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傣族竹编的竹编艺术
生活在云南德宏、西双版纳等地的傣族群众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这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竹楼,用材大部分是竹子。竹楼通风透气,凉爽防潮,很适宜在炎热多雨的气候下居住。竹楼里铺着黄亮亮的竹席,陈设有竹凳、竹篾桌、竹水桶、竹饭盒、竹脸盆、竹节碗、竹汤勺、竹纺车……。比比皆是的竹子用具,小巧玲珑,古色古香。竹编,是傣族的特色艺术。
外形如孔明帽子式的竹楼,横梁和柱子是龙竹做的;楼板、围墙,是竹子做的;楼梯是小叶龙竹做的。
假若你到傣家做客,主人首先请你坐在竹椅上,用小竹筒装上香味浓郁的烤茶,放在竹制的桌子上,请你品尝。
吃饭的时候,你会看到盛饭的是竹篓、竹筒,进餐用的是竹筷。兴许还会碰到好客的主人为你做一顿“竹筒饭”。
晚上,你要是在傣家过夜,主人一定请你躺在竹榻上。这时,竹楼外的龙竹在风中摇曳着,发出阵阵节奏舒缓的碰击声,使你渐渐进入梦乡。
傣族与竹紧紧地连在一起,傣家人不仅种竹、爱竹,而且在生活中也离不开竹子。竹编是傣族群众特有的民间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傣族竹编不但原料得天独厚,而且还拥有一批巧匠能手。他们继承民间的传统竹编工艺,并与外地竹编工艺相结合,编制出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竹编用具。
这些竹编工艺品有:扁帕、鱼笼、饭桌、茶几、箩筐等大、中、小30多个品种。
傣族竹编工艺品,堪称上乘艺术,选材精良,构思奇巧,做工严实。特别是傣族同胞腰上系的“扁帕”,形状美观,小巧玲珑,是傣族日常生活必备的精品。
傣族竹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充分展现了傣族人民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㈡ 有哪些简单适合在家独居的老人做的手工活
适合在家独居的老人做的手工活有:竹编制品、做鞋垫、草编制品。
第一,适合在家独居的老人做的手工活有竹编制品。竹编制品有很多种,比如箩筐、家禽笼、鱼篓、花篮、竹桌、竹椅等。
第二,适合在家独居的老人做的手工活有做鞋垫。现在到处都是废旧衣服,收起来做成鞋垫很好卖。这个活儿都是手头上的,也不累,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在家也完全可以做。
第三,手工活有草编制品。农村很多家庭日用品,比如篮子、刷把、草墩等都是家里老人手工编织的,原材料也比较好找,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在家也可以做一下,这都是手头上的活路,不累人。
综上所述,适合适合在家独居的老人做的手工其实很多,如果家里老人实在闲不住,就看看他们喜欢做什么,让他们做什么吧,又能活动身子骨,又能收益,何乐而不为呢。
㈢ 【视角日本14】竹工艺——风格多彩,创造力十足
?《铁壶之家》
提供:日本原装进口铁壶 |日本原装进口银壶
每周五【视角日本】,带您玩转日本风物!
