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被很多人称为“京剧第一美人”的李胜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胜素是国内最好的青衣,唱功相当了得。而且,凭借多年来的努力,李胜素已经是中国国家京剧院最重要的演员之一、国家一级演员,同时还是国家京剧院一团的团长,中国京剧界的当红名角。

当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传出她独特嗓音的时候,当京胡、月弦、曲笛、笙混合着鼓、板响起时,中国的京剧终是拭去了岁月蒙给它的灰尘,再一次拥有了它应有的光彩与荣耀。而这些离不开李胜素的努力,也离不开和她一样心心念念京剧的人的努力。李胜素的名号在国外有了知名度,中国的京剧也同样芳名远播海外。
2. 被不少人称为“京剧第一美人”的李胜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京剧第一美人李胜素是一个京剧扮相与实力并存的人。扮相的好与坏对于京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花脸的扮相很重要,但是京剧里旦角的扮相更为重要,这直接影响京剧表演的效果。李胜素本身的长相就非常不错,她的京剧扮相更是几乎完美,可以说是一绝。李胜素是第一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国粹之音的京剧演员,可见她在京剧方面的实力与造诣。

总的来说,她是一个各个方面都很强的京剧演员,无论是扮相还是动作以及声音都是非常好的,这对于她的京剧表演都是十分有利的。
3. 李胜素被很多人称为“京剧第一美人”,真正的她是什么样子的呢
李胜素被很多人称为“京剧第一美人”,真正的她是什么样子的呢?
李胜素是“梅派”(青衣)的主要传人之一,师承刘凤荣、姜凤山等京剧名角,也是梅兰芳大师之子,梅葆玖的入室弟子。

在1979年也就是李胜素报名河北省艺术学校的情况下,考试的学科是京剧,而她只学过河南豫剧,迫不得已李胜素或是给老师们唱了一首河南豫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结果想不到由于喉咙标准好让评审团十分震撼,她就是这样被破格录取了。从这里开始,李胜素逐渐和京剧认识了。
这么多年,李胜素不但在国内影响力高尚,在港澳地区人气值也特别高,常常接到世界各国的表演邀约,被称作“中国京剧第一人”。就算如今年纪变大,仍然可以从李胜素的的身上见到那股整洁雅致的气场,确实太令人痴迷了。
以上就是我的详细介绍,希望看完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收藏,创作不易,你的支持就是我的动力。大家对于李胜素有什么想法可以评论区留言讨论。
4. 形容女人唱戏好听句子
1. 唱念做打样样精通,演员们粉墨登场京剧开始了,我们都喜闻乐见。
2. 和着京剧的配乐,她一会儿转着圈,一会儿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连停下来的姿势都是那样的精美。还有她的眼神,真是传神哪!
3. 穆桂英就属于武旦了,着重于“打”。两个兵器一相交,动作也随之而来,又是翻跟头,又是转身。当穆桂英的眼神盯住你看时,都让人产生畏惧感。
4. 一出场,小悟空就是十几个空翻,紧接着舞起了手中的金箍棒,看得我眼花缭乱。不一会又练起了金鸡独立,站得稳稳的,真是好功夫!
5. 特别是跟罗汉斗的时候,悟空三拳两脚就把罗汉们打得落花流水,真是精彩极了。轻松胜利的悟空还调皮地抓耳挠腮,显出了猴子的顽皮劲儿。
6. 开始,演员们表演了一出“打虎上山”。他们披着白色的戏服,画着五彩的脸谱,有的舞剑,有的翻跟头,还有的唱戏,表演得非常精彩!
7. 接下来是水袖表演,演员们穿着淡黄色的纱裙,象一群漂亮的天使。有一位主角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其他人围在四周,把长长的水袖抛向中间,舞台上好像盛开了一朵美丽的莲花!
