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章草书法作品图片
从"章"字的本义来分析,它的准确含义是篇章、章法、章则,含有法度的意思。东晋新体草书形成后,由于旧体草书法度严谨,逐称"章草",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章草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章草书法作品欣赏
章草书法作品图片4
当代草书艺术理论
当今人研究草书与古人研究草书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王羲之把用笔的方法变成了一种下意识的表现,在写字的时候根本用不着思考笔法,在写上一字和下一字的映带的时候用不着考虑这里映不映带,上一笔和下一笔怎么连接也是不用思考的。从阁帖,手札里去分析,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实在很轻松,或者是很沉闷,很痛苦的状态下书写,心情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书写的过程中,他是绝不会把怎么样写这一封信或者是一个手札作具体考虑。这是王羲之的情况。再来看怀素。怀素完全是把技巧转换成了下意识的笔势,他是通过了非常严格的强化训练,比如说在蕉叶上写。他已经把草书的笔法熟悉到用不着思考的程度,不然的话,怎么会出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这是内心激动的一种外化,一种激情的抒发,这种激情的表现是不可能去思考技法的。所以,王羲之也好,怀素也好,他们书写的状态是和今人不同的。
从王铎开始就不一样。王铎已经把草书作为一种表现,虽然他采取了一种极端浪漫主义的表现情绪,但他在具体的处理时都有自己的思考,在书写时都加以处理。有一件作品,是临张芝的一件草书,你分析它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草书看起来是一笔书,很放浪,他把草书拓而为大时,展现成大字书写的时候,是不可能一笔完成的,他用接笔。在临张芝的帖的那件草书里,有十几处接笔,在接的时候,他都不用光滑的顺接方法。比如说一个笔法,他都把两边接的很光洁,用错位的大姐方法,这是王铎处理的一个技巧。仔细去观察他的原作,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由于他在用力的时候,如果不那样的话,他就很难做到顺利的转折,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进行搭接,而且是用错位的搭接方法,以增加线条的变化。如果是线条变粗了,字型变大了,还是用顺接就将呆板,王铎在处理的时候是用错位搭接的方法。这是王镛先生在研究王铎作品中发现的。而且王铎为了使自己的字体量增加,他有意识的在墨法上进行了改革。徐渭在写大幅草书的时候,为了让他的字能够增加大字的效果,加强了线条中的丰富变化,顿挫更明显,比起王羲之、怀素他们的顿挫更狠猛,这是徐渭的处理当中的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明朝人是如此,到了今天,在写草书的时候,变化就更不一样了。因为现在的条件不一样了,占有比古人更加丰富的资料。比如书法中的三个基本系统,笔法系统,墨法系统,章法系统,在研究上已经不一样。对墨法的研究,以至黄宾虹遗传给林散之对墨法的研究,都不一样了。对水、墨之间的运用方法上应该吸取些什么东西?这是当今人正在考虑的一个问题。
广义的草书,是从有书体产生就有草书。而今天的草书是一直沿着比较流走、更加便利、更加具有书写性的路子发展下来的。所以说,草书是蕴含了从篆书到隶书所有的笔法的总和。比如章草,章草是从隶书和篆书转换过来的,并不单单是从隶书转过来的,其中它有很多篆书的成分。王铎就有这种意识,他写草书看了两点,必须要有篆书和隶书的蕴含。当今写草书,要想进入展厅有更好的表现形式,像王冬龄那样占去整个美术馆圆厅那一面壁头,你怎么办?肯定要在草书里面加入一些别的成分。比如王义军,他在写草书的时候,他把纸铺在地上,把鞋子脱掉进行书写。但是在写的过程中的考虑,他的笔法的运用,拓展为大的时候,是有意为之的,而不是想王羲之,更不像怀素那样是经过训练得非常熟悉的情况之下书写的。所以王义军是有意地追求晋人的情韵。他在追求这种情韵当中,在拓而为大时怎么体现它?他更多地在墨法上想了一些办法。因为笔法是比较单纯地放大,想让它丰富怎么办?就在墨法上下功夫。使用安徽的宿墨,让它有涨墨的效果。这是直接从王铎、从黄宾虹绘画当中提取过来的一些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么大的字有丰富的变化和内涵。因此,草书发展到今天,应用的材料多了,使用的方法上是有意地吸取一些东西。更何况,今天所占有的材料,不仅仅是草书,地上的,地下的,经典的,民间的,那么多的东西。
