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弹琵琶的女子叫什么
古代弹琵琶以女性居多,统称为搊弹家。唐代以后弹琵琶作歌侑酒的女子叫歌女,也被叫做商女,所以有句古诗叫做:商女不知亡国恨。
2. 古代弹古筝的女子叫什么
弹古筝的人被叫做筝人或筝者。弹琵琶的女子叫琵琶女
3. 古代美女谁弹琵琶
王昭君,蔡文姬,妲己,杨玉环,还有一个最不靠谱的:琵琶精。
4. 古时苏州河手抱琵琶的女人怎么称呼
苏州河手抱琵琶的女人,古代叫歌女,亦叫商女,她们不知亡国恨!
5. 古代把弹琴的人称作什么。
古代人听歌休闲娱乐的地方叫:
教坊、妓院、戏院等,如XX楼、XX院、XX坊。
里面弹琴的女子叫:
歌妓、声妓、讴者、歌姬、歌女等。
相关资料:
歌女是中国近代对以唱歌为职业的女性的称呼,古代则有歌妓、声妓、讴者、歌姬等称呼。像中国古代其他类型的艺人或艺妓一样,歌妓的社会地位低下,她们多在教坊或妓院表演,近代再加上夜总会、舞厅等,有些会(但不一定)提供性服务。有些歌妓是王公贵族的家妓,除了用作宴客、娱乐外,贵族还以她们作为身份、财富的象征。
各种称呼及其由来
古汉语“妓”是指女性的艺术表演者,而“伎”是“妓”的本字,因此以演唱为业的女性称为歌妓(伎)或声妓(伎)。后来“妓”在汉语中变成“女性性工作者”的同义词,为免引起误会,就多用“歌伎”或“声伎”。
“讴者”的“讴”是歌唱的意思,“讴者”就是“唱歌的人”。
“歌女”一词则出现于1920年代末至1930年之间。而歌姬则是美称,“姬”在古汉语里是对女性的美称,也有美女的意思,日语中的“姬”也保留了美称的意义,常用来称呼贵族女性,日语至今仍然把女歌手称为“歌姬”。但现在于中文里称女歌手为歌姬或歌女则含有贬义,尤其指于酒廊、酒楼、夜总会、游乐场等场所走场演唱为生的女歌手,已故香港女歌手梅艳芳就曾说自己小时候走场表演唱歌,被称呼为“歌女”,受同学歧视。
“商女”、“秋女”、“秋娘”见于唐朝,杜牧的七言绝句《泊秦淮》中的“商女”就是指歌妓“商女不知亡国恨”。而商女的称呼源自秋女、秋娘,秋女、秋娘是唐人对歌妓的称呼,白居易《琵琶行》就把歌妓称为“秋娘”,古人把五音(宫、商、角、征、羽)与四季相配,因为商音凄厉,与秋季肃杀之气相应,故以商配秋。于是“商女”就成为歌妓的别称。
台湾日治时期,有一种叫“艺旦”的歌妓,也作“艺妲”,常于酒楼以戏曲悦客,此名称最早见于清朝同治年间,她们一般不提供性服务。
英语称为Sing-song girl,由字面上看,很多人会认为是直译“歌女”一词,其实不然。据张爱玲所述,“Sing-song girl”是源自吴语的“先生”一词,吴语把高级妓女称呼为“先生”(“先生”可以是对任何人客气的称呼,不限性别),而她们必会在宴席上歌唱,英美人就误把“先生”当作“Sing-song”(唱歌)了。
历史
先秦时期
歌妓历史悠久,原始宗教崇拜中有不少歌唱和舞蹈,那些于宗教仪式中表演歌舞的女性相信为后世歌妓、舞妓的前身。夏朝时,夏桀就蓄养三万女乐,亦即歌舞女艺人。至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地方还保留巫娼,有些歌舞表演则脱离宗教崇拜,变成纯娱乐性质。成语“秦楼楚馆”为妓院别称,而古代妓院为歌舞表演场所,所以先秦时期已有歌妓。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嫁给吕不韦前就是邯郸的歌妓。
汉朝
汉朝时,皇宫中和贵族府中都有很多歌妓,用作于宴席上表演,娱乐君主、贵族、大臣等,少则数十,多则数百。东汉梁冀就蓄养上千名歌妓这些歌妓有时会成为贵族的宠婢,有些会被正式纳为妾侍,有些更成为后妃。例如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本来是汉武帝姊姊平阳公主府中的歌妓。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蓄纳声妓、歌妓的风气盛行,贵族府中的歌妓往往数以百计,这段时期的歌妓作为贵族显示财势的功用最为明显,亦常出现抢夺歌妓的事,《世说新语》就记载不少关于歌妓的故事。三国时期曹操有一歌妓,唱歌唱得很好,但脾气很坏,曹操虽然生气,但又怕杀了她就听不到那么悦耳的歌声。后来曹操训练一百个歌妓,直至当中有人唱歌像那个脾气坏的歌妓一样好,就把她杀了。东晋的石崇,有一歌妓名绿珠,由于石崇性好浮夸,得罪了当时许多权势人物,后来孙秀见绿珠貌美,欲抢夺绿珠。绿珠矢志不从,并跳楼自尽。
宫廷中亦多蓄歌妓、舞妓,南朝时流行的宫体诗,就是供宫中歌妓吟唱来娱乐君主、贵族之用。一些歌妓也成为后妃,例如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就是歌妓出身。
隋唐