竹工艺历史渊源文化
竹编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
工艺竹编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更具深厚的历史底蕴,竹的气节在竹编艺术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竹编发源自中国,精致于日本。
编织:编织的开始的一寸,最费神也最传统,一般由宽0.6毫米厚0.2毫米的竹箴编织,因为这样用三本绳目编法的细竹箴才能插进去。编织过程中还会使用加热定型、扭捆、弯曲、碳化等工艺。
注:图片来自网络
—END—
艺术总是越接近理想就越美,手艺是越接近现实就越美。日复一日的相处,就会产生不能分割的情感。日本人对“匠人精神”的推崇,不仅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每周五【视角日本】,铁壶之家带您一起玩转日本风物,感悟匠人之魂。
㈣ 竹子编织成的东西有哪些
竹子编织成的东西有:瓷胎竹编花瓶、竹编茶具、咖啡具、酒具、文具、竹编平面画等,民间竹编凉席 、凉枕 、扇 、箩 、筐 、篮 、箕畚等生活日用品;
竹编在编织过程中,不同的编织手法自然形成千变万化的几何纹样,几何纹样具有规律的组织,体现了劳动的节奏感和基本的形式法则。
除了几何纹,人们在编织竹编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创新,图案纹样也是丰富多彩的,有花卉、果实等植物纹样、动物纹、人物、书画等等。
(4)手工竹编制插花图片扩展阅读: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
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 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瓷胎竹编工艺使用的竹材是经过严格挑选来自成都地区的特长无节瓷竹,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制作出精细的竹丝。
㈤ 竹编的分类
瓷胎竹编产品按造型主要分为瓶坛包盒具等几大类。花瓶类有小到 5 CM的单件瓶,也有大到 145CM的千件瓶,可适合不同场合的需要。坛罐类有茶杯、糖缸、茶叶罐等实用品。竹包类有两大类六个规格的竹包手袋和挎包。竹编盒类有竹胎、纸胎、漆器胎几种,规格有7CM、9CM、11CM、13CM、15CM等几种,还分为单盒、内三格盒和套三盒等。竹编具类则是工厂的主要品种和技术优势所在。缠嘴过把、紧扣瓷器,精心编织出不同图案,是瓷胎竹编产品与其它任何竹编不同的独特技艺,是最能体现出瓷胎竹编工艺以精细见长特色的地方。按用途分有茶具酒具咖啡具、文具烟具,还有功夫茶具、日式茶具和提梁茶具等等。按规格分,从套二套三的酒具茶碗到十五头二十二头一套的咖啡具都有。按底胎所用材质不同,既有瓷胎、陶胎、漆胎、玻胎, 也有台湾客人偏好的紫砂胎。按工艺不同瓷胎竹编产品分为普通编织、提花编织和五彩图案编织。普通编织以古铜色的烤丝为主,配以普通几何图案多用于制作批量产品。提花编织则用新竹青丝经纬等宽,便于编织各类单色图案文字手迹,更以熊猫图案编织为多,主要制作花瓶茶具等产品。五彩图案编织充分发挥五彩丝的特色,运用多种不同的技艺、使用各种不同的色彩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效果,多用于制作展品、礼品和高档精品。使用的技艺主要有疏编、疏细结合编、破经编、换经编、浸色编、浮雕编、立体编等二十多种。采用五彩图案编织方法可制作出山水花鸟、飞禽走兽、人物故事等维妙维肖的图案。
瓷胎竹编以依胎成型、紧扣底胎为其特色,也受其限制。工厂发挥瓷胎竹编技艺,移植到其他底胎和无胎产品中,开发了竹编首饰盒和竹编包类、竹编动物等新产品新品种。我们将继续努力,创造瓷胎竹编的未来。
产品常规分类:瓷胎竹编花瓶、竹编茶具、咖啡具、酒具、文具、竹编平面画。
竹编工艺可分为细丝工艺和粗丝竹编工艺品(说明:有瓷胎工艺品和无瓷胎工艺品)。成品主要是经对竹子切丝、刮纹、打光、劈细等工序,将剖成一定粗细的篾丝编结起来制成。东张竹编主要是粗丝竹编工艺。
1、细丝竹编工艺 (瓷胎竹编工艺)简介: 瓷胎竹编技艺独特,以精细见长,具有“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图”的技艺特色。在制作过程中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让根根竹丝依胎成形,紧贴瓷面,所有接头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浑然一体。 产品主要有:瓷胎竹编花瓶、竹编茶具、咖啡具、酒具、文具、竹编平面画。
