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图片 » 陶艺颜色变化图片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陶艺颜色变化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2-06 15:45:52

❶ 陶艺制作过程步骤有哪些

陶艺制作过程步骤如下:

1、准备好材料,进行拉坯成型。

(1)陶艺颜色变化图片扩展阅读

主要制作方法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泥条盘筑、捏塑、素坯彩绘等等。

1,拉坯成型,是利用拉坯机产生的离心运动,在旋转过程中,对含水半固化状态的泥料按照设计构思拉伸成型。

1,泥板成型,用泥板制作陶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形成较大的完整的表面,成型速度较快。

3,泥塑成型,利用泥塑的方法进行陶艺成型,由于整个造型是实心的,所以也叫做实泥成型。

4,泥条盘筑,泥条法是通过泥条来构筑成型的一种盘筑技法。

5,捏塑,捏塑是用手捏成,多属小件玩具,如唐宋两代各种姿态的娃娃、杂技人、牛羊马狗猴等十二辰属相等。

6,素坯彩绘,是用颜料在素烧的花瓶、碗、盘、罐等器物(素坯)上绘画。

❷ 手工陶艺的制作过程_如何对陶艺进行制作

陶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它的制作过程复杂又有趣。那么,如何对一个陶艺进行制作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陶艺的制作过程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陶艺的制作工艺流程

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 这一环节在古窑里我没有见到,深感遗憾,于是我在前往三宝村途中仔细寻觅,有幸亲眼目睹。这种瓷石加工方法历史悠久,应与景德镇制瓷历史同步。

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景德镇瓷土总收缩率大致为18—20%,根据大小品种和不同器型及泥料的软硬程度予以放尺。由于景德镇瓷泥的柔软性,拉制的坯体均比之其他黏土成型的要厚。拉坯不仅要注意到收缩率,而且还要注意到造型。如遇较大尺寸的制品,则要分段拉制,从各个分段部位,可看出拉坯师傅的技艺好坏和水平高低。景德镇陶瓷的特殊美感和瓷文化的形成是与其独特的材质、工艺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除当地“天赐”的优质黏土之外,基本上是那些“鬼斧神工”的技艺将这些普通的“东西”变成了人类的“宠物”。由此,真正被“神灵”护佑着的正是这制瓷技艺的不断分工、进化和传承。这千年相传的技艺造就和组成了人类陶瓷史甚至是文明史上最耀眼的光环,这光环让人炫目,也让人敬畏。

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 利坯,也称“修坯”或“旋坯”,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并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内外修坯是景德镇制瓷工艺中一个极为重要并优于其他窑系的成型技术,是形成景德镇陶瓷风格的一个独特的技术保障。利坯工不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练掌握造型的曲线变化和烧成时各部位的收缩比,以及各部分留泥的厚薄程度。一般来说,在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坯体厚度各不相同,因为不同部位在高温烧成时的收缩率和受力情况不一致,因而利坯时应控制不同部位的泥坯厚度,以防止其烧造时变形。利坯时对于坯体厚薄程度的控制及其识别方法,是掌握利坯技术和确保利坯质量的关键。按一般经验,测定坯体厚薄是以手指上下抚摸并轻轻弹叩,听其不同部位的响声。坯体较厚者,弹之发出“咯咯”之声,修至中等厚度时则发出“咚咚”之声;高档瓷坯体修至适当薄度时,弹之则发出“卟卟”的脆声。

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刻花: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

施釉:普通圆器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用吹釉。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经施釉后才能进窑烧造。施釉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体各部分的釉层均匀一致,厚薄适当,还要关注到各种釉的不同流动性,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景德镇陶瓷装饰大致可分为釉下装饰和釉上装饰两种基本类型。釉下装饰是指直接在泥坯上进行艺术装饰加工,并上釉烧成的瓷器,因其装饰图案位于瓷器釉层之下而得名,主要包括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等。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进行装饰加工的工艺,则称为釉上彩,包括古彩、粉彩、墨彩、新彩等。还有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的“斗彩”装饰。实际上自元代以后,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历史,基本上是以景德镇瓷器发展史为主要脉络的。釉里发出红色是景德镇具较高声誉和影响的名贵品种

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术指导,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

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

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如青花、釉里红等,则称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退色。

