿子 孬种爹》就获得了巨大的反响。
第一部电视剧牛刀小试,让薄战士一发而不可收。随后,反映丈夫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生活的《花心男人》也同样获得成功。而通过一个村民赌博后把老婆押给别人的荒唐故事,《押上老婆去赌博》更是直指农村赌博陋习和种种怪象。薄战士的电视剧针砭时弊,剧中的人物原型许多就来自于身边,于是,有些人便对号入座。
人物来自于生活,内容又都与乡村生活和法制意识有关,这是薄战士电视剧让人感到亲切,吸引农民观众的原因。
薄战士有一个十几人的剧团,外出演出时,只要是看到或听到稀奇的故事,他都会立即记下来,回去琢磨后,再写进他的剧本中,与剧本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如今,经常有慕名的农民观众到薄战士家中看望他,他都会和家人一起接待。
从一个门外汉到编、演和导,薄战士的电视剧小有收获。如今,6年过去了,一路走来的薄战士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这时,有人甚至花高价钱请他为自己工作,可他舍不得放弃自己的电视剧,舍不得那些曾经给他带来创作灵感和生动素材的乡里乡亲。
Ⅳ 民间小调的内容曲目
小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广泛。它不受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具体劳动环境的制约﹐它所反映的不仅包括农民﹐而且还有城市小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者﹑商人﹑市民乃至江湖艺妓﹑贩夫走卒﹑和尚尼姑﹑流浪行乞者等各种阶层的爱情婚姻﹑离别相思﹑风土人情﹑娱乐游戏﹑自然常识﹑民间故事等﹐几乎无所不包﹔《打樱桃》﹑《绣荷包》﹑《卖杂货》﹑《小拜年》﹑《磨豆腐》﹑《看灯》﹑《补缸》﹑《采茶》﹑《游春》﹑《放风筝》﹑《打秋千》﹑《割韭菜》﹑《赶庙》﹑《游灯》等对于民间风俗生活场景也都一一涉猎。其中﹐有不少小调的唱词﹐往往能够以高度的概括力和尖锐的批判锋芒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主题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其中存在着一部分具有腐朽的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和低级庸俗的内容。特别是在茶馆酒肆﹑青楼书场等环境中传唱的一部分城市小调﹐往往被某些无聊文人﹐纨子弟等加以篡改﹐使其成为矫揉造作﹑轻浮娇媚的靡靡之音。它们是小调的糟粕部分。
小调分为吟唱调、谣曲、时调三类。
吟唱调如儿歌、摇篮曲、叫卖调等都属于此类。这是小调中实用性较强的一类,常在日常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中歌唱。
谣曲其艺术形式比吟唱调成熟,篇幅不大,乐段结构完整,节拍比较规范。可分为诉苦歌、情歌、生活歌、嘻游歌等。
时调是小调中艺术形式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的一类。其结构严谨,旋律发展规范,唱词考究。常带有乐器伴奏,且因其具有可变化发展的“弹性化”表现功能,常被地方戏曲或曲艺吸收为曲牌。十大时调为:孟姜女调、剪靛花调、鲜花调、银纽丝调、无锡景调、妈妈娘糊涂调、绣荷包调、对花调、叠断桥调和杨柳青调。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因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并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所以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农村小调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特别是反映农村妇女的爱情、婚姻生活者居多;城市小调则涉及城镇小手工业者、商人、市民和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乞丐等的生活,以及娱乐嬉戏、自然风光、生活知识、民间故事等。小调表现感情细腻曲折,情节扣人心弦,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 小调的曲目﹐异常丰富。根据其历史渊源﹑演唱场合及音乐性格等为依据﹐大体可分为3类﹕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如《山坡羊》﹑《寄生草》﹑《闹五更》﹑《耍孩儿》﹑《银纽丝》﹑《叠断桥》﹑《打枣杆》﹔清代的如《剪靛花》﹑《玉娥郎》﹑《倒扳桨》﹑《鲜花调》﹑《湖广调》等。它们之中﹐有的仍保留原曲名﹐有的曲调大体相同﹐但曲名已改变﹐如《剪靛花》调﹐使用它的曲目很多﹐如《放风筝》﹑《丢戒指》﹑《十二月观灯》﹑《四季歌》﹑《大踏青》﹑《摘棉花》﹑《小香戏》﹑《绣五更》﹑《叹五更》等不下数十种。这类小调流传较广﹐有的遍传全国。地方性小调。指各地群众随口编唱﹐并逐渐稳定﹑流传开来的一部分小调。它们具有单纯﹑朴实﹑情意真切﹑不尚装饰的特点﹐流传面不广﹐多限于一定的地域﹐曲调的地方特色较突出。如流行于各地的《长工歌》及《妇女诉苦歌》﹑一部分《对花》以及《小白菜》等。歌舞性小调。指各地民间节日歌舞活动中传唱的一部分小调歌曲﹐如北方的秧歌调﹑南方的灯调﹑茶歌等。
Ⅳ 苏蔡宝宝是真唱吗
是真唱。
美女苏蔡宝宝一首民间小调《尕撒拉》,直接一曲出名。
真唱,即现场真实演唱,是指演唱者在音乐会或晚会等演出现场用自己的歌喉真实演唱,而不放录音、对口型,与假唱相对立。
真唱是对听众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对演唱者歌唱水平的一种考验。
唱歌,歌唱是一门艺术,要想提高人们 学唱歌的能力,应给予他们唱歌技巧的训练,训练的内容
包括:唱歌的姿势、呼吸、气息、发声和 咬字等各方面的要求等。
发音练习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完善地演唱歌曲,所以必须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正确地掌握语言的回声,明确汉字语言的结构规律,将歌曲曲调与咬字吐字结合起来练习。
