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集王羲之圣教序的临摹要点有哪些
其主要特点是:
(1)字数多。全碑共1 900余字,字字精雅飘逸,款款相映成趣,可供学习和临摹的余地很宽。
(2)字体多。全碑将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杂糅其间,大胆地搭配、组合、集成,动静结合,挥洒自如,对后世书法尤其是当代书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变化多。一是笔法十分丰富,楷、行、草、隶、篆各种笔法无不用之其中;二是结字新颖生动,平中见奇,开合有度,欹正相依,灵动多姿;三是重复的字、偏旁部首无不体现变化翻新。据载,怀仁为收集《圣教序》上的碑字,用时长达18年之久,可见其用心之良苦。在书法史上,可以说“集字”是从怀仁开始的。
⑵ 临好《圣教序》之后能够流畅创造行书作品吗
关于“临好《圣教序》之后就能够流畅创造行书作品吗”这个问题,看似直接,其实问得还比较笼统,所以,难以确切回答。
俗话说,光说不练不是好汉;纸上谈兵,误人子弟。上面说了那么多,其实都是自己近十年来临摹《圣教序》的体会。所以,回答之后附上自己的临摹、创作作品。以供书友、粉友们参考。
⑶ 如何临习王羲之行书《圣教序》
学习书法主要靠“临”和“悟”,行书也不例外。临习行书要求有一定的书写和书法知识的基础。所以一般不采用“摹”,而用“临”的方法。临帖又分为对临、背临、意临三种。
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就要求对临时,观察要仔细,写得要像。不能像抄书一样,从前到后一遍一遍的抄,抄完多遍后,脑子里对帖没留下什么印象,根本是为完成数量不加思索的抄,这就不是好方法。如果为体会帖的总体风格、特点及章法的变化,偶尔使用另当别论。学习者应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几个字或几行字反复的临写,达到八分左右相像即可。边写边分析、边悟。写得越像,“悟”得越深,得到的东西就越多,写和悟是分不开的。临写过较长时间后,还是写不像,原因是没有观察到或没悟出用笔、结字的玄机,此时应找名师指点迷津,以掌握正确的观察和学习方法。
写小字行书对纸笔的要求较高,据记载,王羲之写的《兰亭序》用的就是硬毫鼠须笔,小编临《圣教序》习惯用羊毫笔,感觉效果较好。纸张选择半生宣,绵而厚或者比较粗糙的宣纸不太适合。字的大小控制在三、四厘米左右为宜,如果字写得太大,会产生单簿的感觉,这不是初学所能解决的问题。
背临是指不看帖能把原帖较为接近地写下来。《圣教序》这么长的内容背下来,似乎没有必要,只要旁人提到帖中的某字,脑子里有一、两个这字的形象,并能较好地把它写出来,即达到了背临的要求。有了这样的基础,再进行模仿式的创作练习,就能更好地巩固学习的效果,加深对帖的“悟”。
古人云:“书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临帖的最终目的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找自我,表现自我。这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每一个书法爱好者都应为此而努力。意临是指临帖不再刻意接近原帖,而是有意识地参以己意,在神气上、个性上或多或少带出个人的意味,它是书法家寻找自我,突破原帖的束缚,在较短时间里获取帖中某些方面养分的高级临帖方法,对于从临摹到创作的过度有很大帮助。
⑷ 如何临习集王圣教序
1. 纸的使用上选择质地细腻不粗糙又有吸水性的毛边纸或竹纸,力求接近晋人的用纸。王羲之用的毛笔是鼠毫,今天很难选到它,但我们可以用性能与它相似的狼毫或兼毫。纸和笔如果选用现代人喜欢的生宣和长峰羊毫,由于生宣的吸水性能强,长峰羊毫又难于控制,在临摹时就无法顾及其笔法,而把主要精力放到工具的使用上了。这对初学者是极为不利的。
2. 在临习时,字的大小要接近原帖的大小。明代丰坊在《童学书程》中明确告诉我们学行书是先小后大。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古人书迹就不难发现褚遂良、赵孟頫、董其昌等临摹王羲之的作品都是与原帖样大的。书法在古代主要是供文人案几上雅玩的。因此,他们写的字都比较小,丰富的笔法是通过手腕的几个微妙动作来完成,到了明清书法作品开始悬挂于厅堂,字被写大了,原来丰富的笔法变成为几个简单的明显的动作。于是就通过强化结字、章法、墨法来增强视觉冲击力,渲染效果。我们在初学时首先要解决的是笔法,绝不能舍弃丰富而学其简单。
3. 仔细读帖,努力发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行书的笔法主要是转笔和折笔。由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刻碑,所以,多方笔、折笔,力量感强。因此,临摹时要多用翻折笔法,才能体现其中蕴涵的骨峻气清的神质。王羲之在创造“新体”中,也创造了“一拓直下”的笔法,《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横画竖画几乎都是用这个笔法。结字敧侧多变,让左侧右。以上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临习中善于研究,善于发现。
