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苏作的苏作手工艺术品
苏作雕工玉器,代表着南方工艺,又称南方作。北宋时,朝廷在苏州设立造作局,其中役使的工匠就有许多玉工。明清的琢玉工艺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地域、经济条件、风俗、文化等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包括京作、苏作、扬派工、西番作等。当时苏作工艺品的影响力较大,这是因为明清之际,苏州地区的丝绸业、盐业非常发达,苏作玉工偏好从当世流行的制绣像小说的插图、版画寻找纹样,雕琢玉牌。制式一般上端浮雕方折的夔纹,一面浮雕人物,一面阳刻诗文,玉质白若凝脂,刻工精细不乱,融世俗意趣与文人书卷气与一体。明清时,苏州的玉雕达到顶峰,尤其是明中叶以后,苏州号称“江南首都”,不但生活奢华,而且引领时尚潮流,玉器等高档消费品市场极度振兴,与扬州同为全国最重要的两个琢玉地。“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就是其真实的写照,陆子冈等代表人物更是名震京师,誉满四方,被人们誉为“鬼斧神工”。
至清干隆,苏州琢玉作坊已达八百三十多户,在阊门内的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庙弄,宝林寺前,向南诸如王枢密巷、石塔头、回龙阁,梵门桥弄,学士街直到剪金桥巷,到处可闻一片“沙沙”的琢玉声。而阊门吊桥两侧的玉市更是担摊鳞次,铺肆栉比。干隆帝曾赞曰:“相质制器施琢剖,专诸巷益出妙手”。当时琢玉行会就设在周王庙,每年阴历九月十三至十六,全城大小近千家玉器作坊都要拿自己最精心的杰作作为祭祀的供品去陈列。届时,同业相互观摩,各路客商云集,市民争相观摩,热闹异常。这种现象,在全国玉雕行业内可能仅此一例。
在玉雕技艺方面,苏州善雕琢中小件,以“小、巧、灵、精”出彩。“巧”是构思奇巧,特别是巧色巧雕尤其令人叫绝;“灵”是灵气,作者有灵气,作品有灵魂;“精”是一刀一琢皆精致细到。由于近现代以来玉雕工具的不断改进,更为玉雕的精工细作创造了有史以来无可比拟的条件,因此“无论圆雕、平雕,都优美别致,图案线条刚柔结合,婉转流畅,毫不拖泥带水,不留碾琢痕迹,给人以方寸之间天地阔之感”。特别是苏州的薄胎器皿件,充分运用圆雕、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阴阳细刻、取链活环、打钻掏膛技术、制口琢磨技术等不同的雕刻工艺,使其更加华美而精巧,成为“苏作”细作工艺的杰出代表而独树一帜。
苏州玉雕的兴衰起落一直受着时代牵引。在皇家御用时代发展到顶峰的苏作工,从民国时期开始逐渐衰退。印证了那句“盛世藏玉,乱世藏金”的名谚,在风雨飘摇的年代,精美而脆弱的玉器不是最合时宜的收藏品,解放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玉器只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四旧”,一个是对外贸易中的工艺品。但是历史常常峰回路转,苏州玉雕在沉寂了一个多世纪之后而再度崛起,以其选材精良、构思奇巧、造型隽秀、琢磨工细、寓意丰富的地域特色为全国收藏界所公认。特别是上世纪末以来,全国各路玉雕高手纷纷落户苏州,使苏州玉雕从业人员迅速扩大至二万余人,南北技艺交融,精品佳作迭出,将苏作玉雕再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苏作家具(亦称“苏式家具”)是指以苏州、无锡、常熟等江南为中心的地区制作的红木家具,其造型简约清秀,线条优美,尺寸合理,在设计上吸收了宋代家具风格。用料上以黄花梨、紫檀、铁力木、鸡翅木等木材为主。苏作家具的线条流畅,比例适度,稳妥大方,不管是放置在江南园林的亭台楼阁还是普通居民家中,都显得非常协调,装饰部分体现了简朴无华的特点,往往点到为止,有大写意风格,就像文人学子寒素中暗藏着一股孤傲之气。
苏作家具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丰厚,在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等诸方面都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
苏作家具工艺精良,主要装饰手法有雕刻、镶嵌、髹漆装饰等。苏作家具雕刻重神似,刀法圆润,细腻生动。最常用浅浮雕和透雕两种技法,雕刻口诀“雕刻要气韵,层次要分明,光滑要和顺,棱角要出清”就充分说明了苏作家具的雕刻不仅要求圆润流畅,棱角分明,达到形似,而且还要神似,讲求气韵生动。
由于地理条件决定,苏南地区的硬质木材来源在明代时与广州、北京相比,远不及它们充实,主要是靠海上通道运来,这些材料来之不易,因此苏州工匠们在家具制作上,用材精打细算,苏作家具可以说做到了“惜木如金”的境界。在木材不足的情况下,匠师们开动脑筋,创造出许多工艺手段。如包镶工艺,就是以杂木为骨架,在上面粘贴硬木薄板,粘贴技术非常高超,边缘棱角不露破绽。“掉五门”此是苏作匠师们对家具制作精细的赞美行话。比如椅子或凳,在作完之后,将同样的几只于地面上顺序移动,其脚印的大小、腿与腿之间的间距,不差分毫。这种尺寸大小相同、只只脚印相合的情形,称为“掉五门”。在非机械化生产的情况下确实难能可贵。