8. 大幕缓缓拉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蜘蛛精带领的大小众妖。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娇媚多姿。紧接着是唐僧师徒4人,他们精神抖擞,一身正气。
5. 上戏00后女生京剧戏腔唱古风走红,现在的网友为何更喜欢京剧戏腔
最近在各大短视频平台突然间就出现了很多传统戏腔的音乐,这些音乐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很多人纷纷表示,从来没想过原来我们的传统艺术可以这么的好听。

这几个00后女生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原来我们的京剧传承并没有断掉,原来还是会有年轻人喜欢并且将京剧发扬光大,她们的出现好像一道曙光,给处在迷茫期的京剧指出了一条另类之路,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继续传承下去。
6. 娱乐界有很多美人,但是在京剧界堪称“第一美人”的演员是谁
她是京剧界的“第一美人”,53岁的她依旧美若天仙,颇得梅派神韵。

如今53岁的她依然美若天仙,颇得梅派神韵,被人们誉为京剧界“第一美人”,我觉得她当之无愧,大家喜欢李胜素的戏吗?
7. 在京剧界堪称“第一美人”的演员是谁
京剧是我国国粹,长久以来,一直深受大众的喜爱,近几年随着京剧节目的播出,很多年轻人对京剧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多年轻人一开始都是被京剧的扮相所吸引,京剧界有很多名角,她们的颜值高实力强,尤其是打扮上以后,说是倾国倾城都不为过。京剧圈与娱乐圈一样,从不缺美女,不知道京剧界堪称第一美人的演员是谁?

李胜素简介
京剧界堪称第一美人的演员是谁?非李胜素莫属,她是公认的京剧界第一美人,即使没有打扮上专业服装,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位优秀的京剧演员。李胜素嗓音婉转出色,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一切形容优秀的词语用来形容她都不为过,不过,现在看京剧的人很少,认识她的人可能越来越少了。
8. 5位00后女生唱京剧戏腔竟意外走红
5位00后女生唱京剧戏腔竟意外走红
5位00后女生唱京剧戏腔竟意外走红,近日,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5个00后女生,凭借着京剧戏腔的短视频歌曲,连续登上抖音热搜榜。5位00后女生唱京剧戏腔竟意外走红。
5位00后女生唱京剧戏腔竟意外走红1
“生旦净丑”演绎人间百态,“唱念做打”彰显十年磨剑。
近日,来自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的5个00后女生,凭借京剧戏腔的短视频歌曲,连续登上抖音、微博热搜榜。仅《探窗》一曲,在抖音播放量合计就超过5000万,点赞量超过250万。
因多数住在“416宿舍”,她们被网友称为“上戏416女团”。边靖婷的老旦、杨淅的程派青衣、朱佳音的梅派青衣、朱鹮的荀派花旦、程校晨的花旦,国风歌曲、流行歌曲被改编成京剧戏腔,5位科班出身的女生一人一句轮番演绎,引得屏幕前的看官一阵叫好。
“我这么晚才知道中国戏曲的美”“曾几何时有人说中国传统戏曲会没落,但这回感觉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感谢你们”“国粹传承创新的未来”……在她们发布作品的各大社交平台下,网友们表达着对戏剧、对这几个女生演绎方式的喜爱。
11月22日,“上戏416女团”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得知自己上热搜的时候“蒙得一下没缓过来”,惊喜之外也有坦然。5位女生学戏都已超过十年,彼此间大多从2011年便已相识,有着深厚的感情和默契。“我觉得我们的组合就是最黄金的。”朱佳音笑着说。
科班出身唱戏腔
除了朱佳音小一级,“上戏416女团”其余四人均于2021年4月份毕业。在毕业汇报演出的当晚,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四人首次“合体”用戏腔翻唱了古风歌曲《赤伶》。
这首曲子本就是讲述戏中情、戏外人的故事,副歌部分是戏腔,对她们来说“选中它是自然而然的事”。不想这一唱,视频播放量在抖音平台的数据大大超出平常的量级,几个女生就此破圈。
随后她们连续推出作品,即使是在毕业之后各奔东西,也不时相聚共同录制歌曲。仅《探窗》一曲,抖音播放量就合计超过了5000万。五人学习的戏曲行当、派别不同,演绎出的身段技巧、大小嗓发声方式也各不相同,镜头前的演出各具辨识度,彼此相得益彰。
选曲上,“上戏416女团”也有自己的考量。例如一首《盗橘令》,严庆谷先生演的一出《盗银壶》是这首歌的灵感来源,她们能与这首歌充分共情,便回过头用自己的方式再次致敬。
