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看图片 » 食用盐的由来图片步骤图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食用盐的由来图片步骤图

发布时间: 2022-10-31 20:15:53

‘壹’ 食用盐是怎么形成的

食用盐分为井盐、海水盐、天然盐等等过去在中国一般分为海水盐和井盐居多,海水盐一般是将海水倒进一个在沙滩上围起来的框框里经过太阳的照射慢慢干后就形成白色的晶体就是盐了,而井盐是将井中的食盐晶体取出就可以食用了,而天然的盐中国有青海的盐水湖。现在的食用盐基本也是按照以前的方法制作而已不过就是更加卫生和科学了而已,再就是添加了某些矿物质。更加健康安全。

‘贰’ 盐是什么时候被人类用做调料的

食用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烹饪中最常用的调味品之一,它不仅能让我们的饭菜香甜可口,其实盐还有许多用途。盐不仅仅能光当调味品,而且还可以刷牙。食用盐可以稳固牙齿,淡盐水还可以漱口。盐是我们生活当中的小帮手。不仅能清洁一些污垢和死角,还能除臭等等。


古代食用盐是怎么发明而来的吗?可是你知道使用盐是什么时候被人类作为调料的吗?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食用盐的来源。


关于食用盐的民间传说实在是太多了,但是下面我们就要说一下真正的食用盐的历史。


中国古时的盐是用海水煮出来的。上个世纪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煎盐器具证明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约至公元前3000年)古人就已经学会了煎煮海盐,根据资料和实物证明上文所述发明人是夙沙氏。

‘叁’ 盐发源什么时候,最早开始食盐是什么时候,最早来自哪里

食盐是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最早开始使用的。最早是由中国人发现的。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根据以上资料佐证,在中国,盐起源发生的时间远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在宋朝以前,在河东解州安邑县东南十里,就修建了专为祭祀“盐宗”的庙宇。清同治年间,盐运使乔松年在泰州修建“盐宗庙”,庙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为盐的夙沙氏,商周之际运输卤盐的胶鬲、春秋时在齐国实行“盐政官营”的管仲,置于陪祭的地位。 希望对您有帮助。

‘肆’ 食盐的来历的资料

食盐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着名的牛津《英语词典》里就用了近4页的篇幅来为“盐”作解,大大超过解释其它食物。

普通食盐,又称“咸盐”,化学成份是氯化钠,属高钠低钾盐。盐出现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史籍记载,传说中的蚩尤曾与黄帝激战于涿鹿之野,被黄帝追而斩之,血流满地,变而为盐,因蚩尤罪孽深重,故百姓食其血,这就是我国古代曾把“盐”说成是“蚩尤之血”的由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食盐曾是希罕贵重的东西,古罗马人把盐称为“有益健康的结晶体”。在历史上,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曾经用盐来购买奴隶,把盐当作货币的现象在非洲也屡见不鲜。我国许多民族都有关于盐的传说,而早在5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利用海水制盐,西周时山西运城的解池已大规模生产湖盐,战国末期,四川开始人工凿石制盐。

随着盐业的发展,“盐人”、“盐官”、“盐车”、“盐钞”等与盐相关的词汇频频出现在《周礼》、《国策》、《史记》等古代典籍中。汉武帝时设“盐务官署 ”,专司盐政,并立有盐法,禁止食盐私营。唐代则设“盐铁使”,管理食盐专卖。到元代,设“盐运使”,明清直至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都设有类似的官职。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里,曾发生过许多和盐有关的故事。1946年5月,晋察冀边区正式成立长芦盐务管理局,规定“此后所有属于长芦范围内之盐政等项,统归该局管理”。在晋冀鲁豫边区营业税暂行办法中,规定“盐业”免税。新中国成立仅3个月,就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盐务会议,确定全国盐务工作的方针任务。