练唱时,将每个字按照出声引长归韵的咬字方法,先念几遍,再结合发声练习,以字带声,力求做到 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
演唱时发元音的着力点,应尽量接近声区的集中点,使三个声区的共鸣得到衔接和灵活调整。
歌唱艺术是声音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我们唱好歌曲,不能只讲声音,不讲感情,反之也不行。
Ⅵ 民间小调美女艳舞flv种子下载地址有么有发必采纳
民间小调美女艳舞flv种子下载地址:
请采纳
Ⅶ 美女歌唱家邓丽君相关资料
1.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邓丽君唱出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真善美的向往
2
邓丽君的成功有时代的原因,但也和她个人的素质也是密不可分,邓丽君会说普通话,日语,英语,法语,印尼语,粤语,闽南语,上海话,山东话,所以语言上的优势是邓丽君在亚洲有巨大影响力的基础
3
在演唱方式上,邓丽君受30年代上海时代曲,日本演歌,西方流行音乐,中国各地民间小调的影响,所以唱法上有其先进性
4
邓丽君几乎和当时的优秀的词曲作家都有过合作,庄奴,黄沾,刘家昌,翁清溪,左宏远,梁弘志,日本的荒木丰久,三木刚,zard...所以她的演唱加上优秀的曲目自然成为经典
5
听邓丽君的歌和她的形象是统一的,所以难怪后来像棋圣聂卫平把邓丽君当作自己的偶像
6
在80年代大陆有白天听老邓(邓爷爷),晚上听小邓(邓丽君)之说,邓丽君的磁带成了女孩子嫁人的嫁妆,磁带被无数次的翻录
在日本,邓丽君是日本有限放送大赏和全日本放送大赏的第一个三连冠获得者,三次登上日本红白歌会的舞台
在tw,邓丽君的葬礼是tw继小蒋之后最隆重的葬礼,所以邓丽君不仅是在中国,在当时的亚洲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不过邓丽君一生没有来过大陆
Ⅷ 有关戏曲的资料
关于中国戏曲
一、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
戏曲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不断丰富探索与发展,形成了自身显着的特点。
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里边又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我国戏曲的又一特点是“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尽管舞台上没有崇山峻岭、河流湖泊,没有狂风骤雨、似火骄阳,但是演员可以凭借虚拟的表演,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京剧《三岔口》,仅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靠演员的精湛技艺,就表现出了摸黑打斗的真实情景。这些虚拟动作,都有一套基本固定的格式,叫程式化动作,是从生活中提炼,经过艺术夸张的规范性动作。
我国戏曲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另外,戏曲中的唱腔、龙套(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脸谱、服饰以及演出场地所涉及的露台、庙台、舞台等也都有它们特殊的韵味,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二、几个主要戏曲剧种简介
1昆剧中国戏曲之母
昆剧,亦称昆曲,产生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江苏昆山。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明、清之际,它成为全国最大剧种,主宰剧坛二百余年。我国现存历史较长的地方剧种,几乎都受过昆剧艺术的影响,因此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2京剧东方“歌剧”
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但它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在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发明,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
京剧被称作“东方歌剧”,是因为它和歌剧都是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于一体的特殊戏剧形式,在形式上极为类似;同时,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它们都获得了经典性地位。
3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是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喜爱。
三、京剧旦角流派
1梅派:由梅兰芳创立。梅兰芳毕生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用自己的表演创造出大量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有正义感的古代妇女形象。
2程派:由程砚秋创立。主要以深邃曲折的唱腔,通过娴静凝重的舞台形象表现古代的女性,尤其善于塑造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的女性。
3荀派:由荀慧生创立。善于塑造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娇婉的风格。
4尚派:由尚小云创立。以刚健婀娜为特有风格,唱、念、做、打均不尚纤巧,以气与力取胜,具有阳刚之美。
四、京剧脸谱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五、精彩唱段