边靖婷说,有专业背景的支撑,在视频中唱戏腔对她们而言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几个女生选中喜欢的适合改编戏腔的歌曲后,为了“公平分配”,便用掷骰子来决定谁唱哪句,而每句怎么唱,几乎也能张口就来。常规的录音一小时,拍摄半小时到一小时,一条片子便能剪辑发布了。
“但有职业病,一对上镜头或者呈现给别人看,就会不自觉地走上戏,不让你带戏还不习惯了。”朱佳音笑嘻嘻的,出圈后,专业老师也赶来看,有些老师给予鼓励,严厉些的老师会认真抠细节,“你看,这个眼神不对了吧。”女孩们就当唱戏腔也是练习的一种,不敢马虎。
台下十年功
一个定睛、一个抬手,虽然她们在作品发布平台内外反复强调“是戏腔不是戏曲”,但从戏曲中习得的“范”和“韵”还是常常不经意地落在演绎中。
很多同龄人因为她们而愿意了解戏曲艺术,是最令她们高兴的。朱佳音说,听友群里还有听众拿《穆桂英挂帅》里的唱段请教她,“还有三四十岁的听众,说自己没法学了,想让自己孩子学。我赶紧劝她,要她孩子听了再决定学不学,兴趣是个人的,这条路也并不容易走。”
朱佳音便是从兴趣开始入门的。小学的时候,她被爷爷带进剧场,一首《贵妃醉酒》让她对梅派青衣“垂直入坑”,从二年级便开始京剧学习。2011年进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系统学了六年,每天过着清晨6点不到开嗓、练早功的日子,腿功、翻跟头、把子功,唱念做打样样练,着实“下了苦功”。
边靖婷因为大嗓条件优秀,2011年一入校便被定下练老旦,一开口中气十足。她与杨淅、朱鹮、程校晨是同一寝室的室友,四人的学习路径却完全不同,荀派花旦、筱派花旦、程派青衣,几番学习、比对人物和嗓音条件,几位同学花了几年的时间,确定了自己的“戏路”。
因科班出身做戏腔短视频,女孩们也曾被质疑“毁国粹”。
但她们告诉记者,定位不同,她们想用自己的方式带大家入这个门。“正经要听戏还是要去戏院、去看角儿们的.表演。现在我们的资历太浅,确实没法在专业上做得尽善尽美。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也是正儿八经站在台上表演京剧艺术。”朱佳音说。
边靖婷将进剧院的感受描述为现场感、氛围感和缺憾美,“是手机或者家中再好的音响设备都没法呈现的。每位台上的戏曲演员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练,功夫在身上,每场每句的发挥也会因现场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永远有惊喜。”
如今,五个女孩中四位业已毕业,朱佳音尚在校。因为组合拍摄录音,她们有机会经常聚在一起,“每次唱完离开当然难过,但一想到两周后又能碰头,就又开心了。”朱佳音笑说她们5人是“黄金组合”。
更新数十个视频后,朱佳音有些焦虑,担心自己就站在那儿唱戏,观众会不会看腻?直性子的她把顾虑抛给听众,接到了他们热情回复:“不会!你快更新!我们要听!”
朱佳音笑着对记者说:“大家太宠我们了,或者说,他们可能是真的爱上这门艺术了。”
5位00后女生唱京剧戏腔竟意外走红2
近日,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5个00后女生,凭借着京剧戏腔的短视频歌曲,连续登上抖音热搜榜。因多数住在“416宿舍”,她们被网友称为“上戏416女团”。在抖音上,以“上戏416女团”为代表的“00后非遗创作者”的崛起,正有力提升年轻群体对京剧等非遗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好度。
5位女生分别为上戏2017级京剧表演专业的杨淅(@小淅儿)、边靖婷(@边靖婷【老旦】)、朱鹮(@ya妖精)、程校晨(@是可爱晨),以及她们的直系学妹,2018级的朱佳音(@叶聪明)。2019年以来,她们持续通过抖音发布日常学习京剧表演的练功、唱段,有时也在宿舍里展示京剧赶妆、戏服、扮相、手势,教网友分辨不同流派唱腔,记录美好生活的同时普及京剧知识,逐渐收获了一批爱好京剧的粉丝。
2021年4月份,在毕业汇报演出的当晚,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几个人首次“合体”用戏腔翻唱了古风歌曲《赤伶》,分别使用程派青衣、荀派花旦、老旦等唱腔,一人一句,将歌曲演绎出优美而又有层次的意境,再加上大学宿舍楼道的背景、毕业离别之情的感染,该视频上传抖音后播放数据大大超出平常的量级,让几个女生就此破圈。随后,女生们连续推出作品,即使是在毕业之后各奔东西,也不时相聚共同录制歌曲,仅《探窗》一曲,抖音播放量就合计超过5000万,点赞量超过250万。
目前,她们的京剧相关视频在抖音上累计点赞量已突破2000万。5人中杨淅、边靖婷粉丝也已突破百万,这些粉丝多为95后、00后的年轻人,他们在5人的抖音留下最常见的跟帖是:“以前不理解老一辈为什么爱看京剧,现在懂啦!”