不能单纯地用碑帖结合来套现在的碑帖融合的方式,现在是一种大融合的方式。看到楚人竹简中的一些现状,把它放大出来,你看它的一些现状的处理,已经透露出像张瑞图他们研究出的笔法,左右摆动的那种态势。张瑞图是用了左右摆动的势态,这实际上是隶书的横式。它破坏了整个草书的纵式的关系,达到了一种新的创造。好像音乐中,构成更鲜明的节奏。这是时代审美当中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是否对“明清调”的一种向往呢?“明清调”的这种对立的取法方式,恰好适宜当今人的欣赏情势。但是,也不能忽视刚才徐利明所讲的,书法在进入家庭的时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家庭和展厅是有区别的。进入家庭更需要静态的东西,不需要更动态的东西,需要更简洁、更加有韵味的东西,因为在家里更多是坐着欣赏的。而展厅里是短时间瞬时的欣赏。所以展厅和家庭不一样。今天所构成的对草书的要求,跟古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对草书研究的角度,应该是多元的。一方面要关注怀素、王羲之,一直到黄庭坚、王铎,另一个方面也要注意这个时代的取向。因为草书,虽然它的实用性,尤其在东汉的末年,已经非常突出,但是,对艺术的自觉的追求比其它书体都早,几乎纯粹是作为一种艺术在追求。发展到今天,草书不仅仅是一种纯艺术的追求,而且已发展成多种艺术流派,尤其是现代思维方式对草书产生了很多影响。因此,今天在认识、研究草书的时候,审视的态度和角度,研究的方法,以至于具体的审美的观念,探讨草书的办法,都应该跟古人不一样。这样,才能够使时代的草书,真正地更好发展。
B. 海阔天空书法作品
海阔天空的书法作品,带大家走进精美的书法世界。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海阔天空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海阔天空书法作品欣赏
海阔天空书法作品图片4
书法如何临摹
观近现代之大家,大多师出名门。然而最终的造化则在于自己。
平时临帖、创作,写书过程中时常有些小感悟,顺手便以小纸条记下,没有诸多的理论,只是在实际书写过程中的一些总结。
临帖“像”与“不像”各有其益,也各有其弊。
“像”则易得古人之法,易得古人之神形。正如孙过庭《书谱》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所以“逼真临摹”也非常重要,很多人以为临摹只要抓住大概就行。其实,所有的气韵神采都应该是建立在笔墨书写的基础上的。“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有许多人被困于此中。临帖很像,技术很到位,一旦创作就不知道从何下笔了。临帖与创作全无干系。见过许多朋友临帖精到而创作粗疏。
“不像”则不需斤斤计较,然又恐不得法。关键把握好自己的一个“度”。临摹创作要结合好,临摹以理解为上。笔法需要仔细体会,有时对字形略有所“破”亦未尝不可。
平时临帖,喜取墨迹本,极力求取其用笔之道,每一细微之处,绝不放过,以求把握更丰富的技法,尽力完善自己的技法系统。然又喜《淳化阁帖》《大观帖》、张旭怀素之刻帖等。何也?刻本字合为一处,品味其章法空间,结字布白,自有其妙处。若善取之,则自有“新”得。
我临帖,先以拷贝纸细摹数遍,数十遍,体味每一处技法。“至细至微”之处更当揣摩,细处更是古人用笔之精妙处,处处皆当用心领会。再临,以求笔法与形合。临摹也要体会一种书写的过程。再放大写。放大稍难,然而以此可以加强对用笔力与空间的把握。大字自有其用笔系统,以此也可以找出自己书写之不足。写大字,人多用笔粗疏。但通过写大字,技法水平、空间结构、笔力强弱、谋篇布局之能力,皆可从中有所收获。
