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四大名雕是什么
浙青田石雕、闽寿山石雕、湘菊花石雕、川广元白花石雕。
1青田石雕
产品产地:丽水
产品特性:五彩缤纷、玲珑剔透、晶莹如玉,别具艺术效果
产品简介:青田石,地质学称“叶蜡石”,是一种耐高温的矿物。叶蜡石并非都可用于雕刻,可用以雕刻的是优等叶蜡石,它占总量不到百分之一。青田石色彩丰富、光泽秀润,质地细腻,软硬适中,可雕性极强。用青田石雕制的作品五彩缤纷、玲珑剔透、晶莹如玉,别具艺术效果。青田石英钟分子结构均匀细密,雕镂的线条可细微到头发丝而不断裂,做成印章,篆刻时走刀利落顺畅,印章久用不损边锋,印油不易渗入印体。
产品历史:青田石雕是以青田石作为材料雕制而成的艺术品。以秀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博得人们喜爱,石作为材料雕制而成的艺术品。以秀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博得人们喜爱,被喻为“在石头上绣花”,令人叹为观止。
青田石雕是中国传统石雕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悠久。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作品是珍藏在浙江博物馆内的出土文物——六朝时期殉葬用的青田石雕小卧猪。作品线条简练、造型古朴、形神兼备,艺术上可见汉、魏风貌。
唐、宋时期,青田石雕有较大的发展。从龙泉双塔内发现的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青田石雕佛像造型说明,唐代青田石雕创作题材和技艺有突破性的进展。至宋代,青田石雕吸收了“巧玉石”制作工艺,运用“因势造型”、“依色取巧”的技巧,并发挥青田石自身石色、石质、可雕性的优势,开创了“多层次镂雕”技艺的先河。多层次镂雕是青田石雕一大特色。精致入微的刻划和复杂层次的处理是任何玉石雕刻都难以做到的。
元、明时期,青田石被赵子昂、文彭等文人应用到印章篆刻艺术上,拓宽了石雕艺术门类。
清代和民国初,青田石雕作为江南名产屡被选作贡品。干隆八旬万寿节,大臣们用青田石雕制作一套(60枚)“宝典福书”印章作寿礼(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随着远洋商贸开通,青田石雕远销英、美、法,并多次参加诸如巴黎赛会、巴拿马太平洋赛会美国圣路易博览会等国际性赛会。宣统二年,青田石雕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银牌奖。
新中国建立以后,青田石雕得到快速的发展,目前石雕从业人员逾万人,年产值数亿元,作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誉国内外。
青田石雕技术力量雄厚,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艺人一百余名,有一大批具有自己艺术特色的中青年石雕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经济价值,其精品为国内外许多收藏单位和有识之士所收藏。青田石雕曾多次被选作国家礼品赠送外国领导人。
2浏阳菊花石雕 [湖南长沙浏阳]
产地:中国湖南浏阳。
历史:浏阳菊花石雕已有悠久历史。据传说,在200多年以前,当地人们在浏阳河上游碧波潭附近采石砌堤时,无意中发现了这种奇特的岩石,于是当作珍物取回家中供奉厅堂,或者陈设于书案,也有的将它雕刻成砚台、笔筒、花瓶之类工艺品。从此,浏阳菊花石和菊花石雕,名噪一时。
品种:石雕工艺由仅有的浮雕和半浮雕,发展到现在的圆雕、镂空雕、透雕;石雕作品由原来的平面苗叶发创立体花卉,由山水花草发展到古今人物、飞禽走兽。
特点:菊花石雕是用菊花石雕刻而成的。菊花石是浏阳河上游,浏阳县永和镇附近的碧波潭中特有的产物。这种岩石与众石不同,它色泽呈灰色或灰黑色,上面显现着一朵朵天然生成的菊花状白色花纹,其花纹洁白晶莹,花纹奇趣天成。据地质学家考察,浏阳菊花石是一种以燧石结构为核心的碳酸钙集合体。其花萼部分是坚硬的硅质燧石,花瓣部分是碳酸钙沿石灰岩裂缝充填而成的放射晶体状集合体。
