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形容女生的词语,古人18种称呼美女的词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在人看到美女,打招呼的方式千篇一律,有时候还有点唐突。
比如大街上搭讪:嗨,美女,留个联系方式吧。天啊,这在古代会被人打的,除非你是高衙内。
古人如何搭讪美女呢?
我最服司马相如,不出声,不废话,七弦琴一张,一曲《凤求凰》,哇塞,追到白富美。
《诗经》第一篇《关雎》上来就告诉我们怎么搭讪。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如何称呼美女呢?
现代人通用称呼:女神,美女,靓女,漂亮姑娘
年轻人之间称呼:小仙女,小姐姐
社团里称呼:校花,班花,系花,厂花
二次元:卡哇伊
古代怎么称呼美女呢?
通用称呼
(一)美人
这是古人最古老的称呼,朴素,简单,而且源远流长。
最早出现在诗经,比如《简兮》: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后面历朝历代都有使用,我们现在用的“美女”一词都出自“美人”。
唐朝李贺《染丝上春机》: “美人懒态燕脂愁,春梭抛掷鸣高楼。”
宋朝苏轼也有词句(续丽人行): “美人睡起薄梳洗,燕舞莺啼空断肠。”
即使到了现在,美人这个词还在使用,存在了2500多年的词语,足见其生命力。
不过现在各位不要随便用美人这个词,因为词性变了,大街对陌生人喊美人儿,估计一巴掌扇过来是轻的。老老实实叫美女吧。
(二)伊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中的伊人,显得那么恬静,相比窈窕淑女,我更喜欢在水一方的伊人。
宋朝柳永口中的伊人应该是个国色天香的美女,不然为啥会相思消瘦呢?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后来,伊人不再是美女的专属名词,也经常用在男人身上,成了中性词。
比如宋朝戴复古: “生绢六幅淡墨图,伊人笔端有造化。” 这里的伊人指的是画师儒衣陈其姓。
这个词好像已经很少用了,不管是文章中,还是生活上,伊人基本上不再使用了。不过你要对熟悉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女拽两句,估计对方也不会反对。
(三)玉人
“二十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我记住的最出名的一首关于玉人的诗句。
诗经《野有死麕》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这也许是玉人的出处。也有可能是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的别称,弄玉嫁给了会吹箫的萧史,引出了一段“弄玉吹箫”的佳话。
不管出处在哪里,玉人这个词用的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很多都是优美的诗句。
唐朝元稹《白衣裳》: “雨湿轻尘隔院香,玉人初着白衣裳。” 穿白衣的美女站在雨后院落中,一幅唯美的图画。
唐朝唐彦谦《梅》诗中: “玉人下瑶台,香风动轻素。画角弄江城,鸣珰月中堕。”
宋朝黄庭坚《定风波》一词: “冠帽斜欹辞醉去,邀定,玉人纤手自磨香。”
大街上喊陌生美女:嗨,玉人。我可没这个勇气。文章里金童玉女还在用,但是你确定玉人能写到文章里?
(四)佳人
汉朝李延年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汉武帝刘彻《秋风辞》里面有: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唐朝诗仙李白《春日行》: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佳人成了美女的别称,而那个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倾城倾国的绝代佳人,可谓是终极美女的形容词。绝代佳人现代去称呼,估计对方也会接受的,这个词划重点吧!
(五)丽人
气质上称呼
(一)闺秀
这个词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主要形容世家望族中有才德的女子。
闺秀现在已经不流行了,通俗说法叫富家女,流行说法叫白富美,媒体写法叫名媛,你要说闺秀,小心被丢到醋缸里。
(二)碧玉
主要是指小户人家腼腆善良的美丽女子。出自晋朝孙绰《情人碧玉歌》: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宋朝陆游《无题》: “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
这个词已经与美女无关了,更多的回归词本意,嗯,就是那个绿色,含硅的矿物质。
(三)婵娟
婵娟多形容女人姿态美好,代指美女了,当然也可以称呼月亮,谁叫月亮上有个嫦娥仙子呢?