苏作家具既要造型优美,又要省料的作法从而使家具产生了俊秀的风格。历史上那些苏式工匠简直就象魔术师般精心地落用木料,巧妙套用,甚至连很小的木片都派上了用场,不论是大件器具或是小件器具,无不精心琢磨,保持美观,使之天衣无缝,其近乎鬼斧神工的工艺技巧令人叹为观止。江南的小桥流水等人文风光,造成了文化艺术上的清雅、委婉之风,也必然反映在家具审美和家具风格上。因此,苏作家具由于木材资源比较缺乏的因素和历史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家具造型上的轻巧、俊秀的特征。比如,同是太师椅,广作则体大、雄伟、满身雕饰;而苏作则轻简、素雅。
苏作家具的装饰设计是苏作家具的亮点之一。合理的装饰,成为苏作家具中独特的点睛之笔,精工制作更是苏作家具中不可缺少的。且装饰题材非常广泛,动物方面喜用草龙,植物方面有灵芝、缠枝莲、竹节梗、芝麻梗等,其他纹样也有与众不同的方汉纹、博古纹等,也有通用的绳纹、拱壁、如意、鱼草、什锦等。 苏州自古以来是吴文化的摇篮,传统民间工艺之乡,“苏作”工艺因其品类齐全、技艺精湛、人才辈出而蜚声中外。高新区东渚镇,是苏州民间工艺最为集中地的地区之一,传统民间工艺的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其代表性的缂丝、苏绣、红木雕刻等等工艺均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
苏作刺绣亦称“苏绣”。明清时期,江南成为皇家纺织品最重要的生产基地。苏州织造作为江南三织造之一,与清代宫廷有着密切的联系。苏州织造在清代皇宫之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故宫典藏的十八万件织绣藏品中,苏州织造占了一半,近十万件。更鲜为人知的是,原本都以为出自江宁织造的妆花缎,在苏州也有这项工艺。
从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后人一窥江宁织造的繁华胜景,同时也联结着苏州织造的辉煌历史。江南三织造共同肩负着皇帝交付的使命,同时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分工,在《百家讲坛》中曾讲过,苏州织造和江宁织造一样做皇帝朝廷用的丝绸服装,江宁织造专门做皇帝用的“上用”丝绸,苏州织造主要是给皇帝做赏赐用的“官用”丝绸。“苏州织造的功能实际上是非常全面的,皇帝的很多事情都是通过内务府、通过织造府在地方上着手处理。它不光是身肩织造这一项功能,苏州织造与江宁织造、杭州织造不同的一个方面是,更多零星的、特殊的任务都会交给苏州织造府来做。原来是把江宁织造抬得比较高,从档案研究发现,苏州织造跟宫廷的关系可能更密切一些,尤其是像织造类似《彩织极乐世界图》一类计划之外的事情都是交给苏州织造来做。苏州织造府的功能更加强大,包括玉器的工艺、奇珍异宝的采办都是交由苏州织造来做的,它的本分工作是织造,但除了完成这些分内的事情之外,它会不断有一些创新的东西出来。它其实涉及了与清代宫廷内方方面面的事项,苏州织造跟宫廷的联系太多了。”
苏州织造在清代宫廷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从遗留下来的丰富藏品也可见一斑。尽管还没有人精细统计过故宫到底有多少苏州织造的物品,但据专家粗略估计,故宫的十几万件织绣藏品中,苏作织造绣制的物品占到一半,包括了成品与布料,将近十万件。丰富、精美的藏品彰显出极其高超的刺绣工艺。在这些内涵深厚的藏品中,苏州织造工艺中不仅有苏绣、宋锦等,妆花缎的织造苏州也有。“按照江南织造的分工,妆花缎应该是江宁织造做的,按照传统工艺的特点也属于江宁织造的工艺,但从藏品中发现,苏州织造也有这项工艺。”一张残缺的文字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明,“苏州织造上用新样八丝地绒圈白牙五爪正而龙重石青龙襕缎壹疋用工料银贰拾贰两肆分叁厘陆”,这个“龙襕缎”就是妆花缎。
苏州织造工艺闻名于世,故宫博物院保存了最巅峰的宋锦工艺藏品《彩织极乐世界图》,曾由苏州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成功复制,这幅代表着我国宋锦最高水平的佛教图卷,画作原稿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本是干隆为母亲庆寿着宫廷画师丁观鹏而作,在研究中发现,这幅《彩织极乐世界图》应该是绣制于干隆四十五年前后,“在这幅彩织作品的题赞上有一个落款,注明‘干隆四十七年’。”
苏州东渚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马海英表示,海峡两岸文承一脉,习俗相同,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审美观点,借助诚品这一文化平台,有机会让苏作工艺走进台湾,加深两岸文化交流学习,汲取艺术创作思想和灵感。
❷ 手工刺绣苏州园林 苏州旅游纪念品 苏州特色传统礼品 紫檀工艺品 是正...
只要有地方特色,地方特产,其他地方少有,或者没有,都属于这个地方的特产,正品,不论是谁加工,不论是哪个厂家加工,都是正品
❸ 苏州绿城桃花源的打造细节
如果你能够来到绿城桃花源的施工现场,你会发现在烈日下、工棚里、林木间亲自劳作的,每一位都是年龄45岁以上、拥有超过20年经验的资深匠人。在他们的双手下,曾经复原过苏州十几座园林、全国上百处古迹,他们打造的瓦作、假山、花街铺地、油漆旋彩,全部被用在中国最顶级的中式酒店、会所、景点中。
然而,他们却仍然不是绿城桃花源细节刻画的最高把控者。他们的师傅,是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称号的国宝级人物。而正是这些传承中国千年文脉的老人们,在亲自勾勒着桃花源的一石一瓦、一草一木。 在美人靠靠背的传统工艺上,最高的规格为交叉图案的曲栏靠背,其见诸于中国四大名园之中。然而绿城设计院找遍整个中国的园林施工方,却发现这种美人靠的传统工艺已经失传,因此要做到在弯曲的背面上进行每一道木栏交叉成图,其曲面角度相同、木栏图案规整,难度极大。
