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种陶瓷饰品是怎么做的
手绘的啊!不过也有贴花的哦!手绘和贴花是有很大差别的!
区分贴花瓷和手绘瓷。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易学的方法。
一、看装饰纹图案。有很多瓷器,上、下、左、右边缘,常常有一圈装饰图案。贴花的图案,普遍会出现图形叠交、错位、接头缺口三种状况。如缸、碗、杯、瓶之类。
二、细看有时会发现缺色的现象,像虫咬过。这是由于贴花纸在转运过程中,或操作时弄掉了贴花纸上的部份陶瓷颜料所至,但并不是一定都出现,要细看。
三、细看对称的、或相同的图案。每个局部,贴花瓷基本是一致的。而手绘的肯定不能做到一致。这一点很重要。
四、球面几何形状瓷器(如大天球瓶),大面积连续图形画的完整的人物、花鸟、风景,不会是贴花的,否则会出现折叠现象。
五、青花分水工艺做的瓷器,可以判定不是贴花的。
六、从颜色上判断。无论釉上、釉下贴花纸,从工艺上讲,陶瓷颜料附着厚度有限,颜色的深浅不易解决。对于某种颜色,如黄色,就会出现所有这种颜色在整个画面上,都会基本一致。这是最重要的区别方法。
七、对于有球面几何形状的瓷器,它的贴花纸,往往多片贴花纸拼块组成,如山水画,为了整体效果,也人工画一些补充图案。这样就会同种颜色(如青花颜色),手绘和贴花出现不一样色调的现象。如瓶子,元圈装饰线都是用手工画的,这个颜色往往与同种贴花颜色色调不一样。
八、贴花和手绘同时出现的瓷器,表现在上下装饰图纹用贴花,主要部位用手画。不过这种手绘都是把画面用复写纸拓在坯或瓷上,人工再上色。鱼缸用的比较多。凡瓷器上用了贴花,不论多少,此瓷器就不可能太贵。
九、从瓷体上分析,贴花瓷其瓷体不管是否高白泥,多数都比较粗糙。高级日用瓷除外。好瓷体不会用贴花。
十、潮州瓷目前所看到的都是贴花的。还有,景德镇瓷用潮州贴花纸现象也很普遍。
您自己对着看下?
2. 一般手绘陶瓷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1、揉泥
这一工序可以使泥土更加紧致,里面含的气泡较少,多余塑型有很大帮助。如果不这么做,在烧制时容易裂开
3. 陶瓷贴花怎么贴
瓷器上的画有两种,贴花瓷器和手绘瓷器,方法:
一、用放大镜(一般眼睛也很容易分别)看画面的花纹,如果有类似布匹上的网状纹,则是贴花的。
二、手绘的不存在完全一样的,我们可以拿两个一样的杯子对比下,如果画面完全一致则是贴花
三、 青花的釉下的贴花很难区别,手绘的由于着力不同,颜色会出现深浅不一致,贴花的则很难做到,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粉彩的贴花都是釉上的,很好区分。
(3)瓷器手工图片扩展阅读:
贴花瓷的主要特点是:
一、 看装饰纹图案。有很多瓷器,上、下、左、右边缘,常常有一圈装饰图案。贴花的图案,普遍会出现图形叠交、错位、接头缺口三种状况。如缸、碗、杯、瓶…之类。
二 、 细看有时会发现缺色的现象,像虫咬过。这是由于贴花纸在转运过程中,或操作时弄掉了贴花纸上的部份陶瓷颜料所至,但并不是一定都出现,要细看。
三、 细看对称的、或相同的图案。每个局部,贴花瓷基本是一致的。而手绘的肯定不能做到一致。这一点很重要。
四 、 球面几何形状瓷器(如大天球瓶),大面积连续图形画的完整的人物、花鸟、风景,不会是贴花的,否则会出现折叠现象。
4. 如何辨别手工制作钧瓷
钧瓷是手拉坯还是模具注浆,这确实是很多人容易混淆的问题,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手拉坯,什么是磨具注浆。
如何分辨钧瓷是手拉坯还是模具注浆?