最早出自汉朝张衡《西京赋》:“嚼清商而却转,增婵娟以此豸。”
李白《飞龙吟》这样写: “后宫婵娟多花颜,乘鸾飞烟亦不还,骑龙攀天造天关。”
婵娟貌似更多的被称呼月亮,不过你要说婵娟,估计大家也能听懂你在说什么,所以这个词还在,可以放心使用。效果咋样,不敢保证,应该不会被打。
化妆上称呼
(一)粉黛
粉黛是古代女人化妆品,白粉来涂面,黛粉来描眉,再点一个绛唇,齐活。后来发现代指美女也是那么贴切,毫无违和感。渐渐的文人墨客争相相仿了。
最早是谁开始用的不好说了,但是唐代这个词已经流行起来,特别是白居易《长恨歌》直接把粉黛放到了热搜里。
唐朝白居易《长恨歌》也说过: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来,晚唐诗人郑谷在《海棠》中也说道: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宋朝直接把白乐天的原句各种改编,简直成了皇宫里美女的专名词。
比如王安石说《虞美人》: “同辇随君侍君侧,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个词已经不用了,你说粉黛,大家联想到的绝对不是美女,估计都以为你要买雅诗兰黛这类化妆品呢。
(二)红粉
红粉最早是女人妆容,早在汉代就有了,《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里有“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
后来呢,红粉也被用来称呼美女。
唐朝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诗中: “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红粉知己目前还在用,红粉佳人也在用,单独红粉没人用了,你确定说的红粉不是用来刷墙的?
(三)红妆
红妆本来是古代女子在重大仪式中的盛装,也被用来称呼女子了。
这不宋朝晁补之就有诗句《好事近》: “坐中谁唱解愁辞,红妆劝金盏。”
这个有人用吗?我感觉应该用不上了,可以有烟熏妆,淡妆,就是没有红妆,更没人用红妆来称呼美女。
容貌上称呼
(一)红颜
红颜一般指女人美丽的容颜。比如三国曹植《闺情诗》: “红颜韡烨。云髻嵯峨。”
后来用在美女身上更显得形象,比如现在也在用红颜知己一词。
清朝吴伟业《圆圆曲》: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这里的红颜就是陈圆圆了。
红颜和红粉一样,提到红颜也就剩下红颜知己了,反正你说红颜,大家也都明白你想说啥,估计也没人打你,愿意用就用吧。
(二)娥眉
最早娥眉称为蛾眉,出自《诗经硕人》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形容女人的眉毛弯弯的,非常好看。
正因为娥眉只有女人才有,而且非常好看,直接用来代指美女没什么问题,总不能男人也长着一对娥眉吧。
宋朝辛弃疾《添字浣溪沙》: “赤脚未安芳斛稳,娥眉早把橘枝来。”
娥眉不出名了,峨眉山太出名了,你确定你说的不会被人以为是峨眉山吗?
服饰上称呼
(一)红袖
红袖最初指古代女子襦裙长袖,由于长袖善舞的女人,美到醉人。用红袖形容长袖翩翩的美女恰如其分,赏心悦目。
杜牧《南陵道中 / 寄远》: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元稹《遭风》: 唤上驿亭还酩酊,两行红袖拂尊罍。
现在的流行色已经不是大红色了,不要说水云袖这种长袖了,你就是穿一件红色短袖的衣服,都会被人笑话。
你说红袖,喜欢古龙的以为你再说李红袖,喜欢网络文学的以为你再说小说网站,反正没人知道你在夸美女。
(二)金钗
金钗本来是古代女人头上的金制首饰,由两股合成,插于发髻的。这个饰品又是只有女人才有,所以也可以用来指美女。
最出名当属红楼梦的十二金钗了,一颦一笑十二美,大观园里处处春。
诗句里的金钗美人又是如何呢?
唐朝韩愈《酒中留上襄阳李相公》: “银烛未销窗送曙,金钗半醉座添春。”
宋朝曾几道《河满子》: “可羡邻姬十五,金钗早嫁王昌。”
由于红楼梦的出名程度,金钗生命力源远流长,哪怕现在已经没有金钗这种饰品了,大家也知道你在说美女,不过是特定的那十二个美女而已。
人名称呼
(一)飞琼
许飞琼原本是传说中的仙女,西王母的侍女,后泛指仙女或美丽的女子。
清朝纳兰性德《南楼令》: “将息报飞琼,蛮笺署小名。”
这个太生僻了,要不是我查资料,我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个词,估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个词是说啥吧?
(二)萧娘
南朝以来,男子所恋的女子常被称为萧娘,与之对应,女子所恋的男子常被称为萧郎。
唐朝徐凝《忆扬州》: “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萧娘肯定不用了,因为我打字的时候连联想词都没有出来。再说娘这个词形容美女,你想让她老几岁?
(三)谢娘
《晋书》卷九十六《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 所以后世称有才有貌的女子为谢娘。
宋朝晏殊《望汉月》一词中说: “谢娘春晚先多愁,更撩乱、絮飞如雪。”
同萧娘一样,基本没人用,而且显得对方岁数大,这词比萧娘还生僻,至少我很少听过。
其实古代还有很多称呼美女的词,只不过即使在古代也是小众文化,比如似花人,解花语等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部分的词在现在的语境下已经很少使用了。要想这些词有用武之地,只能穿越回古代,你们准备好了吗?我已经准备好了,谁给我一个月光宝盒?