初时临帖,先取一家,极力深入。唯其深入方可见古人之精妙处。体古人之笔,会古人之意。无论用笔、字法、章法,皆合此一家。“竭力专精”以求纯正。纯正深入,方有体会,方有感悟。有此基础,再泛开来,然而“眼可多看,心不可花”。
写字,当有足够的时间。若每日写半小时,还没有写出感觉,又停了。若写时,应该有三小时以上。我的老师有一次说:“写字,要闲。闲的没事可做,只有写字就好。要想闲,何其难也!若尽心于书,也可做到。
一日想,历来之大家,皆以“创新”立于世而千古不倒。八大山人,石涛、黄宾虹、林散之皆如此。“学古而不泥古”“化古为新”“化为已用”。看来简单,用来则受益终身,对自己学书最有用的无非就那么几句话。如果能找到,则是很幸运了。
临帖也需要有目的:学古人之法,会古人之意,如何学?如何化为已用?如何从中找到自己的坐标。我觉得应该在写的过程中慢慢去找。
字法,为书写之重。我曾作过比较,唐以前、唐以后的字法大不同。唐以前受楷书规范的影响小。字的造型生趣自然。宋以后楷书的意识太强,可以说深刻影响了行草书的创作和审美。我觉得“古法”既包括笔法,也应该包括字法。
记背字法,为书家之必修课。也就是“背字”。许多人临帖不错而创作很难,究其原因,就是心里没有字的积累。书写创作的时候心里没底,平时写过的还有点印象,遇到没写过的就晕了,不知从何下手,创作自然失败。所以必须花大量的时间来“背字”。
C. 手工如何将国画同比例放大
字画、照片,手工放大可用“九宫格”放大法,扫描仪放大,投影仪放大等。“九宫格”是我国书法史上临帖写仿的一种界格,又叫“九方格”,即在纸上画出若干大方框,再于每个方框内分出九个小方格,以便对照法帖范字的笔画部位进行练字。也可以用来临摹画作和照片。九宫格相传为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所创制。
在原画上用铅笔画上正方形统一方格若干,再跟据所需扩大比例在画稿上画上同数量正方格进行临摹。
将原画进行扫描,然后扩大到所需效果,打印、再拷贝—临摹。
投影仪扩大,先将原画拍照或扫描连接电脑、连接投影仪,投影到画稿上。
D. 健康主题经典书法作品
送给长辈以健康为主题的书法作品,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健康主题经典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健康主题经典书法作品欣赏
健康主题经典书法作品图片4
书法中的诸砚之冠
砚是一种久负盛名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中国四大名砚是指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它们是中国传统的四大优质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砚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
从宋代开始,出现了石砚一统天下的局面.而四大名砚。相继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据宋代文人苏易简撰写的《文房四谱》记载,当时全国砚台产地有4多处,其中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初的”四大名砚”。即红丝砚,端砚,歙砚,洮砚。
后来,因为青州红丝石脉断而开尽,红丝砚的地位逐渐被澄泥砚所替代。于是,从明代起,四大名砚便变成了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
明清时期,是砚台制作的巅峰时期。制砚所用的石料仍延续前代,以端石,歙石,洗河石为贵.当时,由于歙石的开采规模很小,洮河石因水深难采,而端石一直没有停止过开采.因此,端砚的名声越来越大,被推为诸砚之冠。
E. 软笔书法的楷体图片作品欣赏
楷书是汉字书法艺术的主要书体之一,又称 今隶 、 真书 、 正书 、 正楷 等、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楷书软笔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楷书软笔书法作品欣赏