隋唐时蓄歌妓的风气亦很盛行,贵族、文人与歌妓酬唱、交往也很普遍,有些文人更把歌妓引为知己,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开于歌妓的描述。唐人传奇故事中有不少女主角都是歌妓,例如《虬髯客传》的红拂女原为杨素府中的歌妓,《柳氏传》的柳氏为歌妓,《霍小玉传》的霍小玉被逐出霍王府后沦为歌妓等。诗词中也有不少关于歌妓的作品,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写一个嫁作商人妇的歌妓,他自己也有蓄养歌妓,当中以樊素歌艺最好,白居易有诗:“樱桃樊素口”赞美樊素的歌艺。李商隐有《赠歌妓二首》。女诗人杜秋娘本身就是歌妓(“杜秋娘”即“杜姓歌妓”)。晚唐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诗词,与歌妓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花间派词主艳情,柔媚婉约,与“倚声填词”、协乐歌词的性质分不开,以描写深闺绣房、歌楼妓馆的浅斟低酌为主。这些词通常会于宴会中由歌妓演唱,因此这些词得以广泛流传,歌妓实在功不可没。
宫廷中也有不少歌妓,唐玄宗爱好音乐,他于开元二年(公元724年)设置左右教坊,掌管宫廷的俳优杂技。当中的宜春院由女伶组成,称为“内人”;由于她们常在皇帝面前演出,又称“前头人”。当时出了一些优秀的宫廷歌妓,如念奴、许和子(许永新)等,二人的事迹见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据载,念奴歌喉有如钻出了天上的朝霞,虽然钟鼓笙竽的嘈杂也不能遮遏,因此玄宗对她十分宠爱。 ,元稹亦曾在《连昌宫词》诗中描写了当时的情况。许和子是吉州永新(今永新县)人,因此又称“许永新”,父亲是乐工,据段安节《乐府杂录》载,她从小就喜欢唱歌,且美丽聪明,她的歌唱自然清新,善于变古调为新声。。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举行盛大宴会,但观众的喧闹声干扰了音乐声,玄宗很不高兴。高力士就建议由许永新登台演唱,以止喧哗,许永新歌声一起,场内顿时寂静无声,观众都被她的歌喉所吸引了。玄宗常常说她的歌值千金。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南方相对稳定,宫廷内外都有歌妓,亦有歌妓出身的妃嫔,后蜀后主孟昶的费贵妃(花蕊夫人)就是歌妓出身。而孟昶善于享乐,和花蕊夫人在宫中亦
宋朝
宋朝时,不少士人都有蓄养歌妓,或与歌妓交往、酬唱,亦影响文学创作和传播。
其中婉约词派与歌妓关系很深,北宋初年婉约词派的词是为了让歌妓歌唱而作,内容多为男女恋爱、闺情等。张先、晏殊、柳永等词人都有不少关于歌妓的词作。其中柳永更是长期流连妓院,经常与歌妓接触,常为歌妓、乐工填词,也常自度新曲,再填词让歌妓演唱。他仕途不顺,亦可能因为如此,对同在社会下层的歌妓有特别的感情,与她们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当时歌妓们都很喜欢跟柳永酬唱:“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死后,杭州名妓谢玉英出头,与其他歌妓出钱把他殓葬,每年清明,歌妓们都会去柳永墓拜祭,称为“吊柳七”或“吊柳会”。他有不少关于歌妓的词,例如《惜春郎》、《凤衔杯》等,内容包括描述歌妓生活、描绘歌妓色艺、抒发对歌妓的相思眷恋等,在《乐章集》中有提到的歌妓有虫娘、英英、心娘、酥娘等。
除了婉约派的词人外,开创豪放派的苏轼亦有与歌妓交往,他离开杭州赴密州(今山东诸城),途经苏州时,有歌妓守在阊门出城处,为他设宴饯行,苏轼就赋《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送给她。苏轼的妾侍王朝云也是歌妓出身,歌妓琴操亦与苏轼有交情。苏门学士秦观也与歌妓交往甚密。而苏轼的好友陈慥多蓄声妓,令妻子柳氏不满,柳氏更当着客人面前击壁大呼,陈慥因此十公畏惧妻子,此事亦即成语河东狮吼的由来。
北宋末年的歌妓李师师善词曲、工歌唱,十分有名,连宋徽宗也被她所吸引,更多次离宫与她相会。《大宋宣和遗事》说李师师曾被册封为李明妃、瀛国夫人等,但国学大师王国维则说李师师从未进过宫廷。周邦彦亦与她有来往,写了几首表露爱意的词赠予李师师,亦有一首《少年游》描写君臣都与李师师交好,此词触怒了宋徽宗,周邦彦被贬谪出京。《李师师外传》载,金兵破汴,金兵主帅欲把她献给金太宗,李师师拔下金簪自刺其喉自杀不遂,再吞簪而死。
除了李师师外,周邦彦亦曾与另一歌妓岳楚云交往。
南宋之后,词逐渐被“雅化”,较少描写歌妓的词,很多词亦不再适合由歌妓演唱,但当时的词人仍有些为歌妓而作的词。