1黄梅戏《天仙配》选段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2京剧《玉堂春》选段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言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3豫剧《花木兰》选段
刘大哥讲(啊)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你要不相信(哪)请往这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儿不如儿男。
篇二 : 关于戏曲的资料
题目
1."什么叫戏曲"有多种说法,被普遍认可的是王国维说,他怎么说? ??答案:王国维认为,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
1、我国最早的一部戏曲史是什么? ??答案:我国最早的一部戏曲史是王国维1902年写成的《宋元戏曲考》。 ??
2、我国最早的戏曲演员是谁? ??答案:我国最早的戏曲演员是春秋时楚国人优孟。 ??
3、我国最早的戏曲剧目是什么? ??答案:我国最早的戏曲剧目是汉代的《东海黄公》。 ??
4、我国现存最古的剧本是哪一个?????答案:我国现存最古的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
6、我国戏曲史上成就最突出的剧作家是谁?他一生写过多少个剧本?????答案:我国戏曲史上成就最突出的剧作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写了60多个剧本。????
7、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戏曲理论着作是什么?????答案: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戏曲理论着作是清代李渔所着的《闲情偶寄》。????
8、我国最早的剧场是哪个?????答案:我国最早的剧场是东汉时期建在洛阳城西的"平乐观"。
9、我国最早的戏曲杂志是哪一种?????答案:我国最早的戏曲杂志是辛亥革命前夕的"上海大舞台丛报'编辑出版的《二十世纪大舞台》。????
10、我国最大、流行最广的戏曲剧种是什么?????答案:我国最大、流行最广的戏曲剧种是京剧。 ????
11、我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是指哪种形式?现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有多少种?????答案:我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一般认为是南宋时温州一带产生的戏文。据最新统计,现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365种。 ??
12、除《西厢记》之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还有哪几个?????答案:除《西厢记》之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还有《救风尘》、《墙头马上》、《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闺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只须答出其中3个剧名即可)????
13、《琵琶记》属于我国古典戏曲中的悲剧还是喜剧,为什么? ??答案:《琵琶记》属于我国古典戏曲中的十大悲剧之一。《琵琶记》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写的是悲剧性的矛盾,戏剧冲突在凄凉、悲惨的气氛中展开,给观众以悲愤的感受。????
14、《琵琶记》之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还有哪几个?????答案:除《琵琶记》之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还有《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精忠旗》、《娇红记》、《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只须答出其中3个剧名即可) ??
15、哪四位艺术家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答案:京剧四大名旦是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
16、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哪四种传奇被称为"临川四梦"? ??答案: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四种传奇《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被称为"临川四梦"。 ??
17、元代有四个着名的杂剧作家被合称为"元曲四大家",请说出他们的名字。 ??答案:"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
18、30年代以后,丑角使用过一种特殊声型叫什么声?你熟悉善唱此声型的名丑吗?请举出1-2名。 ??答案:痰火声。善唱此声型的名丑有阿倪、尼姑丑、郭石梅、李有存等。 ??
19、剧演唱上的一句话叫"千斤白、四两唱",为什么? ??答案:说明念白的重要性,演员在运用唱腔和念白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时,对于念白不可掉以轻心。 ??
20、潮剧演唱时咬吐字方法的简称叫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案:分字拼唱法。(演员举例)
21、潮剧属高腔剧种,有帮唱,请你说出帮唱的几种形式并举例说明。 ??答案:潮剧帮唱有两种形式,一是与演唱者同步,为演唱者帮尾腔,如《扫窗会》高文举唱"举目云山飘渺","云山飘渺"加帮唱;一是作为剧中人为剧情帮唱;,如后台歌等。 ??
