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结字行书怎么写
结
行书写法
⑵ 结体的行书结体新论
书法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之上的独特的东方艺术品种,通过汉字单色(一般是墨黑色)的线条、色块的有机组合,凭借飞灵的笔法,严谨的结体和通篇贯通的气韵,撞击着欣赏者的视觉,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行书在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中既兼顾了快捷灵动的笔法,又保持了汉字结体的严谨,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在欣赏历史上各位书法大家行书的名帖名碑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作品里,或是在同一个作品里的不同地方出现,结体、大小、粗细、直至意趣都有很大的变化(名家在创作中似乎更追求这种变化),以适应谋篇布局的需要甚至是作者当时情感的表达和发泄。应该说,有些作品的确是精心准备后的创作,但是绝大部分作品却是一些书札便签,有些更是酒后即席创作,没有更多的时间谋篇布局,但却没有影响作品的艺术性,所以每当欣赏这些名家名作的时候,我总是在想,书法家心里应该有一个简单的结体法则来遵循。无法则则无法形成艺术作品,而法则过于复杂必定会影响行笔之流畅。所以我认为必定存在一个简单的结体法则供绝大多数书法家所遵循。 1、传统法则及习字手段
在历史上书法大家所留世的书法论述中,专讲行书结体的论述并不多见,考虑到行书实为楷书的快写之体,思考一下楷书的结体法则很有助于对行书结体的理解。小的时候在学校上大字课(即毛笔字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汉字是方块字,要写得四四方方、横平竖直,这应该是汉字楷书解体的基本法则了。继而翻阅一些书法字帖,讲的无非是“平正、对齐、避让、穿插、匀空、俯仰、左小齐上右小齐下、上盖下、下托上”等等,因单个字体的组字结构不同(比如左右、上下、左中右、上中下、包围、半包围、独体字等结构)而各有所指,应该说这些规则很好的指导了楷书的临习,但是行书作为楷书的快写变形体,仅依靠这些规则觉得很难把握和理解各名家的行书结体。
启功先生早年发现的黄金分割结体法,把一个正方形的四个方向按黄金分割率(5:8)找到了一个方块里的四个黄金分割点,当一个字的主要笔画都经过这四个点时,这个字写出来就中宫收紧,外势伸展,故而字形妍美漂亮(详细请看启功先生的专题论述)。但是这个法则仅仅描述了主要笔画要经过某一点,但是这个笔画从哪里起笔,又在哪里止笔,却无法判定,尤其在指导行书结体上感觉难以应用。
2、传统法则所解决不了的问题
(1)解决不了行书的变形问题。相对来讲,同一个书法家对于一个具体的字,在楷书中的变化是细微的,甚至在不同的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其变化也不是很大。但是在行书里,即使在同一篇作品中,同字异形往往是书家所刻意追求的,其变化是很大的。
(2)解决不了笔画的起止点。行书比楷书更注重章法的谋篇布局,上下字的连带关系直接影响着整篇作品的气势,一个字在一个作品中同时出现几次,上下启承的字不一样,所在的位置不一样,字形变化很大,用传统的楷书结体法则和启功先生的黄金分割法都无法解决行书里各字笔画的起止点问题。 1、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发现
最近研习郭沫若先生的字帖,突然发现郭老的字结体很有特点,几乎每个字都是有两三个很标准的平行四边形按照某种角度(大部分是60-120度角)简单的组合。
2、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完整描述
以汉字的“方块字型”为基础,以上下左右对边或对角相呼应所形成的平行四边形为基本造型单元,同时考虑传统结体法则中的“重心稳固、平正、对齐、匀空、避让、穿插”原则,把一个汉字分解为2-3个平行四边形以一定角度相交插的汉字结字法。 1、能迅速把握名家行书字体的特征,便于识帖、记帖和默临,也就是说容易入帖。以前练字,大多用九宫格和米字格,近年来又有人发明了回宫格,用这种方法练字临帖,在哪个地方的笔画就在哪个地方下笔,所以比较容易摹仿的像,但是一旦脱开这种习字纸就很难把握,离原帖字形相去甚远了。这是由于利用这些习字纸只能机械地还原原帖笔画的位置,而不能有规律地理解每一个字之中各个笔画的内在关系,而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就能把一个字分解成2-3个大块的相互关系,便于理解和记忆。
2、把握这个原则,容易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也就是说容易出帖。书法的艺术风格是从多方面表现的,从布局谋篇、笔法的方圆藏露,从毛笔的软硬到用墨的干湿浓淡,以及受何名家的影响,受何种字体的影响,偏重于帖学还是偏重于碑学等等,但由字体间架结构的变化也是书法艺术风格的重要艺术体现。但从结构上来说,各个名家中有胖有瘦,有正有崎,有稳有险,重心有高有低,但归根结底不过是平行四边形自身形状、角度和相互交叉角度造成的,如果把这些元素稍加变化,便能转换成为一种新的风格。
⑶ 结字的行书怎么写
⑷ 结束的结字怎么写
结字写法:
结
读音:[jié][jiē]
部首:纟
五笔:XFKG
释义
[ jié ]
1.系(jì),绾(wǎn):~网。~绳。~扎。
2.条状物打成的疙瘩:打~。蝴蝶~。
3.聚,合:~晶。~识。~盟。~交。~集。~合。~党营私。
4.收束,完了(liǎo):~账。~局。~案。~果。~论。归根~底。
5.一种保证负责的字据:具~。
[ jiē ]
植物长果实:开花~果。~实。
组词
结束结实总结结冰结伴团结凝结喉结联结结晶
⑸ 毛笔行书经典书法
行书这种字体,不像草书那么潦草,介于草书与正楷之间,也不像楷书端端正正。是很多人都喜欢的书法字体。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毛笔行书经典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毛笔行书经典书法欣赏
毛笔行书经典书法图片4
行书毛笔书法学习
行毛笔书法学习,掌握一定的笔法技巧是首要任务!书法收藏网专家称,毛笔书法学习的笔法技巧主要有提按和结字两种。提按方能使书法变幻多姿,从而焕发独特魅力。而结字就是要把握字体间的结构,使得整体章法行气稳定和谐。