图片来自于网络,有纠立删。
⑵ 古代女子戴在头上的斗笠还有一块纱巾叫什么
帷帽。原属胡装,最开始的样式叫幂蓠,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
据说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据记载帷帽为晋代所创,汉代并没有帷帽,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已经指出,但阎立本所创的昭君出塞影响很大,因而历代也错称为昭君帽,一直延续至今。
唐代永徽年间妇女戴起了“帷帽”。式样为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带上薄而透的面纱。十分有趣的是现代闽南的惠安女头上的笠帽及装束都与那时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绝。西方妇女对带帽罩面纱的习俗也有了认同。
唐彩绘釉陶戴笠帽骑马女俑,带的就是帷帽。唐彩绘釉陶戴笠帽(帷帽)骑马女骑俑圆脸、阔眉、朱唇,头戴紧裹髻发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顶时髦的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带花边的黄色半袖,下着淡黄色条纹长裙,足穿尖头鞋,骑在一匹红斑纹黄马上,勒缰前视,神情悠然,高贵文雅。
窄袖袍服和间裙都是受胡风影响产生的装束,尤其便于骑马出行等活动,而帷帽是唐初非常流行的出行装备。可以说这尊戴笠帽骑马女俑是初唐时期仕女出行的真实写照。
唐朝时一个宽容、开放、自由的时代,妇女摆脱了立交的羁绊,可以经常外出,抛头露面,到郊外踏青游玩。听戏、看球、逛庙会,尽情玩耍,而且穿着、婚姻、表达感情都甚少受限制。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妇女出门已经不再坐在轿子里,而是很神气地骑在马上,扬鞭策马,在街市奔驰穿行,享受自由的快乐。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众多骑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
⑶ 古代对女性的称呼有哪些
1、“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2、“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3、“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4、“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5、“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6、“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7、妻子的称呼: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内子: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室人:多数是对别人妻子的称呼;拙荆、山荆:源出“荆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饰,后人用作妻之谦词。
荆妻、刑室:表示自谦,贫寒之意;发室:原配妻子;继室、续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故将妻殁再取称为“续弦”;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侧室、偏房、室、副妻等均为小老婆。
(3)戴头纱的美女怎么称呼扩展阅读: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⑷ 女女称呼什么意思
女女称呼什么意思
女女称呼什么意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被不同的人、事和物影响,也许是情绪也许是一些特殊的情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影响,就比如称呼。以下分享女女称呼什么意思?
女女称呼什么意思1
女女是网络用语,晋方言张呼片的有的地域(如坝上地区)将女孩子称为“女女”。
原始词义
晋方言张呼片的有的地域(如坝上地区)将女孩子称为“女女”。
很多网友定义为女性的同性恋
网络词语
女女,网络用语的产物,大意是指美女,MM之类的人。
网络游戏中指女玩家玩女号
女女,一种显得可爱的说法(有一些人说女孩显得太小.说女人过于成熟.女女存在与女孩和女人间)
最流行女人称呼
一、小姐姐
现在时下最流行的称呼当然是小姐姐,小姐姐的称呼透露着俏皮以及可爱,因此你就需要紧跟时代的潮流,相对随意使用的美女称呼,小姐姐的称呼更加热情以及更加亲切,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拉近你跟女人之间的距离,不是一见如故就是深感相知恨晚;
况且小姐姐会迎合女人喜欢被越叫越年轻的心态,无论女人的'实际年龄要大你几岁还是实际年龄要小你几岁,小姐姐的称呼都是在蓄意减少女人的岁数,女人会感觉被你越叫越年轻,跟女人内心深处的需求一拍即合。
二、姑娘
姑娘的称呼已经开始流行了,你越早使用,越会让女人感受到耳目一新,称呼方面照样会先声夺人以及先入为主,使用频率越低的称呼,越容易让女人在侧耳倾听之余,格外看好你;
姑娘的称呼透露出圣洁,用姑娘称呼女人不是你高看女人就是你抬举女人,女人自然而然就会心甘情愿以为你而容。女为悦己者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妹子
遇见比你年龄小的女人,既不能叫小姐姐又不能叫美女,除非你想跟比你年龄小的女人成为陌路人或者成为普通异性朋友,倘若你叫比你年龄小的女人妹子,即便有距离感也会被瞬间拉近;