2、粗丝竹编工艺(无瓷胎竹编工艺):是指用竹条篾片编成的生活用具和观赏陈设品的竹编工艺。制作过程是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编结成各种精巧的生活日用品,如竹篮、果盒、屏风、门帘、扇子等。粗丝竹编工艺品主要在我国南方地区盛产。东张镇做为福清市的五大历史古镇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民间传统文化的积淀,因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竹种资源丰富,有淡竹、水竹、毛竹等许多种类。主要产品有竹编凉席 、凉枕 、扇 、箩 、筐 、篮 、箕畚、摇篮等。
四川逍遥居竹编工艺品
1、四川逍遥居手工竹编平面画接近生活,与网络更深沉次的互联,同时对书画作品文化更新的体验。
2、粗丝工艺品(无瓷胎竹编工艺品):
用竹条篾片编成的生活用具和观赏陈设品 。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遗物中 ,已经出现竹编器具 。几千年来 ,民间竹编凉 席 、凉枕 、扇 、箩 、筐 、篮 、箕畚等生活日用品 ;我国南方地区,则逐渐形成富于地方特点的竹编用具和手工艺品 ,如安徽的舒席、四川的竹丝扇和瓷胎竹编等 。竹编制作 ,一般经过剖丝 、切丝 、刮削 、磨光 、编结等过程。
主要产地有浙江东阳、嵊州,福建泉州、古田,上海嘉定,四川自贡等。四川自贡艺人龚玉璋的扇子,称为 龚扇子 ,所用篾丝,细如绢纱。
㈥ 竹编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手艺,有哪些竹编的代表作
相信生在农村的人都使用过或者是看过使用竹编制作的背篼或者是其它农用工具。竹编是将竹片编制成所要设计的造型的一件工艺品。它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据说在大池镇合甲村有一位竹编的老艺人傅盛涛,他虽然已经很老了,但他还是坚持竹编这一传统工艺。
竹子搜集时间不当容易造成竹子生虫或者发霉,竹龄选择决定了竹子的柔韧性,从而决定了竹器的编织难度和美观程度,而竹编艺人的水平则决定了一件竹编的价值。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有些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有的厚度两三毫米,宽度也不足一厘米。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
㈦ 【竹编工艺】编织工序及产品
竹编是利用山上毛竹的部分作为主要材料,将毛竹劈成篾片或者蔑丝进行编织,制作出多种多样的生产工具和工艺品的手工艺术。竹编工艺期初盛行于农村地区,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竹编工艺逐渐成为了现代的工艺品和艺术价值,现代的竹编工艺也不单单仅仅作为工具来使用了。
编织工序
竹编工艺的编织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材料处理、编织和收尾,材料处理是将山上砍下来的竹子进行特殊处理,先将竹子放在院子中的阳光下进行暴晒,晒干后再让它淋雨,淋过雨之后再暴晒几次,然后存放起来,并去一部分的材料刮去竹节和竹毛部分,处理完之后一分为二剖开,放在河水中进行一定时长的浸泡,加大竹子本身的韧性,用蔑刀将它剖成均匀的细条之后进行刮光处理,放置在某一个特定的位置等待被用作编织的主要材料。
在编织的时候,手工艺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首先要用较宽的竹条作为载体,再使用之前准备好的篾条进行编织,一般来说会遵循这样一个标准:两寸处分头颈、五寸处分二颈、一尺处分三颈。编织完毕之后,将其进行锁边处理,如果你编的是小篼那么就需要按照一尺五寸高锁边来编织,如果是中背篼则按照一尺六寸、大背篼按照二尺高锁边来编织。当边子被锁住之后,开始进行背篼口楦圆、楦正,处理完毕后,进行缠边处理,把嫩竹子一分为二剖开在口沿部位缠上三圈即可。这一部分是最考验编织者手艺水平的一道工序。当主体部分编织完毕后,还需要使用栓带进行处理,做成一个便于人们携带和移动的辅助部分,这样你就可以背在身上或者提着都会省力一些。
主要产品和成品
目前来看,现代社会使用这种传统方式编织而成的成品主要有五种,第一种就是车花,将竹节弄成一定形状和装饰;第二种上市拼花,主要利用竹节的表面拼成花型或者器皿;第三种是穿珠,将竹节制成一部分的小段进行穿结处理;第四种是翻簧,利用竹簧进行特殊处理或编织之后,可以将它们做成各式各样的优美器皿,用来盛放东西。目前大部分的编织就包括这几种成品。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传统的编织品会逐渐失去它本来的作用,而成为人们心目中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它的艺术价值会远远大于它的实际价值。