22、潮剧音乐调类主要有五种,请你说出它们的名称并举例说明。 ??答案:轻三六调,如《苏六娘》唱段"春风践约到园林";重三六调,如《扫窗会》唱段"曾把菱花来照";活三五调,如《京城会》"喜得身荣中高第";反线调,如《刺梁骥》唱段"为相士自陶情";犯调,如《良仔讨亲》唱段"心中欢喜有十成"等。 ??
23、潮剧唱腔结构中除曲牌体外,还有几种结构形式,请说出它们的名称。 ??答案:板腔体、填词体和小调体。??
24、用二四谱"五二三四"读轻三六调、重三六调和活三五调。 ??
25、戏曲舞台上谁都知道"上场门"、"下场门",潮剧还有哪两种最常用的叫法? ??答案:戏曲舞台上的"上场门"、"下场门",潮剧还有两种最常用的叫法是 "文畔武畔"或"鼓畔弦畔"。
27、戏曲舞台的表演区,就区位而言,比较普遍的是把它分成九个区,你知道怎样分吗?每个区又怎样叫? ??答案:戏曲舞台的表演区可分为:前左、 前中、 前右; 中左、 中 、中右; 后左、后中、 后右,共九个区。 ??
28.在传统戏曲中,一桌二椅的"桌"可以表示多种景物,你能说出3种吗? ??答案:在传统戏曲中,一桌二椅的"桌"可以表示多种景物,如桌、案、 几、床、山、坡、墙、桥等。 ??
28、京剧有"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之称,潮剧怎么说? ??答案:京剧的"大花脸",潮剧称为"乌面";京剧的"二花脸",潮剧没有这种划分,较难对口,但潮剧的"草鞋乌面"属于"二花脸";京剧的"三花脸",潮剧称为"丑"。 ??
31.中国古代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梨园子弟"的称号出自哪个朝代: ??A、宋朝 B、元朝 C、唐朝??(标准答案:C、唐朝) ??
29、《韩厥守宫》是哪一出戏的片段: ??A、《搜书院》 B、《汉宫秋》 C、《赵氏孤儿》??(标准C、《赵氏孤儿》?? ??
30、名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出自哪里: ??A、诗经 B、元曲 C、乐府 (标准答案:
C、乐府) ????
31、《国际歌》的词作者是谁:????A、马克思 B、鲍狄埃 C、贝多芬 (标准答案:B、鲍狄埃) ???? ??
32、《三岔口》最能表现中国戏曲的:????A、抒情性 B、思想性 C、虚拟性 (标准答案:
C、虚拟性)????
33、戏曲中的武大郎运用戏曲基本功中的:????A、跪步 B、矮步 C、醉步 (标准答案:B、矮步)??????
34、戏曲里的"插科打诨"是指:????A、走边 B、云里翻 C、使观众发笑的穿插??(标准答案:C、使观众发笑的穿插)??????
35、中国戏曲的经典剧目《赵氏孤儿》十八世纪曾引起欧洲许多伟大艺术家的关注,欧洲也出了一个与之近似而有民族差异??的戏,这出戏的戏名是:????A、《四川好人》 B、《中国孤儿》 C、《图兰朵》??(标准答案:B、《中国孤儿》)????
36、包公戏中有个戏叫《灰阑记》,欧洲也有个以灰阑拉子来判案的戏,戏名是: ??A、《驯悍记》 B、《唐吉诃德》 C、《高加索灰阑记》??(标准答案:C、《高加索灰阑记》) ??
37、《单刀会》、《群英会》、《华容道》取材于: ??A、民间传说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标准答案:C、三国演义) ??
38、传统戏《八大锤》取材于:????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说岳全传》??(标准答案:C、《说岳全传》) ??
39、戏剧中的"戏胆"是指: ??A、主要角色或者关键性情节 B、贯穿性道具或贯穿动作 ??C、演员的精彩表演 (标准答案:A、主要角色或者关键性情节) ??
40、《百花齐放》一书的作者是: ??A、毛泽东 B、鲁迅 C、郭沫若 (标准答案:C、郭沫若) ??
4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与中国的哪位艺术家构成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A、戴爱莲 B、尚小云 C、梅兰芳 (标准答案:C、梅兰芳) ??