元朝
元朝时,各种职业被分为十等,娼妓、艺妓(包括歌妓)、优伶等同属于第八等的“倡”,一些演出杂剧的女伶本身出身自教坊司的歌妓。此外,不少歌妓会于歌楼里或宴席中演唱散曲助兴,元人夏庭芝的《青楼集》和陶宗仪的《辍耕录》记载了一些歌妓、女伶的生活花絮和事迹,除了演出杂剧和演唱散曲外,她们还会演唱戏文、慢词、诸宫调等。元朝着名的歌妓有梁园秀、张怡云、顺时秀 、珠帘秀、天然秀等。她们亦与文人交好,有些演出杂剧的歌妓,还与元曲作家建立深厚的友谊,例如珠帘秀和关汉卿、天然秀和白仁甫等。
明朝至清朝中叶
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在秦淮河畔设置“国营妓院”,称大院,后称旧院。因此歌妓多集中于秦淮河一带。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和北京立教坊,到了明朝中叶,找士大夫歌妓的风气更盛[18]在岭南亦有歌妓,例如张乔,她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崇祯六年(1633)七月廿五日,字乔婧,一字二乔,又名张丽人。随母沦落为歌妓,与南园诗社诸子交厚,年仅十九岁就死去,其友彭孟阳等把她葬于广州白云山麓梅花坳,当时名士各作诗一首,植花一株于墓旁,号为“百花冢”。
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她们与文人士大夫的风流韵事,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
清朝雍正时,雍正皇帝下令废除教坊司,但乐户仍然继续经营妓院,因此歌妓并没有消失。干隆时,扬州成为烟花之地,有不少歌妓,郑板桥的诗就有“千家养女先教曲”一句,可见歌妓之众多。而《落拓》一诗亦提到“缝衣歌妓家”,郑板桥的《道情十首》被北京歌妓招哥传唱,他知道后便托人带钱给招哥:“宦囊萧瑟音书薄,略寄招哥买粉钱”。干隆下江南时,遇到一个歌妓,欲立她为妃,他的第二任皇后乌喇那拉氏就剪自己的头发来劝谏他,结果干隆打消立歌妓为妃的念头。
干隆、嘉庆年间,经济的发展刺激妓业,包括歌妓的发展,当时珠江三角洲的妓业十分昌盛,尤其是广州一带,赵翼着的《檐曝记》中说:“广州珠户不下七八千,皆以脂粉为生计。”。当时珠江上的歌妓分为三个帮:广州帮、潮州帮、扬州帮,均传习各自地方的曲艺,互相交流,加上文人的帮助,歌妓场所兴起一种叫南音的新曲种。嘉庆年间,岭南文士冯询、招子庸等的帮助下,在木鱼歌、龙舟歌、南音(皆为岭南歌曲种类)的基础上,通过“变其调”而创造出新曲种粤讴,通过歌妓演唱而广泛传播。
清末民初至现代
清末民初时,上海的妓院有不少歌妓,韩邦庆的小说《海上花列传》就是描写这些歌妓的生活。她们通常被称呼为“先生”,当时上海有不少从欧洲或美国来的外国人,而歌妓在招待客人时必会唱歌,吴语“先生”又与英语“sing song”音近,所以英语把她们称为“Sing-song girl”。而中文“歌女”的名称在1920年代末叶才出现,即民国十四年之后。民国时期的歌女除了在传统的妓院、酒家表演,还有于夜总会、舞厅等由西方传入的娱乐场所表演,由于她们多会与客人交际应酬、饮酒,因此又称交际花(交际花亦包括舞女)。
在秦淮河上,有一种于“七板子”上卖唱的歌妓,本来是于茶舫上卖唱,后来被政府取缔后,才改于七板子上卖唱,朱自清和俞平伯就分别于两篇同样题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文章描述过她们。虽然这种歌妓是卖艺不卖身的,但当时一些人,包括一些知识份子,认为她们从事的职业不正当。朱自清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3年10月11日)中,就说到听歌虽然与狎妓不同,但他觉得她们与娼妓(性工作者)都属于“妓”,认为她们从事的是不健全的职业,而接近妓者是不正当的行为,所以拒绝听歌妓唱他又提到她们是“被逼的以歌为业”。而俞平伯则出于对歌妓的尊重和同情而拒绝听歌,认为听歌是对她们的侮辱。
台湾由同治年间开始出现一种叫艺妲的歌妓,盛行于日治时期。她们在艺妲间接受训练和表演,亦会到酒楼、庙会、私人筵席等表演,以演唱戏曲为主,多名艺妲唱曲并作角色扮演则称为艺妲戏。
在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区,同治年间,广州出现专门收养盲女传授粤曲弹、唱技艺的“堂口”,这些能弹能唱的失明女歌手被称为“瞽姬”,被称呼作“师娘”,俗称“盲妹”。也有一些歌女到茶馆、酒楼卖唱。民初时广州有一种“曲艺茶座”,第一家曲艺茶座是广州西关十五甫正街的初一楼,“师娘”常会登台演唱,不久又有健全的女歌手演唱,一些歌妓脱离妓籍后亦加入女伶行列。1918年,校书(歌妓)林燕玉在初一楼客串登台演唱,开了失明艺人和女伶混合演唱之先,后来又有卓可卿等,取代了“师娘”。妓院里的未成年歌女称为“琵琶仔”,琵琶仔往往会成为妓女(当地人称“阿姑”)。