㈧ 手工竹编五谷画怎么做用什么材料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2008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中国的陶器也始于新石器时代,它的形成与竹编的编制密切相关,先人在无意中发现涂有黏土的容器在经火烧过后不易透水,可以盛放液体。于是以竹藤编制的篮筐作为模型,再在篮筐里外涂上糊泥,制成竹藤胎的陶培。在火上烘烤制成器具。后来人们直接用黏土制成各种成形的胚坮,就不再使用竹编编织。但是还是对竹藤几何图形十分喜爱,便在陶培半干状态在其表面拍印上模仿篮、筐、席等编织物的纹样作为装饰。
在殷商时代,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像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
战国时期还出了一位致力于竹编技艺研究的人,他就是泰山。
战国时期的楚国编织技法也已经十分发达,出土的有: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近百余件。
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铸有方格纹,据专家分析,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
此外,竹编也被能工巧匠们制成小孩的玩具。灯节活动自唐代以来就在民间流传,至宋代已经十分流行。一些达官贵人往往会请制灯艺人创制精致的花灯。其中一种就是以竹篾扎骨,在外围糊上丝绸或彩纸。有的还用竹丝编织作为装饰。
龙灯起源于汉代,到宋代更为盛行。龙头,龙身大多以竹篾作内骨编制而成,龙身上的鳞片也往往用竹丝扎结。
还有一种叫“竹马戏”的民间小戏。自隋唐起流传至今。戏的演出与马相关,如《昭君出塞》等,演员骑的马用竹子做成。
明代初期,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游街窜巷上门加工。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尤其以竹编最为着名。益阳的水竹凉席创始于元末明初。[2]
明代中期,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上档次的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盛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圆盒等。
”褐漆竹编圆盒“是明代官宦人家使用的一种竹编圆盒。
明清时期,特别是干隆以后,竹编工艺得到全面发展。江浙一带出现了竹篮。
㈨ 传统工艺竹编制作过程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 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 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瓷胎竹编工艺使用的竹材是经过严格挑选来自成都地区的特长无节瓷竹,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制作出精细的竹丝。瓷胎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
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瓷胎竹编在制作过程中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让根根竹丝依胎成形,紧贴瓷面,所有接头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浑然一体。
瓷胎竹编产品只使用竹材表面一层,纤维十分致密,同时进行了特殊的处理,能够耐干燥,不变形,不虫蛀,耐水可清洗。
㈩ 手工编织花篮制作方法
开始制作:
1、把编织带剪成4根一样长的(长度根据自己想编制花篮的大小来决定,长度=底面直径+2高度+10cm),我的这些是45cm长。如图这样在正中间编好,并用细绳绑好,以利固定
2、把带子一分为二剪开
3、用一根剪成1/4宽度的带子一上一下的编一圈(底面用细带子才能编的平整)
4、再用另一根带子编第二圈,和第一圈的上下相反
5、第三圈边拉紧边编,这样就能把前面的固定住
6、第四圈、第五圈......依次这样编下去,并尽量把兰色的调整均匀
7、直到你想要的大小,多余的带子剪掉
8、把兰色的带子这样折一下
9、用剪成1/2宽的带子编侧面,开头部分剪成斜面,尽量和底面衔接好
10、中间最好能衬个合适大小的花盆,这样比较好控制形状
11、接头部分这样衔接,等下一圈编好了就会被固定
12、达到想要的高度后,剪成斜面收头,尽量使上沿水平
13、把上端剩余的带子尽量拉紧向下折,这样塞进去,注意里面的向外塞,外面的向里塞,使得正反两面都要有哦,另外我还用多余蓝色的垫衬了一圈,作为装饰
14、瞧,已经编好了,这是内部的样子
15、这是底部的样子,有点不平不要紧,重物压几天就好了
16、放上今年插扦的鸭掌木,还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