瓷器的彩绘与一般绘画不同。因为画工在坯体素胎上施釉和作画时所见的颜料色,在经过高温烧制和烘烤后会发生很大变化。看到一件件颜色暗淡、貌不惊人的半成品,经过炉火的烧炼竟会呈现出如此绚丽夺目的色彩,这本身是奇妙的;而与此同时也便可以得知,为瓷器作画是需要怎样的特殊经验和想象力了。

陶艺的制作方法

主要制作方法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泥条盘筑、捏塑、泥塑成型、素坯彩绘等等。

拉坯成型 是利用拉坯机产生的离心运动,在旋转过程中,对含水半固化状态的泥料按照设计构思拉伸成型。拉坯成型在古时意境普遍使用,薄如蛋壳的黑陶,绚烂夺目的彩陶,晶莹透彻的越窑陶瓷,都留下了拉坯成型的痕迹。现代陶艺继承了古代陶瓷艺术的创作形式,又有了新的艺术创造,拉坯成型简单易学,造型丰富,是现代陶艺极为普遍的成型方法。它体现了作者对泥料性质、成型技法以及对艺术形态的掌握程度,是艺术设计能力的几种体现。;拉坯是年轻又古老的技艺,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的独立和发展,古老是因为她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

泥板成型 用泥板制作陶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形成较大的完整的表面,成型速度较快。泥板成型技术要求很高。要做好泥板成型作品,必须掌握好泥板制作,对所用泥料的感知,泥板结合等技术问题。

泥塑成型 利用泥塑的方法进行陶艺成型,由于整个造型是实心的,所以也叫做实泥成型。泥塑成型的特点是能够保持塑造的外在肌理和创作痕迹,造型也不用考虑翻模对造型的影响,比较随意,具有较强的原始艺术表现力,与雕塑有异曲同工之感。

泥条盘筑,泥条法是通过泥条来构筑成型的一种盘筑技法。泥条可以是经手搓成,也可以通过压泥条工具挤压成型。搓泥条时要把握好你的可塑性,以免在盘筑形状时产生开裂。如果你想以泥条盘筑法一次完成一件大作品或一件很复杂的作品,是较困难的。因为作品要有一定强度才能使你继续盘高,而且连接部位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才能保持胚体之间的粘接。在盘筑过程中,要把握好泥的干湿度,注意掌握好造型的轮廓线。以泥条盘筑法创作的作品特点是古朴、流畅,富于变化。

捏塑——捏塑是用手捏成,多属小件玩具,如唐宋两代各种姿态的娃娃、杂技人、牛羊马狗猴等十二辰属相等。四川邛窑捏塑传世甚多,形态均很生动。 河南、河北地区瓷窑捏塑小玩具也惹人喜爱, 以白釉黑釉者较多,如动物中的长脖子高头小羊、卷毛张口坐狮,形象生动有力而不觉夸张。

素坯彩绘——用颜料在素烧的花瓶、碗、盘、罐等器物(素坯)上绘画。

陶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其实更是人生艺术。亲自动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带着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个性。 现代陶艺的创作主要通过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纹饰,釉色来表达作者的意念,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体现自我个性的要求,陶艺并列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行列之中,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众多的陶艺家,艺术家,陶艺爱好者,学生以及少儿从事陶艺创作或制作。从杀泥(练泥)开始,盘余,泥扳,捏塑,拉坯等技法的应用,一件件艺术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出来,装点自己美丽的生活。

陶艺的制作技法

(一)尼条盘筑成型法

1.取一块适量的泥料,用双手自然捏紧、转动,使其成圆棒状。

2.将圆泥棒横放在工作台上,用手指均匀地搓动,边滚边搓,左右手指走动,从粗到细.

3.自然、平和地搓泥条,根据需要搓成粗细一致、大小均匀的泥条。

4.将泥条放在转盘上做一底部,然后将泥条边转边接边压紧,边转动转盘,依次加高,最后做成自己需要的造型。

5.每增加了一层需要内外压平、压密、压匀以免干燥时开裂。

6.可用泥拍、手拍和手拉转动调整造型,可用保留泥条盘筑的原始手迹效果。

(二)手捏(雕塑)成型法

手捏、雕塑成型法是制作陶艺最原始、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之一,也是初学陶艺者体验泥性一泥的厚薄、软硬、干湿程度最基本的练习,可以不用工具,光用手捏,有较大的自由度,只需要用手把泥团捏成你自己想要造型的形状即可,这也是最古老的制陶方法之一。还可用雕塑刀等工具做成雕像,在泥半干时将雕像挖空。