楷书软笔书法作品图片5
楷书章法的编排
章法是怎样编排好整幅字的方法,欧体楷书的章法,存在许多研究的困难,欧阳询所写的四大名碑我们所能看到的拓本,都是经过剪贴重新编排的,我们如果无法看到全碑的整纸拓本,就无法想象全碑的整体结构面貌。就算可以直面欧楷原碑,但由于受当时政治制度的影响,欧阳询亦并未能完全从艺术的角度来处理全篇章法,而且多年风化,有些字已经自己剥落了《欧阳询结构三十六法》讲的主要是字的结构方法,但也有论及篇章之法,如:小成大,小大成形,小大,大小,相管领,应接等等。有些字的结构方法其实亦关系到篇章结构,如覆盖,复冒,顶戴等。亦有些字的结构方法可推而广之,运用到整幅字的编章结构方向,如:相让,避就,变异,补空,意连等等。
一个独立的字,如果变成偏旁部首,就不能仍然写成一个独立的字的大小,须大成小。如同字中的“一”和“口”,“起”字中的“巳”。
相反,一些笔划极稀之处,有些笔划就更应该放大来写,如“孤”字的捺,“宁”字的孤钩,“欠”字的捺,“戈”字的点。从章法的角度来说,许多书法理论家认为小成大的意思是“一点成一字观,一字乃通篇之主”
《书诀》要充分重视第一个字,尤其是第一笔的决定性作用。这一笔虽小,但决定了后面所写笔划的大小,粗细,以至整个字的大小,篇的面貌此乃小成大也。
地一笔虽然重要,其他各处显着的笔划,都是要紧之处,不可疏失。“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日,一画失势,如壮之折一股”,显着之处的一点一划,都会影响整篇作品的大局。
当然,整篇字来说,首先得注重布局。“字之大体,犹屋之友墙壁也,墙壁既毁,安问纱窗绣户,此大成小之势,不可不知”(戈守智)。布局乱了,整篇字就极不妥,甚至成一盘散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是写好一幅字所必需做到的。
F. 请问下,这个书法是手写的还是印刷的,放大镜下照的
前面那张图片,是手写的,因为它边缘不太规整,印刷的话是很规则的,第二张那个章应该是印上去的。
G. 好看的道字毛笔书法作品图片
文字是我国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它对我国的影响甚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一个精美的毛笔书法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魅力。下面是我整理的好看的道字毛笔书法作品图片。
道字毛笔书法作品图片
毛笔,是古代汉族与西方民族用羽毛书写风采迥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当今世界上虽然流行铅笔、圆珠笔、钢笔等,但毛笔却是替代不了的。据传毛笔为蒙恬所创,所以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县侯店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如同过年,家家包饺子,饮酒庆贺,纪念蒙恬创毛笔。自元代以来,浙江湖州生产的具有“尖、齐、圆、健”特点的“湖笔”成为全国最着名的毛笔品种。毛笔在历代都有不同的称呼。春秋战国,诸侯称雄。此时,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吴国(今江苏)叫“不律”,楚国(今湖北)叫“插(竹)”。 而白居易称笔为“毫锥”,《寄微之》诗云:“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
毛笔的历史沿革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
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湖南长沙出土的那支笔,竹杆粗0.4cm,杆长18.5cm,笔头为兔箭毛制成,长2.5cm,笔头夹在劈开的竹杆头上,用丝线缠捆,外涂一层生漆。从其制作工艺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区看,毛笔在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只是没有统一的名称。东汉许慎着《说文解字》中有“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的记载。
