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红楼梦读书卡怎么做
可以按照人物,比如十二钗、十二副钗又副钗等等,还有奴隶、丫鬟、仆人、管家等等做读书卡
;可以按照回数做读书卡一百二十回,每回从人物出场、季节、事件等做读书卡;可以按照红楼梦里面人物的生日、节日、场面等做读书卡等等……不妨一试,一定开卷有益。
② 怎么做读书摘记卡
如图,在读书之前,写下读这本书的目的;读完一本书之后,写下阅读后的收获、以及接下来要做什么的具体计划,并认真执行,这样才能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如果没有”接下来的计划“和具体的行动,那你读的书就会停留在阅读阶段。同时,还要给自己设立目标,比如三个月之后的计划,并在三个月之后回顾一番,看看自己是否实现了(追踪、记录自己的阅读、行动成果)。
如果想做的更详细点,可以以知识框架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来整理书籍,主要是书本的重要内容提炼,也包括自己在读的过程中的一些理解和感悟(如果在后期的学习或阅读中有相关的新知识点、新体会,也都可以加进去,建立知识的连接,方便掌握和运用)。对于你看了之后很有感触的内容,可以试着写写读书感悟。
读书的效率和读书的收获和你的读书方法有很直接的关系。
为了提高读书的效率和收获,可以试试我这个方法:读书时,先看看前后序言、目录等基本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基本信息、以及自己看这本书的目的,提出几个问题,并“用自己现有的一些知识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然后以每分钟两千字左右的速度(学习“精英特速读”掌握的)对整本书籍、或某些章节进行快速阅读,由此建立该本书的脉络、知识架构。期间我会找到这本书中我感兴趣的地方、对我重要的地方、或者一些看不懂的地方,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简单快速标记。如果有必要,会对这些内容进行二次阅读、以及精读。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再“根据书本内容”对阅读前提出的问题进行再一次回答。作答之后,把“阅读前的答案和阅读后的答案”进行比对,看看自己的回答有多少和作者讲的一样,还有哪些遗漏和差距,然后特别关注这些遗漏、差距、不一样的地方。
这样的一个读书方法乍一看很麻烦,其实非常节约时间,而且可以提高你的阅读收获,因为它可以很好地锻炼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整合能力、思考能力。
③ 红楼梦阅读记录卡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干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心得就自己写吧,这里,给你一些参考(评价)
历史评价
清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是一部大书。它并不只是一部言情小说,他更是一部对君主专制社会末期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的概述,这已经逾越了言情小说的范围。《红楼梦》起于言情而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与厚度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
毛泽东评价
1、《红楼梦》我至少读了3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晴雯歌》和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几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2、中国有四部经典文学名着:《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 3、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 4、《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他的书中写了几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约占十分之一,其余都是被压迫的。牺牲的、死的很多,如鸳鸯、尤二姐、尤三姐、司棋、金钏、晴雯、秦可卿和她的一个丫环。秦可卿实际是自杀的,书上看不出来。贾宝玉对这些人都是同情的。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这部书写了宋朝的真正社会历史,暴露了封建统治,揭露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写得很细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但是,《金瓶梅》的作者不尊重女性,《红楼梦》、《聊斋志异》是尊重女性的。
鲁迅的评价
1、《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但在作《红楼梦》时的思想,大约也止能如此;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 (《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 2、“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中国小说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