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传统乐器有哪些
中国传统乐器(),主要有骨笛、古琴,瑟,箜篌,方响,八音等。
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就是中国古典音乐之美。中国音乐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中叶之前,经历了远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以其多姿多彩的品种和内涵丰富的体系闻名于世。人们习惯上将他称为中国音乐的“古代期”或“传统期”,但每个历史上的时期都有“古”、“今”之分。
B. 做为国民关注度最高的民族乐器,古筝到底有多美
古筝属于弹拨乐器,音质清脆悦耳,听来让人联想起电影里的流觞曲水。人们学习古筝的初衷都来自于古筝的魅力,古筝弹起来非常好听,又很优雅,对学习者气质的培养应该很有帮助。
C. 古筝什么颜色最好看
一、用料:
⑴面板
面板是影响古筝音色的重要因素,筝多数用泡桐木制作面板。桐木一般呈白色或浅黄色,质地韧、软,用指甲在面板上轻轻一划可见指甲痕(这也是面板需要特别小心保护的原因)。面板多用整块木板,也有少数一些厂家为了兼顾高低音的平衡,采用几块拼接的。面板最好不要有节眼,且以年轮间隔宽、条纹明显、呈线状或粒状者为佳。如果是拼接板,还要看接缝是否紧密平整。不同的厂家对面板的表面处理也各不相同,有些保留木板的原色,有些则刷上清漆。
⑵边板
边板分侧边板和头尾边板。边板的鉴别,主要是看侧边板。侧边板的软硬,直接关系到上弦后筝体的平整和音高的稳定。硬木抗变形能力高,受温度、湿度的影响小,所以,侧边板一般采用质地密致的红木、楸木等木料。一般普及型筝则采用较硬的杂木。
⑶底板
底板对音色、音量有一定的影响,以桐板为最佳,白松木板次之,合板最差。可从释音孔边缘进行鉴别。
⑷音梁
音梁又叫“岳山”,分前梁和后梁(S形),以红木制成的最好。前梁镶嵌有一条弦枕,尼龙缠弦的筝,弦枕用骨制成的最好,钢丝弦筝以铜制的为好。现在多为竹制。
⑸筝码
筝码料现在多以红木制作。筝码的鉴别,除了从脚部进行察看外,还可掂量它的重量。如果感觉轻飘,则用料可疑。另外,还要看码脚是否跟面板吻合,高度的变化是否均匀(高度从低音向高音递减)。筝码顶部镶嵌的材料,以骨制的最佳,现代筝多以硬塑制成。
⑹筝弦
筝弦在前岳山上排列的间隔要基本一致;逐条弹一弹,听听音色。一架筝中往往有一两条弦音色暗淡,感觉发音不脆、共振差(多数在低音区),如果这样的弦太多,那就换一架。
二、音色
对于木制乐器来说,尽管在木材的选择和制作工艺上都按照同一标准,但由于受到木材的老嫩、纹理的疏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制作出来后,音色还是会存在差别。购筝时,最好是两架摆在一起进行比较。一是总体听听各弦发音是否圆润、有无杂音;二是听听高、中、低各个音区在音色、音量上是否均衡;三是把弦上到D调后弹一弹,看看手感怎样。主要注意两方面:一、如果右手用很大力去弹,但感觉声音还是不够响,弹起来费劲,那就不好。二是上到D调后,左手按音时感觉弦很硬;或是把弦按到碰到面板还达不到要求的音高,那也不行。另外您也可以请个懂其他乐器的朋友帮忙,也能从音色上给您一些参考意见。
三、工艺
筝的工艺影响筝的音色、外观和寿命。购买时可从筝的装饰、销子的电镀、用胶的多少等细微之处考察其制作工艺。需要注意:
⑴外观
外观只要不碰花、磕伤,筝体各部分胶合严密、平整就行。不必过份追求其装饰性。有些古筝在筝首上装饰了玉石、木雕等突起的图案,反而给演奏带来不便。
⑵胶的用量
现在筝都采用木料胶合,所以胶的用量一定要足够。特别是面板、边板、底板一定要胶合严密,否则受力、受潮容易开裂。我们可从释音孔观察它们的胶合情况。
⑶筝码与面板是否吻合
筝码与面板不够吻合,一是影响音色,二是容易压伤面板,三是演奏中会出现敲击面板声。有些厂家在出厂前已对筝码进行过打磨,有的则没有。
⑷销子
销子的电镀一定要好,看起来光亮,而且销子的穿弦孔一定要开得足够大,否则,会造成低音弦穿入困难。另外旋入销子板要深一些。如果旋得太浅,就需要自己动手把弦卸下来,把销子拧入一些。
⑸弦距
弦距是指前岳山上筝弦相互之间的距离。要求均匀统一,否则会给演奏带来障碍。弦距跟前岳山穿弦孔开孔距离是否均匀有关。
此外,一架音色偏紧偏硬、金属味较浓的古筝,在使用一两年后,音色也许会变得圆润厚实,共鸣好些。但是如果一架发音空洞、轻飘、暗淡(感觉声音较大,但音符不够厚重、颗粒性不强、发音不明亮)的古筝,则很难会有转好的趋势。
考虑到气候对琴的影响,还是主张在南方买南方筝,在北方买北方筝。
按材质大致分为:刻字、描金、贝雕、白玉雕、景泰蓝、麦画等。
这几种筝里,刻字、描金、麦画筝较便宜,因为刻字筝、描金筝基本上是原价,不会在装饰材质上加价,(这和音色没关系)。麦画筝的装饰用的是廉价的麦草,所以便宜,但是不够高雅,而且一般不会用很好的木质。属于典型的便宜没好货,呵呵。
贝雕白玉雕和景泰蓝都是装饰贵,而且我个人认为并不怎么好看,只是贝雕的还算精致。