42、《杜十娘》的作者是: ??A、汤显祖 B、冯梦龙 C、王实甫 (标准答案:B、冯梦龙)
49、五升音阶是指: ??A、简谱中的1、2、3、4、5 B、宫、商、角、征、羽??C、五个升号的音阶 (标准答案:B、宫、商、角、征、羽) ??
50.第一个将西方舞蹈带入中国宫廷的是谁? ??A、戴爱莲 B、裕容龄 C、梅兰芳 (标准答案:B、裕容龄) ??
51.电影《翠堤春晓》是表现哪一位音乐大师: ??A、莫扎特 B、施特劳斯 C、柴可夫斯基 (标准答案:B、施特劳斯) ??
54、成语"手舞足蹈"最早见于: ??A、《诗经》 B、《唐诗三百首》 C、《孟子》??(标准答案:C、《孟子》) ??
四平调、等五十多个剧种。
中国五大戏曲指的是:京剧、昆曲、黄梅戏、豫剧、评剧????
京剧:梅兰芳、余叔岩:《霸王别姬》、《群英会》、《三打祝家庄》、《三岔口》等剧目。???? 昆曲: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 豫剧:张艺谋:<<中国公主杜兰朵>>????
黄梅戏:白云芳班:《文素臣》、《华丽缘》、《安碧缘》、《蜜蜂记》等????
评剧:刘珠(金蝴蝶)、胡平庄子夏文元(夏天雷):《补汗榻》、《十女夸夫》、《锯大缸》、《美女思情》
Ⅸ 安徽民间小调老实公爹上错床的扮演花玲铛的女人是谁
她叫方雪燕
Ⅹ 潮州文化的潮剧
潮剧俗称潮州戏,是荃国十大剧种和八个出国剧种之一。它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成的,有500多年的历史。潮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收潮州音乐和汉族民间舞蹈的精华,同时博取其他剧种的长处,终于形成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汉族戏剧。
潮剧的行当(角色)分生行(小生、老生、武生等)、旦行(花旦、老旦、武旦、乌衫)、净行(俗称“乌面”)、丑行(小丑、老丑、女丑等)。
潮剧在表演程式上,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唱工唱腔注重委婉清析,悦耳动听。生旦表演技巧灵活、细腻、形象;丑角的表演滑稽轻捷,诙谐风趣,很受人们的喜爱。舞台上所有行当,一切身段动作都有程式规范。比如手的活动区位,就有“花旦齐肚脐,小生在胸前,乌面到目眉,老丑胡乱来”的基本规范。
潮剧的伴奏分文场(畔)和武场(畔)。文场音乐采用整套潮州弦乐的乐器,武场主要是潮州锣鼓。
潮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57年、1959年潮剧两次进京献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先后观看了演出,还接见演员并合影留念。1991年底,市潮剧团作为广东省唯一的一个艺术团体获得“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桂冠。近年来,潮剧团多次赴香港、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高度的评价和赞赏。 潮剧圈内人说起潮剧表演特色时,最常听见的有几种:
⑴“三小”说(潮剧较有特色的是小生、小旦、小丑)。
⑵“细腻”说。
⑶“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或回避以男主角为主的戏)。
我认为:“三小”说只说对了三分之一。为什么?与其他剧种相比,潮丑有很多人无我有的东西,譬如扇子功(他人无我丰富),譬如项衫丑(以《闹钗》为代表)、踢鞋丑(以《刺梁冀》为代表),那自成一格,互不相混的表演身段,堪称珍宝,而“三小”中的小生、小旦便不那么风光了。
废除童伶制之后,潮剧的生旦向其他剧种学习了不少表演艺术,有的还能予以溶化,但充其量也是人有我有,难言特色。
我本人是武生出身,然对于旦角身段也颇有一点研究,每到外地看戏学习,总能看到一些生旦的表演身段远在潮剧之上,难免叹服与惭愧并生。两年前到成都观摩川剧汇演,有幸看到川剧学校演出的传统剧目《碧波红莲》。书生与龙女幽会一场戏的生旦身段,便使我五体投地。
“细腻”说——不少人认为潮剧的表演特色是细腻的。单就我们较易看到的越剧和梨园戏说,早以表演细腻、清雅而蜚声海内外。而川剧虽以“辣味”及特技着称,有不少剧目的表演也是细之又细的。至于那些我尚未看到的剧种,若论起细腻来,肯定也各有所长。所以我认为,“细腻”很难说是潮剧特色。