绿城设计院并没有因此放弃。既然现代的园林施工者难以实现,那么传统木质家具的制作大师能不能将这个失传的工艺再现呢?于是,绿城在走访了全国数十个着名的木质家具制作公司后,终于找到了能够实现这种工艺的匠人。只是由于每一道工序由于太过复杂,所以往常需要一个匠人的工作,现在则需要五个匠人才能完成。如此费工、费时、费力,只为了让这最精美、最珍贵的工艺在绿城桃花源重现。
绿城桃花源的每一处假山,都是由假山传统工艺名家袁荣福及其门下弟子亲手勾画堆砌。假山的堆砌需要考虑每一个角度的美感,与树木、花窗、建筑的关系,需要做到“秀、绉、瘦、透”。在绿城桃花源,对假山的要求已然超越了苏州园林的标准,每一座桃花源中的假山,都可以与紫禁城御花园相媲美。 长窗在现代被称为落地长窗,其将门与窗结合为一,从而最大程度让居室与院落融合为一。长窗在中国传统住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古建都采用长窗形式。长窗的形式众多,宫式、葵式、书条嵌凌式、井字嵌凌式、十字长方式……如何从其中挑选中最好的窗,让绿城设计师们费劲了心思。最终,绿城制作了十余个木长窗,在园林建筑模型上一一安置实验,每一道线条、每一块曲面,都进行细致的比较,并最终选择出了最适合绿城桃花源的长窗形式。
然而,在形式确定之后,制作上同样出现了许多困难。首先,绿城桃花源所选选定的长窗形式完全遵循传统制式,工艺复杂,各个生产厂商都没有现成的工具。为此,生产厂商特意根据古籍记载,定制了数套专业刀具,而仅刀具的成本就达数万元。
绿城桃花源的设计都为整木一体设计,格栅整体可拆卸,气透性、隔音性都更好。但这样的设计需要生产厂商重新开模,并需熟练的工匠再精细打磨。整个制作过程中,仅有三成左右的工序能够以机械代替,其余七成工序全部都需要熟练的手工匠人一刀一刀切割出来。因此,这也是中国目前成本最高、规格最高的木质长窗。
绿城桃花源的长窗拥有中国最高的2.5米高度,精致气派,全国仅中南海有同等高度,堪称中国别墅中的唯一。2.5米高度,并非数字上的扩展。门扇高度越大越影响其稳定性。对工艺要求很高,需要重新研发产品节点,且加工困难大、时间周期长。要达到这种尺度,还需要更为坚固的木材与更为耐用的五金件。经过对数种名贵木材的实验,最终绿城设计院选择了东北三大名贵树种之一、与黑檀木齐名的顶级核桃楸木。这种木材硬度高、颜色悦目雅致,是能够实现这种尺度的长窗的最好材质。而在五金件的选择上,则选用了成本比一般高端五金件还要高30%左右的进口五金件,以保证长窗开合时的流畅性和耐久性。 在绿城桃花源的建筑上、园林里,无论是装饰用的木材还是亭榭廊轩中的木构,都大量采用进口的金丝柚木材。木材是苏州园林中使用最多的装饰材料。然而传统的苏州园林大量用水杉做木构。尽管绿城桃花源也可以选用水杉,但追求极致的态度使绿城桃花源最终选择了更为昂贵的金丝柚木。顶级的金丝柚木在日晒、雨淋等干湿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不翘不裂,这点是水杉无法比拟的。尤其在多雨的江南,金丝柚木的耐水性更加明显。
除此之外,金丝柚木不易燃烧,耐火性强。木质本身的坚硬使其抗白蚁,极耐腐。金丝柚木有着细腻的纹理,在木质上直接刷漆,其纹理自然精致。而水杉由于易开裂,传统做法是在水杉木外包裹纱布后再上漆,自然纹理无法表现。金丝柚木同时干燥性能良好,胶粘、油漆、上蜡性能好,握钉力佳,可以说在各个方面均是建筑材料的上上之选。
那么,为什么只有少量皇家园林才选用金丝柚木呢?原来,金丝柚木内含硅,极易钝刀,故加工时切削难度很大,费工费时。即使不吝成本,许多园林主人或因难以找到合适的工匠,或因建筑周期的不便,所以很少选用这种名贵木材。因此,采用金丝柚木构的建筑和园林可谓可遇而不可求。
挂落是苏式园林建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装饰元素,为木条镶搭成之流空花纹,悬挂于廊柱间枋之下。挂落样式有藤茎、万川之分,万川则分宫式、葵式,又可再分为冰裂纹、卍字纹、等,细节上各有不同。绿城的设计团队拜访了几十个苏式名园,对每一个挂落的样式进行一一对比,并邀请手工匠人将其分别打造出来,装于园林实景模型里。
在众多的挂落中,到底哪一种才最符合苏州园林的风格,最纯粹、最原汁原味呢?经过数轮的讨论和研究,最终选择了卍字纹挂落,这是古代名门大宅常常选用的纹路。然而仅仅选出了挂落样式还不够,绿城需要根据每一栋建筑的宽度、高度,重新调整挂落每一根木条的长宽高,使其在视觉上最幽雅美观。 花街铺地是最能体现一座园林是否达到极致的地方。在苏州园林里,花街铺地是一个非常讲究、非常费工夫的工序。需要对铺地鹅卵石的图案、颜色、布局进行细腻的设计。但在当代,许多新中式项目都忽视了花街铺地的细节。对于绿城来说,正是像花街铺地这样一般人会忽视的地方,才更能体现中式别墅的意境与韵味,才更能彰显中式别墅的文化魅力。
因此,绿城桃花源不仅邀请中国着名的花街铺地工艺名家顾伟华亲自规划设计花街铺地的规格、样式,更对每一道工序精益求精。在绿城桃花源,每颗鹅卵石长度都要在8-10公分,宽度在2-3公分,从而形成规整的视觉效果。而考虑到传统苏州园林地面都是用青砖铺装,缝隙较大且易开裂,时间长了还会有苔藓,不适宜现代人对居住的需求,因此决定采用价格更加昂贵的仿砖大理石铺装地面,从而让视觉效果更加完美。