工艺:菊花石的开采取石并不容易。过去,采掘方法相当落后,采石匠人们只能在每年秋季,当潭水下落时,结筏咿咿呀呀地驶进碧波潭,然后由识水性又懂得开掘菊花石的匠人,潜入六至七米深的潭水中,挥锤凿眼,从巨大的岩石上撬下有花的石料。匠人们把水淋淋的菊花石堆放在岸边,让它与自然界的菊花共相比美。
3寿山石雕 [福建福州仓山区]
寿山石雕产于福建福州。福州寿山石质地奇异,学名“叶腊石”,因产于福州北郊的寿山而得名。寿山石品种繁多,或以 产 地取名,或以坑洞命名,或以色相命名,约百余种。以产地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其中以田坑石最佳。田坑石,简称“田石”,零散埋藏在寿山周围约数里长的溪流两旁砂层中。质极 温嫩,肌内隐隐可见萝卜细纹,色泽外浓而向内渐淡,外表常裹黄或黑色石皮。按颜色又分为田 黄、田白、田红、田黑四种。田黄石略呈透明,具有萝卜一样的纹条带,呈桔黄、熟栗黄、枇杷 黄或金黄色。是寿山石中罕见之珍品。其颗粒和块度不大,历史上最大的一块重4、3公斤。田黄石具备石之六德:细、洁、润、腻、温、凝,故有“石帝”之称。曾有人建议把寿山田黄石作 为“国石”。寿山石中还有水坑石和山坑石。水坑石多呈晶莹透明状,富有光泽,其中“坑头石”、“冻油石”、“水晶冻”、“鱼脑冻”、“黄冻”等品种,质地优良,开采不易,亦甚名贵。山坑石中名目很多,有80多种。寿山石雕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共分圆雕、浮雕、镂雕、薄意、印钮五大类,品种千余种。其中有人物、动物、花果、山水、花卉等供人们陈设的欣赏品,也有文具、烟具、花瓶、印章等实用品。
4广元白花石刻 [四川广元]
广元白花石刻,广元民间石雕工艺品。广元出产一种白花石,石质细密柔润,是艺人制作笔筒、笔架、花瓶、座屏、仿古器皿、砚台的极好材料。石刻用色得体,各尽其态,浮雕层次丰富,高雕镂空剔透,显得格外玲珑精致。各式山水风景屏极富诗情画意。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展并赴国外参加博览会,为中国石刻一绝。
② 白花石刻的简介
广元白花石刻是广元当地汉族民间艺人采用以广元为中心,辐射半径在周围不足约六七十公里的大巴山中,一种罕见的赤(绿)白相间的白花石。 巧妙的利用其赤(绿)白相间的自然纹理,采用镂空的雕刻手法,制作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虫鱼等文房用品及装饰物件。百余年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由于广元白花石刻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雕刻难度大,出品周期长,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价值,而成为海内外众多藏家竞相追逐的珍贵藏品。
③ 白花石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两年来,四川省将白花石刻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似乎让刘玉琼师徒看到了希望,他们希望当地政府对白花石刻原料地实施合理保护,免遭更大的人为破坏。希望壮大白花石刻艺人队伍,修建白花石刻综合艺术馆,对“广元白花石刻”进行全面、系统的保存和宣传,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④ 白花石刻的分类
中国古代自商周起逐渐形成了一套等级分明的陵寝制度陵墓石刻就是随
着陵寝制度和丧葬习俗的发展而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陵墓石刻大致分为两类地下和地上石刻。地下石刻为墓室内实用性和装饰性石刻如汉代的画像石即作为墓室构件嵌置于墓门及四壁上面刻有内容丰富的各种图画。还有石棺、石椁等葬具除了本身具有艺术性的造型外还刻有各种图案装饰。这些画像石及各种刻饰多采用减地平雕及线刻的手法镌刻精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及装饰效果。