史有秦代蒙恬造笔之传说。传蒙氏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制笔方法是将笔杆一头镂空成毛腔,笔头毛塞在腔内,毛笔还外加保护性大竹套,竹套中部两侧镂空,以便于取笔。蒙氏造笔后统称为笔,因此毛笔中有其最为着名的一种毛笔,即“蒙笔”,又称“蒙恬精笔”、“侯笔”。侯笔即侯店毛笔,古称“象笔”。笔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7年,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固守秦朝北部边疆,路经侯店,时值三月三日,始(试)以兔毫竹管为笔写成家书一封,随后将毛笔赠送给侯店人。后来,侯店人便仿制出“蒙恬精笔”。到了唐代,侯店村毛笔艺人李文魁在北京开设笔店,一名爱好书法的太监同他结为兄弟,经常把他制作的毛笔买进皇宫,受到皇帝的赏识,于是侯店毛笔誉满天下,并被奉为御用之品。所以,每逢三月三日,侯店一带制笔艺人都放鞭炮、摆宴席,纪念毛笔创始人蒙恬。而当地制笔之业盛起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所制之笔,驰名遐迩。光绪年间,因制作技艺精湛,亦奉为御用,光绪帝立碑表彰,称之“御笔”。民国初年,巴拿马赛会曾获有奖章,故衡水侯店村因此被称为“毛笔圣地”、“北国笔乡”。侯店毛笔也与内画和宫廷金鱼一起,并称“衡水三绝”。
汉代时毛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开创了在笔杆上刻字、镶饰的装潢工艺,如甘肃武威磨嘴子东汉两墓中各出土一支刻有“白马作”和“史虎作”的毛笔;二是出现了专论毛笔制作的着述,如东汉蔡邕着《笔赋》,这是中国制笔史上的第一部专着,对毛笔的选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评述,结束了汉代以前无文字评述的历史;三是出现了“簪白笔”的特殊形式。汉代官员为了奏事之便,常把毛笔的尾部削尖,插在头发里或帽子上,以备随时取用。祭祀者也常在头上簪笔以表示恭敬。“白马作”毛笔出土时就是在墓主头部左侧。
H. 钢笔楷书书法精选作品欣赏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楷书点画齐备,结字方整。当楷书与钢笔书法结合时,会有怎么样的楷书书法呈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钢笔楷书书法精选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钢笔楷书书法精选作品欣赏
钢笔楷书书法精选作品图片4
让“书法博士”汗颜的十大书法规律
马克思说,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按照这个说法,书法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归纳成10条,供大家辩证参考。
一、对字的结构有贡献(指创新)者会取得巨大成功。魏碑书法作品的结构内紧外松、剑戟森严,颜真卿的楷书结构外紧内松、宽博厚重,柳公权的楷书结构内紧外松、结体由中心向四周辐射,黄庭坚行书作品的结体呈辐射状、横画一波三折、赵孟頫的行楷书,启功楷书作品的黄金分割率、结字如悬崖置屋牢、于右任沙孟海的碑体行草等等都是这一规律的具体体现,他们在书法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二、欲创新字体(指改变字的书写方式)者影响凸显一时但很难长久。历史上的蝌蚪书、飞白书、游丝书、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等都是某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在当时风光无限,但对当世或者后世的影响微乎其微,虽不能说其昙花一现,但仍觉是昨日黄花,当代的舒同的七分半书、张海的草隶、韩天衡的草篆、鲍贤伦放大的汉简可能会有这种倾向,不相信,您想想,现在谁在学这些书体?学这些书体的人,取得点成就的又有几个人呢?