除此之外,绿城桃花源园林内的各类石构件经设计师的精挑细琢,选用最具中式风格的中国灰做为主色调。经苏州传统石作工艺手工打造而成。在社区主干道上,绿城桃花源用中国黑、青石等花岗岩铺设地面,花岗岩厚度为5公分,超越一般项目常见的2公分。每块花岗岩大小一样,以最精致工艺铺装,接缝无误差,没有半砖。而无论是墙角,还是门窗套,绿城桃花源都不计成本的选择使用了价格更为昂贵的全石材,保证不会出现传统用砖砌的“缺角”现象,大大增加了建筑的品质感和传承感。 为了能够更好的施工,创造出更适宜现代建筑特点、更高使用寿命的建筑,绿城的设计院对大量传统工艺,在保证其外在表现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研发。传统的工艺跨越千年的时间,自然拥有最纯粹、最本质的文化传承。然而受限于时代性,许多传统工艺还有提升的空间。为此,绿城承担了拯救文化、发扬传统的责任,对许多几近失传的工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改进。
在瓦作雕花的工艺上,传统的手工匠人通常都是凭借经验、不画图纸,直接在原料上进行雕刻。然而这样的工序无法保证施工的系统性,对瓦作雕花的品质也无法统计衡量。为此,绿城设计师们专门与老匠人进行探讨研究,经过数次讨论,最终花费高昂成本,将所有雕花都绘制成图,以保证每一块瓦作的精致统一。
在建筑立面上,传统的建筑本体是完全用木材打造的。然而这样的建筑却有着许多缺陷:建筑寿命短,抗震性差,易发生虫蛀与腐蚀,易生火灾。如何能够即保留传统木质建筑的中式神韵,又增加建筑本身的传世性呢?绿城通过数十轮的方案调整,确立了以混凝土为内部材质、原木为外部材质的方式。这其中最困难的是要通过对原木的运用,让建筑从外观上完全符合传统古建的造型,而又要避免木质建筑的弊端。而每一次方案调整,设计师都要花费数周时间,经常彻夜不眠。 入口榉树:两棵榉树胸径均在625px以上,树形、树状都对称相似,树龄80年,极为稀有,绿城桃花源先后8趟走遍全国才以高价购得。
进口黑松:分布于会客厅的黑松,从日本进口而来,日常养护成本极高,唯有绿城桃花源才方能匹配。
古桩紫薇:在盆景的选择上,绿城桃花源走访全国各大盆景中心,最终挑选到最符合中式园林的古桩紫薇做为庭院内的重要观赏树。
四季异景 五层垂直绿化体系:绿城桃花源在绿植打造上,营造大乔木-小乔木-灌木-花卉-草坪五重垂直绿化体系,将常绿树种与色叶树种相结合。不同树种的花卉分时绽放,春、夏、秋、冬都将呈现截然不同的异色景观。 商周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了围合庭院的文化。在隋唐时期,由于田园文化的兴起与大量的文人贤士退隐山林,使得其庭院部分得到极大的发展,正式确立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和文化气息。庭院是中国建筑的精髓。这个由屋宇、围墙、亭廊围合而成的独我空间,能营造出宁静、安逸、隔绝的生活环境,为居室主人带来安全感于私密感。可以说,只有在别墅的院子之中,才能寻得别墅生活的真谛。
绿城桃花源在合院与居室的关系上,大量运用灰空间的处理手法,形成庭院与外界空间的自然过渡。每一栋别墅不同的院落间相互对比、延续、渗透,通过人的参与,产生不同寻常的空间感受。私家庭院同样采用“巧于因借”的手法,特制的门窗犹如画框,将院中的景色引入室内。
当经过门石鼓,推开大门,走过连廊,进入有池、有山、有亭、有树的合院时,那一刻你会突然变得温和平静,无论多少世俗之事都难再打搅你的心灵,一种“家”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种强烈的“家”的归属感,正是中式合院无可代替的方面,也是江南文化最让人眷恋的地方。
❹ 苏州园林
13 苏州园林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同来。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当的、恰切的,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二、问题研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1.“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第1、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它们原是在中国画上常见的。
练习说明
一、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文中内涵较丰富而作者没有详细解说的词语。
1.“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以及《中国石拱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大致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如何运用及其作用都不难理解,在找出具体实例的过程中,学生就能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老师不必过多讲解。
本文和《中国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着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用:
(1)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运用从课文中获得的一些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提高园林欣赏水平,并初步练习写作说明文。
1.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2.也可以介绍村庄、街道或小区等,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教学建议