钧瓷手拉坯介绍
手拉坯是一种古老的技术,是在旋转的轮盘上,用双手将可塑泥拉制成各种形状的器型。现在用的轮盘都是电动的,以前用的是手动的。
模具注浆介绍
模具注浆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先做器型的模具,然后将泥浆灌进去,待到水份都脱掉以后就成型了。
(这个就像公园里小孩子涂色的小人人一样的,就是模具做出来的。)
如何看钧瓷是手拉坯还是模具注浆
1、钧瓷器型限制:
手拉坯是有器型限制的,由于是在旋转的轮盘上,所以一般做出来的器型都是圆形的,如传统经典的观音瓶、单品、柳叶瓶、碗、洗、罐、钵等这样的器型。
(比如你拿一个方形的瓶子说是手拉坯,那绝对不可能呀)
2、器型重量:
手拉坯的钧瓷手感一般比较重,但也有胎薄稍轻的。手拉坯的钧瓷因为是手工制作,即使是同样的器型,其高度、大小、轻重都会有区别,不会完全相同。
3、器身旋纹
手拉坯的钧瓷作品内部一般会有旋纹出现,这是旋转造成的,模具注浆的是没有的。
4、圈足深浅
手拉坯钧瓷器型圈足一般比较高,线条平整且棱角分明,模具注浆的一般都比较低且比较圆滑。
(备注:这一条现在都可以后期处理掉,所以只能做参考)
以上4点是简单辨别钧瓷手拉坯的方法,要想真正的完全能辨别,还需要多多接触手拉坯的钧瓷,多多观察触摸,时间久了,就有会丰富的经验辨别了。
5. 手工青花瓷怎么做
青花瓷和其他瓷器的工序一样,只是彩绘的时候用的是青花釉料(苏麻离青)。
关于陶瓷制作工序:
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陶瓷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底款干隆粉彩重工·高仿九龙公道杯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陶瓷工艺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
仰烧——瓷器烧成的一种工艺方法。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
叠烧——瓷器装烧的一种工艺方法。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
可分为:
(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
(2)支圈叠 烧,如定窑。
(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内心(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工艺方法。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素烧——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此种陶瓷工艺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
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浸釉——又称“蘸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浸釉时手拿器坯底部浸入釉缸内,使其表层
挂釉,然后取出,浸釉质量的好坏与器坯浸入时间长短与操作得当与否有直接关系。
吹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用竹筒蒙上细纱,蘸釉后用口吹,吹釉的遍数视器物大小而定,多至17~18遍,少则3~4遍。其优点使器物内外着釉均匀一致,凡大型器物、薄胎及色釉制品等多采用此种陶瓷工艺。明代景德镇首创。
浇釉——大型器物的一种上釉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操作时两手各执一碗或勺,舀取釉浆,向坯体上交相泼浇。
荡釉——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操作时把釉浆倒入器坯内部,然后晃荡,使上下左右均匀上釉,多余的釉浆倒出即成,这种方法适合于瓶、壶等琢器。
6. 瓷器怎么区分手工和机器工
瓷器主要有10个方法来区分:
1、纯手工是指全部用手工拉坯形成的瓷器。
纯手工拉坯的胎体通常比较薄,在普通的灯光下会有半透光的现象,器具的胎体厚薄一致,底面平整,部分器具在强光下还会看出拉坯的痕迹。茶具的底面通常都有圈足,而纯手工拉坯的圈足是在拉坯机上用工具修出来的,通常圈足较高,线条平整规矩,棱角分明。
4、纯手工瓷器难以做到整齐划一。
纯手工瓷器,细细观察瓷器底足,修坯可见跳刀痕,看器形,可见并不十分规整,有捏塑和接底、口、把等接痕。模具瓷器相对规整,壁厚,釉面光洁,没有接痕,瓷器整齐划一,底与器身浑然一体。灌浆瓷器,胎薄,壁薄,同样釉面光洁,没有接痕,瓷器整齐划一,底与器身浑然一体。
5、机械制坯的瓷器非常规整。
现代机器轮盘拉坯制成的盘碗非常规整,放在平面上贴合的十分紧密,而且盘的平面十分平滑,手工拉坯无论如何细致,总不会特别的平整,这个特点,在大尺寸的盘,碗上比较常见。
6、纯手工制作的瓷器质感好。
纯手工制作的瓷器,用手触摸瓷器的底部深浅不一,底比较高,手感较重、质感好。
7、纯手工的瓷器,因为人工制作,底部密度大,所以在灯光下看瓷器底部的颜色会比较深、胎底厚,越往上坯胎越薄。
8、用同一套产品的两个杯子来做对比看是否接合,如果器型规格完全吻合(比如口、底大小完全一致),则是非手工。
9、纯手工制作的瓷器,把瓷器往上抛,其重心向下。非手工因其密度分布均匀则感觉轻,重心不明显。
10、一般纯手工拉坯成的瓷器内壁会有条纹,而非手工则没有,不过也不排除造假,这种方法只是作为一种参考。