“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的内涵与“三小”说基本相同,只是视角不同而已。才子佳人易于在生活中找到素材,不因地域而异,但帝王将相对于“山高皇帝远”的潮州地区,特别是对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潮剧演员来说,势必是云遮雾障,隐约朦胧。因而他们只能凭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以塑造,其结果最缺乏的就是气势和风度。若“避硬就软”说成立,正像对一个两腿不齐的人称赞其腿有特色一样。
潮剧在表演上有一不大为人注意的特色,这便是形体动作上的“收敛”。“收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手的幅度小,无论是云手、山膀、顺风弦以至“拉山”踢腿等皆如是。二是上身前倾、扣肩、收腹,屁股必然后凸,有人嘲为“长民仓”。此种表演于生、净尤为突出。不信请看:目前常见于壁画、浮雕、屋顶塑像及用于迎神赛会或家庭摆设的“翁仔屏”,几乎无一不以“长民仓”现世。假设一万年后,潮剧已不存在,后代人用当代考敦煌舞的方法从壁画、浮雕上去考“潮剧”,势必以“长民仓”为第一特征。
此种体态,塑造诸如《芦林会》中那个既贫穷、落魄、迂腐,又被家庭纠纷困扰着的姜诗是恰到好处的。但要塑造那些潇洒、得志或桀不驯的人物,显然大相径庭。就连《告亲夫》中的盖良才一类人物也难就其范。
由于交通日趋便利而使剧种的交流频繁,特别是电视的普及,致使自身特色并不多且又善于兼收并蓄的潮剧表演身段明显地被异化了。这对于潮剧的振兴是利是弊,值得进一步探讨。 据说它是由当地皮影戏演变而成,故潮州人称纸影戏。清末,潮州皮影弃皮成形改捆稻草为身,泥头,纸手,木足,着戏装,并在背后和双手安硬铁线一根操纵表演,使之成为木偶。艺人们仿戏剧舞台,去窗挂幕,前置桌椅,演出形式从此定型。
其造型,酷似当地传统工艺花灯的形象,偶高1至1.4尺,铁线长1尺, 后加长到1.6尺,表演或坐或立,班社9人(操纵、演唱、乐工各3人)。舞台一丈见方,离地约4.5尺,台中挂幕帘,操纵者在帘后表演,分头、二、三手。 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三点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这三点,在潮剧传统剧目的本子中随处可见。但由于旧社会的潮剧艺人多是卖身的童伶,文化层次很低,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虽有上面提到的三点特色,但大多数偏于粗俗。有些经文人参与编写的,则又偏于典僻深奥。总的说来,潮剧的语言还未能“俗中求雅,雅中化俗”,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建国后由于有不少新文艺工作者进入潮剧团担任文化教员,帮助艺人学习文化,参与编写剧本,促使潮剧的文学品位有所提高。五 十年代涌现了一批经过认真整理,情文并茂的剧目,如《辩本》、《扫窗》、《芦林会》、《刺梁骥》等。《苏六娘》一剧尤为雅俗共赏的好例子。例如渡伯是老丑,桃花是花旦,“过渡”这场戏的语言非常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苏六娘和郭继春都是有才学之人,作者设计他们的语言多为诗和民歌的融合,近于“本色”。
综观现在潮剧舞台上演出剧目的语言,有些还不理想,还未达到“雅俗共赏”的高度,还有待我们努力。而努力的方向,我想该从广大观众着眼着手。潮剧观众层次不同,就文化程度来说有高中低之分,就年龄结构来说,有老中青之别,就地域区分来说有城市、乡镇、山村的不同。那么一出戏要使这么广泛众多的观众看懂、爱看、多看不厌,实非易事,这其中有许多学问要我们去学,就语言方面来探讨,我认为可以着重注意三点:
一、着眼中间层,兼顾高低层。即是说,整出戏的语言尽量使中间层的观众全懂,兼顾高低层而变通。僻典僻语不用,晦涩词句不用,必要用典故时则想出辅助办法,使观众明了。
二、以“本色”为主体,左跨“文采”,右跨方言。戏曲语言有“本色”、“文采”之分,而无贵贱之别,“本色”语言接近于民歌、生活,运用得好,同样有高品位的文学价值。