4.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石刻,笔意很难把握。正因为如此,米芾说:石刻不可学。我们可以把它同王羲之《兰亭序》结合起来临习,以加深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理解。也可以参照褚遂良、赵孟頫、董其昌的行书,他们对王羲之的认识是极为深刻,我们借助他们所搭的人梯,从笔法、结字、章法、墨法上进行综合练习,不仅对于临摹,就是对今后创作也是非常有益。
5.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集字,原来王字的章法不存,故王世贞说:“《圣教序》书法为百代楷模,病之者第谓其结构无别构,偏傍多假借,盖集书不得不尔。”为此,一方面要体会怀仁在处理行气连贯,字形、大小的选择,笔势承接等上的匠心;另一方面要将不连贯的连贯起来,使之势眿贯通。
6. 董其昌说:晋取韵。对于韵如何理解。仅从字面是无法全面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晋代历史、晋代人的思想和晋代人的生活。了解晋代人那种崇尚个性自由,重视人格和人的价值,讲究潇洒、傲岸、放诞的风度。认识这些对于我们的临摹和创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⑸ 怎样临摹褚遂良雁塔圣教序.pdf
本书是教你如何临摹的,其内容有:一 褚遂良书法艺术及《雁塔圣教序》;
二 褚字笔画的书写方法;
三 褚字部首的书写方法;
四 范字练习;
五 褚字结构法;
六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部分);
附《雁塔圣教序》碑文(部分)繁简字对照表等
⑹ 行书入门必临字帖是什么
行书最好的入门临摹字帖是《圣教序》。
作为行书初学者,《圣教序》是初学行书的必需要迈过去的一道坎,过了这道坎就为以后的其它书体铺路。
圣教序每个字是从王羲之法帖中收集整理后集合成的一篇文章,每个字在选择时都经过严格挑选,通篇考虑了上下字之间的气脉承接。
圣教序现在所能看到的都是拓本,本身年代久远,再加上在拓前碑刻字迹有所斑驳,所以看到的文字上下之间气脉不是很连贯,在临帖时要特别注意上下字之间的气韵连续,对于气脉承接可以多多参考王羲之兰亭序。
《圣教序》介绍:
王羲之《圣教序》是学习王字的首选入门字帖。《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⑺ “描红,仿影,临帖”具体操作方法
练字必须遵循“描红、仿影、临帖”这一规律。
什么是“描红”?
描红是我国传统的习字法,是指在印有红色字或空心红字的纸上摹写,是初学写字的最好训练方法之一。以前练习毛笔字时,是红色的字,每隔一页都是红色的标准楷体字,上面一张薄薄的透明纸,练习书法者描那个红字,叫描红,现在基本上少了。
描红练习时需先读帖,后书写。先看准笔形和记住笔路,然后一笔写成,不可中途停笔。写前也可用手指作“书空”练习,以便对运笔的轻重、快慢、起止等做到心中有数。写时要动脑,一定要把描红练习中所体验的“手感”,加以强化,形成实际的书写能力。
什么是仿影?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的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
什么是临帖?
首先要弄明白临帖是在临什么,临帖就是学规矩,把练习的纸张放在字帖旁边,根据字帖里字的外形和笔势慢慢地对照在练习纸上进行书写。
一,位置
位置包括:笔画位置,部首位置,字体位置
1,笔画位置
笔画位置是指笔画的起笔位置,收笔位置,行笔路线。
一般情况一个笔画的组成包括起笔收笔和行笔,把这三个的位置解决了,剩下的都是粗细变化和弧度呈现了。
起笔位置:
一个笔画的起笔位置基本注定一个字的整体走向,比如宝盖头的起笔,一般我们临帖注重起笔的变化,为了更加贴近原贴,我们在临写的的时候很注重起笔。
收笔位置:
收笔位置和起笔位置是呼应的,两者之间就决定了行笔的路线问题,我们都知道,两者之间直线距离最短,所以起笔和收笔的位置决定行笔的路线问题。
行笔路线:
行笔是连接起笔和收笔的一个过程,重点在于行笔的弧度变化,若是直画,如果横画和竖画的行笔的弧度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2,部首的位置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偏旁和部首的区别,一般偏旁肯定是部首,但是部首不一定是偏旁,这个古时候分的清楚,现在统称偏旁了。
至于它的位置,这个很复杂,一般根据书法字体结构特征来定的,有一些的偏旁还好理解,比如单人旁双人旁,位置占地比较小,有的就不一定了,比如言字旁,可能会大一些。
3,字体的位置
字体的整体位置一般是由中宫决定的,什么是中宫,中宫指的是一个字体的中心。那么中宫的位置怎么定呢?一般字体的中宫要符合三个条件:宁紧勿松,宁上勿下,宁左勿右。大家可以仔细想想,要是符合这三个条件的话,中宫的位置应该是偏向于左上一点,那么中宫位置就可以定了。
临摹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和有效手段。今列出几种临摹方法,有兴趣的书友不妨选择试用。
1、实临法。
这是最常用的临帖法。此法就是将范本放于眼前,用毛笔(硬笔)对照着写,通过观察与理解法帖来摹拟范字。开始时可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待临熟了,便可看几字或几行而写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临。待对范本中每一个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记忆与理解。便可凭印象将全帖写出来,这就是背临。临帖要临到背临的程度。实临法因能充分结合眼手脑且很有效果,所以广泛地被每一位学书者应用。