一、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以准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的图片作对比,如我国“古代的宫殿”,被“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北京园林的彩绘等,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二、要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获得更全面的关于园林建筑艺术的知识,可参看《自读课本》第三册里陈从周的《园日涉以成趣》一文。陈从周是着名的园林专家,《园日涉以成趣》中对山水、长廊云墙、树木在园林中运用的原理作了透彻的说明,可以帮助理解本文。
三、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总说、分说相结合,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结构又显得清楚,这种写法足资借鉴。可以结合课后第四题,进行一次口头作文或小作文训练。
有关资料
一、假如我教《苏州园林》(叶至善)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选了我父亲的一篇文章——《苏州园林》。
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在教同学们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给他们说明这是一篇“序文”——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这本摄影集就叫做《苏州园林》。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我父亲写一篇序文。为一本书写序文,总得先看一看这本书的内容,为摄影集写序文当然也应该如此。可是那家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准备重拍。内容还没有看到怎么能写序文呢?好在我父亲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有名的园林他都熟悉。还有,他书架上有一本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是二十多年前同济大学出版的,虽然是学术性的着作,却附了195幅精美的照片,可以作参考。有了这两个条件,写序文就不会凭空乱说了。我父亲写这篇序文,开头就从陈教授的《苏州园林》说起,还说这本书中的照片使他回想起他的童年;而且在最后一段,交代了这篇文章是为将要出版的《苏州园林》作的序文。
序文写好后就交给香港那家出版社了,不知什么缘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见出版。《网络知识》杂志编辑部知道了我父亲有这样一篇文章,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就以我父亲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网络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的几句话,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但是这样一删,读者就不明白这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了。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又删去了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也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编者作了一条注,交代了这篇文章的出处和原来的题目,可惜没有说明这是一本摄影集的序文。如果说明了,让语文教师了解了我父亲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教起课来一定会切合实际得多。
我是知道这段经过的,所以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在教这篇课文之前,我先要告诉同学们这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接着,我要给同学们说明一本书为什么要有序文。序文有由本书的作者自己写的,也有由别人写的。由作者自己写的,大多表明他为什么写这本书、怎样写这本书之类;由别人写的,大多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或者加上一些评论,也有给读者介绍作者的。我说“大多”,等于说并非全都如此。但是不管序文写些什么,对理解这本书都是有帮助的。我父亲的这篇《苏州园林》既然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那么对读者欣赏这本摄影集有没有帮助呢?在布置预习的时候,我就提出这个问题来让同学们考虑和讨论。我应该把摄影集拿出来,供给同学们比照。香港的那一本至今还没有出版,我可以取父亲所藏的陈从周教授的那一本来代替;还有个办法,就是从各种画报上去找苏州园林的照片,找那些跟文章最相配合的,当然越多越好。现在各种画报上苏州园林的照片极多,收集并不困难。