比你年龄小的女人没事想要跟你聊天,有事会找你帮忙,妹子的称呼照样能够摩擦出爱情的火花,很多单身的男人试图结交比自己年龄小的女人,到头来无功而返,只因在对的时间用了错的称呼。
女女称呼什么意思2
称呼女性的尊称
1、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2、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3、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4、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以妇女的头饰羞辱他。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5、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6、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
7、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8、红颜:年青的,美丽的女子。
9、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10、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11、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12、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13、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14、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15、罗敷: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女女称呼什么意思3
八种对女性的称呼
丫头
唐朝时就叫丫头了,这个称呼很“象形”。
古时女子十五岁及笄,成年许嫁。及笄后要结发插簪子(笄)。而在此之前,则是在头两边各梳一个髻,两边对立,活生生一个“丫”字。所以丫头说的就是这个像丫字一样的头型。
相似的还有婢女。头型也是左右对立,只是梳成环,所以叫“丫环”。另外,旧时候北方的小男孩穿开裆裤,女孩则要在下半身处多个片布,就是屁股帘。那片布叫“片子”,所以北方称小姑娘也叫“丫头片子”。
黄花闺女
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偶然被飘落的梅花粘在额头,觉得很漂亮,就把它变成了一种化妆方法,叫“梅花妆”或“寿阳妆”。可花期有限,花瓣也有限,于是人们用纸片、蝉翼甚至鱼鳞等物品,上色后代替花瓣。其中黄色效果最好,被称为“额黄”或“花黄”,而“黄花闺女”一词也由此而来。
还有更简单地说法:黄花就是菊花,傲霜高洁,以此来比喻女子的贞洁。所以黄花闺女只能称呼未嫁女子。第三种说法:古人认为女子未经人事,额头的绒毛是黄色的。
水性杨花
水性杨花是一种花,很珍贵,中国独有、频危物种。别误会,不是说水性杨花的女人是中国独有。
水性杨花的学名叫波叶海菜花,生长在云南泸沽湖水域。它是一种白色的小花,白天花会浮出水面开放,晚上收拢沉入水中。这大概就算是性格易变吧。可这种花对水质要求极高,稍微污染,立刻就死,该给它立贞洁牌坊啊!
最后,你知道这种花当地人拿来干嘛吗?拌上饲料喂猪!贞洁也好放荡也罢,美女和喂猪,算了,不说了……
千金
千金的由来至少有三个故事。
一是伍子胥投吴国。路遇洗衣女,于是上前乞讨。吃饱后叮嘱洗衣女别说见过他。洗衣女觉得屈辱,竟投水而死。伍子胥为此写下血书: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骗谁呢?为什么就死啊?这女子能活到会洗衣服的年纪太不容易了。再说,人都死了,十年后千金给谁呢?
二是周幽王爱褒姒,烽火戏诸侯。褒姒笑了,周幽王按承诺赏给出主意的虢石父千金。
三是古时名妓,往往是官宦或大家的小姐,手亲人连累,被卖到青楼楚馆。由于色艺出众,往往不费千金见不着。所以称千金小姐。这个恐怕有点臆想了,古时千金多是称呼好人家的女儿,如果和风尘挂钩,怎么流行的?
巾帼英雄
古代的贵族妇女,在祭祀等重大场合会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做的头巾式的头饰,这就是“巾帼”。巾帼也不是单一式样,有用马尾做的“剪耄帼”,有用黑红配色的“绀缯帼”等等。由于是档次高的妇女用的,所以后来把女中豪杰称为巾帼英雄,再后来巾帼就变为对妇女的尊称。
拙荆
《后汉书》记载:东汉梁鸿有文化品德高,对一般女子看不上眼。有个姓孟的大户家有女,长得很一般,身材也不好,年逾30未嫁。常对人说,我要嫁梁鸿那样的人。梁鸿得知后干脆下聘娶了她。可婚后他却对孟女很冷淡。
孟女问他原因,他说:我要的是跟我一起甘苦过日子的人,你家有钱,整天绫罗绸缎,不是我要的。孟女笑了:其实我也在考察你的节操啊。说完孟女改为荆钗布裙,安心与梁鸿一起生活。成语举案齐眉说的也是他们的故事。
现代人讲究宠妻,心里真拿老婆当拙荆的,恐怕不多。
八婆
广东人指爱管闲事的女子,台湾人指长舌妇。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指早期有个女子排行第八,人称八婆。她在一富商家做女佣,却因为爱财,把富商的秘密泄露给与其竞争的英国商人,被时人唾骂。八婆是商业间谍?
二是指女性从事的八种职业:媒婆、接生婆、挽面婆、舂米婆、洗衫婆、担担婆、食奶婆、巫婆等。这些人有个特点,就是好打听。所以八婆又是长舌妇的代称。
三姑六婆
一般说女性亲属或市井女性都说三姑六婆,跟前面八婆的第二种解释一样,三姑六婆指的是女性职业。
三姑:尼姑(佛教)、道姑(道教)、卦婆(看相、算命、跳大神);六婆:牙婆(人贩子)、媒婆、师婆(巫婆)、虔婆([妓]院的老鸨)、药婆(卖药的)、稳婆(接生婆)。
古时三姑六婆绝不是好词,无知识无信义无道德底线。发展到现在一般指社会关系中的女性,算是中性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