地上石刻主要是陵园、墓葬前的仪卫性和纪念性石刻。仪卫性石刻是在陵墓前神道两侧按一定的规制置放的石人、石兽等起着保卫及仪仗作用纪念性石刻则是为了纪念某个事件而专门雕刻的如唐太宗昭陵墓前雕刻的“昭陵六骏”等。这些石刻体量硕大造型生动威严肃穆。 宗教石刻是指石窟寺、寺庙及民间供养的各种宗教造像及与之相
关的雕刻以佛教石刻为主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其传播形式除了经典文字外“以像设教”的艺术形式更易于被人们接受、膜拜南北朝以降造像之风盛行。本馆收藏有大量北魏至隋唐的佛教造像及道教造像其中北朝时期的多为造像及造像碑以开龛造像、浮雕为主:隋唐的寺庙造像多为单体圆雕。这些造像种类较多雕刻精美时代特色鲜明反映了佛教造像由外来形式向中国风格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石刻除上述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外还有很多实用性石刻。如宫殿、门阙、牌坊桥梁寺庙等各种建筑构件及一些实用性石刻如石灯石函、石镇、碑首、栓马桩等这些石刻上也多有精美的雕刻。古代匠师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将实用性和艺术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其中不乏石刻艺术中的珍品。
⑤ 白花石刻的历史
早在隋、唐时期,广元石刻就由凿崖造像逐步演变为雕石为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广元民间艺人利用赤白相间的白花石,因材设计,雕刻成色彩分明的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石屏、砚台、笔筒、花钵、笔架等。到了近代,白花石刻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风格。以浓厚的地方特色及精湛的雕刻工艺形成一绝,被誉为全国四大名刻之一,着称中外。
据《辞海》艺术分册工艺美术章雕刻工艺一节记载:四川广元地区出产的富有特色,细密柔润的石料,在猪肝色和墨绿色的石块中呈现出白色、灰白色、淡绿色的石层,当地艺人用以雕刻各种形式的文房用品、水盂、糖缸等实用工艺品,被中外誉为广元白花石刻。
《广元县志》文化卷,第二节群众文艺中第六项工艺美术,首先介绍了广元白花石刻。广元县志记述了白花石刻的历史状况。县志中介绍道,白花石刻始于清咸丰年间,民间艺人采县北太平乡一带白花石(一种细密、柔润的石料,在猪肝色和绿色石层中显出白纹),刻制石砚出售。
⑥ 石刻眼珠雕刻方法
商代妇好墓动物形玉器眼睛雕琢技法,说说古玉中眼睛的雕琢技法。
一、是臣字眼。
对商代玉器的臣字眼,人们最为熟悉,了解比较多。这种眼睛雕琢技法实际上是具像的,外面是一个眼框、里面是一个瞳孔。
妇好墓出土玉器的臣字眼眼框多以双阴线勾画,瞳孔有圆形的也有的仅为圆形的一部分,在臣字眼雕刻上有砣切的,也有管钻打的,还有压地的。
▲图1
▲图2
▲图3
上图为几件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人,眼睛均为臣字眼。
▲图4
▲图5
▲图6
▲图7
以上为几件臣字眼妇好墓出土玉器。
二、是近似长方形眼。
这种眼睛实际上是刻画出眼框、眼球,不刻画瞳孔。
红山、石家河文化中有类似的表现手法,但未见近似长方形的眼睛。
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多件近似长言形眼的动物,比较特别,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臣字眼的简化。
▲图8
▲图9
▲图10
上图几件妇好墓出土商代玉器眼睛均为近似长方形眼睛。