同学们经过这样的预习,就用不着我再说什么了。我只要问:“你们读了文章,再看这些图片,是不是觉得图片上的景物更有意思了?”同学们一定同声说“是”,这是可以预料到的。光这样回答很不够,我要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同学们的回答一定各有不同,有的从文章说到照片,有的从照片说到文章,我只要在一旁随机指点几句就成了。在必要的时候,我可以拿出一些图片来让同学们比较,例如对称的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等等。作这样的比较是为了帮助同学们辨别异同,丝毫不含褒贬的意味。各种建筑设计和园林布置都各有长处,文章中也并没有说世界上的园林惟独苏州的好。经过这样一番讨论,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修养方面的事,看不出痕迹,也没有止境,需要的是不断地训练。我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把这个道理贯穿在教学工作中,但是不必向同学们明说。
如果同学问我:“在写作技巧方面,从这篇文章可以学到一些什么?”我就告诉他们:介绍任何一件事物总得抓住这件事物的特点,这篇文章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这本摄影集,其实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来写的:第一段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第二段总说苏州园林布置的匠心,以下的四段说容易被人们注意的大处,再往下的两段说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小处,第九段把苏州园林跟北京的宫廷园林作了比较,最后一段说可以说的还有,意思是让读者自己从摄影集中去寻找。文章的结构很平常,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但是这样的结构很容易使人接受。
有一点倒可以说一说:这篇文章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课本上是注明了的。“寄”是“寄托”的意思,“眷”是“眷恋”,也就是“深切的怀念”。我要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读了这篇课文有没有体会到这种“深切的怀念”的感情。假如他们回答说体会到了,我就进一步问:“文章中并没有一句动感情的话,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这种感情的?”对这个问题能谈到多么深就多么深,我不强求他们。
现在还要告诉同学们: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序文,如果书中有序文的话。最好读两遍:读正文之前读一遍,可以心中有数,知道读正文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应该如何去理解;读完了正文再读一遍,可以回忆一下正文的内容,加深记忆和理解,同时判断序文对这本书的评论有没有说过头和没说够的地方。如果布置作业的话,我就请同学们找一本曾经读过的课外读物,重读它的序文,用实例说一说读序文的好处,写下来也可以,开个讨论会谈谈也可以。
许多语文老师常常采用这样的办法:教过一篇课文就让同学们仿照这篇课文写一篇习作。我以为这个办法不太好,因为有些课文,或者从内容说,或者从形式说,并不适宜于同学们仿作。这篇《苏州园林》,要仿作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我想同学们不论住在哪里,本城本乡总有一两处可供游览的地方。我就挑选同学们常去的一处作题目,让同学们开个会,大家来说说这处地方有什么特点。如果向不曾去过的人作介绍,哪些是非说不可的,哪些是可说可不说的;怎样说才能说得明白,怎样说才能打动人……讨论过后,可以集体合写一篇,也可以每人写一篇。如果同学们负担太重,不写也可以,因为已经讨论过了,他们已经受到了一次训练。
可是我并非语文教师,我没有一点儿实践的经验。我的设想到底行得通行不通,完全没有把握,恐怕只是纸上谈兵,说说罢了。
二、情趣兼备匠心独运——读《苏州园林》(秦兆基、浦伯良)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
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写,或从导游角度写,各尽其妙。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
叶老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评改两篇报导》第33页)这是夫子自道。读他的文章自然也可以从抓思路着手。本文的思路很清楚,先说明写作的缘由,指出苏州园林总的特点,然后根据园林的组成部分,分类加以说明,最后推出一道余波,使人感到含意不尽。
全文11节(指未经删改的原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引子,说明写作动机。(此节在教材中已被删去)