三、用墨方面有贡献者容易有成就。子瞻善浓墨、玄宰善淡墨、觉斯用涨墨、浓墨宰相刘罗锅淡、墨探花王梦楼、黄质善积墨、三痴善破墨、它山善焦墨,等等,这些人在书法上无一例外的都取得了突出成就,有的人则是绘画方面的一代宗师。
四、流传下来的墨迹作品99.99%是由浓墨写就的。从出土的楼兰残纸到陆机的平复帖、从王右军的兰亭序到王洵的伯远帖,从智永的正草千字文墨迹到释怀素的自叙帖,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到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从从杨凝式的韭花帖到米元章的蜀素帖,从赵孟頫的三门记到吴老缶的石鼓文,从残转破瓦到汉简遗迹,等等,这些作品皆为浓墨书写,用淡墨书写的经典作品少之又少。
五、书法不是一种专业。历史上也没有一个专业书法家。钟繇任宰相、太傅,王羲之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献之任中书令(宰相级),颜真卿任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杨凝式任少傅、少师、太子太保、左仆(宰相)、卒赠太子太傅,苏东坡是吏部尚书,更是大文学家,书法乃余事之余事,赵佶、赵构都是皇帝,搞了一辈子的“行政”、毛泽东是大军事家、大政治家、鲁迅是大文学家、大思想家,也都是真正的大书法家;近代以书法着名的沈曾植、康有为、李瑞清、谭延阖、于右任、谢无量等实际上皆不以书法为业,他们是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齐白石、黄宾虹是大画家,启功先生自己也认为自己不是书法家,他们都在书法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是专业书法家,这一点是令当今众多的书法博士后以及书法博士们非常汗颜的。
六、乱世出英雄。钟太傅生活在三分魏蜀吴的时代,王逸少生活在东晋十六国的时代,颜真卿生活在安史之乱的时代,米芾生活在靖康之变的北宋末期,杨凝式生活在五代时期,赵孟頫生活在南宋灭、元朝兴的时代,王铎、傅山、倪元璐、黄道周、张二水生活在明末清初,沈曾植、康有为、吴昌硕、郑孝胥等人生活在清末民初,这些时代有一个特点,就是都不怎么太平,但是这些人的书法水平却异样的高超,用郑午昌的话说,“我国每当乱世,美术受其反映,往往呈灿烂之观。”书法创作似乎亦不例外。
七、流传的经典墨迹基本都符合“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原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张旭的古诗四贴、怀素的千字文、李建中的土母帖以及明清诸家法帖,近现代的康有为、沈尹默、谢无量、陆维钊以及赵朴初等人的作品皆符合这个特点,一味追求枯笔、飞白、用笔毛糙、线条中糠、徒具“画皮”之表(郑志刚语)的王镛等人要注意了。
八、碑帖墨迹普及的越广泛,开宗立派的名家则越少。宋代造纸术的改善使得纸质流传的书法作品多了起来,但自从宋元以降,各个朝代出现的书法名家越来越少,大宋两朝接近300年的历史,出现的名家也就宋四家等不多几人,元朝则只有赵孟頫、鲜于枢等人,清朝篆隶中兴,真正开宗立派的也就邓石如、伊秉绶等人,和唐朝楷书方面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草书方面有张旭、怀素、贺知章、孙过庭,篆书方面有李阳冰,行书方面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相比,后世这些人总有些逊色。在当代,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前人们难得一见的名碑名帖已“飞如寻常百姓家”,13亿中国人,好几亿个家庭,几乎家家有字帖,但是,建国后出现的书法名家是在是少之有少,从1949到现在,已经63年的历史了,这段时间当中出来几个书法名家呢?要知道,王羲之是58岁、王宠是39岁、白蕉是62岁寿终正寝的。这当中有个例外,民国期间,碑帖的普及也很广泛,但是这时期出现的书法名家却比建国后出现的书法名家多的多。
九、太平盛世名家少。一些成就杰出的书法家多数不是生活在政治经济繁荣的盛世,恰恰相反,他们生活在社会动乱的衰世。翻开历史,这类情况随处可见,处于非盛世的环境之下,社会思想容易发生变化,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容易出现种种不同的遭遇,其人生观也容易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对他们来说,书法可以像音乐和诗歌那样用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而且较之音乐和诗歌来得更加隐晦。看了这条,第八条就容易理解了,也就可以理解民国时期出现的书法名家为什么会那么多了。