三、是重圈眼。
动物形玉器雕刻重圈眼,看上去很有神,其实它既有抽象的一面,也有具象的一面,有些动物眼睛本来就是圆的,所以这种表现手法生命力也比较旺盛,后世玉器雕刻上也经常用重圈眼。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上图几件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器眼睛为重圈眼。
四、压地起凸圆形眼。
这种眼睛看上云立体感更强,后世玉器中也常用这种雕法。其实,可以把这种眼形看作重圈眼的变种,对重圈眼的内圈外侧进行压地就变成了这种眼形。
▲图15
▲图16
上图几件妇好墓出土商代玉器就是这种压地凸起的眼睛。
五、是与穿孔相结合的眼。
商代玉器中有的把眼睛和穿孔合二为一,有的则不是这样,宁可让穿孔破坏了眼睛也依然单独打一个穿孔。
▲图17
上图这件妇好墓出土的玉虎,眼部为对钻穿孔,侧面看上去也很精神。
▲图18
上图这件妇好墓出土的玉虎为臣字眼,在眼睛旁边穿孔,把眼角都破坏了。也许,这件玉虎在雕琢时并没有想着穿孔,其穿孔是后来加工的。其实,这样又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件玉虎的尾巴上圈,本来就是一个穿孔,可为什么还要在头上穿一个孔呢,难道当时的玉虎
⑦ 郭桂花认为白花石刻有什么特征
石雕(白花石刻),四川省广元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石雕(白花石刻),是以大巴山白花石为原料的一种传统手工雕刻技艺。白花石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从北魏到隋唐时期,广元曾出现过众多的石窟雕刻和摩崖造像;清代之后,白花石刻得到很大发展,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雕刻艺术。白花石刻有深雕、浅雕、镂空等各种雕刻技艺,每每取山水、人物、花鸟、走兽为题材,制品以烟盒、文具、花钵、花架、石屏等实用品居多。
文化特征
广元白花石刻选材于川北大巴山中一种罕见的赤(绿)白相间的白花石,该石料坚硬如铁,细润如肤,雕刻难度很大。当地艺人巧妙地利用其赤白相间的自然纹理和形象、结合高雕镂空的雕刻手法,在构图上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随势雕就制作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虫鱼、山水等文房用品和创作出剑门雄关等地域特色浓郁的装饰摆件,色彩分明;还以民间传说和名人佳句相结合创作出有高雕镂空的“飞龙”石砚、“苏武牧羊”石砚、“梅花”笔筒,有玲珑剔透的“松鹤”花瓶、“荷花”鱼钵;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花盆,糖果盒、镜屏上所刻的“泛舟寻春”“白猴盗桃”“海外仙踪”“松涛鹤唳”等图景,层次分明,清新自然,惟妙惟肖。石刻的工艺特征十分明显,无论是雕刻技法还是图案构思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作品中的人物、动物、山水、飞禽、花鸟,有的清奇宏伟,有的铁骨铮铮,个个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体现并传承了古老的中华雕刻艺术之精髓。
⑧ 广元的特产是什么
1、百花石刻
百花石刻是中国四大石刻之一,广元百花石刻是四川名特产品,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
广元白花石刻历史悠久,从隋、唐开始,艺人们就利用当地一种细密柔润、赤白相间的白花石(在猪肝色和墨绿色的石块中,呈现出白色、灰白色和淡绿色石层),因材施艺,雕刻成各种石屏、砚台、笔筒、花钵、花瓶、烟缸、果盒等日用器皿,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工艺品。
2、麻柳刺绣