文章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娓娓道来,自然亲切。这本着作多照片,叶老工作余闲,常常翻看,这固然带来一次次的“愉快的享受”,更使他想到他的童年。
叶老是苏州人,1894年出生,22岁之前,他一直在苏州生活。“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语出叶圣陶《洞仙歌》,见《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道出了他对苏州园林的深厚的感情,他和同窗顾颉刚、王伯祥等都是很要好的朋友,课余经常游玩,欣赏园林,所以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尽管已入高龄(写这篇文章时75岁),长期居住北京,但对故乡园林却从未忘怀,而陈从周教授的图册,“多年珍玩”,以此寄托思乡之念,并进而激起写文章的动机。
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表面看来似乎起笔太远了,实则对文章的中心扣得很紧。这本图册不仅使作者产生写作要求,而且长期以来,他借助这些图片,经常回味、揣摩苏州园林,从而加深了对苏州园林特点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2至10节)是主体,着重介绍苏州园林的特色。作者先提出总的看法,然后分类介绍。
第一层,包括第2、3两节,从对我国园林总的印象谈到苏州园林设计的总的原则。先说总的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是作者根据自己游了苏州十多处园林的体会,也是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的结果。“标本”一词,很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指出鉴赏苏州园林的重要。前人早已说过,“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话可以和叶老的印象印证。
说明文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特征讲清楚。苏州园林众多,风格不同,比如主要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园林风格,要概括它们的特点不容易。叶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对苏州园林又有过长期的欣赏和研究,所以概括它们的特征并不困难。他认为,苏州大大小小的园林,“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用四个“讲究……”,对此作了概括的说明,接着用“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了归纳,最后再用游客的反应证明自己看法不谬。
第二层,从第4节到第10节。分别从布局,景物处理,花木,乃至墙、廊、门、窗的设色等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对园林这样复杂的事物,单凭概括性的说明显然是不够的,还须分类加以说明。分类说明可以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事理理解得更透彻、具体。下面选几节来说一说。
第5节,介绍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离不开山和水。在这两种景物的处理上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的特点。作者把它们作为重点加以说明。
先说假山。苏州园林的假山堆叠构思非常巧妙,“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画,或者倪云林的小品,登假山或观赏假山时忘却身在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狮子林的景物以山为主,全用太湖石堆叠而成,有的巍峨雄浑,有的瘦削娟秀,嵌空玲珑,盘旋曲折。沧浪亭有几座堆垒而成的小山,高下升降,极尽委婉之美。叶老用“重峦叠嶂”来概括这些变化多端的假山,决非溢美之辞。元代谭惟则在《狮子林即景》中写道:“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这可以作为叶老的说法的佐证。在几座小山上种植少许竹子花木,到了春天,万木葱绿,益显得山石嶙峋;到深秋,万木萧条,就成疏木寒山了。作者指出,这些艺术创造,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结果,这一见解,非常深刻。
其次说池沼。江南多水,水使园林增色。池水有空阔、明澈的特色,是构成园林幽美景色的重要因素。作者点出苏州池沼之水“大多引用活水”,有一股生气。各个园林的水,情况各异,富有艺术才华和创造能力的能工巧匠,根据池沼的特点,构成一幅幅动人的图画。一种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网师园便是典型一例。其园甚小,但池沼周围亭台楼阁,倒映水中,分外有趣,吸引很多游客。一种是水面成河道模样,如拙政园,沿着纵长的池面,点缀着少数建筑物,安排灵巧的小桥,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种零星花木,宛然有江南水乡风味。如果沿着池边漫步,“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在池沼中常常种植荷花,养金鱼,这“又是入画的一景”。拙政园荷花种得最多,到了夏天,万柄摇风,香远益清,简直一片莲花世界。怡园的荷花另有一种风味,“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李鸿裔《怡园》)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鱼戏莲叶图”。