三、抓紧“纵的统一,横的差别”。这是运用语言刻划人物性格、区分行当最重要的一条。“纵的统一”,是说剧中每一个人自身的语言风格要自始至终保持统一;“横的差别”则是指剧中各个人之间的语言风格要有差别,而且差别越明显,他们的个性就越鲜明,这和电视荧屏上“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柱一样,它们之间的边缘越分明越是斑斓好看。 潮剧在50年代以前,舞台服饰(戏服、盔帽、靴鞋、髯口等)实行衣箱规制,由三、四十种特定造型的戏服和盔帽,通过造型、色彩图案的变化,配套使用,适用于周秦两汉、唐、宋、元、明(清代另设)各个朝代、各种人物的服装穿戴。这套传统衣箱规制的形成,是历代戏曲艺人们在艺术实践中,运用他们的智慧和艺术想象力,不断创造的结晶。剧团只拥有几只箱子,装上最少最简单的行头,就能转移于各乡村作巡回演出。这种简单而适用的方式,直至今天仍为我们继承运用。
中国各剧种的衣箱规制大同小异,而各剧种的服饰则各具浓烈的地方色彩。潮剧传统的服饰,具有潮绣托底、垫高、呈现立体感的刺绣工艺技法,其配色对比鲜明,装饰性强,将潮绣的刺绣特点溶入潮剧服饰之中,成为驰名中外的“潮绣戏服”。例如:衣身以金线绣上大小狮子(谐音“太师少师”)的黑开台(开氅),专为太师和国丈穿用;绣有大小鳄鱼纹样的“红开台”,则是给朝中权贵宦官所穿;穿红蟒或黄蟒的小生角色,必须挂上一个绣有狮子或珍禽、填满金银线的“苫肩”(俗叫“小生苫”)。盔帽则有“射箭眼帽”、“绣状元帽”、“珠笠解元巾”、“痴哥啭”等,这是其他剧种所不曾见到的。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50年代末期,潮剧服饰大力进行改革在原来传统特色基础上不断吸收外地剧种的服饰,创制新的服饰。有些同志担心“潮剧改革越多,剧种的特点越少了”。我认为所谓特点是从对比中产生出来的,特点又带有历史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遗留下来的传统和特点,不过是过去某个时期的创新,而今天我们的改革和创新,或许也就是将来的传统了。因此,我们既不能把传统的特点看作陈腐俗套,也不要把它看作不可移易的金科玉律。重要的是要加强研究,去粗存精,以传统作借鉴,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地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潮剧是一个善于“兼收并蓄”、吸取别人长处来丰富自己的剧种,舞台服饰也没有例外。潮剧1952年参加中南区戏曲汇演,1957、1959年两次上京演出,和全国各大剧种、兄弟剧团互相交流,吸取了人家不少长处。例如,学习京剧的“女被衣”,定名为“京装”;学习上海越剧的服装,冠上“改良”二字,如现今常用的‘‘改良蟒”、“改良官袍”、“改良甲”等,还有许多生旦角色的服装,现在已在潮剧舞台上扎根了。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至今潮剧服饰的品类已增加近一倍。这就充分说明,潮剧服饰艺术,也是能够跟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
当代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服饰,随剧种不同而各有特点:一是以京剧为代表的京派服饰,多数剧团仍保留着那些古朴、密集纹绣图案和多用原色的浓烈服装;二是上海越剧的服饰,突出其“抒情优美”,纹绣简练、素淡的独特风格;三是广东粤剧,近年来某些剧团恢复了过去盛行过的珠光亮片服饰。潮剧剧团有的偏爱沿用老传统,有的则倾向购买上海越剧服装,有的模仿电视录像片中的服饰,形成以金银箔剪贴而成的“新式戏服”。由于观众层次不同,有的能接受,有的则不能接受。 剧种的区别,除其它表现形式之外,更重要是体现在声腔上。声腔,它的个性很强,是任何剧种都不能顶替的。
潮剧属于高腔系统,称之为曲牌体系。潮剧作曲通常运用四种素材:一是曲牌,一是滚调(也称滚板),一是民间小调(也称小调),一是词牌(或称唱词),但最具剧种特色的要称曲牌。由以上几种音乐素材,形成一个“潮”字,即潮剧音乐唱腔。
曲牌俗称“牌子”,是元明以来南北曲、小曲、时调等各种曲名的泛称。曲牌各有专名,潮剧常用的有几十种。每一曲牌都有其固定的曲调、唱法、句法、字数以及平pE。这种传统曲牌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加工锤炼形成的。这些曲牌之所以能广泛流传,群众之所以能那样地熟悉和喜爱,其根本原因是它集中地、概括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通过纯朴易解的音乐语言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因而能在群众中产生感情的共鸣。