“歌女”一词出现后,由于“歌妓”的“妓”令人联想到性工作者,而“歌姬”的“姬”又有“宠姬”、“姬妾”的意思,“歌妓(伎)”和“歌姬”的称呼被“歌女”所取代。在1920年代左右,随着唱片业和电影业的发展,加上五四前后西方戏剧理论的传入,令不少知识分子加入演艺行列,艺人的社会地位亦得到提高。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女歌手已不再称为“歌女”,“歌星”这个名称亦开始出现。“歌女”亦开始带有贬义,常用来指一些知名度较低或到处演唱为生的女歌手,直至二十世纪中后期,仍然有人以“歌女”作为于酒廊、酒楼、餐厅、舞厅、街头(如香港庙街、大笪地等)、游乐场(如香港荔园)等地方演唱,而知名度不高、“档次较低”的女歌手之贬称。
6. 历史上的小乔拿着的是琵琶吗
在我国历史上,小乔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美女,其弹奏的应该是“琴瑟”,而非“琵琶”。
琴瑟是古老的汉族弹弦乐器。据文献记载,由伏羲发明。琴与瑟均由梧桐木制成,带有空腔,丝绳为弦。
汉代琴瑟
至于琵琶,是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中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当时(北方)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也被称为“马上所鼓也”。
至魏晋时期,“琵琶”之称才正式进入宫廷。而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直到公元6世纪上半叶才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7. 古代那些小姐们弹的那种琴叫什么淘宝中有买没
小姐们一般是弹古筝,“小姐们”一般是弹琵琶,不过我说的“小姐”是指电视里演的歌姬,TB都有的
8. 古代女子应学什么乐器
一般是古琴,一般文人以及大家闺秀的小姐都会这个的。是高雅的象征~现在古琴也还有,不过学的人已经很少了。但是我还是我很喜欢啊~另外古筝也是经常出现的乐器。楼上的琵琶一般是风尘女子的乐器的说~↖(^ω^)↗
希望对你有用哈~
9.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弹琵琶,本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姊归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人。史书上说,王昭君是“良家子”,什么是“良家子”呢?就是清白人家的子女,汉时,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为良家子。由她的出身可以看出,王昭君是普通人家的女儿,属于劳动人民,这对她的性格影响很大,她具备劳动人民的优秀品格。在王昭君出生200多年之前,在姊归,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人,他就是屈原,他不仅以优美的文章流传于世,也以自己的高尚品格教导后来的人走向光明。他面对当时黑暗的形势,没有同流合污,反而坚守自己的贞操,与恶势力做斗争,他心系楚国,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在国家蒙难之时,投河自尽。屈原理想就是“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王昭君身为屈原的老乡,对屈原感受更深,她读屈原的着作,觉得自己正靠近一个伟大的灵魂,她立志学习屈原。屈原的高尚人格,陶冶了昭君的情操,成为她一生的财富。屈原对王昭君的影响是巨大的。王昭君生活在南方地区,根据司马迁记载,西汉武帝时期,“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此口}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以看出,南方地区经济不发达,耕作方式简单,而且自给自足,贫富差距不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南方地区的风俗与中原有很大差别,中原礼教对南方地区影响非常小,这对王昭君影响很大。