我国古代食盐的品种除海盐、池盐、井盐之外,还有土盐、岩盐、砂石盐等品种,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生产过树叶盐,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发现过一种“水晶盐”,据说,此盐多产于山石上,无色透明,状如水晶,不用煎熬便可食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这种盐有“开盲明目”之功效。

关于盐的功用,我国古籍多有记载。如说盐有“引火下行,润燥祛风”之功、有“擦牙固齿、清热渗湿”之效,以及“专治脚气”等等。到了现代,盐的用途更加广泛,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与盐有关的产品达1.4万种之多,食品、化工、冶炼、陶瓷、玻璃、医药等工业均离不开盐。我国目前钾肥产量不足需求量的十分之一,每年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钾肥,而青海柴达木盆地钾盐的探明储量占全国90%以上,成为西部大开发潜在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全国最大的原盐生产基地,山东省每年的原盐生产能力为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除了原盐,山东的盐化工和盐业海产养殖在全国也名列前茅,主要产品有洗精盐、各类溴系深加工品、纯碱以及对虾、贝类和盐田生物等60多个品种。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食用盐的种类也日益增多。人们到大商场逛一圈,或在超市的货架上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诸如低钠盐、调味盐、麻辣盐、胡椒盐、汤料盐、保健盐等五花八门的含盐佐餐食品。

盐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必需品,具有调节人体内水分的均衡和分布、维持体液平衡的作用,适量摄取食盐有益于健康。近年来,我国政府为预防碘缺乏病,强制实行了全民食盐加碘。目前,盐作为国家专营商品,加碘盐也是由政府指定的盐业公司生产的,以保证提供给人们质量合格的碘盐。

盐相伴人类走过悠悠岁月,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与发展中,人们对盐的另一面也有了新的认识。专家认为,长期食盐过量,可导致高血压、中风、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健康人每日最佳食盐量不应超过6克。长期食盐量低于6克,可使25岁至55岁人群的收缩压降低9毫米汞柱,到55岁时冠心病死亡率可减少16%。有专家因此提出:“远离高血压,从限盐开始。”此外,国外的多项人体和动物试验证实,白内障的发生和食盐摄入过多有关联性,专家认为,清淡饮食有助于老年人防止白内障。

目前我国每人每日平均食盐量为16至20克,致使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高达8%。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1.2亿,这一数字居世界第一。另外还有5000万人血压偏高,并且每年新发病人数约有200万。为动员全社会参与高血压的防治,卫生部确定从1998年起,每年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

老话说“众口难调”,或咸或淡可依各自口味,在一定的范围内食盐多少并无大碍。但是,别忘了医学专家的提醒,食盐的摄取应有科学和健康的概念。请守住家中的“盐罐子”,健康每一天

‘伍’ 食盐的来历

中国也是盐井的发明地,“盐”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传说黄帝时有个叫夙沙的诸侯,以海水煮卤,煎成盐,颜色有青、黄、白、黑、紫五样。中国人大约在神农氏(炎帝)与黄帝的时期开始煮盐。

中国古时的盐是用海水煮出来。20世纪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学会煎煮海盐。根据以上资料和实物佐证,在中国,盐起源的时间远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

(5)食用盐的由来图片步骤图扩展阅读:

吃盐的好处

1.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食盐在维持渗透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体内水的动向。

2.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3.氯离子在体内参与胃酸的生成

4.食盐在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上也有作用。

5.具有清火解毒、凉血滋肾、通便的功效

‘陆’ 历史课上突发奇想,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吃盐的当时的盐从哪儿来

人类最早何时开始食用盐,迄今尚无史籍记载或考古资料可以确切说明。但是,可以想见,如同火的使用一样,盐的发现和食用,同样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岁月。当古代先民处于“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③a〕的蒙昧时代,尚不知何为咸味,亦不知盐为何物。后世人们在祭祀用的肉汤中不加盐,即所谓“大羹不致”〔④a〕,以表示对古礼的遵循。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对这种古礼也作了记载:“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典籍的这些记载,都可视为古代先民原本不知盐、不识盐的佐证。因而可以推论,古代先民确实曾经历过一个不知食用盐的漫长的历史时期。