(三)泥板成型法

泥板成型就是将泥块通过人工或压泥机滚压成泥板,然后用这些泥板来进行塑造。滚泥板时,应把泥块放在两块布中间进行,从泥块的中心向四周扩散(转动布块),注意泥的厚度,要符合所做陶艺作品的需要。制作时要利用泥的柔软性,可以像用布一样成型,而利用泥板的坚硬特点时又可把它当成木板一样来成型。泥板成型应用范围很广,从平面到立体,都可以进行造型变化,可利用泥板湿软时进行弯曲、卷合,制作成自然、优美的造型,也可利用泥板半干时制作挺直的器物。

(四)印模(印坯)成型法

印模(印坯)成型法是利用石膏模具来进行成型的一种方法。自古以来。此法就广泛地运用在陶瓷生产中,通常我们使用的是石膏模具,母模可以用石膏或陶泥制作成型,然后根据造型翻成若干块模具,待模具干燥后,即可印制坯体,印模成型。印模时要用力均匀,压紧,才能把造型完整的印制出来对造型复杂的作品,要分模印制,然后再合成,在接口处要用泥浆粘接好,坯体脱模后有残缺的要修补,多余的要刮掉。这种方法可以大批量地复制产品,在陶瓷生产中带来很多便利,根据个人需要可在模具上制作出不同的肌理和其他装饰效果。

(五)拉坯成型法

拉坯是利用旋转的力量配合双手的动作,再拉坯机上将泥团拉成各种形状的成型方法。也是陶瓷制作中一种常见的和传统的成型方法。但技术性非常强,要求很高,有些师傅一辈子从事拉坯工作。这种方法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掌握,坯体可以先从简单的碗、杯、盘开始,熟练后再拉瓶、罐等复杂的造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掌握拉坯技术,非得下苦功夫不可。

(六)泥浆铸件成型法

泥浆铸件成型法在日用陶瓷批量生产中应用广泛,也是陶艺成型的技法之一。先用泥或石膏做母模翻成石膏模(分块),石膏模留有注浆口,模具干燥后,把配制好的泥浆注入石膏模内,随着石膏模的吸水速度,及时注满泥浆,当石膏模吸浆达到一定厚度时,将模内多余的泥浆倒出,控干待泥坯脱离模壁后,再从石膏模内取出坯体即可,另外还要保持(掌握)一定的干湿度进行保湿,以便进行下一步修坯、粘接、装饰等。

(七)综合成型法

❸ 现代陶艺中装饰形式有哪些具体点

观念陶艺、生活陶艺、环境陶艺。

1、观念陶艺以展现艺术观念为主要内容,艺术家通过对陶泥性质的独特演绎,对陶艺制作方法的熟练掌握,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观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经由陶艺这一特殊的形式淋漓尽致 的表现出来。

例如利用玻璃、金属、木材、以及其他工业成品等材料与现代陶艺有机结合,展现陶艺的造型语言。

2、生活陶艺是以提高生活环境品味增加艺术情调,展现个人审美观点的现代陶艺,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环境,搞搞生活质量。

如餐饮器具、灯具、花器以及观赏类陈设用陶艺作品。

3、环境陶艺是陶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主要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的广场、公园、绿地、道路、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公共建筑物及其他活动场地设立的陶艺。

(3)陶艺颜色变化图片扩展阅读:

现代陶艺的发展而来:

中国的现代陶艺诞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她从传统陶瓷艺术中脱颖而出,正以发展的趋势延伸到众多领域。

中国陶艺的发展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大环境息息相关。对中国艺术来说,20世纪80年代是困惑与探索并存、守旧与创新交织的年代。经过十余年的实验性探索,中国现代陶艺在90年代中期开始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逐渐形成健康发展的氛围。

一系列主题明确的展览为现代陶艺的发展推波助澜,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短短的几年里,密集的展览和活动使中外陶艺家有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水准。

❹ 如何画陶艺花瓶图案

【材料】
白色陶瓷花瓶、画家胶带(纸胶带)、油漆笔。
【步骤】
1 、先用画家胶带在花瓶截断瓶身。
2 、在本子上练习想要的图案。
3 、一旦设计的图案确定,开始在瓶身上手绘。
4 、手绘主要注意色彩的搭配。
5、完成后,撕下胶带。

