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见微知着的着是什么意思
见微知着的着是明显的意思。
一、着的释义:
1、着作:名~。译~。
2、同“着”(·zhe)。
二、拼音:zhù
三、部首:艹
四、笔画:横、竖、竖、横、竖、横、撇、竖、横折、横、横
着的相关组词:
1、土着[tǔ zhù]
世代居住本地的人。
2、显着[xiǎn zhù]
非常明显:效益~。取得~成就。发生~变化。
3、论着[lùn zhù]
研究某种问题的理论着作。
4、着述[zhù shù]
着作。
5、译着[yì zhù]
翻译着述:毕生从事~工作。
‘贰’ 见微知着是什么意思
见微知着释义:
微:隐约;着: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叁’ 见微知着中的着字是什么意思
见微知着,意指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着的变化。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语本《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汉`班固《白虎通·情性》:“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着者也。”
释义:微:小,指事物微小的迹象;着:明显,指事情的发展。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肆’ 见微知着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见微知着
成语发音:jiàn
wēi
zhī
zhù
成语释义: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成语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宋·苏洵《辨奸论》: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
“见微知着”的“微”是微小的意思。但如何能见微知着而又不以偏概全呢?“微”是在此条件下的微小,即对这个“微”所在的整体的影响小,要“知着”,就需一个条件,在这个条件下,原来的“微”已经由原来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转换为主要方面了,因此能“知着”。因此,要避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就需时刻关注周围的事物,一旦发现哪个事物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了,就必须马上做出判断,以免延误时机。
‘伍’ 见微知着的意思是什么
【解释】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
【拼音】[ jiàn wēi zhī zhù ]
【出处】宋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为能见微而知着。” 微:微小。着:显着。
近反义词
【近义词】原始见终、每下愈况、因小见大、可见一斑、睹始知终、一叶知秋、以微知着、知秋一叶、独具只眼、见微知萌
【反义词】麻木不仁、以偏概全、管中窥豹
每况愈下
【拼音】[ měi xià yù kuàng ]
【解释】越向下、越深入推求,就越能了解到真实情况。
【出处】先秦 庄子《庄子·知北游》:“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
‘陆’ 见微知着是什么意思
见微知着
[成语解释]微:隐约;着: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典故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译文:圣人可以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见到开头就能知道结尾。
[近义词]原始见终、因小见大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成语结构]连动式
[产生年代]古代
(6)见微知着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近义词:原始见终
[成语解释]考察事物的开端而预见到它的结果。
[典故出处]晋·葛洪《抱朴子·正郭》:“夫以明并日月,原始见终。”
译文:以光明来考虑太阳和月亮,考察事物的开端而预见到它的结果。
[近义词]原始反终、原始要终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追根溯源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柒’ “见微知着,睹始知终.”什么意思
见微知着,意指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着的变化。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语本《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汉`班固《白虎通·情性》:"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着者也。"
《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微知着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着,睹始知终。"
宋·苏洵《辨奸论》: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
"见微知着"
一天,箕子到帝辛(即后世所称纣王)那里汇报工作,偶然看到帝辛的生活出现了一点小变化,这个细节在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箕子的见识非同一般,他见此情景真可谓诚惶诚恐,大惊失色,那这是一个怎样的细节令箕子如此呢?箕子所看到的其实就是帝辛用了一双象牙的筷子,大家都知道象牙的筷子无疑是很奢侈的,但是帝辛作为天下之主,用这样一双筷子不是太正常不过了吗,哪个帝王不是披金戴玉的啊,箕子又何必如此大惊小怪呢?原因就在于帝辛早期是非常朴素的。
后来果不其然如箕子所料,朝歌出现了"酒池肉林"、"炮烙之刑"。如此的昏庸残暴,难怪最后会被西周所灭。
--对于帝辛的这方面事迹,另有不同看法认为,此事是春秋战国之时所杜撰,详见竹书纪年、尚书等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