对于走红,边靖婷表示,最有成就感的,就是自己的视频能够激发数以百万计的粉丝们对京剧的兴趣。杨淅说,很多粉丝看了视频后,主动去搜索京剧,知道了很多京剧名家,发掘出新的爱好,成为了票友。朱佳音说,还有很多粉丝看了视频表示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京剧,但她建议一定要先带孩子进剧院看戏、了解京剧,“就像我爷爷带我去看戏一样,我小时候就是觉得京剧嗓音很亮很好听,台上扮相也很好看,就直接喜欢上了。自己想学,再苦再累也能坚持!”
自疫情以来,众多剧院不得不暂停演出,短视频成为了人们观看京剧等传统戏剧的重要渠道。根据抖音今年6月发布的《抖音非遗数据报告2021》,在“抖音最受欢迎的十大非遗项目”中,传统戏剧占据半壁江山:京剧位列第三,黄梅戏、豫剧紧随其后,越剧、秦腔分列九、十位。被列入“濒危非遗项目”的地方戏剧潮剧、扬剧,过去一年也在抖音收获了点赞量1589万和1003万。
抖音能够成为京剧等非遗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平台,得益于众多非遗传承人、非遗创作者们在平台发布的优质内容。在这些创作者中,像“上戏416女团”这样的00后群体初露峥嵘,其中更是不乏95后的生力军。
例如,出生于1997年的独竹漂传承人杨柳,以“水上轻功”作为传播点,让发源于赤水河流域这项千年历史的独特绝技广为人知,积累了近100万粉丝;95后彭静旋在法国街头弹古筝,跨文化传播的张力吸引了超过800万的粉丝关注;出生于1998年峨眉派武术学习者凌云,在2020年疫情期间着一身睡衣下楼扔垃圾时“顺便”舞剑,让中国功夫火遍全球,迄今在抖音获赞1.7亿。
这些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创作者们,既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又懂同龄的年轻网友心理,传播数据表现尤为突出。他们让非遗有了更加夺目的生命力。
5位00后女生唱京剧戏腔竟意外走红3
“当时只是想留一个毕业纪念,没想到因为它,我们就此‘成团’了。”
11月初冬的时节,被粉丝们称作“上戏416女团”的五个00后女生,连续登上抖音热榜,累计获赞突破2000万。从半年多前,她们在毕业演出当晚的第一次“合体”开始,姑娘们在抖音上带起的京剧戏腔热潮,于最近达到了高点。
而在热潮背后,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五位女孩中的两位,尽管毕业后进入了国有剧团,但因为疫情无法演出,只能靠基本工资维持生计;甚至另有两个,仍然在一边学习、一边等待剧团的消息……
更大的背景是,中国的戏剧市场远远不像她们走红所呈现的乐观景象。
对于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五名00后女生表示,能够受到这么多粉丝的欢迎,很意外,也很开心,会持续地在抖音上给大家提供新的作品。但她们不打算将短视频作为自己的主业。
走红背后,她们知道,没有京剧艺术本源的支撑,“意外”并不会发生。
意外的“成团”与走红
一切还得从那个晚上说起。
2021年4月1日晚上,上海戏剧学院莲花路校区白宫剧场的后台,边靖婷、朱鹮、程校晨、杨淅和同学们正在紧张地赶妆。这一天,是他们所在的2017级京剧表演、戏曲音乐专业的毕业汇报演出。
对于即将毕业的同学们来说,这场汇报演出,不仅是对过去四年是否“学有所成”的检验,同时也可能影响到每个人的将来——坐在台下的观众们,不仅有本校的师生,还有着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京剧剧团的老师前辈们。
这是一场毕业演出,同时也是一场面试会。远道而来的剧团代表,会根据演出时同学们的表现,结合团里的角色、岗位空缺情况,挑选合适的同学补充剧团。
紧张、兴奋,又带着一些忐忑。当大幕缓缓落下,台下传来阵阵掌声,416宿舍的四个女孩子和老师同学们一起登台谢幕。此时,毕业的情绪终于占了上风,唱花旦的程校晨鞠躬时,发现自己眼泪流了出来,连忙拭去。
回到宿舍,同学们依然在不停地各种排列组合拥抱、拍合照。大家脸上都还带着妆,“美美的,要多拍一些照片做留念。”这时,边靖婷突然和宿舍的小姐妹们提议,“我们一起拍一条抖音吧!”
