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看图片 » 蒙古包手工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蒙古包手工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2-11-01 04:21:14

1. 蒙古包怎么画

画一个四棱锥,其中一个侧面下面开一个三角形,(像金字塔那样)是最简单的。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 (覆盖物)、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上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1、架木

架木包括套脑、乌尼、哈那、门槛。

甲、套脑

套脑为架木的首脑。现代蒙古包的套脑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作套脑的木料要求木质好,一般以檀木或榆木为之。

套脑长短大小的选择,是以其中间的横木(东西走向)为标准来度量。插椽式套脑分两个圈,内、外圈用互相十字交插的横木接连为一个整体,中间(圆心处)用钉子固定。另有固定内圈的四根小木条称为达嘎。套脑的大小 ,是以横木为标准量出来的,横木有四、五、六拃(zha)不等,因此说四拃长的套脑、五拃长的套脑……等等。套脑不是平的,要呈孤形作拱状。

联结式套脑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称之为指,用来连接乌尼。这种套脑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但因为一分为二,运载起来反而十分方便。

乙、乌尼

乌尼通译为椽子,略似也。乌尼为蒙古包的肩,上联套脑,下接哈那。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要一样。长短由套脑来决定,一般为横木的1.5倍。因此套脑大了以后,乌尼也要相应变长。其数量多少,也要随套脑而改变。长短一定要一样,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而浑圆。

乌尼为细长的椭圆或圆形木棍。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脑,头儿一定要光滑而稍弯,否则建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与哈那头套在一起。乌尼粗细以哈那来决定,一般在哈那头的丫形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制造乌尼的木种和木质一定要一样,桦木易折,柳木易弯。松木为宜。红柳不折不弯,做乌尼甚宜。

2. 蒙古包是什么样子

蒙古包样式: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

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2)蒙古包手工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蒙古包演变发展

蒙古包的形成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现成山洞居住。到了今人时代,才会自己制造“洞室”,在地面挖一个地洞,沿洞壁用木头、石头之类诌甃起来,甃得快齐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与木石墙平齐,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乌尔斡。

洞顶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简单的壕作为梯子,供人出入用。同时兼有走烟出气采光通风等多种功能,后来就发展为蒙古包的门和天窗。

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雏形。这要求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窝棚再向前一步,支架变成哈那,并跟前面提到的洞顶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

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等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

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帐篷。蒙古包是随着牧民们的行程而建的。

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禁忌,主要有: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所以,进入蒙古包后,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不得跨越火炉或脚蹬火炉;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得用刀子挑火或将刀子插入火中;不得用刀子从锅中扎取肉食。

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在河流中洗手和沐浴,也不许洗妇女的脏衣服或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者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相当于挂出了“闲人免进”的牌子,以示患者不待客。

产忌:蒙古族妇女生孩子后,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挂弓箭,生女孩挂红布条,客人见此止步。

3. 手工蒙古包粘土咋做

4. 手工制作蒙古包

用铁丝撑起来·

5. 蒙古包的介绍

蒙古包是草原文化的代表,是亚洲游牧民族的一大创举。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亚细亚游牧民族所使用,后来许多游牧民族或长或短地使用过它或类似于它的住屋。以木杆儿为主要支撑材料的人类早期建筑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种是中国鄂伦春人的传统建筑歇仁柱式(在鄂伦春语里歇仁柱为"木杆屋"之意),即尖顶、用兽皮或树皮、草叶子做苫盖。西伯利亚埃文基(鄂温克)人的住屋、美洲印第安人的梯比和北欧萨米人的高阿邸或拉屋等均属这一类型。另一种是蒙古包式的,即穹顶圆壁,主要用毛毡做其覆盖物。

蒙古包的包门开向东南,既可避开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也沿袭着以日出方向为吉祥的古老传统。而帐内的中央部位,安放着高约二尺的火炉。火炉的东侧放着堆放炊具的碗橱,火炉上方的帐顶开有一个天窗。火炉西边铺着地毡,地毡上摆放矮腿的雕花木桌。包门的两侧悬挂着牧人的马鞭、弓箭、猎枪以及嚼辔之类的用具。帐内的西侧摆放着红漆彩绘木柜,木柜的北角上敬放着佛龛和佛像,佛像前供放着香炉及祭品。

普通的蒙古包,高约十尺至十五尺之间。包的周围用柳条交叉编成五尺高、七尺长的菱形网眼的内壁,蒙古语把它叫作"哈那"。蒙古包的大小,主要根据主人的经济状况和地位而定。普通小包只有四扇"哈那",适于游牧,通称四合包。大包可达十二扇"哈那"。包顶是用七尺左右的木棍,绑在包的顶部交叉架上,成为伞形支架。包顶和侧壁都覆以羊毛毡。包顶有天窗。包门向南或东南。

包内右侧为家中主要成员座位和宿处,左侧一般为次要成员座位和宿处(蒙古族住房也以西为大,长者居右)。解放前,信奉喇嘛教的人们,在蒙古包的西侧或住房的西间,设置佛龛,供奉佛像。蒙古包的中央设有供饮炊和取暖的火炉,烟筒从包顶的天窗出去(古时没有火炉和烟筒,一般都是在帐幕中央生火,烟从天窗出去)。蒙古包地上铺羊毛毡。包门口和火炉旁铺以牛皮。现代卧榻有的铺设木床,有的设有矮床。

一个蒙古包一般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新婚夫妇要建新包,有的是新娘父母陪送。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或眷属多的,一家有几个蒙古包。但凡有两个以上蒙古包的家庭,都是长者居最西侧的蒙古包。

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名民间手工艺人制作了一顶直径21米、面积346平方米、能容纳1000人的传统蒙古包,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无柱蒙古包。2004年12月,正蓝旗将6顶蒙古包搭建到了地球最南端的南极洲。具有50年历史的正蓝旗蒙古包厂所生产的22个规格的蒙古包,不仅畅销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旅游景点,而且还出口到韩国、日本、法国、蒙古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随着蒙古族游牧习俗向定点放牧或舍饲半舍饲转变,蒙古族人民几乎完全定居在砖瓦房或楼房里。只有在那些旅游区才能见到传统意义上的蒙古包了。

6. 小学生手工蒙古包做法

工具/原料:粘土、小刀。

1、准备三块粘土和一把小刀。

7. 纸折立体简易蒙古包模型怎么做。

准备材料:一张正方形的纸。

1、首先把纸对折一下,折成一个长方形。

8. 蒙古包手工制作方法简易模型

1.用海绵印章蘸(黄、草绿、深绿)颜料在大白纸上,蘸满整个纸张。

2.用蓝、白颜料画出小河,可以分支流,或者有小水坑。

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三位一体的架木,幪毡(覆盖天窗的部分)、顶篷(覆盖“乌尼”的部分)、围毡(覆盖“哈纳”的部分)三位一体的苫毡,组合成一种最适合北方气候和游牧生产的独特民居。由于它基本上是一种“三段组合”的房屋,可以化整为零,材料也轻捷便携,可以反复使用,所以建造、拆卸、搬迁、修理都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