麻柳刺绣是流传于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境内的麻柳、鱼洞、临溪、小安等一带的刺绣总称,是一代一代亲族传承而继承发扬的汉族民间美术,是麻柳先民在自给自足的悠闲生活中创造发明的纯朴精美的汉族民间艺术珍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黎渊石砚
黎渊石砚是四川名砚之一,以石砚材料出产地广元市青川县古村名“黎渊里”而得名。
由黎渊石雕刻的黎渊石砚,其石质细腻精密,刚柔相济,色泽晶莹,滋润而富有耐性,兼有端砚、歙砚优点。
凡砚池内墨未用完时只要将砚盒盖好,无论冬夏都能保持数日不涸,作绘画调色盒时亦然,在缺水的情况下,呵气三口即可磨墨。且写字、绘画不易磨损毛笔, 故该砚有“发墨,护笔,保水”之三绝。
4、剑门豆腐
剑门豆腐又名剑门关豆腐,包括鲜豆腐和豆腐干,是着名四川特产,四川十大土特产食品之一,素有“剑门天下险”“雄关豆腐绝”的美誉。剑门豆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剑门关豆腐产地范围为四川省剑阁县现辖行政区域。
剑门豆腐将炒、炸、烧、炖、蒸、煎、拌等多种工艺融为一体,将一百余种美仑美奂的豆腐佳肴呈现在人们面前。雪山豆腐形似雪山,由生鱼和嫩豆腐加工而成,咸香爽口,滑嫩无比;牛蹄筋豆腐色泽红亮,川味纯正,营养丰富,软硬适中。
5、黑木耳
木耳又称黑木耳、云耳、木蛾、黑菜、榆耳。它色泽深遂,细质滑美,柔而不腻,味道清香,无污染,被国家批准为出口免检产品,大量出口日本、东南亚等许多国家,现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6、朝天核桃
朝天核桃是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特产。被称为“广元七绝”之一。具有个体大,果壳薄,香味美,肉质肥厚细腻,香脆,品质优,有益元素含量极高,出仁率高、易取仁的特点。
⑨ 白花石刻的介绍
白花石刻是四川省广元市的汉族雕刻艺术。当地民间艺人采用以广元为中心,辐射半径在周围不足约六七十公里的大巴山中,一种罕见的赤(绿)白相间的白花石。巧妙的利用其赤(绿)白相间的自然纹理,采用镂空的雕刻手法,制作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虫鱼等文房用品及装饰物件,其精湛的雕刻技艺,无一不显现出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艺。
⑩ 白花石刻的石刻第四代传人
陋室中“藏龙卧凤”
广元城中心东山西侧的半山腰,有一座青瓦木檐的小院落。蜚声中外的广元白花石刻第四代传人刘玉琼和她的两个弟子就生活工作在这里。
一张厚实的大木桌旁,一个壮小伙正摆弄着四五块嶙峋山石。他是白花石刻第四代传人刘玉琼的弟子唐骏,从18岁跟师学艺已有16年。
记者参观了唐骏和师傅刘玉琼雕刻的部分作品。真没想到,呼之欲出的龙、凤,振翅欲飞的仙鹤、喜鹊就是在这些粗糙的石块和简陋的环境中一刀一錾打造出来的。
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在30年的从艺生涯中,刘玉琼的许多作品在全国获奖、被人收藏。 刘玉琼告诉记者,白花石刻始于清咸丰年间,当时广元的民间艺人采集毗邻陕西一带白花石刻制石砚。白花石刻的第四代传人,仅剩刘玉琼一个,她门下只有一男一女两个徒弟。
由于长期手工劳作,刘玉琼的视力减退,双手骨关节肿大,究竟还能在这条路上走多久,她也说不清。
原料地滥采严重
除后继乏人外,困扰白花石刻发展的第二个因素是原料。目前探明的原料地仅有一处,位于广元城北毗邻陕南的一座大山深处。唐骏说,以前随师傅进山找料,奔波一个星期,还能选一些中意的石材,但近年来进山半月或一月,都难以采到如意的石料。原因是当地一些百姓受利益驱动,发现了白花石,便用爆破方式大量滥采。这样毫无节制地采掘,要不了几年,“白花宝石”将被洗劫一空。此外,一些商人准备大规模机械化开采和制作白花石刻,其工艺流程相对简单,此举无疑会将传统工艺逼进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