4个女孩子都是抖音的早期用户。过去几年里,她们时常上传京剧排练、表演的短视频,也上传生活中各种美好片段,比如朱鹮喜欢穿汉服,杨淅甚至还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手势舞”博主。
直到那天晚上,她们才第一次在抖音上“合体”,一起用戏腔翻唱了很火的一首古风歌曲《赤伶》。架好手机后,就在宿舍楼道里,4个人分别使用程派青衣、荀派花旦、老旦等唱腔,一人一句:“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
上传抖音后,几个女孩发现,后台数据以一种从没见过的速度蹭蹭上涨,“我们好像要火了!”最终,这首歌的播放量突破了500万。不同的京剧唱腔,将歌曲演绎出优美而又有层次的意境,再加上大学宿舍楼道的背景、毕业离别之情的感染,让这几个00后女生就此破圈,粉丝们将她们称为“上戏416女团”。
欣喜之下,离校前的两个月,她们又录制了好几个这样的抖音。18级的直系师妹朱佳音也加入了进来,朱与边靖婷、杨淅曾经共同在戏校读中专,又先后考入上戏,是416宿舍的“常驻编外人员”。主攻梅派青衣的她的加入,让“416女团”的唱腔更为丰富,她们的作品也持续地受到欢迎。
正式毕业之后,姐妹们各奔东西。除了朱佳音继续在学校学习外,边靖婷、杨淅进入了江苏省京剧院,朱鹮暂时回到了老家济南,准备考研;程校晨也在石家庄一边继续学习一边做创作。
但粉丝们的催更,让她们决定不时地“合体”,有时候一起回到母校,有时候相聚在边靖婷、杨淅所在的南京,除了一起创作改编歌曲、拍摄抖音,也是姐妹们难得的聚会机会。这期间,她们的粉丝越来越多,发布的京剧戏腔短视频中,仅《探窗》一曲,抖音播放量就合计超过5000万,点赞量超过250万。
直到11月,热度进一步爆发。两次热榜让边靖婷、杨淅的粉丝先后突破百万,打开抖音永远有看不完的新粉、点赞提醒——她们彻底火了。
9. 上戏00后女生京剧戏腔唱古风走红,她们的声音为何如此具有感染力
00后女生戏腔唱法走红网络,可以说自己从网络听到很多关于戏腔的这个唱法,但其实很多都不正宗,不知道那东西怎么就火起来了。因为自己小的时候也听戏,真正的戏腔应该是什么样的自己虽然不会唱他自己能听懂,所以真正能唱出那个味道的不多。
中华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是人们觉得比较老套的,比如说京剧昆曲这些东西都是人们觉得几百年前甚至更久之前人们才听的东西,现在有点理解不了这种艺术形式,但其实这种艺术形式在迎合年轻人的同时换一个方法同样可以获得新生。也就是这东西不见得非要是传统的形式,换一种方法能够继续存在下去,也未尝不可,总比直接消失要好得多呀。
10. 前两天在电视上看见的,一个穿白色长款袖子很宽的,短头发女歌手唱着戏曲风格的歌曲,很好听
有很多种可能自己看看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着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着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着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着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着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着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干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着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