有些小说,戏曲总把王昭君写成十分遵守礼教,其实情况恰恰相反。家庭出身,屈原的影响,地理位置,对王昭君性格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王昭君的性格。第一是敢闯敢拼。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一个人必须要敢闯敢拼,要敢于做常人所不能做的事,爱拼才会赢,如果安于现状,只会让自己埋没一世。王昭君是一个火辣辣的人,她不甘命运的安排,自愿放弃优越的宫中生活,来到匈奴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面对匈奴陌生的环境,她不知道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她,但她知道,如果不拼,自己的人生价值将不会实现,还不如拼一拼。有这股拼搏精神,她不仅获得了幸福,而且做出了很大的业绩。王昭君敢闯敢拼的性格与她来自三峡有很大关系,余秋雨在《三峡》中说:“也许是这里的激流把这位女子(王昭君)的心扉冲开了,顾盼生风,绝世艳丽,却放着宫女不做,甘心远嫁给草原匈奴,终逝他乡。她的惊人行动,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一些湖北名人,如张居正,张之洞,都有这种敢闯敢拼的精神,正如余秋雨所说:“从三峡出发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旋涡,发起一些冲撞。他们都有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丽而惊人。他们都不以家乡为终点,就像三峡的水拼着全力流注四方。”第二是崇尚自由。由于王昭君自幼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长大,受封建礼教影响较少,所以她养成了崇尚自由,不喜欢被束缚的性格,她进入宫廷,这个束缚人性的地方,感到非常压抑,所以一旦匈奴来和亲,她为了获得自由,自愿要求出塞。由于王昭君崇尚自由,她非常高傲,在宫廷里面是个冷美人,不喜欢巴结讨好,阿谀奉承,这就决定了她不可能被皇帝宠幸。我想,对于热爱自由的王昭君来说,也许匈奴非常适合她,她在那里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广阔的草原自由地骑马驰骋。可以说,崇尚自由的精神,贯穿了王昭君的一生。第三是大丈夫气概。王昭君在后宫,没有趋炎附势,没有阿谀奉承,自己虽然地位低,但从不谄媚,虽然很美,但没有以自己的美色取悦他人,她也像男子一样到边疆建功立业,做出了令许多男儿自愧不如的伟业,这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王昭君的行为,体现一种大丈夫气概,我们可以看得出王昭君胸中的浩然正气,这远不是闺中弱女子所能比的。清朝有一个人,叫陆燿,他在《切问斋集·王明君词序》中说:“夫始之不以色进,有班姬辞辇之贤;继之不以难委,有冯女当熊之勇;至其去后而赴绝域,偶殊类而辑边陲,有翁主和戎,木兰从军之义。”他赞美王昭君不以美色侍奉皇帝,就像班婕妤,班婕妤是东汉历史学家,文学家班昭的祖姑,汉成帝的妃子,当汉成帝要班婕妤陪他坐车时,她拒绝了,并劝成帝要以国事为重,王昭君和她一样,体现自己的骨气;而王昭君自请出塞,体现了勇气,正如汉元帝的宠妃冯昭仪,汉元帝有一次游御花园,受到熊的袭击,其他妃子都躲得远远,惟独冯昭仪用身体挡住了熊;昭君到边疆,建立了丰功伟绩,正如翁主,翁主指的是刘细君,汉武帝时期和亲乌孙,也好比花木兰替父从军,这是英雄之气。骨气,勇气,英雄之气,这都是大丈夫气概,不仅许多女子都自愧不如,也让许多男儿汗颜,20世纪30年代,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曾拜访昭君墓,写下了“懦夫愧色”这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而王昭君,是无愧于这四个大字的。第四是聪明机灵,胆识过人。王昭君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当匈奴来和亲时,她自愿和亲,不仅是因为她渴望自由,也是因为她有其他宫女所没有的政治智慧,她清醒地意识到当时的政治形势,比其他宫女都站得高,看得远;在匈奴,她以自己的智慧,接受胡俗,传播汉民族文化,使两个民族和好了六十余年。汉朝匈奴,两个曾经敌对的民族化干戈为玉帛,而且时间还比较长,足见王昭君太聪明了。“昭君再嫁”,一般人认为是王昭君的痛苦,但换个角度想想,也可以看出王昭君的智慧来。