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工收割水稻的效率是不是非常低
按照水稻亩产800公斤计算,1.5%的损失率换算成重量,是12公斤,3%的损失率是24公斤。相当于机收的减产量是人工收割的两倍,多出了12公斤(24市斤)。这还是收割机理论的理想数据,实际减产量估计可以多出20现在受晒场的局限性,比如收割后脱料,扬尘加晾晒都需要一个合适的场地。再者稻梗等附属品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比如现在不用材火做饭,牲畜少了也不吃稻梗等。所以人工收割已经不被大众所接受了。
估计大概每亩地最多也就是浪费一:二十斤左右吧。为什么这么估计呢?因为收割机收完后看地上掉的麦粒多少就能估计的差不多。另外,还有一方面也能估计的差不多少。就是种完下茬以后,看小麦
② 水稻收割的过程
先把水稻割倒, 一般先丢地上。收割的天气通常骄阳似火,而收割的速度又要快,不然谷子很快会从稻子上脱落下来,太阳刚升起就要开始,因为中午实在太晒了,尽量利用早晚的时间干活。割的时候弯腰弓背,手上脸上经常被锋利的禾叶割伤,有时眼睛还会被刺伤。
然后把它们捆扎成便于挑运的大小。水田很多都建在不平的地方,田埂修得狭窄而上面很多还留有种过作物的土垄。有的要挑很远才能到打谷场。
在平原上,很多把打谷机拖到稻田中间,这样节约挑的路程,但有的人家里没打谷机。共用的也要讲究先后次序对吧。
然后用打谷机进行脱粒,将谷子从水稻上打下来。这个比较简单也不怎么费力。
余下的禾杆再捆扎起来或堆放,如果打谷在田中进行,那么就直接堆成稻草堆。这些东西可以用来烧火或者直接返田做肥料。
对于有联合收割机的地方,可以上面的步骤全部在一台机器上完成,省事。但通常只适合北方的麦田。稻田的田埂限制了机器的进入,而且很多稻田没建在平原。而且也不是所有农民都用得起收割机的。
脱粒之后的谷子运到晒谷坪去晒干,不然很容易发芽。晒干之后,基本就结束了整个收割的过程。
晒干的谷子可以长期保存,但还不能吃。 准备吃的要进行打米。有专门的椿米机,现在都机械化了。椿完后还要用风车——北方很多直接利用自然风——吹去脱落的谷壳,余下的白米,就是我们吃的大米了。
这还没有完,脱落的谷壳就是糠了,对于机械打米机,可以直接脱出细糠,老式的还得再磨碎,这个糠可以做饲料。
③ 关于割麦的图片和歌曲
这个可以在网络里找、还有电视剧《白鹿塬》里边就有割麦的图片
④ 现代化的农场是如何高效率收割小麦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中国的农业化也在随着一起发展,以前弯腰手工收割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迎来了现代化设备高效率的收割机来收割小麦,收割机具有收割、并自动将麦穗与麦杆分开,并且将脱下来的麦粒集中放入仓中,然后将农作物运送到车上。现代化的农村是采用机械一体化运作,提高了效率又解决了人们劳累之苦。
科技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好处,提高了农作物的效率又减少了物品的消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高科技的农业技术不仅仅给生产带来了便利,也改进了农业生产的条件,推动了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⑤ 机器收割逐渐代替手工收割,收割工人会逐渐失业吗
一般情况下来说,就社会发展趋势来说,手工收割是肯定会被机器收割来取代的,所以说手工收割是非常耽误时间的,而且效率也是不高的,这些也是远远落后于机器收割,因此正是因为在高效率的趋势下,机器收割必将会取代手工收割,所以说手工工人会逐渐失业,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总的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考虑。
不得不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啊,逐渐取代了人工正,是因为这样高效率的前提下,而且大多数人都会提高足够效率,而且机器的优点远远高于了人工,所以说从多方面考虑机器收割是肯定会超过手工收割,而且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总的来说社会发展趋势就是机器收割大于人工收购,而且人工收割肯定也会随着需求的减少而导致逐渐失业,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⑥ 收割机收割麦子,有人说污染空气。你认为呢
粮食一直以来都是农民的命根子,对我们农业大国来讲更是关乎民生大计,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并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收割机应运而生,然而正直农民“双抢”收割和种植季,某些关于收割机污染环境的话题便被掀开了锅,闹得沸沸扬扬,那收割机收麦,真的污染环境吗?