毛笔书法的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毛笔书法书写,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毛笔书法学习之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毛笔书法学习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按学习规律坚持临池不辍,必然学有所成。
⑹ 几字行书怎么写好看
一、大小长短:
要整体把握字形的大小长短。在结字方面就是避免字字大小划一。
二、平正欹侧:
为了章法的需要,行书可以是平整的,也可以是欹侧的,但字的重心还是要保持安稳。不同风
格的行书的欹侧程度不同。
三、减省联结:
行书与楷书另一大区别就是行书下笔收笔的连丝呼应,使得点画方向性加强,气的表现更强
烈,表现在结字上,便是省简了笔画,这些联结一起的笔画组成了不同趣味性的组合,形成对
比。
四、收放伸缩:
为了对比变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笔画(部分)左右收缩,突出另一笔画(部分);为了对比变
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笔画(部分)上下伸展,另一笔画(部分)收缩。
⑺ 结 字的草书如何书写
1、怀素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⑻ 行书的结字方法
行书比楷书更注重章法的谋篇布局,上下字的连带关系直接影响着整篇作品的气势,一个字在一个作品中同时出现几次,上下启承的字不一样,所在的位置不一样,字形变化很大,用传统的楷书结体法则和启功先生的黄金分割法都无法解决行书里各个字笔画的起止点问题。
⑼ 行书精美的硬笔书法作品图片
行书是我国书法字体中的一种风格,它对我国书法的影响甚大。现如今,行书的硬笔书法作品受到人们大量的学习与临摹,有特色的艺术魅力。下面是我整理的行书精美的硬笔书法作品图片。
行书经典的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南宋 姜夔《续书谱·行书》曰:“尝夷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 草书不同。大率变真,以便于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苦不相远。’《兰亭序 [1] 》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稼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
行书的代表人物
东晋代表
行书代表作中最着名的是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的《 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代表
唐代 颜真卿所书《 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 天下第二行书”。而 苏轼的《 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 天下第三行书”。 行楷中着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 李邕的《 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
宋元代表
还有如宋代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元代的 赵孟頫、 鲜于枢、康里 巎巎,明代的 祝允明、 文征明、 董其昌、 李待问、 王铎,清代的 刘墉、 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 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⑽ 行书写法
行书,是一种 书法 统称,分为 行楷 和 行草 两种。. 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 字体 ,是为了弥补 楷书 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 草书 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 艺术性 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书写起源
一、据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清宋曹云:“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
后简易 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务须结字小疏,映带安雅,筋力老健,风骨洒落。字虽不连气候相通,墨纵 有馀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运用不宜太迟, 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失势。”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
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南宋姜夔《续书谱·行书》曰:“尝夷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书不同。大率变真,以便于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苦不相远。
《兰亭序[2]》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稼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
按语:行书结字必须具之动势。方法一,加大横、竖画的倾斜度,增强整个字的动势;二把方形的字倾斜成斜边形,从险势中增强字的动势;三采用倚正相依手法,使字体活泼稳定又不东倒西歪;四采用虚实对比手法,使字体取得动而平衡的要求。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字的大小、布白、虚实、粗细、枯润变化及其用笔特点,这样写出来的行书自然会有动势。同时由于行书运笔的节奏比较快,所以要特别注意笔调的沉着功夫,要纵得出,擒得定,拓得开,留得住。
切忌流滑而犯尖薄虚浮之病,特别是写长撇、悬针等出锋之笔,收笔时要尖锐饱满,富有力度和余势,不可势尽力竭,打头鼠尾满纸皆是,作虚尖飘忽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