十、文化修养决定书法作品质量。从东汉晚期说起,书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者,都是属于文人型、学者型、画家型、金石家型之类,只在写字上下功夫而能成大气候者,实在难以找到。欧阳询、苏东坡、赵子昂、康有为皆为一代文学名臣,当代的王蘧常先生、沙孟海先生和启功先生等,也都是学者型的书法家,新一代的书法家传统文化修养的普遍性降低,也从实质上降低了当代书法的质量,这是有碍于书法艺术发展的致命之处,专业书法家们,该加强文化课的修养了。
I. 微信上的书法图片能放大装裱吗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17
J. 榜书书法作品欣赏大全
“榜书,古曰署书, 萧何 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者也;今又称为擘窠大字。”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榜书从赞颂帝王功德,装饰皇家宫殿、苑囿,发展到题写重臣宅第、寺宇庙堂、 榜书关隘要塞城楼、园林景观、名山大川,最后进入寻常百姓 家。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榜书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榜书书法作品欣赏
榜书书法作品图片4
谈书法摹与临
“摹”与“临”,是传统的有效的练字必经程序。旧时代老师教小学生写字,总是先写“描红”(北方叫红模子),后写“影格”(北方叫照格,也叫仿影)“描红”是用墨笔依着印有红字的描红本直接填写,“影格”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隔纸描写。这是“摹”的两个步骤。练习写字,必须先“摹”后“临”,不过我们现在应该变通办理,将“描红”“影格”两个步骤并在一起来做,以缩短练习过程。
“摹”的方法是:先从帖里挑选清楚完整的单字(古代碑帖因年久剥蚀断裂或拓裱不精,往往有模糊不清的,所以必须挑选),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雪连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帖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书法术语叫“双钩”)。然后把双钩的字作为描红本,第一步蘸红墨水填写,第二步蘸绿墨永到纯蓝墨水填写最后在完整填写,这样一本双钩本可填写三遍,最后变成原帖的复制本,再就这复制本蒙上薄纸写“影格”。不过有两点必须注意:一,钩空心字要极细心,勿使丝毫失真(双钩线条稍微偏里一些,钩出的字就会比帖字瘦,稍微偏外一些,钩出的字就会比帖字肥。必须刚好在帖字的边缘上,方不失真)二,每次填写时,要注意不要写出双钩轮廓之外,不然就会破坏字形。至于写“影格”时,尤需注意“亦步亦趋”,帖字粗,跟着粗,帖字细,跟着细,总之要完全跟着帖走,不要任意变动。
“临”帖有“格临”、“对临”、“背临”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格临”。取云母片或薄玻璃片或洗净的废摄影软片,照帖字大小画上九官格或米字格,把这格字放在帖字上面,然后在现成印有九官或米字格的练习本上照式临写,也可以在别一张纸上画上放大的格子(一般比帖字格子放大三分之一倍或二分之一倍,不可太大),蒙着白纸临写。临写的时候,先看清帖字哪一笔在格子的哪个部位里,照着它也写在该一部位里(图十二),这样才不致走样。不然,字还是这个字,笔画、间架的位置跟帖字不同,那就是“抄”帖而不是“临”帖了。 “抄”帖是练字者最易犯的毛病,必须注意避免。
第二步是“对临”,就是不用格子,直接对着帖临写(也需放大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倍)临写时,最好将帖用特制的帖架架起,放在桌子前方(如无帖架,用几本书或其它东西把帖架起来也可以),对着它写。又须注意要看一字写一字,不要看一笔写一笔,因此必须先经“格临”,熟悉了帖字的笔画、间架,然后方可“对临”。
第三步“背临”,就是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背临”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帖字全部临完,即临到熟透以后,从头至尾默写出来。一种是随临随默,临熟多少字,即耿写多少字。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而且可以合起来用,先局部默写(即临几字默几字),后全篇默写。默写完毕,要与原帖比对,发现某些点画或间架跟帖里不一样,要改正重写(对临时也要如此)一本帖到能全部默写,而且写得跟帖很相像,才算初步成功。但这样的成功是不巩固的,如就此停止不临,隔了些时,还会回生,所以就是能把帖全部默写出来,仍须继续临写,这时可以“对临”、“背临”相间为之。等到帖里的每一个字都能牢牢记住,永不忘记,即使帖里所没有的字,也能写得跟帖字相仿佛,至此才可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