呼韩邪单于死后,新单于雕陶莫皋要求王昭君嫁给他,这是个很难堪的要求,因为这在汉朝是不允许的,是违背伦理的。王昭君怎么办呢?她把问题扔给汉朝皇帝去解决,写了一封信,问皇帝我该嫁呢?还是回家呢?这真是一箭三雕:第一,保全了自己的荣誉,如果皇帝叫我不嫁,人们会赞扬我的名节,如果皇帝叫我嫁,人们会赞扬我的牺牲精神,后世的那些“理学家”也会毕嘴,不说三道四;第二,没有得罪匈奴,王昭君这样做,是让匈奴人知道,她是按照皇帝旨意办事,嫁与不嫁,完全是皇帝的意思,王昭君即使不嫁,也该怪那个汉朝皇帝,王昭君没有责任;第三,王昭君这样做,体现了汉朝对匈奴的管理,又体现了她的爱国,道德上占了上风。所以,王昭君成功绕过了伦理关,后世很少有人在这件事上骂她。第五是她的人民性。作家陈鸿在《昭君台》中说:“昭君审美的之根,不是她身体的美,也不是她奉献的美,更不是她才性的美。而是她的平民意识,她的人民性。”王昭君是劳动人民出身,她具备劳动人民的优秀品格,陈鸿说:“仔细查看她的足迹,在昭君身上显示出人民性,是很自然的事情。王嫱来自香溪河畔那个叫宝坪的穷山村,那种山民和山土的乳汁,养育了她,并且把人民性这颗种子深深埋在了她的心里。”她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的安宁。她自请出塞,是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为民请命,而且实实在在为百姓服务,为匈奴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许多假装为百姓实则为自己捞好处的人,难道不应该在王昭君面前感到羞愧吗?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和亲女子,如刘细君,解忧公主,文成公主,但为什么名气没有王昭君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王昭君的人民性,容易与人民群众产生共鸣。第六是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与屈原一致的地方。王昭君继承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她和屈原一样,怀才不遇,但她虽然地位低,但还是心系祖国,渴望为国家出力。有这样的爱国主义精神,她身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和亲匈奴,到了匈奴,她“半为匈奴半为汉”,用自己一生的努力换取汉匈六十多年的和平,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王昭君的努力,减轻了汉朝几百年的边患,为中原的和平安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尽管王昭君在匈奴有她的苦处,但她看到国家平安,百姓安乐,她会觉得这一生没有白过。第七是独立意识。王昭君不甘于住在宫廷,受他人控制,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而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她抓住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自请出塞,由于她受封建束缚较少,她具备一种大家闺秀所没有的独立意识,特别像五四时期的那些女性,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自己的姐妹: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在黑暗的封建时代能鼓舞受压迫的妇女。1923年,郭沫若写历史剧《王昭君》,就是借用王昭君之事来宣传妇女解放的。我们甚至可以说王昭君是妇女解放的先驱。以上七条就是王昭君的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王昭君出塞和亲,与她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可以说王昭君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女子,正如陈鸿所说:“那个青冢,那种美丽,那种千古的赛过孟姜女、赛过窦娥、赛过每位拖裙走过历史门槛的妇人的峡江女儿王昭君,早已化作一座清洌的精神丰碑。|
10. 古代抱住琵琶的仙女是谁
八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