有一种景泰蓝的大风牌古筝,其质量在非专业筝里应该算很好的了,但价钱已经达到专业筝的水平,且我没发现它有什么过人的美丽,景泰蓝和筝,又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也不太好看。面板是黑的,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烤制好了就是黑色,因为表面刷了黑漆,价位基本上在三千元。
北方筝有代表性的是西安产的朱雀,做工精致,以描金筝最佳,做工很好,价格也合理。南方生产筝的厂家很多。仅扬州就有几百家。有一种扬州产的天莺筝很不错,刻字筝价位在三千多。价位相对高,但质量确实很好,绝对比其他的业余筝强一个档次,属于专业筝。
徐州大风牌景泰蓝古筝在非专业筝中还行,但价位和专业的一样高,功夫都花到外表的装饰上去了。面板上刷的还是黑漆。
敦煌牌的缺点是面板窄,颜色大多是橙黄色,做的也很圆滑,但不能称得上精细。
D. 和古筝怎么自拍拍的唯美,漂亮,好看
这种图片如果跟大自然拍在一起是非常漂亮的,单独拍古筝的话,上面可以放几片树叶或花瓣,这样会有唯美的感觉。如果您想把整个古筝都拍下来,那么建议您不要把古筝的架子拍进去(如果您拍的是您在弹古筝,还是乖乖的把古筝架子架上吧。)您呢,动作可以是把古筝竖起来,然后您站在旁边,也可以是您趴在古筝上,还可以是您在弹古筝。
E. 古筝结构
基本构造
古筝的统一规格为:1.63米,21弦。古筝的面板大多数采用河南兰考的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用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
早期到近代也有过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筝的新种类还有“蝶式筝”、“转调筝”等。
面板
一台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面板以阳面中段为最佳,阳面是指整株桐木置于水中,露出水面的一面为阳面,去头斩尾为中段,一般以9-12年树龄的桐木为最佳,尤以河南兰考的桐木为最佳,沙土地,木质疏松,利于音质的传导。
专业演奏古筝的面板以通纹为最佳,中音区纹理间距5-9厘米,高音与低音区间距1.5-2.5厘米为最佳,面板厚度高中低音的厚度一般为9mm、11mm、10mm,眼下面板大多数采用弦切工艺。
琴弦
早期的琴弦以马尾、鹿筋为原料,到了当下这段时期以尼龙钢丝弦为主流,增加了音量,也提高了韵味,琴弦以德国进口钢丝为主,含碳量均匀,寿命长,手感好,以五音不全牌、宝泉牌、敦煌牌为代表,较受专业人士欢迎。
筝码
一般来说红木古筝配套红木筝码,楠木古筝配套鸡翅木筝码,紫檀古筝配套紫檀筝码,亦有说法以色木为筝码最佳材料,但是尚未有定论,筝码要求纹理垂直向下为最佳,上嵌牛骨,搁弦槽一般为对应琴弦的1/3深度为最佳。
(5)古筝的好看图片扩展阅读:
古筝起源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中国民族乐器,一共10级。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敌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0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汉代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5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从应邵的《风俗通》2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4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0“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7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9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
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6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应邵《风俗通》说,筝乃“五弦、筑身”。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髹以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实心,不利于共鸣,若用来演奏,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