人类饮食文化正是从品尝万物开始的,大自然赐与人类的万物中,哪些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都是通过人的亲口品尝的积累,才获得食用经验的。中国古代神话就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想这不会是古人毫无根据的编造。正是古代先民无数次地大胆品尝,才构筑起了人类饮食文化进步的阶梯。古代先民经过无数次随机性地品尝海水、咸湖水、盐岩、盐土等,尝到了咸味的香美,并将自然生成的盐添加到食物中去,发现有些食物带有咸味比本味要香,经过尝试以后,就逐渐用盐作调味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仅依靠大自然的恩赐所得到的自然生成的盐,开始摸索从海水、盐湖水、盐岩、盐土中制取。地球上盐的储量最多的是海水。中国关于食盐制作的最早的记载是关于海盐制作的记载。古籍记载,炎帝(一说即神农氏)时的诸侯宿沙氏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宿沙作煮盐”〔①b〕。历史上是否真有宿沙氏其人,尚不可断定,但可以说,这位诸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海水煮盐智慧的化身。实际上,用海水煮盐,也不可能是宿沙氏一人之所为,而是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创造了海盐制作工艺。在当前尚无更新的考古发现和典籍可资证明的情况下,“宿沙作煮盐”可视为中国海盐业的开端,宿沙氏是中国海盐业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盐的成因也早有探索,并有先识之见,认为盐的生成与水气有很大关系:“水曰润下,润下作咸”〔②b〕。这是对湖盐生成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湖盐又称“池盐”,内陆的盐湖(池),由于受干燥气候影响,能够自然生成结晶体状的盐。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最古老的河东盐池(亦称“解池”,今山西省运城县南、中条山北麓一带),就是借助风和太阳的蒸发作用,自然生成食盐,历史上称为“解盐”、“潞盐”或“河东盐”。关于“解池”的最早记载见之于《山海经·北山经》,其中有“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句。据晋人郭璞释云:盐贩之泽,“即盐池也”。〔③b〕现在我国青海省境内的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即盛产这种池盐,其中察尔汗盐湖面积达160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盐湖。池盐具有自然结晶的特点,晋人王廙着《洛都赋》云:“河东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沃,成之自然”。就是说池盐不需煮制,自然可成。“解池”地处黄河流域,由此可以想见,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古代先民,会很早就接触到这种天然池盐。

‘柒’ 食盐的来历这些说法有道理吗

食用盐的来历
最早以前,人们吃饭并不吃盐,也没有感到有什么不适;而如今,如果一连几顿饭都不吃盐,就感觉吃什么都不好吃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咸三分味,一辣到十成。”那么,食用盐是怎么来的呢?许多人都会答道:“从大海里捞出来的呀。”为什么是从大海里捞出来的呢?而不是从山上、树上长的呢?这么说来,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话说我们淮河岸边有个小张庄,小张庄里张有福的儿子张达野的干老子是玉皇大帝,每一年他都去拜访他干老子。
这一年,张达野才八岁,他又去拜访他的干老子老天爷,老天爷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的干儿子,让他的几个女儿带着张达野到处玩。
每当张达野回人间他家时,老天爷总是说:“来到天庭,什么东西都不要带到人间,否则你会遭到雷公的追赶,并打你的。”
中午吃饭的时候,张达野吃天庭的御宴,吃的时候,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特别好吃。因为天庭里的这些饭菜里面都有一种味道——食用盐。
张达野问:“这是什么东西?”
有人告诉他:“这个白白的东西叫味道。”
张达野就想,这个叫味道的东西,白白的,真的很好吃。我回家的时候,偷偷地带点回家,让我的父母也都品尝一下,那该多好啊。
心里这样想着,他就这样做了,真的偷偷地装一点点在口袋里。张达野从天庭回人间了,他在一朵祥云上腾云驾雾一般。正在他很高兴地窃喜的时候,因为他偷了一点点味道回来。
刚想到这里,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追着张达野打雷和闪电。张达野吓坏了,急忙把自己口袋里的一点点味道抓了出来,使劲地一扔,这一扔却扔到了大海里去了……
这种味道漂到大海里,就迅速地生长,越长越多,所以大海里的水是咸涩的。有些人就在大海里打捞,捞了许多味道出来,人们又根据这种很咸的味道,就给它再次取了一个名字叫:“盐。”盐的来历就是这样来的。