2、指临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不具备纸、笔的情况。如在工作的中间休息时.火车的路途中,便可运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体上,凭对范字的记忆进行“临习”或“创作”。就在这种独特的书法学习中,往往能加深对执笔手感与运笔疾缓的理解与把握。这种方法不仅在当代被人采纳;就是在清朝时,便有郑板桥睡觉时用妻体习字的趣史为例,广为传颂。
3、心临法。
充分利用想象力,在脑海里设一张纸、一支笔来临习范字,也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实这种方法被每一位学书者于无形中运用。当临习法帖时,先观范字,加深理解,而临习落笔之时便在脑海里有对范字“演习”或“放影”的过程,即便是瞬息即逝。这与“意在笔先”的书论不谋而合。其实,在众多的休息、闲暇之余,我们若能有效利用“心临”之法-进步往往会在下一次实临中显露出来。
4、意临法。
这是临习法帖气韵、意境的方法.被众多书家广为运用。临习法书时不求一字一画肖合形毕,但求整体气韵生动自然。这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临习方法,不适于初习者运用。
5、创作临习法。
有的书本称之为“集古字”。选取法帖中的字进行“移植创作”,或对联,或条幅,或扇面.能“箭”临帖与创作之“双雕”。王羲之行书名帖《圣教序》便是由僧怀仁集王字而成。这种临习法能有效消除临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对碑帖的兴趣与感知能力.是一种于习书者深为喜爱的方法。
6、临摹互补法。
传统的“临摹互补法”为用毛笔(硬笔)先摹后临的方法。笔者在此介绍当今社会悄然兴起的一种新的“临摹互补法”——先用硬笔勾摹出范字的“骨架”。然后再用毛笔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写的“骨架”正是结体美观的硬笔字,再。加肉”而表现出的点画形态又是对范字的“再生”过程。这种方法既习了硬笔字,又练了毛笔字.确是一种既简单易行又一举双得的好方法。
“临摹用功,是学书大要”。学书者视临帖为日课,潜心修研、方法适宜,细心用脑.临帖遂能事半功倍。
⑻ 毛笔书法入门:学书法的步骤
龙飞凤舞:如龙飞腾,似凤飞舞。原形容气势奔放雄壮。现多形容书法笔势活泼,形容灵活熟练地书写,也形容栩栩如生的龙凤造型艺术。我们一起来欣赏毛笔书法的龙飞凤舞吧。
学书法的步骤
学书法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动笔前的准备工作,一些人认为,这个问题不是太重要。但我个人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它如战前练兵一样,要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到时才能打胜仗。写字前如何准备呢?首先要明确学书的目的,并通过阅读介绍书法基础的文章或着作,从中了解选什么帖(碑),练什么字,用什么笔,怎么执笔,怎样约定写字的姿势等问题。动笔前了解这些很有用处,可以少走弯路。
学书法的第二阶段,就是练书法的初级阶段。一般认为,开始应先从描红入手。我认为,描红并不那么重要,首先是要按帖(碑)进行临摹,这样可以直接锻炼初学者的仿效能力。如开始感到有困难,可以先从基本笔画入手,如点、横、撇、肭、竖、钩等等,体会怎样下笔、行笔和收笔,这种方法可以使初学者有伸缩余地。若一开始就描红,会造成书者拘泥红帖,不容易放开去写。所以,开始临摹对初学者是有好处的。然而,该从哪种书体入手为宜?对于这个问题,书坛至今仍有分歧,有的说从隶书入手,有的讲从楷书入手,也有的说从草书或行书,但我认为,应该从楷书入手叫妥。至于选择唐楷还是魏碑,书者可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
第三阶段,就是书者认为自己的楷书基础比较扎实,便可以进入行书的练习。行书一般可以写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或者写李北海的《李思训碑》以及颜真卿、米芾、黄庭坚的行书。但要注意一点,初始学楷书那家,还是学那家。如想调换,与开始学的碑帖相吻合,悬殊不宜太大,否则,会直接影响进步。
第四阶段,行书既成,可写篆书和隶书。前人有言:“学隶书先学篆;篆既熟,方学隶,乃有古意。”学篆应先小篆而后大篆,因小篆横平竖直,圆转应手,结构易学,用笔易导。今人有论说:“若不以小篆为基础,等以窥甲骨、钟鼎、石鼓,遢则不仅成就困难,即入手也感不易。”写小篆可写李斯、李阳冰、邓石如等书家的篆书,而后再入《石鼓》等。隶书要选择汉隶,如乙瑛、石门诸碑。
⑼ 《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羲”字是怎么写的
《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羲”字写法如下:
(9)圣教序临摹步骤图片扩展阅读
王羲之书法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公元303~361),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
东晋时期着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
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