最后,我们分析看看收割机到底对环境产生何种影响。
一、收割机造成扬尘。扬尘均为短期影响,而且在责任田局部范围,并未对大环境造成影响。
二、收割机漏油。收割机以柴油提供燃助力,而漏油属于收割机的质量问题,并非收割机本质的环境破坏,即便漏油也同样是局部影响,而污染地位于农民责任田,但凡有地的农户,都会铲除油土,进行处理。
三、收割机噪音污染。一般住宅区距离咱们农民的耕地都有很远的距离,噪音远远传不到那么远,即便能听到作为农民本身,对这个特殊的抢收时期,都会理解。
四、收割机排烟污染大气。收割机仅为收货季短期使用,而相对收割机,道路上的大量汽车尾气常年直排,危害更大,全部停用,显然不可能。
⑦ 割稻子有什么诀窍
收割技巧一
将拨禾轮位置向前、向下调整,使弹齿在最低位置时尽量靠近地面,以便抓起秸秆,但不接触地面。可根据倒伏情况,调整拨禾轮弹齿向后倾15~30度,以便能从地面抓起秸秆并送人收割台,同时应卸下拨禾轮压板,水稻倒伏严重的,要尽量使割茬高度低于10厘米。
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降低机械前进速度,力求操作准确,并适当增加风量,调好风向和筛子开度。
改装方法:①改装扶倒器。有些水稻收割机器在出厂时已经配备,如果收割机没有配备扶倒器,可以自行安装:作业时收割机要尽量直线行驶,避免左右扭摆,以防扶倒器碾压水稻植株,造成更大的损失。②安装分禾器。保证割台两端有效分禾,避免部分穗头在切割后散落于地面。
注意事项:降低割茬高度。可以更大程度的收割倒伏的稻穗?减缓前进速度。在收割倒伏水稻过程中,情况比较复杂,为了收割准确,减少损失,应降低收割机前进速度。
⑧ 村民们过去常用手工把麦穗从麦秆上收割下来 英语
The villagers used hand harvested from wheat straw
⑨ 大衣哥有收割机不用,反而亲自下地用镰刀割麦子,是故意作秀还是勤俭节约
众所周知,大衣哥朱之文是草根歌手,虽然成名多年为自己赚得了不菲的身价,但是他一直不愿意搬离农村,并且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永远都是“爱唱歌的农民”。虽然如此,但是常年热度不减的大衣哥,经常引起争议。
⑩ 关于收割麦子的作文600初一
这个季节,这个季节,五月,我喜欢五月,农历来说。
因为五月可以割麦子。
麦子黄了,一浪一浪翻滚汹涌,看上去晕晕的。却看得人眉开眼笑汗珠子直淌。五月的太阳已经很热辣了,已经不象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而是三十郎当的少妇了。而且是绝不装嫩的本色少妇。那热情真的就象一把火,不过不会燃烧沙漠,倒有可能燃烧脂肪。谁要再说减肥难,弯腰撅腚去割上三天麦子试试。
我不会割麦子,小时候不会,大了就在学校一掷千金(一寸光阴一寸金嘛),偶尔回家参加劳动也总象旧社会的大少爷一样,什么家什都提不起来,只能打打下手。比如捆麦个子,看麦场什么的。虽然不会割麦子也不会打麦子,可我会吃麦子,真的。
麦子似熟非熟的时候,麦粒是软软的,但芯里并不是汁液而是已经渐趋饱满的,这时候采一把来,再弄一堆离离原上草,点一把野火,把麦穗放在火上烤,边烤边转,待到麦香四溢的时候,放在手心里来回地搓上几把,再吹一口气,卟,麦皮飞扬之后,手心里就剩下喷香的麦粒了。一把填到口里,那个满足啊,什么麦当劳肯德基,比我小时候的烧麦差得实在太远了。当然此烧麦非彼烧麦了(烧麦是什么玩意儿嘛!)。
麦秆也是可以拿来玩的。编个小戒指戴在手上,折一只蚂蚱振翅欲飞,都是乐趣无穷的。大人把麦秆最好的部分收集了晒干,可以蒸馒头的时候垫在箅子上,也可以编成扇子乘凉时用,或者做成长长的卷帘盖草垛防雨。这些都是麦收的副产品了。
真正的麦收,以前都是纯手工的。把镰刀磨罢,戴一顶斗笠,于田间飞刀豁豁,麦子便齐齐地抓在手里倒在地上。我对此类技术含量很高的操作一直心存崇拜。后面便有人将麦子一捆捆地扎好,置于田间。到一定数量时,牵来毛驴,一垛垛地撂到驴背两旁,一条绳子飞檐走壁地捆扎结实,由小孩或妇女押送到麦场里,一拉绳子,刷地落地(由此看出如何捆扎也是绝对的技术活),驴子便一身轻松了。
麦收时节是顾不得回家吃饭的,午饭要送到田间地头上,就着咸菜就是一顿好饭。麦子在场里先晒上三两天,待差不多干透,打乱了一大片地放在那里,牵上驴子带上碌碡,一圈圈地碾,麦粒就乖乖地落地。然后收起麦草,趁有风来时用木锨扬起麦粒,麦粒间的麦壳就飞出去,飞出去,只剩下黄澄澄的麦粒。也有用人工的,用摔用拉(阳平),总之要把麦粒折腾下来才算完。
麦粒在太阳底下还要晒上几天,这时候就要有人看场,防止鸡鸭牲畜糟蹋。不时还要翻场,就是赤脚走进去一圈圈地拖,拖出曲曲弯弯的沟谷,增加受光表面积,提高效率。一旦下雨,可就要耽误麦子的脱水,甚至会捂得霉变,所以要争分夺秒。看场是很枯燥的,不过也很休闲,想想看别人都在太阳底下割麦子,你捧本小说往树荫底下一躺,偶尔抬起眼往场院上一瞥,或者扔一块石头吓唬吓唬靠前贪嘴的麻雀和母鸡,清风徐徐,那是何等的享受。
最辛苦的是割麦和打场,麦芒会刺得身上一道道地,又热又累又痒又疼,若不是为了那些可爱的麦粒,才不会有人受这番苦楚。现在就好得多,有收割机脱粒机,大部分工作都被机器代替了,速度快质量高,省事得很。麦子可以拿去磨坊换面,回家做馒头花卷包子饺子随心所欲大快朵颐时,想起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过往所有的一切辛劳便都有了回报。而城里的人们,钞票递过去,便有馒头拿过来,又哪知道小麦是怎么来的,麦苗和韭菜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