与潮剧曲牌不可分割的是潮剧打击乐。潮剧打击乐很有地方特色,锣鼓的造型独特,种类繁多,每件乐器都经过严格定音,敲打起来,悦耳动听,表现力强,与唱腔、弦乐能揉合在一处,前人称之为“三股绳”。三者同时并动,互相烘托。锣鼓多产生于曲牌之中,为推进剧情、创造气氛,增添了不少光彩。如果离开了曲牌,锣鼓也就大大地减色了。
曲牌,它是整个戏曲艺术的组成部分,它必须服从剧本的要求,围绕戏的内容,剧情的发展,特别是人物思想活动去发挥其特长,刻划、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性格化的目的。潮剧很多传统戏的唱腔,在处理上都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借鉴。自然,后人不能一味模仿前人,我们要在继承的前提下,大胆地创造出新的曲牌、声腔,去适应舞台上的新个性。 脸谱是潮剧舞台人物脸部化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潮剧艺术的组成部分。潮剧舞台上勾上脸谱的人物,主要是净行(俗称乌面)和丑行,其他行当除生行的关羽、赵匡胤;武生的孙悟空、姜维等少数人物外,一般都不勾脸谱。
潮剧与我省的汉剧、正字戏、西秦戏,在历史上属同一个地区的剧种,艺术上互相交流,脸谱也互相吸收。潮剧吸收兄弟剧种的脸谱,在艺人的舞台实践中,随着剧情和人物描写的不同也起了变化,形成潮剧的风格。
潮剧脸谱在创作手法上,是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夸张手法;通过变形、传神、寓意,以突出人物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特征,如关羽、张飞、包拯的脸谱,就以变形、寓意显示了人物的精神气质。
潮剧脸谱的基本谱式只有十几种,但由于色彩、线条的种种变化,以及不同演员勾法的不同而显得丰富多彩。如张飞的脸谱,由于不同演员在色彩线条运用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潮剧脸谱图象创造的依据主要有几种。一是来源于神话或民间故事。如神怪人物雷神,潮州民间传说雷神会飞翔,是潮剧雷神(雷震于)的脸谱,绘上鸟形、鸟嘴、腰背还要加上双翼(翅膀)。杨戬是《封神演义》中的神将,称为二郎神,曾佐姜子牙打败魔家四将:因有天眼,故脸谱是三只眼。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民间传说他“昼断阳、夜断阴”,故在脸谱上绘上太阳太阴(月牙)的图像。一些人物,因善用某种“法宝”,则在脸谱上绘上其擅用的“法宝”,如孟良的脸谱,绘上一个红葫芦。二是根据人物的经历、身份,通过图案加以标志。如焦赞曾在芭蕉山当山寨王,在脸谱上绘上一叶芭蕉叶。郑思曾在战斗中伤残一眼(也有传说他是上山救人,被野兽爪伤一眼),故其脸谱是雌雄眼。此外,一些观众熟悉的人物的后裔,如张飞之于张苞、孟良之子孟强、焦赞之子焦玉、尉迟敬德之子尉迟宝林,则袭用其父的脸谱。
脸谱作为舞台艺术形象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与道德褒贬的功能,寓褒贬、别善恶于图象、色彩之中。鲁迅先生说,脸谱是由“优伶和看客共同逐渐议定的”(《且介亭杂文》)。它反映着创作者(艺人)和欣赏者(观众)的审美观念。脸谱的颜色,一般以红色表示忠诚,黑色表示刚直,绿色表示强悍,白色表示奸邪,金银色表示怪异。这与潮州民间以红色表示喜庆样瑞,白色表示邪恶不幸相一致。张飞的脸谱,有的剧种突出他粗鲁的性格,脸谱上绘上猪鼻(猪鼻云),而潮剧张飞的脸谱,却绘上蚨趴的图案,突出他活跃、轻快、喜乐的性格。潮剧女狐精(狐狸精)的脸谱,整个脸谱分成两半,一半是美女的形象,一半是凶残的恶脸,在美女的嘴角,还有一粒美人痣,细看之下,却是一只毒蜘蛛。舞台上也有些人物心地(品质)善良,却以竖眉立眼的凶相出现。人的外表(形象)并不总是与内心(品质)相一致,所谓“菩萨金刚面,魁星锦绣肚”,舞台上这些脸谱的创作,也是艺人与观众审美观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