第7节,写花墙和廊子。这两样东西看起来是附件,但也能显示苏州园林的特点。花墙和廊子使整个园子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所以作者说:“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留园多廊子,长达七百多米,两边无所依傍,上又有各种镂空图案(名漏窗,又名窗花),妙就妙在“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使游者几经转折,目不暇接,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沧浪亭用的是复廊,把墙外的水和墙内的水联成一片,是借景的佳例。
苏州的漏窗本身便是一幅幅图案画,沧浪亭复廊的漏窗达一百余种。而透过漏窗,浏览那若隐若现的绮丽景色,真如一幅幅出色的山水画,使人有观赏不尽的感觉。
园林中增置花墙、廊子、漏窗,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观赏点,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的意境,让观赏者感到美不胜收。
第8节,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苏州园林整体而言,布置得疏密相间,主次分明,形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就每个局部而言,也装饰得特别精致,很难找到一点破绽。作者运用举例的方法,用阶砌旁边的书带草,墙上的爬山虎、蔷薇、木香,墙下的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做例子,说明都能在极小的范围内景物也能被布置得错落有致,令人吟味无穷,得到美的享受。
第10节,说明建筑物的颜色,也是形成美感的重要因素。梁柱、木窗、栏干是暗红色,墙壁是白色,水磨方砖是淡灰色,屋瓦和檐漏也是淡灰色,周围草木是绿色,这些颜色非常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尾。说明自己病后“心思体力还差,因而不再多写了”。叶老的文章一向严谨细致,这篇文章尽管写于病后,仍然精心构思,一丝不苟,惜墨如金。而“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文章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领略其中的美景。
(见《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三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三、《苏州园林》教学要点(刘宗德)
本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
教学本文,要抓住以下两个重点:
(一)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作者经过周密观察,准确把握园林特征,按照园林建筑的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写说明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准确把握客观对象本身的特点。本文要介绍的苏州园林是我国最着名的园林建筑,共有一百多个,颇负盛名的也有十来个。这些园林集中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巧夺天工,争奇竞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要在一篇短文内详细介绍苏州园林,一定要经过精细的观察,才能以简驭繁地把握它们的共同特点。
作者叶圣陶,原是苏州人,“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而且有比较深刻的研究。他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中之同的特征,以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
❺ 苏州园林 景点名称。。。 我有几张园林图片,但是不知道各自的名称。。请各位详细说明。谢谢
在网络搜索-苏州园林-图片,找到和你的图片一样的,图下面会注明园林名称,可以点击文字链接进入查看详情,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48~1264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9~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中间的那幅怪石为留园,亭子是沧浪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