‘捌’ 食盐从哪里来

食盐是从哪里来的呢?很早很早以前,人们用大海的海水晒盐,用盐湖的盐水晒盐,用盐泉的咸水煎制食盐。当然,今天我们还用海水和盐湖水制取食盐。也有一部分加碘精制食盐,是从另一种途径得到的――由开采岩盐加工而成。

岩盐,也叫石盐。它就是一种特殊的石头,也是一种用途非常大的矿物。岩盐透明或者半透明,很容易敲碎,有点像冰糖,但是是咸的哦。岩盐埋藏在地下几百米到几千米的深度,经常和石膏、芒硝、还有钾盐哇一起作伴,它们都是好几千万年以前,因为海水或者湖水蒸发结晶形成的。

说起岩盐的开采,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聪明的科学家利用了岩盐能够被水溶解的特点,工人不用下矿井,就把盐采出来了。是这样的,工人叔叔从地面上钻井到地下几百到几千米,一至钻到岩盐矿的下部,再下一根大钢管用水泥固好,然后在大钢管中插一根小管子,又从大管子中注水,水流到盐层中就把盐溶解成了盐水,盐水就沿小管子返回到地面了,这个过程就叫“溶解采矿”,是现在先进的采矿方法哦。

采到地面的卤水通过管道汇集到地上的几大池子,加入石灰呀、纯碱呀,使盐水经过沉淀净化去除各种杂质,就可以送到制盐厂生产食盐了。科学家又充分利用了盐水的流动特性,运用管道输送制盐厂,省力又省钱吧!

现代食盐的制造是使用的“真空制盐”技术,纯净的盐水注入蒸发罐,高温蒸汽通过热交换方式给盐水加热,使盐水中的水份蒸发掉,盐就结晶出来了。科学家又运用了液体在低气压条件下,沸点降低的原理,采用降低蒸发罐中的气压的方法,降低热能的消耗,使盐尽快结晶出来。这就是“真空制盐”技术。

制盐是连续生产的,刚生产出来的盐是还是一种盐浆。要用离心脱水的方法甩去多余的盐水,返回到蒸发罐中回收利用。脱水后的盐还是湿盐,要用干热的压缩空气吹干。干燥后的盐如果是用于工业生产的,就可以包装发运了。如果是用来食用的,还得有一个关键的工序――“加碘”。人如果缺碘就会患上“碘缺乏症(IDD)”,大脖子病,智力损害什么的。

加碘后的食盐经过包装,运输,然后才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我们的生活。

‘玖’ 盐的来源

盐起源于中国,古代中国人称自然盐为“卤”,盐水经人力加工后变成的固体结晶,才称之为“盐”。工业上用海水晒盐、盐湖水煮盐,使食盐晶体析出,这样制得的食盐叫做粗盐。再经溶解、沉淀、过滤、蒸发,制得精盐。中国有四大盐湖,分别是青海茶卡盐湖、青海察尔汗盐湖、山西运城盐湖、新疆巴里坤盐湖,盐产量居世界第一。盐是菜品中咸味的主要来源,具有提鲜味、增本味的作用。用盐量要适当,盐过量不仅影响菜品口味,而且不利于人体健康。