❺ 日本的三只国宝级曜变盏是宋代人如何烧制而成的

曜变盏又被称为曜变天目茶碗,是南宋时期,出自于福建建阳窑的黑釉瓷器。目前全世界只有三只,遗留在日本,国内只有半片儿。所以曜变盏也是国宝中的国宝,说它在文物界排名第一也毫不夸张。

具体为什么会流入到日本,也许是南宋时期,南宋朝廷和日本倭寇的贸易往来所致。日本的这三只国宝级曜变盏都是黑灰 胎质、黑釉为底,分别出现三种窑变蓝色调,好像夜晚宇宙中的繁星一样,神秘且深邃,星光瞿瞿,梦幻美丽。

随着南宋的灭亡,这项技术也就失传了。日本曾经有一位陶艺大师,带着100人的团队专门研究这种技术,他们从中国购进原料回日本烧制,结果为此耗尽了一生也没能达到南宋时期的技术。

日本这三只国宝级的曜变盏被收录在东京的静嘉堂文库,三只大小一致,高6.7厘米,径口宽12.4厘米,胎质灰褐色,保存完好。

❻ 陶艺作品上色用的是什么颜料

陶艺作品上色要分两种情况,一个是烧制以前采用施釉的方法上色,因为要经历火的烧烤,所有都是高温氧化物为着色剂的矿物颜料。一种烧制以后,有些陶艺家觉得色彩不满意,要不就补釉复烧,要不用些附着力比较好的树脂颜料修补。

在陶瓷上使用的颜料的通称。包括釉上、釉下以及釉料和坯体着色的颜料。在陶瓷生产过程中,这些颜料要经受不同温度的煅烧,对用途不同的颜料的要求也不同。

釉上颜料只须经受600~800℃的温度,因而品种繁多,色彩丰富。此外,作为釉上彩饰的还有液体颜料,如金水等,是用金属与有机物化合成硫化香膏,再加有机溶剂制成。七十年代后又发展了高温快烧颜料,彩烧温度1100~1260℃,彩烧时间35~120分钟,色调也较丰富。

(6)陶艺颜色变化图片扩展阅读

1、坯体着色:将色剂和坯料混合,使烧后坯体呈现一定的颜色。

2、釉料的着色:用色剂和基础釉料可调配各种颜色釉和艺术釉。

3、绘制花纹图案:大量用于釉层表面和釉下进行手工彩绘,也可用作贴花纸、丝网印等。

陶艺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然而,当中国的陶艺家们猛然从“传统”、“实用”、“日用”等字眼中惊醒重新打量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落后了。

的确,现代陶艺已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而存在,也不是仅仅“实用”、“美观”、“经济”、“大方”的观念便能涵盖得了的。

❼ 如何欣赏一个陶艺作品

欣赏一个陶艺作品,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看:

1、技术与艺术

陶瓷产区非常在意技术,他们认为技术等同于艺术。通过时间沉淀、勤加练习会有技术的提升。艺术也是如此,因为它和人性、创造、审美有关联。这些是要靠情感把握的,它不完全是1+1=2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当然是艺在先、术在后,这才跟创造有关。

2、材料与表达

陶艺重视对材料的表达,这不完全只是人在表达,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去理解材料。黏土有自己的语言,当它成为瓷土的时候会变得纯粹,我们不能强加于它们无法承受或与泥性相反的要求。所以现代艺术更多是人的情感主导,去发现材料可能表达的欲望,然后引导着材料去表达。

3、审美与想象

过去的很多见解和记忆会形成经验,当经验多的时候,想象力就弱了。如何能做到经验强大,同时又不固化,还要拥有想象力和敏感的心态,这其实是在说天工与人为的关系。将一块天然石头引向具有特殊寓意的美好视觉与想象空间,这就是天工和人为的完美结合。

4、法度与自由

所有的法度都源于经验,经验累积到一定的阶段就变成一种自由,但它不是生命的自由,而是习惯的自由。生命的自由是不可复制的,所以生命的自由是生命和艺术的最高境界。

陶艺鉴赏举例:

梁冰的作品《远古的痕迹》体现了如何把古代精美的艺术形式转换成今天的朴素的陶瓷语言。作品只用大刀阔斧的几刀来表达,这是非常自信并建立在对自己的技术、表现有强烈自我感受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来的。

他的技术不体现在这件作品的表层,而是源于先前几十年深厚的积淀,使他能够了然泥土的表现能力并很好地控制泥土。最终作品烧成非常有金属感,但却体现出陶瓷审美里最质朴的一面——力量和泥的温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