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而《同典》载,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五个,这就与《风俗通》的记载相符。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似乎又说明瑟、筑、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
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弦质为金属(钢弦或铜弦),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即指甲)。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D调,F调或C调或A调较少使用。
发展
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了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等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
70年代,赵曼琴在演奏实践中,创造使用了双弦过渡滑音、和弦长音、快拨及1/5泛音等新技巧。
并突破传统的八度对称模式,创立了由轮指、弹轮、弹摇等几十种新指序构成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使筝不须改变定弦即可单手演奏五声、七声及变化音阶的快速旋律,为筝由色彩乐器进入常奏乐器行列奠定了坚实地基础,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井冈山上太阳红》等。
90年代以来,古筝创作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黔中赋》的演奏首次运用快速的左手技法而成为亮点。
在这时期中,作曲家们参与筝曲创作,增强了创新力度,他们突破传统五声性调式的局限,吸收了日本琉球调式、都节调式的色彩,借鉴了梅西安人工调式的经验,自行设计了许多新的调式,甚至创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调式色彩,每个八度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是一个大三度音程,在每个环节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调的调式。
新的调式色彩和多调性连环叠置的定弦方法,促进了演奏技法的变革。如《山魅》(徐晓林)、《幻想曲》(王建民曲)、《箜篌引》(庄曜曲)、《溟山》(王中山曲) 等。在这些筝曲的定弦中,就为转调准备了条件。
不同音区还采用不同音列,使不同音区演奏不同的调式色彩成为可能,既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偏离,又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回归。音程的变化又为新的音乐语言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而进入21世纪,涌现出一批青年古筝演奏家,其中以王中山、翟志荣、,邱霁、袁莎、蒋周健、刘乐、鲍栋、宋心馨等老师为代表。多年来,这些演奏家多次出访了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比利时、瑞士、瑞典、匈牙利、波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使筝这件乐器走向了世界。
F. 我想问下素面古筝好吗准备学,附图片请古筝老师评价下,多谢了
其实,选琴的重点并不在于琴,而在于琴弦,琴的话只要高度对,做工不是太粗糙就行,琴马可以移动,音准自己调,所以重点在于弦
G. 古筝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古琴,古称琴、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古老的乐器。古琴可分类为八音中的丝,或拨弦乐器。其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深具东方文化特色。 古琴历来为文人阶层重视,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
http://ke..com/link?url=-_y_tkTHBTaiCiPS-HKxWkQzzzD_
资料太多,不多说了。直接网络吧~~
H. 什么是古筝
古筝是古老的民族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I. 古筝、琴、瑟,三者的区别最好图片说明,谢谢~~~
其实瑟被公认为古筝的源头: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