盐的原料来源可分为4类: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开采现代盐湖矿加工制得的盐叫作“湖盐”;运用凿井法汲取地表浅部或地下天然卤水加工制得的盐叫作“井盐”;开采古代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则称“矿盐”。由于岩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共存,加之开采岩盐矿床钻井水溶法的问世,故又有“井盐”和“矿盐”的合称——“井矿盐”,或泛称为“矿盐”。

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上常将氯化钠简称为“盐”。氯化钠除供食用外(惯称食盐),大量用作化工原料(名曰工业用盐),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表以“原盐”为总称。
中国的盐产量中一直是以海盐为主,其次是湖盐和井矿盐。由于海盐的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加之海盐场多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为了盐业生产的均衡协调,近10余年来内地的井矿盐和湖盐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因此海盐在盐产量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减小。

盐是世界上利用最普遍的非金属矿物原料,是人们生存的必需品。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和新的应用领域的开拓以及人口的逐年增加,对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在国计民生中盐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盐的消耗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是世界产盐大国,以海水为原料生产的海盐居世界第1位;海盐、湖盐和井矿盐的总产量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拾’ 食用盐是怎么提炼的

根据来源,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石盐等几大类。

如今在世界的盐产来源中,岩盐占41%、地下卤水及盐湖占29%、海盐占26%。其中海水和石盐是最主要的两个来源。

1、石盐

石盐是内流盆地中封闭的湖泊蒸发所沉积下的矿物质。石盐的岩床可以在地下广大的区域里延伸,最多达350米厚。在美国和加拿大地下有一片巨大的岩床,从纽约州西部的阿巴拉契亚盆地起,通过安大略省地下,覆盖大部分密歇根州的地下区域。

英国的柴郡地下和伍斯特郡周围有石盐矿。奥地利的萨尔兹堡因其盐矿,被称为“盐城”。中国江苏省淮安市地下有厚度为100-200米的盐矿,储量在世界首位。

2、海盐

海水的盐度约为35‰,是食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来源。海盐可自然或者加工技术生成,可分成海水蒸发和离子交换膜电透析(EDI)。海水蒸发是传统工法,受日照或降雨因素影响产量,需占地广大的盐田。]而离子交换膜电透析是海水淡化技术的一种,需消耗大量能源,但比较可以有稳定的产量。

在蒸发量大、降雨量小的海洋国家,海水蒸发是制盐的首选方法。先让盐田内充满海水,等到海水蒸发后就能从中获得盐晶。由于一些海藻和微生物在高盐度的环境下生长良好,因此有时这些盐田会有非常鲜艳的颜色。

中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原盐年产量240多万吨,占中国全国原盐总产量的7%和海盐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3、井盐

中国井盐生产肇始于战国末年,李冰是其生产创始人[72]其他地方的食盐则是透过开采巨大的沉积矿藏而得,这些矿藏是数以百万年前的海洋和湖泊蒸发而成。这些盐矿可能会直接开采作岩盐,也有可能会将水泵进矿床中,溶成溶液后再提炼。

上述二种情形采集的食盐都可以透过盐卥的机械蒸发来纯化。传统上,这个工序是在敞口平底锅上进行,通过加热来增加蒸发率。近来这制程会在真空状态的平底锅中进行。

风味

各地的天然盐有各自独特的矿物风味。粗海盐含有少量镁和钙的卤化物、硫酸盐,还有极少量藻类、耐盐细菌和沉积物等。

其中的钙和镁使粗海盐略带苦味,且容易潮解(露置保存时会慢慢吸收空气中的水汽)。藻类则带有轻微的“鱼腥味”和“海风味”,后者来源于有机溴化合物。另外海盐中或多或少含有沉积物,所以会带有一点暗灰色。

因为这些有着特殊味道和气味的化合物含量很低时就能被人类感知,所以海盐撒在食物上时会带来比较复杂的味道,而若在烹饪过程中加入,食物的调料就很可能盖过这些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